第八百九十一章 太精致了
字數:3106 加入書籤
                    邢夢潔抱著呆膠布,小心翼翼地走過小橋:“這裏太適合做戶外體驗區了!客人可以在水榭裏學製香、繡蘇繡,還能帶著寵物在池塘邊散步。”
    徐佳瑩則被池塘邊的石雕吸引。
    石雕是一隻石獅子,造型可愛,不像北方石獅子那樣威嚴,而是透著幾分憨態。
    她拿出速寫本,畫下石獅子的樣子,旁邊標注:“可在新空間的庭院裏放一對小型石獅子,放在門口兩側,既傳統又可愛,還能吸引客人拍照。”
    第三天上午,陳默神秘地說要帶他們去一個“特別的地方”,位於大儒巷深處的“李宅”。
    這座老宅的主人是民國時期的蘇繡名家,家裏保存了大量與蘇繡、絲綢相關的老物件,很少對外人展示。
    “李宅的現任主人是李老先生的孫女,也是我的老師,研究蘇繡曆史的,她聽說你們在做傳統工藝傳承,特意同意讓你們參觀。”陳默一邊介紹,一邊推開李宅的木門。
    李宅是一座三進院落,前院種著幾株玉蘭,中院是主廳,後院是工作室。
    走進中院的主廳,眾人立刻被靠牆的一排木質衣櫃吸引,衣櫃的門是玻璃的,可以看到裏麵整齊疊放著十幾套傳統服飾。
    有清代的蘇繡旗袍、民國的緙絲馬褂、還有繡著“百子圖”的孩童肚兜、織錦披風。
    “這些都是我太爺爺和爺爺留下來的作品,”李老先生的孫女李敏女士笑著說,“這件蘇繡旗袍是1920年我太爺爺為蘇州商會會長的夫人做的,用的是‘虛實亂針繡’技法,你們可以仔細看看領口的蘭草紋。”
    她小心翼翼地從衣櫃裏拿出旗袍,平鋪在桌上。
    眾人圍上前,眼睛都看直了。
    旗袍的麵料是淺粉色的真絲,領口繡著一圈蘭草紋,葉片的顏色從淺青到深綠漸變,過渡得毫無痕跡。
    葉脈用金線勾勒,在光線下泛著細碎的光,最絕的是蘭草的邊緣,用“虛實亂針繡”繡出淡淡的水霧效果,遠看像蘭草在水中搖曳。
    “太精致了!”徐佳瑩忍不住用手指輕輕撫摸繡麵,“蘭草的漸變至少用了五種絲線,而且針腳細得像頭發絲,現在很少有繡娘能達到這個水平。”
    李敏笑著點頭:“我太爺爺當時為了繡這件旗袍,花了整整三個月,每天隻繡兩個小時,生怕眼睛疲勞影響針腳。這件旗袍的絲線都是他自己染的,用的是植物染料,所以曆經百年,顏色還是這麽鮮亮。”
    王麗則被一件深紫色的緙絲馬褂吸引,馬褂的麵料是緙絲的,上麵用金線緙織出“纏枝蓮”紋,圖案對稱工整,每一根金線都排列得一絲不苟,沒有絲毫偏差。
    “這件緙絲馬褂的工藝也太精湛了,”她感歎道,“沈師傅現在織的緙絲已經很好了,但這件馬褂的金線密度更高,看來以前的工匠花了更多時間在細節上。”
    李敏解釋道:“這件馬褂是1935年我爺爺為一位將軍做的,用的是‘通經斷緯’的技法,金線是真金錘成的金箔紡成的,所以特別有光澤。當時為了織這件馬褂,我爺爺請了三位工匠幫忙,花了半年才完成。”
    邢夢潔則被一件繡著“百子圖”的孩童肚兜吸引,肚兜的麵料是紅色的棉布,上麵繡著一百個不同姿勢的孩童。
    有的在放風箏,有的在踢毽子,有的在捉迷藏,每個孩童的表情都生動可愛,繡線的顏色鮮豔明快,曆經百年依舊沒有褪色。
    “這肚兜的繡線也太耐用了,”她驚訝地說,“我家呆膠布的衣服洗幾次就褪色了,這肚兜保存了這麽久,顏色還這麽亮。”
    李敏笑著說:“這肚兜用的是‘蜀錦’的絲線,再用蘇木、紅花等植物染料染色,不僅顏色鮮亮,還不容易褪色。而且繡的時候用的是‘打籽繡’和‘盤金繡’結合的技法,針腳特別牢固,不容易磨損。”
    眾人圍在衣櫃旁,一邊欣賞傳統服飾,一邊熱烈討論如何借鑒這些工藝到新空間的設計和產品中。
    徐佳瑩拿出速寫本,快速畫下旗袍領口的蘭草紋、馬褂上的纏枝蓮紋、肚兜上的百子圖,旁邊標注。
    “蘭草紋可用於新空間的窗簾刺繡;纏枝蓮紋可用於緙絲抱枕設計;百子圖簡化後可用於兒童文創產品,比如繡片、香囊。”
    王麗則用相機拍下每一件服飾的細節,計劃在新空間的主廳設一個“傳統服飾工藝展”,用玻璃展櫃展示這些服飾的複製品(原件太珍貴,無法長期展出)。
    旁邊放著文字介紹牌,介紹服飾的曆史、工藝和背後的故事:“很多客人對傳統服飾的工藝不了解,通過這個展覽,既能讓他們欣賞到傳統工藝的美,又能學到知識,一舉兩得。”
    蘇木則注意到服飾的紐扣,大多是手工盤扣,有“一字扣”“菊花扣”“琵琶扣”“葫蘆扣”等多種樣式,做工精致,與服飾的風格完美搭配。
    “咱們新空間的門窗可以用盤扣做裝飾,”他提議道,“比如在窗簾上縫一排‘菊花扣’,在門簾上用‘琵琶扣’,既傳統又有特色,還能展示盤扣工藝。”
    李敏看著他們熱情的樣子,笑著說:“你們要是需要傳統服飾的工藝資料,我可以借給你們一些我太爺爺和爺爺的手稿,裏麵有很多蘇繡、緙絲的技法筆記,說不定能給你們提供更多靈感。”
    “另外,我還認識一些做傳統服飾複原的工匠,可以介紹給你們,要是你們想開發傳統服飾相關的文創產品,他們能提供技術支持。”
    離開李宅時,夕陽已經染紅了天空。
    陳默送眾人到巷口,笑著說:“下周我帶你們去見周教授,談租賃的細節。另外,我已經聯係了三位老工匠,他們下周就能去鈕家巷老宅做測繪,出修複方案。”
    “還有,非遺中心的王主任聽說你們的項目後,特別感興趣,想和你們聊聊扶持政策,說不定能申請到非遺傳承資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