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理·S
字數:110019 加入書籤
賽裏木湖構造陷落湖。又名三台海子,古籍亦稱天池。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樂縣境西南,北天山西段山間盆地中。湖麵海拔2072米,湖麵積454平方公裏,集水麵積1408平方公裏,東西長30公裏,南北寬27公裏,最大水深86米,儲水量約200億立方米。湖周高山海拔3600米以上為冰川和永久積雪帶,2800~3600米為高山草原,2800米以下直至湖濱為雲杉林帶。湖水礦化度2.5~3克/升,屬微鹹湖。湖中原無天然魚類,現人工試養已獲成功。湖區周圍年降水超過500毫米,湖水收入來自大氣降水和湖周山地坡麵徑流,湖水支出為湖麵蒸發及少量滲漏。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50多年來湖麵無多大變化。湖周水草豐美,為優級夏季牧場。現已劃為自然保護區。
(楊利普)
三都澳港福建省著名漁港和軍港。位於三沙灣內。三都澳四周環山,隻有朝南的東衝口進出。口外有浮鷹、西洋、洛山、北茭嘴等島嶼、岬角屏障,入口水道狹長,兩側山嶺夾峙,形勢險要。港灣內有三都、青山、鬥帽、雞公、東安等島嶼,與沿岸山嶺、岬角交錯,成為天然屏障。港內水域廣闊,水深多在10米以上,雖有霍童溪、穆陽溪等注入,但沙量少,不足為患,是良好的深水港。三沙灣水產豐富,盛產大黃魚、帶魚、鯊魚和蝦類。
(趙昭昞\)
三都水族自治縣中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轄縣。位於苗嶺山脈南麓,都柳江上遊。麵積2380平方公裏,人口26.48萬,其中水族人口14.06萬。縣府駐三合鎮。唐初置婆覽縣和都尚縣。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置陳蒙、合江州。清雍正八年(1730)於來牛地置都江廳,屬都勻府;十年(1732)於合江、陳蒙、爛土地置三腳州,屬獨山縣。1914年改三腳州為三合縣;都江廳為都江縣。1941年都江縣並入三合縣,易名三都縣。三都曾是貴州通往兩廣的重要水陸碼頭。黔桂公路和鐵路通車後,三都碼頭地位衰落。縣境氣候溫暖濕潤,森林茂密,盛產木材、耕牛、山貨及硫磺、汞等。1957年1月自治縣成立後,先後建有機修、水電、紡織、食品等小型工業。
(陳永孝)
三河內蒙古自治區額爾古納右旗府所在地。位於大興安嶺西北麓,因地處根河、得耳布爾河和哈烏爾河匯合處,故名三河。麵積1平方公裏,人口8000多。土壤肥沃,林木繁茂,水草豐富,是馳名中外的良種三河馬、三河牛的產地。三河地區資源豐富,礦產有金、銅、鉛、鐵、螢石等。此外有珍貴林木,林下盛產木耳、猴頭菇等,林中有黑熊、野豬及鹿、馬鹿(亦稱“”)、猞猁、飛龍等珍禽野獸。河流盛產哲羅、細鱗、狗魚等。尤以榛雞(飛龍)、熊掌、鼻更為珍貴,曆來均為貢品,馳名中外。
(林儒耕)
三河閘洪澤湖出口處大型控製水閘之一。位於江蘇省洪澤縣入江水道進口處的三河口,是調洪蓄水,保障淮河下遊地區133萬公頃農田及廣大居民防洪安全,發展灌溉、航運、水產養殖等的綜合利用工程。閘有63孔,每孔淨寬10米,高6.2米,連同閘墩總寬697.75米,閘底、閘頂高程各為7.5與17米,弧形閘門,閘基為黃崗土,未打基樁、板樁,閘頂設有7米寬公路橋,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泄洪流量8000立方米/秒。工程於1953年竣工。1954年淮河大洪水時,該閘實際通過洪水流量1.07萬立方米/秒。隨後通過加固,將臨湖麵擋水高程提高為17.3米,設計與校核泄洪流量分別提高為1.2萬與1.3萬立方米/秒。
(單樹模)
三江平原中國最大的沼澤分布區。是廣義的東北平原的一部分。介於北緯45°01′~48°27′56″,東經130°13′~135°05′26″。位於中國東北角,西起小興安嶺東南端,東至烏蘇裏江,北自黑龍江畔,南抵興凱湖,總麵積5.13萬平方公裏。完達山脈將三江平原分為南北兩部分:山北是鬆花江、黑龍江和烏蘇裏江匯流衝積而成的沼澤化低平原,麵積4.25萬平方公裏,亦即狹義的三江平原;山南是烏蘇裏江及其支流與興凱湖共同形成的衝積湖積沼澤化低平原,麵積8800平方公裏,亦稱穆棱興凱平原。
1狹義的三江平原是黑龍江中遊山間盆地的一部分,三麵環山,西為小興安嶺支脈青黑山,南為完達山支脈分水崗,東為完達山主脈那丹哈達嶺,屬中新生代內陸斷陷。在複合的褶皺基底上堆積有千米以上的中、新生代沉積蓋層,第四係的厚度一般為120~200米,最厚可達280米。除東部地表有3~17米厚的粘性土層外,主要為衝積砂和砂礫石,成為富含地下水的孔隙含水層。海拔45~60米,撫遠三角洲最低僅34米,自西南向東北緩緩傾斜,總坡降0.10‰左右,河流蜿蜒於寬廣的河漫灘上。主要地貌類型為階地和河漫灘,沿西部和南部邊緣為裙狀衝、洪積傾斜平原,不同類型間多緩慢過渡,同一類型地麵起伏一般僅0.5~2米,平原上僅見少數孤山殘丘,廣布碟型和線型淺窪地,切割微弱,除黑龍江、鬆花江、烏蘇裏江外,中小河流皆為平原沼澤性河流,且多為沼澤植被所覆蓋。
2穆棱興凱平原北與完達山南麓接壤,西為肯特阿嶺。區內第四紀沉積物以衝積、湖積砂和砂礫石為主,厚10~150米,地表有1~4米厚的粘性土蓋層。海拔55~95米,北和西部有10~20米高差的波狀起伏,總地勢自西向東傾斜,坡降0.6~0.1‰,穆棱河灘地和湖濱灘地寬廣,地麵普遍沼澤化。
三江平原屬溫帶濕潤、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全年日照時數2400~2500小時,1月均溫-21~-18c,7月均溫21~22c,無霜期120~140天,10c以上活動積溫2300~2500c。凍結期長達7~8個月,最大凍深1.5~2.1米。年降水量500~650毫米,75~85%集中在6~10月。
天然植被覆蓋率達60%,其中74.9%是沼澤化草甸和沼澤植被。沼澤和沼澤化土地近244萬公頃。主要土壤為草甸土和沼澤土,次為白漿土,另有少量黑土,泥炭零星分布。
三江平原地域遼闊,水土資源豐富,已建有大型國營農場多座,是中國重要的農墾區和商品糧基地。
(曾建平)
三門灣半封閉海灣。位於浙江省海岸中段。灣口麵向東南,以金柒門—三門島—牛頭山的連線為界與東海相連,除了尖洋島北麵有石浦水道與外海相通外,三麵環陸。灣內長40多公裏,寬約10多公裏,低潮總麵積390餘平方公裏。平均水深約9米。僅有小河如白嶠港、海遊溪等注入。周圍都屬凝灰岩組成的山體,海灣受北北東和北北西兩組斷裂所控製,曆經各曆史時期的地貌發育演變,形成6個良好深水港汊和淤泥舌狀灘地相間分布,主要為嶽井洋、胡陳港、瀝洋港、蛇盤北港、蛇蟠水道和健跳港,宛如五指巨掌伸入浙東大陸,構成了獨特的港灣淤泥質地貌。三門灣位於北亞熱帶夏濕冬溫氣候區,年均降水量約1400毫米。三門灣灣頂潮差大,汊麵廣,納潮量大,潮汐性質屬正規半日潮,可供開發潮汐能源。石浦、健跳等港可建千噸級碼頭。同時,海塗廣闊,屬細粘土物質,灣內風浪小,可開發鹽業和水產養殖。灘麵高,圍墾後的鹽堿地適於種橘。現已有麵積達15公頃的橘林帶,使三門灣成為浙江省新興的柑橘出口基地。
(陳上及)
三門峽黃河中遊著名峽穀。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和山西省平陸縣間。中國古代地理圖誌中稱為三門山。舊時峽穀中有兩座堅硬的閃長玢岩石島兀立河中,島壁峭拔。鬼島位於右岸側,呈彎弓形;神島位於左岸側,呈魚脬形,屹立中流;順河稍下左岸尚有半島切入河中,稱為“人門島”;右岸有巨石探出河岸,稱“獅子頭”,猶如凶獅踞岸。三門峽穀兩岸,劈立千仞,兩石島自右岸至左岸將水道分成鬼門、神門、人門三股急流:鬼門河和神門河水勢殊險;人門河水勢稍緩,但也水深流急,舟楫難行。河水撞過三門後又被兩岸半島巨石束合為一,水流在僅有7000多米長、400多米寬的峽穀中經一分一合後,流急浪大,濁浪排空,吼聲巨大,形成古來即馳名之三門天險。
(李潤田)
三門峽市河南省工業城市,豫、秦、晉交界處的經濟中心。位於豫西黃土丘陵地區,北靠黃河,南臨澗水,鄰接山西省,隴海鐵路經此。轄1區及靈寶、澠池、盧氏、陝縣4縣。麵積1.05萬平方公裏,人口191.50萬;其中市區麵積185平方公裏,人口20.17萬。地處古都長安、洛陽之間,黃河南岸,地理位置重要。在原始社會前即有人類活動。春秋戰國屬焦北虢地。秦始置陝縣。1957年析陝縣置市。是隨黃河三門峽大壩和水電廠的興建及利用周圍盛產鋁、鐵、黃金、煤、小麥、棉花等資源的有利條件建立起來的工業城市,現主要工業部門有紡織、電力、機械、冶金和金屬製品等。市區三麵環水,布局合理,道路整潔,環境優美,多文物,並建有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名勝古跡有黃河天險——三門峽,及廟底溝新石器時代古文化遺址、羊角山、寶輪寺塔等。市境繼虢國車馬坑外,又發現了一片占地約1.3公頃的車馬坑群。是中國迄今發現的車輛最多、規模最大、年代最早的車馬坑群。市屬靈寶縣境有黃帝陵,陵周有大麵積的仰韶文化遺址;縣境的小秦嶺為全國四大產金基地之一。此外優質石墨、硫鐵、大理石等礦藏亦豐。靈寶又以產蘋果著稱。
(李潤田)
三門峽水利樞紐黃河幹流上第1座大型水利工程。1957年興建。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主要工程是高106米的大壩,全長875米,曆時3年餘建成。後因水庫發生嚴重淤積而進行改建。第一次於左岸增設2個泄流隧洞;第二次打開了原施工時導流所用8個底孔。通過兩次改建,總結出三門峽水庫“蓄清排渾”的運用方法,使三門峽水利樞紐達到了“在確保西安、確保下遊的前提下,實行合理防洪、排沙放淤、徑流發電”的規劃要求。目前水庫不僅保住了防洪、防淩的庫容,當下遊發生特大洪水時,可關閉閘門,以減輕洪水對堤防的威脅;同時每年尚可結合防淩,為下遊春旱農田提供十幾億立方米水;亦可發電,水電站擁有5台低水頭水輪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25萬千瓦,年發電量13億度。
(李潤田)
三明市福建省轄市,新興重工業城市,閩西北政治、經濟、文化重鎮。位於省境中部偏西,沙溪中遊。轄2區及龍溪、寧化、大田、沙縣、將樂、清流、建寧、泰寧、明溪9縣。麵積2.30萬平方公裏,人口244.94萬;其中市區麵積1178平方公裏,人口23.41萬。1940年設三元縣。1956年合三元、明溪為三明縣,1960年設市,為三明行政公署駐地。1983年行政公署撤銷。市境地形分3部分:西部為低山,東部為中山,中部為丘陵和河穀平原。沙溪流經市境,具有灌溉、航運和發電之利。氣候屬中亞熱帶。森林覆蓋率達63.3%,居世界前列。林產品除木材、毛竹外,尚有筍幹、香菇、鬆脂、桐油等。三明筍被譽為閩筍之冠,產量也居全省第1位。水果以柑橘為主,是全國柑橘生產基地之一。三明市各縣也是福建商品糧生產基地之一。
自1958年以來,三明已建設成為擁有冶金、機械、化工、化肥、農藥、燒堿等部門較為齊全的新興工業城市,工業總產值僅次於福州,居全省第2位。三明鋼鐵廠是全省最大鋼鐵聯合企業,能軋製軌、線材等百餘種產品。三明化工廠則為全省最大氮肥廠。三明市深居內陸,地形上係一盆穀地,風力小,工廠廢氣外排困難,壅聚在盆地內,造成大氣汙染;廢水大量排入沙溪,造成水質汙染。大氣汙染和水質汙染的程度在福建省各城市中均屬最嚴重。
水陸交通便利,鷹廈鐵路經過市境。至1991年初市境已建有公路近萬公裏。名勝有滴水岩。莘口有青鉤栲自然保護區(見莘口自然保護區)。市屬清流縣有儲量50萬噸以上的高品位露天錳礦。
(趙昭昞\)
三盛公水利樞紐黃河幹流階梯開發計劃中的大型樞紐工程。為以灌溉為主,兼顧發電和部分供應包鋼工業用水等具有綜合效益的水利工程。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河套平原的西部邊緣,磴口縣巴彥高勒鎮東南。水利樞紐包括攔河閘18孔,攔河土壩2000多米,南北兩岸引水閘3座,總幹渠跌水電站和庫區圍堤等。1962年5月啟用,年引水140~200天,年均引水量45億立方米。灌期灌區引水量占同期黃河來水量的21.5%,主要供給河套灌區(後套及三湖河灌區)和伊盟灌區用水。計劃灌溉麵積120萬公頃,保證灌溉麵積47萬公頃。攔河閘下泄最小流量保證100立方米/秒以上,以滿足包鋼工業和下遊灌區用水。總幹渠渠首電站第一期裝機2000千瓦,與烏達、海勃灣及臨河、杭錦後旗等地區聯網,供農業排灌用電。以這一樞紐為起點,於黃河北岸和南岸修了兩條平行於黃河的總幹渠,總長400多公裏。各幹渠由總幹渠引水,基本結束了多口引水、無壩自流的落後狀況,保證了灌溉用水,減少了黃河水入渠的泥沙量,大大減輕了清淤的負擔。
(孫金鑄)
三亞市海南省新興熱帶濱海旅遊港口城市,中國重要育種基地。位於海南島南端。麵積1887平方公裏,人口36.29萬。除漢族外,有黎、苗、回等少數民族,黎族人口約10萬。三亞市前身為崖縣。西漢時為臨振縣地,隋為臨振郡,唐為振州,宋始稱崖州,其後名稱時有變易,明清時亦稱崖州,1912年改稱崖縣。1984年設立三亞縣級市,歸海南行政區管轄。1987年升為地級市。
市境北倚高山,南臨大海,地勢自北向南傾斜。北部為五指山餘脈,峰巒綿亙,占地廣大。南部則為海積衝積平原,山地丘陵略多於平原台地。河流短淺,以寧遠河最大。海岸曲折,多海灣岬角,近海有海島。三亞位處熱帶,雖高溫多雨,但蒸發大於降水,幹濕明顯,5~10月為雨季,10月~翌年5月為幹季。多台風,危害農業和漁業。
中國熱量豐富地區,年可三熟,主要產水稻、甘薯,並產甘蔗和橡膠等熱帶作物。每年入冬,常有南方各地農業部門來此育種。林業在經濟中居重要地位,盛產花梨、子京等珍貴木材。沿海水產資源豐富,盛產魚、鹽。有榆林、三亞、鐵爐、安遊、牙籠、保平等港。礦產有磷、鐵、鈦、石灰石等,著名的田獨鐵礦即位於境內。工業以輕工為主,有製糖、食品、水產加工、其他則有水泥,電力和木材加工等。交通方便,為海南島南部運輸樞紐,陸海空交通俱備。海榆東線、西線和中線公路於此交會。海上運輸可通廣州、湛江、汕頭、香港和西沙群島。三黃鐵路(三亞—黃流)可通鶯歌海等地,近又延伸至海南省唯一能停靠萬噸級船舶、吞吐量最大的八所港。三亞旅遊資源豐富,富熱帶風光。有鹿回頭、大東海、小東海、天涯海角、落筆洞、大洞天、小洞天等名勝。天涯海角風景區內的焦嶺上建有高19.3米的第11屆亞運會點火台。
(徐俊鳴司徒尚紀)
色林錯西藏自治區第2大湖。藏語意為“威光映複的魔鬼湖”。曾名奇林湖。位於岡底斯山北麓,藏北高原斷陷盆地,班戈縣和申紮縣境內。東西長72公裏,南北寬約22.8公裏,東部最寬處達40公裏。麵積1640平方公裏。湖麵海拔4530米,最大水深超過33米。流域麵積4.553萬平方公裏。古色林錯麵積曾達1萬平方公裏。後因氣候變幹,湖泊退縮,從中分離出格仁錯、錯鄂、雅個冬錯、班戈錯、吳如錯、恰規錯、孜桂錯、越恰錯。湖周湖相台地和湖積平原廣泛分布。湖積平原上砂礫堤發育,南岸最明顯,多達幾十條,最長者可達40公裏。湖泊形態不規則,西側多半島和峽灣。湖區為半幹旱草原地帶,年均溫-3~-0.6c,最熱月均溫9.4c。年降水量約290毫米,6~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90%,夏季多冰雹。湖周山地海拔5100米以下發育了紫花針茅草原;4600米以下湖積平原上發育了固沙草和白草草原;山麓分布有羽狀針茅和藏沙蒿草原;草原帶以上特別是山地陽坡,有由小蒿草和羊茅組成的高山草甸或高山草原化草甸。色林錯湖區是傳統的牧區,主要放養犛牛、綿羊。湖內產短尾高原魚。
(溫景春)
森格藏布見獅泉河。
沙魯裏山金沙江和雅礱江的分水嶺,四川省境最長、最寬的山係。位於甘孜藏族自治州、涼山彝族自治州西部。主要山脈有雀兒山、素龍山、海子山、木拉山等。向南伸入雲南省境內,南北綿亙長達500~600公裏,東西寬達200公裏。山體由花崗岩、石灰岩、砂板岩、千枚岩等組成,山脊海拔在5500米以上,山峰則多超過6000米,最高的格聶山為6204米。海拔4000米以上屢見古冰鬥、“u”穀、冰磧壟、冰漂礫、冰川湖,是四川省冰川湖群最集中之地。僅理塘至稻城間即達400多個。5200米以上有現代冰川分布,北部雪線見於5200~5300米,南部見於5400~5500米。由於山體高大、山穀深窄,故崩塌、滑波等重力地貌甚為發育。此外,在分水山脊亦多山間盆地,如理塘、毛埡壩、康嘎、稻城等,為當地主要牧場。沙魯裏山是四川主要林區之一,除川西雲杉、麗江雲杉、長苞冷杉、鱗皮冷杉、黃果冷杉及高山鬆、落葉鬆等針葉林外,還有多種高山櫟及樺木。林區多鹿茸、麝香、蟲草、貝母、黨參、黃芪、大黃等藥材。沙魯裏山是四川珍貴動物白唇鹿的分布中心,並有扭角羚、盤羊、雪豹、藏馬雞、血雉等高原稀有動物。
(鄭霖)
沙坡頭包蘭鐵路沿線一小站。在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縣境內。中國科學院蘭州沙漠研究所在此設有沙漠研究站,鐵路防治流沙試驗成果名聞世界。已劃為寧夏的自然保護區(見中衛縣)。
(汪一鳴藍慧珠)
沙市市湖北省轄市,輕紡工業城市,長江航線重要港口。位於省境中南部,長江中遊荊江河段北岸。麵積166平方公裏,人口33.27萬。春秋戰國時,為楚都郢的渡口和港口;宋成為大港市;清因多次水災衰落,但貿易仍較繁榮,有“小漢口”之稱。1895年辟為通商口岸,始建新式碼頭。市區座落於河漫灘上,地勢平坦,海拔28~40米,濱江有荊江大堤和廢棄舊堤,地勢較高;向內高程漸小,為古河道與湖泊的淤塞地。全市地勢較低,全賴高程為46.5米的荊江大堤保護,有“堤城”之稱。沙市港總長12公裏,擁有碼頭61座,3000噸級江輪終年可泊;漲水期可泊5000噸級大輪;上與宜昌、重慶,下與武漢、南京、上海等港均有班輪往來。沙市亦為湖北省及兩湖平原公路網中心,省內第1條地方鐵路——荊沙鐵路(全長81公裏)以此為終點。有民航班機與武漢、長沙、廣州、上海往來。地處盛產糧、棉、油、豬、水產的江漢平原,具有發展輕紡工業的優越條件。包括化纖、棉紡、毛紡、棉織、針織、絲織、毛織和印染的紡織工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將近一半。此外有化工、機械、電子、食品等部門。產品工精質優,為全省出口商品生產基地之一。職工人均產值居全國領先地位。市區臨長江,在廢堤上修建的中山路集中較多商店,北京路多機關、大商場、文化娛樂場所,是繁華街道。工業多分布於郊區。古跡名勝有江瀆宮(一名渚宮)、章華台舊址、章華寺、孫叔敖墓、張居正墓、萬壽寶塔、烈士陵園、荊江分洪紀念碑、中山公園等。沙市與全國24座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江陵城街路相連,共同構成著名荊沙旅遊勝地。
(劉盛佳)
莎車縣新疆人口最多縣,南疆重要農業縣,屬喀什地區。維吾爾語名葉爾羌。位於塔裏木盆地西南部,葉爾羌河中遊。麵積平方公裏,人口53.60萬,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裏60人。縣府駐莎車鎮。據《西域同文誌》“葉爾土宇意,羌為大”,意為地域遼闊。附近地區漢為莎車國,北魏為渠莎國,隋唐並入於闐,元設鴉兒看(葉爾羌對音)水驛,明稱葉爾奇木,伊爾欽,又稱葉爾羌。清光緒九年(1883)置莎車直隸州,1903年改為莎車府。過去曾設莎車專署,轄莎車、葉城、澤普、麥蓋提4縣,1956年撤並於喀什專署。縣城年均溫11.3c,10c以上活動積溫4080c,無霜期208天,境內農業自然資源豐富,除糧、棉、油等作物外,盛產梨、桃、石榴、無花果、核桃及瓜類。農田防護林建設較先進。地當交通要道,曆史上為絲綢之路所經,曾為新疆對外貿易中心之一。現有公路可通烏魯木齊、喀什、和田及西藏阿裏地區。
(楊利普)
山東半島中國三大半島之一。位於山東省東部,突出於黃海、渤海之間,隔渤海海峽與遼東半島遙遙相對。地處膠萊河以東,又稱膠東半島。麵積2.7萬平方公裏。
地質與地貌半島屬中朝準地台膠遼台隆。太古代片麻岩和片岩等深變質結晶岩廣泛出露,白紀末有廣泛的火山岩噴發和酸性岩漿侵入活動。中新世以後,渤海總體大幅度下陷,成為華北—下遼河沉降帶拗陷最深的大型新生代斷裂—拗陷盆地。上新世末,特別是第四紀以來渤海海峽斷裂下陷,山東半島形成。全區被北北東—北東和北北西—北西兩組斷裂分割,形成大小不一的斷塊,經長期剝蝕分割,形成較破碎的低緩丘陵。少數山嶺突出丘陵之上。半島南部的嶗山主峰嶗頂海拔1133米,為半島最高峰。中北部的牙山、昆崳山、偉德山以及羅山、大澤山、艾山等,多為近北東走向。山地丘陵間有桃村地塹盆地、萊陽斷陷盆地和膠萊凹陷平原等。沿海有寬窄不等的帶狀平原,以蓬(萊)黃(縣)掖(縣)平原麵積最大。
山東半島海岸蜿蜒曲折,港灣岬角交錯,島嶼羅列,是華北沿海良港集中地區。膠州灣的青島(見青島市)、芝罘灣的煙台(見煙台市)、威海灣的威海(見威海市)、石島灣的石島和龍口等均為中國著名港口。半島沙嘴沙灘發育。沙洲發育之地,島陸相連形成陸連島,如煙台附近的芝罘島、龍口附近的屺島。沿海島嶼除渤海海峽的廟島群島外,均分布於近陸地帶,較大者有象島、莫邪島、杜家島、田橫島、劉公島、雞鳴島、崆峒島、褚島、蘇山島和南黃島等。
氣候半島屬暖溫帶濕潤季風氣候。1月均溫-3~-1c,8月(最熱月)均溫約25c,極端最高溫約38c。10c以上活動積溫為3800~4100c。年降水量650~850毫米,半島南側在800毫米以上;西北側濱海平原約600毫米。年降水量約60%集中於夏季,且強度大,常出現暴雨。降水年均相對變率約20%。年均相對濕度在70%以上。半島東側南部沿海4~7月多海霧,年均霧日30~50天。
水係半島水係發源於中部山地,南北分流,獨流入海,河床比降大,源短流急。河川徑流洪枯懸殊,汛期集中全年徑流量的70~80%,水位、流量過程線隨降水變化而迅速漲落,但一般不致為害。如遇暴雨則山洪暴發,加以河口受海潮頂托,往往加重了洪水危害;枯水季節河床暴露,甚至發生河水斷流和枯涸現象。
植被與土壤天然植被為暖溫帶落葉闊葉林,主要樹種有櫟類,如麻櫟、檞、枹等樹,以麻櫟最多,但常因放養柞蠶而伐去主幹呈灌木狀,構成山地丘陵特殊的“柞嵐”景觀。針葉樹以日本赤鬆為代表。植物區係中有亞熱帶成分,如苦木、山胡椒、三椏烏藥等;還有東北區係成分,如蒙古櫟、遼東櫟、赤楊等。20世紀初引種了黑鬆、日本落葉鬆等樹種。山東半島開發曆史悠久,原生植物破壞殆盡。
地帶性土壤為典型棕色森林土(俗稱山東棕壤),一般分布在緩坡地和排水良好的平地,多已辟為農田和果園,發育成熟化的耕作土。低山丘陵中上部殘積、坡積物上的粗骨棕壤土層淺薄,質地較粗,多種植花生、甘薯等作物。半島的果樹栽培以蘋果、梨、葡萄為主,著名者有煙台蘋果、萊陽茌梨、平度大澤山葡萄。
經濟概況山東半島經濟開發較早。公元前8世紀的春秋時代,漁鹽業已逐步發展。戰國時代,冶鐵業和絲麻紡織已有較高水平。漢代成為著名的東方穀倉。唐代登州、萊州是對外交往的重要港口。鴉片戰爭以後經濟畸形發展。1949年以後,半島地區優勢條件才得以發揮,成為全國著名的花生、果品、水產品和柞蠶絲生產基地。青島和煙台現正建設經濟技術開發區(見山東省)。
(葛敏卿)
山東省位於中國東部沿海,黃河下遊,東臨黃海,北濱渤海。簡稱魯。介於北緯34°30′~38°15′,東經114°50′~122°50′。山東半島向東伸入黃海和渤海之間,隔海與遼東半島南北遙對。廟島群島屹立於渤海海峽,成為拱衛北京的海上門戶。省境北與河北接壤,西南與河南為鄰,南與安徽及江蘇交界。京滬鐵路和京杭運河縱貫省境。麵積15.38萬平方公裏。1990年人口萬。轄5地區、11地級市、23縣級市、76縣。省會濟南市。
自然條件
地質山東地質基礎古老,屬中朝準地台的組成部分。郯廬斷裂帶縱貫南北,以東的半島和沿海部分,前震旦紀變質岩係出露地表,屬膠遼台隆,多形成沉積變質礦床和內生礦床;以西屬魯西斷隆,寒武、奧陶係灰岩發育,石炭一二疊紀含煤構造分布較廣,形成了魯西南煤田。在燕山運動中,魯中南隆起,形成一係列山地;魯西北和黃河三角洲在白紀開始發育為陸相斷陷盆地,生成了豐富的油氣資源。全省已發現礦物105種,探明60餘種。黃金儲量居全國前列,鋁土、石墨、菱鎂礦儲量居全國第2位,煤、鐵、石油等儲量也占全國重要地位。沂蒙山區金剛石原生礦總儲量1120萬克拉,居全國首位。
地貌與水係以平原低地為主。全省平原麵積占55%,低地占9%,河流湖泊占1.1%,三者合占總麵積的2/3。山地占20%,丘陵占14.9%,二者合占1/3強。
