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五章 權力是最好的春藥!聖旨!

字數:11015   加入書籤

A+A-




    清晨。
    天剛蒙蒙亮。
    金陵城高處的大笨鍾,敲響了嘹亮的鍾聲。
    隨著大明工業的發展,更夫這一職業,慢慢退出了曆史的舞台。
    取而代之的,則是抬頭可見的鍾樓。
    貴族豪門家裏,則都用上複雜且精巧的鍾表。
    如果從高空中俯瞰金陵城,便會發現,如今的金陵,便像是一個巨大的工地,到處都是正在建設中的工程。
    隨著《科學》期刊的主辦,使大明的數學和物理學也取得不小的進步,更推動著建築技術水平飛速發展。
    大明的建築師們,開始嚐試做複雜的受力分析和數學計算,以此來設計營建跨度更大,氣勢更恢宏的建築物。
    水泥和鋼材的大麵積普遍運用,更是極大的促進了這一點。
    一大早,朱允熥便在皇宮裏,研究起了新皇宮的設計圖紙。
    前世的他,就曾經幻想過自己若是當了皇帝,會做什麽呢?
    想來想去,最終卻發現終究逃不過兩個字——美色!
    後宮佳麗三千始終是無數男人的終極幻想。
    當真有機會實現的時候,朱允熥卻驚訝的發現,其實自己也沒有那麽好色。
    現在的他,反而漸漸戒掉了晚睡熬夜的毛病,也慢慢養成了早起的習慣。
    最主要的原因,自然是由於沒有手機、電腦、遊戲……等等的誘惑。
    而僅靠點蠟燭看美女唱歌跳舞,無論點多少支蠟燭,光線仍然有些昏暗,看不太明白清楚,更不過癮。
    讓要求頗高的朱允熥多少有些不滿。
    至於做更快樂更興奮的事……滿足之後便隻想呼呼大睡了。
    於是乎,前世長期養成的熬夜毛病,竟然就這樣給治好了。
    曾經對美色的強烈渴求,也隨著欲望的充分滿足,熱情慢慢消退。
    盡管依然每日離不開,但卻將更多的精力,用到了其他方麵。
    比如治國理政,再比如說,如何營建自己喜歡的住宅。
    看來,做一個勤政之君,也沒有那麽難。
    畢竟,權力才是最好的春藥。
    權力會讓人入迷,使人沉淪,讓人忍不住想要勤奮“工作”。
    這與受人控製和擺布的打工人工作,是完全不同的體驗。
    朱允熥開始理解老朱為什麽能像老黃牛一般,日夜不停的批閱奏章,處理朝政的原因了。
    相比之下,後世那些怠政,不理朝事的皇帝,幾乎無一例外,都是因為皇權受到大臣們的約束,享受不到權力帶來的快感,反而處處皆不自在,才自暴自棄。
    “這裏還要再做一些調整……”朱允熥指著設計圖上一處,詳細講述著。
    房間內,數十名建築設計師和工匠們濟濟一堂,一個個認認真真的洗耳恭聽,手中還都拿著一支硬筆,和一個本子,不時地做著記錄。
    陛下可真是天縱奇才,古今未有。
    他提出的方案,設計樣式,都是他們這些做了一輩子建築的人,以前從未聽說過的。
    大致講解一下,就讓他們受益匪淺。
    朱允熥心中亦是感慨無比。
    怪不得史書總說皇帝大興宮殿,是一件極為耗費國力,窮奢極欲的事。
    實在是在這個沒有大型機械的時代,營建宮殿的成本,委實太高了。
    十兩銀子,可供一戶百姓一年生活之需。
    若是那種極為貧寒的底層家庭,一年還用不了這麽多。
    但十萬兩銀子,用來建造一座宮殿,卻仍是遠遠不夠。
    什麽概念?
    就是一萬戶百姓一年不吃不喝的錢,也不足以建一座宮殿,需要十萬戶,幾十萬戶!
    這還僅僅隻是一座宮殿!
