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曆史教訓
字數:7878 加入書籤
[]
101nove./最快更新!無廣告!
這當然不行。
於是,太宗皇帝就派出了掃雷戰士:鄧通。
具體的做法不算複雜:既然你搞劣幣,那我也搞劣幣。
一樣的成本,一樣的成色,沒道理你的錢有人收,我的錢就沒人收。
靠著這一手‘劣幣與劣幣瓜分市場’,鄧通最終得以促成‘天下銅錢,半鄧半吳’的局麵。
至於說這件事,先帝為什麽非要推出鄧通這麽個排雷戰士來做,而非少府內帑下場?
答案很簡單:鑄劣幣這事兒,不能由國家機構來幹。
尤其是有太祖高皇帝‘三銖鉛製莢錢’的‘珠玉在前’,倘若漢家再發生一次官方鑄劣幣的惡劣事件,恐怕終漢一朝,天下百姓都不會再使用錢幣了。
甚至於中央政府的公信力,都會因此而遭受巨大的衝擊。
官方不能鑄劣幣,可吳王劉濞的劣幣,又根本無法被良幣驅逐出市場;
怎麽辦呢?
——用魔法打敗魔法,用劣幣對抗劣幣。
至於官方不能鑄劣幣,則被太宗皇帝以一個‘寵臣’作為棋子,輕而易舉的化解。
於是,鄧通這個‘看似是私企,實則遠甚於國企’的力量,成為了太宗皇帝破局的關鍵。
在後世,絕大多數人都說:鄧通可真垃圾;
背靠天子支持,可謂是有官方在背後撐腰,居然才和偏居一隅的吳王劉濞鬥了個旗鼓相當,搞出個‘天下銅錢,半鄧半吳’的結果。
這分明就是無能!
但實際上,要不是有鄧通這一手用魔法打敗魔法,彼時的錢幣市場,隻會被吳王劉濞徹底壟斷。
眾所周知:任何生意,隻要是沾上‘壟斷’二字,那就不再是一門簡簡單單的生意了。
尤其還是貨幣壟斷,更是與市場定價權、貨幣發行權,乃至於整個天下的商業環境直接掛鉤!
從這個角度上來講,鄧通此人,就算達不到‘國之功臣’的高度,也起碼是於國有功的。
明白了這些,再看鄧通最終的結局,也就沒人會覺得先帝老爺子,真是個心胸狹隘到極端的人了。
——鄧通於國有功不假,可過去這些年,流通於天下的劣質四銖錢,有一半都出自於鄧通之手,也同樣是不爭的事實。
從國家層麵上來講,鄧通鑄劣幣,自然是有功;
但正如先前所提到的:官方不能鑄劣幣;
同樣的道理——任何鑄劣幣的人,官方都應該堅決抵製。
所以,吳楚七國之亂平定之後,吳王劉濞最終被認定的罪名,便有一條‘私鑄劣幣,擾亂天下幣製,以權謀私,荼毒天下蒼生黎庶’。
這條罪名,甚至比起兵謀反都還要更重、還要更該死!
既然吳王劉濞——身為宗親的劉濞,都尚且因為這一條罪名而‘罪無可恕’,自更別提作為外人、幸臣的鄧通了。
這,才是先帝老爺子把鄧通活活餓死,且毫不心軟的真正原因。
——先帝‘公報私仇’,秋後算賬,不過是表象;
鄧通‘罪不容恕’真正的原因,是鄧通鑄劣錢十數年一事,漢家、朝堂中央,乃至於漢天子,需要給天下人一個交代。
往大了說,是國有亂賊,必須撥亂反正!