山地丘陵一般較低緩開闊。海拔較高的有泰山、沂山、魯山、蒙山、嶗山、昆崳山、徂徠山等,總麵積不足4000平方公裏。低山和丘陵麵積較大,但起伏平緩,相對高差約200~500米,一般都適於林果業發展。魯西北衝積平原地勢平坦,沃野千裏,是黃淮海平原的組成部分,為重要糧棉生產基地。山丘附近的山麓衝積洪積平原,排水條件好,地下水豐富,是人口稠密、農業發達地區。山丘內部分布有小盆地和山間平原,亦為重要農耕地區。在濱海平原有鹽堿土分布。
省境虎頭崖以西大陸岸線平直,灘塗廣闊,為沙質海岸,適於發展漁鹽業和海水養殖。但泥沙淤積,缺乏良港。虎頭崖經成山頭南下至繡針河口,多為石質海岸,岸線曲折,港灣眾多,有煙台、威海、石島、青島、石臼等名港,並有廟島群島、崆峒島、劉公島等島嶼。附近淺海廣闊,餌料充足,是重要的海洋漁場。
全省河流較多,長度在5公裏以上者達千餘條,分屬黃河、淮河、海河和邊緣水係。黃河從東明縣流入省境後,向東北蜿蜒600餘公裏,於墾利縣注入渤海。由於河道泥沙沉積,河床高出兩側地麵數米至十數米,20世紀50年代以來多次整修河堤,防止了決口和改道,並發展了水利灌溉事業。
氣候山東屬暖溫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水熱條件較同緯度內陸地區為優。氣候的特點是:春季幹旱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幹燥寒冷。年均溫為11~14c,由南向北遞減。1月均溫-4~-1c,極端最低溫-20c以下。7月24.5~27.5c,極端最高溫37~43c,無霜期180~220天,魯南較長,魯北和半島地區較短。省境光照充足,年均日照時數2300~2900小時。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由東南向西北遞減。山東半島及泰魯沂山地以南地區春旱不重,魯西北時有春旱。降水季節分配不均,夏季雨熱同期,對農業生產有利。但春旱夏澇及寒潮、霜凍、冰雹等災害影響農業生產。
自然地理區在中國綜合自然區劃中,山東省主體隸屬於遼東、山東半島落葉闊葉林區,包括2個亞區:
1魯中南低山丘陵亞區。亞區內中低山麵積占全省山地3/4,以泰山、魯山、沂山、蒙山、徂徠山、五蓮山為主。山勢巍峨,泰山被稱為“五嶽之首”,主峰天柱峰,海拔1532米。在石灰岩丘陵區常有喀斯特泉水湧出,以濟南泉群最著名。區內農作物一年二作。春旱不太嚴重,但夏季多暴雨。每值雨季,山洪暴發,造成嚴重水土流失,是全省水土保持的重點地區。果樹發展較快。亦為花生產區。
2山東半島亞區。位於省境東部,北、東、南三麵臨海,海拔700米以上山峰有嶗山、昆崳山、艾山、牙山、大澤山等,山勢雄偉。丘陵麵積約占全區麵積一半,起伏平緩,大部已辟為梯田。半島上的山脈多東北—西南走向。山間有萊陽盆地、膠萊盆地、諸誠盆地等,均由斷陷作用形成。山丘逼近海岸,濱海平原狹窄、海岸曲折,多深水港灣。半島是花生生產基地和蘋果集中產區。沿海漁場廣闊,資源豐富,是中國海洋捕撈和海水養殖重要基地之一。盛產對蝦、海參和各種魚類。煙台、石島、青島為重要漁業生產基地。
此外,魯西北屬華北平原半旱生落葉闊葉林區的黃泛平原亞區。為寬廣平坦的黃河衝積平原。在魯西北平原與魯中南山區之間,分布有帶狀湖群,通稱“南四湖”和“北五湖”。盛產魚蝦、菱芡,是本省重要淡水養殖基地。魯北平原上有徒駭河和馬頰河。平原微地貌發育,多相對高度1~5米的長條形緩崗,緩崗間分布有傾斜微緩的二坡地和條形窪地。緩崗和古河道地下水豐富,是主要農田所在地。條形窪地中夏季易積水,土壤有不同程度的鹽漬化,對農業生產有一定影響。魯西北降水變率較大,春季易旱。但光溫資源豐富,土壤條件適宜,是全省最重要的棉花基地。瓜果產量也大。
發展簡史
山東省是中國經濟文化發展較早地區之一,沂源猿人的故鄉。距今6000年前,山東出現新石器時代的大汶口文化。4000多年前有龍山文化,已發展農業,並出現了精致黑陶和原始紡織品。商的始祖契活動於魯南滕縣一帶,創造了青銅文化。春秋戰國時代,齊魯兩國獎勵農耕,發展漁鹽、冶鐵和紡織業,使用鐵製農具,使經濟得到較快發展。齊紈魯縞,暢銷各地,號稱“冠帶衣履天下”。秦漢以後,發展水利灌溉,琅玡、黃腄一帶成為穀倉。鹽鐵業和紡織業均占全國重要地位。臨淄城商賈雲集。唐代山東紡織業盛極一時,登州、萊州成為沿海對外貿易中心。日本遣唐使和留學生取道北路者,均由此登陸。
北宋初,由於水利的興修和黃河的治理,山東成為全國人口稠密地區之一。金、元時,經濟衰落。明初,為開發魯西因戰亂和人口逃亡而造成的大片荒地,先後從山西、浙江和本省的登州、萊州移入居民,實行軍屯,恢複生產。並疏浚濟寧至臨清的運河航道,使京杭運河漕運暢通,運河沿線興起商業城市濟寧、東昌、臨清、德州。鹽鐵陶瓷紡織業發展。桑麻之外,棉花種植普遍,煙草、瓜果、紅棗、蔬菜成為重要商品。
清初,商品經濟進一步發展。鴉片戰爭後,帝國主義勢力侵入山東,1858年煙台被辟為對外通商口岸,1897年德國強占膠州灣,1898年英國強租威海衛。德國於1899~1904年建成膠濟鐵路,繼之以貸款方式修築天津至韓莊間的津浦鐵路北段。1901和1904年興建膠濟鐵路沿線的坊子和淄川煤礦。大麵積種植工業原料作物(棉花、花生、烤煙)。而有悠久曆史的手工業(紡織、陶瓷、琉璃、蠶絲等)則隨進口商品的傾銷而衰落。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日本占領了青島和膠濟鐵路,使青島成為日本侵略華北的據點。大戰期間和戰後,山東民族經濟乘機獲初步發展,在濟南等地辦起小型麵粉、釀酒、製糖、榨油、火柴、卷煙工廠。至1937年共有民族資本工廠160餘家。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山東經濟衰敗。直至50年代初開始恢複。
人文概況
人口和民族全省人口萬。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裏539人,為全國人口密度大的省區。人口分布平原地區多於山地丘陵;鐵路沿線多於濱海平原;濟南、青島、淄博等城市郊區和灌溉發達的河穀平原,人口密度大於600人。黃河三角洲衝積平原、萊州灣濱海平原及魯中南山地丘陵地區,每平方公裏不足300人。其餘地區介於二者之間。市鎮人口占總人口的27.34%,其中人口百萬以上的城市有濟南、青島,近100萬的有淄博市。
民族以漢族為主體,占99.45%。少數民族以回族人數最多,占少數民族總人數的約90%,主要聚居在濟南、青州、臨清等城市。滿族、蒙古族和壯族人口也在千人以上。
經濟概況山東是全國工農業發展水平較高省區。1990年工農業總產值為2849億元,僅次於江蘇省,居全國第2位。工業總產值為億元,也次於江蘇省,居第2位。農業總產值647.5億元,居全國首位。
農業20世紀50年代以來農業發展較快,農業部門結構也發生巨大變化。1990年種植業比重已降為61.47%,而林、牧、副、漁的比重則上升到38.53%。其中牧業增至23.5%,漁業增至8.6%;但林業僅占3.2%,仍為薄弱環節。全省山丘低緩,平原麵積較大,開發曆史悠久,因而土地墾殖指數高,1953年達60.2%。近年因建設占地,耕地麵積逐年減少,墾殖指數降至46.9%。農田耕作較精細,複種指數146.1~173%。全省擁有農機總動力萬千瓦,有效灌溉麵積446.3萬餘公頃,為農業生產的現代化奠定了初步基礎。桓台縣已成為江北第1個畝產噸糧縣。
1種植業是省內農業生產主體。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玉米、甘薯、水稻、穀子、高粱、大豆等。1990年糧食總產量為萬噸,僅次於四川省,居第2位。糧食作物中以小麥為最重要,種植遍布全省,尤以菏澤、臨沂地區生產最多。1990年產量萬噸,僅次於河南,居全國第2位。玉米、薯類產量也居全國前列。
2山東為全國經濟作物重點產區之一。棉花、花生產量均居全國首位,烤煙、麻類的產量也大。1990年棉花產量97.5萬噸,約占全國總產量的21.6%。棉區集中分布在德州、聊城、菏澤、惠民、濟寧、濰坊等地市。花生是第二大經濟作物,1990年產量210.7萬噸,占全國的33.1%。花生籽粒碩大,品質優良,是重要的油料和外貿出口商品。出口量占全國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山東半島及魯中南山丘地區。烤煙年產量次於豫、滇、黔3省,約占全國1/10,是主要調出省。煙田集中分布在膠濟鐵路中段的青州市、臨朐、昌樂、安丘和魯南的滕縣等地。青州市的“青州煙”是卷煙工業的優質原料。麻類產量亦很大,有大麻、紅麻、檾麻等種。近年紅麻發展很快,麵積和產量均居首位。大麻是山東特產,集中分布在水土條件良好的泰(安)萊(蕪)肥(城)寧(陽)平原。
3山東是中國蔬菜重點產地,種類繁多,品質優良。每年約調出各種幹鮮菜近40萬噸。以名特產為中心,建立了大宗商品菜生產基地。膠州大白菜、章丘大蔥、蒼山大蒜、萊蕪生薑、濰坊青蘿卜均為名產。
4林業基礎薄弱,產值較小。20世紀50年代初森林覆蓋率僅1.9%,1986年提高到11.6%,但仍有大麵積宜林地尚待利用。魯西南地區平原綠化進展迅速,菏澤地區已實現了全區農田林網化。
5山東是中國溫帶水果的最大產區,1990年水果產量246.3萬噸,略次於廣東省,居全國第2位。蘋果產量占全國的38%以上。品種有青香蕉、紅香蕉,金帥、國光、紅星、紅富士等。產區已由山東半島擴展到魯中南山丘、黃河故道及魯西北平原等地。梨的產量僅次於河北省。煙台蘋果、萊陽茌梨、肥城佛桃、青州蜜桃、臨沂山楂、郯城油栗、平度葡萄、樂陵金絲小棗、菏澤柿餅等均為名產。本省又是瓜類集中產區,昌樂蜜寶西瓜、德州“三白”西瓜、菏澤“桃尖”西瓜、青州銀瓜均有名。
6桑蠶繭和柞蠶繭也有一定產量。桑蠶以臨沂、寧陽、臨朐、沂源、青州、蒙陰、棲霞、文登為重點產地。柞繭以乳山、牟平、棲霞、文登為主要產地。
7畜牧業與耕作業密切結合,屬農區畜牧業,多為舍飼。1990年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23.5%。生豬飼養萬頭,居家畜首位。牛馬驢騾等大牲畜共有725.82萬頭。魯西黃牛役肉兼用,是優良畜種。騾馬以惠民,東營、濰北為多。渤海大驢和德州黑驢是農村重要的短途運輸工具。山、綿羊共2076萬隻,山羊約占3/4,山羊板皮和青猾皮是重要的外貿出口商品。肉食兔和長毛兔發展快。養禽業、乳牛業和養貂業也有所發展,奶類年產量30萬噸。
8海岸線長3000多公裏,海域廣闊,水溫適宜,餌料豐富,適於多種魚蝦生長繁殖。淺海灘塗118.2萬多公頃,適養麵積近20萬公頃。1990年海水產品總產量167.8萬噸,僅次於廣東,居全國第2位。主要產品有帶魚、鮁魚、對蝦、毛蝦、海參等。對蝦產量居各省首位。主要漁場有萊州灣、煙威外海、石島外海、乳山外海、青島外海,海州灣等海域。煙台、石島、青島是三大海洋漁業生產基地。海水養殖主要有海帶、對蝦、貽貝等。海帶年產量約占全國總產量的一半,養殖場分布在煙台、榮成、青島等地。文登、乳山等縣近年發展了對蝦養殖。長島縣發展了海參、貽貝、鮑魚等海珍品養殖,並建立了罐頭廠和海珍品加工廠。全省海水養殖產量49萬噸,海洋捕撈103.3萬噸,漁業生產已開始走向經濟效益較高的“海洋農牧場”的道路。此外,海洋藥物資源多達330種。
農業區根據農業生產的相似性與差異性,全省可分為8個一級綜合農業區,1膠東農林漁區,2渤海農牧區,3魯北農林牧區,4魯西北農林區,5湖東農漁區,6膠濟農業區,7魯中南林農牧區,8海洋漁業區。
工業山東工業門類較齊全,輕重工業都有較大生產能力。1990年輕工業產值815.2億元,占工業總產值的51.7%;重工業產值761.5億元,占48.3%。
1山東是中國能源生產重點省區之一,煤炭、石油、電力均具較大規模。煤田主要分布在魯中南山丘西側和北側的聚煤盆地內。1990年生產原煤5995萬噸。每年約調出優質工業用洗精煤數百萬噸。兗州、棗莊、新泰、肥城、淄博、萊蕪等均為重要煤炭生產基地。兗州主要生產優良動力用煤和配焦煤,是煤炭出口基地。山東為全國第2大石油生產基地,年產3300多萬噸。勝利油田以東營為中心,包括勝采、孤島、孤東、廣利、濱南、臨邑等20餘個產油區。所產原油一部分送辛店、濟南精煉,其餘或通過魯寧油管送江蘇儀征轉運,或經黃島油港出口。辛店已成為新興石油化工基地。在煤炭、石油資源基礎上,山東電力工業發展很快。1990年發電446億度,已形成以22萬伏超高壓輸電線路和高溫高壓機組為骨幹的統一的電力網,成為全國第6大電網。鄒縣、十裏泉、辛店、萊蕪、濟南、濟寧、黃島、沾化、南定、石橫是主要電力中心。
2鐵礦資源豐富。有金嶺、黑旺、萊蕪、沂源等鐵礦。鋼鐵企業主要分布於濟南、萊蕪、青島和張店。濟南鋼鐵廠、萊蕪鋼鐵廠是中型鋼鐵聯合企業,青島鋼廠和張店鋼廠分別以煉鋼和軋鋼為主。
3黃金儲量豐富,產量居全國前列。膠東已為中國五大黃金生產基地之首。在招遠及萊州市境有特大型金礦。金剛石產量和儲量均為各省之冠,集中於沂沭斷裂帶沿線,著名的常林鑽石即產於臨沭縣。蒙陰縣發現世界首例與金剛石原生礦相伴生的自然銀。
4機械工業是全省第2大工業部門,1990年產值近300億元。生產載重汽車、拖拉機、農業機械、機車車輛、動力機械、礦山機械、化工設備、紡織機械、鍾表等。青島和濟南是重要機械工業中心。青島的機車車輛、濟南的黃河牌載重卡車聞名全國。
5紡織工業是全省最重要工業部門,包括棉、毛、絲、麻、針織、印染、化纖等多種行業,現有紗錠350多萬枚。青島市是最大的紡織工業中心,擁有十幾座大型棉紡織、絲織和印染廠,技術設備先進,產品質量優良。次為濟南,有數座大型紡織印染廠。60年代後德州、聊城、濱州、菏澤、濰坊、濟寧等產棉區也建起紡織廠。絲織業集中在周村、青島,可織造提花被麵、綢緞和印花絹綢。近年毛紡織業有較大發展。化纖生產也初具規模。
6食品工業以麵粉、榨油、卷煙、釀酒工業為主,生產地與原料地緊密結合,麵粉工業遍及全省;花生榨油廠集中在山東半島和魯中南山丘區;棉籽榨油廠和菜籽油廠分布在魯西北平原各地。食用植物油產量大,上交量居各省首位。卷煙加工能力也大,青島、濟南、青州、滕州有卷煙廠。山東還是多種名酒產地,煙台金獎白蘭地、味美思、紅葡萄酒及青島啤酒為全國名酒。原鹽生產已達520多萬噸,成為中國最大鹽業基地。
7山東是中國北方陶瓷基地之一,淄博陶瓷製品產量大,質量好。近年研製成功的象牙黃瓷、乳白瓷、魯玉瓷、高石英瓷等為瓷中佳品。
交通運輸山東省交通運輸較發達,路網密度較大。平均每百平方公裏有線路26.87公裏。線路總長已超過4萬公裏。其中鐵路營運裏程公裏,公路通車裏程4.08萬公裏,內河通航裏程1840公裏,輸油氣管道長440.7公裏。已形成以鐵路為骨幹,公路、海運、河運、航空和管道等配合的綜合運輸網。
1京滬鐵路縱貫省境中部,長412.6公裏,已建為複線,線路自動閉塞。由北向南先後與石德、膠濟、兗石等鐵路幹線相交,吸引範圍和客貨流量大。膠濟鐵路西起濟南,東止青島,全長392.9公裏。沿線人口稠密,客貨運輸繁忙,複線已全線開通。濟南鐵路樞紐現正擴建成包括17個站場和一係列現代化設備的先進的鐵路樞紐,是全國客貨運最繁忙的鐵路樞紐之一。此外,省內鐵路還有藍煙線(藍村至煙台)、辛泰—泰肥線(辛店至泰安,泰安至肥城)、張東—張八線(張店至東營;張店至八陡)、磁東—東萊線(磁窯至東都,東都至萊蕪)、兗濟—濟菏線(兗州至濟寧,濟寧至菏澤)、兗石線(兗州至石臼港)、新菏線(新鄉至菏澤)、坪嵐線(坪上至嵐山港)。京九線(北京至九龍)山東段已開工建設。橫跨魯西南地區的館(陶)聊(城)地方鐵路,長66.1公裏,已建成通車。
2公路運輸遍及廣大城鄉,四級以上公路占94.7%,高於全國58%的平均水平。全天候公路3.11萬公裏。膠東半島上煙台至青島一級公路(190多公裏)、威海至文登二級全封閉公路(20公裏)和龍口至黃城一級公路(17.5公裏)均已建成通車。濟青高速公路(360餘公裏)正在建設。新建成的濟南及東營黃河公路斜拉大橋,使黃河天塹變成了南北交通的通途。
3內河通航主要航道有小清河、黃河、京杭運河南四湖段等。由於降水變率較大,河水水位很不穩定,一般僅能季節通航。
4海運發展快。青島、煙台、石臼、威海、龍口、嵐山6大港口,均為目前山東省境正式對外開放的港口。青島港位於山東半島南部的膠州灣口,港闊水深,是中國天然良港和對外貿易口岸,貨物吞吐量3000多萬噸。對岸的黃島港建有2萬噸級和5萬噸級泊位,東黃輸油管由勝利油田直通碼頭,是中國重要石油出口港。煙台港位於山東半島北側的芝罘灣內,是重要漁港和商港,年吞吐量600餘萬噸,擴建後可停靠萬噸巨輪。石臼港外臨深水,建有10萬噸級煤炭出口碼頭,年吞吐量已達925萬噸。此外,還有石島、蓬萊、東風等地方性港口。近年在萊州灣畔建成了新的港口。
5管道運輸隨油田的開發而興起。勝利油田開發後,先後修建了東(營)辛(店)、臨(邑)濟(南)、東(營)黃(島)、魯寧(山東臨邑至江蘇儀征)等輸油管和孤(島)辛(店)輸氣管。從而減輕了鐵路運輸壓力,密切了采油和煉油的聯係。
6航空以濟南市為中心,有定期班機飛往北京、合肥、南京、上海。青島市有定期班機與上海、天津、北京、沈陽、大連等市聯係。煙台萊山機場與東營機場均已建成通航。
(翟忠義)
山海關中國萬裏長城東端的重要關隘,古代軍事重鎮,著名遊覽區。屬河北省秦皇島市。古稱榆關,又稱渝關、臨榆關、臨渝關、臨閭關。商屬孤竹,漢屬遼西郡,隋開皇三年(583)築關,名臨渝關。唐設臨渝關守提。明初建關設衛時,因其倚山麵海,故名山海關。清乾隆二年(1737)為臨榆縣縣城。地勢險峻,地理位置重要,北依燕山,南臨渤海,是華北通向東北的咽喉要道,京山、沈山鐵路在此聯結,古來即有“兩京鎖鑰”之稱,為兵家必爭之地。著名戰爭如明吳三桂引清兵入關與李自成農民起義軍之戰,1922、1924年直奉兩係兩次石河之戰、1933年日軍攻占山海關並由此侵略華北及1945年山海關阻擊戰等,均發生於此。
早在北齊天保元年(550)即於山海關修築長城。現長城為明建,多關城,山海關僅為長城眾多關城之一。關城呈四方形,周長約4公裏,高約10~13米。設4門,東、西門外築有羅城,南、北兩側建有翼城,關城外又建有城堡、墩台多座。城關與長城連成一體,構成完整的古代軍事防禦工程體係。著名的天下第一關即指山海關東門,為一座兩層建築,下為城台,高12米,上建三間兩層重簷歇山式磚木結構建築物,高13米,寬約20米。東、南、北三麵有箭窗68扇,門樓高懸“天下第一關”匾額。山海關風景優美,自古即為遊覽勝地。風景古跡,有山海關城樓、薑女廟、老龍頭、角山長城、三道關、懸陽洞、燕塞湖等。在長城入海處——老龍頭風景區內的山海關兵器館,已於1991年落成開放。
(鄧綬林唐學曾)
山旺村古生物化石自然保護區中國古生物化石寶庫。位於山東省臨朐縣城東北約20公裏的角岩山麓。《臨朐縣誌》載:“靈山東南5裏,俗傳山麓溪澗邊有特別產物,曰‘萬卷書’。自地中掘取極易,其質非土非石,平整潔白,層疊若紙。揭視,內現黑色花紋,備蟲、魚、鳥、獸……花卉諸狀態。”這一地區蘊藏大量古生物化石,麵積約2平方公裏,厚20米左右。化石門類之多,數量之大,世所罕見。已發現第三紀中新統古生物化石達10餘門類,近200種,新的種屬還在不斷出現。其中包括苔蘚、蕨、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化石和昆蟲(蜂、蛾、蜘蛛)、兩棲(蝌蚪、蛙)、爬行(蛇)、魚、鳥、哺乳(鹿、犀、貘、豬)等各類動物化石。化石一般保存完整齊全,清晰可辨,故有大自然的“萬卷書”之稱。
(陳龍飛)
山西省位於華北平原西側,黃土高原東部。簡稱晉。介於北緯34°35′~40°43′,東經110°15′~114°33′。東以太行山與河北為鄰,西隔黃河與陝西相望,北倚長城與內蒙古毗連,南與河南接壤。麵積15.60萬平方公裏。1990年人口萬。轄6地區、6地級市、7縣級市、93縣。省會太原市。
自然條件
地質與地貌地質構造上主要屬中朝準地台山西斷隆。大致為南北向的穹窿地塊,中央局部斷陷。境內地層,除上奧陶係至下石炭係缺失外,其餘均有出露。前震旦紀的基底,經數度區域性變動和變質,形成緊密的褶皺和北東東向的斷裂;晚期加裏東至早期華力西運動,本省處於隆起狀態;燕山運動以斷裂為主,構造線方向北北東;喜馬拉雅運動繼承和發展了燕山運動,形成雁行排列的地塹式盆地,其中以大同—靜樂斷陷和太原—臨汾斷陷規模較大。第四紀有黃土堆積和沉積。新構造運動活躍,是中國地震強度大、頻度高的省份之一。從公元前231~公元1983年,共發生4級以上地震109次,其中有兩次8級地震。
礦物資源豐富,尤富煤,素有“煤海”之稱;其次是鋁、鐵、銅等金屬礦物和耐火粘土、硫、磷、石膏等非金屬礦物。煤種齊全,埋藏淺,儲量多,主要含煤層為石炭係太原組和二疊係山西組,主要分布於大同、寧武、太原西山、沁水、霍西、河東六大煤田和渾源、五台、垣曲、平陸等煤產地。鐵礦類型多、產地多,但富礦少,礦石可選性差。銅礦主要蘊藏在中條山地區,屬細脈侵染型礦床。鋁土礦屬中石炭統沉積礦床,分布在孝義、陽泉、保德、原平、平陸、沁源等地。
山西處於中國黃土高原東部,通稱山西高原。境內高低懸殊,最高為五台山的北台頂,海拔3058米,是華北第一高峰;最低在垣曲縣東南的西陽河入黃河處,海拔180米。全境海拔一般在1000~2000米,與其東側華北平原和西側陝北高原比較,呈整體隆起。在高原中央插進了包括大同、忻州、太原、臨汾、運城五大盆地在內的一列雁行排列的斷陷盆地。盆地帶以東是以太行山、恒山、五台山、太嶽山、中條山等為主體的山地和構造高原,以西是以呂梁山為主體的山地和晉西黃土高原。全省分為東部山地、中部盆地、西部高原3地貌區。
氣候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季節變化明顯,地區差異大,垂直差異常大於水平差異,南部運城盆地和沿黃河穀地熱量豐富,永濟年均溫13.8c,10c以上活動積溫為,無霜期221.5天,屬暖溫帶,接近亞熱帶;北部右玉熱量最低,和永濟相比,年均溫低10.2c,積溫少,無霜期短99.3天,屬溫帶。省內暖溫帶與溫帶的分界,大致沿恒山—內長城一線,此線以北極端低溫多在-27c以下,冬小麥難以越冬,為春小麥區。溫度的地區差異大,使山西農作物具有多樣性,既能種耐寒的蓧麥、胡麻等,又可種喜溫的玉米、棉花。中條山南毛竹生長良好,雁門關外不見棗、核桃。山西年降水量多在400~600毫米。五台山年降水913.3毫米,是山西降水量最多之地。降水分布自東南向西北減少。省境各地曆年降水量懸殊,多雨年為少雨年的2~3倍;年內降水約60%集中於7、8、9三月,且多暴雨。由於降水變率大,季節分配不均,地表又缺乏植被,不能涵養水源,故旱情較普遍。此外,幹熱風、霜凍、冰雹、大風均為影響本省農業生產的不利條件。
水文省境西部與南部河流屬黃河水係,北部與東部屬海河水係。黃河幹流流經本省西界及西南界,龍門的徑流量為381億立方米。境內以汾河最大。徑流量達26.5億立方米。20世紀70年代以來,由於連年天旱、地下水開采加大及水源涵養條件惡化等原因,各河水量多呈減少趨勢。受降水影響,各河徑流年內分配不均,汛期6~9月水量占全年1/2,表現了夏雨型河流特色。全省水資源總量為142億立方米,其中河川清水徑流量為65.5億立方米,洪水徑流48.5億立方米,地下水排泄量27.75億立方米。著名大泉有朔縣神頭泉、平順辛安泉、平定娘子關泉、霍縣郭莊泉、洪洞廣勝寺泉、臨汾龍子祠泉、太原上蘭村泉、晉祠泉、柳林泉、陽城馬山泉、晉城三股泉等。
土壤全省土壤在水平和垂直分布上都有顯著差異。以垂直變化而論,大致在海拔2200米以上為亞高山草甸土,1600~2200米為山地棕壤,16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高階地為褐土、灰褐土、栗鈣土分布地,盆地內較低部位及河穀兩岸有草甸土和淺色草甸土。地帶性土壤為褐土、灰褐土和栗鈣土。褐土主要分布在呂梁山以東、恒山以南高階地和丘陵區,是省內最好土壤。太原盆地與臨汾盆地間韓侯嶺為界,以南是碳酸鹽褐土,以北是淡褐土。碳酸鹽褐土粘化程度較高,尤以土層中部為甚,耕性良好,保水保肥性能強。淡褐土較碳酸鹽褐土有機質含量少,質地較粗。恒山以北為栗鈣土。呂梁山以西、昕水河以北黃土丘陵區為灰褐土,土質疏鬆,侵蝕嚴重,土壤肥力低。本省各主要盆地在地勢低窪、排水不良之地有鹽堿土,以大同盆地麵積最大,次為太原和忻州盆地。50年代以來,部分鹽堿地得到改良。
