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染指
字數:6881 加入書籤
這一日。
陳光良攜嚴人美,來到思南路的孔祥熙居所。
據說孔祥熙在滬市有不少房產,而且一直在購買當中,看來應該是真的。
踏進孔府的大門,孔令儀便認真的打量著陳光良,似乎要看清這個抓走‘好閨蜜的心’是個什麽樣的人物。
“孔大小姐”
“你人長得還挺好看的,難怪仁美讀書的心思都少了。”
嚴人美一聽,急迫的說道:“令儀,亂說什麽呢!”
隻當是小姐們之間打鬧,陳光良並沒有放在心上,隨後來到孔府的客廳。
孔祥熙和宋大小姐都在,他們本來坐在沙發上,見陳光良等人走進來,還是笑著起身迎接。這裏麵充分說明,他們沒有將陳光良當做晚輩看,而且今天自然是商業交談為主。
眾人招呼一番,便在沙發上落座。
孔令儀懂事的將嚴人美拉到樓上的閨房,讓父母與陳光良交談,她現在豈不知道,今天父母找陳光良是有公事要談。
“陳先生最近的‘華夏白糖論’和‘華夏航運論’,我也有閱讀,南鯨方麵也有關注。”孔祥熙用略帶官腔的口吻,說道。
陳光良很自然的說道:“我畢竟是《東方日報》的創始人,寫這些文章的初衷,也隻是撰稿,發表自己的看法。但我畢竟是紙上談兵,相信很多人都會比我更懂行!”
孔祥熙、宋大小姐夫婦對視一眼,兩人此時都認為陳光良也算是‘老謀深算’,絲毫不向他們靠攏,但也保持著有理有據。
一般的商人,在對待孔氏、宋氏時,都是巴結的。
這個陳光良倒好,有著未婚妻和他們女兒的關係,居然還不順勢靠攏。
宋大小姐直接說道:“你覺得上海適不適合開糖廠?”
孔祥熙當年花費150萬大洋,買下原來的國民製糖廠,隨後又以這部分資產和南鯨政府合作,開設了一家糖廠。
但是,這家糖廠的經營卻一直不見好轉,甚至在洋塘的傾銷下,已經處於快停產的程度。
陳光良說道:“孔部長、夫人,製糖廠的設備隻有采取甘蔗榨糖,才能和洋塘競爭。當然,我也考察過滬市及周邊的情況,這裏也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情況也是不錯的,比如崇明島就很適合種植甘蔗。當然比起粵省的情況,又差了一些。恰逢這幾年,我國的生絲等農作物會遭遇世界經濟大蕭條的影響,倒是可以嚐試一下種植甘蔗。當然,這必須由製糖廠來給農戶保底,大家才會有這個積極性。”
孔祥熙是實業部長,聞言後說道:“你的意思是,江浙農戶要受到世界經濟大蕭條的嚴重影響?”
陳光良點點頭,說道:“必然的,生絲等價格,已經大幅回落,還有日本人趁機傾銷種種發生的事情都證明,這幾年農村經濟將受到很大的打擊。”
孔祥熙說道:“你的建議,我們會好好考慮一下。”
這是什麽話,不是你們主動問的麽,怎麽成了自己的建議。
一個唱官臉,一個唱商臉,宋大小姐馬上說道:“聽說你在發起粵省製糖廠招股?”
陳光良馬上說道:“是受粵省府主席陳銘樞的邀請,我們江浙財團打算出資50%,參與粵省第一家大型製糖廠的投資。”
話裏的信息透露出兩條,是受‘陳銘樞’為代表的省府邀請,是‘江浙財團’全體參加。
不然以後,追究他和陳濟棠有關係,豈不是麻煩事。
宋大小姐並不在意,繼續說道:“還差多少份額,既然是對國家有益,我們也有意支持!”
好家夥,這話說得多漂亮!
還差多少份額?那說明一定要有‘差額’。
對國家有益,他們才想入股的。
陳光良馬上說道:“江浙財團差不多已經發起150萬,還差50萬的份額。”
此時,也就虞洽卿、張元濟、方椒伯等人發起,他們也就最高十萬認購。
見事情談得差不多,孔祥熙馬上說道:“好,剩下的50萬由我來認購。另外,南鯨政府也有意辦榨糖廠,想請你做下參謀!”
