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理·R

字數:6791   加入書籤

A+A-


    然烏錯西藏東部著名外流湖,帕隆藏布過水湖。地處北緯29°30′,東經96°45′,橫斷山脈的伯舒拉嶺與喜馬拉雅山之間,昌都地區八宿縣境內,川藏公路從北岸經過。然烏錯為條帶狀經冰川改造過的河道型湖泊,由右岸山體崩塌堵塞而成。湖麵海拔3850米,長29公裏,平均寬約0.8公裏,麵積約22平方公裏,水深一般不超過6米,最深處達50米左右。一般11月底結冰,翌年5月解凍。康薩以上為安貢錯,中間有河道相通。湖水ph值6.7,礦化度0.303克/升,屬硫酸鹽型淡水湖。然烏錯四周高山圍繞,一般海拔約5000米以上,海洋性冰川發育,山高穀深,水流湍急。西南岸有曲尺河、東北岸有真空弄巴、然弄巴匯入。靠降水和冰雪融水補給。然烏錯地處森林灌叢地帶,降水豐富。湖濱地帶為農業區,湖內魚類資源豐富。
    (溫景春)
    任丘市中國石油產區之一,河北省滄州地區轄市。位於河北平原中部偏北,白洋澱東南。麵積1023平方公裏,人口68.98萬。春秋戰國時,任丘一帶已出現鄚邑。北齊置任丘縣,古城即今城關,1986年設市。市境地勢低平,海拔約8米,多窪澱,有六七十公頃以上窪澱近30個。氣候溫和,年降水量560毫米。從第三紀開始,沉積了巨厚第三係陸相地層,多震旦紀及早古生代碳酸岩類組成的古潛山儲油構造,石油和天然氣資源豐富,是中國第一個碳酸鹽大油田,華北油田的主要油氣田產區之一。工業以采油為主,原油產量約占全國的1/20,有輸油管道連結北京和滄州。並有化工、機械、建材和農產品加工等工業。灌溉曆史悠久,隋唐時期即興修水利,開渠泄澱,灌溉土地,農業發達,農產品豐富。多窪澱坑塘,豐水年水麵大,有養殖之利,水產豐盛。市境發現距今六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遺址。
    (鄧綬林唐學曾)
    日喀則市西藏日喀則地區轄市和行署駐地,地區經濟中心。位於雅魯藏布江支流年楚河下遊,中尼公路經此。麵積3875平方公裏,人口7.86萬,日喀則最早稱“年麥曲”,後改為“溪卡桑主牧”,一度曾為噶舉王朝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原屬日喀則宗,1960年改為日喀則縣。曾是後藏首府。1986年改市。地處溫暖半幹旱地帶,年均溫6.3c,最熱月均溫14.7c。年降水量433毫米,且多夜雨。年太陽輻射值高達800多千焦耳/平方厘米。自然條件優越,人口稠密,農業發達。農作物一年一熟,主要有青稞、小麥、油菜籽、豌豆等。日喀則農科所曾創冬小麥畝產871.05千克的高產記錄。牲畜以藏綿羊、犛牛為主。工業有電力、農機加工、汽車修理等。手工業曆史悠久,主要有藏鞋、氆氌、地毯等。市內建有現代化的綜合太陽能試驗站。紮什倫布寺位於尼色日山下,始建於1447年,最早稱“康建曲批”,意為“雪城興佛”。寺廟雄偉壯觀,建築麵積約30萬平方米,建有大經堂、大佛堂、漢佛堂、度姆佛堂、大強巴殿、靈塔殿等。大強巴殿鍍金銅佛像,高26.5米,用黃金6700兩,黃銅115噸,堪稱世界最大銅佛。
    (溫景春)
    日月山青海省內、外流域水係分水嶺和農、牧區天然分界線,曆來被稱為“草原門戶”和“西海屏風”。位於湟源、海晏、共和3縣間,北接大通山,東接拉脊山,呈西北—東南走向。長約90公裏,海拔一般約4000米。山西南側為倒淌河寬穀,屬內流區青海湖水係;山東北側受湟水幹流及其眾多支流切割,屬外流區黃河水係。自古山東為耕稼社會,山西為遊牧部落,氣候地勢劃然為二。阿勒大灣山(海拔4455米)與野牛山(4832米)二山間為日月山口,海拔約3470米,是第三紀橘紅色砂礫岩組成的夷平麵,並有薄層山麓堆積覆蓋。曆來為內地赴西藏大道的咽喉。唐建有唐與吐蕃讚普分界碑。近代青藏公路即通過此處。西麓的倒淌河鎮是青藏與青川公路(西寧至馬尼幹戈)的分岔處。