動植物原始植被幾全遭破壞,多為次生植被。省境東南部為落葉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較高山地多遼東櫟、鵝耳櫪、栓皮櫟、樺、楊等闊葉雜木林;較低山地為油鬆林、白皮鬆、側柏林和針闊葉混交林;此外以柔毛繡線菊、胡枝子、沙棘、荊條、酸棗等中旱生落葉灌叢居優勢。中部以中旱生落葉灌叢和針葉林為主,次為落葉闊葉林。喬木以雲杉、細葉雲杉、華北落葉鬆、油鬆、白樺、山楊、遼東櫟為主,灌叢有柔毛繡線菊、胡枝子、毛榛、黃薔薇、沙棘、虎榛子等。北部和西北部為半幹旱疏林草原,優勢植被有本氏針茅、茭蒿、達烏裏胡枝子、狗尾草等,山地有白樺、山楊、落葉鬆等次生林分布。野生動物資源種類甚多,有鳥類290多種,哺乳類74種。屬於國家保護者有褐馬雞、黑鸛、大天鵝、鴛鴦、梅花鹿、獼猴、石貂、原麝等18種。
自然地理區在中國綜合自然區劃中,全省分別隸屬2個自然地理區:
冀晉山地半旱生落葉闊葉林、森林草原區本省大部屬此區。包括4亞區:1晉東南高原亞區。為太行山、太嶽山、中條山所環繞,山間多小盆地,有廣靈、靈丘、壽陽、陽泉、黎城、長治、晉城、陽城、垣曲等。盆地內農業發達,河流切割較深,灌溉不便。2晉中盆地亞區。自北向南有忻州、太原、臨汾、運城4大盆地,灌溉條件優越,低窪處土壤有鹽漬化現象。3呂梁山亞區。北段分蘆芽山、雲中山兩支,其間為靜樂盆地;中段主峰為關帝山,呈穹窿狀;南段分割破碎。4雁北盆地亞區。大部是海拔1200~2000米的山嶺,間有山間盆地,以大同盆地最大。農作一年一熟,受幹旱、風沙、鹽漬影響大。蘆芽山、關帝山、五台山尚有成片林地。
黃土高原森林草原、幹草原區呂梁山以西屬之,水土流失嚴重,地麵分割為塬、梁、峁多種黃土地貌。風沙對農業也有威脅。
發展簡史
山西是中國古文明發源最早的地區之一。現已發現舊石器時代遺址20多處,其中襄汾“丁村人”遺址(見丁村文化遺址),是中國極重要的舊石器時代遺址之一。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等新石器文化遺址遍布全省。晉南地區是遠古文化的發達區,傳說唐堯虞舜、夏禹均曾建都於此。西周初,周成王封其弟叔虞於山西,先稱唐,後改稱晉。春秋時期,晉發展為黃河流域的強大國家。今侯馬古城即晉國晚期都城新田故址。戰國時,晉中河穀盆地開發。春秋戰國時有絳(今新絳)、安邑(今夏縣北)、平陽(今臨汾)、晉陽(今太原市晉源)等城市興起。秦漢時期屬河東、上黨、太原、雁門等郡。河東郡是全國經濟發達、人口稠密地區,有鐵宮四處。此時,山西南部農業發達,所開番係渠引黃河、汾河水灌溉,河東、上黨、太原等郡有大量糧食沿汾河漕運京畿(長安)。魏晉南北朝時期,黃河流域戰亂頻繁,經濟凋敝。由於遊牧民族南遷,致使境內大量農田變為牧場。公元398年,鮮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政權,將都城由盛樂遷到平城(今大同),後統一黃河流域。自4世紀初至6世紀後半葉,平城、平陽、晉陽先後成為中國北方政治、軍事中心城市。
隋代山西分為十三郡,置河北道行台於晉陽。河北道管轄區域相當今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和河南、山東的一部分,晉陽是黃河流域僅次於長安、洛陽的政治、軍事中心。唐朝於山西置屯田,勸農桑,興水利,經濟得以繁榮,“河東殷富”。但山西成為全國主要伐木區,森林日漸消失,湖泊漸涸,泉水大量減少,自然環境發生明顯變化。唐朝中後期,突厥族的沙陀一支幾經遷徙,進入山西北部。五代時期,沙陀族以山西為根據地,奪取黃河流域大部地區,先後建立了後唐、後晉、後漢政權。以太原為陪都,稱北京。
明代山西屬山西布政使司,設大同、太原、平陽等府和汾、沁、澤等州。元末明初,山西因受戰禍較少,成為平原居民的避難所,人口劇增。明初從山西和中南部的澤(今晉城)、潞安(今長治)、平陽(今臨汾)、太原等地區大量移民到河北、北京、山東、河南、安徽一帶。明推廣植棉,發展蠶桑,所產潞綢馳名天下。潞安府是當時北方最大的絲織中心之一。晉南鹽池盛產湖鹽,為山西大宗出口物。在鹽、綢業發達的基礎上,山西商業甚為活躍,商人足跡遍布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平陽澤潞,豪商大賈甲天下。非數十萬不稱富。”
清始稱山西省,人口較明時少,工農業生產衰弱,但商業仍有發展。經商範圍擴展到東北三省和內外蒙古。清中葉匯總業興起,出現近代史上有名的山西票號,經營地區主要在平遙、祁縣、太穀,所設分號分布全國大部地區,並遠達日本、俄國。山西票號一度控製全國金融。
1840年後,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山西僻居內地,帝國主義勢力侵入較晚,資本主義發展較沿海各省晚。1907年正太鐵路和1937年同蒲鐵路通車後,交通改善,工農業發展。太原、陽泉等地先後建立起采煤、煉鐵、軍火、紡織等現代工業,糧、棉生產也有發展。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山西經濟雖然遭破壞,但仍不失為中國內地工業較有基礎的省份。
人文概況
人口與民族山西人口萬,市鎮人口占總人口的28.72%,高出全國的平均比,反映了山西工礦業較發達的特點。人口平均密度為184人/平方公裏。以太原等城市郊區人口最密,達400人左右。次為晉東南、晉南、晉中、忻定的盆地區,約200~300人。大同盆地和晉東山地各縣約100~150人。西山地區各縣人口最稀,約為50~100人。
漢族居民占總人口的99.75%。另有回、滿、蒙古、朝鮮、壯、藏、苗、維吾爾、瑤、土族等34個少數民族,以回族較多。
經濟概況山西是中國內地工業較發達省份,以重工業占優勢(占71%),是全國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
工業礦產資源豐富,除煤炭外,鋁、鐵、銅、石膏、鹽等均居全國前列,此外有硫、鉛、鋅、黃金、鈷、雲母等礦藏。50年代以來,新建和擴建了一批工礦企業,形成以煤炭、冶金、機械、化工為主體的重工業基地。
1煤炭工業。山西省是中國的“煤海”,全省含煤麵積占總麵積的37%,已探明煤炭儲量達2350多億噸,占全國30%。有5個主要大煤田:沁水煤田,包括陽泉到晉城一帶,占全省煤田麵積1/2,為山西最大煤田,以無煙煤為主;大(同)寧(武)煤田,以氣煤為主,為優質動力煤和煉油化工用煤;西山煤田,位於太原西南,以焦煤、肥煤、瘦煤為主;霍西煤田,位於汾河中遊東西山之間,以主焦煤為主;河東煤田,位於晉西黃河沿岸,以肥煤、焦煤、瘦煤為主,有優質煉焦煤和煉油化工用煤。全省煤田具有儲量大、質量好(煉焦煤占探明儲量57%),品種齊全,地質構造簡單.開采條件好,建井投資省(比南方建井投資省1/2)等優點。且鄰接北京、天津、鄭州、洛陽、西安、鹹陽等工業區,與上海、沈陽、武漢等亦相距不遠,交通方便,建設煤炭能源基地的條件優越。
全省現有大中型煤礦240多座,1990年產煤2.859億噸,占中國總產量的26.5%,已躍居世界少數巨大煤炭基地之列。所產煤2/3以上調往省外,供應中國26省、市、自治區,並大量外銷出口。主要有大同、陽泉、西山、汾西、潞安、晉城、霍縣、軒崗等8大礦區。大同煤礦年產煤約5600萬噸,主產優質動力用煤,為中國最大煤礦。陽泉煤礦是中國最大無煙煤產地,年產1400萬噸。西山煤礦主產煉焦煤,產量亦達千萬噸以上。除陽泉、晉城煤礦生產無煙煤外,其他各礦多以生產煉焦煤為主。
2電力工業。以火力發電為主。1990年發電量為314.16億度。設備容量在10萬千瓦以上的大電廠有9座,以朔縣神頭電廠、霍縣電廠及太原、大同、娘子關電廠規模最大。現正興建幾座大型坑口電站——神頭二電廠、大同二電廠、長治漳澤電廠等,並計劃在水源豐富的黃河沿岸的河津、保德、河曲、柳林及沁河下遊的陽城等地興建幾座巨型火電站。山西將成為中國最大的火電基地。已架設大同—北京50萬伏超高壓輸電線,向京津和華北地區輸送大量電力。
3鋼鐵工業。太原鋼鐵公司為大型聯合企業,擁有采礦、煉鐵、煉鋼、軋鋼、煉焦化工、耐火材料等工廠,以電爐煉鋼為主,為中國主要優質鋼產地之一。
4有色冶金工業。以銅鋁采煉為主。鋁礦已探明儲量8.2億噸,居全國首位,主要分布在孝義、陽泉、保德、柳林等地。利用孝義的鋁礦和當地的煤炭、石灰石、水源,在河津建有規模巨大的山西鋁廠。太原有電解鋁廠。銅礦儲量占全國第3位,以中條山儲量最大。太原和中條山均有煉銅廠。
5機器製造業。以重型機械、礦山機械、紡織機械、機車、機床製造為主,以太原分布最多。大同是中國機車和柴油機製造中心之一。榆次建有紡織機械廠。
6化學工業。原料豐富,能源充足,發展化學工業(尤其是煤化工)的條件優越。以酸堿、化肥、塑料和藥物生產為主。太原為全省最大的綜合性化工中心,亦為全國化工基地之一。長治市東潞安有山西最大的化肥廠。大同、陽泉、運城、原平等地亦有化工廠。
7紡織工業。以棉紡為主,並有毛紡、絲紡和人造纖維工業。太原是省內最大綜合性紡織中心。其次為榆次、臨汾、侯馬、新絳、永濟等地。陽城有絲紡織廠,洪洞有維尼綸廠。
8建材工業。雁北地區的陶瓷原料儲量大、種類多。年產硬質高嶺土6萬多噸,高鋁軟質高嶺土4萬多噸。所產陶瓷均屬國家精品,是中國五大陶瓷原料生產基地之一。
9食品工業。汾陽杏花村生產的汾酒和竹葉青酒馳名中外。其他食品工業與輕工部門較薄弱。
農業山西農業曆史悠久,但由於濫伐濫墾導致生態環境惡化,農業生產低落。20世紀50年代以來進行水利建設,水澆地麵積增加,提高了農業抗旱能力。同時,在水土保持、造林綠化等方麵亦有進展。
1種植業以糧食作物為主,小麥、玉米是本省主糧。小麥播種麵積和產量均居首位。以晉南盆地各縣種植最多,是商品麥主產區。山西中南部多種植冬小麥,五台山—雁門關—蘆芽山—紫金山—線以北熱量低,為春麥區。玉米種植麵積和產量居第2位。除晉西北高寒地區外,玉米廣布各地,以太行山區各縣種植最多。穀子為山西傳統的糧食作物,晉東南為主產區,所產“沁州黃”小米以質優著稱。高粱性耐澇,忻定盆地和太原盆地下濕易澇地為其主產區。此外有蓧麥、馬鈴薯、甘薯、糜黍、水稻等。蓧麥、馬鈴薯產於晉西北高寒地區;水稻產於太原西南郊及太原盆地、忻州盆地、臨汾盆地低窪地區。
2經濟作物以棉花和油料為主。棉花產在運城地區和臨汾盆地各縣,次為晉東南(陽城等縣)和太原盆地(平遙、文水等縣)。油料作物有胡麻、花生、向日葵等,胡麻為耐寒作物,分布在晉西北高寒區,以神池縣產量最多,號稱“胡麻之鄉”。
3畜牧業以飼養大牲畜和豬羊為主,牛占大牲畜1/2以上,多為役畜。以體型高大的良種役用牛——萬榮大黃牛最有名。太原市郊和沁源、山陰等縣飼養乳牛;和順、祁縣飼養改良肉牛。驢占大牲畜1/4,主要分布在山區,多作馱畜。騾的飼養頭數僅次於河北、河南,居全國第3位。騾馬多見於平原農業區。養豬業以中南部盆地各縣為主。養羊有曆史傳統,是中國東部農業區養羊較多的省。主要分布在東、西山區。黎城大青羊是著名良種山羊。
4全省林地麵積266萬公頃,森林覆被率17%,高於中國平均水平。成片林主要分布在管涔山(寧武、五寨一帶)、關帝山、太嶽山、中條山、五台山、太行山、呂梁山、黑茶山等林區,以天然次生林為主,主要樹種為華北落葉鬆、油鬆、雲杉、樺等。經濟林有核桃、紅棗、花椒、柿樹等,是中國主要核桃產區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南部低山丘陵區,以汾陽、孝義產核桃最多。棗樹以晉中和晉南盆地及邊山區種植較多,次為晉西黃河沿岸。以糖分高核小的稷山棗最有名。
農業區根據山西省的農業自然經濟條件和生產特點的地域差異性,可將全省分為7個農業區:1晉南區。包括運城地區和臨汾盆地各縣。為山西省地勢低、熱量高(10c以上活動積溫達3800~4500c)、無霜期長(200~230天)的區域,一年二熟,是棉、麥集中產區。2晉中區。太原盆地和忻定盆地各縣。土地肥沃,水源豐富。城郊農業發達,是全省最大蔬菜園藝和高粱產區、第二大麥棉產區。3晉東南區。晉東南地區和安澤縣。太行、太嶽、中條山環繞,中有長治等盆地,人多地少,耕作精細。蠶絲、麻皮、穀子生產居全省之冠,林牧副業發展條件好。4晉東區。五台山到太行山的晉東北各縣。境內山嶺縱橫,土薄石多。河穀盆地以農耕為主,多種植玉米、穀子等,山地丘陵利於發展林牧副業。5晉北區。大同盆地和靈丘、廣靈盆地。為地勢較高(海拔大於千米)、氣溫較低的高盆地區,主要種植春小麥、甜菜、穀子、玉米等,一年一熟。鄰接內蒙古,風沙大,宜建立護田林網。盆地中有大量鹽堿地需改良利用。6晉西北區。右玉至婁煩的管涔山蘆芽山區。為高寒地區,無霜期最短(100~130天左右),主要種植蓧麥、馬鈴薯和胡麻,產量居全省之冠。本區地勢高峻,為汾河、桑幹河等的源地,應大力營造水源涵養林,以發展林牧業為主。7晉西區。管涔山—呂梁山以西至黃河沿岸一帶。境內黃土裸露。溝壑縱橫,水土流失嚴重,生產條件差,糧食單產低,燃料、飼料、肥料俱缺,經濟貧困。造林種草,修建基本農田,搞好水土保持是農業發展的關鍵。
交通運輸現代交通始於20世紀初。到1949年時有石太、同蒲、京綏3條鐵路幹線。50年代以來對原有鐵路進行技術改造,並新建了京原(平)、太焦(作)、長邯(鄲)等鐵路於支線。至1990年,全省鐵路營業裏程為2330公裏,形成以太原為中心的鐵路網。1991年又建成自大同至河北秦皇島的幹線,全長653公裏。鐵路外運量中煤炭占近90%,其餘外運貨物主要有鋁土、石膏、化肥、鋼鐵等;入境貨物以木材、鐵礦、糧食、石油、日用百貨為大宗。此外,1990年全省地方鐵路在建裏程達476公裏,其中已開通運營的達110公裏。
1990年公路通車裏程達3.07萬公裏。主要幹線有:太原—軍渡—陝北;太原—長治—邯鄲;太原—茅津渡—三門峽;太原—大同;大同—運城等。
航空有從太原直通北京、上海、廣州、天津、西安及西南、西北的飛機。太原—鄭州—南京—杭州的航線也已通航。從太原還有飛往長治的省內短程班機。
(張維邦蕭樹文)
陝西省中國西北地區工農業和交通較發達省區。簡稱陝,亦簡稱秦。位於黃河中遊。介於北緯31°42′~39°35′,東經105°29′~111°15′。東鄰山西、河南,南界湖北、四川,西接甘肅,西北及北與寧夏、內蒙古毗鄰。麵積20.56萬平方公裏。1990年人口萬。轄6地區、4地級市、8縣級市、85縣。省會西安市。
自然條件
陝西地勢南北高、中間低。北部是深厚黃土層覆蓋的陝北黃土高原;中部是渭、涇、洛等河流下遊衝積形成的關中平原;南部為構造上升運動強烈的陝南山地。自然條件複雜多樣,南北殊異。
地質在地質構造上,以秦嶺地軸北緣深斷裂為界,全省分為南北2單元:界以北主要屬中朝準地台陝北台坳,僅西安以北、以東屬渭河斷陷;界以南則屬秦嶺褶皺係。古生代初期,秦嶺褶皺係沉積了深厚的寒武紀、奧陶紀灰岩,陝北斷坳則沉積了厚度不大的寒武、奧陶係灰岩。加裏東和華力西造山運動期,秦嶺、大巴山褶皺成山,伴有斷層產生,沿斷裂帶有大量花崗岩侵入,生成秦嶺山區的金屬礦。陝北台坳表現為振蕩運動,沉積了石炭係和二疊係海陸相及煤係地層,如渭北煤田。中生代的印支和燕山運動,陝北變成內陸湖泊、沼澤,沉積了湖相和煤係地層,為第2次成煤期——侏羅紀煤層,如神府煤田和延長煤礦。新生代喜馬拉雅運動中,秦嶺山地再度上升,北坡斷裂下陷,形成渭河斷陷,廣泛為第四紀沉積層覆蓋,形成關中平原。第四紀時,陝北氣候寒冷幹燥,沉積了深厚的風成黃土。
地貌全省從南向北依次可分為陝南山地、關中平原、陝北黃土高原3個地貌單元。
陝南山地秦嶺、大巴山山地合稱陝南山地,包括介於兩山之間的漢江穀地。秦嶺東西走向,北坡陡峻,南坡平緩,多深切峽穀,自古多為南北交通要道。海拔約1500~3000米,在省境東西長約400~500公裏,南北寬120~180公裏,橫貫於渭河和漢江之間,為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分水嶺,中國南方和北方重要地理分界線。最高峰太白山(3767米),山頂盛夏積雪,有古冰川地貌。大巴山綿延於川、陝邊境,東接武當山,海拔約1500~2000米。通常以任河為界,分為東西兩段;任河以西,一般稱為米倉山,主峰有石馬山(2312米)和光頭山(2464米)。任河以東稱大巴山,主峰有九龍山(2603米)和化龍山(2917米)。山地山勢較和緩,多渾圓狀或平梁山丘。石灰岩分布地區則多喀斯特地貌。漢江由西向東流經秦嶺、大巴山間,小峽與盆地相間分布,較大的有漢中盆地、安康盆地。漢江橫貫漢中盆地中央,兩岸有對稱的四級階地。一、二級階地地勢平坦,耕地分布集中,是本省重要稻穀產區;三、四級階地由紅色亞粘土和粘土組成,多屬低產土壤。發源於秦嶺東段的丹江,向東南流入漢江。
關中平原又名渭河平原和關中盆地。海拔約325~800米,東西長360公裏,南北寬度不一。渭河自西向東橫貫平原中部,兩岸地勢不對稱,呈階梯狀增高,有明顯的階地和黃土台塬。
陝北黃土高原位於北靈山、藥王山和黃龍山一線以北,海拔約800~1200米。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多數地區覆蓋有深厚風成黃土,厚約幾十米至百餘米。經長期流水衝刷和其他外營力的剝蝕作用,發育成塬、墚、峁、溝壑等多種地貌,是中國水土流失最嚴重地區(見黃土高原)。高原北部長城沿線,從定邊、靖邊、橫山、榆林至神木一帶,多風沙地貌,屬毛烏素沙地的一部分。東西長400餘公裏,南北寬80公裏,海拔約1000~1500米。灘地地下水豐富,埋藏甚淺,夏季水草豐盛,成為點綴於沙區中的綠洲。
水文全省河流分屬黃河、長江兩大水係。前者流域麵積約占全省總麵積的64.5%,後者占35.5%。黃河幹流中段縱貫陝、晉邊境,大部為峽穀,水流湍急。至龍門因斷層,形成瀑布急流,與龍門以下的坦蕩緩流形成鮮明對照。潼關附近,幹流呈90°轉向東流。黃河中遊段的主要支流大多流經黃土高原,河水含沙量大,年均輸入黃河泥沙量達7.9億噸,占黃河平均輸沙量的一半,是流入黃河泥沙最多的省份。
渭河為黃河最大支流,流經關中平原,至潼關入黃河,陝西境內長約502公裏,支流南北不對稱。北岸支流少,源遠流長;南岸支流多而短促。
漢江為長江最大支流,流經漢中盆地,穿過黃金峽和鳳凰山與大巴山之間的基岩山地,進入安康盆地,向東蜿蜒於丘陵低山區,至白河縣東流入湖北省。陝西境內為漢江上遊,長719公裏。漢江及其支流流經秦巴山區,寬穀與峽穀交替出現,有多處優良壩址。
氣候陝西位於中國內陸中緯度地區,季風氣候和大陸性氣候的影響都較明顯,由南而北具有北亞熱帶濕潤氣候、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和暖溫帶、溫帶半幹旱氣候的特征。秦嶺山脈橫亙省境中南部,南北氣候差異顯著。年均氣溫陝北黃土高原約為9c,關中平原13c,陝南漢江穀地則達15c,較同緯度的淮河流域為溫暖,盛產亞熱帶經濟林木。
冬季南北溫差達10c,夏季溫差僅4c。10c以上活動積溫:陝南4200~4900c,持續日數220~235天,秦嶺深山區僅2600c;關中3800~4200c,持續約200天;陝北2900~3200c,持續約160天。
年降水量由南向北遞減,山區則由下而上遞增。秦嶺以南約800毫米以上,秦嶺高山區超過900毫米,大巴山區1100毫米。省境西南部的寧強、南鄭兩縣交界局部地區可達1400毫米,為全省降水最多地區。陝北黃土高原的定邊縣僅350毫米,是全省降水最少地區。省境西部降水略多於東部,平均相差50~100毫米。降水季節分配不均,變率大,影響農作物生長。7~9月降水量常占全年一半以上,且多暴雨,易引起山洪暴發和水土流失。夏初降水偏少,雨季短促,短期無雨或少雨,易造成幹旱;秋季降水較多,可補充土壤蓄水量;冬季雨雪偏少(一般不足30毫米),但氣溫低,蒸發弱,越冬作物可利用土壤積存水分,減輕幹旱危害;春季降水平均隻占全年20%,對作物生長有一定影響。如冬春連旱,對陝北黃土高原春播影響更甚。
動植物陝西是華北、華中和青藏高原三大植物區係與古北界和東洋界動物區係的交匯區,具有明顯的過渡性和複雜性的特點。動植物種類繁多,其中植物約有3000~3500種,約2/3分布在陝南秦巴山區。植物種類南北間差異明顯,植被垂直結構隨地勢高低而不同。野生經濟植物豐富,其中藥材類800多種,多分布於陝南秦巴山區,黨參、川芎、連翹、厚樸、杜仲等產量較高;陝北則產麻黃、甘草、枸杞等。此外有纖維類、油料類、澱粉類、化工原料類、幹鮮果類等。
野生動物中以大熊貓、金絲猴和羚牛最為著名。大熊貓分布在秦嶺西部的寧陝、佛坪、太白等縣局部地區,多生活在海拔1400~2300米,為中國特有珍貴動物。金絲猴又名金線猴或仰鼻猴,分布地區與大熊貓相同,常活動於海拔1200~1700米的中山,與川北、甘南所產金絲猴同為中國珍貴動物。羚牛廣布於秦嶺深山區,一般活動於海拔1400~2100米,亦為中國特產珍貴動物。鳥類約有200多種,屬於國家一類保護的有朱鹮和黑鸛。朱鹮俗稱紅鶴,又名朱鷺,為世界珍貴鳥類之一,分布在關中平原和秦嶺山區。黑鸛多分布於渭河灘及榆林地區。1965年太白山被劃為國家自然保護區(見太白山自然保護區)。此外,還辟有佛坪自然保護區等。
自然地理區陝西由南向北自然地帶性分異規律顯著。在中國綜合自然區劃中,陝西省所轄範圍包括在2個自然地理區內。
黃土高原森林草原、幹草原區陝西省秦嶺以北均屬此區,麵積占全省的64%以上。本區具有典型的黃土地貌。氣候為亞濕潤向半幹旱過度,植被為森林草原向幹草原過渡。土壤由黑壚土過渡為淡栗鈣土。耕作製度則由南部二年三熟的農業區,向北過渡為一年一熟的半農半牧區。區內可分為3個亞區:1陝北丘陵溝壑亞區。2陝北切割塬亞區。3渭河穀地亞區。
秦嶺大巴山混交林區陝西省渭河穀地以南地區,包括秦嶺、大巴山和漢江穀地,占全省麵積的近36%。本區為北亞熱帶濕潤氣候,植被以暖溫帶針闊葉混交林和落葉闊葉林為主。適宜亞熱帶經濟林木生長,是省內茶葉、油桐、柑橘、油茶、棕櫚的主要產區。本區可分為秦嶺山脈和大巴山脈兩亞區。
發展簡史
陝西為中國經濟發展甚早地區之一。關中平原西部早在新石器時代早期就有人類定居,從事農耕,種植蔬菜和飼養禽畜。公元前12世紀,周王朝從岐山下的周原,東移至西安附近的灃京和鎬京,興修水利,發展灌溉。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修建鄭國渠,漢武帝(公元前140~前87)時修建白渠、成國渠、漕渠、龍首渠等重要水利工程,使耕地麵積迅速擴大,形成以長安為中心的農田水利網,前後累計灌溉達39.6萬餘公頃。秦、漢時關中平原已成為全國人口稠密、農業發達地區之一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隋唐時京師(長安)人口眾多,關中“所出不足以給京師(長安),備水旱,故常漕東南之粟”。後因隨北方人口不斷南遷,南方農業和手工業,特別是商品交換日漸興盛,經濟重心南移,關中地位漸降。唐末以後,關中農田水利失修,農業生產停滯不前。清末民初,糧食大幅度減產,1928~1930年陝西又連續大旱。
陝南山地農業發展較晚。西周滅亡時,鄭國(今華縣境)人越過秦嶺遷至漢中盆地,稱為南鄭,和褒河下遊地區的褒國,形成陝南兩個最早的聚落中心。從漢至南宋千餘年間,陝南農業得到3次較大發展。最早為西漢初期,興建了漢中盆地曆史最早的水利工程“山河堰”;次為蜀、魏相爭時期,諸葛亮駐兵漢中,興修水利,分兵屯田;第三為南宋抗金將領吳玠、吳璘兄弟駐兵漢中,恢複和興修了灌地數萬公頃的農田水利工程,並在漢中、安康等地屯田。此後陝南地區因有秦嶺、大巴山阻隔,受戰爭破壞較少,經濟穩定發展。漢中盆地很早就種植水稻。山區的竹、木、生漆、藥材等多種土特產,自唐、宋以來久負盛名。
陝北黃土高原在秦漢以前仍為草原,間有若幹片森林,為戎狄遊牧區。秦時始在鄰近河穀川道開荒發展農業,逐漸形成農牧交錯地區。東漢後為匈奴、鮮卑族占據,畜牧業獲得發展。靖邊北部的統萬城(今白城子),為公元407年匈奴首領赫連勃勃建立大夏政權的首都。北宋和明代為防禦北方少數民族侵襲,先後於此駐兵屯墾。明末清初農業有較大發展。但因長期亂墾濫伐,植被嚴重破壞,助長風沙危害,加劇水土流失,形成今日生態平衡失調、自然條件嚴酷的局麵。1927~1937年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陝北成為革命根據地之一。1937~1947年延安成為中國共產黨中央所在地,邊區建立了紡織、鑄鐵、煉油、機修、軍械、印刷、火柴等工廠。
陝西一名始於唐代安史之亂後設立的陝西節度使。宋置陝西路,元改陝西行中書省,明置陝西布政使司,轄今陝、甘兩省。清康熙時置陝西省(另置甘肅省)沿用至今。
人文概況
人口與民族全省人口萬,占全國人口的2.9%。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裏160人,高於全國平均密度。人口分布不均,陝北較低,約52.4人,僅綏德、米脂、吳堡等縣人口較稠密,每平方公裏約150人;關中平原最高,約322.8人,尤其東起渭南,西至武功,北抵銅川的三角地區竟高達500人以上,為全省人口最稠密地區;陝南秦嶺、大巴山區平均約119.3人,但漢江穀地平壩區人口密度高達350人左右。在全省總人口中,農業人口占81.4%。漢族人口約占總人口的99.53%,分布遍及省境;少數民族人口約占0.47%,僅有15.56萬人左右,其中回族13.09萬人,餘為滿、蒙古、壯、藏等民族。主要分布於西安、寶雞、安康、漢中和鹹陽等地。
