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投資電影

字數:6866   加入書籤

A+A-


    一周後,陳光良來到東方報社。
    《資本》雜誌主編馮誌銘,第一時間拿著一份資料,來到他的辦公室。
    此時的《資本》雜誌已經變成‘周刊’,並成為商業人士的必備書刊,它每期銷量28000冊,不僅全國暢銷,而且還向香港及東南亞銷售。
    雖然不及《良友》的4萬冊銷量,但《資本》雜誌的利潤卻更高,廣告商明白一點——《資本》雜誌的讀者更有消費能力。
    雜誌本身是‘虧本印刷’、‘虧本編輯’,真正能帶來收益的,隻有廣告費。
    正因為如此,不管是《東方日報》和《資本》,現在都不追求銷量。兩種刊物每個月可為報社帶來15000的利潤,便是最成功的一件事。
    “老板,這是你要的電影院、電影製片公司方麵的資料,已經給你整理好了!”馮誌銘將資料放在陳光良的辦公桌上,恭敬的說道。
    “行,等會我認真看一下。《資本》雜誌怎麽樣?”
    馮誌銘站在辦公桌前,當即匯報起來:“在商業領域,我們的內容已經日漸全麵和成熟,目前成為華夏商業雜誌的標杆。下一步,我們繼續深入‘吃喝玩樂’這個內容板塊,繼續豐富雜誌的內容。”
    本身在市場上,是有同類型的商業雜誌,叫做《商業雜誌(上海1926)》,撰稿人包括有虞洽卿、方椒伯、馬寅初、馮子明、張振遠、蔣夢芸、朱景逸、沈庭凱、黃其劉、沈維挺、屠廣鈞等。
    但隨著《資本》雜誌的誕生,這家雜誌在去年底,就徹底停刊了。
    第一,《商業雜誌(上海1926)》沒有《資本》更具商業權威性,包括原來的撰稿人都紛紛倒向《資本》。
    第二,《資本》豐富了內容。《商業雜誌(上海1926)》主要發表有關商業經濟的論著及譯述,國際商業形勢、國內經濟政策、商業界社團組織等方麵的研究文章,刊登商業專論、商業統計、國內外商業調查、商業新聞、商業常識、商業名人傳記,還有商業經營方法、商店店主與雇員關係等具體問題的交流、介紹國內外及上海的著名企業家及其成功經驗;而《資本》不僅有這些內容,而且還引入‘吃喝玩樂’的商業,自然更吸引人。
    商業人士更有‘吃喝玩樂’的本質,哪家的舞廳有什麽特色,哪家的飯店新到一位大廚等等,這些也是大家關心的話題。
    陳光良隨後說道:“可以搞一個企業榜單——以資產和銷售論,十大官企、十大民企、十大航運企業、十大地產企業,別排富豪榜就行。”
    要真排了富豪榜,不知道有多少人找報社的麻煩。
    馮誌銘也馬上明白這裏麵的吸引力,當即說道:“這個榜單就是調查稍微難一點,但肯定大家都感興趣。”
    陳光良說道:“很簡單的統計,例如招商局,就找幾個知曉行情的人,有多少船隻、有多少物業,通過統計來推算出他的資產。其實也不需要那麽準確,隻要有說服力即可。涉及到民企,主要是統計那種股份公司,獨資企業就不要統計了。”
    “明白”
    為什麽不統計獨資,這還不是陳光良不想自己的企業曝光麽。而且‘獨資企業’,不就是這個人財富,也適合統計。
    但實際上,基本所有的企業都是股份製,無非就是大股東占股權的多少而已!