    而興建新的皇宮,可遠不止一座宮殿。
    其中耗費的民力物力財力之高之多,可想而知。
    不過,盡管朱允熥設計的皇宮,比原來的皇宮大了好幾倍。
    然而,得益於大明工業技術的發展,建築成本反而有所下降。
    首先是建築所需要用到的鐵器,銅器,都因冶煉技術的提高而大幅降低。
    運送木材,石料的成本,也因道路的修築,交通工具的改善而隨之下降。
    宮殿裏麵需要的玻璃製品,陶瓷物件,乃至各類家俱,亦是如此。
    再加上施工方法和技術改進……
    總而言之,朱允熥已盡可能的運用各種工程技術,將修建的成本盡可能降了下去。
    當然,該有的奢華,是半點都沒有少的,耗資亦是不菲。
    所幸如今大明有相對成熟的金融體係支撐,並不缺錢,才能將工程繼續下去。
    若按原來的財政收入,那無論如何也是建不成的。
    財力根本支撐不了!
    除此之外,順利興建,還離不開《科學》期刊的發展。
    這個他無意中促成的學術期刊,實在給了他太多的驚喜。
    今日來到這裏的建築師和工匠們,便都是曾經給《科學》期刊投過稿的人。
    大家一起研究,共同探討,碰撞出無數智慧的火花。
    《科學》期刊雜誌社,也因此多了一個新的子刊——《建築學》。
    建築師和高水平的工匠,將自己的建築經驗,寫成文章,在《建築學》上發表,交流,促使大明的建築水平,突飛猛進。
    要知道,雖然傳統民居建築已有了數千年的曆史,但鋼筋水泥才剛剛出現,很多經驗仍在摸索之中。
    《建築學》這一刊物的出現,無疑讓許多人少走了大量的彎路。
    修建宮殿所獲得的建築經驗,也會在未來推廣運用到民間。
    和他們講述完畢,又相互探討了一會兒,直到日頭已然高起,大約到了半上午的時間,朱允熥才離開此地,走向朝堂。
    自他登基稱帝之後,便將原來老朱時代每日一次的朝會,改成了十日一次。
    大朝會其實並無太多的意義,最重要的一點,是通過莊嚴肅穆的儀式,來強化皇權的至高無上,強化皇帝在官員們心中的地位。
    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會慢慢滲透入人心。
    就好像宮殿的建築,總是那般恢宏大氣一樣。
    要通過建築的龐大,與人自身的渺小,形成鮮明的對比,來強化皇權至高無上這一心理。
    但凡事都有一個習慣的過程。
    若過於頻繁,反而會讓人慢慢習慣,再也不以然。
    故而,朱允熥才改為十日一朝。
    大朝會如無特殊情況,也不再議事,隻走一個儀式流程。
    朱允熥可不相信,開大會除了能直接當麵傳達命令之外,真能討論什麽國家大事。
    除非是有尋常見不到皇帝的中下層官員,要利用大朝會的機會,當麵向皇帝告狀。
    這是罕見情況,一般不會出現。
    不過,大朝會變少了,但朱允熥處理政務,還是十分勤勉的。
    權力讓人著迷。
    上一世的他,隻能在網上指點江山。
    而今他能真正操控一個龐大的帝國,影響整個藍星的曆史進程。
    一言出,而天下變。
    這種感覺,比任何美色都更讓人沉醉。
    朱允熥將處理政務的地方,改名為“勤政殿”。
    勤政殿的左邊,便是政務處,右邊則是軍務處。
    政務大臣和軍務大臣,都在這兒辦公。
    有什麽事情需要請示,隨時可以稟報。
    朱允熥要召見他們中的任何一人,亦非常方便。
    不過,軍務處和政務處下屬各機構,皆在宮廷外麵。
    要傳達消息,召見人員,還是有些不便。
    對此,朱允熥設計新皇宮時,已經考慮到了這一點。
    未來的新辦公地點,將盡量整合在一起辦公。
    他將自己每日的辦公時間,也從一大清早,調整到了半上午。
    這是為了給政務處和軍務處留出時間來處理各項事務。
