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2章:時代的過渡
字數:3410 加入書籤
“說得好!”另一個學生接口道,“新式科舉考的是強國富民的真本事!隻會空談道德文章,於國何益?於民何益?陛下高瞻遠矚,豈是你們這些迂腐之言所能詆毀的!”
“你……你們這些黃口小兒,讀了幾天新學,就敢妄議聖賢之道!”老儒生氣得胡子發抖。
“聖賢之道若不能與時俱進,造福於民,便是僵死之道!”陳瑜毫不退讓,
“陛下七年時間,平倭寇、興工業、均田地、辦教育,哪一件不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我等寒門子弟能有今日,全賴陛下新政!誰若攻擊陛下,便是與我等千萬受益於新政的百姓為敵!”
茶館內頓時分為兩派,激烈爭吵起來。但形勢已然不同。
新式學生們人數眾多,思路清晰,且背後站著的是無數因改革而改變命運的平民家庭,氣勢完全壓過了人數稀少、隻會引經據典的老派儒生。
更重要的是,並非所有讀書人都反對。
許多較開明的中年儒生,甚至一些有名望的大儒,在蘇淵過去七年的潛移默化和巨大功績影響下,也逐漸接受了“經世致用”的新思想。
一位中年士子起身打圓場,但話語間卻偏向新派:“諸位息怒。陛下之誌,乃開萬世太平。平等之說,或許激進,然其核心在於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於國家強盛確有益處。
況且,陛下並非要毀棄所有傳統,隻是革除其中不合時宜之弊政……”
這樣的爭論,發生在帝都、省城、州府的每一個角落。報紙上更是筆戰連連。
但輿論的風向,已然清晰。
工廠裏的工人、田裏的農民、學堂的學生、新興的商人階層……
這些占據了人口絕大多數的群體,他們是蘇淵改革最直接的受益者。
皇帝陛下的威望在他們心中早已如日中天。
他們或許不懂高深的道理,但他們知道,是陛下讓他們有了地、有了工作、有了盼頭,如今更是廢除了壓在他們頭上的“尊卑”大山,給了他們前所未有的尊嚴。
“陛下說人人平等!咱們以後見了官老爺,也不用跪了!”
“女娃也能上學堂了?太好了!陛下真是救苦救難的活菩薩!”
“早就該這樣了!憑什麽他們生來就高貴?”
民間洶湧的支持聲浪,加上新式學生們組成的“護駕”言論先鋒,以及軍隊毫不遲疑的忠誠,使得那些老派儒生的抗議,很快就被淹沒在時代的洪流中,顯得蒼白無力,甚至有些可笑。
蘇淵站在皇宮的最高處,俯瞰著這座正在飛速變化的京城。
他能感受到,那股延續了千年的、森嚴冰冷的等級思想,正在如同春日的冰雪般快速消融。
一種嶄新的、強調平等、奮鬥和國族認同的思想,正伴隨著機器的轟鳴和學堂的鈴聲,注入這個古老國家的靈魂。
他知道,這並非終點,舊的觀念還會有反複。但他更確信,思想的閘門一旦打開,就再也關不上了。
用不了多久,這種新思想就將如同燎原之火,徹底取代過去的陳舊觀念,為華夏邁向工業時代,奠定最堅實的思想基礎。
他的改革,終於觸及了這個帝國最核心的靈魂。而他,依然是那個掌控著一切方向的開創者。
…………
啟元七年,秋。蘇淵那石破天驚的“平等新政”已頒布數月,其帶來的波瀾,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滲透到神京城(臨淵城)乃至華夏大地的每一個角落。
神京城,西市。
曾經的“劉記布莊”招牌被取下,換上了嶄新的“劉王氏紡織工坊”的匾額。
老板娘劉王氏,一個四十出頭、精明強幹的寡婦,正腰杆筆直地站在櫃台後,撥弄著算盤,聲音清晰地和夥計對賬。
這在過去是不可想象的,女人當家,尤其是經商,總會引來閑言碎語和莫名的刁難。
但如今,隔壁糧店的趙掌櫃過來串門,開口便是:“劉東家,今兒個生意不錯啊?”語氣自然,帶著平等的尊重。
劉王氏笑著回應:“托陛下的福,新政下來了,女人家也能正經立戶做生意,沒人再敢說三道四。這不,剛接了官辦紡織廠的一筆訂單,正忙著呢!”
趙掌櫃感慨:“是啊,陛下這政策,真是說到咱老百姓心坎裏了。我家那丫頭,吵著非要去上新式學堂,她娘本來不同意,我說去!
陛下都讓去,咱就去!學點本事,將來不像她娘似的,隻會圍著鍋台轉。”
類似的對話,發生在無數家庭。父親開始送女兒去學堂,雖然仍有遲疑,但“陛下說男女都能讀書”成了最有力的理由。
工廠招工處,出現了更多女性的身影,她們或許還有些膽怯,但眼神中充滿了對自食其力的渴望。
街頭巷尾,女子行走間似乎都多了幾分底氣,因為法律賦予了她們與男子同等的地位,陛下為她們撐腰。
…………
京師大啟女子師範學堂,這是新政後首批大規模招收女學生的學堂之一。
課堂內,幾十名年齡不一的女子正襟危坐,專注地聽著女先生講解算術。
她們的眼神明亮而饑渴,緊緊跟著先生的粉筆。
下課的鍾聲響起,她們並未一哄而散,而是圍在一起討論課題,或奔向圖書館借閱新到的格物、地理書籍。
一個名叫周若蘭的姑娘,父親是個小吏,她激動地對同伴說:“我爹原想讓我學兩年字就回家待嫁。現在我不回了!我要像先生們一樣,畢業後去教更多的女孩子讀書識字!陛下給了我們機會,我們絕不能辜負!”
她的同伴,一個來自商戶家庭的女孩用力點頭:“對!我們不僅能相夫教子,也能和男人一樣,做官、做事、做學問!陛下萬歲!”
琅琅書聲和這些充滿希望的宣言,匯成了一股清新的潮流,衝刷著“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舊觀念。也展現著舊時候跟新時代之間的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