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遷後的回鶻

字數:12000   加入書籤

A+A-


    第一節高昌回鶻
    一、高昌回鶻的政權與疆域
    848年(唐大中二年),率領西遷回鶻主要部分的龐特勤,在原唐安西都護府境內稱可汗。他居住在焉耆城(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焉耆縣),統轄今新疆東部地區。這是回鶻在這一帶建立政權之始。1866年(唐鹹通七年),回鶻的大首領仆固俊從北庭(今新疆吉木薩爾縣北破城子)出擊,打敗吐蕃,取得西州(治所在高昌,今新疆吐魯番市高昌古城)、輪台(在今新疆烏魯木齊市附近)等城。他派手下的達幹(官名)米懷玉朝見唐懿宗李璀,報告這一勝利。從此,這支回鶻逐漸以高昌為中心。據《遼史》載,907年(遼太祖元年)十二月,“和州回鶻”向契丹進貢。和州即高昌。這表明在此以前,定都高昌的回鶻王國已經建立。五代時,該國與中原王朝聯係,則以“西州”回鶻為名。951年(後周廣順元年)二月,西州回鶻派遣都督向後周貢大批方物,當時該國已有一定經濟實力。
    據《宋史》載,高昌國即西州回鶻(故又稱高昌回鶻)。其王的稱號為阿廝蘭漢,漢譯名為師(獅)子王。
    962年(宋建隆三年)、965年(乾德三年)以及981年(太平興國六年)和983年,高昌回鶻皆遣使獻方物於宋。
    981年其王向宋太宗上書時,自稱“西州外生(甥)”。
    “阿廝蘭漢”,《遼史》譯作阿薩蘭或阿思懶。高昌回鶻起先與遼朝的關係很密切,曾先後24次向遼進貢。924年(遼天讚三年)十月,契丹“遣兵逾流沙,拔浮圖城,盡取西鄙諸部”。浮圖城即北庭,在高昌回鶻境內。從此,高昌回鶻成為契丹(遼)“屬國”。1053年(遼重熙二十二年)二月,“回鶻阿薩蘭(高昌王)為鄰國所侵,遣使求援”於遼。《遼史·百官誌》列有“高昌國大王府”。《遼史·兵衛誌·屬國軍》列有“高昌”、“和州回鶻”,所指皆為高昌回鶻,是史官將同一國的不同名稱重複列入。
    981年五月,宋太宗趙匡義派遣供奉官王延德、殿前承旨白勳出使高昌。
    984年(宋雍熙元年)四月,王延德等回京後,向宋朝報告了當時高昌回鶻的大概情況。師子王雖以高昌為都城,但夏季以“北廷”(即北庭)為夏都,前往避暑。伊州(今新疆哈密市)的州將姓陳,“其先自唐開元二年(714年)領州,凡數十世,唐時詔敕尚在”。伊州以西,即為高昌回鶻的轄境。它的南麵隔今塔克拉瑪幹大沙漠與於闐(今新疆和田市)相望,北麵為今準噶爾盆地中的古爾班通古特沙漠,西麵包括龜茲(今新疆庫車縣),以今新疆拜城縣西的戈壁與黑汗王朝為界。它統轄的居民中有“南突厥、北突厥、大眾熨(仲雲)、小眾熨、樣磨、割祿(葛邏祿)、黠戛司、末蠻、格哆族、預龍族”等各部族,他們大都是說突厥語的古代民族。
    宋代,龜茲回鶻是高昌回鶻的一部分,所以當地人也自稱西州回鶻,稱其地為西州龜茲。龜茲回鶻常單獨向宋朝和遼朝進貢。從天聖(1023—1031)年間起,至景祐四年(1037)為止,龜茲向宋進貢五次。最後一次,宋朝回賜佛經一藏(經典的總稱)。後來在1071年(宋熙寧四年)、1072年、1096年(紹聖三年),也先後遣使入貢於宋。