往小了說,這也算是某種程度的殺人滅口——讓鄧通永遠閉嘴,以免太宗皇帝遺德有損……
當然了,以上,都是鄧通的整個政治生涯,對於漢室的政治意義。
從客觀角度上來說,能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裏,從近乎壟斷天下貨幣市場的吳王劉濞手中,硬生生搶回來一半的市場,鄧通的能力,其實是值得認可的。
而在那十幾年的人生高光中,除了‘主鑄錢’,鄧通還主持了漢家另外兩件大政。
也就是繼鑄錢之後,鄧通一生當中的第二點貢獻:主冶鐵。
眾所周知:華夏曆史進程中的青銅時代,與春秋戰國時期得到長足發展,並在嬴秦達到巔峰。
尤其是統一天下之後的秦,幾乎是將青銅冶煉技術,推上了登峰造極的天花板。
隨著秦王而漢興——隨著秦王朝的覆滅,同樣開始退出華夏曆史舞台的,便是已經達到天花板,無法再進一步,隻能被取代的青銅冶煉技術。
隻是不同於秦王朝的轟然崩塌,青銅冶煉技術被取代的進程,卻是無比的緩慢。
沒辦法;
要想讓鋼鐵取代青銅,那最淺顯的道理就是:鋼鐵冶煉技術,需要發展到所製作出來的鋼鐵製品,性能較青銅器更好——至少是不比青銅器更差的程度。
可冶煉技術的發展,尤其還是通用金屬的更迭,又並非王朝更迭那般,僅需數年便可完成三。
——就好比後世,人人都清楚核聚變是未來能源的唯一答案,卻也都隻能用火電、水電一樣;
如今漢室,幾乎所有人也都清楚:鋼鐵,早晚會取代青銅器,成為華夏文明最通用的優質金屬材料。
但不是現在。
不是鋼鐵產量底、冶煉成本高,成品性能差——至少比青銅器差的現在……
經過秦末十數年的摸索,以及漢初那二十來年的探索、積累,到太宗皇帝年間,華夏民族在鋼鐵冶煉技術這一賽道,也算是具備了相對成熟的工藝。
可這一次,太宗皇帝再次遇到了那個問題。
——這件事兒,不能讓官方去搞。
至於原因,倒不再是‘官方不能鑄劣幣’那般的政治考量;
而是純粹的:當時的政治環境,不允許漢室官方做出任何‘勞民傷財’的舉動。
太宗皇帝那是什麽人?
一枚銅錢恨不能掰成八瓣兒花,磚頭縫裏摳沙子兒的主!
就這人設,外加好不容易普行天下的‘簡樸之風’,怎麽能因為鋼鐵事業給搞垮?
要知道那些年,賴太宗皇帝‘簡樸’之風所賜,天下各地方郡縣,都迅速刮起了一股勤儉節約的風。
其中最為典型的一點便是:郡縣府衙的主體建築,除非徹底崩塌到看不出建築樣兒,否則,原則上不做修補。
大概是‘府衙越破,越證明官員清廉’的路數。
甚至時至今日,這個政壇潛規則都依舊保留著相當深遠的政治影響!
尤其是在關東郡縣,不知有多少官府主體建築,因為年久失修而坍塌、缺損。
你問地方主官為什麽不修,人家也是理直氣壯——憑啥要我修?
修了對我沒半點好處不說,一旦被誰安個‘奢靡享樂’的帽子,我這官還做不做了?
於是,你不修,我不修,大家誰都不修,積年累月下來,關東居然都找不到幾個完好無損的郡縣府衙了。
對此,太宗皇帝的態度是:好!很有精神!
我漢家的官兒,就得有這樣的覺悟,就得是這樣的精神麵貌!
既然大家夥兒都這麽給力,那朕也不含糊!
從今往後,朕四季常服不過五套,餐食不過一粥一菜,後宮姬嬪麵不施粉黛,裙擺不拖地,各自養蠶剝絲抽繭,織布自衣!
…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簡樸、節約,全天下勒緊褲腰帶過日子,攢錢將來打匈奴,是太宗皇帝一朝最為典型的政壇風貌。
而在這個背景下,即便再怎麽清楚鋼鐵產業的重要性,太宗皇帝也無法一邊向全天下人倡導‘簡樸之風’,一邊讓少府使勁兒砸錢搞鋼鐵行業。
再有,便是鋼鐵行業的發展,其實並非純粹的悶頭搞研發。
——研發經費的絕大部分,都是需要通過銷售成品來回收的。
就好比一百塊錢經費,搞出來了一把鋤頭,將其賣出,收回來二百塊錢;
再投入這二百塊錢,研究出來一把菜刀,再將其賣個五百塊錢……
以此類推,通過循環往複的研究、製造、售賣、再研究的良性循環——尤其是‘有利可圖’的循環構型當中,鋼鐵行業才能得到良好的發展。
而售賣,就意味著這門行當,也和‘商’字兒扯上了關係,而且是極高頻次的買入、賣出。
顯而易見,封建時代的官方,並不方便直接插手商業。
於是,同樣的問題再次出現。
——官方不能搞,可不搞又不行;
怎麽辦呢?
