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8章:工業革命

字數:3426   加入書籤

A+A-


    紫禁城,乾清宮西暖閣。
    窗外飄著細雪,屋內卻暖意融融,銀絲炭在獸耳銅爐裏燒得正旺。
    空氣中彌漫著新墨和舊書卷特有的沉靜氣息,但此刻,這種沉靜被一種蓬勃的躁動所打破。
    蘇淵一身常服,並未坐在禦座之上,而是站在一張巨大的楠木案前。
    案上鋪開的並非山水畫卷,而是一張張繪滿了複雜線條與標注的圖紙——新型煉鋼高爐的結構圖、蒸汽機的原理草圖、還有大幅的沿海軍工布局圖。
    戶部尚書李德全,一位須發皆灰白的老臣,正捧著一本厚厚的冊子,手指微微顫抖,聲音卻因激動而異常洪亮:
    “陛下,此番自倭國石見、佐渡等銀山運回之白銀,共計一千三百五十萬兩!均已入庫登記造冊,庫府……庫府幾乎為之填滿!”
    他抬起頭,臉上洋溢著難以置信的紅光,“老臣為官四十載,從未見過如此之巨的現銀!國庫從未如此充盈!”
    蘇淵嘴角噙著一絲笑意,目光卻依舊銳利,他拾起一枚代表火炮工坊的木質標徽,穩穩地放在地圖上的天津衛位置。
    “李愛卿,充盈的國庫若隻堆在庫房裏,與倭國的石頭何異?”
    他聲音平穩,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力量,“它們必須流動起來,變成鋼鐵,變成力量,變成我華夏騰飛的基石。”
    兵部尚書薑武上前一步,他身形魁梧,曾是沙場猛將的他,此刻眼神熱切得如同盯著敵陣:“陛下聖明!有了這筆銀子,三大營的新式火槍換裝可以立即全麵啟動!
    江南製造總局的產能可以擴大三倍,不,五倍!還有水師,冷清語將軍的奏折已經上了三次,懇請建造更多、更大的蒸汽鐵甲艦,以鞏固海防,揚我國威!”
    “準!”蘇淵毫不猶豫,“軍工優先。火器局、造船廠、火藥坊,所有關聯產業,朕要你們在開春之前,拿出一個詳細的擴張章程來。銀子,管夠!但要快,要好!”
    薑武激動得臉色潮紅,重重一抱拳:“臣,遵旨!定不負陛下所托!”
    這時,一直安靜站在稍後位置的工部侍郎徐光啟微微咳嗽了一聲。他年輕些,臉上帶著工匠特有的專注與謹慎。
    蘇淵看向他:“徐愛卿,有話但說無妨。”
    徐光啟躬身道:“陛下,臣深知強軍為國之重器。然,軍工之基,在於鋼鐵、煤炭、運輸。煉鋼需焦炭,采礦需機械,運輸需鐵路與更好的道路。
    且……軍工產能極大提升後,若無相應的民生工業吸納其剩餘產能,並反哺其基礎,恐難長久。譬如,***炮的精密車床,稍加改動,便可生產紡織機械……”
    蘇淵聞言,非但沒有不悅,反而露出了讚許的笑容。
    “說下去。”
    “是。”徐光啟受到鼓勵,語氣堅定了許多,“臣以為,可在發展軍工之餘,撥出部分款項,鼓勵民間興辦紡織、印染、陶瓷、農具製造等工坊。
    以朝廷訂單為導向,引導他們使用新式機械,提升效率。同時,用這筆銀子,大力修築直道,甚至……試驗陛下曾提過的‘鐵路’。
    如此,貨物其流,原料得入,成品得出,方能形成良性循環。百姓富足,國庫稅收方能源源不斷,支持軍工乃至更長遠的計劃。”
    蘇淵走到窗邊,看著窗外紫禁城覆雪的琉璃瓦,沉默了片刻。
    細雪無聲,但他的腦海中仿佛已聽到了機器轟鳴、車輪滾滾的喧囂。
    他轉過身,目光掃過三位重臣。
    “薑愛卿,軍工之事,就按方才所議,放手去做,朕要看到世界上最精銳的軍隊。”
    “李愛卿,戶部統籌所有款項,既要保證供應,亦要做好審計,每一兩銀子都要用在刀刃上。”
    “徐愛卿,”蘇淵的目光最後落在年輕的工部侍郎身上,“你的眼光,已看到了十年之後。民生工業與基礎建設,同樣重要。朕撥給你二百萬兩,由你牽頭,成立‘機器局’,專司新式機械的研發、改進與推廣。
    不僅要仿製,更要創新!朕要的,不是一個隻會打仗的巨人,而是一個筋骨強健、血脈暢通的巨人。”
    他走回案前,手指重重地點在那張蒸汽機的草圖之上,墨跡仿佛因此而鮮活起來。
    “軍工是盾與矛,民生是血與肉。而這一切之上——”他的聲音斬釘截鐵,“是開啟一個全新的時代,機器時代!讓機器代替人力,讓智慧創造奇跡。這筆銀子,就是點燃這座洪爐的第一把猛火!”
    暖閣內寂靜無聲,隻有炭火偶爾發出的劈啪輕響。
    三位大臣屏息凝神,他們仿佛能看到,眼前這位年輕的帝王,正用從敵國攫取的巨量白銀作為燃料,親手點燃一個即將席卷整個華夏大地的、震古爍今的工業烈焰。
    窗外,雪依舊下著,覆蓋著古老的宮殿,但一個新的、轟鳴的、鋼鐵的時代,正伴隨著銀兩的碰撞聲和圖紙的翻動聲,不可阻擋地破冰而來。
    …………
    京城,西苑,聽雨軒。
    夏末的雨淅淅瀝瀝地打在軒外的荷葉上,發出沙沙的聲響,反而更襯得軒內一片寧靜。
    水汽混著茶香,氤氳出一室安寧。但這安寧之中,卻醞釀著一場足以震動整個華夏根基的變革。
    蘇淵沒有穿龍袍,隻是一襲簡單的天青色常服,坐在一張紫檀木圈椅裏。
    他的對麵,坐著一位須發皆白、精神矍鑠的老者——他的祖父,華夏朝的無冕太師,大羽朝昔日的擎天柱石,洛長風。
    兩人中間的小幾上,沒有堆積如山的奏折,隻放著一份不算太厚的文書,封麵上赫然寫著《華夏土地改革案·總綱》。
    洛長風戴著老花鏡,手指緩緩拂過紙頁,他的手指蒼老,卻穩定有力。他看得很慢,時不時微微頷首。
    “六年了。”洛長風終於開口,聲音平和,帶著歲月沉澱下的沉穩,
    “你這皇帝位子,算是徹底坐穩了。軍權在握,四海賓服,那些跟著你打天下的老兄弟們,也都各安其位。如今,是時候動一動這最根本的東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