    1130年(金天會八年),契丹皇室耶律大石在西征途中,曾得到高昌回鶻王畢勒哥的大力幫助。
    1132年耶律大石建立西遼王朝後,將高昌王國收為附庸。西遼派少監駐在高昌監督國政,征收貢賦。以後,高昌回鶻處於半獨立狀態。其君主的稱號以“亦都護”一名見於史籍。西遼末年,高昌回鶻的疆域大致為“統別失八裏(今新疆吉木薩爾縣北破城子)之地,北至阿術河(今新疆北部阿察果勒河),南接酒泉(今甘肅省酒泉市),東至兀敦甲石哈(今新疆哈密市東烏納格什湖),西臨西蕃(指入天山南路之地)”。
    二、高昌回鶻的經濟發展
    回鶻在漠北時從事遊牧,西遷以後畜牧業仍很發達。牧場大都在天山以北的草原上,主要養馬。高昌王、王後和太子等各有馬群,在平原放牧,前後相繼長達100多裏,以毛色分群,不知其數。好馬每匹值絹一正。差的馬供肉食用,每匹僅值絹一丈。貴族食馬肉,平民食羊及野鴨、雁等。
    回鶻遷徙到高昌一帶農業地區以後,許多平民特別是貧苦牧民,轉向務農。高昌一帶基本上不下雨、雪,夏季酷熱,人們都“穿地為穴”避暑。炎熱的天氣對農作物和瓜果生長有利。特別是從金嶺(今新疆博格達山)上流下的豐富水源為發展農業提供了大好條件。回鶻人引水環城,灌溉田園,轉動水磨。農作物除蕎麥以外,其它五穀都有,並出產白(棉花)。白布(棉布)是輸入內地的重要商品。
    951年(後周廣順元年)高昌回鶻送往後周的“貢品”中,就有白布1329段。
    狩獵是高昌回鶻人的重要副業。野獸、野禽是人們的肉食來源之一。獸皮可供製衣。特別是貂皮作為“貢品”,大量送往中原王朝和遼朝。
    951年一次貢給後周“白貂鼠皮二千六百三十二,黑貂鼠皮二百五十,青貂鼠皮五百三,舊貂鼠襖子四”其中4件舊貂鼠襖子顯然不是進貢給皇上的禮物,而是用於貿易的商品。
    手工業方麵,高昌回鶻人“性工巧,善冶金銀銅鐵為器及攻玉”。當時冶煉業和玉器雕琢業已有一定水平。在951年給後周的“貢品”中有“白玉環子、碧玉環子各一,鐵鏡二,玉帶鉸具六十九,玉帶一,玉鞍轡等”。采礦業也有初步發展。“北廷北山中出硇砂”。高昌回鶻將硇砂大量輸入內地,用作藥材。據924年至1077年間不完全統計,回鶻前後18次將藥品和香料運往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和北宋,其中12次包括硇砂在內。當時還開采琥珀,如951年向後周貢“碧琥珀九斤”、“大琥珀”三十顆,1071年向北宋貢琥珀。織白布、繡文花蕊布、鞣皮等家庭手工業也相當普遍。紡織品有“兜羅、綿毛、狨、錦、注絲、熟綾、斜褐”等許多種。
    高昌回鶻的貿易也比較興旺,其中相當部分通過“朝貢”的形式進行。除了對中原地區進行頻繁的貿易往來和朝貢以外,高昌國向遼朝“三年一次朝貢,進獻玉、珠、乳香、斜合裏皮、褐裏絲等。亦有互市”。遼朝回賜的錢數以萬貫計。龜茲回鶻商人最為活躍,據不完全統計,從1001年至1096年,龜茲向宋貢方物15次,貢品包括馬、獨峰駱駝、大尾白羊、室刀、镔鐵劍、弓箭、盔甲、玻璃器、瑜石、瑜石瓶、硇砂、玉石、玉佛、玉鞍勒、玉轡、玉帶、玉越斧、琥珀、象牙、翡翠,真珠、胡黃連、香藥、乳香(最多一次為124.5公斤),花蕊布、宿綾、褐、雜物等。另有龜茲僧人獻梵夾、菩提印葉、念珠、舍利、佛骨等。龜茲是絲綢之路的樞紐之一,當地回鶻商人實際上做了許多東西方貿易的中轉工作。他們有時就和婆羅門(今印度)人、波斯(今伊朗)人一起到北宋京城進貢。
