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法的先驅
字數:3084 加入書籤
北京醫料大學程之範
在我國醫學史上,免疫的概念很早就有了。在祖國醫學裏,存一種“以毒攻毒”的治病方法,在這種思想的啟示下,很早就有近似疫苗的記載,公元四世紀初,晉代葛洪曾著有《時後方》一書。所以叫做“肘後”,就是攜帶和使用方便的意思。在這部書的卷七裏,記有“療猘犬咬人方”,就是人被狂犬咬了以後,便把咬人的那隻狂犬殺掉,把犬腦敷貼在被咬的傷口上,以防治狂大病。狂大的腦中含有大量狂大病病毒,這是十丸世紀末幾位法國醫學家所證實了的。可見,早在距今一千六百多年前,我國就有利用毒素以增強身體抗病能力的想法;雖然在操作方法上還存在問題,但是就它的思想來看,可以說是狂犬病預防接種的先驅。
在這部《肘後方》卷七還記有“射工”一項,“江南有射工毒蟲,一名短狐,一名域,常在山間水中,人行及水浴,此蟲口中橫骨角弩,卿以射人形影則病。”葛洪描述了射工病的臨狀症狀和治療方法。到隋代大業六年(公元610年),巢元方等人集體編寫的《諸病源候論》卷二十五“射工候”中,更進一步指出:“若得此病毒,仍以為屑,漸服之,”就是說把這種攜帶病源的毒蟲磨成細屑服下,可以治療這種病。這也是我國古代使用的接近疫苗原理的治病方法,雖然目的還是用於治療而不是預防仍但這種“以毒攻毒”的方法中。包含著兔疫思想。
至於免疫方法進一步的應用,當推預防天花的種人痘法。天花這種病大約從公元一世紀的東漢就傳入我國。因為是由戰爭中俘虜傳來的,所以又叫“虜瘡”。以後中醫書中有不少天花的別稱,如豌豆瘡(《肘後方》、《外台秘要》),登豆瘡(《諸病源候論》),豆瘡(《太平聖惠方》),斑豆瘡、麩豆瘡(《聖濟總錄》),天行豆瘡、斑瘡(《三因方》),等等。但是一直沒有很好的治療和預防方法。這種病到了公元十五世紀以後的明清時期,由於交通比以前發達,人民來往較多,所以流行很厲害,不隻廣大勞動人民深受其害,就是統治階級也不能幸免。據說清帝福臨(順治)就是患天花死去的,在玄燁(康熙)寫的文集中,曾說他因避天花傳染,不敢進宮看他父親的病。至於患了天花而幸存的麻麵人,就更多了。
在和這種猖撅的疾病做了長期鬥爭後,我國勤勞智慧的勞動人民終於發明了預防的方法——人痘接種法。種人痘的方法究竟什麽時候發明的?傳說不一。據確實可靠的記載,我國種痘法大約是在公元十六世紀下半葉發明的。清代俞茂鯤《痘科金鏡賦集解》(公元1727年)中說:明代隆慶年間(公元1567年到1572年),寧國府太平縣(在今安徽省內,原為太平縣,現為黃山市)開始種痘,由此才推廣到全國。到了明代未年,喻昌(1585—1664)寫的《寓意草以公元1643年)一書明確記有顧堤明的二郎、三郎在北京種痘的病案。十年之後,董含的《三岡識略》一書中記載:安徽省安慶張氏,三世以來用痘漿染衣,使小兒穿著,可發輕症,以預防天花。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清政府曾專差迎請江西省痘醫張琰,為清王子和旗人(貴族)種痘。據張琰在他著的《種痘新書》中說:“種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張璐的《醫通》一書中記有痘漿、旱苗、痘衣等法,並記述種痘法推廣的情形:“始自江右,達於燕齊,近者遍行南北。”由以上這些記載,可知我國至遲在十六世紀下半葉已經發明了種痘法,到十七世紀不但已經推廣到全國,而且技術也相當完善。