經濟概況陝西經濟發展的自然環境和資源條件尚稱優越,工農業、交通運輸和旅遊業在西北地區均屬較發達。農業曆史悠久,所產糧食基本自給;礦產和水能資源較豐,以機械、電力和輕紡工業為主的部門結構日趨合理;以西安為中心,陸路和航空運輸皆很方便;開發富有特色的旅遊資源,亦已成為省內經濟發展重要組成部分。
農業陝西是中國古老農業區之一。農業以種植業為主,農田水利較發達。20世紀50年代以來,涇惠渠、渭惠渠、洛惠渠等古老灌渠,經過整修和擴建後灌溉麵積迅速擴大。同時,新修了寶雞峽引渭灌溉、東方紅電力抽水灌溉、千河馮家山和褒河石門水庫等大型骨幹工程和大量中小型引水工程,使全省有效灌溉麵積達到126.31萬公頃,比1949年擴大近5倍。目前,全省約有耕地359萬公頃,墾殖指數達18.1%。其中陝北黃土高原塬區一般為20~28%,長城沿線風沙灘地區不足10%,秦巴山區5%左右,低山丘陵區10~15%,而關中平原除沿秦嶺北坡部分地區較低外,其餘大部分均高達60%以上,成為西北各省(區)中墾殖利用程度最高的省份。
在全省耕地麵積中,約有64.25%為旱地,且以旱坡耕地居多,大量集中分布於陝北黃土高原。該區耕地麵積約占全省的1/4以上,其中90%以上為旱地。水地和水田則主要分布於關中平原和漢中盆地等平原區,約集中了全省2/3的水地和2/5的水田。作物構成以糧食作物為主,約占總播種麵積的85.1%,經濟作物占9.8%,其他作物占5.1%。
1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水稻和薯類為主,糜穀和豆類居其次。1990年糧食總產量達萬噸,多年平均糧食收購量占產量的21.72%。經濟作物以油菜籽、棉花為主,花生、胡麻、煙葉等次之。
2森林麵積約497.35萬公頃,其中用材林和防護林約400萬餘公頃。森林覆被率達24.1%,居西北地區之首。主要分布於秦嶺、大巴山、關山、橋山(子午嶺)和黃龍山等五大林區。其中,秦嶺、大巴山林區森林麵積約占全省的3/4,均以次生林為主,原始林僅在佛坪縣深山區及太白山周圍有少量殘存。淺山丘陵區多灌木林。全省林木蓄積量3.21億立方米,平均每公頃林木蓄積量為64.5立方米,以秦嶺林區最高,大巴山林區次之,是西北地區最重要的林區和木材產區。
3陝西雖有遼闊的山區及豐富的牧草,為畜牧業提供了適宜的環境和良好的發展條件,但草場麵積和畜牧業在農業中所占比重,在西北地區均屬較低。省內的關中地區以役用大牲畜和豬為特點,著名畜種有“秦川牛”和“關中驢”。近年來大力發展奶山羊飼養,已成為全國重要奶山羊生產基地;陝南地區飼草豐富,以豬、牛居多;陝北以牧羊業為主,羊的數量占全省60%以上,大牲畜以役用驢為重要,是省內皮、毛等畜產品生產基地。“佳米驢”為著名優良畜種。
4漁業生產為陝西農業薄弱環節,全省雖擁有可供養殖的水庫、池塘、湖泊等水麵2.82萬公頃,深水稻田8萬餘公頃,但多未充分利用。
農業區陝西農業生產類型複雜,南北差異顯著,全省大致可分為3大農業區:
1秦嶺大巴山林農區。自然條件複雜,土地資源豐富,氣候溫暖濕潤,年可二熟。河穀山間盆地以水稻、小麥和油菜籽為主,是省內稻穀主產區。丘陵和中山區坡耕地比重大,以玉米、馬鈴薯、豆類及其他雜糧為主,作物單產不高。秦嶺、大巴山林區為省內林業生產基地。盛產生漆、桐油、蠶繭、茶葉、木耳、柑橘、苧麻、烏桕、中藥材和龍須草等林特產品。
2關中平原農業區。省內農業生產條件最優越地區。區內氣候溫和,無霜期長,土壤肥沃,水利資源較豐,一年二熟,北部兩年三熟。糧、棉單產高而穩定,是省內糧、棉集中產區和商品糧、棉生產基地。
3陝北黃土高原牧林農區。耕地以旱坡耕地居多,經營較單一,耕作粗放,農業生產以一年一熟糧食作物為主,僅高原南部及河穀川道區可兩年三熟,糧食作物主要有穀子、玉米、糜子,所產糧食可基本自給。經濟作物以胡麻為主,煙葉、甜菜次之。由於區內水土流失嚴重。幹旱頻繁,作物單產低而不穩。
工業陝西工業發展較之中國東部地區晚,但卻早於西北其他省區。20世紀50年代以前,工業以棉紡織和食品為主,設備簡陋,加工能力低,且多集中於西安。礦產資源除煤外,多未開采利用。50年代以後,陝西成為中國重點建設省區之一。已發現和探明儲量的有煤、鉬、汞、磷、石膏和石棉等多種礦產資源,其中鉬、汞、石棉等的儲量居全國前茅。在發展紡織和食品工業的同時,積極發展機械製造、煤炭、冶金、化學、電子、建材和電力等工業,初步形成了以機械、電子、紡織、食品工業為主的工業結構,工業布局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除西安外,寶雞、鹹陽、銅川等也已成為省內主要工業中心。隴海鐵路沿線各城鎮、陝南陽安鐵路沿線以及陝北少數縣、市也建立了一批中小型工業企業。1990年全省工業產值332.8億元。
1在全省工業部門中,紡織工業發展較快,陝西已成為中國重要紡織工業基地之一。1949年以來,除對原有的小棉紡織廠進行合並和擴建外,又在西安、鹹陽新建14個大、中型棉紡織廠,所產棉織品主要供省內消費,部分銷往西北、西南各地,並有少量中、高檔棉織品出口。同時,西安、鹹陽還建立了規模較大的毛紡廠,成為省內的兩大紡織工業中心。此外,在寶雞、渭南、大荔等地也建有規模較小的棉紡織廠,榆林則建有小型毛紡廠。在蠶繭集中的安康則建有小型繅絲廠。麻紡工業基礎較差,所產苧麻多以原料輸出。80年代以來,化纖紡織有了新發展,唯產品種類少。
2食品工業以麵粉、釀酒及榨油為主,是省內僅次於機械和紡織的第三大工業部門。釀酒始於明代,50年代又於鳳翔、眉縣興建了規模較大酒廠,生產傳統名產西鳳酒,產品暢銷國內外。失傳多年的名酒“杜康酒”也已恢複生產。
3機械工業在原有薄弱的基礎上,建立了一批大型現代化機械廠,產品遠銷國內各地,並有部分出口。西安是全省最大的機械工業中心,次為寶雞、漢中、渭南。以電工機械最突出,主要產品有高壓、超高壓輸變電設備、交流電動機、飛機、精密機床和電工儀表。80年代初期又發展了電子工業,陝西彩色顯像管廠是中國最大顯像管廠,礦山機械製造集中於西安、寶雞和渭南,分別以生產煤礦機械、石油勘探機械、破碎機、卷揚機和小礦車為主。運輸機械以西安近郊的三橋車輛廠和西安飛機製造公司規模最大,製造各種客車、貨車和民航客機。機床製造集中於西安、寶雞和漢中,生產各種大中小型車床。寶雞、渭南、延安、榆林、漢中、安康等地通用機械廠主要修造多種機械設備和動力設備。
4煤炭工業為省內發展較早工業部門。目前全省已探明煤炭遠景儲量2000多億噸,保有儲量億噸,大部分為動力煤和煉焦煙煤,缺少優質無煙煤。主要分布於韓城至彬縣長約250公裏、寬約10公裏的渭北“黑腰帶”,以銅川、韓城兩礦區為重要。此外榆林至府穀的神府煤田,儲量780億噸,易開采,煤質好,為化工、動力用煤。1989年又在省境西部探明了麵積達4510平方公裏的大型含煤區。銅川煤礦為全省最大現代化煤礦,以產瘦焦煤為主。韓城煤礦則是新建的現代化大型煤礦。1990年全省產煤量達萬噸,以銅川煤礦和韓城煤礦產量最多。
石油工業主要有中國機械采油曆史最早的延長油礦,1907年打成大陸的第1口油井,但產量甚微。
5電力工業。1949年以前,僅西安、寶雞、銅川等地建有小型火電廠。50年代以來,除擴建寶雞、銅川電廠外,還在西安、戶縣、華陰、韓城等地興建較大火電廠,在府穀、石泉和安康則興建有大、中型水電站。關中、陝南已和劉家峽組成陝甘青統一電力網。
6有色金屬工業。省境金堆城目前已成為中國最大的鉬工業生產基地,產品遠銷歐美、東南亞數十個國家和地區。太白縣境的雙王金礦年產黃金逾萬兩,是中國西北地區目前最大的黃金產地。
交通運輸1949年以前,全省僅有橫貫省境東西的隴海鐵路幹線和鹹銅支線,以及晴通雨阻的簡易公路。鐵路和公路偏集於關中平原;陝北、陝南大部分地區運輸困難。50年代以後,交通運輸發展很快。截至1990年鐵路通車裏程達1837公裏,公路通車裏程達3.7986萬公裏,分別為1949年的3倍和18.9倍。
1鐵路運輸。自50年代以來,除對原有鐵路逐步進行技術改造外,1957年跨越秦嶺的寶(雞)成(都)線建成通車;1971年完成隴海鐵路潼關至寶雞段複線工程;1971年建成西(安)韓(城)線,韓城至山西的侯馬鐵路建成通車後,可接通山西的同蒲線;1976年建成陽(平關)安(康)線;1978年襄(樊)渝(重慶)線接軌。此外,西(安)延(安)鐵路和包(頭)神(木)鐵路也已全線貫通。至1991年,陝西鐵路幹線全部實現電氣化,總長1571公裏,占全國電氣化鐵路長度的近1/5。西安為全省客、貨運輸最繁忙的樞紐站,寶雞次之。
2公路運輸。以西安為中心,主要有西安經平涼到蘭州的西蘭線、經寧陝至安康線、經商縣至河南西坪線、經寧陝及鎮巴至四川萬源線等。西安至三原一級公路(全長34.46公裏)和西安至臨潼的高速公路(全長23.88公裏)亦已於1990年通車。此外還有宜川經平涼到蘭州的宜蘭線,鹹陽至延安、榆林線以及榆林經綏德至定邊線、至府穀線,綏德至宋家川等線。
3航空運輸。以西安為中心,已辟有直達北京、太原、鄭州、南京、廣州、上海、長沙、杭州、昆明、桂林、成都、重慶、蘭州、烏魯木齊、銀川、格爾木、拉薩等城市的航線。省內則辟有通往延安、榆林、漢中、安康等地方航線。1982年增辟西安—香港航線。
4內河航運。以漢江為主,但隻有陝南安康以下182公裏可通行小輪船,小木船則可達漢中,運量很小。
(唐海彬)
汕頭市廣東省轄市,廣東第2大城市和粵東經濟中心,汕頭經濟特區所在地。位於粵東潮汕平原南部,扼韓、榕、練三江出海口。轄6區及澄海、饒平、南澳、潮陽、惠來、普寧、揭西、揭陽8縣。麵積平方公裏,人口896.97萬;其中市區麵積236平方公裏,人口85.64萬。
汕頭市區原為一片汪洋,後因韓、榕、練3江共同填海,淤積成陸距今僅400多年。16世紀末已有沙脊高出水麵,形似屏障,稱為“沙汕坪”,其中部分辟為鹽田,此後招來鹽商,商船來往停舶日增,有“沙汕頭港”之稱,簡稱“汕頭”。清鹹豐十一年(1861)汕頭辟為通商口岸,改稱“汕頭埠”,屬澄海縣鮀浦司管轄。1921年與澄海縣分治後成為省轄市。抗日戰爭前,汕頭市對外經濟活躍,但海關、工商大權由帝國主義控製,經濟帶有半殖民地色彩。抗戰期間一度淪陷,經濟一蹶不振,至1949年時,全市僅存幾間小廠。
市境被汕頭港分隔為南北兩部分:北部為平原,城區坐落於此;南部以丘陵為主,地形崎嶇。中間為寬達1.5公裏港域,東接大海,西為牛田洋。本市位於北回歸線附近,1986年6月在北緯23°26′28″建成北回歸線標誌塔。汕頭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1月均溫13.1c,7月28.3c,年降水量1514毫米,7~9月為台風季節。
20世紀50年代以來,除發展原有的食品、紡織工業外,又新建了感光材料、電子、機械、化學、橡膠、玻璃等工業。汕頭的抽紗、刺繡、食品、超聲儀器、感光材料在國內外享有較高聲譽。工藝品和小食品馳名於世。汕頭港為廣東東北部沿海對外開放港口,與南洋各國往來密切,水陸交通方便。汕頭海灣大橋全長2439米,是目前中國規模最大的跨海大橋。廣(州)梅(州)汕(頭)鐵路正在修建中。
1979年底,汕頭市設置經濟特區,在東北郊龍湖村西南辟出口加工區,麵積1.6平方公裏。主要產品有地毯、電子和塑料玩具、服裝及家具等。另劃出港口區1.7平方公裏,設有特區港口專用碼頭。同時擴建了汕頭機場,開辟了汕頭至香港的航線。至1991年初共開通了國內、國際13條航線。農業控製區19.3平方公裏,積極引進國外農業先進技術和優良品種,將特區辦成具有先進農業技術的試驗場所和出口農產品的生產基地。1990年建立了麵積1.038平方公裏的珠池台商投資區和1.2平方公裏的南湖台商投資區。1991年整個汕頭市擴大為經濟特區。麵積3萬平方米的奮發工業城亦於1991年初動工興建。
汕頭又是粵東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新建有汕頭大學。汕頭港域以南的石區風景優美,為避暑勝地;港域東麵的媽嶼、鹿嶼、德州等小島,風景奇特,也為遊覽勝地。市屬惠來縣的石碑山燈塔是中國目前最高的航海燈塔。市屬南澳縣建有台灣漁船補給基地。
(倪兆球)
商丘市河南省商丘地區轄市和行署駐地,豫東輕紡、農機工業城市,豫、魯、蘇、皖4省物資重要集散地,素稱豫東重鎮。北鄰黃河故道、南連商丘古城。麵積84平方公裏,人口24.18萬;其中城區麵積14.4平方公裏,人口14萬。商時為商邑,春秋為宋國都,名商丘。1950年析商丘縣朱集鎮設商丘市。50年代以來,已建立食品、紡織、皮革、機械等工業部門,並以生產大力牌力車聞名。市區工業布局基本上形成了以農機具製造為主的機械工業區,以造紙、皮革、酒精、醫藥為主的輕工業區以及紡織工業區。隴海鐵路橫貫市境,建設中的京九鐵路(北京—九龍)將在商丘與隴海鐵路交會。商丘通安徽阜陽的鐵路已建成。
(李潤田)
商縣見商州市。
商州市陝西省商洛地區轄市和行署駐地。位於省境東南部,漢江支流丹江上遊。麵積2672平方公裏,人口51.44萬。市境位於春秋戰國秦楚間著名交通要道武關道上。漢設上洛縣,北周置商州,1913年稱商縣。1988年改為縣級市。市境西、北兩麵為秦嶺主脊,東部和南部為秦嶺支脈流嶺和蟒嶺,中部為盆地。林木和水力資源都較豐富,土產以核桃和柿餅為著,並有五味子、杜仲等多種藥材。農產以小麥、玉米為主,水稻、甘薯次之。礦產有煤、鐵、銻等。50年代以來發展成本地區工業中心,有采煤、煉鐵、焦化、農機、造紙等企業。市境地處山區,過去運輸主要靠人背肩挑,大宗土特產從丹江順流而下運往武漢。隴海鐵路通車後,貨流轉向西安。境內有西安至河南西坪和紅門河至箭杆嶺兩公路幹線,與商洛地區各縣也有公路相通。
(李健超)
上都故城元代兩京城之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東25公裏處的閃電河北岸,該地亦稱“臥龍崗”。元世祖忽必烈於1256年派員監築,城周長16華裏334步,分宮城、內城、外城3重。中統元年(1260)忽必烈即帝位於此,稱開平府。四年(1263)加號上都,與大都(今北京市)並稱兩都。城內有大理石宮殿、亭台樓閣、瀛洲水榭,現今依稀尚存,殘留台基比比皆是。當地蒙古族稱之“兆奈曼蘇默”,意為“一百零八廟”。忽必烈每年四至七月間來此避暑遊獵。1275年夏,忽必烈曾於此接待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
(林儒耕)
上海市中國三個直轄市之一全國最大經濟中心和第1大港,世界著名特大港口城市。簡稱“滬”。位於北緯30°23′~31°27′,東經120°52′~121°45′,北界長江,南臨杭州灣,東瀕東海,西接蘇、浙2省,南北長約120餘公裏,東西寬約100公裏。轄12區和9縣。麵積平方公裏,1990年人口萬;其中市區麵積375.44平方公裏,人口812.4436萬。
自然條件
市境位於長江三角洲上,地勢低平,河港如網。西部散見小山丘,天馬山海拔98米,為市境最高點。
地質與地貌地質構造屬揚子準地台東緣拗陷區,燕山運動後期開始沉陷。第四紀末次海浸以來,經長江泥沙的填積,成為長江三角洲的組成部分。市境位於三角洲衝積平原前緣,北、東、南三麵略為高起;中部黃浦江兩岸次之;西部澱山湖附近一帶地勢最低,成為向太湖傾斜的碟形低平原。根據地貌成因和地麵高程可分為3個地形單元:1澱泖低地。在古崗身以西,包括青浦、鬆江兩縣大部,金山縣北部及嘉定、上海、奉賢3縣的西緣,為在長江老三角洲古太湖基礎上發育而成的湖沼平原,多窪地和湖泊。如青浦縣西部即有澱山湖等大小湖蕩30多個,地麵高程約3~3.5米。此外,在鬆江縣北部集中分布有餘山、天馬山、鳳凰山、橫山、小昆山、辰山等少數基岩殘丘,海拔在百米以下。2碟緣高地。指古崗身及其以東廣大濱海平原區,包括寶山區及川沙、南匯2縣全部,嘉定、上海、奉賢、金山4縣大部,地勢較高,地麵高程約4~4.5米,或可達4.5~5米。平原上分布有多條與海岸平行的貝殼堤和古海塘殘跡。南匯角及奉賢南部濱海地區灘地至今仍有顯著而穩定的淤漲趨勢,在南匯東灘分布有較豐富的灘塗資源。3河口沙洲。包括崇明、長興、橫沙3島及其他剛露出水麵的沙洲,成陸曆史晚近。至今崇明島北沿、東沿、西沿以及長興島北沿和橫沙東灘高地灘仍在不斷迅速淤漲,形成大片灘塗,利於圍墾。上海南部奉賢、金山一帶海岸線長期以來則有後退的趨勢,原來在陸上的大、小金山,現都已成為海岸孤島。
由於全市地勢低平,大部分地區都處於高氵朝位之下,每當汛期和江海高氵朝,特別是秋季大潮汛和台風暴雨同時侵襲之際,易受江海橫溢之害,須構築海塘江堤和圩墊。濱江沿海一帶土地坍淤不定;而江口沙洲,北漲南坍,亦須實施護岸防坍等水利工程。
氣候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年均溫15.7c,1月均溫3.3c,較同緯度內陸溫和,7月均溫27.4c,夏季各月不如同緯度內陸炎熱。全年無霜期218天。10c以上活動積溫近5000c,持續達232天。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143毫米,夏季占40.1%,冬季占13.0%,季節分配較均勻,利於農業。6月中旬~7月上旬為梅雨期,梅雨過後西南風盛行,高溫幹燥,形成伏旱;8月下旬~9月上旬多台風和暴雨;秋季時有連陰雨;冬春季則偶有寒潮侵襲,均對農業生產不利。
水文境內水網密布,水量充足。主要河流和湖泊有長江河口段、黃浦江、吳淞江(蘇州河)和澱山湖等。長江流經市郊北部,接納黃浦江後,東流入海。江口呈喇叭形向外展寬,最寬處達80公裏。黃浦江至吳淞口匯入長江,深度一般為7~9米,1~2萬噸級船舶可直達上海港內各深水泊位。吳淞江為黃浦江主要支流,是上海同內地聯係重要水運航道。澱山湖為市郊最大淡水湖泊,有水產、灌溉、交通之利。
土壤市境江湖密布,江海衝積作用旺盛,衝積土發育廣泛。由於地勢低下,江、河、湖、海水位較高,地下水埋深很淺,土地處於高度漬水狀態。土壤以漬潛型和淋溶—澱積型的水成和半水成係列土壤為主。前者主要是由沼澤土發育而成的青紫泥,集中分布於西部澱泖低窪地區;後者主要為草甸土起源的黃泥土、溝幹泥、夾沙泥、潮沙泥及沙泥與濱海鹽漬土等,其分布以東部碟緣高地和河口沙洲地區為主。一般土層較厚,結構較好。除青紫泥、溝幹泥質地略較粘重外,其他質地均較適中,耕性較好。
發展簡史
上海經曆了從海濱漁村到現代大城市的漫長發展過程。據已發掘的青浦、金山、上海、鬆江、奉賢等縣的多處古代文化遺址,表明早在五六千年前,已有人類在上海地區勞動、生息。最早的居民主要在崗身以西從事狩獵、漁牧活動,爾後逐漸耕墾務農,形成聚落。此類聚落隨三角洲新漲灘地的拓伸而向東發展,大都具有海濱漁村特色。
戰國時期,今上海地區屬楚,為春申君黃歇封地。相傳黃歇疏鑿黃浦江,故黃浦江又稱春申江,上海亦別稱“春申”、“申”。古代上海一帶為濱海漁村,其時漁民在江河中栽插名為扈的竹編捕魚工具,以捕捉魚蟹;鬆江(今吳淞江)下遊一帶,有“扈瀆”之稱,後“扈”演變為“滬”,是為上海簡稱“滬”的由來。從漢代起,上海就有鑄錢、冶鐵和煮鹽等作坊。隋唐時期,隨江南地區經濟的勃興,上海一帶生產也開始發展。唐開元初年(8世紀20年代),興修了南起鹽官,北至吳淞江的捍海塘,土地隨之進一步開墾,漸發展為重要產糧區。此後,市境人口及縣、鎮漸增,規模日益擴展。中唐以後,上海同海內外的經濟、文化聯係有所擴大。唐天寶五年(746)所設的青龍鎮(今青浦縣東北),已發展為貿易港口。後因岸線東移,距海日遠,其地位遂為北宋熙寧年間興起的上海所取代。南宋鹹淳三年(1267),設上海鎮治,屬華亭縣管轄。自此,上海成為新的貿易港口。
元至元十四年(1277),在上海鎮設市舶司,並建崇明州,繼而又設都漕運萬戶府。其時,上海鎮已為“華亭東北一巨鎮”。至元二十九年(1292)設上海縣,植棉業日趨興盛,手工紡織亦漸漸興起。烏泥涇(今龍華以南華涇鎮)人黃道婆,從海南島傳入紡織工具與技術,促進了手工棉紡織業的發展。至明中葉,鬆江地區(包括上海)已成為全國最大棉織業中心,有“木綿文綾,衣被天下”之稱。
明中葉以後,為防備倭寇侵擾,上海開始築城。至嘉靖三十八年(1559),倭患平息,上海重獲發展。明末,上海已成江南絲綢棉布集散地。嗣後,清王朝為防南明鄭成功等抗清武裝的海上襲擊,再度實行海禁,海上貿易和漁業生產遭受嚴重打擊,資本主義萌芽亦遭摧殘。清康熙年間,海禁解除,於上海設江海關,海上貿易重又振興,經濟又趨活躍,上海逐漸成為全國貿易大港和漕糧運輸中心,被稱為“江海之通津,東南之都會”。
鴉片戰爭以後,上海辟為通商口岸,英、法等國相繼在上海設立租界,設銀行、辦工廠、開洋行,霸占了海關稅收大權,壟斷了絕大部分金融外匯和進出口業務,攫取了中國沿海南北洋和長江的航運權,從此上海成了帝國主義傾銷“剩餘產品”和榨取原料,對中國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侵略的重要據點。此後,隨洋務運動興起,清政府陸續在上海創辦近代工業。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上海的民族工業有了新發展,初步形成了楊浦、普陀兩個工業區和若幹工業點。戰後,由於帝國主義國家卷土重來,到20世紀20年代初,上海民族工業處境困難。
1927年析江蘇省的上海、寶山、嘉定諸縣地,置上海市,直屬行政院管轄。1928年定為特別市。1930年又改為直轄市。轄舊市區及近郊,麵積630平方公裏。
抗日戰爭時期,上海工業遭受戰爭破壞,許多工廠陷於破產境地,民族工業持續不景氣,城市經濟和建設停滯倒退。抗日戰爭勝利後,以美國為首的國際壟斷資本,控製和操縱了上海的電力、造船、化工、輕工等許多重要行業和金融、進出口貿易及航運事業,國內的官僚買辦資本則把持某些主要工業部門。此後,由於國民黨發動內戰,加之美貨充斥市場,通貨膨脹等,工廠倒閉之風又起。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上海工業生產始終未能恢複到戰前水平。
1949年以前,上海市區經濟活動分布特點是:1舊城區或租界,工業、商業和住宅區相互交錯,無明顯功能分區。2在相互交錯中,又有相對集中的地段,如高級住宅區多分布在後期擴大的租界裏;棚戶區則在租界外圍及碼頭、車站、鐵道和工廠附近;商業區主要集中在租界地區,尤以南京路(西藏路以東)、霞飛路(今淮海路陝西路以東)規模最大,多綜合性高級商店和銀行;金陵路、北四川路南段和福州路(浙江路以東)商業也較集中;舊城區則仍保留部分傳統商業或錢莊等。3規模較大的工業主要分布在用水及水運條件較好的黃浦江和吳淞江沿岸,如楊浦、普陀、南市等地區。一般內河小輪、駁船主要停靠吳淞江沿岸;長江及沿海客貨輪則集中在十六鋪一帶,吳淞江以東主要停泊外洋輪及沿海大噸位船舶。
1949年以後,上海直隸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1958年原屬江蘇省的嘉定、上海、鬆江、青浦、金山、奉賢、南匯、川沙和崇明等9縣劃入。1984年市區擴大,將上述9縣中的川沙、上海、嘉定、寶山4縣部分地區劃入市區管轄。1988年撤寶山縣和吳淞區,設立寶山區。
人文概況
上海是中國工業門類較齊全的綜合性工業基地和科學技術基地,又是中國優良河口海港、水陸交通中心。
人口與民族隨行政轄區的多次調整及人口的自然增長,上海人口總數由1949年的773.14萬人,增加到1990年的萬人;其中市區人口821.4436萬。約占總人口的66.23%。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裏2118人,是世界人口稠密地區之一。郊縣人口密度,以市區為中心略呈環狀分布,近郊大於遠郊,北部大於南部,東部大於西部。在9個郊縣中,以近郊的川沙縣和上海縣人口密度最高,每平方公裏分別為1366人和1066人;遠郊的青浦縣最低,每平方公裏僅657人。
1990年全市社會勞動者人數為763.8萬人,占總人口57%。同年,勞動適齡人口在業率達90%,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在業人口職業構成是:從事製造業的人數占在業總人口的52.3%;農業勞動者占11.7%;商業、飲食業、物資供銷及倉儲業等占8.7%;交通運輸郵電通訊占4.4%,建築占4.4%,教育文化藝術占4.5%。從80年代末在業人口文化程度構成看,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占6.41%,高中文化程度占24.6%,初中、小學程度占60.4%,文盲、半文盲占8.6%。其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比重雖不算高,但與全國相比,在業人口文化程度之高,仍屬前列。表明上海勞動力素質較高,具有明顯的技術經濟優勢。
