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太學議論(本章免費)

字數:3152   加入書籤

A+A-




    能夠太學生議論的西域事自然不是小事,即便這件事對於在場的太學生而言幾乎眾所周知了,法正還是不厭其煩地說了下來龍去脈——“通西域之時,各國皆遣侍子入朝,疏勒國也不例外,數月前西域徐都護聽聞疏勒國王身患疾病,遂上書請遣其侍子阿彌至歸國。但有萬一,可繼承王位。”
    “然近期西域卻有信來,言說阿彌至雖是疏勒王子,出身卻低,在疏勒國內不得人心,儼然是當初為了事大故意送來雒陽的棄子。早在阿彌至抵達疏勒前,其國王已死,國人擁王子卑示為王,後才通報都護府。”
    “要說以往,這也是常事,疏勒也算是西域大國,其侍子久在雒陽,國人不識,自難得人心,疏勒瞧著似也無反叛之意。可這不是西域都護府又設立了嘛!疏勒先以侍子欺騙在先,又以未經都護府同意自立國王在後,確是無視了我漢家威嚴。而今言論,或遣人責而撫之,或出兵討之,不一而同。”
    法正說完之後,還如同之前一樣,先不發表觀點。
    而太學生們到底熱切,片刻的安靜之後,房間內又響起了慷慨激昂的聲音。
    這個說疏勒地處偏遠,其國未反,不值得出兵。另一個說疏勒已有不敬之舉,當動兵伐之,以儆效尤。
    這個說出兵勞民傷財。另一個說攜西域諸國之力,並不需內地兵卒。
    此外,雖然這些年大漢的對外戰爭總體順利,但大漢上一次在西域丟失威望,正是因為疏勒的國主之爭,而那一次,時任西域長史雖然糾集西域各國出兵了,但終究沒解決問題。此事難免讓人想到了前事。
    法正聽著太學諸生的意見,忽然瞥到一人沉默不言,當即問道:“陸伯言,你有何說法?”
    眾人聽得法正話語,皆向在場更年輕的一人看去。
    要說這陸議陸伯言,前兩年那也是太學中的風雲人物,年歲不大,但其從祖父陸康卻是當朝三公,而陸議本人更是鋒芒畢露,太學議論時常為魁首。但那畢竟是之前了,陸康因年邁辭官至今已經一年多了,陸議也一改此前的作風變得低調起來,就連議論都不怎麽參加了。
    不過,拋開“我的三公從祖”不談,陸議的本領在太學中還是頗受認可的。
    “大可不必談及舊事,須知今時不同往日!”陸議一開口,言辭還是一如既往的犀利。隻有見識過他前兩年風采的人才明白,陸議的確穩重了。放在以前,他早就對那些抱著舊事不放的人冷嘲熱諷了。
    “西域地遠,欲經略此地,名勝於實。強漢威嚴,不容侵犯!”
    陸議說完,法正拍手稱讚道:“伯言果名不虛傳。”
    對於陸議順著他的提問回答問題這一點,法正還是很滿意的。
    陸議則對法正稍一拱手,便閉口不言。法正見了,便問道:“吾以為當以伯言之論為佳,諸君以為何?”
    此言一出,立刻有多人附和。
    一些有見識的太學生都明白,自從派遣王侯宗室等往西域以來,漢室對西域就不可能像以前那般輕易放手,疏勒自立國王,漢室不可能置之不理。陸議幾句話,絕對稱得上鞭辟入裏,而朝堂之上,大概也會這般施行。
    “這第三件事,與伯言倒是有些牽扯,不如請伯言代為轉述?”法正又道,他心中思量,久不參加議論的陸議很明顯便是為了此事而來的,見陸議配合,索性順水推舟。
    陸議也不矯情,並朝四周拱了拱手:“不瞞諸位,近來甚囂塵上青海屬國之事,家中叔父為金城太守,恰與此有關。”
    卻說陸氏人丁凋零,在陸康辭官後,能當大任的也就金城太守陸俊了。好在陸俊做事本分,就算金城郡事務繁雜,還涉及了青海屬國的構建和對羌中地區羌胡的吞並,但畢竟有天下聞名的王粲和少有勇名的孫策、馬超相助,這些年來步步為營,還算平順。
    但近期卻出了事。
    靠著武力和錢糧開路,孫策和馬超早已經安定了既定的青海屬國,就連曾經一度被叫做西海,現在改名叫青海湖的鹹水湖,都已經成了青海屬國的國內湖了。
    然至於此處,孫策和馬超仍不滿意。
    他們探知到在青海屬國的西南,還有生羌,卻是起了繼續開疆擴土之心。
    不過消息傳到雒陽,卻是引來了一片攻訐之聲。
    原因無他,青海屬國本身在世人的眼中就已經是個賠本的存在了,每年都需要投入超過預計的來自蜀郡和金城郡的賦稅收入,其能存在,隻因屬國的確解決了羌中羌人入寇劫掠的問題。
    也因此,青海屬國在經濟上雖有窮兵黷武之嫌,但朝臣們捏著鼻子也就認了。
    可眼下,你還要繼續窮兵黷武?
    尤其是孫策和馬超本就是天子身邊的羽林郎出身,二人所請難免讓人懷疑其中有沒有天子的意思。
    幸而天子一向還是願意納諫的,朝臣們不至於不敢說話……甚至於在這種無論從哪種角度理由都很正當的事上,朝臣們的聲量太大了。
    進而直接波及了金城太守陸俊——與行事持重節製的蜀郡太守審配相比,金城郡的人口田畝數遠不及蜀郡,但投入在青海屬國的錢糧兵卒卻勝過蜀郡不少,由此便引來了朝臣對於陸俊的彈劾。
    其中,尤以謁者禰衡的聲量最大,直接指責陸俊、王粲、孫策、馬超昔年在雒陽時便是同黨,而今在金城,因私廢公,肆意妄為……
    據小道消息,早年間禰衡曾經被馬超痛毆過。
    陸議不是聖人,叔父有難,他自不能坐視不理。他雖在朝堂上發不了聲,但在太學,同樣能表達自己的意見。
    “好教諸君知道,坊間傳言,有位謁者早年曾被痛毆過,乃是真的。”陸議說話一如既往的直指要害,“至於所謂同黨……乃是數年前西域有鮮卑生亂,為了安定金城郡的一時之舉。後又逢開拓青海,遂持續了下去。至於有心人猜測的天子之意,則是謠傳無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