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章 全麵推進

字數:7266   加入書籤

A+A-


    曹陽一行人到達滇南香格裏拉吉迪村時的陣仗有點大,這讓事先聯係好的吉迪村的藏民有些不知所措。
    特別是打算明早帶著去雨林尋找鬆茸的母女,更加無所適從。
    在村民們想來,一個過來跟拍尋找采摘鬆茸的攝影組,就像電視台記者一樣,最多也就六七個人而已,到時候帶著他們走個過場,讓他們拍一下就行了。
    可看著來的十來輛小汽車和大汽車,四五十人扛著大大小小的設備,就像打仗一樣,這確定是來拍攝鬆茸的?
    要不是鎮裏的鎮長書記都來了,還有電視上才能見到的自治州的大領導還有香格裏拉的縣領導,吉迪村的人那是絕對不敢帶這些人去雨林的。
    他們也算是開了眼界,不就是拍攝個鬆茸采摘嗎?用得著像是去剿匪一樣嗎?
    此外,村長和幾個相關的村民還發現,州裏的大領導還有縣裏的大領導,似乎都對那個看起來三十歲左右的年輕人異常客氣。
    他們還一再給鎮裏的領導強調,一定要全力配合那個年輕人的一切要求。
    這給村長的心裏留下了小小的震撼。
    震撼的可不僅僅是村長和村民。
    首次跟著曹陽拍攝的張奇老師,那也是相當的震撼。
    他的點跟村民不同。
    他是看著那些卸載下來的攝影設備和跟來的技術人員,以及還有好幾架大小不同的無人機而感到震撼。
    作為北電年輕的老師,還是有誌於在電影圈有所發展的導演,張奇對這些最新款的數字攝影機還是有所耳聞的。
    無論是索尼的CineAlta F35,還是阿萊的ARRIFLEX D21,都是全球最先進的數字攝影機,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可以取代膠片攝影機了。
    可惜的是,這種去年才發布的最先進的數字攝影機,張奇也就聽說過,至今還沒見過,國內目前幾乎是看不到的。
    而這次,他一次性的見到了三台索尼CineAlta F35和兩台阿萊ARRIFLEX D21,並且還是配置齊全的。
    要知道,一部數字攝影機,通常情況下,若是租賃的話,機身和鏡頭是單獨算錢的,哪有劇組會租賃全部鏡頭啊,都是需要什麽鏡頭,才租賃什麽鏡頭。
    張奇見到的,不僅僅是機身加上齊全的配件以及全部鏡頭,還有跟隨機器而來的廠家技術員。
    索尼來了兩個技術員和一個高管,阿萊來了兩個技術員和一個高管,還有一個名氣不大的數字攝影機廠商,叫什麽RED ONE的,三台機器,竟然來了三個技術員和一個高管……
    神他媽高管!
    這些全球最頂尖的數字攝影機廠家,居然都不約而同的派來了公司高管!
    什麽時候高管居然會跟機器來了?
    通常情況下,若是需要的話,這些攝影機廠家都是派技術人員來的。
    這些技術員也是相當牛啊,張奇說的是態度。
    這些技術員在劇組是很特殊的存在,他們調試或維護設備時,那是絕對不允許外人在場的,平時一個個拽的二五八萬一樣。
    張奇還知道,這些技術人員的差旅費以及各種補貼,都是按照美元計算的,劇組不僅要掏技術費,還要報銷這些技術人員的各種費用。
    但高管來了怎麽算?需要額外的高補貼嗎?
    雖然張奇知道,曹陽導演的電影……好吧,哪怕是畢業作品,也肯定不會缺少資金,但這麽多最新設備的費用,再加上十來個老外的各種費用和補貼,這都不是小數目。
    至少比他拍攝的第一部電影《救我》的成本要高出很多。
    這還僅僅隻是設備方麵產生的費用。
    當張奇懷著好奇的心思,偷偷問寧昊,這些數字攝影機廠商為什麽要派高管過來?咱們劇組需要負擔他們的差旅費嗎?
    張奇估計自己至少五年內,絕對忘不了寧昊那一瞬間看“土鱉”的表情。
    雖然僅僅隻是一瞬間。
    寧昊拍了怕張奇的肩膀,笑著小聲說道:“還差旅費呢,曹導沒找他們要錢都是給他們麵子了,他們怎麽可能找曹導要錢?