    (魏晉賢)
    日月潭台灣省最大天然湖泊。位於台灣本島中部南投縣境,濁水溪分支流水裏溪上源。水麵原海拔約727米,麵積5.4平方公裏。為北起埔裏鎮,迤南至濁水溪北—連串南北走向構造盆地之一,集匯附近山溪諸水所成。四周諸山海拔皆逾千米,東側最高,近處有卜吉山(1351米)、水社大山(2056米)。湖中有小島名珠仔山,將全湖分隔為二,以湖麵輪廓略似日、月,故名。盆地一帶,舊有“水沙連”地方之稱。環湖有高山族居民聚落。1931年因下遊興建“大觀”、“距工”兩水電站,築壩蓄水,水位提高,麵積擴大為7.7平方公裏,最大深度約30米。湖中小島麵積縮小,改名光華島。惟湖盆集水區麵積不大,水源不足供下遊兩處發電站(共容量14.35萬千瓦)需要,水庫水源須自濁水溪上遊萬大水庫引入補充。日月潭地區年降水量超過2400毫米,年均溫19c,7月均溫約24c,1月約14c。因環湖自然景物優美,氣候條件適宜,旅遊建設發展甚速,有涵碧樓、文武廟、孔雀園、玄光寺、玄奘寺等,為台灣遊覽和避暑勝地。
    (吳壯達)
    容縣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地區轄縣,著名僑鄉。位於自治區東南部,北流江中遊。麵積2257平方公裏,人口64.22萬。縣府駐容城鎮。容縣古為容州地。唐為嶺南西道名城。明洪武十年(1377)改容州為容縣,沿用至今。縣境為低山丘陵,東南為雲開大山,與廣東毗鄰。容縣為中國6個年產鬆脂超萬噸縣之一,並以產沙田柚聞名,曆史上曾為貢品。城東有唐建經略台,台側尚存唐代銅鍾。明萬曆元年(1573)重建,並於舊址上建造了有“天南傑構”之譽的真武閣,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縣城南8公裏的都嶠山,全山8峰,洞穴眾多,並有清泉流水,風景優美,古稱中國三十六洞天中的二十六洞天即指此山。容縣是廣西最大僑鄉,約有12萬人旅居國外。歸僑、僑眷近4萬人。
    (陳德高)
    融水苗族自治縣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地區轄縣,廣西林業重點縣之一。位於自治區北部,與貴州省毗鄰。麵積4644平方公裏,人口44.22萬,有漢及苗、侗、瑤、水、壯等少數民族。縣府駐融水鎮。本縣原稱大苗山苗族自治區,成立於1952年。由融安、羅城、三江等縣各劃出一部分合並組成。1955年改稱大苗山苗族自治縣。1965年改為融水苗族自治縣。縣境為雲貴高原之一部,九萬大山蜿蜒其間,山體龐大,地勢高峻,海拔多在1000~1500米。中部元寶山海拔2081米。融水縣以經營林業為主,多杉、鬆、竹、油茶、油桐等,森林覆蓋率達39.1%,為廣西木材主要產地,以優質高產杉木而著稱全國。林副產品有茶籽、桐籽、薯莨、竹筍、香菇、木耳及五倍子、金銀花、山甲片等藥材。農產以稻為主。枝柳鐵路經過縣境。融水鎮四周為挺拔的山峰,景色與桂林相似,融江流過鎮旁,水運方便,秦漢以來即為郡州縣治之地,亦為苗嶺之南商業集散地。鎮南有真仙岩,岩中老君洞景色獨特,洞內多古碑刻,其中有南宋嘉定年間(13世紀初)刻製的“元祐黨籍碑”,是研究宋代新舊兩黨派係激烈鬥爭的主要曆史資料。
    (陳德高)
    芮城縣山西省運城地區轄縣,因永樂宮而聞名。位於省境西南端。麵積1217平方公裏,人口32.3萬。縣府駐城關鎮,芮是春秋時小國,芮伯城在今芮城縣北龍泉,遺址尚存。漢置河北縣。北周改為芮城縣,縣治遷今址。永樂宮原址在芮城永樂鎮,是元代著名道觀,建築規模宏大。其中龍虎殿、三清殿、純陽殿、重陽殿及保存在建築物內的壁畫、彩畫等,均為元代藝術珍品。1959年因修三門峽水庫,將永樂宮遷往縣城北龍泉村複原保存,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芮城西南風陵渡,相傳風後葬此,故名風陵。唐於風陵堆南置關,稱風陵關,為晉、陝、豫3省交通要衝。風陵渡北匼\河村發現更新世中期文化遺址,西侯度村發現更新世早期文化遺址,是華北已發現最早的舊石器文化遺址。縣城東南神柏峪,峪口懸崖有古柏,相傳大禹疏河導流曾棲息樹下,並由此渡河鑿開三門,引水歸道,因名大禹渡。大禹渡電灌站為現代化引黃水利工程,可澆地6670公頃。農作物主要是小麥、棉花,次為玉米、穀子等,並產柿、棗、蘋果。沿河各鄉利用黃河灘開挖荷池,生產白蓮藕。
