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缺錢和大方

字數:7830   加入書籤

A+A-


    挪威商華倫洋行的遠東代表普洛斯,再次上門推銷他們的‘烏蘇拉立克茂斯(Ursula&ners輪’。
    這一次,普洛斯的誠意顯得非常大,因為現在華夏的航運老板都知道——歐美的航運正在經曆大蕭條,輪船開始停滿港口,新船和二手船的價格正在暴跌。
    有《東方日報》和《資本》雜誌的信息來源,不知道要為華夏航運省下多少成本。
    這個時代的信息來源比較堵塞,哪怕是《新聞報》和《申報》有海外的信息來源,但他們不會去可以調查航運相關的行情。反倒是《東方日報》,不僅有著海外的信息來源,還有‘針對性’的商業經濟調查。
    “陳先生,‘烏蘇拉立克茂斯(Ursula&ners輪’隻需要6.5萬美金,你就可以買下它。這個價格已經是非常低了,它畢竟是你們華資航運的船隊最大船隻,動力十足。我知道的,你現在需要一艘船!”
    好家夥,真是賣力的推銷啊。
    陳光良這一次不再堅持,笑著說道:“如果你上次這樣爽快,我們說不定已經開上這艘船了。”
    比預期的價格稍微高出一點點,但也算是合理,折合下來就是26萬大洋。這個價格,哪怕是其他華資也未必買得到。
    普洛斯心中說道,若不是你在華夏散播——海外航運的情況,不然那些華資豈會個個學聰明了。
    當然,他嘴上說道:“其實,你比我們歐洲人還了解海外航運的情況,事實正如你所說的,航運確實變得困難起來。不過,華夏的經濟似乎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所以你盡管放心的投入這一行業。”
    陳光良雖然心底有自己的盤算,但嘴上還是說道:“自然是如此。對了,我們還需要聘請你們挪威的船長和大副二副等主要的船上崗位,希望貴洋行幫助。”
    普洛斯高興的說道:“沒問題,我們挪威是海上最佳航海人,我們專業而勇敢。”
    海盜出身,當然如此。
    當然普洛斯的話,也讓陳光良心中決定——建立屬於自己的‘海事學校’,培養海運人才。等到四十年代抗戰結束,他要用上華夏籍的船長。
    最後,陳光良問了一句不著邊際的話:“不知道華倫洋行在北美有沒有業務?”
    普洛斯說道:“有,當然有,我們的業務遍布全球。後續陳先生還有合作,盡管來找我。”
    “好”
    肯定是吹牛,這個華倫洋行在後世銷聲匿跡,可能是改名了,也有可能是倒閉了。
    但在此時,卻是一家業務做的很大的航運企業,畢竟挪威海運本來就厲害。
    最近,陳光良通過《東方日報》在海外的關係,加強了在加拿大那邊的信息通道。
    一旦加拿大有國營鐵路局拍賣船舶,他便可以第一時間得知消息,因為他是有針對性的布局,而且《東方日報》在海外的信息來源,基本都是來自政府公幹人員,以及當地的華僑等。
    之所以如此布局,是陳光良希望得到前世‘希臘船王’得到的那一批船,第一是價格可能便宜,第二是質量肯定好,因為前世奧納西斯憑借這一批船,在二戰都能大發橫財。
    所以哪怕是到了滬市,價格成本已經漲到8萬美金一艘,也絕對是物超所值。
    待送走普洛斯之後,陳光良立即召集環球航運、環球貿易的所有管理層,開了一個會議。
    此時的這兩家公司,已經擁有二十多名專業人員,基本都是從上海灘登報招募的;而且陳光良的名氣非常管用,很多人都想跟著他做事。
    “貿易部馬上北上四個港口安排辦事處和代辦業務,我們的船最快一個月就可以去北方,特別是要注意各港口的情況。”
    負責貿易業務的吳浩,馬上點點頭,說道:“好的,我馬上帶人過去安排。”
    他也是剛剛回滬不久,之前陳光良讓他帶人,去北方考察了一圈,寫成報告的形式遞交給自己。
    這艘吃水6000多噸的超大貨船,目前已經有的業務便是‘大豆’、‘煤炭’的運輸,然後還需要承接各港口的其它業務。
    優勢沒有多少,但陳光良主要是養人、養船,所以有個最大的優勢,那就是便宜。
    當然等船一到手,培訓和管理的工作馬上也隨之展開,肯定會逐漸打出名頭的。
    接著,陳光良對趙鐵毅說道:“海員的培訓工作要抓緊,按照我們製定的規章製度,要嚴格執行。後期,我還打算成立海事培訓學校,培養更多的人才,不能總是讓洋人做高級船工。”
