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

字數:5127   加入書籤

A+A-


    寧致遠認真分析著腦海中閃現的所有的線索,這注定是一場不公平的戰爭。

    沒事的,就算是被撞的頭破血流,也要為自己討個公道。

    根據現有的信息來看,因為集團在全國每個省都設有子公司,都是獨立運營的。

    既然逄經理所在的另外一個省的子公司也產生了人事上的異動,結合自己被公司約談的內容,以及這一崗位本身存在的灰色收入和潛在貓膩,寧致遠不難猜出,逄經理被約談的內容絕對與自己被約談的內容毫無二致!

    既然除了自己所在省的子公司這樣的崗位被約談了,再加上逄經理跟自己相同的職位也被約談了,那也不難猜測出,集團在全國各個省的子公司跟自己相同職位的人大概率也都被約談了。也就是說,自己的這件事,並非個案,而是以自己為出發點,輻射到整個全國!

    難道跟自己相同崗位上的人,都被抓進來了?那不是還有沒有跟客戶有這種灰色收入、資金往來的人嗎?嗬嗬,難啊,所謂‘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更何況還經常在陰雨連綿的天氣裏。

    但也不會呀,逄經理不就沒有被抓進來呀?不然怎麽有機會跟哥哥聯係呢?那會不會隻有自己被抓進來了?

    這樣的話,難道是先把自己抓進來,然後再找其它跟自己相同崗位的人約談?有可能,這樣的話,自己的案例在前,就有一定的威懾力。既然如此,那自己被抓這件事就肯定是集團提前計劃好的,不會是無的放矢的,那集團是為了什麽呢?

    難道跟自己被抓前麵半年股價的跌勢有關?簡老師說,在資本市場上,股票的價格走勢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想要轉變趨勢是很難的,除非企業有實質性的利好,比如說進行資產重組啦、或者業績大增啦,等等。

    簡老師還特別說明了一個現象叫‘戴維斯雙殺’,是特別針對於成長股的。

    為什麽會強調成長股呢?因為寧致遠在跟簡老師大概說了下自己所任職集團的商業模式和利潤來源等相關信息後,簡老師綜合判斷,從資本市場對於自己所任職集團的預期上來講,隸屬於成長股,因為集團還在大力發展線下門店,全國門店已經超過一萬多家,還在不斷發展海外業務。

    也正是因為這樣,才會得到資本的青睞,才有了上市的機會。

    那基於這樣的邏輯,在集團上市的三年內,利潤就要保持高的增長,不然的話,就無法維持良性的市場預期,股價勢必會調整。

    然後簡老師又詳細講了下“戴維斯雙殺”的邏輯。

    “戴維斯雙殺效應”是指有關市場預期與上市公司價格波動之間的雙倍數效應。在市場投資中,價格的波動與投資人的預期關聯程度基本可達到70%-80%。而不斷抬高的預期配合不斷抬高的pe定位水平,決定了價格與投資人預期之間的非線性的關係。以前這個現象被稱作市場的不理性的行為,更準確地說應該是市場的理性短期預期導致的自發波動,也可以稱作“戴維斯雙殺效應”。

    從投資者的角度而言,喜歡成長股的投資者要注意這種從雙高到雙低的負循環的出現,也就是像自己所任職的集團這樣的商業模式,變化因素典型的就是集團進入成熟期或者衰退期,伴隨著主業經營進入瓶頸期,導致市場對集團持續成長的預期值降低。

    理論上講,一旦一隻股票背後的公司走向成熟,市場預期下降,典型表現可以是幾年內利潤翻倍而股價不漲,這種事很多,也讓很多人費解;這種情況還不錯,最壞的可能是公司收入利潤下降,或不穩定,那麽假定利潤下降一半,ep從2元降到1元市場預期可以迅速回歸,pe從60到10,那麽股東的損失會非常大。

    市場中有唯成長是從的傾向,說不上好還是不好,但是無論是資本方還是投資者,都應該明白哪些是可持續的高質量的成長,哪些是不可持續的。資本方對企業的狀況了如指掌雖然比投資者要方便很多,但很多事情都不是無孔不入的,比如說上市公司在規定的時間強製發布的財報。

    財報雖然有造假的可能,可也不可能每一項都能造假,對財報的認真研判還是可以發現一些企業經營上的蛛絲馬跡的。在財報中你要仔細看他的利潤來源,隻有那些競爭中獲勝的,競爭力增強的,市場占有率擴大的良性增長,也就是體現在財報上是由於自身主業的強勁增長所帶來的利潤的增長,這樣的企業才會給投資者帶來豐厚的回報。

    而那些變化不定的,利潤來源不能持續的,將會帶來損失,而且損失的幅度遠比你想象的恐怖。盲目的給予成長股不切實際的高預期將會帶來滅頂之災。畢竟長期來說市場隻會給予那些明確可預期的成長給以超出一般水平的溢價。

    所以,在麵臨財報發布的時間節點上,上市公司背後的企業,為了維護好表麵的財報質量,是會無所不用其極的。更有甚者,甚至不惜進行‘財務洗大澡’。

    “財務大洗澡”也稱為“財務大清洗”,是一種財務舞弊的行為,具體是指企業通過在年報中將虧損虛增,隱瞞企業當期增加的淨資產,並在以後期間進行調整增加企業利潤的行為。財務洗澡具體可操縱的科目包括應收賬款、固定資產、長期股權投資或存貨、商譽等。