    (蕭樹文)
    瑞安市浙江省轄縣級市,浙江乳製品和食糖重點產區之一。位於浙南沿海,飛雲江中下遊。麵積1360平方公裏,人口111.54萬。三國吳置羅陽縣,晉改安固縣,唐名瑞安縣。1987年撤縣設市,仍屬溫州市。1988年劃入中國沿海經濟開放區後,改為省直轄行政單位。市境西部山地屬南雁蕩山係;東部丘陵、平原相間,沿海有狹長平原。飛雲江曲折東流入東海。沿海有北龍、北麂等島嶼,漁鹽業發達。農業以稻、小麥和甘薯為主,經濟作物有糖蔗、油菜籽、黃麻、茶葉、中藥材等。畜牧業中奶牛飼養曆史久,乳製品和機製糖的產量占全省很大比重。其他如印刷機械、罐頭食品也較著名。礦產有礬。沿海水產亦盛。城南飛雲港可通千噸駁船和500噸級貨輪,海運可達省內外各港埠。名勝古跡有清玉海樓、北宋觀音寺石塔及聖井山石殿、隆山塔、革命烈士陵園等。
    (俞康宰)
    瑞金縣中國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央革命根據地中心,江西省贛州地區轄縣。位於贛東南邊緣武夷山西側,贛江東源貢水上遊,向為贛閩交通要道。麵積2448平方公裏,人口51.09萬。縣府駐象湖鎮。漢為雩都縣地,唐析置瑞金監。南唐保大十一年(953)置縣。1931~1934年中央工農民主政府設此,有“瑞京”之稱。縣境以山地丘陵為主,地勢東北高於西南,東南部的瑞金盆地,為贛南著名紅色盆地。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降水充沛,無霜期長。20世紀50年代以來興修水利工程60餘座,有效灌溉麵積達1.7萬餘公頃,約占全縣耕地麵積的70.0%。農作物主要有水稻、甘蔗、花生等,尤以煙草和藥材淮山著稱。林產以鬆、杉、毛竹、油茶等為主。水果有水蜜桃、柑橘、樟梨。礦產主要有煤、鎢、石灰石、瓷土、螢石等。全縣現已建成采礦、農機、建材、機床、化工、電線、製藥、製糖、造紙、工藝美術等工業部門。所產封嚴繩、導電索,填補了中國航空業的空白。縣城象湖鎮及其附近有毛澤東舊居,第一、第二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舊址,紅軍烈士紀念塔,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等革命紀念地。
    (範祖仁)
    瑞麗縣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多民族的邊境縣,熱帶作物生產基地。位於自治州西南部,東、南、西三麵與緬甸接界。原稱猛卯,後取吉祥(瑞)與美麗(麗)之意,稱瑞麗。麵積860平方公裏,人口8.1萬。傣、景頗、德昂、白、傈僳、彝、回等少數民族占人口一半以上。其中傣族、漢族多居住在盆地內;景頗、德昂族多居住在外圍山區。縣府駐猛卯鎮。縣境自然條件優越,盛產砂仁、橡膠、紫膠、草果、菠蘿、芒果、菠蘿蜜等熱帶作物及水果,農產品有稻米、花生、煙草等。
    (陳永森王霞斐)
    若爾蓋沼澤中國最大泥炭沼澤分布區。舊稱鬆潘草地。位於川、青、甘3省交界處。西起阿壩縣城,南到查針梁子,東抵班佑,北達川、甘邊境的黃河。其中,人畜可進入或部分可進入的沼澤草地麵積為2916平方公裏,人畜不能進入的湖沼為508平方公裏。若爾蓋沼澤以四川西北部阿壩藏族自治州境內分布麵積為最廣,唐克、瓦切、墨窪、若爾蓋、黑河5地為沼澤腹心地帶,地處川西北地勢低陷地區,第四紀以來西、南、東三麵相對上升,北麵沉陷,黑河附近沉積物厚達75米,龍日壩達295米。沼澤地區海拔3400~3600米,四周山地為4000米左右,三麵高中間低的馬蹄形地勢使區內排水不良,水草叢生,形成“人陷不見頭,馬陷不見頸”的泥沼地區。