    待他們將自昨天下午到今天早上遞進來的奏章,需要辦理的事務,都處理得差不多了,朱允熥剛趕到勤政殿。
    這時候,大臣們若有什麽需要請示的事情,便正好前來請旨。
    如此就能以最高的效率,高效的處理朝廷的各項政務軍務。
    朱允熥並不想開太多的朝會。
    在他看來,真有什麽事情要研究討論,都需要先商量好了,有了一個大致的思路,再開會決定。
    更多的時候,開會隻是走一個過場。
    儒家將朝會看到比什麽都重要,其真正的用心,在於利用朝會,形成輿論,壓製君權。
    試想,若君主單獨召見某個臣子議事,那臣子是很難與君主相對抗,將不得不遵從君主的旨意,貫徹實行君主的意誌。
    反過來,若是在朝堂上,他們人多勢眾,可以相互壯膽,一起進諫,對君主形成強大的壓力,形勢便逆轉了。
    朝會的重要性,也就在這裏體現出來。
    後世的一把手開會,往往都會先確定一個會議主題。
    在開會之前,先單獨分開進行個別討論,達成一致。
    開會的時候,將會議討論的內容,牢牢限製在相應的主題範圍內。
    超出會議主題的問題,則一律不予過問。
    如此,便能控製會議流程,掌控大局。
    但這個時代的朝會,通常是沒有啥主題範圍的。
    什麽事都能討論。
    大臣們甚至還能事先商量,串通好了,等朝會的時候,一起向皇帝進諫!
    通過這種集體施壓行事的方式,來掌控君主,逼迫帝王按自己的意誌行事。
    這就是大臣們特別喜歡朝會,對不開朝會,不上朝的皇帝深惡痛絕的原因。
    他們不是精力多得用不完,要通過朝會來折磨自己。
    實際上,他們是利用朝會,來掌控君主,在實質上奪取君主的權力,實現自己“平天下治天下”的理想抱負。
    朱允熥這兩年,一直在琢磨權力的運轉,也慢慢看透了這一切。
    故而,他來勤政殿辦公理政,對大臣皆是單獨召見。
    真要多召幾人來議事,也是有確切的事情,有限定的主題,不討論其他的事情。
    到了勤政殿,朱允熥先看了探聽司和大明情報局遞上的國內外情報匯總,接著看軍務處呈交的《軍情速報》,以及政務處上交的《每日簡報》。
    以前編製《每日簡報》是通政司的任務。
    軍政分製後,通政司也一分為二。
    一半劃歸了政務處,另一半納入軍務處麾下。
    與原來不一樣,同時遞交上來的,還有軍務大臣和政務大臣在上麵暫擬的處理意見。
    朱允熥目光一掃而過,並不提筆批示什麽。
    軍務處和政務處既已成立,便皆可用各自的名義下發文件,領導展開各項工作。
    他這個皇帝,根本不需要做什麽批示。
    這反而有好處。
    首先,不做批示,軍務處和政務處的大臣,也不確定他是否認真看過,是否知曉……隻能按他全部知道來處理。
    反之,若是他批示一個“知道了”,那就真的要將每一份文件都看完。
    否則,誰都知道哪些文件皇帝看了,哪些皇帝沒看。
    其次,皇帝沒有做批示,那往下麵傳達的文件意見,便隻代表軍務處和政務處的意見,而不是皇帝的聖旨。
    下麵認為不對,還可以繼續上奏辯解,進一步講明情況,或者請求皇帝處理。
    直接下發聖旨,若是搞錯了,下麵也不敢不聽,甚至會因此而釀成更大的錯誤。
    類似的例子,曆史上比比皆是。
    政務處和軍務處作為總領文武大臣的機構,一般情況下,下麵的官員也不敢反駁,不敢不聽令。
    另一方麵是,聖旨不常發,才能凸顯其至高無上的地位。
    若事無詳細,動不動就發一份聖旨,則皇帝的聖旨,慢慢就會喪失其“權威性”。
    官員們收聖旨收得多了,也就麻木了,不會再特別重視。
    一般的事務皆是政務處或軍務處處理,隻有特別重要的事情,他這個皇帝才做出批示,下麵的人也好分得清輕重緩急。
