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進軍製糖業

字數:7984   加入書籤

A+A-


    在環球貿易的會議室裏,陳光良、虞洽卿、方椒伯、嚴智多、張元濟等江浙財團代表,還有包括原來國民製糖廠的製糖工程師曹銘先、化驗工程師陳器、電氣工程師吳新炳等專業人士,眾人齊聚一堂。
    最近,陳光良等來一個契機,那就是陳濟棠私下派來一名代表和他接觸。
    雖然隻是表示歡迎去粵省投資糖業,但這已經足以,畢竟陳光良也知道製糖的利潤非常大。
    利潤大,自然代表著高風險,所以完全值得冒險。
    陳光良先是認真為大家分析這個投資想法:“各位,相信最近大家都看過我撰寫的關於製糖的文章,明白這是我們華夏糖業的最大機會。大家有什麽想法,可以先提出來!”
    製糖工程師曹銘先率先問道:“陳先生,國民製糖廠於1925年建成開工生產,日產白砂糖300噸。原料采用爪哇16號至18號赤砂糖,用骨炭法脫色煉製綿白糖。因原定設計以甘蔗為原料,兼購外洋原糖煉製精糖,而所購置設備是甜菜製糖之用,效率不高,又內部意見不一,管理不善,負債過多,資金周轉不靈被迫停產。所以,你是否總結過失敗的原因?”
    陳光良笑道:“相信你們肯定總結了,有什麽疑問直接提出來吧!”
    專業人士,肯定有些傲氣。
    曹銘先隨即問道:“我們有三個問題:第一,為什麽非常是粵省;第二,你打算采購哪個國家的設備;第三,資金方麵是否有充足的準備?”
    陳光良點點頭,問題都非常精準,隨即他說道:
    “兩廣地帶最適合種甘蔗,而甘蔗榨糖是最低的成本和最好的利用率,這個問題也是成功最大的原因。你們原來國民製糖廠就是因為采購了甜菜榨糖設備,導致的失敗;而且就算當時采取榨甘蔗,你們也隻能從南洋采購原材料,成本又大大增加。”
    “第二個,我心意的榨糖設備是美國的設備。當然,我會拋出一個龐大的誘餌,那就是我們要在粵省投資6座工廠,每一座工廠日產1000噸白糖。”
    眾人大吃一驚,當年投資250萬大洋的國民製糖廠,也才日榨糖300噸。
    不理大家的吃驚,陳光良繼續說道:
    “第三個問題,這次我們江浙財團打算是和粵省建設廳合作,屬於官民合資企業。而且,雖然預計是六家工廠,但一定是一家工廠先投資,再考慮後續的工廠進度。給你們交個底,我想將1000噸榨糖整套設備壓低在80萬美金以下,甚至更低。”
    “如果成功,一年就能回本。”
    虞洽卿忍不住說道:“不可能,當年.”
    想說下去,但又沒有說下去。
    陳光良笑道:“為什麽不可能!大家要明白一件事,歐美的經濟大蕭條是非常嚴重的,哪怕一套設備不賺錢,隻要能賣出去,讓工廠開工,他們都會選擇去做。而且我們拋出6家工廠的方案,前來競爭的廠家,絕對又兩三家,誰的條件好,我們就選誰的,這就是我們的優勢。”
    不過話說來,以前250萬大洋的設備,換成美金就是100萬美金的樣子。
    而現在100萬美金,差不多是380萬大洋,而且美金還在升值。
    陳光良本人前段時間,又兌換了80萬美金,賺了一些外匯利潤。
    這時候,大家已經完全被說服。
    虞洽卿又提出一個最大的問題:“目前粵省的軍閥問題嚴重,我們的投資是否有風險,光良你的意思是?”
    前麵不是你們撮合著自己去投資麽,現在怎麽害怕了!