    不要說差旅費,這些索尼的、阿萊的、RED ONE機器,都是他們上杆子送來的,技術人員是跟著隨時為設備服務的,高管是過來遊說曹導並且記錄曹導要求的。
    這些設備不僅一分錢不用花,等曹導的這部紀錄片拍完,這些最新的設備就會以曹導的名義‘捐獻’給北電和青影廠。
    你思想可能還沒轉過彎,曹導拍的是什麽?是他個人的博士畢業作品,而不是商業電影。
    曹導至今為止拍了那麽多經典電影了,可還從來沒有用數字攝影機拍過電影呢,曹導什麽地位?
    要是拍攝的第一部用數字攝影機的電影用哪家的攝影機,這是多大的廣告效應?
    曹陽如今要拍攝的是‘個人’屬性極濃的畢業作品,這麽好的機會,他們當然要上杆子把最好的裝備送來。”
    聽了寧昊的話,張奇算是真正見識到曹陽在影視圈的影響力的……一小部分了。
    他橫向對比了一下,假如老謀子或陳凱哥這樣的大導演,需要這些最新設備的話,廠家肯定是很樂意讓他們用的,畢竟這也能一定程度上提高設備的影響力。
    但是,買設備的費用那絕對是要掏的。
    嗯,或許會打個九五折?
    這還隻是一方麵。
    張奇看了看不遠處那架機身長2.8米,翼展3.98米的“龐大”無人機,心裏說不出的複雜。
    據說這架無人機最大平飛速度250公裏/小時,續航時間3小時,最高飛行高度達3000米,智能化水平居全國首位,控製精度與可靠性超過國際同類產品……
    張奇不知道這架明顯為了拍攝而特意改裝過的無人機,是否真像介紹裏那麽厲害。
    他隻知道,這架無人機改裝前叫做“刀鋒”,是由航天科工三院津衛某所自主研發的多用途無人機,曆經5年研製,聽說2009年也就是今年才會投入使用。
    公開的消息是,這款無人機會在今年5月份才會公開試飛,也就是說,目前這款無人機還沒公開試飛呢。
    想想吧,還沒公開試飛的無人機,主要用於航拍、森林防火、石油管線巡查、地質測繪、海洋搜救及電力巡線等場景的“軍工”無人機,現在經過改裝後,出現在了這裏……
    這怎能不讓人震撼呢?
    航拍用無人機……目前還是非常新鮮的詞。
    張奇雖然35歲了,但也算是北電的年輕老師,在央視還有些關係,對於目前影視拍攝的前沿還是了解一些的。
    今年是出現了影視航拍用的多旋翼無人機,以飛控係統為核心技術,主要實現基礎飛行控製和GPS懸停功能。
    張奇又看了一眼在那架“大型”無人機旁邊的幾架“迷你”無人機。
    那是四旋翼無人機,雖然也可以用於航拍,但續航小於15分鍾,抗風能力弱,負載不足,無法滿足影視劇組長時間、複雜環境拍攝需求。
    並且還有一個最大的缺點,那就是無法滿足電影級防抖要求,畫麵抖動嚴重,僅適用於遠景。
    目前影視行業航拍的主流選擇,還是改裝直升機搭載陀螺儀雲台。
    張奇不太清楚那架“刀鋒”改裝的無人機是否解決了防抖問題,但按照參數來說,很明顯解決了續航、抗風、負載的問題。
    不考慮防抖的話,是能夠滿足影視劇組長時間、複雜環境拍攝需求的。
    張奇這差不多一個月的時間,已經熟悉了《舌尖》的拍攝方案。
    無人機主要跟拍鬆茸運輸,有個5分鍾穿越3公裏的畫麵,來直觀展現科技如何縮短“從山林到餐桌”的時空距離。
    這屬於遠景拍攝,防抖問題也就可以忽略了。
    對張奇來說,航拍是很“新鮮”的經曆——在此之前,國內的紀錄片幾乎不可能為了一檔美食紀錄片會動用直升機航拍鬆茸的運輸的。
    所以這個“科技展現”,等紀錄片播出時,張奇相信,絕對是讓人驚訝和震撼的。
    淩晨三點,曹陽帶著“大部隊”,架好攝影機跟隨鬆茸這一節美食的主人公,村裏的一對母女徒步20公裏進入原始森林,跟拍她們采鬆茸的“日常”。
    紀錄片雖然是記錄真實,但演繹的曾經發生過的真實,也是紀錄片的一種。