這,曆史是這樣的嘛?
南鯨居然也想染指榨糖廠,殊不知,孔祥熙正是看中陳光良在這方麵的本領,才決定繼續投資糖廠。
“好,不過我建議等粵省那邊有了一定的經驗後,南鯨方麵再考慮投資。包括和榨糖機械設備廠談判有利、引進甘蔗品種等事情,有一些苗頭後,再加入。這樣不僅設備可以省錢,甘蔗品種也無需麻煩。”
孔祥熙高興的說道:“好,就聽陳先生你的,等那邊籌備得差不多,你就寫一份方案給我們實業部。”
“好”
陳光良也是會用心做事,畢竟這是好事。
當然,由於條件的限製,南鯨政府隻需要投資一家日榨1000噸(這裏1000噸是指甘蔗)的工廠即可。
這第一是條件不急粵省,第二是慎重起見。
日榨1000噸甘蔗的工廠,保守估計得投資100萬美金(即400萬大洋)。這樣的工廠,一天預計可以榨糖200噸。
一噸糖在香港明年的行情,估計在140大洋每噸,但在國內最起碼是250左右,因為關稅明年就要出台。
這樣一來,就算價格按照200計算,一天的產值便是4萬大洋,一年產值便是1400萬。
可以說,基本上一年就能差不多回本。
隨後,陳光良在孔府吃了一頓飯,多少有些‘公事公辦’的態度,不算靠上孔氏和宋氏。
他為人處世的原則是‘不摻和官場的事情’,但是又不會去得罪官府,不去和官爭利。就拿報紙來說,《東方日報》比《申報》和《新聞報》在政治上靈活的多,雖然會失去一些激進的讀書人,但本來就是以‘商業新聞’和‘時事新聞’為主的報紙,反倒是不會去可以追求‘犀利評論’。
待陳光良和嚴人美離開後。
宋大小姐在書房裏,詢問孔祥熙:“你怎麽看這個年輕人?”
孔祥熙打著官腔的說道:“識趣,處事圓滑,但沒什麽問題。看似很多地方,他保持著警惕,實則是很好拿捏,而且對南鯨政府,一直是支持的態度。我們家令侃要是有這份能力,那就好了!”
處事圓滑,對孔家人來說,是最好的優點。
山西孔家,也是山東孔家的分支。
宋大小姐馬上說道:“我們家令侃隻是年齡不到,以後出來做事,比陳光良的條件好多了。”
她的眼裏,自然是認為兒子以後的成績,會超過陳光良,畢竟有孔宋蔣三家做後盾。
孔祥熙笑了笑,說道:“這倒是,至少做事不用唯唯諾諾。如果是令侃,這製糖生意就不會隻得這麽點好處。”
言下之意說的是,陳光良這段時間忙前忙後,也就獲得了一家製糖廠的25%股權,還不是主腦。
11月中旬。
這一天,陳光良邀請滬市的著名設計師拉斯洛·鄔達克,來到位於南鯨西路的地皮上。
拉斯洛·鄔達克早期設計的亞細亞大樓、怡和洋行大樓采用了對稱嚴謹的仿古典主義,匯中飯店模仿文藝複興的樣式,英國總會采用古典的巴洛克風格,這些都是古典主義的代表作。
雙方考察完這三畝地皮後,陳光良便開始提出要求:“鄔達克先生,首先需要明確的是,這一次的設計我希望你傾向現代主義建築,設計簡潔新潮,拋棄古樣式的繁瑣。”
鄔達克一愣,當即反問道:“陳先生既然很熟悉我設計的風格,為什麽還會找我設計?”
