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回:孫權拒用龐統魯肅薦其投劉
字數:3739 加入書籤
卻說周瑜怒火中燒,猛地墜落在馬下,左右隨從急忙將他救回船上。有軍士傳言:“玄德和孔明正在前麵山頂上飲酒作樂呢。”周瑜聽後怒不可遏,咬牙切齒地說道:“你們說我取不了西川,我發誓一定要把它拿下!”正憤恨間,有人稟報說吳侯派弟弟孫瑜來了。周瑜將孫瑜迎入,把之前的事情詳細說了一遍。孫瑜說:“我奉兄長的命令來協助都督。”於是下令催促軍隊繼續前進。當行軍到巴丘時,有人稟報說上流有劉封、關平二人率領軍隊截斷了水路。周瑜聽後更加惱怒。
就在這時,又有人稟報說孔明派人送來了書信。周瑜拆開信封,隻見信中寫道:“漢軍師中郎將諸葛亮,致書於東吳大都督公瑾先生麾下:自柴桑一別之後,我對你的印象至今難以忘懷。聽聞您打算攻取西川,我私下認為這是不可行的。益州百姓實力強悍,地勢險要,劉璋雖然昏庸懦弱,但憑借這些足以自保。如今您要勞師遠征,輾轉萬裏,想要取得全麵的成功,即便像吳起那樣的名將也難以製定出周全的規劃,孫武那樣的軍事家也難以處理好後續的事務。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失利,他的心中又怎會片刻忘記報仇雪恨呢?如今您興兵遠征,如果曹操趁機來襲,江南地區必將化為齏粉!我不忍心看到這樣的事情發生,所以特此告知。希望您能明察。”
周瑜看完信後,長歎一聲,吩咐左右取來紙筆,給吳侯寫了一封信。然後他召集眾將,說道:“我並非不想盡忠報國,無奈天命已盡。你們一定要好好侍奉吳侯,共同成就大業。”說完,便昏死過去。過了一會兒,他緩緩蘇醒,仰天長歎道:“既然生了我周瑜,又何必再生出諸葛亮!”接連叫了幾聲後,便與世長辭,年僅三十六歲。後人有詩感歎道:“赤壁遺雄烈,青年有俊聲。弦歌知雅意,杯酒謝良朋,曾謁三千斛,常驅十萬兵。巴丘終命處,憑吊欲傷情。”周瑜的靈柩停放在巴丘。眾將把他留下的書信密封好,派人飛速稟報孫權。
孫權聽說周瑜去世,放聲大哭。他拆開書信一看,原來是周瑜舉薦魯肅接替自己的職位。信中大致寫道:“我周瑜本是平凡之才,承蒙主公特殊的恩遇,被委以心腹重任,統領兵馬,怎敢不竭盡全力,以圖報效。無奈生死難以預料,壽命長短自有定數;我的誌向尚未實現,身體卻已先死,留下的遺憾何其深重!如今曹操在北方,邊境戰事尚未平息;劉備寄居於荊州,猶如養虎在側;天下局勢變幻莫測,難以預知。此時正是朝中大臣們日夜操勞、主公您憂心忡忡的時候。魯肅忠誠剛烈,遇事嚴謹認真,可以接替我的職位。人在將死之時,說出的話是真誠的。倘若主公能夠明察,我周瑜雖死也能瞑目了。”
孫權看完信,哭著說:“公瑾有輔佐帝王的才能,如今卻英年早逝,我還能依靠誰呢?既然他在遺書中特地舉薦了子敬,我怎敢不聽從呢。”當天就任命魯肅為都督,總領兵馬;同時派人護送周瑜的靈柩回去安葬。
話說孔明在荊州,夜晚觀察天象,看到將星墜落,便笑著說:“周瑜死了。”到了第二天早上,他把這件事告訴了玄德。玄德派人去打探,果然證實周瑜已經去世。玄德問孔明:“周瑜既然死了,接下來該怎麽辦呢?”孔明說:“接替周瑜領兵的,必定是魯肅。我觀察天象,將星聚集在東方。我打算以吊喪為由,前往江東一趟,順便尋找賢能之士來輔佐主公。”玄德擔心地說:“隻怕東吳的將士會加害於先生。”孔明自信地說:“周瑜在世的時候,我都不懼怕,如今他已經死了,我又有什麽可擔憂的呢?”於是,他與趙雲帶領五百軍士,準備好祭禮,乘船前往巴丘吊喪。途中打聽到孫權已經任命魯肅為都督,周瑜的靈柩已經運回柴桑。
孔明徑直來到柴桑,魯肅按照禮儀迎接他。周瑜的部將們都想殺掉孔明,但是看到趙雲手持寶劍緊緊相隨,便不敢輕舉妄動。孔明讓人在靈前擺好祭物,親自奠酒,跪在地上,朗讀祭文道:“唉,公瑾啊,不幸英年早逝!壽命長短本由天定,可又有誰能不為此悲傷呢?我的內心實在悲痛,敬上一杯酒;您若在天有靈,就來享用這些祭品吧!緬懷您幼年求學時,與伯符結交;您仗義疏財,把房舍讓給百姓。緬懷您弱冠之年,如大鵬展翅,誌向高遠;您奠定霸業,割據江南。緬懷您壯年時,遠鎮巴丘;劉表心懷憂慮,您卻能讓討逆之事無憂。緬懷您風度翩翩,與小喬佳配;作為漢臣的女婿,無愧於當朝。緬懷您氣概非凡,進諫勸阻送質子之事;您開始時並未受挫,最終能振翅高飛。