    趙鐵毅激動的說道:“好的,我一定加強管理。”
    隨後。
    趙鐵毅主動建議道:“老板,現在航運界有這樣的一個看法——看一家航運公司是否是大型航運企業,一定是要有自己的機械廠(修理廠)。我想,我們環球航運應該馬上成立自己的機械廠。”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陳光良就沒有第一時間想到這個問題。
    好在這些屬下,都了解陳光良的做事風格——追求發展、展望未來,所以一定是會提醒的。
    陳光良當即采用,說道:“好,這事你馬上組織,不過機械廠不要選擇在閘北和虹口這個方向,選擇在滬南。”
    趙鐵毅不知道為什麽,但也沒有多想,說道:“好,沒問題。”
    最後,陳光良補充了一句:“在這裏,我再強調,我做事就喜歡做行業的大公司,不喜歡坐後排。所以為了發展航運和貿易,我直接是拿出100萬大洋,準備這兩三年的發展。這個手筆,相信你們也知道,非常大了。不過我不喜歡自己的企業,像招商局那樣管理混亂,在我的企業,職員要有追求和理想,想做鹹魚這裏不歡迎;當然,該要求的我會要求,該給職員的福利,我也不會吝嗇。”
    “明白”
    眾人魚貫而出會議室,奔赴各個工作崗位。
    事實上,陳光良也在一點點學習航運知識,除了向虞洽卿、陳順通、洪雁賓等人請教,他也購買了相關的書籍。
    可能一開始,環球航運有著各種缺點,但陳光良這個做事風格是雷厲風行,發現問題,馬上就要解決。
    所以,環球航運一定可以成長為優秀的航運企業。
    錢是真不經花,陳光良很快得到這樣的結論。
    他在這一波地產、金融上麵,大概是賺了1250萬多的‘現金流’(金融還包括公債、美元外匯)。
    但這些錢,他已經迅速拿去投資,包括:
    地產:霞飛路五十幢高檔洋房的投資150萬(沒賣出去就算投資)、香格裏拉飯店價值200萬(占股55%)、及零散的收租物業,大約合計300萬的資產。
    出租車:一共是270輛車(僅含自留運營的車輛),總計投資270萬(升值部分計算在美元外匯收益)。
    公債:認購了110萬的公債。
    糖廠:100萬的投資。
    航運和貿易:100萬的投資,但會分批投入。
    電影和戲院:暫且算40萬的投資。
    修建‘陳公館’的建築費10萬、支持青黴素的研發10萬、支持體育事業15萬,三筆加起來也有35萬。
    一番‘投資’下來,陳光良的現金流差不多就剩下300萬(當然還有房款沒有收齊,但已經包含在內)。
    另外就是實業和報業:
    同昌車行製造廠,今年每月生產450輛自行車、500輛三輪車,預計年盈利三十萬大洋,陳光良占股三成,今年分紅未定;
    捷瑞煤球廠,陳光良占股50%,處於投資狀態,今年不分紅;
    維他奶,處於投資狀態,反而新增不少債務,擴大規模;
    東方報社,最近兩年也不會分紅。
    照這個樣子看來,陳光良沒有來的有些‘緊張感’。
    難道,是因為錢不夠多?
    他並不是‘視財如命’,若是對國家有利或慈善捐贈,他現在都會拿錢出來。
    例如最近一年的長江車行利潤,基本都被他零零散散的捐贈出去,有的捐給家鄉鋪橋修路,有的捐給滬市的窮人救濟,這些都是捐給慈善團體的,包括寧波旅滬同鄉會。
    當然。
    陳光良也知道曆史不可改變,所做的也不過是‘能之所及’的事情,捐款也是在自己的接受範圍。
    維他奶的會議室。
    陳光良正在和管理層開會,包括總經理陳世源、技術總工吳廣生、市場部經理王統照.總計11名高層的團隊。
    發展到現在,維他奶已經是一家擁有職員一千多人的企業,產品包括瓶裝維他奶、豆奶粉,並涉及大豆的貿易。
    “豆奶粉在市場非常暢銷,平均每日的銷量已經能達到500罐,已經成為送禮的最佳選擇”王統照認真的匯報著工作,精神麵貌十足。
    豆奶粉一上市,就打著‘最佳禮品’、‘關愛老人和兒童健康’的名義大肆宣傳,市場反應異常的熱烈。
    主要是這個時代‘物資匱乏’,隻要是新鮮玩意,很容易打開市場,隻是這個市場大不大的問題。
    “政府采購那邊呢?”
