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0章:輿論宣傳
字數:3434 加入書籤
“孫文遠!你這忘恩負義的小人!當年若不是我等支持,你能坐上這縣令之位?”劉茂才口不擇言。
孫文遠冷哼一聲:“本官食的是朝廷俸祿,行的是陛下新政!爾等若再冥頑不靈,阻撓國策,就休怪本官按《妨害新政律》行事了!來人!”
他一聲令下,更多的兵士從衙內湧出,槍尖閃爍著寒光。
強大的威懾力瞬間壓倒了鄉紳們的囂張氣焰。
他們看著那些冰冷的槍口,想起這位皇帝是如何打下江山的,如何踏平了倭國,氣焰頓時矮了半截,隻能色厲內荏地咒罵著,最終悻悻散去。
…………
半年過去,秋收時節。
曾經的佃戶張老五家的院子裏,堆滿了金黃的稻穀。
他的妻子正在用新分到的石磨磨麵,臉上是止不住的笑意。大兒子在縣裏的新辦蒙學堂識字,小女兒在院子裏追逐著幾隻雞崽。
趙老根提著一條肉來看他:“老五,今年收成好啊!”
“老根叔!快坐!”張老五擦著汗,笑容燦爛,“何止是好!交了皇糧,剩下的夠全家吃到明年秋收還有富餘!娃能上學堂,隔三差五還能見點葷腥!這日子,以前做夢都不敢想!”
“是啊,”趙老根感慨道,“聽說那劉茂才,當初鬧得凶,後來見鬧不過,乖乖拿了債券,好像投了城裏新開的什麽機器紡紗廠,據說也賺了錢,現在也不鬧了。陛下這招,真是……絕了!”
“陛下是真龍天子,心裏裝著咱老百姓呢!”張老五媳婦插話道,語氣裏充滿了虔誠,“要不是陛下,咱哪有這田地,哪有這飽飯吃?當家的,等賣了餘糧,咱也請一幅陛下的聖像回來掛著!”
…………
縣城茶館裏,人聲鼎沸。說書人不再講才子佳人,而是拍著驚堂木,講著“蘇陛下智取銀山”、“新政惠民澤蒼生”的故事。
茶客們議論紛紛:
“聽說了嗎?朝廷用贖買土地的銀子,又要修一條到省城的鐵路哩!”
“可不是嘛!以後咱這的糧食、布匹,都能更快運出去賣錢!”
“說到底,還是陛下聖明!打了倭寇得了銀子,辦了工廠給了活路,現在又分了田地讓咱安身立命。千古以來,哪個皇帝能做到這樣?”
“沒錯!以前那些地主老爺,吸咱的血汗。現在好了,陛下給咱撐腰,咱有自己的地,能給朝廷直接交糧,心裏踏實!”
“要說有點怨氣,也就是那些以前享福的老爺們了。可陛下也沒把他們逼上絕路,給了債券和出路,算是仁至義盡了。”
茶館裏彌漫著一種對現狀的滿足和對未來的憧憬,以及對那位遠在京城的皇帝近乎崇拜的感激。
土地改革帶來的不僅僅是土地的重新分配,更是一種深刻的心理變革——百姓不再是依附於地主的佃戶,而是擁有資產、直接向國家納稅的“皇民”,
他們的幸福感和歸屬感,前所未有地與國家、與皇帝個人緊密聯係在了一起。
改革的陣痛被迅速發展的工業和妥善的安置政策所消化,而它帶來的巨大紅利——農民的擁護、社會的穩定、農業生產的積極性以及國家財政基礎的鞏固——正讓這個新興的帝國,根基變得越來越堅實。
蘇淵的威望,在這場觸及靈魂與利益的巨大變革中,非但沒有受損,反而如同那秋收的稻穀,沉甸甸地、金燦燦地,達到了真正的頂峰。
…………
京城,文宣閣。
這裏是新成立的“華夏宣傳部”總署,相較於六部衙門的肅穆,此處更顯繁忙與……鮮活。
空氣中彌漫著新印刷品的油墨味,牆上掛著巨大的宣傳畫草圖——畫麵中央是蘇淵身著戎裝,手指遠方,背後是噴吐煙煙的工廠和豐收的麥田。
幾個年輕的文書員正抱著一摞摞剛印好的彩色畫報匆匆穿行。
宣傳部侍郎張謙,一個年富力強、目光敏銳的前翰林院編修,正恭敬地向蘇淵匯報。
他手中展開的是一份剛出版的《京華日報》,頭版頭條用醒目的字體寫著:“陛下聖諭:工業興國,澤被蒼生!”
旁邊配著蘇淵視察江南製造總局的木刻版畫。
“陛下,”張謙的聲音帶著難以抑製的興奮,“按照您的旨意,各州府縣的宣講所都已建立,‘說報人’每日在集市、茶樓誦讀《京華日報》及宣傳部下發的文稿。
新編的《陛下頌》、《工業強國歌》已在學堂和工坊傳唱。還有這些畫報,圖文並茂,即便不識字的婦孺,也能看懂陛下的偉業和朝廷的恩德。”
蘇淵接過報紙,目光掃過頭版,並未停留太久,而是翻到了民生版塊,上麵刊登著新式紡織機如何提升效率、某地因興建水庫而免除旱災的報道。
他微微頷首:“不錯。宣傳之要,在於潤物無聲。不僅要講朕做了什麽,更要講百姓得到了什麽,華夏因此強盛了什麽。要讓每個人都覺得,他們的努力與朕的指引,與國家的前途,是緊密相連的。”
“臣謹記陛下教誨!”張謙躬身,“如今民間輿論,對陛下的擁戴已達空前。茶館酒肆,鄉間地頭,百姓言必稱‘陛下聖明’……”
蘇淵抬手打斷他:“朕要的不是虛言奉承。你去吧,繼續做好你的事。”
張謙連忙稱是,退了下去。
蘇淵信步走出文宣閣,並未擺鑾駕,隻帶了兩個便裝侍衛,沿著京城新建的、鋪著水泥的“永寧大道”漫步走去。
街道兩旁商鋪林立,人流如織。
叮當作響的,以蒸汽機為動力,軌道鋪設於主要街道的大車,緩緩駛過,引來不少新奇的目光。
許多店鋪的顯眼處,都掛著官方發放的、印有蘇淵肖像的宣傳畫,或是“陛下指引,工業強國”的標語。
他走過一個街角,看見一群孩童正圍著一個賣糖人的攤子,嘴裏哼唱著:“蘇皇帝,打東洋,賺了銀子建工廠;機器響,糧食滿,娃娃們有新衣裳……”
語調稚嫩,卻字字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