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天翻地覆

字數:8264   加入書籤

A+A-




    []
    101nove./最快更新!無廣告!
    隨著時間來到天子榮二年秋——年關愈近,本就算不上有多閑的長安朝堂,不出意外的再度忙碌了起來。
    倒不是因為大計;
    按照漢家‘三年一大計’,外加新皇登基元年無條件大計的傳統,劉榮一朝的下一次大計,是在明年年末、後年年初,即天子榮新元四年。
    真正讓長安朝堂忙碌起來的,是劉榮在過去這半年時間裏,對於長安朝堂有司部門,所擬定的一係列改製方案。
    不得不說,劉榮的野心很大。
    此番改製,可謂是遍及長安朝堂中央的方方麵麵,朝中三公九卿、長安八街九陌,禁軍中郎、糧倉府庫,無所不包。
    就說三公級別——看上去是丞相、禦史大夫都不做變動,僅僅隻是把太尉替換成禦史中丞;
    但實際上,卻是讓漢家的三公,從過去的政、監、軍三權分立,改造成了政、財、人三權分立。
    用劉榮的話來說,漢家日後的三公,已經隱隱呈現出了後世三省六部製的雛形。
    其中,作為百官之首的丞相,大致是閣老+戶部的職權範圍;
    禦史大夫則大概是閣老+戶部財權。
    至於禦史中丞,更完完全全就是後世吏部的雛形。
    而剩下的兵、工、刑、禮四部——少府等於超高配工部+準兵部,大理(廷尉)等於刑部,奉常等於超低配禮部。
    從這角度上來講,劉榮此番改製,也算是為漢家初步奠定了三公九卿製,到三省六部製過渡、發展的事實基礎。
    這是三公級別;
    意義重大,但也終歸還保留了三公其中的兩個職務。
    到了九卿一級,那可真就是巨震了。
    ——少府拆分!
    ——內史拆分!
    光是這兩項,就足以讓朝堂內外累禿了頭!
    根據劉榮初步擬定的方案,少府拆分後,仍舊會保留主體部分,仍稱少府、仍為九卿;
    但在部分要害職權被拆解後,日後的少府,顯然將不複今日威風。
    其中最飽受爭議的,便是新九卿:主爵都尉的成立。
    主爵都尉,顧名思義——主掌爵位敕封、削奪;
    但除了這個基本盤,主爵都尉還將掌握另外兩個至關重要的國家級壟斷項目:糧食,以及鹽、鐵官營!
    再加上劉榮明裏暗裏放出口風,表示從今往後,少府所產的各式物品,都不會直接流入市場,而是要由主爵都尉過一遍手,也基本確定了主爵都尉未來的發展方向。
    ——人類封建曆史上,第一個國企!
    可以預見的是,從今往後,凡是和‘官營’沾上邊,又或是由官方生產的物品,都將被納入主爵都尉的飯碗。
    換而言之,少府最要緊的一項權柄:銷售權,被分給了主爵都尉。
    這還沒完。
    繼糧食、鹽鐵官營權後,第二個被剝離出少府的,便是東、西織室。
    眾所周知,在封建時代,最堅挺的貨幣從來都不是銅錢、銀錠;
    而是布。
    在人類曆史上的絕大多數時間裏,織布,就等同於在印錢。
    在過去,東、西織室雖然‘各自為政’,各自專注於不同用處的布匹生產工作,但和頂頭上司少府之間,也終歸有著起碼得關聯。
    ——東、西織室織布所需的原材料,不是少府從外麵買回來的,就是少府自己生產出來的;
    就連織布器械,都是少府造出來交接給東、西織室,並負責日常維修、維護工作。
    而東、西織室生產出來的布匹,也並非直接發往所需要的人手中,而是先送去少府入庫封存。
    什麽時候要用了,再由天子頒詔,少府遵照旨意從庫存中調撥。
    官袍、朝服,以及宮中女眷、太後天子衣袍服飾,和東西織室沒有半點關係——都是少府的事兒。
    換而言之,過去的東西織室,是極為純粹的生產部門。
    就和少府名下的軍工作坊、冶鐵作坊,以及上林苑那些皇田一樣,僅僅隻負責生產,其他的事一概不管。
    原材料從哪裏來、什麽時候送、怎麽送過來,織出來的成品布作何用途,先供給何方,都完全由少府負責,東西織室完全不需要關心。
    但往後,東西織室也要從少府拆分出來‘單幹’了。
    原材料,雖然還是從少府獲得,卻不再是‘調撥’,而是出錢買;
    最終做出的成品,雖然依舊是由少府接手,但也不再是‘交割’,而是同樣由少府出錢買。
    過去的布匹生產部門,自此成為了自力更生、自負盈虧,擁有獨立財政係統的獨立部門。
    而少府,則在失去糧食、鹽鐵,以及未來還有不知多少貨物的銷售權後,又因為東、西織室的‘出走’,而在某種程度上失去了‘鑄幣權’。
    ——布匹就是最硬的硬通貨。
    對少府而言,失去東西織室,不亞於失去一台印錢的機器,又或是一棵搖錢樹。
    倒是真正的鑄幣權,難得被劉榮留給了少府。
    從今往後,天下錢幣皆出少府鑄錢司,禁民私鑄錢!