    陳光良說出一句經典的話來:“馬克思曾經引用過這樣一句話:資本家害怕沒有利潤或利潤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樣。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家就膽大起來。如果有10%的利潤,它就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後麵的話,我就不說了。畢竟這項投資的,我們不可能去違法。”
    其實,他看中利潤是其一,還有一個真實的想法——若是做成這件事,他在實業界的聲望,將更上一層樓。
    “好,這個項目可以投資。”
    最後,所有人的紛紛激動的表示,要投資或參股。
    製糖工程師曹銘先、化驗工程師陳器、電氣工程師吳新炳等專業人士,也可以選擇技術入股,這是陳光良答應的。
    當年國民製糖廠還聘請了太古糖廠作為顧問,但這一次自然不需要,原來的專業人士已經學到了;另外,美國製糖機械公司也能提供專業的顧問。
    最後,陳光良說道:“大家先稍安勿躁,我打算10月份去粵省考察一段時間,先將我們的方案,送到粵省建設廳哪裏,取得合作意願後,再在滬市招股一家企業,以滬市企業的名義,去和粵省建設廳合作。”
    大家對此並無異議。
    這個項目投資夠大,說實話,每一家製糖廠都可能股權不一樣。
    而且一旦前麵的製糖廠賺錢,那麽後麵的可能被粵省方麵全權投資,畢竟如此大的蛋糕,誰給你那麽多。
    現在粵省沒有這方麵的人才,也心裏沒有譜,所以才也邀請江浙財團過去投資。
    陳光良儼然已經是上海灘的風雲人物,他在航運領域的文章,也得到很多航運人士的積極回應。
    當然受益最大的是《東方日報》,銷量都已經快十二萬份了,已經和《新聞報》和《申報》真正的齊名,甚至就影響力更高一些,主要是商業人士喜歡看。
    10月份,陳光良絕對帶著人去粵省親自考察,預計至少也得半個月時間。好在現在輪船隻需要42小時到達,也不是不能接受。
    不過在這之前,陳光良要將滬市的工作安排好才行。
    這一天。
    陳光良帶著‘香格裏拉飯店’的管理層,來到工地上視察。
    原來的大華飯店開始翻修後,陳光良保留了香格裏拉飯店的七成管理層,也就是擇優錄取;其餘的管理層,還有絕大部分職員,都給予暫時辭退,但承諾香格裏拉飯店開業時,優先錄取他們。
    畢竟長達一年的翻修,陳光良不可能養著那麽多人來,哪怕是留下的管理層,也隻能拿原來的七成薪水。
    而留下的管理層,每天要在寫字樓裏按時上班,工作主要是‘培訓、學習’,偶爾會被其他公司借調一下。
    留下的人,一共是二十二名,一年薪水也得花掉五萬呢!
    “還有半年時間,香格裏拉飯店部就要重新營業了,這外麵還不知道新酒店的名字吧?”看著正在翻修的四層建築,陳光良說道。
    這個四層建築,當年也是投資幾十萬大洋,實際上營業也才六七年時間而已。
    此次翻修的方案,主要是將現代化和歐洲典雅相融合。例如一樓大廳,保留大理石廊柱為愛奧尼克式,對稱橢圓的穹頂,繁複精致,拷貝了意大利羅馬聖安德烈的教堂這部分,但新增了很多現代化的元素。
    後續,一樓大廳不會專門經營舞廳(原來是兼營舞廳),而是改成用餐大廳,但舞廳可以用於大型聚會和宴請。
    專營舞廳,代表著會有專門的舞女,香格裏拉飯店自然不會那麽俗。
    預定的副總理高誌超,回應道:“目前外麵還在議論紛紛,是不是該放出消息,讓大家充滿期待。而且一些婚禮晚宴,也可以預定起來。”
    在新的‘香格裏拉飯店’管理體係,將形成‘一正二副總經理’,高誌超可以預定飯店部的負責人,但還需要一位酒店部負責人,而陳光良將擔任總經理一段時間,直到走上正軌後,他才交出總經理寶座,這也是他一貫的作風。
    陳光良當即說道:“你提醒的對,是應該提前做廣告宣傳了。飯店是明年3月中旬開業,這已經不足半年時間。這樣,你們放出通過報紙來放出風聲,但對於‘香格裏拉’四字要潤色一下,最好是找人寫個故事出來。首先,我們就要明確‘香格裏拉’的寓意是——藏語的音譯,意思是‘極樂園’,是人們對尋找理想社會的象征,或許是隱秘而和諧的烏托邦,充滿了寧靜的生活和美麗的自然風光的地方,具體可能在雲南古時候的大理國。”
    造勢!
    至於外國人的那篇,什麽時候寫,已經不重要了。
    關鍵在於,你取的名字,要有一種特別的寓意,這樣才能讓人認可。
    高誌超等人拿筆記錄下,隨後他說道:“好,原來這個名字有這樣夢幻的寓意,屆時不管是洋人,還是華僑,一定都會非常喜歡。”
    這兩類人,是酒店的主要客戶群。
    隨後,眾人看著正在翻修和新建的兩幢樓,忍不住露出激動的神色。
    總計占地12.15畝土地,北樓是四層的飯店部、南樓是八層的酒店部,中間有一個四畝多的空地作為廣場,兩座建築物也有一個廊橋連接。
    百年建築,肯定是穩了,後續的新華夏政府應該是不會拆的。
    因為要出一趟遠門,陳光良將各家公司的工作仔細安排一番,這個時代可不像後世,打電話都不是那麽方便,好在可以用《東方日報》的電報係統傳遞信息。
    但陳光良還需要主要的是‘資金安全’,好在各家公司已經形成‘現代化管理公司’,財務劃賬並不是那麽簡單。另外,陳光良將主要的資金都放在長江錢莊,而長江錢莊又將資金放在各大商業銀行,得有陳光良本人前往,才能支取資金。
    當然,陳光良本人還是信任他的屬下們,畢竟他一直重視和屬下的溝通交流,並將他們視為‘家臣’來培養。
    另外一方麵,陳光良覺得此次出行是乘坐輪船,對他來說基本沒有風險,以他的身體素質和遊泳技術,就是在大海落水也能活下來。至於暗殺的可能性,那就可能更低了。
    所以,他也不需要留什麽‘遺囑’。
    畢竟真要出事了,他似乎也沒有什麽非常關心的人,財富歸誰都無所謂。
    理論上講,他的母親和弟弟也保不住多少財富,還不如捐給政府呢!