    很明顯,劇組不可能真跟著她們母女徒步20公裏的,等拍夠需要的素材……然後上車,開車帶著她們母女去今天的目的地。
    當然,所謂的目的地,也是事先踩好的點,劇組幾十口人,外加那麽多設備,不可能真跟著那對母女漫無目的的在原始森林裏尋找鬆茸的。
    曹陽邊拍攝邊給劇組的人,尤其是幾個分集導演強調,《舌尖》跟傳統紀錄片不同,是以人物比如這對母女作為敘事核心,串聯采集、分級、交易全鏈條的。
    在找到鬆茸後,用微距鏡頭記錄撥開腐殖土、輕提菌柄的細節動作,突出“精靈般食物”的珍貴感。
    還會通過水下鏡頭,展現鬆茸與鬆樹根係的共生關係,用延時攝影記錄菌絲生長過程,達到科學性與藝術性結合的目的。
    曹導還特意用鏡頭拍攝了“采大留小”“回填菌絲”等傳統規則,並且還對用“覆蓋鬆針保護菌絲”的細節做了特寫。
    並向劇組的人強調,文化隱喻一定要做到位,用“覆蓋鬆針保護菌絲”的細節,隱喻人與自然“取一留一”的可持續發展的和諧共處精神。
    這也是《舌尖》極其重要的一點。
    鬆茸的拍攝過程,讓劇組和分集導演們大致了解了拍攝的目的、主次側重點以及人文的重要性。
    而後,曹陽又帶著劇組去了諾鄧,諾鄧也是滇南的,是大理州雲龍縣的,這次拍攝的是諾鄧的火腿。
    在拍攝諾鄧火腿前,曹陽跟劇組強調了兩個詞:千年鹽井、時間沉澱。
    有了這兩個詞,各個分集導演結合曹陽拍攝鬆茸的情景,都有了自己的猜測和想法。
    這也是曹陽特意這樣引導的,隻有這樣,才能讓這些分集導演將來拍出的東西,符合自己的心意,做到一致性。
    要知道無論是寧昊還是顧常衛,都是很有想法的人,他們確實會完全聽從曹陽的話,但是,隻有劇本和策劃方案的話,卻不能保證他們的拍攝思路跟曹陽一致。
    曹陽隻有經過這樣刻意的引導,才能讓他們按照這個思路去拍攝。
    然後又經過了春筍、蓮藕和野生魚的拍攝,曹陽特意留出來酸筍和南海魚類,讓寧昊和顧常衛試著拍了一下。
    結果二人拍攝的手法和順序等方麵,雖然跟曹陽所想的有些出入,但思路和人文敘事方麵,卻是一致的。
    曹陽也就對分集導演中最有想法的兩人放心下來。
    至於曹陽的另外兩個固定班底柳杉和李明義,以曹陽對他們的了解,他們的想法不多,一定會按照曹陽的要求,一絲不苟的完成任務的。
    而新加入進來的張奇,曹陽對他也是放心的。
    隻要是聰明人,絕對不會在曹陽特意強調之下,還表現出個性和想法的。
    真那樣做了,就不是聰明人,而是低情商逞能了。
    在拍完《舌尖》的第一個篇章《自然的饋贈》之後,劇組一分為六。
    顧常衛、寧昊、柳杉、李明義以及張奇,分別帶著一組人馬和設備出發,開始拍攝曹陽給他們製定的任務。
    這些個小組裏麵,隻有張奇是新加入的,曹陽怕他那邊運轉不靈活——這是很有可能的,裏麵的攝影師以及很多工作人員,都是跟曹陽拍過不少電影的“老”人。
    這些人不說眼高於頂吧,但一個“外人”貿然成為他們的指揮,這多少肯定會讓人不爽的。
    心裏不爽就難免產生對立情緒,張奇哪怕是老田的學生,是北電的老師,還真不一定能讓這些跟著曹陽的人買賬。
    這是人之常情,也不一定是刻意針對。
    其他幾個小組肯定不會出現這些問題。
    對此,曹陽肯定是特意囑咐了這一組的攝影師和製片的,並且,他還特意挑選了比較老實的攝影師和製片分給了張奇這一組。
    另外,在這些小組出發後,曹陽又喊來程建業,讓他多關注一下張奇這一組,別因為一些屁事耽誤拍攝進度,甚至影響拍攝質量。
    程建業的威望是絕對足夠的,就連寧昊和顧常衛都會給他麵子,更何況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