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的住房
字數:1005 加入書籤
羌族人民大多聚居於高山或半山地帶,每寨三、五家至十家不等,但三、五十戶為一寨的居多。
住房平麵呈方形,頂是平的,用亂石碎片砌成。石塊之間不用石灰,隻用泥土粘連,牆間不用木柱,砌得平直整齊,外觀很美觀。一般房屋共分三層(有的是二層),用獨木截成鋸形的梯下上。中屋住人,除臥室、貯藏室外還有火塘鍋莊。上層貯物,下層圈養牲畜、堆放雜草、漚糞。屋頂上搭木架子存放玉米,設神龕供白石神。屋頂作脫粒和曬糧食之用,是良好的曬台。上層的房屋,人居樓下,樓上貯糧及堆雜物,牲圈另設置於屋外。一室內用具簡單,僅有木床、桌、橙等。家內活動多在住宅中心的火塘鍋莊周圍。鍋莊係一鐵質或鋼質的三角架,供飲食之用。鍋莊上方供奉著祖先的靈位。客至,即讓坐於鍋莊之旁。全家飲食、聚會、節日歌舞以及祭祖都在鍋莊周圍。像藏族的鍋莊一樣,羌族的鍋莊亦嚴禁觸動。近漢地者煮飯燒水不用鍋莊,而用漢式鍋灶,但仍設火塘。
羌族自古以來有梁不建碉樓的習慣。《後漢書?西南夷列傳》說:“羌族先民冉駝,眾皆依山居上,累不為室,高者至十餘文,為邛籠”。唐人李賢注說:“邛籠,碉也”。顧炎武《天下都國利病書》說:“威、茂、古冉駝地”,“累石為碉以居,如浮圖數重,門內以楫木上下,貨藏於上,人居其中……畜圈於下,高至二三丈者謂之雞籠,十餘文者謂之碉”。直到現代,羌族人民依然建造這種累石而成的碉樓,羌民的住房,實際上就是這種碉樓的一種,它的結構仍然和明代顧炎武所記的完全相同。高十餘文的石雕,在羌族地區也比比皆是。一般是四角形,六角形、八角形,下寬上窄,呈梯形,下牆厚一米左右。頂部蓋瓦或木板,有六、七至十三、四層高。上細下粗,四壁築有槍眼。多數村寨都有這種碉樓一個或幾個。它是曆史上羌族內部以及羌族與其他民族之間相鬥爭的產物,一般都修築在交通要道,山脊的梁上或村落的中心。羌族老人說,這種碉樓是為了防禦外來侵略和械鬥的,用以觀察敵情,指揮作戰而建造的。
用極不規則的亂石建碉不用石灰而隻用粘土泥巴接縫,在堆砌技術上難度極大,但羌民可信手砌成筆直光華的高達十餘丈的房牆,曆經百年以上風雨,地震和槍彈的襲擊而不傾塌,這在少數民族建築藝術上是一種奇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