    連盛懷宣的後人,都被南鯨政府奪走了不少財富,更不要說陳光良連個後人都沒有的情況了。
    不過在去粵省之前,陳光良總算做出一個決定。
    這一天,陳光良約了上海中央大學醫學院副教授、教授、細菌學係主任湯飛凡,在他的辦公室裏見麵。
    湯飛凡臉上有些意外的說道:“陳先生,你真年輕!”
    陳光良幽默的回道:“這是我的劣勢,總是因為太年輕,而非常很難取得別人的信任。”
    湯飛凡一愣,隨即說道:“雖然我不是商界的人,但陳先生的文章我經常讀到,而且陳先生在上海灘,相信沒有人不會信吧!”
    陳光良隨即拿出一本英國雜誌,說道:“既然如此,那我和湯教授就商討一下今天的來意吧。麻煩湯教授先看看這篇論文!”
    湯飛凡將接過雜誌,認真的閱讀起來。
    “這是英國弗萊明的一篇論文,是說他在用顯微鏡觀察一隻培養皿時發現,一種青色的黴菌周圍的葡萄球菌菌落已被溶解,這意味著黴菌的某種分泌物能抑製葡萄球菌。這篇論文,似乎沒有說明什麽?”
    很正常,這篇發表1929年的論文,卻是沒有在科學家引起重視。
    陳光良坦白的說道:“我懷疑這種青色的黴菌,提純後,可以殺死病菌。這個世界因為細菌感染而死的人,每年怕是有上千萬吧,可能是一個感冒,可能是一次傷口,更多的是因為感染而死亡。倘若這種青色的黴菌能夠培養、提純,那將是這個世界最偉大的發明。”
    此時,他也顧不上暴露什麽了,因為湯飛凡就是華夏的細菌學大咖,也是後世華夏的青黴素發明人。
    湯飛凡聽得如同五雷轟頂,不可置信的說道:“莫非陳先生是這方麵的專家,才做此如此肯定的判斷?”
    陳光良坦然笑道:“我是一名幻想家,偶然發現這篇論文,我覺得這裏麵有一個天大的秘密。如果湯教授願意,我可以資助你成立一個實驗項目,針對這個青黴菌的研發。”
    湯飛凡冷靜下來,說道:“這個青黴菌如何獲得,這根本就是一個無頭緒的事情。”
    陳光良說道:“隻要有我的資金資助,湯教授可以去英國找這個弗萊明請教。亦或者,這個青黴菌是不是從全球的土壤中獲得,或者發黴的水果。總之,湯教授如果願意成立這個研究項目,多少資金我都可以提供,前提就一個——秘密進行,不要流入日本人的手裏。”
    湯飛凡看著雜誌上的論文,有些猶豫。
    畢竟如果對這件事進行研究,勢必要影響他現在的研究課題——支原體。
    眼見如此,陳光良說道:“湯教授,有什麽重要的事情,能大過因為感染病毒而死亡的幾千萬人,這有可能是人類的第一支抗生素,你要真研發出來,諾貝爾獎就是你的。”
    要不是他最近一年有認真研究各大高校的人才,還真就錯過了湯飛凡這個病菌學大拿。
    “陳先生真願意資助?”
    “我都這樣的誠意,又怎麽會在意錢財。”
    這玩意,真研究出成果,華夏也不能量產,最後還是便宜美國人。當然,可以談條件,讓美國人支援華夏抗日,提供物資和青黴素就行。
    說白了,陳光良現在也是為國家考慮。
    “行,我答應陳先生,對這方麵進行研究。”
    陳光良高興的點點頭,說道:“好,後期湯教授需要什麽人加入這個研究,不妨挖人,資金不是問題。”
    湯非凡好奇的問道:“陳先生想得到什麽?”
    陳光良笑道:“什麽都不要,真要有成果的哪一天,就給國家拿去做籌碼。”
    湯飛凡誠懇的說道:“陳先生愛國之心,湯某佩服!”
    陳光良擺擺手,先丟下十萬大洋,然後便起身告辭。
    十萬大洋,先購入設備,和去英國獲取菌種和成果。
    陳光良也知道,研發有成果是一回事,能批量生產又是一回事,所以最後能讓中國人留個名,也是非常不錯的。
    批量生產太困難了,畢竟前世朝戰時,國內都不能批量生產,主要是提純、大規模培養、保留等工藝太難。
    本質上講,研究出成果不難,前世兩名科學家正式研究就用了兩三年時間,主要是有十年時間給埋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