上海人口除漢族外,少數民族約占總人口的4%。其中,人數較多的有回、滿、蒙古、壯、朝鮮、維吾爾等民族,大部分集中在普陀、南市、黃浦和楊浦等區。
城市職能1990年與1949年相比,上海工業總產值增長了32倍,工業結構由以輕紡為主體,轉變為輕紡與重工業並重,化工、儀表等均有一定基礎的綜合型結構,上海已發展為大中小企業相結合、工業門類齊全、協作條件較好、具有較高科學技術水平與經濟效益的綜合性工業基地。在城郊農業中,糧、棉、油均增長2~6倍以上,單產水平居中國前列;蔬菜、瓜果、豬、禽、蛋、奶、魚等食品生產和其他多種經營亦均有較大發展,農業已由以種植業為主,發展為農副工綜合發展的經濟結構。港口除碼頭泊位、岸線各有增長外,還相繼建成集裝箱碼頭、煤炭和糧食裝卸係列化作業線,以及聯運鐵路線。1990年港口貨物吞吐量1.396億噸,比1952年增加24倍。城市建設中,1949~1990年陸續新建6541萬平方米住宅,新增住宅麵積約為上海50年代前住宅總麵積的2.8倍;開辟了數十個工人新村或住宅區;改善了市區居民的住房條件。為適應經濟建設和生產發展,在市區邊緣辟建了漕河涇、長橋、周家渡、慶寧寺、高橋、桃浦、彭浦、吳淞、東溝、北新涇等近郊工業區和閔行、吳涇(已劃入市區)和鬆江、安亭、嘉定、金山衛等衛星城鎮。近年又開辟了虹橋、閔行、漕河涇3個經濟技術開發區,它們將成為上海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現代化新區。1990年4月,國務院正式宣布開發、開放浦東,浦東新區將開發為上海中心城市重要組成部分和現代化的外向型工業基地、對外開放新窗口。上海已從單一結構的城市初步發展為以市中心區為主體,與周圍一係列工業區、衛星城鎮相聯係的群體組合城市;成為中國具有重要工業、港口和外貿、科學技術基地等多功能的特大城市。
工業及其布局上海是中國發展最早、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城市。近代工業發展已有140多年曆史。但1949年以前,上海工業基礎薄弱,且絕大部分為輕紡工業,結構畸形。1949年全市工業總產值中,輕紡工業約占88.2%,重工業隻占11.8%。機械工業沒有製造整機的能力,僅能對進口機器和國內輕紡工業設備進行裝配和維修;鋼鐵工業年產能力僅5000噸鋼;化學工業也隻能生產少量的酸堿和低級的硫化染料;儀器儀表工業基本空缺。當時,全市2萬多家工業企業絕大多數為小廠,分布零星,多與住宅混雜,設備簡陋,技術落後,產品重複,布局極不合理。電力、煤氣等動力工業及交通、公用事業等重要部門都為外資壟斷;工業原料、燃料和工業產品銷售市場也多為外資控製,具有明顯的半殖民地工業特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在原有工業基礎上,進行了幾次規模較大的改組、更新改造和布局調整,創辦了石油化工、新型金屬材料、電子計算機、精密儀表和機床等,擴大了生產規模。近年來,在改造、更新輕紡工業的同時,重點發展了鋼鐵、石油化工、汽車製造、民用航空、電子和電站設備等6個新的骨幹工業。1990年重工業的比重占48.12%,輕工業占51.88%。1990年底,全市2635個全民所有製企業擁有的工業固定資產原值占全國的1/18左右,工業總產值卻占全國的1/11。其中,輕工業產值約占全國的8.61%,重工業產值約占全國7.35%;棉紗、棉布部門。
1機械製造工業。上海主要工業部門,迄今已有120多年的曆史。但在50年代以前發展極其緩慢。50年代以來,隨閔行機電工業區、漕河涇和鬆江儀表及高級輕工業為主的工業區、彭浦重型機械區、安亭汽車工業區等的建立和上海造船工業的蓬勃發展,機械工業生產已具有相當規模,在工業總產值中所占比重不斷上升,目前,產值約占全市重工業總產值的1/5,在全國亦居首要地位。產品達百餘大類,1.8萬餘種,主要有冶煉及電力設備,礦山、化工、紡織、輕工及農業機械,精密儀表,船舶、汽車及電子、電器等。
2紡織工業。上海第2大工業部門,主要分布在普陀、楊浦兩區。50年代以來,經不斷挖潛、革新和改造,已形成具有棉、麻、毛、絲、化纖等部門及紡、織、染、造、修配套的紡織工業綜合體係,產值名列全國前茅。不少紡織品享有國際聲譽,是上海市出口產品數量大,創匯最多的工業部門。
3輕工業。50年代以前,上海輕工業主要包括紡織、麵粉、卷煙、造紙、橡膠、皮革、肥皂和火柴等8個行業。50年代以後,又發展了鍾表、自行車、縫紉機、電影機、照相機、家用電器、塑料製品等產品的生產,現已成為全國自行車、手表、縫紉機等產量最高、成本最低、效益最高的生產基地。
4冶金工業。原為上海基礎薄弱的原材料工業。50年代以前,鋼產量低,品種少,規格不全。50年代以來,隨吳淞鋼鐵工業區的擴大,特別是80年代寶山鋼鐵總廠的興建,大大提高了上海的鋼鐵工業生產能力,1990年全市鋼產量914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13.79%,成為中國東部沿海的大型鋼鐵基地,在中國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5化學工業。新興的石油化工和合成材料工業發展最快,綜合利用國內石油、煤炭、原鹽等天然資源,主要生產酸、堿和各種高分子合成材料及多種複雜化工產品,品種近2萬種。主要化學工業區有金山、高橋、吳涇、桃浦。其中尤以金山衛石油化工廠、高橋化工廠和吳涇化工廠規模最大。
交通運輸上海交通四通八達,海運、河運、陸運、空運等各種運輸方式兼俱,對促進上海地區經濟的發展和繁榮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1上海是中國最大港口、華東地區最大的交通樞紐,世界十大港口之一。上海港位處中國大陸海岸線中樞,扼長江入海咽喉,作為近海天然河口港,具有發展內和化學纖維分別約占全國的7.37%、7.89%和15.56%,自行車、縫紉機、手表、收音機、電視機分別占全國的12.38%、41.79%、17.55%、13.9%、17.3%,鋼和鋼材、燒堿、乙烯、塑料、金屬切削機床、轎車及大中型拖拉機的產量,在全國也占相當大的比重。每年調出大量工業品,豐富全國各地市場,並遠銷國外。工業產品質量也有穩定提高,不少產品以質量優異而聞名國內外。上海有曆史基礎而又發展較快的工業河航運和海上運輸得天獨厚的條件。憑借海上航道,可達沿海的大連、秦皇島、天津、煙台、青島、連雲港、寧波、溫州、廈門、廣州、湛江、北海等港口;同時,依靠20多條遠洋航線,溝通世界上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00多個港口;內河方麵,以長江及吳淞江等水道與太湖流域及長江流域相聯係。其腹地麵積之廣,經濟之發達,為國內其他港口所不及,地位極為重要。
上海港區長達170公裏,其中黃浦江從吳淞口至閔行段全長67公裏,江麵寬約500米,萬噸輪可常年通航,2萬噸級海輪全天可侯潮入港,3萬噸級海輪亦可乘大潮出入。全港區現有碼頭總長1.71萬米,122個泊位,其中萬噸級泊位64個(約占全國港口泊位總數1/6,其中深水泊位占全國22.5%)。20世紀60年代港口裝卸已基本實現機械化,70年代又實現散裝貨裝卸係列化、自動化。1992年底已擁有7個萬噸級集裝箱泊位,裝卸能力達85萬標準箱。集裝箱運輸列入世界前十位。1990年上海港年吞吐量達1.396億噸,約占全國沿海主要港口貨物吞吐總量29%,其中大部分為國內集散轉運物資。貨物中約有半數以上為散裝貨,尤以煤炭為大宗,其次為石油、礦砂、礦石等。目前,上海港向東西兩翼擴展的寶山、關港新港區已建成,外高橋大型現代化新港也已初步建成。
2上海是滬寧、滬杭兩條鐵路幹線的起點,並以此與國內鐵路網相連接,迎送南來北往的旅客,裝卸、中轉各種貨物。1990年的貨運量5186萬噸,客運量2476萬人。今後,還將利用滬杭內環線、淞滬支線等鐵路,興建北起寶山鋼鐵總廠和石洞口發電廠,南至金山石化總廠,總長100公裏的全國第1條城市快速有軌交通線,以緩解上海南北軸向交通。
3上海稠密的公路網是連接市區和衛星城及郊縣的紐帶,也是通往周圍省區的主要通道。目前正在建設滬寧、滬杭高速公路。公路運輸以短途容貨運輸為主。市內交通極為發達。以南浦、楊浦兩座大橋為連接點,溝通浦東、浦西的交通幹線——高架環城的內環線全長45公裏,已動工興建。同時,還規劃建設全長89公裏的外環線工程,作為連接各個工業和居住小區的快速幹道。
繼打浦路越江隧道建成通車後,總長2260米的延安東路過江隧道,以及南浦大橋和吳淞路閘橋等也已建成。世界跨度最大的斜拉橋——楊浦大橋正在興建中。此外,在恒豐北路建成中國第1座獨塔單索麵斜拉立交橋,改善了市區南北交通和鐵路新客站客流的疏導。全長15.57公裏的上海第1條地下鐵道將於1993年建成。
4上海是中國重要航空中心和三大國際航空港之一。有國內航線60多條,可直達北京、沈陽、廣州、成都、西安、烏魯木齊及香港等大中城市。國際航線可達東京、大阪、長崎、舊金山、紐約、卡拉奇、洛杉磯等地。
貿易上海商業發達,是中國特大型綜合性貿易中心,其商品生產能力、市場供應商品量、內外貿易額、商品周轉速度、商業情報靈敏度、商情預測水平、金融服務等,均在全國各貿易中心中居首位。在國內貿易方麵,上海調往全國各地的工業品約占全國工業品調撥總值的40%,其中布匹、呢絨、自行車、縫紉機、電視機、照相機的調撥量居全國第1位。在對外貿易方麵,上海亦為全國最大的進出口岸,外貿出口商品總值約占全國的1/5,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貿易關係。
上海商業行業繁多,商業網點多達3.4萬多個,遍布全市各地,形成多層次商業網點,商品零售額居全國之首。市區的南京路、淮海路、四川北路、西藏路和豫園(見老城隍廟)等地是大型商店、專業商店和特色商店最集中的地方,構成上海商業中心的主體。其中尤以南京路最為著名,擁有大型商店及各具特點的專業商店、經營全國各地名特產品的特色商店350多家,成為上海市區久負盛名的最大商業中心。福州路的文化街、北京路的五金街、金陵路的百貨街和延安路的工業產品自銷門市部,也都是名聞遐邇的特色商業街。近年來,市區和郊縣還設立數百個集市貿易點。
文教科技上海文教科學技術基礎雄厚。全市現有全日製高等院校48所,各類自然科學研究機構1069所,各類社會科學研究機構24所,學術團體100多個,擁有各類科技人員60多萬。全市高等學校多分布於市區邊緣或近郊地段,在東北部的江灣五角場一帶,集中了複旦、同濟、外語、體育、財經等院校,形成本市較為集中、規模較大的文教區。市區西部有華東師大、政法學院和中國紡織大學等;西南部有交通大學;南郊漕河涇、梅隴一帶有上海師大、華東化工學院等。市區南部楓林橋一帶則是科研院所分布地。目前正在浦東興建亞洲最高的電視發射塔。由於上海是中國發展最早的工業基地,全市擁有一支技術熟練的老工人和技術人員隊伍。同時,由於上海是一個對外開放城市,同國外的經濟、貿易、科技、文化聯係和友好往來日趨頻繁,有利於開展國際交流和合作,促進上海地區經濟的發展和繁榮。
農業及其布局上海郊區共有耕地32.32萬公頃,機耕、機電排灌麵積分別占耕地麵積的90.7%和98%,並有89%的耕地成為旱澇保收的穩產高產農田,是國內機械化、水利化和生產水平都較高的農業區域之一。種植業以水稻和小麥等糧食作物生產為主,稻穀約占糧食總產量74%,三麥約占24%。1990年每公頃產糧5745千克。現有棉田1.29萬公頃,每公頃平均產棉945千克,年產皮棉1.2萬噸左右,為全國著名高產棉區之一,又是本市棉紡織工業重要原料產地。油菜是郊區主要油料作物,1990年播種麵積9.29萬公頃,平均每公頃產1950千克。畜牧業是上海郊區農業重要組成部分,1990年底生豬存欄237.5萬頭,產豬肉23.3萬噸;市區消費的鮮牛奶和大部分淡水魚也都靠郊區供給。郊區蔬菜生產主要分布於上海、嘉定、川沙等近郊縣及青浦、南匯兩縣的部分鄉村,1990年有菜田7.76萬公頃,大體以市區為中心,由市區邊緣向外呈雙層環狀分布,內層菜田麵積較大,外層較小。60年代以來,本市蔬菜自給率已從1949年以前的33%提高到90%左右。
為適應城市經濟發展和城市居民生活之需,上海的農業具有市郊農業的特色,優先發展蔬菜和豬、禽、蛋、水產等的生產。50年代以來,經不斷開發和經營,郊區農業生產已形成4個農業區域:
1近郊及蘇州河沿岸蔬菜、副食品區。包括上海、嘉定、川沙、青浦、南匯等縣靠近市區和蘇州河沿岸的30鄉,是以種植蔬菜為主或今後發展蔬菜生產的適宜地區,農牧結合,豬、禽、蛋、奶生產基礎較好。
2西部窪地商品糧、淡水水產區。包括市區西郊的鬆江全縣及青浦縣的大部分鄉村、金山縣北部和嘉定縣西部的部分鄉村,集中了全市糧田麵積的1/3以上,提供的商品量約占全郊區商品糧總量的2/3,為本市著名的“穀倉”。此外區內密布的澱山湖等湖、河水域,有利於發展淡水養殖和捕撈。精養魚塘也較多,單產水平高,是本市理想的淡水水產養殖基地。
3沿江、沿海平原商品棉、油區。位於市區北部、東部沿江、沿海地帶,包括奉賢全縣及嘉定、寶山、川沙、南匯、上海、金山等縣的大部或部分鄉村,集中了全市大部分棉田,是重要的商品棉基地。區內油菜種植麵積和產量均占全市一半左右,油菜單產遠高於全市平均水平,成為全市商品食油的重要來源。沿海一帶圍墾灘塗,可用於發展水產養殖和奶牛飼養等。
4江中沙島商品棉區。包括崇明島、長興島、橫沙島的27鄉及9國營農場。區內棉田麵積約占全市1/5,所產棉花質地優良,可紡高檔棉織品,是出口棉紡織品主要原料供應基地。其次,本區還是全市大白菜、西瓜等副食品基地之一。區內長江口有豐富水產資源。
城市地域結構與上海現有職能相適應,城市地域結構在部分保留原有特點的基礎上,已有顯著改觀:1加快工業區和衛星城鎮建設,改善上海工業生產布局。1949年以前,上海市郊以農業為主,工業比重很小。為了改變上海人口、工業過分集中於市區,布局混亂的局麵,將市區工業、人口向郊區城鎮適當擴散。從1958年起,在市區邊緣辟建了漕河涇、高橋、桃浦、彭浦、長橋、高橋、周家渡、慶寧寺、北新涇等許多近郊工業區。其中占地5平方公裏的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是中國最早興建的技術開發區。同時,又陸續開辟了閔行、吳涇、安亭、鬆江、吳淞、嘉定、金山衛等衛星城鎮,不僅向郊區擴散了市區工業和人口,並在遠近郊區逐漸形成圍繞市區的不同規模、各具特點的一批工業區和衛星城鎮,使上海工業生產布局有了明顯的改善,上海逐步由單一城市發展為群體組合城市。2促進舊城區改造,辟建大批新村和住宅區,基本改變了舊有棚戶區及城市環境的麵貌。50年代以來,主要是在市區邊緣地帶辟建長白、鞍山、彭浦、曹楊、虹橋、上鋼等150多個大小新村。其次,結合舊棚戶區改造,建成大量新住宅區。1980~1990年累計新建住宅4259萬平方米,市區人均居住麵積由4.4平方米提高到6.6平方米。結合新工業區和居住區的開發和舊城的改造,各項市政公用設施也有較大發展。3大力發展多層次商業網點,方便群眾生活,減輕和緩和了市中心區繁華商業區的擁擠情況。從50年代起,除四街一場(南京路、淮海路、四川北路、西藏路和豫園商場)商業中心主體外,市區又發展了多個商業中心,如靜安寺、曹家渡、徐家匯等。此外,在各新村、住宅區及大企業單位,均設置了不同等級的商業網點。80年代初,又著力恢複和發展金陵路的商店,將其開辟為另一全市性商業街道——第2條南京路。
(陸心賢)
上海縣上海市轄縣,副食品生產重要基地。位於上海市區西南近郊。上海市的閔行、吳涇2工業區及閔行、虹橋2經濟技術開發區分別在縣城莘莊鎮南北兩側。滬杭鐵路斜貫縣境。麵積390.36平方公裏,人口41.59萬。元設縣,因縣治上海鎮得名,隸鬆江府。1952年屬江蘇省鬆江專區。1958年劃歸上海市。1978年後,鄉鎮工業迅速崛起,成為農村經濟的主體。工業以機械、釀造業較著,並有建材、化肥等廠。農業大力發展蔬菜、生豬、禽蛋和奶、魚等副食品商品生產,每年為市區提供大量鮮活農副產品。大部分以旱作為主,竹港以西以水稻生產為主。南部以種植水稻、麥類、棉花為主,北部為市內最大蔬菜生產基地。鐵路除滬杭線外,另有4條支線貫穿縣境。境內有滬閔路、龍吳路、滬鬆路等多條公路幹線交錯成網,以滬杭高速公路莘莊鬆江段已建成通車。流經縣境的黃浦江、吳淞江水運便利。虹橋國際機場坐落縣境之內。紀念地有鄒容墓等。古跡有馬橋文化遺址和黃道婆墓等。
(陸心賢)
上杭縣福建省龍岩地區轄縣,中國土紙生產重點縣,福建省鬆脂、板栗主要產地。位於省境西南部。麵積2848平方公裏,人口44.77萬。縣府駐臨江鎮。唐置上杭場,屬長汀縣。宋代升場為縣。縣境地勢自東北向西南傾斜。汀江幹流以東,分布有鬆毛嶺、玳瑁山和博平嶺等三列北東走向、相互平行的山嶺,並為同向的舊縣河穀地和黃潭河穀地所分割,形成嶺穀相間地形。山嶺中多山間盆地。河穀地帶也有小片平原分布。汀江幹流以西,地形以低山、丘陵為主。汀江自北向南縱貫縣境,左岸有舊縣河、黃潭河等多條較大支流匯入,構成不對稱的水係。各河上、下遊河床比降大,利於發電;中遊比降較小,可以通航。本縣位於中、南亞熱帶交界處,氣候具過渡特點。糧食作物以稻穀為主,經濟作物主要有煙葉和油菜籽。水果有梨、柑橘、桃、梅等,梅加工製成的烏梅行銷全國。林產品豐富,鬆脂產量居全省第2位。板栗個大,產量居全省前列。工業以森工和食品為主,所產土紙,質量優良,聞名全國。交通以公路運輸為主。
上杭為著名革命老根據地。城內有汀屬八縣社會運動人員養成所遺址。才溪是中央蘇區第一模範鄉,1956年重建的光榮亭,有毛主席親筆題匾。古田八甲村社下山西麓的廖氏宗祠是“古田會議”的會址。文昌閣是中共閩西第一次代表大會會址。
(趙昭昞\)
上饒市江西省東北部物資集散地和交通、工業中心之一。上饒地區轄市和行署駐地。位於信江上遊左岸,武夷山北側。麵積65平方公裏,人口16.37萬。三國吳置上饒縣治,唐為信州州、路治所。明、清為廣信府治。辛亥革命後,仍為上饒縣治。1949年析上饒縣城關鎮設市。市境屬丘陵地帶,海拔大多在500米以下,僅靈山達1490多米。氣候溫暖濕潤,年均溫在17.9c,年降水量約1700毫米。周圍地區物產豐富,山區有大量鬆、杉、竹資源和油茶、油桐、茶葉等經濟林木。盛產稻米、煙葉等。全市擁有汽車修造、電子元件、農機、紡織、造紙、食品加工等工業。市內有黃道烈士墓。市區西南5公裏的茅家嶺為“上饒集中營”舊址,建有上饒烈士陵園,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
(易宜曲)
上猶縣江西省贛州地區轄縣,著名林業縣。位於贛南上猶江流域,西鄰湖南省。麵積1544平方公裏,人口26.07萬。縣府駐東山鎮。五代南唐置上猶縣,宋改屬南安。元複稱上猶縣。縣境以西部諸廣山一帶地勢最高,全縣山地約占總麵積的72%,森林資源豐富,林區麵積占總麵積的44%,活立木蓄積量達300萬立方米。近年茶葉、柑橘發展很快。地下資源以鎢礦分布最廣。所產石魚年達50噸,夏季運銷廬山;上猶花豬生長快,肉質好;金邊瑞香為觀賞花卉,又是關節炎等疾病的特效藥。陡水水庫建成後,有利於發電、防洪、航運、漁業。水庫壩址位於縣城西17公裏的鐵扇關,附近一帶已辟為陡水風景區。水庫的島嶼上還建有收集珍稀和瀕危樹種的贛南樹木園。
(易宜曲)
韶關市廣東省轄市,重工業城市,粵北地區經濟中心。曆來為華南與長江流域、中原地區的重要交通樞紐,軍事重鎮。位於省境北部、北江上遊,湞、武二水交會處。轄3區及曲江、南雄、始興、仁化、樂昌、翁源、新豐7縣及乳源瑤族自治縣。麵積1.86萬平方公裏,人口279.14萬;其中市區345平方公裏,人口41.06萬。
原為曲江縣治。曲江縣置於西漢。三國時為始興郡治,並為粵北政治中心。隋唐時置韶州、明末清初始設稅關,稱韶關。明清時曲江為韶州府治。抗日戰爭時為廣東省會。1949年析曲江縣城區設市。市境位於南嶺山間盆地中,多喀斯特地貌。城區被湞、武二水分隔為3部分,有大橋連結。二水之間為老城,帽子峰以南的中州半島三麵環水,為行政中心、商業和居民區。武水之西的新城為新工業區。湞水東岸京廣鐵路縱貫,為本市運輸中心。韶關為粵、湘、贛3省交通要衝。沿湞、武二水穀地越大庾嶺、騎田嶺海拔在二三百米以下的2低矮山隘,可與江西贛水和湖南耒水相連。京廣鐵路通車後,韶關在南北交通上更形重要。工業以采煤、鋼鐵、金屬冶煉和機器製造業等為主,此外有電力、化學、紡織、卷煙、建材、棉紡和木材加工等。產品種類多,重工業產值比重大。山區林地麵積占土地麵積一半以上,森林資源豐富,為廣東省木材產區之一。農業除水稻、城郊蔬菜業外,有花生、甘蔗、油菜籽等。特產有瓜子、南華李、草菇、竹筍、蜜糖和優質大米的馬壩油粘。
韶關在中國革命曆史上有光榮曆史。大革命時曾兩度為誓師北伐地。中國共產黨北江地區委員會的“北江農軍學校”、“北江農民協會”亦創辦於此。布郊有唐張九齡墓、宋餘靖墓、走馬崗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馬壩附近獅子岩是距今約十萬年前的馬壩人頭骨化石出土地點。附近石峽為距今4000多年前石峽文化遺址和墓葬群所在地。市北有韶石山,與仁化縣丹霞山遙望。
(徐俊鳴司徒尚紀)
韶山灌區湖南省最大引水灌溉區。位於湘中的雙峰、湘鄉、湘潭、寧鄉、望城等縣、市境內,通過湘江左岸支流漣水中遊修建的蓄水引水樞紐,引漣水灌溉漣水、涓水、靳水、紫雲河4流域2500平方公裏範圍內的近7萬公頃農田。灌區屬湘中紅色丘陵盆地一部分。由板岩、頁岩、砂岩、石灰岩組成的丘陵,除少數峰頂海拔達500米左右外,一般為100~400米,比高50~350米;紅色岩係與第四紀紅土組成的崗地,海拔50~100米,比高在50米以下。丘崗波狀起伏,其間又分割成許多小型盆地,呈階梯狀串珠相聯,地勢朝漣水和湘江穀地輻合傾斜,沿河有較寬闊的帶狀衝積平原。境內年均溫16~17c,日均溫10c以上活動積溫5300~5500c,無霜期278天。年降水量1300~1500毫米,45%集中於4~6月,19%降於7~9月,此時受副熱帶高壓控製,加上幹熱風與紅層效應的影響,蒸發量比降水量約高一倍,過去常遭幹旱危害。漣水是灌區內屬於湘江一級支流中最大的一條,河長232公裏,流域麵積7150平方公裏,支流流域麵積在100平方公裏以上的有7條,中遊溪口年均徑流模數22.45秒公升/平方公裏,年均流量70.9立方米/秒,年徑流總量22.35億立方米。但年內分配不均,旱季徑流劇減。20世紀50年代後期在雙峰縣溪口鎮以下興建水府廟水庫,60年代中期續建洋潭引水樞紐和灌區工程,韶山灌區的總體即包括這3大組成部分。
水府廟水庫控製流域麵積3160平方公裏,占漣水流域總麵積44%,在正常蓄水位94米時,總庫容3.7億立方米。樞紐由大壩、電站、船閘組成,為韶山灌區之源,有發電裝機3萬千瓦,可改善航道157公裏,並兼有養殖、防洪等綜合效益。引水樞紐位於水庫下遊18公裏的湘鄉洋潭,樞紐總長387米,包括滾水壩、泄洪閘、重力壩、土壩、電站、斜麵升船機及進水閘等主要建築。壩址以上控製流域麵積5050平方公裏,在正常引水位66.5米時,庫容2100萬立方米,渠道流量45立方米/秒。灌區屬跨流域工程,以自流渠道為主體,由於、支、鬥、農、毛等大小渠道組成完整的灌溉網。總幹渠自洋潭引水壩至湘鄉蒿子坪長20公裏,引入流量44.5立方米/秒,於此又作“南北分流”:南幹渠由蒿子坪到湘潭梅林橋,長66公裏,通過流量9.5立方米/秒,灌溉湘鄉、湘潭1.7萬公頃農田;北幹渠全長155.5公裏,其中自蒿子坪經朱津渡跨越漣水至湘鄉順塘橋長21公裏,輸入流量約32立方米/秒,從順塘橋再左、右導出“三湘分流”;左幹渠由此往北伸延到寧鄉陶家衝,全長36.4公裏,引入流量約12立方米/秒,灌溉湘潭、寧鄉、望城1.3萬多公頃農田,其中在銀田寺附近的“韶山銀河”渡槽進口處,分出韶山分渠,把水提送到韶山衝,又在寧鄉東南通過“靳上騎漣”渡槽,把水引到花明樓一帶;右幹渠從“三湘分流”往東伸至湘潭縣鄰近湘江的響水,全長39.2公裏,輸進流量11.46立方米/秒,灌溉湘鄉、湘潭、望城和湘潭城郊1.3萬多公頃農田,其中在湘鄉雲湖橋建有全長470米的“雲湖天河”大渡槽,跨越湘潭至楠竹山的公路和鐵路,車船交相奔馳。灌區幹渠總長240公裏;支渠230條,總長1600公裏;鬥渠298條,總長920公裏;通過9處共長4847米的隧洞和26處共長6243米的渡槽,並與120餘處水庫,5.29萬多口山平塘連成一體,形成了以大型工程為骨幹,以庫塘壩為基礎,“長藤結瓜”,蓄、引、提相結合的水利灌溉係統。