    黃河及其支流白河和黑河由南向北流經沼澤草地,其中下遊的平均比降僅0.2~0.3‰,曲流、古河道和牛軛湖甚為發育,階地寬廣。其中,白河下遊階地寬達20~30公裏。由於河道比降小,水流滯緩,排水不良,有利於土壤的潛育化和沼澤化過程,並加速土壤泥炭層的積累,亦為若爾蓋沼澤形成原因之一。
    沼澤地區氣候寒濕。年均溫0~3c,1月均溫-10~-8c,極端最低溫-34c,7月10~11c。年降水量600~800毫米,相對濕度70%左右,是川西北最潮濕地區。氣溫低、蒸發弱、濕度大亦為促進本區沼澤發育的重要條件。但區內地勢高燥的寬穀階地,水草豐茂,是四川天然牧場,所產墨窪犛牛,唐克大馬,均為四川著名良種牛和良種馬。又為中國泥炭資源最豐富地區,泥炭層一般為2~3米,最厚達9~10米。沼澤邊緣地帶的貝母更是中國傳統出口藥材。
    (鄭霖)
    若羌縣中國麵積最大而人口密度最小的縣,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轄縣。明清以來維吾爾語地名為卡克裏克,意為樹木眾多。麵積20.23萬平方公裏,人口隻有2.66萬。縣府駐若羌鎮。縣境為漢鄯善及婼羌國地,婼羌在南部山區,今若羌城附近西漢為鄯善國之扜泥城,東漢稱泥。隋大業五年(609)置鄯善郡。唐時吐蕃勢力曾到達若羌。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設卡克裏克縣佐,光緒二十八年(1902)設婼羌縣,1959年簡寫為若羌。縣境北部為塔裏木盆地東部,大部為羅布窪地。除沿河兩側有小片綠洲外,多為無人區。氣候極端幹旱,若羌城年降水量僅17毫米,每年有8級以上大風37天,沙暴28天,因地麵植被稀疏,風沙危害嚴重。縣境中部為阿爾金山,北坡正當迎風麵,流沙見於海拔1500米上下,紅柳溝以東山段稱為庫姆塔格(意即沙山)。南部是阿爾金山與昆侖山之間的封閉性山間盆地與藏北高原相連,海拔4000多米,年降水量100毫米以上,有大麵積的高山草原。礦產資源中,石棉以分布廣、纖維長和質優見稱,此外,還有金、銀、銅等有色金屬及豐富鹽湖資源。1973年在城東北70公裏米蘭古河道上發掘出吐蕃戍堡,東西長70米,南北寬56米,房屋平頂,類似拉薩的布達拉宮;戍堡四角有望樓,出土文物有大量吐蕃文木簡、木製器皿、皮製生活用品、卜骨、漆皮甲片、唐開元通寶錢幣及中原木梳;文化層上部有回紇人坎曼爾詩箋。米蘭遺址為研究漢、維、藏民族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實物材料。
    (楊利普)
    弱水河西走廊黑河的下遊段,屬高山冰川融雪補給河流。又名額濟納河,由古代黨項語“亦集乃”轉音而來,意為黑水。發源於祁連山脈,上源有二:一是甘州河(黑水河),一為北大河(臨水河)。兩河於鼎新匯合向東北流入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境內,在天倉附近又分兩支:西支木林河(西河)注入嘎順諾爾,古稱居延海;東支納林河(東河)注入蘇古諾爾。兩湖相距約30公裏,有幹溝相通。自源地到居延海全長約700多公裏。源地海拔3000~4000米,至流出山口的240公裏的一段河床,垂直高度竟下降3600多米,每公裏約下降15米,坡度甚陡水流湍急。多年徑流量15~16億立方米。沿途灌溉用水量很大,至內蒙古境內已不足3億立方米,水流甚淺,深僅0.5米左右,最深不超過1.5米。流速不足1米/秒,河穀寬坦,多在110~200米左右。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河水漸少,大片胡楊林逐年枯死,居延海也已幹涸。
    (林儒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