    三、高昌回鶻的文化概況
    高昌回鶻既有本身獨特的文化,也頗受高昌地區傳統漢文化的影響。當宋使王延德訪問高昌時,遼朝派往高昌回鶻的使臣也承認:“高敞(昌)本漢土”。
    有關這一地區漢文化的記載很多,如當時高昌國仍“用開元七年(719)曆,以三月九日為寒食,餘二社(春社、秋社)、冬至亦然”;當地有“佛寺五十餘區,皆唐朝所賜額,寺中有《大藏經》、《唐韻》、《玉篇》、《經音》等”;“有敕書樓,藏唐太宗、明皇禦劄詔敕”;北廷有“應運太寧之寺,貞觀十四年(640)造”。
    在曆法方麵,除唐朝開元曆為國家規定的曆法外,在高昌古城遺址中,曾出土高昌回鶻時期由當時摩尼教徒編製的粟特文日曆殘片,其中包括中國的天幹和五行、粟特語的七曜日和十二支獸名(鼠、牛、虎、兔等)。十二支獸名曆法,原為突厥人所使用。這種日曆是漢、突厥、粟特三種文化融合的結晶。
    文字方麵。8世紀,回鶻人開始使用以粟特字母記回鶻語言的回鶻文。回鶻西遷後,這種文字在高昌境內延續使用至17世紀,回鶻文影響深遠,遼太祖時,有一位回鶻人出使契丹,阿保機之三弟耶律迭刺向他學習回鶻文,從而創造出“契丹小字”。蒙古文最初亦是以回鶻文字母記蒙古語言而創製的。努爾哈赤的部下,又在蒙古文字母的基礎上,創製了無圈點的“老滿文”。可見契丹小字、蒙古文、滿文都在一定程度上淵源千古回鶻文。
    在高昌古城一帶,曾出土許多從13世紀初起印刷的回鶻文、漢文、梵文、西夏文、藏文、蒙古文木刻印刷品,其中以前三種文字為主。在敦煌又發現1300年左右製作的回鶻文木刻活字。這種活字是模仿漢文活字而製成的。高昌回鶻在中國印刷術西傳中起過一定作用。
    高昌回鶻的宗教信仰前後有變化。西遷以前的回鶻信仰摩尼教,他們將這一信仰帶到了高昌。高昌原為佛教盛行之地,回鶻遷入高昌地區以後,逐漸從摩尼教轉信佛教。
    965年(宋乾德三年)十一月,“西州回鶻可汗遣僧法淵獻佛牙、琉璃器、琥珀盞”於宋。這表明當時高昌回鶻已以信仰佛教為主。高昌回鶻以西主要信仰伊斯蘭教。
    1221年(宋嘉定十四年)長春真人西遊至“回紇昌八刺城”(今新疆昌吉市),當地的“回紇僧”,告訴他:“蓋此以東昔屬唐,故西去無僧道。”這就是說,過昌八刺出了盛行佛教的高昌回鶻地區,再往西就不再有和尚與道士,而是信仰其它宗教的地區了。另外,回鶻最初在漠北信仰的薩滿教,對高昌回鶻仍有若幹影響;在高昌也還有少數景教徒存在。
    藝術方麵。在高昌古城和巴什力克發現了高昌回鶻時期的壁畫,大都屬於佛教畫像,也有摩尼教壁畫。所畫人像有漢人、回鶻人、印度人和歐羅巴人種的畫像。壁畫的風格以中國式和希臘—印度乾陀羅式二者的混合為主,有明顯的東西文化交融的傾向。高昌回鶻人喜愛音樂,“好遊賞,行者必抱樂器”。高昌王宴請宋朝使臣王延德等時,“張樂飲宴,為優戲”;泛舟遊湖時,“池四麵作鼓樂”。龜茲樂當時仍在龜茲和高昌一帶盛行。
    第二節河西回鶻
    一、河西回鶻的興起