(鄧美成)
邵武市福建省南平地區轄市,福建煤炭基地與商品糧基地之一,閩西北新興工業城市。位於省境西北部,富屯溪上遊,與江西省相鄰。麵積2837平方公裏,市區人口28.53萬。三國吳置昭武縣,後漢改名邵武縣。明、清為邵武府治。1982年設市。市境位於武夷山脈中樞,地勢高峻,向有“一灘高一灘,邵武在天上”之說。地勢自西北、西南和東北向中央傾斜,形成向東南開口的馬蹄狀盆地。周圍山地海拔多在千米以上,中部丘陵盆穀錯布,富屯溪及其支流的河穀多呈寬穀與峽穀相間排列。寬穀內有小片狹長平原,是主要農耕地帶。峽穀地段富水能。氣候屬中亞熱帶,氣候垂直變化大。糧食作物以稻穀為主。經濟作物有油菜、花生、甘蔗、茶葉等。森林資源較豐富,木材蓄積量達800萬立方米。盛產鬆脂、油茶子、筍幹等林副產品。礦產以南山下和坳上的螢石礦和曬口煤礦為著名,均已開采。化工在工業中占有最大比重。此外,尚有森工、紡織、機械等部門。鷹廈鐵路經過本市,並有公路運輸和內河航運,交通便利。位於市中心的邵武民俗博物館為福建省首座民俗博物館。
(趙昭昞\)
邵陽市湖南省中部工業城市和物資集散中心,資水中上遊重要港口,省轄市。位於湘中通往湘西南的咽喉之地。轄3區和邵東、新邵、邵陽、洞口、綏寧、隆回、武岡、新寧8縣及城步苗族自治縣。麵積2.08萬平方公裏,人口676.70萬;其中市區麵積411平方公裏,人口51.76萬。春秋末年已發展為城鎮。兩漢及晉為邵陵縣治,隋改邵陽,唐置邵州治,宋以後為寶慶府、路治。1950年由邵陽縣析置。市境位於邵陽盆地中北部,資水和邵水交匯處,灰岩丘崗環繞的紅岩基座階地區,海拔210~250米。市區建有資江橋、邵水橋、沿江橋,水陸交通方便,是湘黔鐵路的婁邵支線終點站,又有衡(陽)邵(陽)、長(沙)邵(陽)、邵(陽)零(陵)、邵(陽)新(化)等公路聯係各縣市。30噸級船舶可上溯邵陽縣,下達洞庭湖。港口貨物年吞吐量達113萬多噸。工業有機械、化工、食品、紡織等。主要產品有炭黑、高錳酸鉀、絕緣紙板、化纖機械等。傳統工藝品以竹雕、竹器著名。市內設湖南大學分校與湖南農學院分院。為湘中南傳統地方劇種——祁劇薈萃之所。城郊盛產柑橘,為省內三大柑橘集中產區之一。名勝古跡有雙清亭、北塔、水府廟等。市境已發現5件距今5000萬年的哺乳動物化石和貝殼化石。
(鄧美成)
紹興市中國曆史文化名城。浙江省轄市,浙江東北部著名水鄉城市,寧紹平原西部經濟重鎮。位於杭州灣南岸。轄1區及紹興、上虞、嵊縣、新昌4縣。麵積7901平方公裏,人口412.67萬;其中市區麵積101平方公裏,人口27.8萬。春秋為越國都。秦置山陰縣,隋稱越州,南宋紹興初,改為紹興府,以年號“紹興”命名。1912年合山陰、會稽兩縣為紹興縣。1950年析城區置市。1988年市區及所轄紹興、上虞、嵊縣劃入中國沿海經濟開放區。紹興市工業產值僅次於杭州、寧波,居浙江省第3位。主要工業部門有紡織、機械、冶金、食品、電子、建材等。釀酒已有2000餘年曆史,利用鑒湖水釀造的紹興酒為全國名酒之一,國外亦享盛譽。紹興平水珠茶和越毛紅是外銷綠茶珍品。瓷器、腐乳、氈帽等亦負盛名。水陸交通發達,杭甬運河、蕭甬鐵路和杭州至浙東、浙南幹線公路通過城北。市內河道縱橫,內河航運四通八達。紹興古城相傳為春秋末期越國大夫範蠡所築,故稱越城,又名蠡城。曆代名人輩出,名勝古跡眾多。城內有周恩來祖居、魯迅紀念館、秋瑾紀念碑、越王台等;近郊有東湖、禹陵、蘭亭、鑒湖、柯岩等。紹劇俗稱紹興大班,唱腔高亢激昂,為浙江著名地方劇種。市屬新昌縣有省級穿岩風景名勝區。
(俞康宰)
蛇島見蛇島自然保護區。
蛇島自然保護區中國重點自然保護區。蝮蛇棲息地,無人定居。原名小龍山,亦稱蟒山或黑島。位於遼寧省旅順口雙島西湖嘴7海裏的渤海中。全島略呈菱形,長1700米,寬700米,麵積0.62平方公裏。係由震旦係石英岩構成的單麵山,西南陡峻,主峰海拔216米,地勢向東北緩傾,衝溝發育,上覆薄層黃土。除溝口有小規模的卵石灘外,均為懸崖峭壁,並有海蝕柱和海蝕洞。從山梁往下,分布有灌狀喬木、灌叢和草叢,共有植物64科200餘種,主要為欒樹、小葉樸、黃榆、麻櫟、葛藤等,還有40多種藥用植物。氣候濕潤,岩隙和洞穴很多,土層鬆濕,植被繁盛,棲息蝮蛇甚多。這種管牙類毒蛇通體灰褐色、有斑紋,頭呈三角形,頸細,鼻眼之間有凹陷,活動緩慢,以鳥、鼠、昆蟲為食,春季交配,秋季生殖,卵胎生一次產仔蛇4~14條,盛夏和冬季蟄伏穴中,其活動規律與候鳥遷飛季節相合。島上蝮蛇每年遞增8%,1990年已增至1.5萬條左右。蝮蛇為珍貴動物,蛇膽、蛇蛻、蛇皮、蛇肉均可入藥,能治療多種疾病。除蝮蛇外,尚有多種鳥類、蝙蝠、褐家鼠等野生動物。
(熊樹梅)
歙縣安徽省黃山市屬縣,皖南林茶產區,著名“文化之邦”。位於省境東南部,新安江上遊,東鄰浙江省。麵積2680平方公裏,人口49.83萬。縣府駐徽城鎮。秦置歙縣,屬會稽郡,晉屬新安郡,隋屬歙州,宋屬徽州,明、清設徽州府,為曆代州治、府治所在地。縣境多山,山區麵積約占90%,物產以林、茶、桑、果為主。茶葉產量居中國各縣首位,所製“屯綠”茶以黃山毛峰和老竹大方著名,遠銷國內外。蠶繭產量居全省第2位。名特產有徽州雪梨、三潭枇杷、三口蜜橘、金絲琥珀蜜棗、三花(珠蘭、白蘭、茉莉花)、貢菊及蜚聲中外的徽墨、歙硯等,並盛產山茱萸、白術、厚樸等中藥材。皖贛鐵路經過縣境。曆史上歙縣為英才輩出、文物古跡薈萃之區,曾有“東南鄒魯”之譽。著名的新安學派、新安畫派、新安醫學、徽劇及徽派版畫、徽派印章、竹木磚石雕刻和徽派盆景等,在中國均有影響,形成獨特的徽州文化。全縣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8處。名勝古跡有新安碑園、多景園、新州石塔、長慶寺塔、許國石坊(亦名“八腳牌樓”)、棠樾石牌坊群、聖僧庵、寶綸閣、太平橋、太白樓、潛口明村等。
(朱孟春)
深圳市廣東省轄市,中國主要進出口岸之一,最早經濟特區所在地。地處省境南部珠江口東岸,與香港新界隔深圳河相望。轄3區及寶安縣。麵積平方公裏,人口68.65萬;其中市區麵積342.9平方公裏,人口39.53萬。深圳前為寶安縣。晉時始置,明改新安縣,清因之。1914年複稱寶安縣。1953年縣府由南頭城遷深圳鎮。1979年3月以原寶安縣行政區域組建深圳市。1980年8月於深圳市境設立經濟特區。1981年7月恢複寶安縣,為深圳市轄。深圳經濟特區位於深圳市南側,東臨大鵬灣,西接珠江口,南為深圳河,北傍梧桐山和羊台山,呈東西向狹長帶狀分布,以管理線劃分特區與縣境。
市境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單向傾斜入海。多為低山丘陵台地,僅珠江口及濱海有小塊平原。河流短小淺窄。以深圳河最大。海岸為泥質和沙質組成,利於墾殖。農產原以水稻、花生、甘蔗為主,小部分耕地位於新界。設市後,城郊農業開始向商品生產和現代化農業轉化,建立了蔬菜、水果、牛奶、家禽等農副產品生產基地,所產牡蠣、荔枝、金龜橘子、油鴨、龍崗雞,暢銷港澳。捕魚以淺海作業為主,在本市居重要地位。深圳原有工業基礎薄弱。自建立特區以來,初步形成了蛇口、福田(上埗)、沙河、八卦嶺、文錦渡等工業區,並有了相當規模的市政設施。風景秀麗的深圳水庫、大小梅沙、西麗湖、筆架山、銀湖等地為旅遊和療養勝地。目前,深圳已從昔日的廣東沿海小鎮,逐步建設為百業俱興,高樓林立,工商、農牧、住宅、旅遊等綜合發展的新興現代化城市。廣九鐵路縱貫市境,直抵九龍。海運和公路運輸也較方便。已建立蛇口貨客運碼頭和赤灣港萬噸級泊位,媽灣港已建有3.5萬噸級碼頭和5000噸級泊位。距市中心32公裏的福永民航機場亦初具規模。深圳為廣東著名僑鄉,旅居海外僑胞約12萬人。市東南沙頭角鎮以商業為主,為直通香港新界的口岸。此外,又辟有文錦渡和皇崗兩個通香港的口岸。
(徐俊鳴司徒尚紀)
神垕鎮河南省禹縣西部伏牛山麓古鎮,中國宋代名瓷——鈞瓷發源地。距縣城25公裏。本鎮瓷業具有千年曆史。鈞瓷原在神垕鎮藹主溝、尚溝一帶民窯中生產,釉色單一,質量不佳。北宋時,在鈞台、八卦洞專門設立官窯,燒製宮廷用品。此後釉器名聲大振,號稱鈞器。宋徽宗時曾為禦用珍品,不準民間私藏。宋室南遷後,窯工流散,鈞瓷失傳。20世紀50年代後經多次研製,鈞瓷質量達原來水平。鈞瓷胎質細密堅實,斷麵呈羊肝色,叩聲圓滑悅耳,造型端莊優美,釉麵變幻多端。古代曾遠銷歐、亞、非各國,久享盛名。近來屢經創新,花色品種已增到350多種。除滿足國內市場外,還遠銷國外。目前全鎮已建立10多座瓷廠。
(李潤田)
神農頂見神農架林區。
神農架林區中國著名原始林區之一,湖北省最大自然保護區所在地。位於省境西部,西南與四川省相鄰。麵積3253平方公裏,人口7.73萬。以境內大、小神農架山得名。原分屬房縣、興山、巴東3縣。1970年劃出,成立省轄神農架林區。林區政府駐鬆柏鎮。1988年改為省直轄行政單位。
神農架位於大巴山東段,多由石灰岩、砂岩等沉積岩組成。地質構造上屬燕山期大巴山褶皺帶,岩層紊亂,節理發育,因受長期侵蝕切割,形成山川交錯、穀深壁陡的地貌形態,多“v”形峽穀。除河穀平壩地區外,海拔多在1200米以上,2500米以上山峰有30餘座,譽為“華中屋脊”,最高峰神農頂米,有“華中第一峰”之稱。神農架為湖北省境內長江和漢江的分水嶺,南入長江的香溪河,北入漢江的堵河、南河,均源於此。氣候溫暖濕潤,年降水量800~1500毫米,多集中7、8、9月,氣候垂直變化明顯。
神農架當中國東西與南北植物區係的交接處,植物區係成分複雜而古老。林區植物約有166科,765屬,近2000種,單種屬和古老種屬占較大比例,如紫荊、青檀、香果樹、大珙桐、鐵堅杉、紫檀、黃杉、楠木、黃楊木等。神農架的植物分布具有明顯的垂直地帶特征,海拔1000米以下是以櫟類、馬尾鬆為主的針闊葉混交林和油桐、杜仲、桂竹、水竹、茶樹等經濟林帶;1000~1700米是以泡桐、栓皮櫟、茅栗為主的常綠闊葉和落葉闊葉林帶和核桃林;1700~2200米是以華山鬆、銳齒櫟、山毛櫸為主的亮針葉、落葉闊葉林帶和漆樹林;2200米以上是以冷杉為主的暗針葉林帶,並生長有箭竹林。神農架是湖北省重要林區,也是中國自然封閉較好的原始林區,森林覆蓋率達68.5%,木材蓄積量約1600多萬立方米,占湖北省總蓄積量的35%,主要分布在大、小神農架、酒壺坪、田家山、尼叉河、東溪、紅花坪、木魚坪等地。藥用植物有1200多種,是湖北省中藥材主要產地,每年可提供藥材近500萬千克,以黨參、黨歸、黃連、丹皮、獨活、黃芪等產量最多。
林區野生動物種類多。列為國家保護對象的有金絲猴、金錢豹、毛冠鹿、紅麵猴、蘇門羚、雲豹、驢頭狼、小靈貓、神農鼯鼠、大鯢等20多種,還有白熊、白金絲猴、白蘇門羚、白蛇等。湖北省於1980年將大、小神農架主峰周圍和老君山一帶辟為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總麵積約800平方公裏。1982年改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91年5月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國際“人與生物圈”自然保護網。神農架是湖北省以科學考察和探索大自然為主的著名風景旅遊區。
(陳聯壽)
神農架自然保護區見神農架林區。
沈家門港中國大漁港之一,天然良港。屬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區。位於舟山島東南端,北靠岱衢洋、嵊山漁場,南臨大目洋、貓頭洋漁場。沈家門漁港背山麵海,北有黃大嶴、嶺頭山擋住寒風,南有魯家峙、馬峙、小幹島作為屏障,漁港東西長約8公裏,可容納各類漁船近萬艘。每逢魚汛,中國沿海省市漁船雲集,沈家門成為舟山漁場最大的補給中心,港泊漁船與魚貨吞吐量居全國首位。工業部門主要為漁業服務,有水產品加工、冷藏、造船、網具、機械等,其中以舟山水產食品廠和大幹水產冷庫規模最大。食品罐頭遠銷50多國家和地區,魚貨運銷上海、寧波、天津、北京等10餘省市。沈家門鎮人口6.2萬,以漁業為中心的經濟十分活躍。附近平陽浦設有浙江水產學院、浙江海洋水產研究所和舟山海洋漁業公司。
(俞康宰)
沈陽市遼寧省省會,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東北地區最大工業城市,亦為中國重工業基地和經濟中心城市之一。位於遼河平原中部。轄9區和遼中、新民2縣。麵積8515平方公裏,人口570.29萬;其中市區3495平方公裏,人口453.87萬。沈陽因位於沈水(今渾河)之北得名。戰國時為燕國重鎮,名“侯城”。遼稱沈州。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改沈州為沈陽路,初創城廓,設立官署。明初設沈陽衛。清太祖天命十年(1625)自遼陽遷都沈陽,1634年改稱盛京(滿語稱“莫克敦”意為盛大京都)。1657年設奉天府。1914年改沈陽縣,1934年設市。九一八事變後,沈陽改稱奉天市。1948年沈陽市曾為中央直轄市。1954年為遼寧省省會。
市境位於平原,海拔45米左右。地勢東北較高,向西南微傾。屬暖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年均溫7.8c,1月均溫12c,最低溫可達31.6c,7月24.6c,最高可達38.3c,年降水量734毫米,無霜期150天。
19世紀末葉成為手工業生產和貿易中心。日、俄侵入後淪為半殖民地城市。20世紀初鐵路交通發展,機械、紡織、麵粉、榨油工業興起。30年代許多企業為日資控製。50年代後沈陽是國家重點建設城市。與撫順、鞍山、本溪等煤鐵產地相距不遠,利用此有利條件促使重工業迅速發展,形成以機械工業為主,包括冶金、食品、紡織、化工、金屬製品、電子等門類較齊全的綜合性工業城市。重工業產值在全國各大工業城市中居第4位。所產大型變壓器居全國第1位,金屬切削機床居全國第2位。沈陽重型機械廠、第一機床廠、第三機床廠、電纜廠、風動工具廠等企業生產的多種機床和鍛壓設備,大型采礦、選礦、燒結和軋鋼設備,50萬伏成套輸變電設備,大型冶金、煤炭、發電設備,風機、氣化機、閥門及飛機、汽車、拖拉機等產品,在國內外具有一定競爭能力。壓力鍋、味精等為著名輕工產品。市境西郊的沈陽油田已具有年產高凝油300萬噸的生產能力,為中國目前高凝油生產的最大基地。
沈陽為聯係東北3省和關內的交通樞紐。主要鐵路有京沈、哈大、沈丹、沈吉等幹線,及沈陽—撫順、阜新等鐵路支線。其中沈丹線可通朝鮮。沈陽又處於全省公路運輸網中心,有京哈、黑(河)大(連)、丹(東)霍(林河)、明(水)沈等5條國家級公路,並有沈盤(山)、沈通(化)、沈營(口)、沈平(崗)等6條省級公路。沈(陽)—大(連)高速公路已於199o年9月通車。沈陽也是東北最大的航空站,有班機飛往北京、上海、南京、杭州、長春、哈爾濱、大連等地。
市區西部鐵西區是重工業集中地,多大型工廠。大東區亦為工業區。和平區以政府、文化、科研機關和商業為主。皇姑區東部是文化和風景區。沈河區位於市中心,明、清時期的沈陽舊城、故宮及現今市政府均坐落本區。1948年後市政建設發展,綠化麵積增大,利用渾河水開挖運河,流經沈河區南部與和平區,將兩岸萬泉、青年、魯迅、南湖等公園連接,風景秀麗,是遊覽休息場所。市境北部有麵積達4萬平方米的現代化地下街。市境西郊的張士屯有占地近10平方公裏的出口加工區。城區南端有占地22.2平方公裏的南湖開發區,是沈陽市的高科技密集區。
沈陽為東北地區重要教育科研中心,有東北工學院、遼寧大學、魯迅藝術學院、中國醫科大學等20多所大專院校和中國科學院有色金屬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林業土壤研究所等120多處科研機構。
清故宮位於舊城中央,係清初皇宮,占地6萬多平方米,是中國現有三大宮殿群之一。1948年後建為故宮博物館。東陵(福陵)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及皇後陵墓。北陵(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極及皇後陵墓。北陵東側建有革命烈士陵園。遼寧博物館是中國早期建立的博物館之一。珍藏大量曆史文物。北郊有新樂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
(張耀光)
盛澤鎮江蘇省吳江縣第1大鎮,絲綢織造業發達的古鎮。位於縣境東南。麵積71平方公裏,人口7.5萬;其中鎮區麵積3.5平方公裏,人口4.3萬。有公路和航船通蘇、滬、杭等市。春秋吳國地,初名青草灘。相傳三國時吳將盛斌結寨於此,稱盛寨。明初,課民種桑,嘉靖時居民增至百餘家,以綿綾為市,成為四鄉絲綢織品集散地。以其地多湖澤,訛寨為澤,稱盛澤市;至隆慶、萬曆(1567~1620)以後,已發展為5萬人口的著名綢鄉,有“日出萬綢,衣被天下”之稱。清初,戶口日增,每日中為市,舟楫塞港,街道摩肩;乾隆五年(1740)一度移縣丞駐此管轄。當時盛澤地區有織機8000部,產品銷全國,成為中國曆史上出現最早的織綢小鎮。帝國主義勢力侵入中國後,盛澤鎮絲綢業衰落,20世紀40年代僅存織機200多部。50年代以來恢複發展。80年代已擁有絲綢織造廠數十家,絲綢產量和出口量位居江蘇省前列。
(單樹模)
嵊縣浙江省紹興市轄縣,中國越劇發源地,浙江珠茶重點產區。位於曹娥江上遊,四明山和會稽山南麓。麵積1828平方公裏,人口72.91萬。縣府駐城關鎮。漢置剡縣,宋改嵊縣,以嵊山得名。1988年劃入中國沿海經濟開放區。縣周多丘陵山地,曹娥江幹、支流澄潭江、長樂江、黃澤江、新昌江等縱貫縣境。中南部是河穀盆地,稱新(昌)嵊(縣)盆地。農業以糧食生產為主。茶葉產量占全省首位,以“嵊縣珠茶”馳名中外。嵊縣絲廠所產生絲為名牌產品。傳統手工藝品竹編工藝精湛。城關鎮設有“越劇之家”,供越劇演員進行藝術交流和人才培養,近年為各地輸送數百名越劇新秀。還建有越劇博物館。
(俞康宰)
獅泉河印度河上源,西藏自治區西部主要大河之一。藏語稱森格藏布。發源於岡底斯山主峰岡仁波齊峰北麵的冰川湖。自南向北流至邦巴附近轉向西流,經革吉在紮西崗附近與噶爾藏布相匯合轉向西北,流入克什米爾地區。獅泉河在中國境內長405公裏,落差1264米,平均坡降2.9%,流域麵積2.745萬平方公裏。由源頭到革吉為上遊段,長約152公裏,落差646米,平均坡降3.5%;流經森格卡巴,右岸有終年不斷流的泉河補給,因泉水所在山體形同獅子,故名獅泉河。革吉到紮西崗為中遊段,長約173公裏,落差299米,平均坡降1.9%,中遊段為寬穀,寬30~50米,水深0.5~1米;紮西崗以下為下遊段,長約87公裏,落差319米,平均坡降3.7%;下遊段有長約10公裏的激流灘,平均坡降達14%,個別地段可達42%。獅泉河有7條主要支流,以噶爾藏布最大,長約155公裏。汛期出現在8月,具有陡漲陡落的特點。8月平均流量占全年的32%,年均徑流量為3億立方米。獅泉河流域處於半荒漠和荒漠地帶,氣候幹旱少雨。8月份降水占全年的40%。11月~翌年5月為風季,3~5月多大風,無霜期短,以牧業為主。位於獅泉河與噶爾藏布交匯處的獅泉河鎮,為阿裏地區行政公署駐地。
(溫景春)
十三陵水庫見明十三陵。
十萬大山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南部重要氣候分界線。山脈呈東北—西南走向,西南伸入越南。長170多公裏,寬15~30公裏。山體海拔千米左右,主峰蒔良嶺1462米,是桂南最高點。十萬大山區是中生代以來凹陷構造的負單位。中生代紅色岩係(砂岩、頁岩、礫岩)沉積厚度大,分布廣,第三紀以來褶皺斷裂上升,成為廣西最年輕的褶皺山脈。山勢南高北低,南部由1200~1400米的山脊組成十萬大山主軸,地勢向北逐漸降低,依次出現850米、700米、550米、400米等數列單斜山地及丘陵麵。河流多為順坡麵發育而向北流,屬鬱江水係。由於多列單斜地形的影響,河流多沿錯動的斷裂各地及兩單斜山地之間發育,河床曲折急劇轉彎與平直相間,多險灘。山地南側河流短小,獨流入海。十萬大山南坡的防城縣,麵臨熱帶海洋,降水豐富,那梭鄉年降水量達3700毫米,是廣西降水最多之地。北麵的上思、寧明,處於背風坡“雨影”地帶,雨量較少。與那梭直線距離約50公裏的上思縣城,年降水量1119毫米,隻有那梭的30%。十萬大山南麓適宜發展熱帶作物。熱帶常綠季雨林發育甚佳,熱帶樹種繁多,主要有窄葉坡壘、烏欖、白欖、海南風吹楠、桄榔、肉實樹、紅山梅、魚尾葵等。十萬大山有錳、銻、磷、雲母、鈦等礦產,錳、鈦已開采,遠銷國內外。
(秦權人)
十堰市中國新興汽車工業城市,第二汽車製造廠所在地。湖北省轄市,鄖陽地區行署駐地。位於省境西北部,武當山西北麓。轄2區。麵積1190平方公裏,人口38.98萬。十堰原為幾百人口的山區小鎮,1967年為適應汽車廠的建設,劃鄖縣十堰、黃龍兩區成立十堰工區辦事處,1973年置市。市境北部丘巒起伏,海拔多在300~500米;南部山嶺陡峭,多在700米以上,最高峰賽武當1730米。河流以流經西部的漢江支流堵河較大。工業以擁有24個專業工廠的第二汽車製造廠為主;以總裝配廠為中心,分為發動機、車橋、總裝、衝壓4片,分布在市內白浪至花果長約30公裏的地段內,廠距遠,以公路、鐵路、通訊等網路相聯結。年產汽車10萬輛。此外,還建有輪胎和汽車方向盤等廠。東風輪胎廠是中國大型輪胎廠之一,年產60萬套輪胎。其他工業有汽車附件、電力、紡織、食品、建材等。市西北的堵河建有黃龍灘水電站,已與華中電網聯網。受地形影響,市區多分布在神定河幹支流兩旁的山間小盆地和溝穀中,建築群依山就勢,各自形成獨立的居住區,有一城多鎮(區片)的布局特點,具“城鎮群式”格局。市區街道大都背山麵河,具有單麵街的特點,由人民路、車城路、公園路等幹道,將五堰、六堰、張灣、紅衛、總裝、十堰等區連結為一整體,組成市區中心,二汽總廠所在地也是全市文教、衛生、公共交通相對集中地。五堰一帶為商業區。十堰市曆史上交通閉塞,1978年襄渝鐵路通車後,成為鄂豫腹地通往川陝的交通咽喉。市境以南20餘公裏處有原始森林保護區。
(陳聯壽)
石島港山東省重要漁港,亦為對外開放的漁船避風港。位於膠東半島東南端石島灣內。1954年設石島縣,1958年並入榮成縣。因附近花崗岩出露範圍很廣,為良好的建築材料,故名“石島”。石島港很早即為山東省著名漁鹽集散地。清末始建兩座簡易碼頭。抗日戰爭期間先後修建改建鹽業專用碼頭和原有碼頭,但規模小,設施簡陋。1949年以來修建了倉庫、客運站、貨場,改造了舊碼頭。現可泊500噸級輪船,800噸級商輪可順潮入港,千噸級以上貨輪隻能錨地作業。與俚島、煙台、青島、大連等港口均有客輪往來。
(陳龍飛)
石河子市新疆著名農墾新城,自治區轄市。位於瑪納斯河西岸。麵積7529平方公裏,人口54萬。市境原為葦湖沼澤,僅供放牧。1950年起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八師的墾區中心。1975年曾將瑪納斯、沙灣2縣與石河子市合並,設立石河子行署,1978年撤銷,石河子市直屬自治區。石河子市在發展農業的同時,利用農副產品發展棉毛紡織、造紙、製糖、機械修配、水泥、食品加工等工業,生產百餘種輕工業產品,工業產值約占新疆工業總產值6%,其中紡織工業產值占新疆紡織工業總產值20%,食品工業產值占新疆11%,是一座具有現代農業和工業的新型城市。交通地位重要,從烏魯木齊至阿拉山口的鐵路和公路幹線均經石河子。市區位於墾區農場群中心,街區整齊,林帶成蔭,建築物和果園相間,道路呈綠樹構成的棋盤狀,身入其境有田園感。除工商業及機關外,還有農學院、醫學院及農業科研機構。
(楊利普)
石家莊市河北省省會,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中國重要鐵路樞紐和棉紡織工業基地之一。位於省境中南部,西倚太行山,東、南、北三麵為廣闊的華北平原。轄5區及獲鹿、井陘、欒城、正定4縣。麵積3315平方公裏,人口283.51萬;其中市區麵積322平方公裏,人口131.94萬。20世紀初為獲鹿縣一小村,麵積不足半平方公裏。1902年和1907年,京漢、正太鐵路先後建成,交會於此,形成交通要衝。鐵路站段、車輛修理廠相繼建立,商戶漸增,逐步發展為鎮,成為河北、山西貨物集散地和轉運站。1925年將京漢鐵路以東的休門栗村劃入,1939年建石門市。1947年改現名。市境位於太行山麓滹沱河衝積扇上,滹沱河流經北部,地勢微向東南傾斜,地表平坦,土壤肥沃,地下水儲量豐富而質佳。年均溫12.9c,年均降水量566毫米,無霜期194天,作物可一年二熟。盛產棉花和小麥。西有井陘煤礦,煤炭資源豐富。京廣、石太、石德3鐵路交會於此,公路四通八達,交通便利。到1990年底,已開辟了7條國內民航線,通往京、沈、寧、滬、穗等8個大城市。