緬懷您在鄱陽時,蔣幹前來勸降;您揮灑自如,盡顯雅量高誌。緬懷您才華出眾,文武雙全,謀略過人;您用火攻之法破敵,扭轉劣勢。遙想您當年,雄姿英發;如今哭您早逝,我悲痛得伏地流淚。您忠義之心,英靈之氣;雖生命短暫,卻名垂百世。我哀傷您的心情深切,愁腸百結;隻有我的肝膽,悲痛沒有盡頭。蒼天昏暗,三軍悲痛;主公為您哀泣,朋友為您流淚。我孔明不才,曾與您一同謀劃計策;幫助東吳抵禦曹操,輔佐漢室安定劉氏天下;我們相互支援,如同掎角之勢,生死與共,又有什麽可憂慮的呢?唉,公瑾啊!生死永別!您堅守忠貞,在冥冥之中離去,您的靈魂若有靈,就來明鑒我的心意:從此天下,再無知音!唉,悲痛啊!希望您能享用這些祭品。”
孔明祭完後,趴在地上痛哭,淚水如泉湧般流淌,悲傷得不能自已。眾將相互議論道:“大家都說公瑾和孔明關係不和睦,如今看他祭奠時的深情,那些傳言都是假的啊。”魯肅見孔明如此悲痛,也深受感動,心裏想:“孔明本就是重情重義之人,倒是公瑾氣量狹小,才會自取滅亡啊。”後人有詩感歎道:“臥龍南陽睡未醒,又添列曜下舒城。蒼天既已生公瑾,塵世何須出孔明!”
魯肅設宴招待孔明。宴會結束後,孔明告辭返回。剛要下船,隻見江邊有一個人身穿道袍,頭戴竹冠,係著皂絛,腳穿素履,一把揪住孔明大笑著說:“你氣死了周郎,現在又來吊孝,這不是明擺著欺負東吳無人嗎!”孔明急忙一看,原來是鳳雛先生龐統。孔明也大笑起來。兩人攜手登上船,各自傾訴心中的想法。孔明便留了一封信給龐統,叮囑道:“我料想孫仲謀必定不會重用你。如果稍有不如意的地方,你可以來荊州輔佐玄德。玄德此人寬厚仁慈,品德高尚,必定不會辜負你一生所學。”龐統答應後便與孔明分別,孔明則返回荊州。
話說魯肅護送周瑜的靈柩到蕪湖,孫權前來迎接,在靈前痛哭祭奠,下令厚葬在周瑜的故鄉。周瑜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大兒子叫周循,二兒子叫周胤,孫權都給予了豐厚的撫恤。魯肅說:“我魯肅不過是個平庸之才,承蒙公瑾的大力舉薦,其實我並不稱職,我願意舉薦一個人來幫助主公。這個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謀略不遜色於管仲、樂毅,隨機應變的能力可與孫武、吳起相媲美。以前周公瑾經常采納他的建議,孔明也對他的智謀深感佩服,他現在就在江南,主公為何不重用他呢?”
孫權聽後非常高興,便問這個人是誰。魯肅說:“這個人是襄陽人,姓龐,名統,字士元,道號鳳雛先生。”孫權說:“我也早就聽說過他的名字了。如今他既然在這裏,就馬上請他來相見吧。”
於是魯肅邀請龐統來拜見孫權。龐統施禮完畢後,孫權見他濃眉高挺,鼻子上翻,麵色黝黑,胡須短粗,長相古怪,心中便有些不喜歡。於是問道:“你平生所學,主要側重於哪方麵呢?”龐統回答說:“不必拘泥於某一方麵,隨機應變才是關鍵。”孫權又問:“你的才學,和公瑾相比怎麽樣?”龐統笑著說:“我所學的,和公瑾大不相同。”孫權平生最喜歡周瑜,見龐統輕視周瑜,心中越發不高興,便對龐統說:“你先退下吧。等有需要你的時候,再請你。”龐統長歎一聲,轉身出去了。
魯肅問道:“主公為什麽不任用龐士元呢?”孫權說:“他是個狂妄的人,用他又有什麽好處呢!”魯肅說:“赤壁之戰的時候,此人曾獻上連環計,立下了頭功。主公想必是知道的。”孫權說:“那是曹操自己想要把船釘在一起,未必是他的功勞,我發誓不會用他。”
魯肅出來後對龐統說:“不是我不舉薦你,實在是吳侯不肯任用你。你先耐心等等吧。”龐統低頭長歎,沒有說話。魯肅又問:“你難道對東吳沒有一點想法了嗎?”龐統沒有回答。魯肅說:“你懷有匡時濟世的才能,到哪裏不能施展抱負呢?你就對我說實話,你打算去哪裏呢?”龐統說:“我想去投奔曹操。”魯肅說:“那豈不是明珠暗投了,你可以去荊州投奔劉皇叔,他一定會重用你的。”龐統說:“我其實也正有此意,剛才說去投奔曹操不過是玩笑話罷了。”魯肅說:“我可以寫封信舉薦你,你去輔佐玄德,一定要讓孫、劉兩家不再相互攻擊,共同合力對抗曹操。”龐統說:“這正是我平生的誌向啊。”於是向魯肅要了舉薦信,直接前往荊州去拜見玄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