    據傳,新錢名:五銖;
    五銖錢發行之日,如今普行於天下的各式雜錢——如太宗四銖,呂後八銖,太祖三銖(漢半兩),秦半兩,乃至於戰國刀幣、貝錢等,都將被完全取締。
    這,就又是長安朝堂在未來幾年,諸多龐大工作量其中之一了。
    除了鑄錢,少府還將保留軍工部門。
    通俗來說,往後的少府,將從原先那個龐大、冗雜的怪物,相對精簡為負責鑄錢、打造軍械,並供應禁中用度的部門。
    而原屬於少府,卻即將被拆解的部門,則各分為:新九卿主爵都尉,新的獨立部門‘織室’,以及劃給其他部門的‘太倉’‘東園’等。
    總體來講,需要做的事兒很多。
    需要厘清、梳理清楚的事兒,很多很多……
    這是少府。
    再看內史,又是一個老大難。
    不比少府被拆分後,仍舊能保留主體、仍舊為九卿的幸運——內史的拆分,可謂是徹徹底底、幹幹淨淨。
    原本的主體,將被拆分為左馮翎、右扶風及京兆尹。
    從職責劃分來看,這三個部門,更像是將關中切成了東、西、中三個州,然後由這三個部門發揮刺史、州牧之類的職能。
    但僅限於行政治理層麵。
    其他諸如人事、財政,以及軍事等方麵,這三個地區依舊維持著原本的運轉係統,並不會成為真正的‘州’。
    至於原屬於內史的下轄部門——中尉獨立出來,改名執金吾,為新九卿;
    五官中郎將並入郎中令;
    備盜賊都尉並入大理(廷尉)。
    唯獨農業、民事部門被保留,並更名:大農,主天下農事,為新九卿。
    原為少府所有的太倉,便被並入了大農。
    從少府拆除一個新九卿後,仍能保留九卿級別,內史更是直接拆除兩個新九卿,其實就不難看出過去,這兩個部門究竟龐大、冗雜到了怎樣的地步。
    到這裏,少府、內史兩個部門的拆解工作結束。
    原本的兩個九卿:少府、內史,變成了少府、主爵都尉、執金吾、大農這四個九卿。
    多出了兩個新九卿,自然就要有舊九卿被頂掉位置。
    或者說,隻剩下五個九卿位置,給剩下七個舊九卿角逐。
    其中,律法部門大理(廷尉),馬政部門太仆,禮製部門奉常,天子近侍郎中令,以及宗室事務處理所宗正,顯然都有著不容置疑的存在必要。
    於是,兩個被頂掉九卿級別的倒黴蛋誕生了。
    ——衛尉,以及典客。
    後者很好理解——外交部門,在如今漢室根本就沒有存在的必要。
    內部的宗親諸侯,都沾‘宗親’二字了,宗正完全可以代勞;
    至於外部,若外邦來使,奉常可以負責接待——過去也一直是這樣。
    具體的外交事務,本來就不曾被典客所掌控,未來就更不需要這麽一個有名無實的九卿,來負責主持漢家與內外番邦的外交事務了。
    當然了;
    這個部門存在了這麽多年,雖飽受質疑,卻也從不曾被某一代帝王取締,而是一直以九卿的級別留存至今,本身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準確的說:垃圾的並不是典客本身,而是如今漢室,讓典客根本不具備發揮的空間。
    按照原本的曆史時間線,大約在二十多年後,漢九卿典客,會被漢武大帝更名為:大鴻臚。
    那這個大鴻臚,是一個什麽部門呢?