石家莊原有工業基礎薄弱,全市僅20多家工廠。1949年以來發展了紡織、機械、化工、電子等工業部門,工業總產值約占全省的17%,居全省之首。其中輕工業產值約占工業總產值的70%。紡織是全市發展最快、規模最大的工業部門,已建成紡、織、染和針織、紡機等部門,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1/3左右,設備能力居全省之首,棉紗、棉布產量均約占全省半數。機械工業生產拖拉機等農業機械和動力、礦山設備、大型機床、載重汽車、專用機車、水泵等多種產品。化學工業為本市新興工業部門,擁有基本化學、化肥、醫藥、塑料等多種行業。醫藥工業居中國重要地位,華北製藥廠是中國建成最早、規模最大的綜合性醫藥聯合企業,抗菌素產量居全國第1位,產品並遠銷國外。此外,重工業部門中的電力、鋼鐵、煤炭等也有一定規模。電子工業發展迅速,能生產收錄機、電視機等。城市布局較整齊,街道呈棋盤式,寬闊平坦。市區東北部有以輕紡、機械、醫藥、冶煉為主的半圓形工業區;東南和西南部正形成以輕工、機械為主的工業區;新辟邱頭工業區,以煉油、化工為主。市區中部為生活區和文化、教育、機關單位。1968年前,橫貫新舊市區的幾條主要幹道被鐵路站線阻隔,交通不便。現已建數座大型鐵路公路立交橋,將橋東、橋西聯成一體。市內有河北師範大學等10餘所高等院校,還有河北省科學院及科研機構多所。市區西部建有華北烈士陵園,園內有國際共產主義戰士諾爾曼·白求恩和印度友人柯棣華墓、愛德華紀念碑。市南有曆史悠久、聞名中外的趙州大石橋(見趙縣);市北有創建於隋的隆興寺(見正定縣);市西南有風景秀麗的蒼岩山;市西北有革命紀念地西柏坡(見平山縣)。
(楊積餘)
石景山區北京市重工業區。位於西郊。麵積81.8平方公裏,人口31.4萬。區府駐古城。唐以前屬薊縣地。唐曾置廣平縣,後屬幽都縣。遼為宛平、玉河縣地。1952年始設石景山區,以境內有石景山得名。位於永定河衝積扇頂部,西北部為山地,東南部是平原。平原地區沙石多,土層薄,有低丘散列其上。永定河和永定河引水渠是區內主要水源。礦產資源有無煙煤、石灰石等。區內集中大批大中型重工業企業,主要有首都鋼鐵公司,石景山發電廣、北京重型機械廠、北京重型電機廠、北京特殊鋼廠、北京鍋爐廠、北京水泥廠等。其中首鋼已有60餘年曆史,為全國著名鋼鐵基地之一。石景山發電廠係華北地區大型火力發電廠。農業以生產蔬菜和水果為主。豐沙、京原鐵路穿行本區。蘋果園是北京地下鐵道終點站。有八大處、模式口第四紀冰川遺跡等名勝。八寶山革命公墓在區內東部。
(尹鈞科)
石臼港中國新建的大型現代化深水煤炭輸出港,兗(州)石(臼)鐵路終點。位於山東省東南部日照市東海岸,濱臨黃海。舊稱石臼島,明置石臼寨,後改石臼所口。石臼港北依絲山,南連奎山,港灣開闊,水深陸廣,不凍不淤,地質條件良好,具有建設深水碼頭的優越條件。原有小碼頭一座,吞吐能力極微、1966年在小碼頭東南的龍王廟建立一座客貨輪碼頭,碼頭岸線長160米,港口年吞吐量為40萬噸左右,進出口物資以煤炭、化肥、建築材料、糧食、農副產品為大宗。客運有石臼所—靈山衛—青島班線。1980年始建新港,已建成10萬噸級深水泊位2座和2.5萬噸級泊位1座,以及萬噸級雜貨碼頭1座,年吞吐能力可達4000萬噸。石臼港已成為大型現代化煤炭輸出港和新興的海濱城市,對加快兗州、山西煤田的開發,擴大煤炭外運等具有重要作用。
(陳龍飛)
石羊河甘肅省河西走廊第3大河,古名穀水。幹流上遊雜木河,源於祁連山脈東段冷龍嶺北側的大雪山,東北流於山穀,坡陡流急,雜木寺平水年年均流量7.90立方米/秒,年均徑流量2.49億立方米。自塔兒莊出山,入河西走廊東段為中遊,過武威接納衝積扇緣泉水複向東北,名石羊大河。紅崖山以北為下遊,原分為大東、大西2河,現築成東西幹渠,繼續東北行,最後沒入民勤縣東鎮以北的沙漠中。河全長250公裏。全水係自東而西,主要支流有大景(靖)河、古浪河、黃羊河、金塔河、西營河、東大河及西大河(下遊名金川河)等,均源出祁連山東段,河係以雨水補給為主,兼有冰雪融水成分,出山口多年平均流量50.5立方米/秒,年徑流量15.91億立方米,6~9月占70%左右。上遊祁連山區降水豐富,有64.8平方公裏冰川和殘留林木,是河流的水源補給地。前山皇城灘是優良牧場。中遊流經走廊平地,形成武威和永昌諸綠洲,灌溉農業發達。下遊是民勤綠洲。終端湖如白亭海及青土湖等近期均已消失。全流域建成100萬立方米以上水庫15座,其中以大景峽、黃羊河、南營、西馬湖、紅崖山及金川峽等水庫較大。
(楊錫金)
石嘴山市寧夏回族自治區轄市,寧夏以能源工業為主的重工業城市,中國優質無煙煤出口基地和西北煤炭平衡基地,號稱“塞上煤城”。位於自治區最北端,賀蘭山北段緊逼黃河之處,故名石嘴。轄3區及平羅、惠農、陶樂3縣。麵積4454平方公裏,人口61.38萬;其中市區麵積529平方公裏,人口27.50萬。石嘴山市曾為黃河航運的重要碼頭,包蘭鐵路通車前,由此轉運的貨物有煤炭、瓷器、天然堿、皮毛、糧食、百貨等。又當寧夏引黃灌溉農業區與內蒙古牧區的交接點,清初即已發展為回、蒙古、漢各族人民交換農牧工業產品的貿易集市。清末和中華民國初期,英、德等國商人利用其優越的經濟地理位置,先後興辦10家收購畜產品的洋行,壟斷西北皮毛業達40餘年。1926年以後洋行停辦,僅剩20餘家專營蒙古族牧民貿易的商號和一小瓷廠,僅百餘戶人家,蕭條冷落。50年代隨煤炭工業飛躍發展,人口激增,1960年正式設市。市區海拔1111米。年均溫9.4c,1月均溫4.9c,7月25.8c。10c以上活動積溫3664c。年降水量189毫米,為溫帶幹旱氣候。市區分為3區:1大武口區。地處賀蘭山東麓,為60年代後期新辟市區,現為市級行政機關所在地,擁有洗煤、炭素、機械、稀有金屬冶煉、建材、食品等大中型企業,近年已建成裝機容量40萬千瓦的坑口電站。建有礦區鐵路支線。2石嘴山區。濱臨黃河,曆史悠久,交通方便,水源充足,商業繁華,石嘴山礦務局、電廠、鋼廠、瓷廠、電化廠均在此,是市區人口最多的一區。3石炭井區。賀蘭山中的煤礦工人鎮,石炭井礦務局所在地。全市礦區麵積約達200平方公裏,自1955年礦區大規模開發以來,年采煤能力達千萬噸。已建立了包括煤礦機械在內的較完整煤炭工業體係,電力、冶金、陶瓷、建材等工業也有很大發展。
橫跨寧夏與內蒙古2自治區的黃河上第48座公路大僑——寧夏石嘴山黃河公路橋已建成通車。
(汪一鳴藍慧珠)壽縣中國曆史文化名城。安徽省六安地區轄縣,商品糧、油、棉產區及商品農副產品生產基地。位於省境中部。麵積2986平方公裏,人口115.81萬。縣府駐城關鎮。古稱壽春,戰國時楚考烈王、西漢淮南王和東漢末年袁術均建都於此。東晉改稱壽陽,隋稱壽州,1912年改稱壽縣。縣境位於皖北平原與江淮丘陵間的過渡地帶,地形類型多樣。瓦埠湖縱貫縣境中部。全縣屬淠史杭灌區,境內有瓦西、瓦東、淠東三大幹渠。產稻穀、小麥、油菜、棉花,人均產糧和商品率均較高。又是全省商品魚、商品豬、長毛兔、鴨鵝羽毛、禽蛋、山羊板皮和席草、紅麻、蘆葦、荻柴等的重要產地之一。水產以瓦埠湖銀魚、瓦蝦最著名。八公山豆腐和傳統糕點“大救駕”聞名遐邇。壽縣古城輪廓略呈方形,麵積3.65平方公裏,城牆周長7147米,四門均有內外雲梯與城堡連接,形式別致,是全省保存完整的古城。
(朱孟春)
舒城縣安徽省六安地區轄縣,著名“舒席”和“舒茶”產區。位於省境中南部,杭埠河流域。麵積2062平方公裏,人口92.6萬。縣府駐城關鎮。周稱舒國,秦漢時設舒縣、龍舒縣,唐置舒城縣。縣境位於大別山區東北麓。西南部多山,最高峰豬頭尖,海拔1539米;中部丘陵起伏;東北部為杭埠河、豐樂河流域,地勢平坦,水土條件優越,為縣境的“魚米之鄉”。舒城是中國水利建設最早縣份之一。西漢初年修建七門堰,後又建烏羊堰和槽牘堰,合稱“七門三堰”,現成為皖西淠史杭灌區的組成部分。20世紀80年代初全縣有效灌溉麵積約占耕地80%。農作物以水稻為主,產量約占90%。丘陵山區盛產“舒綠”茶和板栗等。以傳統手工藝品“舒席”及其他工藝竹編著名。“舒席”又稱“龍舒貢席”,具有柔軟光滑、堅韌耐磨、不生蛀蟲、能疊易帶等優點,暢銷國內外。名勝古跡有七門堰等。
(朱孟春)
疏勒河甘肅省河西走廊內流水係的第2大河,古名籍端水。源於祁連山脈西段托來南山與疏勒南山之間的疏勒腦,西北流經肅北縣的高山草地,穿大雪山—托來南山間峽穀,過昌馬盆地。出昌馬峽以前為上遊(昌馬堡至玉門鎮段,當地稱昌馬大河),水豐流急,昌馬堡站平水年年均流量24.8立方米/秒,年徑流量7.81億立方米。出昌馬峽至走廊平地為中遊,向北分流於大壩衝積扇麵,有十道溝河之名。至扇緣接納諸泉水河後分為東、西兩支流,東支匯部分泉水河又分南、北兩支,名南石河和北石河,向東流入花海盆地的終端湖。西支為主流,又稱布隆吉河。至安西雙塔堡水庫以下為下遊,由於灌溉、蒸發、下滲而水量驟減。疏勒古河道穿哈拉諾爾至新疆羅布泊。由發源地至近期終端湖哈拉諾爾,長不過600公裏,實則安西以下早無地麵徑流,僅存幹河道遺跡。昌馬衝積扇以西主要支流有榆林河及黨河,以東主要支流有石油河及白楊河,均源出祁連山西段。疏勒河水係雨水補給減少,冰雪融水顯著加大,出山口多年平均流量58.1立方米/秒,年徑流量18.30億立方米,6~9月占50~70%。上遊祁連山區降水較豐,冰川麵積達850平方公裏,多高山草地,為良好牧場。中、下遊地勢低平,玉門鎮、安西、敦煌和赤金—花海諸綠洲的灌溉農業發展迅速。全流域已建成100萬立方米以上水庫5座,其中以雙塔堡、黨河及赤金峽水庫較大。
(楊錫金)
沭河山東省南部較大河流。源於沂山南麓,南流與沂河平行縱貫魯南。流經沂水、莒縣、莒南、臨沭入江蘇省境,全長400公裏。在臨沭縣大宮莊分成新、老兩條沭河:老沭河南流經江蘇省新沂縣入新沂河入海;新沭河東流循大沙河故道至臨洪口入海州灣。沭河支流主要有潯河、袁公河和高榆河等,都從左岸匯入,形成不對稱的樹枝狀水係。上遊流經山丘地區,地表徑流匯集迅速,每逢汛期,山洪暴發,中下遊平原地區水災嚴重。經1949年以來的治理,初步控製了水土流失和洪澇危害。
(李樹德)
雙城市黑龍江省鬆花江地區轄市,重要產糧縣級市。位於哈爾濱市南麵,以拉林河同吉林省為界。麵積2976平方公裏,人口73.56萬。雙城曆史悠久,因城東南有兩座金代古城故名。清光緒八年(1882)設雙城廳,1909年設雙城府,1913年改雙城縣,縣府駐雙城鎮。1988年設市。市境西南為鬆花江、拉林河所環繞,地勢平坦,耕地多,土質肥,生長期長,適種玉米、高粱、穀子、小麥、大豆、甜菜和亞麻,是黑龍江主要糧食、亞麻和甜菜基地之一。工業有農機、化肥、紡織、製糖、建材等。哈大鐵路和哈大公路縱貫南北,是黑龍江省的南大門。東部有拉濱鐵路通過,西部有鬆花江航運之便。市境有金代古城遺址17處,以花園村金代古城遺址最為著名。
(曾慶雲陶忠信)
雙溝鎮中國名酒“雙溝曲酒”產地和“下草灣係”地層發現地。位於江蘇省泗洪縣西南部,淮河之濱。人口9000多。寧徐公路和魯寧輸油管經此。鎮東西兩側包括下草灣、戚嘴、鬆林莊等地有中新世“下草灣係”地層分布,其中發現脊椎動物化石共65種。
(單樹模)
雙鴨山市黑龍江省新興煤礦城市,省轄市。位於省境東北部完達山北麓安邦河畔。以有一對山頭形似臥鴨而得名。轄4區和集賢縣。麵積3670平方公裏,人口78.92萬;其中市區1413平方公裏,人口48.29萬。1928年發現煤礦後,先後建立了富安礦和富樺礦、興安礦。1943年三礦合一成立富錦礦業所。1947年建立雙鴨山礦務局,1954年設雙鴨山礦區,1956年改設市。市境有豐富的煤、鐵、石灰石、石英砂、白雲石、金、鎢、銅、石墨、大理石和森林等資源。尤以煤儲量大,質量好,分布集中,主要在安邦河、七星河、扁石河流域和集賢東北部的東榮地區。全礦區有嶺東、嶺西、四方台、寶山、集賢、七星、雙陽、東保衛和新安等礦。所產洗精煤大量運往各鋼鐵基地,並有部分出口。東榮一、二、三礦建成後,原煤年產量達1000萬噸以上。建材、機械、化工、電力工業亦具相當規模。市境有佳富(佳木斯—雙鴨山)和福(利屯)前(進)鐵路及礦區鐵路,內外聯係方便。雙鴨山是一市多鎮的礦山城市。市中心尖山區街道整潔,高樓林立。有工學院、師範、教育學院等高等院校和電視台等文化設施。
(曾慶雲)
水洞溝文化遺址中國發現較早的原始人類遺址之一。位於寧夏靈武縣橫山堡以西(見靈武縣)。
(汪一鳴藍慧珠)
順德縣廣東省佛山市轄縣,中國著名桑基魚塘區,廣東鄉鎮工業與新興工業發達地區,蔗糖生產重點縣和繅絲工業中心。位於珠江三角洲中部,西江、北江下遊。麵積802平方公裏,人口91.81萬。縣府駐大良鎮。順德原為南海、新會縣地,明景泰三年(1452)析兩縣地置縣,取名順德。縣境西北高,東南略低,丘陵台地零星分布,大部為平坦衝積平原,成陸較久,為老沙田區。河湧交錯,灌溉、運輸條件良好。經濟發達,除有著名桑基魚塘區外,還有蔗基和果基,統稱基塘地,占耕地麵積75%以上,形成特殊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地理景觀,聞名中外。順德曆史上為中國著名生絲產地,現有桑地占廣東桑地45%左右。農業人口密度很大,土地利用極為集約,塘魚、蠶繭、糖蔗3種主要農產品單產高,商品率比重大,其中塘魚大量供應香港和廣州市場。水果以香蕉、大蕉為主。順德又是以豬為主、多鵝鴨的畜禽生產基地。廣東最大繅絲工業中心,著名產品有香雲紗、黑膠綢和生絲等,暢銷世界各地。蔗糖生產曆史悠久。此外還生產機械、家用電器等。甘竹灘低水頭發電站為利用潮水資源典範。土特產有傳統刺繡、陳樹花果、大良牛奶等。縣府駐地大良鎮又名鳳城,工商業繁榮。城內清暉園是廣東著名園林之一。縣南容奇鎮為西江通廣州港口,全縣外貿中心。容奇附近桂洲鎮為容桂水道所經,著名順德絲廠所在地。順德多華僑,旅居國外和港澳者30萬以上。
(徐俊鳴司徒尚紀)
順義縣北京市主要農業生產基地,有“北京糧倉”之稱。位於市區東北部偏東。麵積980平方公裏,人口54.2萬。縣府駐城關鎮。順義漢為漁陽郡狐奴、安樂縣地。明洪武二年(1369)始稱順義。1928年隸河北省,1958年劃入北京市。縣境大部為平原,僅東北和東部有小片低山丘陵。地勢從東西向中間緩傾,海拔30~50米。年平均氣溫10.5c,年降水量約600毫米,無霜期180~190天。土壤以草甸褐土為主,土質肥沃。潮白河、溫榆河、箭杆河等流貫縣境,水利設施較多,灌溉便利。農業開發曆史悠久,東漢漁陽太守張堪屯狐奴,辟稻田。全縣耕地5萬多公頃,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水稻、棉花、大豆、煙葉、西瓜、蔬菜等。糧食產量居北京市第1位,也是北京市肉蛋禽和蔬菜供應基地之一。主要工業部門有化纖、機械、橡膠、紡織、建材、釀酒等。所產服裝和首飾遠銷國外。北京國際機場在縣西南境。京承鐵路和京承公路貫穿縣內。城關鎮東北20公裏焦莊戶村有抗日戰爭中修挖的地道,保存完好,被授予“人民第一堡壘”榮譽稱號,是著名革命遺跡,建有紀念館,並開放部分地道幹線,供國內外人士參觀。
(尹鈞科)
朔縣見朔州市。
朔州市山西省轄市。中國重點開發的五大露天煤礦——平朔露天煤礦所在地。位於省境北部,桑幹河上遊恢河、源子河流貫市境。轄2區和山陰縣。麵積5737平方公裏,人口63.95萬;其中市區麵積4080平方公裏,人口44.37萬。漢置馬邑縣。北齊稱北朔州,又置招遠縣。隋以後改為鄯陽縣。明並入朔州,1912年改為朔縣。1988年撤銷朔縣,與平魯縣合設朔州市。市境西、北、南三麵環山,中部開闊,曆代為屯兵之地,古代“白登之圍”和“馬邑之戰”即發生於此。境內煤炭資源豐富,埋藏淺。平朔露天煤礦是中美合資開發的第一個煤炭企業。此外,機械、建材、化工等已初具規模。神頭村的神頭海,由玉龍泉、黃道泉、金龍泉、三泉灣、玉花泉、蓮花池等組成,統名神頭泉,為雁北第一名泉。利用此泉建成的大型坑口電站——神頭發電廠,是山西電網中的主力。農作物以玉米、穀子、高粱、小麥為主,山區多種蓧麥和胡麻。城內重要文物有大藏經閣崇福寺。北旺莊南平朔礦生活區發掘有近千座大漢墓群,多兵器文物。城北峙峪村發現舊石器時代古人類化石,定名峙峪人。
(蕭樹文)
絲綢之路古代貫通中西方的商路。1877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f.vonrichthofen)命名。不過他所指的係“從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中國於河間地區以及中國與印度之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路線”。所謂西域則泛指古玉門關和古陽關以西至地中海沿岸的廣大地區。後來,史學家把溝通中西方的商路統稱絲綢之路。因其上下跨越曆史2000多年,涉及陸路與海路,所以按曆史劃分為先秦、漢唐、宋元、明清4個時期,按線路有陸上絲路與海上絲路之別。陸上絲路因地理走向不一,又分為“北方絲路”與“南方絲路”。陸上絲路所經地區的地理景觀差異很大,人們又把它細分為“草原森林絲路”、“高山峽穀絲路”和”沙漠綠洲絲路”。絲綢是古代中國沿商路輸出的代表性商品,而作為交換的主要回頭商品,也被用作絲路的別稱,如“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寶之路”和“香料之路”。海上絲路在中世紀以後輸出的瓷器很多,所以又名“瓷器之路”。總之,絲綢之路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絲路是古代中西方商路的統稱;狹義絲路僅指漢唐時期的沙漠綠洲絲路。
絲路興衰絲路起始時間史學界尚無定論,但至遲在公元前5世紀中國絲綢已從陸路傳入波斯,再轉販至羅馬帝國。公元前4世紀西方古文獻中已對蠶絲有了記載,並指明“其絲貨有販至印度者”(《考鐵利亞》一書)。公元前3世紀以前,西方已稱中國為“賽裏斯”(seres),其拉丁語意為“絲之國”。
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8?~前87)於建元二年(公元前139)派張騫(公元前164?~前114)出使西域,“鑿空”絲路。元狩四年(公元前119)他再度出使西域,其副使分赴大宛(今費爾幹納)、康居(今阿姆、錫爾兩河流域)、大月氏(今阿富汗中西部)、大夏(今阿富汗北部)、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於闐(今和田)、扜彌(今於田東)等地,從此開通絲路。漢武帝又開河西四郡,築河西長城,起亭障直至鹽澤(今羅布泊),與烏孫聯姻,設使者校尉(後改西域都護府),移民屯田。漢出使各國使者、商人“相望於道”,”相屬不絕”。中亞、西亞的商人“不絕於時日,商胡販客,日欸於塞下”。新莽時期(公元9~23)絲路中斷。班超(公元32~102)在重開絲路中功績卓著,曾派甘英使大秦(羅馬帝國),至條支(今伊拉克)遇西海(今波斯灣)而返,這是漢代中國官員沿絲路西行最遠者。隋唐(589~896)絲路空前繁榮,胡商雲集東都洛陽和西京長安,定居者數以萬計。唐中葉戰亂頻繁,絲路被阻,後雖有恢複,規模遠不如前,海上絲路逐漸取而代之。
北方陸上絲路指由黃河中下遊通達西域的商路,包括草原森林絲路、沙漠綠洲絲路。前者存在於先秦時期,後者繁榮於漢唐。沙漠綠洲絲路延續千餘年,沿線文物遺存多,是絲路的主幹道。其起點一般認為是長安(今西安),其實它隨朝代更替政治中心轉移而變化。長安、郟鄏—洛陽、平城(今大同)、汴梁(今開封)、大都—燕京—北京曾先後為絲路起點。
草原森林絲路從黃河中遊北上,穿蒙古高原,越西伯利亞平原南部至中亞分兩支,一支西南行達波斯轉西行,另一支西行翻烏拉爾山越伏爾加河抵黑海濱。兩路在西亞輻合抵地中海沿岸國家。
沙漠綠洲絲路是北方絲路的主幹道,全長7000多公裏,分東、中、西3段。
東段。自洛陽、長安至敦煌。較之中西段相對穩定,但長安以西又分3線:1北線由長安沿渭河至虢縣(今寶雞),過汧縣(今隴縣),越六盤山,沿祖厲河,在靖遠渡黃河至姑藏(今武威),路程較短,沿途供給條件差,是早期的路線。2南線由長安沿渭河過隴關、上邦(今天水)、狄道(今臨洮)、枹罕(今河州),由永靖渡黃河,穿西寧,越大鬥拔穀(今偏都口)至張掖。3中線與南線在上邽分道,過隴山,至金城郡(今蘭州),渡黃河,溯莊浪河,翻烏鞘嶺至姑藏。南線補給條件雖好,但繞道較長,因此中線後來成為主要幹線。南北中三線會合後,由張掖經酒泉、瓜州至敦煌。
中段。敦煌至蔥嶺(今帕米爾)或怛羅斯(今江布爾)。自玉門關、陽關出西域有兩道:從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車為南道,南道西逾蔥嶺則出大月氏、安息。自車師前王庭(今吐魯番),隨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今喀什)為北道。北道西逾蔥嶺則出大宛、康居、奄蔡(黑海、鹹海間)。
北道上有兩條重要岔道:一是由焉耆西南行,穿塔克拉瑪幹沙漠至南道的於闐;一是從龜茲(今庫車)西行過姑墨(阿克蘇)、溫宿(烏什),翻拔達嶺(別壘裏山口),經赤穀城(烏孫首府),西行至怛羅斯。由於南北兩道穿行在白龍堆、哈拉順和塔克拉瑪幹大沙漠,條件惡劣,道路艱難。
東漢時在北道之北另開一道,隋唐時成為一條重要通道,稱新北道。原來的漢北道改稱中道。新北道由敦煌西北行,經伊吾(哈密)、蒲類海(今巴裏坤湖)、北庭(吉木薩爾)、輪台(半泉)、弓月城(霍城)、砕葉(托克瑪克)至怛羅斯。
西段。蔥嶺(或怛羅斯)至羅馬。絲路西段涉及範圍較廣,包括中亞、南亞、西亞和歐洲,曆史上的國家眾多,民族關係複雜,因而路線常有變化,大體可分為南、中、北3道:1南道由蔥嶺西行,越興都庫什山至喀布爾後分兩路,一西行至赫拉特,與經蘭氏城而來的中道相會,再西行穿巴格達、大馬士革,抵地中海東岸西頓或貝魯特,由海路轉至羅馬;另一線從白沙瓦南下抵南亞。2中道(漢北道)越蔥嶺至蘭氏城西北行,一條與南道會,一條過德黑蘭與南道會。3北新道也分兩支,一經鈸汗(今費爾幹納)、康(今撒馬爾罕)、安(今布哈拉)至木鹿與中道會西行;一經怛羅斯,沿錫爾河西北行,繞過鹹海、裏海北岸,至亞速海東岸的塔那,由水路轉刻赤,抵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爾)。
南方陸上絲路即“蜀·身毒道”,因穿行於橫斷山區,又稱高山峽穀絲路。大約公元前4世紀,中原群雄割據,蜀地(今川西平原)與身毒間開辟了一條絲路,延續兩個多世紀尚未被中原人所知,所以有人稱它為秘密絲路。直至張騫出使西域,在大夏發現蜀布、邛竹杖係由身毒轉販而來,他向漢武帝報告後,元狩元年(公元前122)漢武帝派張騫打通“蜀·身毒道”。先後從犍為(今宜賓)派人分5路尋跡。一路出駹(今茂汶),二路出徙(今天全),三路出莋(今漢源),四路出邛(今西昌),五路出僰(今宜賓西南)。使者分別在氏、莋、昆明受阻。漢武帝為征服西南夷,在長安西南鑿周長40裏昆明池,習水軍以征伐,後由郭昌率數萬巴蜀兵平定西南夷,並分土置郡縣。
南方絲路由3條道組成,即靈關道、五尺道和永昌道。絲路從成都出發分東、西兩支,東支沿岷江至僰道(今宜賓),過石門關,經朱提(今昭通)、漢陽(今赫章)、味(今曲靖)、滇(今昆明)至葉榆(今大理),是謂五尺道。西支由成都經臨邛(今邛崍)、嚴關(今雅安)、莋(今漢源)、邛都(今西昌)、鹽源、青嶺(今大姚)、大勃弄(今祥雲)至葉榆,稱之靈關道。兩線在葉榆會合,西南行過博南(今永平)、巂唐(今保山)、滇越(今騰衝),經撣國(今緬甸)至身毒。在撣國境內,又分陸、海兩路至身毒。南方陸上絲路延續2000多年,特別是抗日戰爭期間,大後方出海通道被切斷,沿絲路西南道開辟的滇緬公路、中印公路運輸空前繁忙,成為支援後方的生命線。
海上絲路起於秦漢,興於隋唐,盛於宋元,明初達到頂峰,明中葉因海禁而衰落。海上絲路的重要起點有番禺(後改稱廣州)、登州(今煙台)、揚州、明州(今寧波)、泉州、劉家港等。同一朝代的海上絲路起點可能有兩處乃至更多。規模最大的港口是廣州和泉州。廣州從秦漢直到唐宋一直是中國最大的商港。明清實行海禁,廣州又成為中國唯一對外開放的港口。泉州發端於唐,宋元時成為東方第1大港。曆代海上絲路,亦可分三大航線:1東洋航線由中國沿海港口至朝鮮、日本。2南洋航線由中國沿海港口至東南亞諸國。3西洋航線由中國沿海港口至南亞、阿拉伯和東非沿海諸國。廣州、泉州在唐、宋、元時,僑居的外商多達萬人,乃至十萬人以上。
絲路意義絲綢之路的開辟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偉大創舉,也是古代東西方最長的國際交通路線,它是絲路沿線多民族的共同創造,所以又稱之為友誼之路。在絲路上起居間和轉運作用的大宛人、康居人、印度人、安息人、阿拉伯人、西突厥人等對中國絲綢的西運作出了重大貢獻,但也為爭奪絲路貿易權發生多次爭鬥,尤以波斯與東羅馬之間的鬥爭最激烈。