    在840年向西遷徒的回鶻中,有一支投奔吐蕃。“是時吐蕃已陷河西、隴右,乃以回鶻散處之”。這支分布在今甘肅省隴山以西和河西走廊一帶的回鶻,按其所在地區分為幾個部分:位於東南今甘肅省天水市一帶的是“秦州回鶻”;位於東北,今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北和內蒙古自治區交界處的“回鶻都督石仁政、麽囉王子、邈拏王子、越黜黃水州巡檢四族,並居賀蘭山下”;位於西北今甘肅省西北部和內蒙古西部弱水(額濟納河)流域的是“合羅川回鶻”;位於西麵今甘肅省敦煌縣、安西縣一帶的稱沙州回鶻;位手今甘肅省中部武威縣(涼州)、張掖市(甘州)、酒泉市(肅州)的是甘州回鶻。甘州是河西回鶻的中心,故河西回鶻又稱甘州回鶻。
    回鶻西遷河西後不久,吐蕃發生內亂,急劇衰落。
    851年(唐大中五年)正月,張義潮趕走吐蕃守將,收複沙州(治所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唐朝即命之為沙州防禦使。是年十月,“張義潮發兵略定其旁爪(今甘肅省安西縣東南鎖陽城)、伊(今新疆哈密市)、西(今新疆吐魯番市高昌古城)、甘、肅、蘭(今甘肅省蘭州市)、鄯(今青海省樂都縣)、河(今甘肅省臨夏縣)、岷(今甘肅省岷縣)、廓(今青海省尖劄縣北)十州”。唐朝在沙州置歸義軍,任命張義潮為節度使。此時,河西回鶻依附於唐歸義軍。
    進入10世紀,吐蕃已弱,“回鶻、黨項諸羌夷分侵其地”。“惟甘、涼、瓜、沙四州常自通於中國(唐)。甘州為回鶻牙帳,而涼、瓜、沙三州將吏猶稱唐官”。在唐末,歸義軍節度使張奉建立西漢金山國,自稱“金山白衣天子”。這時甘州回鶻勢力強大,擴張至河州、蘭州一帶,多次進攻金山國。
    911年(後梁乾化元年),沙州降於甘州回鶻,張奉稱回鶻可汗為父。張氏以後,曹義金任沙州留後,附於甘州回鶻一起向後唐朝貢。雖然後唐莊宗李存勖(923—925年在位)在名義上任命曹義金為歸義軍節度使、瓜沙等州觀察處置等使,實際上曹義金及其子元德、元忠等先後依附於回鶻,瓜、沙兩州屬於河西回鶻的勢力範圍。自曹義金起,曹氏世代與回鶻通婚,其後裔曹賢順竟自稱“沙州回鶻”。
    1016年,回鶻占據涼州,整個河西盡歸回鶻所有。後來河西回鶻人口增加到30多萬,其中“壯可用者”20萬。
    在曆代河西回鶻可汗的世係中,《宋史》記載的有仁美(死於924年十一月),其弟仁裕(928年遣使後唐,940年遣使後晉),仁裕子景瓊(961—977年貢於宋),夜落紇密禮遏(980年貢於宋),祿勝(1001年貢於宋),夜落紇(1004—1011年貢於宋),夜落隔(1015年上表於宋,1016年死),夜落隔歸化(1016年繼位,1020年貢於宋),夜落隔通順(1023—1028年貢於宋)。
    二、河西回鶻與中原王朝、遼朝、西夏的關係
    河西回鶻繼承回鶻同唐朝友好的傳統,仍與中原王朝保持良好關係。唐朝曾嫁公主給回鶻,所以五代、北宋時期的河西回鶻“世稱中朝為舅”。