    事實上,在大部分事情上,朱允熥雖然給軍務處或政務處下了旨意,可真正向下麵傳達指令的時候,反而會將這一點故意隱去。
    僅以軍務處或政務處的名義發文,下指令,而不是以聖旨的形式下發。
    這也是為了有更多的回旋餘地,占據政治上的主動。
    下麵的人若有不滿,也會罵軍務處或政務處,而不是罵他這個皇帝。
    如此一來,矛盾便轉移到了軍務處和政務處,而他皇帝的權威反而得到了維護。
    這也是為什麽要設置軍務處和政務處,統領軍務政務的一個重要原因。
    當然,也不是什麽事情,朱允熥都不做批示。
    需要的時候,他隨時可以介入。
    朱允熥翻閱著手中的簡報,眉頭忽然微微皺了皺。
    軍務處和政務處皆是新成立不久,事務繁多,其中最重要的事,自然是挑選合適的官員走馬上任。
    尤其是軍務處下屬各處皆是新設,需要的官員數量不少。
    而政務處的重中之重,則是各省巡撫和巡按的人選。
    這些人皆是朝中重臣,主管一省事務,每一個都舉足輕重。
    朱允熥對此也盯得很緊。
    權力,首先是人事大權,然後才是其他的。
    不過,今日倒是有一項不大小的事務,引起了朱允熥的注意。
    “將製造武器的工廠劃歸軍務處管轄?”
    這是來自軍務處的提議,理由也列舉了一大堆。
    諸如方便給軍隊提供支援等等。
    但朱允熥很快搖了搖頭。
    軍工廠直接交到軍隊手中,在他看來,並不是什麽好主意。
    這個道理就和軍隊不能經商,也不能去種田養豬一樣。
    不過,軍工廠確實有其特殊性。
    稍稍思索後,朱允熥提筆寫道:“軍工廠管轄權保持不變,但允許軍方派出人員,常駐軍工廠進行監督檢查,確保工廠生產完成軍隊所需的各類武器。”
    “凡武器出廠,除有政務處批文外,也需要軍方的許可。”
    寫到這裏,他忽然想起了另一件事。
    當初興建工廠的時候,為了便利,皆建在距離金陵城不過數十裏遠的地方。
    如今,隨著金融和商業的繁榮,工業的發展,那裏已經便得越來越繁華,人口也越來越多。
    若隻是生產槍支和大炮還可以,若是生產彈藥的話……那東西是有一定的危險性的,放在城市人口密集處,就是重大安全隱患。
    萬一不慎而爆炸,後果不堪設想。
    想到這裏,朱允熥又在上麵批示道:“著即刻挑選遠離人煙的地方,建設儲存彈藥的倉庫。”
    “倉庫應分開建設,嚴格管理。”
    “儲存在金陵近郊的彈藥,應盡快轉移。”
    “彈藥儲存之地,務必派重兵把守。”
    “另,現有的彈藥工廠,也應搬遷至偏僻之處,同時進一步擴大生產,增設更多的工廠,並注意加強彈藥倉庫和工廠的安全防範。”
    寫好批文,朱允熥當即讓人發放給政務處和軍務處。
    ……
    軍務處。
    馮勝與其他幾名軍務大臣,正一起圍在一幅巨大的地圖前。
    上麵展示著女真三部的地形與動態,以及明軍的進攻路線和兵力分布。
    自軍務處成立後,他們這些人,便一直在研究大明與女真三部的戰場形勢。
    每天,都會有快馬將情報自前線送來。
    軍務處也會不斷的往前線送出相關的命令,以及提醒注意事項。
    雖然因為路途遙遠,通訊嚴重滯後,但軍務處的分析,很多是站在戰略高度的,也絕非全無用處。
    畢竟,他們這些人,都是久經沙場的老將。
    他們的經驗,當然是有用的。
    正當他們幾人分析得入神時,太監送來了朱允熥剛剛批示的旨意。
    “軍隊派駐人員,進入軍工廠?”
    “凡武器出廠,除有政務處批文外,還必須要軍方許可?”
    “彈藥工廠遷移到人煙稀少的偏僻之處?”
    看到這裏,馮勝的瞳孔驟然縮了縮,身體竟是沒來由的顫抖了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