    財務洗大澡這個詞,最早的意思是定期把賬麵上的一些資產核銷掉。一個公司經營久了,自然會發生很多實物和賬麵對不上的事情。比如年深日久的,客戶都不知道跑到哪裏去的應收賬款;會計算錯賬或者故意造假,虛增利潤帶來的“虛擬庫存”;落滿塵埃的生產線;早就不能產生利潤的子公司(商譽)等。

    這些東西,就像人長久不洗澡掛在身上的老泥,一方麵別人不喜歡,另一方麵自己也不舒服。因此,定期搓搓澡,把這些低效的資產從自己的賬目上撇掉,成了很多上市公司都要做的一件事情。但是,怎麽洗,是要遵照會計法和會計準則的。

    很多企業在虧損的情況下,挪用未來費用並進行確認,而為未來盈利留出空間;還有很多企業,利潤增長率確實很高,可是你仔細研究會發現,這些利潤並不是來自於企業本身主營業務的增長,要麽,有的是來自營業收入外的投資收益也好、或者一次性的交易溢價也好,這些都是不可持續的;

    要麽,就是你會發現企業的主營業務雖然沒有增長,但是他的主營業務成本大大降低了,這樣的企業一般都是進行了大規模裁員的,在當今資本市場上流行“eg”管理的氛圍下,很明顯,這樣的財報雖然麵子上好看,但是背地裏資本方也明白,這家企業缺乏社會責任,也是會避而遠之的。

    也就是因為上市企業的“財務洗大澡”行為,不僅不能真實反映上市企業的業績,同時對市場環境產生了負麵影響,嚴重損害投資者的合法權益。“財務大洗澡”也成為交易所每年年報問詢的關注點。社會應當加強對上市企業財務活動的監管力度,並嚴懲違法行為,打造一個規範、透明的資本市場。

    但是,資本都是逐利的,與其不可避免的走向死亡,不如能用的手段都用上,垂死掙紮一把,也許就能絕處逢生呢?

    所以對於那些連續虧損兩年將麵臨退市風險警示(t)的上市公司來說,連續虧損三年則暫停交易,如果連續虧損四年就會被退市,因此上市公司一直存在盈利方麵的壓力。也正因如此,上市公司選擇將未來龐大的虧損數額記入今年的報表中,從而保證其他年份表現出盈利的情況即為未來的盈利做儲備。

    舉例說明一家公司今年實際虧損是4000萬,明年預計虧損5000萬,如果要在明年的報表中顯示出盈利的信息,需要將這5000萬的虧損記入今年的賬目。一般企業的報表在通過“大洗澡”進行調整後,呈現出來的結果往往是一年盈利一年虧損這種循序的方式經營下去,即“121”規律運用利潤操縱對盈餘管理進行“洗大澡”。

    目前,“洗大澡”這種做法很難被量化為財務造假,其不屬於一種違規的方式,也不能完全判斷說是財務人員做了假賬,隻能說,是財務人員充分利用了會計準則範圍內的空間且不突破這個範圍。

    還有一些企業通過”在合並報表裏低估所收購的資產、高估所收購的負債會來形成高額的商譽,目前會計準則不要求攤銷,而是規定應定期進行減值測試。不可否認減值測試具有很大的彈性,為不影響未來期間的收益,商譽可以在賬上一直趴著。

    當然了,在年景不好虧損的時候,企業往往就會對商譽來一個洗大澡式的巨額衝銷,從而為未來期間的盈利留足空間”的方式來進行‘財務洗大澡’,總是方法五花八門,層出不窮。

    簡老師最後語重心長的囑咐道不管麵臨何種經營困難,遵紀守法、真實信批應是上市公司堅守的基本底線。上市公司要秉持審慎原則,積極進行減值測試和計提,以避免財務報表大起大落造成股價動蕩。同時要及時回應市場關切,全麵、客觀、準確信披,給公眾一份真實的財報。

    “君子不立危牆之下”,投資者也要擦亮眼睛,做好投資排雷工作,及時遠離那些多次信披違規、經常計提大額減值、頻繁業績“變臉”的上市公司。同時,科學分析上市公司計提減值的合理性和背後可能的動機,一旦發現已購標的存在“財務洗澡”嫌疑,應主動拿起法律武器自我保護,不給違法者任何可乘之機。

    說回‘戴維斯雙殺’,就像資本市場上是零和博弈一樣,萬事萬物都是相生相克的,金木水火土的五行,相鄰就相克,相隔就相生。有白天就有黑夜,有善良就有罪惡,有美麗就有醜陋,有a就會有a的反麵。

    那有‘戴維斯雙殺’,就有‘戴維斯雙擊’,“戴維斯雙擊”精髓是盈利與估值雙重收益。比如,公司每股收益從1元到2元,市盈率從10倍到20倍,股價就從10元飆至40元,漲幅四倍。

    想要讓自己股價走勢有反轉的可能,就要下猛藥,最好來個類“戴維斯雙擊”,資本市場上,上市公司能利用的手段無非就是兩個,一個是務虛,就是講故事,一個就是務實,就是公司的業績上。

    說到講故事,大家也許會想到老板給自己畫的大餅,沒錯,老板不僅要在企業內部給員工畫大餅,最大限度的減少企業的管理成本;老板還要在企業外部資本市場畫大餅,這時畫的大餅就叫講故事。因為資本市場上看的是預期,是對未來的展望。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