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零一章 情敵
字數:2863 加入書籤
她三十出頭的年紀,發髻鬆鬆挽起,用一支嵌著碎鑽的玉簪固定,耳墜是圓潤的淡水珍珠,隨著頭部動作輕輕晃動。
手裏拎著一個繡著淺青色蘭草紋的真皮手包,針腳細密,一看就是手工縫製的,旗袍的領口和袖口繡著極細的“回紋”,不仔細看幾乎發現不了,卻讓整體造型多了幾分雅致。
她的目光先是落在蘇木身上,睫毛輕輕顫動了一下,像是被什麽吸引,隨即轉向徐佳瑩,視線在她身上那件蘇繡領口的棉麻衫上停留了兩秒。
那領口的雛菊是徐佳瑩自己繡的,用的是“打籽繡”,針腳雖然不如老繡娘精致,卻透著鮮活的靈氣。
“我是顧曼殊,‘曼殊集’的創始人。剛才聽陳教授說,有兩位在籌備傳統工藝生活空間,把沈師傅的緙絲、趙姨的製香都整合進去了,想必就是你們了?”
“您好,我是蘇木,這是我太太徐佳瑩。”蘇木起身禮貌回應,伸手示意旁邊的空位,“我們的空間叫‘古藝新境’,還在裝修階段,前院的桂花樹剛修剪完枝椏,中院的緙絲體驗區下周才能擺織機。今天來向各位前輩和同行學習,希望能讓傳統工藝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
顧曼殊坐下時,旗袍的下擺輕輕掃過地麵,梔子花香也隨之彌漫開來,恰好與徐佳瑩身上淡淡的蘭草香交織在一起。
她翻開沙龍手冊,指尖劃過“傳統工藝現代化轉化路徑”的主題標題,指甲修剪得圓潤整齊,塗著裸粉色的甲油,襯得手指格外纖細。
“‘古藝新境’?我好像在木槿傳媒的‘匠心日記’短視頻裏看到過,你們拍攝的沈師傅織緙絲的片段,我反複看了三遍,”
她轉頭對蘇木說,語氣裏帶著幾分真誠的讚歎,“那種‘通經斷緯’時,梭子在經線間穿梭的聲音,被你們的麥克風錄得清清楚楚,太打動人了。”
“我們‘曼殊集’最近在做‘非遺進奢侈品’的項目,想把緙絲、蘇繡紋樣用在高端包袋、服飾上,找了好幾個緙絲工匠,都達不到‘水波紋’的細膩度,沈師傅願意對外合作嗎?”
徐佳瑩笑著接話:“沈師傅是蘇州緙絲的非遺傳承人,一直希望能讓更多人了解緙絲工藝,不是那種流水線的批量生產,而是真正的手工織造。我們‘古藝新境’的緙絲體驗區就是他幫忙設計的,連織機的擺放位置、經線的張力調試,都是他帶著徒弟手把手教的。”
“上周我們去他的緙絲坊,他還拿出珍藏的‘扁金線’給我們看,說要用來織‘古藝新境’的開業紀念扇麵。以後有機會,我們可以約個時間,帶您去他的緙絲坊看看,正好也能聊聊紋樣的設計。”
顧曼殊的目光再次落回蘇木身上,眼神裏多了幾分欣賞。
“蘇先生能放下杭州的兩家公司,木槿傳媒和瀾清寵物,對吧?我之前看過你們的資料,”
她頓了頓,身體微微向蘇木傾斜,拉近了兩人的距離,“來蘇州深耕傳統工藝,這份魄力真讓人佩服。我看了木槿傳媒製作的《江南工藝十二時辰》預告片,裏麵對緙絲‘水浪紋’的鏡頭特寫、對趙姨研磨香粉的慢動作捕捉,都特別有溫度。”
“比很多商業化的紀錄片更懂傳統工藝的靈魂。聽說您之前在文旅行業也做過不少成功案例?我們‘曼殊集’明年想做一場全國巡回的非遺文創展,從蘇州到杭州,再到上海,要是能邀請您來做策展顧問,把控工藝細節和展陳邏輯,肯定能更出彩。”
蘇木察覺到她的靠近,以及那過於專注的目光,不動聲色地往徐佳瑩身邊挪了挪,伸手幫她理了理被風吹亂的耳邊碎發。
這個動作自然而親昵,帶著明確的邊界感。
“謝謝顧總看重,不過我現在主要精力都在‘古藝新境’上,從施工進度到文創產品的設計,每一個細節都得盯緊,策展的事怕是分身乏術。”
他笑著說,語氣溫和卻堅定,“而且佳瑩在傳統工藝的細節把控上比我更專業,她跟著李奶奶學過蘇式點心的模具紋樣,跟著趙姨學製香時能準確分辨出沉香和檀香的細微差別,對江南工藝的理解很深。”
“您要是有這方麵的想法,其實可以多聽聽她的建議,她設計的蘇繡窗簾紋樣,連沈師傅都誇有靈氣。”
徐佳瑩順勢接過話頭,和顧曼殊聊起蘇繡針法與現代設計的結合,從“虛實亂針繡”如何表現蘭草的水霧感,到如何將繁複的“纏枝蓮”紋簡化成適合文創筆記本的圖案,再到緙絲麵料與皮革拚接時的針法處理。
顧曼殊聽得認真,不時點頭,卻總在回答時把目光轉回到蘇木身上,仿佛想從他臉上找到認同。
沙龍中場休息時,顧曼殊主動提出交換聯係方式:“蘇先生,徐小姐,希望以後能有機會深度合作。我們‘曼殊集’在上海的旗艦店有200多平米的展示區,分為‘工藝珍品區’和‘文創體驗區’,要是‘古藝新境’的文創產品需要線下渠道,我可以免費給你們留一塊專屬區域,就在‘蘇繡珍品’展櫃旁邊,人流量特別大。”
她拿出手機,打開微信二維碼,遞到蘇木麵前,“我私人收藏了不少傳統工藝珍品,有清代的蘇繡老繡片,是從蘇州織造署遺址附近淘來的,民國的緙絲扇麵,還有幾冊爺爺傳下來的老香方,裏麵記載了‘桂花合香’‘茉莉香丸’的古法配方。”
“下周三我私人收藏館有場小範圍的品鑒會,就邀請了幾位非遺專家和資深藏家,蘇先生要是有空,歡迎來看看,裏麵有塊‘蘭草紋’緙絲扇麵,是清代名家沈壽的弟子繡的,和你們‘古藝新境’的主題特別契合,說不定能給你們的空間設計帶來靈感。”
蘇木心中了然,顧曼殊的邀請明顯帶著私人屬性,所謂的“品鑒會”不過是個由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