仍舊是由鄧通出馬,以皇帝寵臣、近臣的身份,私自發展鋼鐵行業。
和鑄錢行業,與吳王劉濞鬥了個半斤八兩不同——鄧通發展鋼鐵行業,幾乎是毫無阻力,一切都水到渠成。
到太宗皇帝晚年彌留之際,天下的鋼鐵製品,幾乎有八成都出自鄧通之手!
剩下兩成,也並沒有被某方勢力瓜分,而是被小規模、小成本摸索的少府所占據。
鄧通八成,少府二成——可以說當時的鋼鐵行業,完全被漢室朝堂中央官方壟斷!
隻是這件事,也同樣成為了鄧通‘非死不可’的明證。
時至今日,鋼鐵行業的發展,已經將一個不容爭辯的事實,擺在了天下人眼前。
——鋼鐵製品最能推動文明進程、能為華夏文明帶來最大改變的方式,是軍工!
鋼鐵材料所製作的軍械,尤其是刀劍,在劈砍過程中,對青銅武器呈現出降維打擊級別的優秀性能!
所以鋼鐵行業,已經和軍工行業深度掛鉤。
而鄧通——區區一個近臣,一手搞鑄錢,一手搞鋼鐵;
一邊積累財富,一邊掌握跨時代的先進軍械製造技術。
他不死誰死?
這要是都不死,那以後大家夥都可以效仿了。
隻不過,每每想起鄧通曾掌握的鋼鐵行業,劉榮便不免感到一陣唏噓。
——鄧通死後,曾經被鄧通掌握的錢幣市場,自然是被少府接管;
尤其是在吳王劉濞兵敗身亡後,漢室天下的貨幣市場,也終是再度被中央政府掌控。
但曾經由鄧通主持,並得到長足發展的鋼鐵產業,卻並沒有被順利收歸國有。
根據劉榮目前了解到的信息:當年鄧通餓死街頭後,少府第一時間便派出了大量人手,接管原屬於鄧通的各式產業。
考慮到彼時,長安朝堂的重點是削藩策,以及即將舉兵謀逆的吳王劉濞,少府接管鄧通產業的重點,自然也就放在了鑄錢產業上。
也就是那麽個把月的功夫,待少府將鄧通的鑄錢產業清點好,準備轉頭去接手鋼鐵產業時,一切卻都為時已晚。
——原本為鄧通做活的鋼鐵匠人,都被各方勢力所瓜分;
被太宗皇帝賜予鄧通的鐵礦、作坊,也因為過於龐大、繁雜,而被各方勢力分食殆盡。
其中,館陶主劉嫖吃下了部分,公卿貴戚——尤其是竇氏外戚吃下了一部分;
餘下一小部分,被蜀地兩家商賈分食,便迅速催生出了聞名天下的兩家‘鋼鐵大亨’:程鄭氏,以及卓氏。
沒錯;
就是卓文君那個卓氏……
說一千,道一萬;
從鄧通這個太宗近臣的一生,其實就不難看出:近臣,究竟有多難做。
——鄧通,那麽有能力的一個人,可謂是為太宗皇帝流血流汗,最終卻落下得個餓死街頭的悲慘下場。
先帝老爺子的近臣周仁,也完全是靠九卿:郎中令的身份地位,汝墳侯、宗周後裔的政治成分,外加一個繡衣衛指揮使的價值,才得以至今都還活躍在漢室政壇核心。
過去這些年,周仁遭受了多少詆毀、謾罵,更或是攻訐、誹謗,劉榮心裏清楚;
受了多少委屈、多少窩囊氣,劉榮也了然於心。
雖然周仁是先帝老爺子的近臣,劉榮並不願,也不想將其化作自己的近臣,但對於周仁為漢家做出的貢獻,劉榮是極其認可、讚賞的。
對於有功之臣,劉榮從來都不吝於獎賞。
而在劉榮看來,對周仁最好、最公平的獎賞,無疑便是給周仁一手打造出來的繡衣衛,安排一個光明的未來。
屆時,史書之上,當也會有如下記載;
——汝墳x侯周仁,宗周姬姓後裔也。
太宗皇帝尋宗周之後,存亡續斷,乃封汝墳侯。
初從孝景皇帝,為太子舍人,後任郎中令,隨侍皇帝左右,頗得信近。
乃奉太宗皇帝之令,始建繡衣衛,以監吳、楚諸叛王;
雖繡衣衛久不見天日、仁之所為無人知,然其於國之功、之忠,皆非此數語所能盡言。
孝景皇帝曾曰:汝墳侯仁,朕家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