    911年(後梁乾化元年)十一月,河西回鶻向後梁遣使朝貢,後梁太祖朱溫親自接見,並賜給來使官銜。924年(後唐同光二年),後唐莊宗冊封河西回鶻可汗仁美為英義可汗。928年(天成三年),後唐明宗李嗣源冊封仁裕為順化可汗;939年(後晉天福四年)後晉冊封他為奉化可汗。1023年(宋天聖元年),宋仁宗趙禎特封河西回鶻可汗夜落隔通順為歸忠保順可汗王。
    五代時,河西回鶻先後向梁、唐、晉、漢、周五朝遣使朝貢。一般每次遣使數十人,928年(後唐天成三年)入貢時多達120人。北宋時,每一代回鶻可汗都向宋遣使貢方物。河西回鶻下屬的合羅川回鶻、賀蘭山下的四個回鶻小部族、秦州回鶻,寶物公主、沒孤公主,宰相鞠仙越、娑溫、撒溫訛等,也紛紛派人向宋朝貢。朝貢的使臣中,有回鶻的宰相、樞密使等重要官員。也有一些回鶻僧尼至宋朝獻。
    五代、北宋時期,河西回鶻向中原王朝供應了大批戰馬,例如935年給後唐360匹,938年—942年間給後晉1200匹;1965年給宋朝1000匹,1031年又給853匹。北宋政府收購馬匹的價格為最高每匹50貫錢,最低25貫。為此,宋朝給河西回鶻交付了巨額資金。
    河西回鶻同遼朝也有不少來往。924年(遼天讚三年)十一月初一,西征的遼太祖軍俘“獲甘州回鶻都督畢離遏,因遣使諭其主烏母主可汗”。《遼史·屬國表》將這次戰爭的結果記載為“獲甘州回鶻烏母主可汗”。烏母主即仁美,他正巧在這個月逝世。
    1008年(遼統和二十六年)十二月,遼西北招討使“蕭圖玉奏討甘州回鶻,降其王耶刺裏(夜落紇),撫慰而還”。“既而牙懶(夜落紇)複叛,命討之,克肅州(今甘肅省酒泉市),盡遷其民於土隗口故城”。因河西回鶻曾降附於遼朝,所以《遼史·百官誌》中有“甘州回鶻大王府”。沙州曹氏政權也以回鶻名義向遼朝進貢,例如1014年(遼開泰三年)四月,“沙州回鶻曹(賢)順遣使”貢於遼。因此,遼朝亦將沙州列入“屬國”範圍,《遼史·百官誌》有“沙州回鶻敦煌郡王府”。《遼史·兵衛誌·屬國軍》中有“甘州回鶻”和“沙州回鶻”。河西回鶻也是每“三年一次遣使”向遼朝貢。另外,當時有許多回鶻商人前往遼國經商,在遼上京(遺址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南)形成了他們的居留地。“南門之東回鶻營,回鶻商販留居上京,置營居之”。
    河西回鶻同西夏的關係常處於敵對狀態。當李繼遷(963—1004)創建西夏時,夏國麵對強大的北宋,而其背後則為剽悍的河西回鶻。為了解除後顧之憂,他提出了“西掠吐蕃健馬,北收回鶻銳兵”,然後南下中原的計劃。河西回鶻得知這一消息後,於1001年(宋鹹平四年)派遣樞密使曹萬通朝宋,提出:“本國東至黃河,西至雪山,有小郡數百,甲馬甚精習,願朝廷命使統領,使得縛(李)繼遷以獻。”宋真宗趙恒本來就希望消滅夏國,因此立即同意河西回鶻的建議。當時,李繼遷則依附遼朝,”以對付北宋與河西回鶻的“聯盟”。1003年(鹹平六年),李繼遷攻取西涼府(今甘肅省武威縣),被吐蕃首領羅支和河西回鶻等部的聯軍打敗,李繼遷中流矢,第二年(宋景德元年)正月初二死。為此,宋真宗認為:“回鶻嚐殺繼遷,世為仇敵”。1008年(大中祥符元年),西夏軍主萬子等率軍進攻河西回鶻,中埋伏大敗。第二年四月,西夏主李德明派兵再攻河西回鶻,又敗。十一月,西夏又“出侵回鶻,恒星晝見,(李)德明懼而還”。1016年(大中祥符九年)河西回鶻從西夏手中奪回涼州。
