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7章:支持

字數:3808   加入書籤

A+A-


    兩郡東方的官道上,白袍兵人馬兵分兩路,同樣也是星夜兼程趕來馳援。
    兩支白袍兵分隊的中軍統帥,分別是釋流雲和秦平。
    釋流雲與靖雲生討論之後,認為西秦極有可能憑借騎兵速取荊南四郡,形成對江南和巴蜀的縱向切割。
    騎兵不利於工程作戰,但憑借西秦鐵騎的威勢,本就被南王統治過的兩郡內部勢力很有可能獻城投降!
    即使有一部分雲家部隊守城,以桂陽的城防狀態,周圍的縣鎮村莊必定會落入敵手,造成無可挽回的損失。
    因此,二人商議之後,靖雲生負責帶領步軍馳援豫章,自己和秦平各帶兩千五百白袍兵,終於及時趕到。
    如他們所料,西秦果真以最精銳的騎兵奇襲兩郡。
    波斯商人阿伯杜拉曾經向梁蕭透露,西秦也向波斯商隊收購了部分好馬。
    因此,雙方的戰馬質量應該是持平的。
    白袍兵麵對兩倍於己的西秦鐵騎,毫不猶豫趕往城下,就在馬上拉弓,以示威懾。
    雙方經過長途奔襲,人馬都不是巔峰時期,這反倒有利於武君弓的“風箏戰術”。
    敵軍越難追到陣前,武君弓的持續殺傷效果便越好。
    西秦鐵騎也沒有貿然進攻,而是迅速退後,以防白袍兵突然發難。
    他們的弓箭威力遠不及白袍兵,即使數量是對方的兩倍,這裏也並非西秦的領地,與這種級別的精銳交戰的風險無限大。
    戰馬是跑得比人快,但人的耐力更強,若是長途奔走,攜帶輕盾和長槍的步軍並非沒有機會追上騎兵,尤其是他們這群剛經過長途奔襲的強弩之末。
    “天策府的確是能人輩出!”
    梁拓遠遠望著桂陽的城郭,長歎了一口氣,調轉馬頭,下令。
    “撤兵,提防敵騎追擊!”
    速取荊南四郡的戰略隻成功了一半,現在西秦必須保住長沙、武陵這兩個據點,才能保障己方的安全。
    “我們得救了!”
    城上的雲家將士驚喜交加,無不歡呼雀躍。
    西秦鐵騎的數量接近白袍兵的兩倍,居然被白袍兵驅逐,此事足以振奮人心,並震懾城內宵小。
    釋流雲帶著劍行風等將士,迅速派人聯絡城內守將,商議守城之事。
    零陵城外,秦平帶著南霽雲、趙雲等將士及時趕到,也成功驅逐了西秦鐵騎,與守軍溝通之後,暫時接管防務,並在城北駐軍,防備敵軍卷土重來,同時派遣斥候日夜巡邏。
    兩郡迎來了短暫的安定。
    而在豫章以北的江麵上,拓跋穹正與南岸的雲家軍對峙,未知南岸虛實,放棄了冒險登岸。
    但拓跋穹很快便收到了梁拓的捷報,欣喜若狂,立即下令。
    “全軍轉道,入駐長沙、武陵,與武安君合兵,東進豫章!”
    於是拓跋穹的部隊直接轉道西南,就在長沙的東北一帶登岸,隨後奔赴東南,準備在那裏選址,安營紮寨,穩步推進。
    四十萬西秦部隊即將合兵一處,直撲豫章各郡。
    沛郡。
    梁蕭每日督訓部隊,親自巡視各種軍器的製造。
    目前徐州是最富庶的地區,本地的鐵礦結合改進之後的煉鐵技術和灌鋼法,暫時足夠配備十二人萬規模的軍備,這是非常喜人的成果。
    不過,長弓所需的紫杉木遲早會用完,畢竟長弓也會損毀。
    長弓的製作相對簡單,但材料稀缺。
    而武君弓的材料複雜,但如今天策府有能力湊齊,隻是製作工序比長弓更加繁瑣。
    算算時間,從天策軍一鳴驚人到現在,接近一年的時間,西秦那邊應該會有一些仿製的長弓,哪怕威力略遜於天策軍的長弓,也足以威脅天策軍,這是必須考慮的情況……
    為此,梁蕭特地命人趕製一些盾車和更多的大盾。
    這是“笨辦法”,但不需要穿戴就能使用的盾牌永遠是防備弓箭的絕佳輔助,畢竟不是每個將士都能穿戴重甲。
    尤其是攻城部隊,必須借助移動的掩體,才有望接近城下。
    當代的徐州軍民有感於梁蕭的恩德,生產積極性和生產效率都足以冠絕當世,因此軍器製作和建築的效率空前絕後。
    梁蕭甚至可以肯定,如果沒有新的技術誕生,今後的幾代人都未必有當代軍民這種效率和執行力。
    必須趁熱打鐵,一統天下!
    梁蕭正在兵工廠巡視板甲製造的下午,親兵從外麵趕來匯報。
    “主公,東野的史官世家已經抵京!”
    梁蕭立即趕回天策府。
    這支東野氏,據說祖上可以追溯到“東野敗駕”的主角,春秋時期為魯莊公駕車的東野稷。
    武朝開國之後,東野氏便主要負責修訂史冊。
    但隨著門閥日漸猖獗,以秉筆直書為信念的東野氏不受待見,逐漸被四大門閥排擠,最終連本朝專門負責修訂史冊的“太史令”一職都被端木家奪走。
    東野氏一直在京城生活,也是當代曆史的見證者。
    他們不像四大門閥那樣大權在手,但史官世家的屬性,以及秉筆直書的美名,讓他們具備極高的統戰價值。
    能夠秉筆直書的史官,是梁蕭必須爭取的證人之一,某種意義上甚至比雲家和巴蜀的支持更重要。
    自春秋以來,無數史官秉筆直書,比如,齊之太史,晉之董狐,成為後世美談,也為後世史官樹立榜樣。
    直到端木家壟斷太史令開始,篡改史冊成風,而武朝的子民卻因為東野氏的太史令長期形成的民間印象,而對端木家的史冊深信不疑。
    現在,是正本清源的時候了。
    天策府內,已近耄耋之年的東野氏族長,東野清正,正在閉目養神,身邊的子孫們神情嚴峻,個別成員則是一臉糾結。
    他們一直在京城,親曆這些年以來所發生的事件。
    那位武君是深得民心,但也成了“權臣”,甚至敢逼死當朝三公,並強硬下令遷都,放棄了建康這個百年國都。
    如今,他竟然有心起用東野氏作為太史令……
    東野氏該如何麵對這位權臣,將決定全族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