    “聯絡了一些軍需官,樣品送去了不少,但沒有什麽回音,要麽就是想要賄賂的。我們按照您的吩咐,最多以送樣品的方式,多送一些豆奶粉。”
    陳光良點點頭,說道:“那就這樣,不用去管他。”
    軍需生意,又是新增采購物品,很難打進也很正常。
    至於金錢賄賂,陳光良是嚴令禁止的,哪怕是不做這個生意。
    說白了,陳光良的本意不是賺軍隊的錢,而是想提高華夏軍人的身體素質,將來好奮勇殺敵。
    想到這裏,陳光良隨即問道:“我們擁有多少輛貨車?”
    陳世源馬上答道:“一共是六輛卡車作為貨車,市區我們主要還是依賴三輪車送貨,貨車主要是運輸周邊城市,以及拉原材料大豆等用途。”
    用三輪車在滬市送貨,也是無形中增加很多人的工作崗位,這個也是陳光良的意思。
    “嗯,我知道了!”
    沒有繼續說下去。
    陳光良還是打算以長江出租車的名義,去采購二十輛大貨車,組建一個運輸隊。當然,後期主要是為了以後捐給十九路軍,他一直惦記這個事情。
    殺敵,他是不行了,畢竟死他一個也改變了什麽!
    但捐款捐物資,他總是可以做到的。
    下旬,粵省府正式拋出‘建立七家糖廠’的方案,基本上采取了陳光良提供的建議方案。
    與此同時,陳光良也在滬市完成招股,將資金匯入華夏銀行後,他便和方椒伯再次踏上粵省的路,簽署正式的合作協議。
    陳光良頻繁前往粵省,也是無奈之舉,畢竟事關‘華夏糖業’的發展。
    不過陳光良打定主意,此次簽署完協議後,他便將工作交給屬下,一些活動也可以交給方椒伯去忙,畢竟他更擅長這類的活動。
    建廠的事情,有原來‘國民製糖廠’的人才照看。
    機械設備的事情,自然是以粵省建設廳為主。
    甘蔗品種的引進,也是以粵省方麵為主。
    三件事情,其實江浙財團都是輔助,主要還是粵省府為主。
    但恰恰是這個輔助,後續能讓江浙財團獲得寶貴的經驗,為在滬市成立糖廠做準備。
    和粵省政府簽署好合同後,陳光良、方椒伯在酒店召集原‘國民製糖廠’的技術團隊——曹銘先、陳器、吳新炳等人。這次,他們又帶到粵省一名人才,是農學人才徐才進。
    這些人屬於江浙財團的代表,將和粵省建設廳一起,籌備製糖廠。
    “各位,接下來要辛苦你們在這邊待上一年兩年時間,之後滬市那邊也有意成立製糖廠,屆時你們便是絕對骨幹。”
    大家紛紛驚喜起來,原本是公幹,以為教會粵省這邊的經驗後,他們可能前途未卜。沒想到,滬市也有製糖廠的計劃。
    機械電氣專家吳新炳連忙說道:“為什麽上海不和粵省同時建廠?”
    陳光良笑道:“凡事都要循環漸進。而且這次粵省六家工廠方案拋出,一定會引起美國的機械廠商競爭,我們滬市後期也要沾沾光,直接享受已經打下來的價格。另外,在甘蔗的選品上,也需要借助這邊建設廳和農學院的光。總之,滬市那邊建的長,肯定隻有一家,畢竟地理優勢沒有這邊突出。”
    眾人這才反應過來,原來是借助粵省方麵的經驗,再重回滬市辦一家。
    實際上,在甘蔗的選品上,陳光良這次給粵省建設廳的建議是,聘請菲律賓的美籍專家一名,月薪大概需要1800大洋。
    這個錢,由合資公司出,但絕對非常值得的。
    為什麽需要聘請菲律賓的美籍專家呢?
    很簡單,美國在菲律賓投資了糖廠,而菲律賓的甘蔗又是從印尼、馬來等地選品的。
    絕對的專業!
    最後,方椒伯說道:“各位,你們事關我們江南糖業的根基,還請大家認真的學習經驗。”
    “是,陳先生、方先生。”
    眾人紛紛答應,他們最感謝的當然是陳光良,這次陳光良本人出資5萬大洋,為這個技術團隊參了股。實際上,是他本人拿的100萬的那一部分。
    也就是說,陳光良連25%都沒有占,而且一口氣送給人家五萬大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