    李德明屢敗於河西回鶻,但其子李元昊卻一舉成功。1028年(宋天聖六年),李元昊攻占甘州。二年後,“瓜州王(曹賢順)以千騎降於夏”。1032年(宋明道元年),西夏又攻占涼州。1035年(景祐元年),李元昊連取瓜、沙、肅三州。至此,河西走廊全部被西夏占領,河西回鶻國亡。
    河西回鶻國亡後,回鶻人大多離開河西,其中有數萬人投奔湟水流域一帶的唃廝囉(邈川吐蕃),後來被稱為黃頭回紇,《元史》作“撒裏畏吾”,《明史》作“撒裏畏兀”,即現在裕固族的先人;其餘的河西回鶻,少數留住在當地,一部分進入秦隴、陝西等地,逐漸融合於那裏的漢、黨項、吐蕃等民族之中。
    第三節黑汗王朝
    一、黑汗王朝的興衰
    840年西遷的回鶻十五部西奔葛邏祿。當時葛邏祿已“徒居碎葉川(今中亞楚河河穀)”,“盡有碎葉(在今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托克馬克附近)、怛邏斯(今哈薩克斯坦共和國江布爾)諸城”。葛邏祿在唐代曾是回紇(鶻)“十一部落”之一;雙方有較密切的聯係。西遷的這一部分回鶻人,和葛邏祿、樣磨等突厥語民族一起,建立了黑汗王朝。
    黑汗王朝的奠基者是毗伽闕·卡迪爾汗,他在八拉沙袞(位於今古爾吉斯斯坦共和國托克馬克東10公裏處)建立政權。他死後,長子巴茲爾仍在八拉沙袞進行統治,以獅子汗為稱號。次子奧古爾恰克駐怛羅斯。公元893年,怛羅斯城被薩曼王朝攻破。奧古爾恰克遷往喀什噶爾。他的稱號為公駝汗。巴茲爾的次子薩圖克稱布格拉汗(942—956)。《喀迷爾烏脫泰瓦力克》一書稱之為“撒吐克喀拉汗”,說他是黑汗王朝的“始祖”,崇奉伊斯蘭教。他統一黑汗王朝全境,以喀什噶爾為都城,他死後葬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圖什市境內。
    薩圖克的長子巴依塔什(木薩)繼位,稱阿爾斯蘭汗(956—971)。他以伊斯蘭教為國教,使黑汗王朝成為曆史上突厥語民族中第一個伊斯蘭國家。他向當時西域佛教中心之一的於闐國(今新疆和田市一帶)發動“聖戰”,但作戰失利。
    971年(宋開寶四年),於闐僧人吉祥送其國王的書信給宋太祖說:“破疏勒國(喀什噶爾)得舞象一”。由於在這場“聖戰”中,雙方都得到附近同教國家的支持,所以戰爭前後經過三十多年,直到11世紀初才以於闐國被黑汗王朝征服而告終。征服於闐的是玉素甫·喀迪爾汗。
    10世紀末,黑汗王朝的鄰國薩曼王朝,因為南受哥疾寧(今阿富汗加茲尼)王朝的侵略,北遭黑汗王朝襲擊,加之內亂,已經搖搖欲墜。
    999年,黑汗王朝軍攻占其首都布哈拉,薩曼王朝亡。從此,黑汗王朝占有中亞阿姆河和錫爾河之間的河中地區。
    這時,黑汗王朝的疆域擴大為:東麵包括今伊犁河流域,東南包括今新疆和田地區,西南抵今阿姆河中遊北岸,西北包括昔格納黑(位於今哈薩克斯坦共和國提尤緬阿雷克北)、訛打刺(位於今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土爾克斯坦南)等地,北抵今巴爾喀什湖。以八刺沙袞為首都。喀什噶爾曾是該國的第二都城。黑汗王朝分裂為東西兩個部分後,西部王朝以撒馬爾罕為中心,東部王朝仍以八拉沙袞、喀什噶爾為中心。