    和馮誌銘溝通一番,他便離開辦公室,從他的表情可以看出,他又學到了一些。
    此時的陳光良,雖然不再擔任東方報社的總經理,但卻是這家報社的靈魂人物,下到編輯和記者,上到管理層,都是他的‘門徒’。
    哪怕是總經理黃春蓀,也是絕對倒向陳光良,疏遠洪雁賓、杜月笙等股東。
    隨後,陳光良翻閱起資料來。
    東方報社的‘商業板塊’,實質上也是陳光良的‘商業參謀團’。
    關於滬市的電影院、電影製片資料,很快就可以給他整理成資料,供他閱讀、思考。
    電影院方麵:
    如今上海灘總計擁有32家電影院,占全國的25%左右。
    電影院分為‘一輪電影院’、‘二輪電影院’、‘三輪電影院’、‘四輪電影院’,新上市的影片首先在一輪電影院播放,而後依次遞減,價格也相應降低。不論進口片還是國產片,都遵循這一發行規則。影片發行放映分輪製度的實施,既遵循了優先、優質、優價的市場原則,又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大量中低收入群體觀看電影的休閑消費需求。
    首輪影院的比例一般是5: 5,其他輪次可能是4: 6或3: 7不等。外國片在華夏也用兩種方法發行,其一是規定每片的租費,租給戲院;其二是與開映此片的戲院,三七拆賬。
    目前滬市最大的電影院有:大光明電影院、南鯨大戲院、新光大戲院;還有一個在建的國泰電影院,這四家電影院就是前世三十年代的‘四大電影院’,僅一家是華資——在建的國泰電影院,大光明電影院有華資的參與,但地皮完全屬於洋人。
    四大電影院,每個都是可以容納1500~2000人的,一般是每天放三場,特殊情況會加場。
    而投資一家‘一輪電影院’至少需要60萬大洋,投資一家小型的三、四輪普通電影院的資金約為3萬4萬元;而作為“遠東第一影院”的大光明,更是以百萬元巨資進行打造,成為上海灘娛樂業發展的一座裏程碑。
    像榮金大戲院,也就是黃金榮投資的電影院,隻不過是一家三輪電影院,不過這家主要是戲院(唱戲),所以投資還是挺大的。
    從電影院的票價看,一般分為兩類,比較豪華的電影院價格相對較高,如1909年開業的維多利亞大戲院,最高是1.2元,最低為0.7元,其昂貴的價格在當時令人咋舌,主要是滿足外國僑民以及商務人士。又如1926年,奧迪安電影院最高票價為1.5元,而大光明電影院的最高票價高達2元。
    當然,位於曹家渡或閘北地區的電影院,一直采取低廉的價格,花費一兩角就可看一次電影,大致與看一場戲曲相近,主要服務於收入低下的本地居民。
    ‘高低貴賤’在電影市場,拿捏的相當到位。你沒有錢,那麽就去三四輪電影院看,一兩角也能看到;你要有錢,就花個一塊,看第一輪的電影。
    合理,很合理!
    看到這裏,陳光良突然想到:“為什麽非要將1500~2000人安排在一個廳裏看,設計成兩個廳,每廳800~1000人豈不是更好?”
    其實他也明白一個道理,這個時代的大型電影院,都是有二層觀影台的;所以實行多廳影院的話,其實可能受建築條件、設備方麵的影響。
    但陳光良還是想到一個辦法,如果兩個廳的電影院,不能重疊(呂)來設計的話,何不並排涉及呢?
    兩個廳的好處是,能根據上座率,來調整運營成本。
    目前,隻有上座率達到53%的電影院,差不多才能回本。所以搞‘二廳影院’,還是很有前途的。
    當然這個時代的投資者可能會想——搞兩個並排的廳,那何不建兩個電影院?
    似乎也有些道理!
    但在陳光良看來,可以搞成一個主廳,一個副廳的模式;主廳可以搞個1500人的大廳(兩層),三樓再設置一個500的小廳。
    這種模式,可以調解‘上座率’的問題。
    但如果他來投資電影院,要不要考慮投資一百萬,建個‘五大電影院之一’?
    畢竟,是人有時候就希望‘青史留名’。
    投資的話,可以選擇招股的,畢竟他的影響力,一定有不少人願意投資。
    製片方麵:
    1925年前後,上海有各種電影公司141家,占全國80%以上。然而,好景不長,因受到資金、技術、人員以及市場等因素的影響,造成大量電影製片機構虧損,致使電影公司數量劇減,及至1927年,上海電影公司僅存27家。最近幾年略有增長,並形成了明星、天一、聯華三家規模較大的電影公司鼎足而立的局麵,三家公司約占市場份額的60~70%。
    陳光良對左·派電影不感興趣,準備拍些‘功夫片’融合‘民族國家情懷’的電影,例如方世玉、洪熙官、黃飛鴻、霍元甲、大刀王五係列,亦或者黃梅調片。
    當然不能拍純粹的武俠商業片,不然這個時代能批判死你,那是不愛國的表現。
    但將功夫融入愛國情懷中(抗清、抗列強),那自然誰也說不出問題來。
    放下資料,陳光良合計一下,倘若成立‘製片、發行、影院’一條龍的企業,怎麽也得100萬資金。
    這對其他人來說,自然是個天文數字,但對於陳光良來說,也不算大數字。
    更何況,陳光良還準備招股一半!