我國發明的種痘法,歸納起來可以分為以下四種:
第一,痘衣法。用得了天花的兒童的襯衣給被接種的人穿上。使他感染。
第二,痘漿法。用棉花蘸染痘瘡的瘡漿,塞入被接種的兒童的鼻孔裏,使他感染。
第三,旱苗法。把痘痂陰幹研細,用銀管吹到被接種兒童的鼻孔裏。痘痂要求光圓紅潤。
第四,水苗法。把痘癡研細並用水調勻,用棉花蘸染,塞到兒童鼻孔裏。
上述四種方法,痘衣法和痘漿法是比較原始的方法;第三種旱苗法用痘痂作為痘苗,在方法上已經大大改進;而水苗法比旱苗法更加進步。自從旱苗法和水苗法發展之後,對痘苗的貯藏也很講究。在痘癡脫落後,用烏金紙包好,緊封在幹淨的瓷瓶中,用時加清水研如漿糊,用新棉花蘸痘屑,撚成棗核大小,塞入鼻孔。
痘苗最初是用天花的癡,叫做“時苗”。實際上就是用人工方法感染天花,所以危險性比較大。後來改用經過接種多次的痘痂作疫苗,叫做“熟苗”。熟苗的毒性已減,接種後比較安全。在清代朱奕梁寫的《種痘心法》中說:“其苗傳種愈久,則藥力之提拔愈清,人工之選煉愈熟,火毒汰盡,精氣獨存,所以萬全而無害也。若時苗能連種七次,精加選煉,即為熟苗。”從這段文字看,說明我國人民在人痘苗選種培育上是完全符合現代疫苗的科學原理的。這種對人痘苗“提拔愈清,人工之選煉愈熟,火毒汰盡,精氣獨存”的選育工作,是和今天用於預防緒核病的“卡介苗”的定向減毒選育、使菌株毒性汰盡、抗原性獨存的原理,是完全一致的。卡介苗是二十世紀初才製成的活菌苗,是把一株有毒力的牛型結核杆菌,通過牛膽汁培養基培養,每三個星期左右傳代一次,一共傳代二百三十多次,費時曆十三年之久,才得到一株無毒活菌株,才製成卡介苗的。而我國早在公元十六世紀六十年代,已經有通過人體使“火毒汰盡,精氣獨存”的痘苗了。
人痘接種法的發明,不但有效地保衛了我國兒童的健康,而且不久就傳到國外。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8年),俄國醫生到北京來學習種人痘的方法。清道光年間,俞正燮(1776—1844)《癸已存稿》中有康熙時俄國遣人“至中國學痘醫”,“在京城肄業”的記載。以後更由俄國傳人士耳其。英國駐土耳其大使夫人孟塔古,在君士但丁堡看到當地人為孩子們種痘以預防天花,效果很好,由於她的弟弟死於天花,她自己也曾感染,所以在1717年給他的兒子種了人痘,後來又把這方法傳人英國,得到英國國王的讚同。不久,種人痘法就盛行於英國,更由英國傳到歐洲各國和印度,至於日本等國,種人痘法是十八世紀中葉直接由我國傳去的。種人痘法的發明,可以說是我國對世界醫學的一大貢獻。
公元1796年英國種人痘醫生琴納(1749—1823)接種牛痘預防天花試驗成功,公元1796年發表了有關論文。種牛痘法於清嘉慶十年(公元1805年)由澳門的葡萄牙商人傳入我國。因為牛痘比人痘更加安全,我國也逐漸用牛痘代替了人痘,並改進了種痘技術。這也說明我國人民不僅善於發明創造,而且善於接受外來的科學文化,使我國固有的科學文化更加燦爛光輝。
1979年十月二十五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天花在地球上絕跡了。當前免疫的概念也遠遠超出了預防天花的範圍。但是人們不能忘記我國是發明免疫法的先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