    在黑汗王朝征服於闐以後,《宋史》上開始出現“黑汗”一名,這是該王朝的自稱。起初作“黑韓”,它是中外史籍中最早出現的黑汗王朝的名稱,也是最早的漢譯名。1009年(宋大中祥符二年),“其國(於闐)黑韓王遣回鶻羅廝溫等以方物來貢”。於闐已於1001年左右被黑汗王朝占領,所以新王自稱“黑韓王”。1063年(宋嘉祐八年)八月,宋仁宗趙禎封於闐王為“歸忠保順鱗黑韓王”。這是由於來使“羅撤溫言其王乞賜此號也”,即這一包括“黑韓”名稱在內的封號是由黑汗王朝下屬的於闐王自己提出來的。黑韓即黑汗。1081年(宋元豐四年),於闐王在給宋神宗趙頊的表文中,自稱“於闐國僂有福力量知文法黑汗王”。
    在黑汗王朝時期的巨著《突厥語大辭典》(1072—1074年成書)中,作者馬赫穆德·喀什噶裏(黑汗王朝貴族知識分子)將黑汗王朝稱為“可汗王朝”。稍後,在依賓愛爾阿梯兒(1160—1233)的《喀迷爾烏脫泰瓦力克》一書中,稱黑汗王朝為伊兒克諸汗或突厥斯但諸汗,即伊兒克汗朝或突厥斯但汗朝之意。在近代西方曆史著作中,才開始將黑汗王朝稱之為哈刺汗朝。“各瑞勾瑞夫教授在《俄國考古學會研究報告》(1874年第17期)中刊印有關這一朝(指伊兒克諸汗)的論文,他稱之為哈喇汗朝”。此外,我國學者王日蔚曾於1935年提出“蔥嶺西回鶻”一名,用以指黑汗王朝。
    黑汗王朝的有些汗在其稱號中冠有“桃花石”一詞,如“桃花石·布格拉汗”。《突厥語大辭典》說:桃花石是摩秦的名稱。秦本來分為三部:上秦在東,即桃花石;中秦為契丹;下秦為八兒罕,即喀什噶爾(令新疆喀什市)。1221年,長春真人丘處機在阿裏馬城(今新疆霍城縣西北阿爾泰古城)聽說“桃花石”一名,他記載道:“桃花石謂漢人也。”黑汗王朝的汗王們加“桃花石”一詞於其稱號中,是為了表示他們是中國王朝之君主。伊卜拉欣·伊本·納賽爾汗甚至在其錢幣表麵鑄上“東方與中國之王”的稱號。
    1008年,黑汗王朝軍在巴裏黑(今阿富汗巴爾赫)附近,被哥疾寧王朝軍打敗,中止了向阿姆河以南擴張的軍事行動,並引起黑汗王朝內部產生派係,即以薩圖克汗長子木薩之子阿裏為第一代的阿裏係和以薩圖克汗幼子蘇萊曼之子哈桑為首的哈桑係。阿裏係為西支,其中心在訛跡邗(今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烏支根)、撒麻耳幹(今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撒馬爾罕)。哈桑係為東支,仍以八拉沙袞、喀什噶爾為中心。
    1041年,在東支哈桑係、西支阿裏係的基礎上,黑汗王朝終於正式分裂成東、西兩個王朝,二者之間以忽章河(今錫爾河中遊)為界。阿裏係的阿裏甫特勤在訛跡邪自立為桃花石汗(1041—1052)。他死後,其弟貝裏特勤繼位,稱校花石·布格拉汗(1052—1068),遷都撒麻耳幹。
    西部的黑汗王朝在1089年被突厥塞爾柱王朝攻破都城,成為塞爾柱的附庸。1141年九月,西遼在撒麻耳幹北麵的卡特萬大會戰中獲勝,塞爾柱王朝的勢力退出阿姆河以北地區,西部黑汗王朝轉為西遼的附庸。