    幹!
    第二天,陳光良來到靖安寺路(南鯨西路),陪同他身邊的是長江地產的郭德明等人。
    南鯨西路大概是3.8公裏,最西段目前已經非常昂貴了,例如‘百樂門舞廳’的地皮,今年買進的價值已經是7萬每畝,而這幅地皮已經是距離最西段幾百米的距離,在靖安寺的西段。
    百樂門舞廳地皮再往東去,首先便是靖安寺,隨後便到了程霖生家族的‘大本營’;程霖生家族在這個地方有近百畝地皮,當然很多地皮隻能是從南鯨西路向南北方向發展。
    以程霖生家族的大宅為例,最低價怕是已經8~10萬大洋,後世的張愛玲故居,便是建在程霖生家族地皮上的公寓,當然那個時候歸屬已經是洋行的資產了。
    程霖生家族的地皮,再往東邊走一些,便是到了陳光良購買的大華飯店原址,也就是如今的香格裏拉飯店和新城花園。
    所以說,僅隔一年多的時間,陳光良購入的六十畝地皮,價值可能都高達400萬(因為有些地皮麵積是向外發展的,要稍微平均一下)
    從香格裏拉飯店和新城花園再往東走,正在被洋行修建了一些高級公寓,例如泰興大樓、大華公寓,當然也有一些新式裏弄。
    而滬市最豪華的電影院,當屬‘大光明電影院’,其地皮已經是靠近南鯨東路的繁華地帶。占地麵積10多畝多(並非全部建戲院),1926投資就高達兩百多萬,包含建築。
    “老板,電影院如果不講究‘坐北朝南’,那麽靖安寺路(南鯨西路)的南端,選擇性就比較多。如果您還想坐北朝南,且還考慮成本的話,那麽百樂門的西邊地塊(隔著一條小馬路),倒是也不錯,就是占地麵積隻有不到3畝。畢竟現在別說南鯨西路,就是愚園路那邊,地皮都非常昂貴,而且基本都名花有主,業主看得緊。”
    陳光良認可這個說法,當即說道:“電影院當然是考慮租地,所以選擇性也較大。另外,三畝地皮也是可以的,但如果肯賣也可以吃進。”
    三畝地皮,差不多也是1900多平米。
    雖然不及大光明戲院,但比起在建的國泰電影院差不多大小。
    國泰電影院位於霞飛路(後世的淮海中路),陳光良若是不將那邊地皮開發住宅,倒也無需發愁地皮的事情。
    “那就百樂門旁邊這幅地皮,他的業主是德和洋行,承租的可能性很高,買的話可能被宰一筆。”郭德明當即說道。
    現在,滬市的地皮都是緊俏的資產,更不要說南鯨西路的地皮。
    不過這些洋行手中握著那麽多地皮,但又不可能馬上全部開發成高檔公寓,故承租也是非常理想的。
    承租的價格,一般是當前地價的1/8至1/10,也就是八至十年回本(不考慮升值)的情況下。好比現在陳光良看中的這幅3畝地皮,年租金在3萬大洋差不多。
    陳光良思考片刻,便說道:“你去問問這幅地皮,能買就買,能租就租!”
    “好”
    陳光良投資電影院,自然要考慮成本問題。
    如果是承租,那麽租金繳納一年,押一年,也才六萬大洋。電影院不是公寓和寫字樓,建築成本不會很高,無需擔憂地皮業主到期後坐地起價。
    就拿大光明電影院來說,再過一年時間,又會重新換人,直接拆除重新又建了一座電影院。
    陳光良作為地產商,對電影院的成本自然會控製一下,建築資金在30萬就已經足以,剩下的軟裝和設備也需要需要30萬,投資60萬的一輪電影院(暫且不含地皮),差不多也能和國泰電影院差不多。
    將電影院投資在百樂門舞廳的旁邊,到時候似乎也能吸引不少人,當然也是相互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