    理論職權和典客一樣:主內外番邦事務。
    可此一時,彼一時。
    文、景年間的典客,所主的‘內外番邦’,指的是內部不恭,且自主權幾近無窮的吳、楚等藩王;
    指的是北方無比強大,甚至強大到讓人絕望的匈奴;
    是南方,屢次三番稱帝的趙佗;
    是東北,再三挑釁漢家的衛氏朝鮮。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典客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待覲見的諸侯代表團,以及外邦使團。
    至於說管理內外番邦?
    你是能管匈奴,還是能管南越?
    是能管宗親諸侯,還是能管朝鮮半島?
    但當時代的潮流,將時間退到漢武帝年間時,曾經在漢九卿中最不起眼的九卿,卻徹底站了起來。
    匈奴人?
    ——給我霍大司馬當狗!
    南越?
    ——允許你內附都是爺們今兒個高興!
    西南夷?
    ——你是說那個學紅樓夢的劉姥姥,靠充楞耍猴生存的夜郎國?
    宗親諸侯也不同往日,早就被削藩策剃掉了爪牙不說,更是被武帝爺一手推恩,給徹底斷掉了根兒。
    衛氏朝鮮更是別提——一言不合就滅你國,半點商量餘地都沒有!
    天翻地覆的內外環境,使得曾經的小透明典客一舉脫胎換骨,成了漢家繼內史、少府之後的第三大怪胎:大鴻臚。
    在巔峰時期,大鴻臚手裏掌握的權柄,一度覆蓋了大半個亞洲大陸,除關中地區外的所有區域!
    北方草原,但凡是被霍去病收下當狗的遊牧民族,都受大鴻臚統一調配,並安排日常生活;
    南方百越,派使團來長安覲見,頭一跪從來都不是向漢天子,而是要先跪大鴻臚。
    宗親諸侯最慘——為了避免被‘絕後’,又或是莫名多出幾個瓜分國土的兒子,隻能求爺爺告奶奶,就為見上大鴻臚家的門房一麵,好搭進去點人情。
    最誇張的是,到了戰時,哪怕強如霍去病,都得老老實實登門拜訪,和顏悅色的同大鴻臚說一聲:這些年,辛苦老大人;
    眼瞅著要打仗了;
    老大人這些年照顧的那些外族,不知能不能給後生分幾萬人出來,免得我漢家的將士死傷慘重……
    隻是這一切,在如今這個時間點都還未成行。
    匈奴依然強大;
    漢家也還沒能擁有在草原上溜達一圈,就能受幾十萬遊牧民族當狗的冠軍侯。
    典客仍舊是那個小透明。
    所以,首先被排除出九卿行列的,不出意外,便成了典客。
    至於劉榮——即便知道未來的典客‘大有可為’,也僅僅隻是保留了這個部門,隻將其從九卿之列提出,降格為真二千石的準九卿部門,一如過去的中尉。
    甚至就連這,都還引發了一係列的物論,說劉榮太過照顧公孫昆邪了……
    不管怎麽說,典客從九卿之列出局,可謂是沒有任何意外。
    但另外一個出局名額,則多少有些爭議了。
    ——衛尉。
    按理來說,衛尉和太仆、宗正的其他九卿部門一樣,都屬於專業性極強,且極為關鍵的專職部門。
    就算要取消一個舊九卿,給新九卿如主爵都尉、大農等騰位置,也該是宗正這種雖然重要,但也不是不能委屈一下的部門。
    畢竟自家人,終歸是好欺負一些的。
    怎麽都不該是衛尉啊?
    然後,劉榮的下一步棋就來了。
    ——以取消太尉‘三公’級別為開端,在朝堂三公九卿的行政體係外,再另外開辟出一整套軍政體係!
    這套體係,以太尉為首,更名:大司馬;
    下設大將軍、車騎將軍等軍職。
    原屬於九卿的衛尉,自此成為大將軍、車騎將軍一樣的軍事職務,秩比仍為九卿級別的中二千石,地位與大將軍齊平,稍高於車騎將軍。
    而這,又牽扯出繼三公九卿後,劉榮要動的下一塊區域。
    ——禁衛體係,以及軍政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