    1212年,花拉子模攻占撒麻耳幹,西黑汗王朝最後滅亡。
    1134年初,西遼占領東黑汗王朝的七河地區,將喀什噶爾與和闐一帶留給東黑汗王朝,並使之成為附庸。王朝的伊卜拉欣汗被取消汗號,降為伊利克一伊·土庫曼。1211年,東黑汗王朝最後的一位君主被殺,王朝亡。東黑汗王朝統治地區的回鶻人民是現代維吾爾族的先人。西黑汗王朝境內的突厥語諸族,後來逐漸融合於中亞烏茲別克人中。
    二、黑汗王朝的文化概況
    西遷前的回鶻人以遊牧為生,在黑汗王朝時期,許多回鶻人進入今塔木裏盆地和中亞河中地區的綠洲,逐漸轉變為農民,經濟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早先,回鶻人主要信仰摩尼教,並受薩滿教影響;喀什噶爾與和闐一帶的人民則信仰佛教。在黑汗王朝以伊斯蘭教為國教的推動下,王朝統治下的人民基本上都改信了伊斯蘭教。
    黑汗王朝時期,回鶻人和其它突厥語民族的人民大量遷入喀什噶爾、和闐一帶以及河中地區,使這些地方的民族結構發生變化,並出現新的民族融合。在語言使用方麵也發生了很大變化,維吾爾語逐漸成為今新疆西部和南部的主要語言,而突厥語則在中亞(塔吉克斯坦除外)成為廣泛通用的語言。這許多變化,促進了黑汗王朝文化的發展,其標誌為以下幾部巨著的出現。
    《福樂智慧》。這是一部13290行的長詩,作者為八拉沙袞人優素甫·哈斯·哈吉甫。全詩用回鶻語寫作,成書於1069年。著名作家老舍認為,“它不僅是維吾爾族的寶貴遺產”,同樣也是構成祖國文化曆史的寶貴財富。這部長詩不但是優秀的文學著作,並且深含哲理,是研究黑汗王朝時期政治、經濟、意識形態和風俗習慣的寶貴資料。此書漢文譯本已由民族出版社於1986年出版發行。
    《突厥語大辭典》。這是一部黑汗王朝時期用阿拉伯語注釋突厥語的詞書。作者為喀什噶爾人馬赫穆德·喀什噶裏。全書收詞7000餘條。於1072—1074年寫成。這本書內容豐富,注釋詳細,舉例生動,涉及黑汗王朝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曆史、地理、風土人情和自然環境等諸多方麵。它是世界上第二部突厥語詞典。現存的唯一抄本係於1266年抄自原書。我國的維吾爾文譯本已於1981年起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分卷出版。
    《真理入門》是一部勸誡性長詩。包括抄本的跋詩在內,共五百多行。作者阿赫馬德是黑汗王朝的一位盲詩人,他在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使用回鶻語創作此詩。詩的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黑汗王朝末期衰落和動亂的情況。現存最早的手抄本為1444年的回鶻文寫本。該書已由魏萃一譯成漢文,由新疆人民出版社於1981年出版。
    除上述幾本名著外,黑汗王朝時期還有一些重要著作問世。總之,這一時期是維吾爾族曆史上文化豐收的季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