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3章:閱兵了
字數:3918 加入書籤
與學堂的蓬勃朝氣相比,曾經笙歌徹夜的“百花樓”等地,則顯得冷清破敗。新政中最為人稱道的一項,便是“廢娼令”。
朝廷派出專使,聯合地方官府,對所有青樓予以查封贖買,登記在冊的妓女,一律恢複自由身,發放路費和安家費。
同時,由皇後沈幼娘牽頭,宮內出資並號召官紳捐助,在各地興辦了“慈安紡織廠”、“啟元女子繡坊”等一大批工坊,
專門招收這些無家可歸或有誌重生的女子,教她們技藝,給予工作,讓她們能靠自己的雙手尊嚴地活下去。
在神京城的慈安紡織廠裏,機器轟鳴。
曾經的花魁柳如煙,如今穿著統一的工裝,熟練地操作著紡織機。
雖然辛苦,但她的臉上沒有了脂粉,卻有了健康的光澤和踏實的神情。
工間歇息時,她對身旁同樣出身風塵的姐妹低聲道:“從前隻知倚門賣笑,以色事人,不知明日何在。如今……雖然勞累,但每晚睡得安穩。
是陛下……是陛下把咱們從地獄裏拉了出來。”
她的聲音哽咽,眼中充滿了感激的淚水。
周圍不少女子都默默點頭,擦拭眼角。她們的經曆,通過報紙和口口相傳,讓無數百姓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蘇淵的“仁政”並非空話。
他不僅給了平民尊嚴,更是將這些沉淪在最底層的女子拯救了出來。
“真是千古仁君啊!”
“陛下這是積了大德了!”
這樣的讚歎,在民間不絕於耳。蘇淵的威望,因其對最弱勢群體的關懷和切實有效的救助,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
新政的春風,也吹入了深深的宮牆之內。
皇後沈幼娘,昔日村婦,如今母儀天下。
她看著宮中女官、宮女們因為新政而更加挺直的脊梁,聽著民間女子得以讀書工作的消息,眼中常含淚水。
她握著蘇淵的手,淳樸的臉上滿是崇拜:“夫君……陛下,您做的這事,真好。我……臣妾替天下女子謝謝您。”
她管理著救助妓女的工坊的工會,比任何人都更理解這項政策的意義。
貴妃顧傾城,曾縱橫沙場的女將。
她英氣的眉宇間多了幾分柔和,對蘇淵道:“夫君此舉,勝過百萬雄兵。解放女子之力,華夏才能真正強盛。臣妾……佩服。”
她的愛意中,增添了更多誌同道合的知己之情。
前朝公主趙嫣和趙貞姐妹,感受更為複雜。
她們出身尊貴,卻也受困於身份。
如今階級廢除,她們反而感到一種莫名的輕鬆。
趙貞依偎在蘇淵身邊,輕聲道:“陛下打破了所有的枷鎖。如今想來,從前所謂的尊貴,不過是金絲鳥籠罷了。現在這樣,真好。”
趙嫣則更理性地讚歎:“陛下胸襟氣度,遠超曆代帝王。能伴隨陛下左右,見證這千古未有之變局,是我姐妹之幸。”
遠在北遼,為蘇淵鎮守邊疆、生育了一對雙胞胎的女王耶律嫣然,在收到書信和報紙後,抱著孩子,望著南方的天空,眼中異彩連連。
她本就是草原上不羈的鷹,蘇淵的政策讓她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共鳴和激動。
她對著懷中的嬰孩低語:“你們的父皇,是真正的雄主,是能改變世界的男人。娘親以他為榮。”
她的佩服與愛意,跨越了山河,變得更加濃烈而堅定。
蘇淵的新政,如同投入湖麵的巨石,激起的漣漪蕩滌了整個華夏。
它不僅改變了社會結構,更深切地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和思想。
百姓的擁戴發自肺腑,後宮的愛意愈發深沉。
一個更加活力迸發、更加平等開放的華夏,正在蘇淵的引領下,昂首邁向新的時代。
…………
啟元八年,春寒料峭,但神京城的氣氛卻一日熱過一日。
一股前所未有的緊張與興奮交織的情緒在空氣中彌漫。
皇帝陛下即將舉行盛大閱兵的消息,早已通過《京華日報》和遍布街巷的宣講所,傳遍了整個京城,並向著全國輻射。
京郊,西苑新軍大營。這裏已被劃為閱兵訓練場。
寒風之中,成千上萬的士兵排列成一個個整齊的方陣,如同用尺子量過一般。
他們穿著新式的墨綠色軍裝,肩扛著剛剛量產裝備部隊的“啟元七式”步槍,槍口閃爍著冷冽的寒光。
“正步——走!”教官嘶啞著嗓子吼道。
唰!唰!唰!
皮靴沉重而整齊地砸在凍土上,發出雷鳴般的悶響,大地仿佛都在震動。
士兵們眼神堅毅,下頜緊繃,每一個動作都力求完美,如同一台精密的機器。
蘇淵並未穿著龍袍,而是一身特製的元帥軍服,外披黑色大氅,在一眾將領的簇擁下,親自視察訓練。
他時而駐足凝視,時而快步走入方陣之間。
“停!”蘇淵忽然抬手。
整個方陣瞬間靜止,鴉雀無聲。
蘇淵走到一個士兵麵前,仔細看了看他的手臂擺動幅度,溫和卻不容置疑地說:“手臂的高度,要完全一致,從側麵看,要像一堵牆。不是大概,是必須!”
他親自示範了一個擺臂動作,幹淨利落,充滿力量。
“你,腿抬得再高一分,要展現出力量感和壓迫感!”
“炮兵方陣!你們的炮車行進速度要和步兵保持一致!計算好輪距和步速!”
“眼神!我要看到你們的眼神!不是呆滯,是殺氣!是保家衛國、戰無不勝的銳氣!”
他事無巨細,從單兵動作到整體排麵,一一糾正指導。
將領和士兵們看著皇帝陛下如此親力親為,對細節要求近乎苛刻,心中的崇敬與重視更是提到了頂點。
沒有人敢有絲毫懈怠,因為他們知道,這不僅是一次檢閱,更是向陛下、向全國、乃至向世界展示新華夏軍威的絕佳機會!
紫禁城,文華殿。
外交大臣正在向蘇淵匯報邀請情況。
“陛下,受邀的西方商人,包括英吉利的東印度公司代表羅伯特先生、法蘭西的貿易商杜邦先生等共十二人,均已回複,表示必將準時出席。他們對此極為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