陳光良笑道:“你依然是滬市最好的設計師之一,隻是我想在你的手上,看到不一樣的東西。同時,在上海這個地域表現出罕見的先鋒傾向,讓我們華夏西式建築轉向現代主義。”
鄔達克陷入沉思,他有自己的驕傲,如果客戶要求太多,他覺得是限製自己的靈感。
可是,這個年輕人又說的挺對,如果設計出現代主義的西式建築,那麽他便是這一領域的先鋒,對自己影響力很有幫助。
良久,他才認真的說道:“可以,既然你相信我,那麽我也願意妥協,改變一下自己的風格。”
陳光良趁機又說道:“好的。不過我還有要求:我想設計的電影院和其它電影院有所不同。目前世界上的電影院,都是一個廳的電影院,但我想建造兩個廳的電影院,一個主廳,一個副廳,這是我站在商業的角度來思考,解決上座率、觀眾選擇電影的多樣性問題,是很重要的問題。”
鄔達克再次皺眉,他早有耳聞,陳光良是一個‘創新主義者’,‘大型社區’的概念便是出自他手。
他說道:“兩個廳的電影院,確實聞所未聞,西方的電影業何其發達,就算滬市也能與之相提並論,但終究差了一些。”
陳光良笑道:“正因為差了一些,所以更應該考慮兩廳電影院,根據上座率可以調整售票的大廳小廳,又可以同時上映兩部電影,讓顧客可以多選擇、多光顧。總有一天,多廳影院才是發展趨勢。”
當然,目前肯定是不現實的。
但此次陳光良開設兩個廳,絕對是利大於弊。
鄔達克再次妥協,當然此時他也激發出一些興趣來,便說道:“兩個廳的話,隻能朝高空發展。一二層為主廳,三層為副廳。主廳可以考慮800座的大小,副廳可以考慮400座的大小。這樣一來,才能有空間設置等待室、餐廳等。”
陳光良馬上又說道:“800座太小,差不多得1000座,副廳可以300~400座。我是這樣想的,我們電影院隻設置等待區,和一個大型吧台相連。吧台除了售票外,也隻銷售飲料、爆米花等零嘴。這就是一個看電影的地方,不需要再做其它方麵的生意。”
這年代的電影院,還有餐廳、休息室什麽的,完全就是多餘的。
當然,足夠大的等待區是必要的,畢竟不是後世的網上售票。
鄔達克聽到這裏,反而加入和陳光良的討論,一時間,兩人在電影院上,倒是達成很多相同的看法。
使用大片玻璃窗及玻璃燈柱、室內頂棚及牆麵線腳自然流暢、外牆正麵設置大幅海報的位置等等。
最後,鄔達克記錄好客戶的要求,說道:“好,我會按照這個要求,來進行設計,我們拭目以待。”
“多謝,晚點我們簽一個正式的設計合同。”
“好”
按照陳光良今天的要求,和前世1932年開業的國泰大戲院相比,座位還多出兩三百個。國泰大戲院當時設計的是1080個座位,當然最高座位的是1933年重新開業的大光明電影院,是1800個左右。
現在陳光良要求的電影院,總座位差不多保持在1400個的樣子,相當於一二層的座位和國泰大戲院差不多,隻是多了一個小廳。
其實這個小廳很關鍵,三百多個座位非常適合,可以放不同的電影,增加觀眾的選擇性;亦可在火爆電影上映時,增加場地和收入。
和鄔達克分開後,陳光良帶著屬下,回到長江地產。
此次購入的這幅三畝南鯨西路地皮(百樂門西邊),一共是花了三十萬大洋(還包括稅),差不多是近10萬一畝。
要知道這幅地皮,已經是後世的南鯨西路1736號,距離最西段已經是幾百米位置,距離最東段的‘南鯨東路’則有三公裏。
可想而知,南京西路的東段地價,動輒都是二三十萬大洋了。當然也要看附屬麵積,有的地盤向外延伸很大,自然就會拉低均價。
目前這幅地皮的業主是長江地產,陳光良到時候準備用這幅地皮,再加10萬大洋,合計四十萬大洋,發起‘時代影業’的招股。
其實,他投資60萬也不是不可以,不過他知道電影和電影院賺不了多少錢,自然就能少投就少投;更何況,多個股東,也多一人幫忙,多一分助力。
現在對陳光良來說,隻有‘金融’是最賺錢的,說白了也是印證上海的風氣——投機。
其它產業,合資什麽的當然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