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零二章 步步緊逼
字數:3223 加入書籤
                    他沒有直接接過手機,而是笑著回應:“謝謝顧總邀請,正好佳瑩最近在研究傳統紋樣的現代轉化,對老繡片、老扇麵特別感興趣,她上周還在李奶奶家看到一本民國的繡譜,翻了一下午都舍不得放下。到時候我們一起過去學習,也能多個人幫著參考參考。”
    顧曼殊臉上的笑容僵了一瞬,指尖無意識地摩挲著手機邊緣,屏幕上的二維碼因為長時間未掃描而自動收起。
    她很快又恢複自然,重新調出二維碼,這次遞到了徐佳瑩麵前:“那太好了,人多更熱鬧。我到時候把收藏館的地址和時間發給蘇先生,咱們慢慢聊,正好也能聽聽徐小姐對傳統紋樣的想法。”
    接下來的三天,蘇木一邊盯著“古藝新境”的牆麵刷漆進度,前院的牆麵刷成了米白色,中院主廳刷成了淺青色,後院則保留了老牆的斑駁質感,一邊通過遠程會議處理杭州的工作。
    顧曼殊的微信消息卻像約定好一般,每天準時發來,從未間斷。
    第一天早上八點半,蘇木剛到工地,手機就震動了。
    顧曼殊發來“曼殊集”最新設計的緙絲包袋草圖,圖上的包袋側麵用了“水波紋”緙絲,搭配黑色皮革。
    “蘇先生,你看這款包的側麵用了‘水波紋’緙絲,是不是和沈師傅織的麵料很像?我總覺得水波紋的弧度有點別扭,你覺得這個比例需要調整嗎?”
    蘇木看著草圖,發現水波紋的弧度過於平緩,少了靈動性,便回複:“可以讓設計團隊把水波紋的弧度再放大10%,波峰和波穀的落差再明顯一點,更符合江南水浪的動態感。”
    “佳瑩之前設計過緙絲桌布的水波紋拚接,她畫的波紋更鮮活,我讓她發幾張草圖給你參考。”
    十分鍾後,他把徐佳瑩之前畫的水波紋草圖轉發過去,順便附上一句:“這是佳瑩的設計,你可以和她直接溝通細節。”
    第二天中午十二點,蘇木正在和施工隊討論後院水榭的搭建方案,手機再次響起。
    顧曼殊發來一組老繡片的高清照片,其中一張是民國的“百子圖”繡片,孩童們穿著傳統服飾,或放風箏或踢毽子。
    “蘇先生,這是我收藏的民國‘百子圖’繡片,你覺得要是把裏麵的孩童形象簡化,用在文創筆記本的封麵上怎麽樣?我覺得會很受寶媽歡迎。”
    蘇木沒有直接回複,而是把照片轉發給徐佳瑩,附言“幫顧總看看這個繡片的簡化方向”。
    徐佳瑩很快回複:“讓她把孩童的衣紋用‘齊針’簡化,保留麵部的‘打籽繡’細節,這樣既簡潔又有記憶點,還能體現蘇繡特色。”
    蘇木把徐佳瑩的建議原封不動地發給顧曼殊,補充道:“這是佳瑩的想法,她對傳統紋樣的簡化很有經驗,你可以直接找她聊。”
    第三天傍晚六點,施工隊收工了,蘇木和徐佳瑩正坐在前院的石凳上吃盒飯,是巷口小飯館的蘇式紅燒肉和清炒蝦仁。
    顧曼殊的消息又來了,這次直接發來私人收藏館的定位,地址在蘇州老城區的大儒巷深處,附言。
    “蘇先生,收藏館的品鑒會其實主要是和幾位非遺專家小聚,人不多,也就五六個人。要是你提前有空,比如下午兩點到四點之間,我可以單獨陪你參觀裏間的私人藏品區,給你詳細講解那冊老香方的配方。”
    “裏麵有個‘雙花合香’的方子,用了桂花和茉莉,和趙姨的香方很不一樣,加了一味‘藿香’,夏天用特別安神,說不定能給‘古藝新境’的製香體驗區增加特色。”
    徐佳瑩湊過來看手機屏幕,嘴角勾起一抹了然的笑:“這位顧總倒是挺執著,繞來繞去,還是想單獨見你。昨天發繡片,今天發香方,明天說不定就要發緙絲織機的照片了。”
    蘇木放下手機,從身後抱住她,下巴抵在她的發頂,鼻尖蹭到她發間的桂花香,那是早上徐佳瑩噴的蘭草香丸的味道,混著飯菜的香氣,格外安心。
    “再執著也沒用,我心裏隻有咱們的‘古藝新境’和你。”
    他輕輕捏了捏她的臉頰,“下周三去收藏館,咱們一起去,正好看看她的老香方是不是真像她說的那麽特別,要是能借鑒到趙姨的香方裏,給製香體驗區增加一個‘古法合香’的項目,也是件好事。而且有你在,她也不好再提什麽‘單獨交流’的要求。”
    一周後,周三上午十點,蘇木和徐佳瑩按照約定時間,騎著電動車來到顧曼殊的私人收藏館。
    收藏館藏在蘇州老城區的一條僻靜巷弄裏,是一棟翻新的清代老宅,白牆黛瓦的外觀與周圍的建築融為一體。
    門口沒有招牌,隻掛著一個小小的銅鈴,風吹過發出“叮鈴”的輕響,像是在提醒訪客這裏的靜謐。
    顧曼殊早已在門口等候,今天換了一身淺粉色的改良漢服,領口繡著細碎的珍珠,在陽光下泛著柔和的光。
    腰間係著同色係的玉帶,上麵掛著一個小巧的玉佩,刻著“曼殊”二字,腳上穿的是白色的繡花鞋,鞋尖繡著一朵小小的梔子花,與她身上的香氣呼應。
    看到兩人一同前來,她眼中閃過一絲意外,隨即快步迎上來,笑容依舊優雅:“蘇先生,徐小姐,歡迎光臨。我這收藏館平時很少對外開放,怕太多人打擾了這些老物件,今天特意請了博物館的朋友來做專業講解,不過咱們是‘合作意向’的朋友,我親自給你們介紹,能說得更細致些。”
    她領著兩人走進主廳,廳中央的玻璃展櫃裏,整齊陳列著十幾塊裝裱精美的蘇繡老繡片,每塊繡片都配有木質的鏡框,框邊雕刻著簡化的纏枝蓮紋。
    “這塊‘百鳥朝鳳’是我爺爺在1980年從一位老繡娘手裏收來的,老繡娘是蘇州織造署的後代,這繡片是她奶奶傳下來的,”
    顧曼殊走到展櫃前,特意站在蘇木身邊,指尖隔著玻璃指向鳳凰的翅膀,距離近得幾乎能感受到她身上的溫度。
    “你看這裏的羽毛,先用金線盤出輪廓,再用紅色絲線打籽填充,曆經百年還這麽立體,比現在機器繡的精致多了,機器繡的羽毛都是平的,沒有這種層次感。蘇先生,你們‘古藝新境’的蘇繡體驗區,要是能教客人學這種‘盤金繡’,肯定能吸引很多喜歡高端工藝的客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