絲路的開辟大大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宗教、語言的交流和融匯,對推動科學技術進步、文化傳播、物種引進,各民族的思想、感情和政治交流以及創造人類新文明,均作出了重大貢獻。
(郭來喜)
思茅地區雲南省紫膠、茶葉、水果、木材、鹽重要產區。位於省境西南部,轄思茅縣和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景東彝族、景穀傣族彝族、普洱哈尼族彝族、墨江哈尼族、江城哈尼族彝族、瀾滄拉祜族、西盟佤族、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9自治縣。麵積4.54萬平方公裏,人口220.9萬。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59.1%,有哈尼、彝、拉祜、佤、回、傈僳、白、布朗、瑤、苗、壯、藏、納西、普米、基諾等民族,是雲南民族最多的地、州之一。地區行署駐思茅縣。
思茅地區位於滇西橫斷山係南段中山寬穀地區,地勢北高南低。西部瀾滄、西盟石灰岩廣布,喀斯特地貌發育。因地處地震區,曾發生6級以上地震多次,僅普洱附近即達6次。河流屬瀾滄江、元江兩大水係。思茅地區屬南、中亞熱帶季風氣候。紫膠寄生樹資源豐富,年產幹膠千餘噸,占全省總產40%以上;此外有鬆香、核桃、油茶、木耳、樟腦等。景東、景穀為甘蔗、茶葉主產縣。馳名中外的“普洱茶”主要產地為西雙版納州猛海縣,所產質佳味濃的大葉茶運至普洱外銷,故以“普洱茶”而著名。區內年產茶4025噸,僅次於臨滄、保山地區,居雲南省第3位。水果產量高,品種較豐。景穀所產“象牙芒果”聲譽甚高。
森林蓄積量1.3783億立方米,占全省總蓄積量的14%,其中思茅鬆即占77%,年采伐量20萬立方米以上,僅次於麗江地區,居第2位。礦產資源豐富,江城鉀鹽礦著稱全國;磨黑鹽礦、風崗鹽礦為滇南食鹽主產地。景穀縣油田已開采出油。輕工業產值占地區工業總產值的52%。
(陳永森王霞斐)
思南縣貴州省銅仁地區轄縣,貴州內河航運重要港口,黔東北物資集散地和商業農貿中心。麵積2219平方公裏,人口53.27萬。縣府駐思塘鎮。思南開發曆史較早。漢末置永寧縣,屬涪陵郡。蜀漢時更名萬寧縣,後時廢時並。明永樂十一年(1413)置思南府,屬貴州布政司。1913年廢府單獨設縣。烏江流經縣境,溯烏江而上可進入黔中腹地,沿江而下可達長江中下遊各省。有公路與遵義、銅仁等市相連,水陸交通方便。20世紀50年代後,新建了內河船舶製造、機械加工、食品、皮革、縫紉等工業。加強了河港建設,水陸運輸量迅速擴大。現以輕工為主,商業繁榮。農產有稻穀、小麥、玉米、油菜籽,並產油桐、生漆等。
(陳永孝)
四川盆地中國著名紅層盆地,中國各大盆地中形態最典型、緯度最南、海拔最低的盆地。位於四川省東部,長江上遊,麵積26萬餘平方公裏,占四川省麵積的46%。四川盆地西依青藏高原和橫斷山地,北靠秦嶺山地與黃土高原相望,東接湘鄂西山地,南連雲貴高原。
地質與地貌四川盆地屬揚子準地台四川台坳。古生代時相對隆起,缺乏泥盆係和石炭係。印支運動轉換為大型拗陷,晚燕山運動,特別是喜馬拉雅運動後發生褶皺隆起。盆地的格局主要受北東—南西向及北西向兩條構造線控製,構成了典型的菱形盆地,廣元、雅安、敘永、雲陽為菱形的四頂點,東西兩邊稍長,為380~430公裏,南北兩邊略短,為310~330公裏。以上菱形四頂點的連線與盆地內650~750米的等高線大體相當,盆地底部與邊緣山地也以此為分界。四川盆地在距今1.4億年以前,還是內陸湖盆。至距今6.6千萬年時,盆地邊緣山地迅速隆升,長江中上遊水係開始溝通。盆地內湖水東瀉奠定了現今之地貌形態。
盆地邊緣多低山和中山,山勢陡峻,發源盆地邊緣山地的河流大多為“v”型穀,嶺穀高差都逾500~1000米,地表崎嶇,故曆史上就有“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之說。山脊海拔大多在2000~3000米,西北部與西部可超過3000~4000米,如龍門山4984米,峨眉山3099米,小相嶺4791米。地表廣泛出露古生代及其以前的石灰岩,其次為板岩、片岩、結晶灰岩、石英岩、砂泥岩和礫岩,局部有花崗岩和玄武岩。石灰岩分布區可見石林、溶洞、暗河、槽穀等喀斯特地貌,盆地南緣興文縣素有“石林洞鄉”之稱(見興文石林)。巫山十二峰和金佛山等名山主要也由石灰岩發育而成。由石灰岩、玄武岩、花崗岩等組成的峨眉山及由砂泥岩、礫岩組成的青城山,素有“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之稱,為中國著名遊覽勝地。
盆地底部海拔多數在250~700米,地勢東南傾,盆地內各河流均由邊緣山地匯聚盆地底部的長江幹流,形成向心狀水係。地表為大麵積的中生代紫紅色砂岩與泥岩所覆蓋,故稱“紅層盆地”,是中國中生代陸相紅層分布最集中地區。四川盆地為丘陵性盆地,底部以丘陵為主,次為低山和平原。
氣候四川盆地地形閉塞,氣溫高於同緯度其他地區。最冷月均溫5~8c,較同緯度的上海、武漢及緯度偏南的貴陽高2~4c。極端最低溫6~2c。霜雪少見,年無霜期長280~350天,位於長江河穀中的長寧全年無霜。
盆地各地夏季始於5月底,夏長4~5個多月,最熱月氣溫高達26~29c,長江河穀近30c,盆地東南部極端最高溫往往超過40c,重慶、彭水曾出現44c,故重慶亦為長江流域的三大“火爐”之一。盛夏連晴高溫天氣又造成盆地東南部嚴重的夏伏旱。
各地年均溫16~18c。10c以上活動積溫4500~6000c,持續期8~9個月,屬中亞熱帶。東南部的長江河穀超過6000c,如綦江超過6100c,相當於中國南嶺以南的南亞熱帶氣候。盆地氣溫東高西低,南高北低,盆底高而邊緣低,等溫線分布呈現同心圓狀。盆地邊緣山地氣溫具有垂直分布特點,如峨眉山、金佛山海拔升高百米,氣溫遞減0.55c和0.61c。峨眉山頂年均溫僅3c,10c以上活動積溫586c,氣候上相當於寒溫帶和亞寒帶。
四川盆地年降水量1000~1300毫米,盆地邊緣山地降水十分充沛,如樂山和雅安間的西緣山地年降水量為1500~1800毫米,為中國突出的多雨區,有“華西雨屏”之稱。但冬幹、春旱、夏澇、秋綿雨,年內分配不均,70~75%的雨量集中於6~10月。最大日降水量可達300~500毫米。“巴山夜雨”自古聞名,夜雨占總雨量的60~70%以上。盆地區霧大濕重,雲低陰天多。峨眉山、金佛山是中國霧日最多地區,年相對濕度之高也為中國之冠。盆地年日照僅900~1300小時,年太陽輻射量為370~420千焦耳/平方厘米,均為中國最低值,故有“蜀犬吠日”之說。
植物與動物盆地中植物近萬種,古老而特有種之多為中國其他地區所不及。在盆地邊緣山地及盆東平行嶺穀尚可見水杉、銀杉、鵝掌楸、檫木、三尖杉、珙桐、水青樹、連香樹、領春木、金錢槭、蠟梅、杜仲、紅豆杉、鍾萼木、福建柏、穗花杉、崖柏、木瓜紅等珍稀孑遺植物與特有種。在濕熱河穀可見桫欏、小羽桫欏、烏毛蕨、華南紫萁、裏白等古熱帶孑遺植物。已在金佛山和縉雲山分別設立了自然保護區。盆地東南緣的酉陽還有世界上最高大的白花泡桐,最高者達44米。
四川盆地的地帶性植被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其代表樹種有栲樹、峨眉栲、刺果米櫧、青岡、曼青岡、包石櫟、華木荷、大包木荷、四川大頭茶、楨楠、潤楠等,海拔一般在1600~1800米以下。其次有馬尾鬆、杉木、柏木組成的亞熱帶針葉林及竹林。邊緣山地從下而上是常綠闊葉林、常綠闊葉與落葉闊葉混交林,寒溫帶山地針葉林,局部有亞高山灌叢草甸。
四川盆地是中國動物種類最多、最齊全的地區之一。據統計,除魚類外,盆地底部共有動物417種,盆地西緣、北緣和南緣山地分別為487種、317種與288種,其中經濟動物均占一半以上。盆地西緣山地是中國特有而古老動物保存最好、最集中的地區,屬於一類保護動物的有大熊貓、金絲猴、扭角羚、灰金絲猴、白唇鹿等。還有珍貴特有動物小熊貓、雪豹、鬣羚、短尾猴、獼猴、毛冠鹿、水獺及鴛鴦、血雉、紅腹角雉、綠尾虹雉、白腹錦雞、紅腹錦雞等。
盆地西緣的平武、青川、北川、寶興、天全、洪雅、馬邊等地,均為中國大熊貓的主要分布區。已設立唐家河、王朗、臥龍(見臥龍自然保護區)、蜂桶寨、喇叭河等7處大熊貓、金絲猴等自然保護區。
酉陽、馬邊、平武等盆地邊緣山地溪溝中的大鯢及長江、金沙江中的中華鱘、白鱘也為四川所特有,均屬國家保護動物。
自然資源與經濟概況盆地有煤、鐵、天然氣、石油、鹽、芒硝、石膏、磷、鋁、硫及銅、錳、金、石墨、汞等礦產,其中天然氣、芒硝為中國之冠,並有中國重要的鍶礦。川中鹽岩礦儲量達2~3億噸。盆地區水力資源蘊藏量近0.5億千瓦。工業集中,主要工業城市有成都、重慶、自貢、宜賓、內江、南充、瀘州等市。
盆地為中國著名農業區。盆地分布的紫色土麵積達14萬平方公裏,具中性或中性偏堿,富含磷、鉀等礦物養分,質地適中,有較好的透水、通氣性。早在西漢時期,即開墾種植。
盆地區的土地利用率高達30~40%以上,是中國最大的水稻、油菜籽產區。蠶桑、柑橘、油桐、白蠟、五棓子、銀耳、黃連等產量均居中國第一。
自然地理分區四川盆地可明顯分為邊緣山地和盆地底部兩大部分,其麵積分別為10萬和16萬平方公裏。邊緣山地多中山和低山。景觀各要素過渡性明顯,如動植物組成上分別滲透了華中區、西南區、青藏高原區和華北區的成分。邊緣山地區從下而上一般具有2~5個垂直自然分帶。邊緣山地是四川多種經濟林木和用材林基地。農業上水土流失嚴重。
盆地底部多丘陵、低山和平原。地表組成物質新而單一,多砂泥岩與第四紀沉積物。氣候上屬中亞熱帶,熱量遠比邊緣山地為高,但降水量不及邊緣山地。植被為人工的次生林木所代替,覆被率低,耕地連片,夏伏旱和洪澇是這一地區最大災害。盆地底部又可分為成都平原、川中丘陵和川東平行嶺穀三部分,三者以龍泉山和華鎣山為界。
(鄭霖)
四川省位於中國中部偏西,長江上遊。簡稱川或蜀。介於北緯26°03′~34°19′,東經97°21′~110°12′。西為青藏高原所扼控,東有長江三峽之險,北有秦嶺巴山屏障,南為雲貴高原拱衛。與鄂、湘、黔、滇、藏、青、甘、陝等省區相鄰,是聯接中國西南、西北和華中三大地區的天然紐帶。麵積近57萬平方公裏,約占國土麵積的6%,是僅次於新疆、西藏、內蒙古和青海的大省。1990年人口萬。轄7地區、3自治州、11地級市、12縣級市、160縣、8自治縣、1工農區。省會成都市。
自然條件
四川自然條件以過渡性、多樣性、差異性和自然資源豐富為特征。
1過渡性。省境跨越青藏高原、橫斷山地(見橫斷山脈)、雲貴高原(見雲南高原、貴州高原)、秦巴山地(見秦嶺、大巴山)和湘鄂西山地5大自然地理區。故在生物氣候上,恰當中國東部亞熱帶濕性常綠闊葉林向西部亞熱帶幹性常綠闊葉林與半濕潤半幹旱森林草原的過渡地帶,以及中國南部亞熱帶向北部溫帶的過渡地帶。
2多樣性。地貌上,全省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兼備,其麵積分別約占全省土地麵積的2.54%、18.64%、29.02%、49.80%。氣候上,跨越熱、溫、寒三帶。其中以亞熱帶麵積最大,約占全省麵積的60.1%(其中南亞熱帶占2.2%),暖溫帶和溫帶占28.5%,寒溫帶占11.4%。全省動植物亦是熱、溫、寒三帶齊全。以組成植物科成分為例,熱帶成分占1.7%,熱帶—亞熱帶成分占63.2%,溫帶和寒帶成分各占29.2%與5.6%。
3差異性。省境東部地勢低,多丘陵和低山。河流組合上為典型的向心狀水係。生物氣候上以水平地帶性為主。西部地勢高峻,多中山、高山和高原。河流屬平行狀水係。生物氣候以垂直帶性占優勢。東、西部自然資源分布不平衡。全省耕地絕大部分集中於東部,耕地麵積約占全省的91%(其中水田約占97%),而西部僅占9%。但森林和草場資源則主要分布於西部,林地麵積約占全省的57%,蓄積量則約占78%;草場麵積近1330萬餘公頃。東部林地麵積和蓄積量分別占全省的43%和22%,草場麵積僅有507萬餘公頃。西部礦產資源多鐵、銅、鉛、鋅和稀有金屬,東部則多煤、天然氣、岩鹽(鹵)和硫鐵礦。水力資源和地熱資源亦以西部較豐。
4資源豐富。四川是中國亞熱帶麵積最大省份,約占全國亞熱帶麵積的13.4%。河川徑流量和水力資源分別占全國的16.9%和22%,均居全國首位。植物總數逾萬種,僅次於雲南省,裸子植物總數則名列全國第1位。資源植物超過4000種,為中國資源植物豐富的省區之一。森林覆蓋率達19.21%,森林蓄積量占全國14.2%,僅次於黑龍江省、西藏自治區和雲南省。動物總數居全國第2位,其中脊椎動物1100多種,占全國總數的40%左右。鳥類和獸類均占全國的一半,兩棲類則占38%。
四川礦種多,儲量大,已發現的礦種有125種,其中已探明儲量的有81種,名列全國前3位的有鈦、釩、鍶、硫鐵礦、芒硝、天然氣、碘、鎘、水泥石灰岩、熔劑石灰岩、光學螢石、熔煉水晶及鐵、鈹、鋰、雲母、石棉等24種。省境有一特大磷礦區,探明儲量達3.25億噸,為中國八大磷礦區之一。西北部岷山山區已發現大型金礦。
地質省境東部四川盆地屬相對穩定地台區,地質曆史時期經多次海水進退,故以沉積礦床為主,並多非金屬礦,是四川主要的煤、天然氣、岩鹽(鹵)、芒硝、磷、硫鐵礦產地。煤主要產於三疊和二疊係地層。天然氣主要埋藏於二疊和三疊係地層,但威遠氣田屬震旦係地層,為中國最古老的天然氣沉積層。自貢、五通橋等地的岩鹽(鹵)以三疊係碳酸鹽地層為主。成都平原地區白係地層中有中國最大芒硝礦。什邡、綿竹一帶磷礦產於泥盆係地層,馬邊、雷波、峨眉等地磷礦則產於早寒武係地層。川南地區二疊係地層中廣布硫鐵礦,規模大,選冶性能好、與煤共生,有較大綜合開發前景。此外,川東南西陽、秀山一帶,汞礦資源豐富。
川西南的涼山和攀枝花地區,地質構造上屬古老的康滇地軸,為四川鐵、銅、鉛、鋅、錫等有色金屬產區。如馳名全國的攀枝花釩鈦磁鐵礦及瀘沽等富鐵礦;會理、會東、甘洛、寧南一帶的銅、鉛、鋅、錫及伴生的多種稀有金屬。非金屬礦則有石棉等。此外,尚有寶鼎煤礦和冶金輔助原料礦,會東、雷波的大型磷礦。
川西及川西北為強烈活動的地槽區,是四川貴金屬、稀有金屬的主要產區。如金沙江流域的鉛、鋅、金、銀、汞、錫;雅礱江流域的銅、錫、金等;大渡河流域的金、鈹、鋰、鎳、鉑及石棉、雲母、水晶。全區的鈾礦則屬於沉積再造型礦床,有較大規模及遠景。
地貌四川是中國多山省份之一。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全省土地麵積的97.46%。據計算,省境海拔500米以下地區僅19.5%,500~1000米地區占16.1%,1000~1500米占7.6%,1500~3000米占14.9%,3000~5000米占41.4%,5000米以上地區占0.4%。全省除四川盆地底部的平原和丘陵外,大部分地區嶺穀高差均在500米以上。最低的東部長江三峽,海拔僅70餘米,而西部最高的貢嘎山達7556米,兩者相差約7400米以上,地表起伏之懸殊,在中國僅西藏、新疆可比。
氣候與水文四川氣候具有冬暖、春早、夏長、年均溫高的特點。1月均溫5~10c以上,攀枝花超過12c;7月超過24c,東部長江河穀高達28c,極端最高溫大於40c,為中國夏季高溫地區之一。年均溫16~20c,攀枝花為20c。10c以上活動積溫5000~7000c,攀枝花達7500c。四川盆地的長江河穀和川西南的金沙江河穀,具有南亞熱帶氣候屬性。川西北地區海拔高,氣溫低,無霜期短,屬溫帶和寒溫帶氣候(見川西北高原)。
四川深受東南太平洋季風和西南印度洋季風影響,除少數地區外,年降水量600~1000毫米,以多夜雨為特色。四川盆地是中國著名少日照地區,盆地西緣則是中國多雨區之一,最多地區年降水量超過2400毫米。但各地降水年內分配不均,故每年均發生不同程度的幹旱和洪澇。
省境河流流域麵積大於100平方公裏者達1380多條,分屬於長江和黃河兩大水係,其中長江流域麵積占四川97%以上。由於降水多,集水麵積廣,因此全省河川徑流量高達3057億立方米,加上過境的外來水,共計4485億立方米。全省年均徑流深為533.8毫米,最多的青衣江流域達1000~1800毫米,盆地底部僅300~500毫米,最少的川西北高原石渠不足300毫米。各河大多源遠流長,落差大,急彎多,峽穀長,具有山溪性河道特點,故富水力資源,蘊藏量達1.5億千瓦,可開發利用者為0.92億千瓦,為其他省區所不及。
動植物與土壤本省主要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地帶,次為亞高山針葉林地帶。植被共有闊葉林、針葉林、竹林、灌叢、稀樹草叢、草甸、沼澤和流石灘等8種類型,18群係綱,48群係組與128群係,為中國植被類型多樣的省區。其中省境針葉林類型之多,居中國之冠。如低山丘陵有馬尾鬆、杉木、柏木等9類型。中山有華山鬆、雲南鬆等6類型。亞高山和高山有鐵杉、高山鬆、冷杉、雲杉等6類型。除熱帶針葉林外,中國其他地區的針葉林植被四川省境皆具。
古老特有植物異常豐富,僅被子植物即達464種。四川盆地北緣的大巴山和川西南山地等,均於古生代末期隆起,地表基本穩定,後又未遭受全部海侵,第四紀冰期時古冰川作用不大,為許多古老動植物的生長、繁衍提供了優越條件。全省除四川盆地東南部邊緣山地的水杉、銀杉等珍稀植物外,各地尚有銀杏、珙桐、連香樹、水青樹、蠟梅、領春木、鍾萼木、金錢械、杜仲、鵝掌揪、紅豆杉、三尖杉、穗花杉、福建柏、崖柏等古老稀有植物。四川盆地南部濕熱河穀地區的桫欏、裏白、中華蓮座蕨、華南紫萁等也是古熱帶植物。川西山地高原的多種高山櫟、多種杜鵑、多種箭竹及冷杉、雲杉也為中國西南地區所特有。由於古老特有植物多,故四川成為中國多種植物分布中心或發源地,如四川西部是冷杉、雲杉和圓柏的現代地理分布中心,分別占中國種數的47.8%、42.3%和50%。中國的高山櫟、雲南鬆、杜鵑花、報春花等亦以四川及其附近地區為發源地。
動物區係上,四川正處於古北界的青藏區和東洋界的西南區、華中區交接處,為中國南北動物互相滲透最頻繁地區,動物種類極為多樣(見橫斷山脈)。屬於國家保護的珍稀動物就有59種,約占中國總數的一半。其中屬一類保護的有大熊貓、扭角羚、金絲猴、白唇鹿、梅花鹿、野驢、野犛牛、華南虎和黑頸鶴等13種。大熊貓為中國“國寶”,有“活化石”之稱,主要分布於省境岷山、邛崍山和大涼山(見涼山)等山地,約占中國產熊貓縣數的90%以上。省境已設立了13個大熊貓等珍稀動物自然保護區;屬二、三類珍貴特有動物的有小熊貓、雪豹、藏羚、盤羊、毛冠鹿、獼猴、短尾猴、金貓等。
省境土壤類型多樣,從紅壤、黃壤、紫色土到棕壤、褐色土、草甸土、沼澤土、冰沼土均有分布,是中國土壤類型較多的省區。東部地區以紅壤、黃壤和紫色土為主,前兩者占四川耕地麵積的12%,後者占67%。四川西部高原山地則主要分布山地紅褐土、褐色土及山地棕壤、山地草甸土。平原及河流兩岸為衝積土,占四川耕地麵積的13%。四川盆地是中國紫色土麵積最大、最集中的地區。經人工灌溉熟化的水稻土麵積廣達3330多萬公頃,居全國前列。
自然地理區在中國綜合自然區劃中,四川省分屬4個自然地理區:
中亞熱帶四川盆地常綠闊葉林區以岷山、龍門山、邛崍山、大相嶺、大涼山的主脊線與西部高原山地相分界,為典型盆地,代表樹種是偏濕性的刺果米櫧、曼青杠、甜櫧栲、峨眉栲、瓦山栲、包石櫟、大葉石櫟、川桂、銀木荷、小果潤楠等,此外還有大麵積的亞熱帶針葉林和竹林,栽培作物廣。土壤以紫色土和黃壤分布廣。
中亞熱帶雲南高原常綠闊葉林區位於省境西部北緯29°~30°以南,屬此區的滇中、川西高原湖盆亞區,年內幹濕季分明。地帶性植被為亞熱帶幹性常綠闊葉林,代表樹種如高山栲、滇青杠、黃毛青杠、滇石櫟、多變石櫟、雲南樟、滇潤楠等,種類不及東部豐富,但有大麵積的雲南鬆林。南部金沙江河穀有南亞熱帶稀樹灌叢。河穀底部為紅褐土,上部濕潤地區為山地紅黃壤。
藏東川西切割山地針葉林高山草甸區省境西北部屬此區,地勢高亢,北部以矮山和寬穀相間分布為特色,高原麵完整。南部屬山原地貌,氣候寒冷少雨。植被以亞高山針葉林和灌叢草甸為主。前者如雲杉、紫果雲杉、川西雲杉、麗江雲杉、岷江冷杉、鱗皮冷杉、鐵杉和高山鬆等。土壤為山地棕壤和山地草甸土。
北亞熱帶秦嶺大巴山混交林區省境北部屬此區的大巴山、米倉山亞區,以山穀深窄,山體高大,道路崎嶇為特色。氣候以冬涼為特點,土壤植被呈明顯過渡性。
發展簡史
四川是中國開發較早省區之一。殷周之際,四川東部己為巴、蜀兩大氏族活動地區,並由漁獵轉向農耕。其後,巴族在今川東一帶以重慶為中心建立了巴國;蜀族在川西一帶以成都為中心建立了蜀國。春秋戰國時,農業已成為巴、蜀兩國主要生產部門,其經濟雖不及中原地區,但在西南地區卻最為發達。公元前316年,兩國為秦歸並,改置巴、蜀兩郡。故簡稱蜀,並有巴山蜀水之說。
秦統一巴、蜀不久,“秦民萬家”大舉遷入,北方先進文化和生產技術得以迅速傳播。特別是成都平原一帶,由於耕作條件和耕墾基礎較好,又距中原近,秦王朝一直把它作為統治西南地區根據地而著力經營。公元前250年,李冰在總結勞動人民治水經驗的基礎上,興修了舉世聞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從此,成都平原水旱災害大減,又有灌溉航運之利,經濟麵貌發生了很大變化,於是“蜀沃野千裏”,謂之“天府”。四川盆地其餘地區經濟也有發展。
漢初,隨其統治勢力擴張,雅安地區和西部高原雅礱江下遊、安寧河流域開始有漢族農民開墾。同時,井鹽開采也迅速擴大。西漢中期,井鹽產地已有今巫山、忠縣、雲陽、成都、邛崍、仁壽等14處。重慶、雲陽、奉節等地的柑橘業也有一定規模。經秦漢兩朝的開發,不少地方已“家有鹽泉之井,戶有橘柚之園”。成都與洛陽、邯鄲等同為漢代名城。
秦漢以後,四川經濟曾經多次興衰。如西晉末年,受北方戰爭影響,省內許多地方一度荒蕪;唐政局穩定,經濟發展,曾為封建帝王的避難場所;宋末元初四川戰亂頻繁,人口銳減,經濟衰退。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正式建置四川行省,是為四川建省之始,省治設成都。明稱四川布政使司,今四川省境除西部高原一部分為吐蕃(藏族)聚居外,均入四川行省版圖。清始稱四川省,轄境遠達理塘、巴塘,今四川南部與滇、黔兩省邊界基本確定。清初,曾招集湖廣人民入川墾殖,自康熙六十一年(1722)至乾隆十八年(1753)數十年間,耕地麵積約增加1倍。其後,蠶桑、紡織、蔗糖、造紙等生產也有發展。到1800年,雅州(雅安)、眉州(眉山)、嘉州(樂山)、資州(資中)、順慶(南充)、重慶等地已成為重要蠶絲產區。手工織布成為川中、川東農家重要副業,川布銷往貴州等地。內江甘蔗種植麵積擴大,建立了規模達數百人的糖坊多座。夾江、洪雅、峨眉、樂山、合川等地的土紙行銷鄂、豫、陝、甘諸省。此外,犍為、富順等地的製鹽業和威遠的煉鐵業亦具相當規模。清道光年間,峽江兩岸纖道的開鑿,使川江木船在中、低水位時可以通航,從而促進了四川與長江中下遊的交通聯係。但西部高原地區經濟仍極落後。
1840年鴉片戰爭後,重慶、萬縣先後被英、日辟為商埠。帝國主義和國內買辦於1898和1901年相繼開辟了川江和岷江下遊的輪船航線。20世紀20~30年代,又先後修築成渝、川陝、川黔、川康等公路。從此,四川特別是沿江地區殖民地性商業隨之發展,桐油、生漆、豬鬃、生絲、藥材、榨菜等土特產和工業原料大量輸出,棉布、百貨等工業品大量輸入。隨貿易額增長,重慶成為當時西南地區最大的商業城市,沿江的萬縣、滬州、宜賓、樂山等商業城鎮規模也顯著擴大。南充、樂山、巴縣等地則發展成為商品性很高的蠶桑區,川江沿岸成為四川重要的商品桐油區。隨著“洋紗”、“洋布”的大量輸入,手工業特別是土紗布紡織業遭受嚴重摧殘,棉花生產也大受影響。近代工業得不到發展,直到40年代中期,重慶、成都、樂山等地僅有一些規模很小的棉、絲紡織及食品等工業。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黨政府“遷都”重慶,並在四川西部建立西康省,實行川、康分治。30年代末期,華東、華中部分工業企業遷入四川,在重慶、南充、樂山、滬州、宜賓、內江等地建立了鋼鐵、兵工、機械、紡織、造紙、製糖等工業,使四川成為戰時“後方”的重要工業區,重慶則成為當時重要的工業中心。同時,先後完成川湘、川鄂、漢渝、渝綿等公路未成路段,並修築了川滇及成、渝兩地區內的短途公路。內河航運也有發展。但農業卻急劇衰退,戰時8年與抗戰前7年相比,全省稻穀產量減少1/4,經濟作物和經濟林產品遭受摧殘更甚。1945年抗戰勝利後,隨官僚資本的遷出和美國商品的傾銷,四川工廠紛紛倒閉。農業再度衰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適應國民經濟恢複和發展,曾將四川省東部劃分為川西、川東、川北、川南4行署區。1953年恢複四川省建製,省會設成都市。1955年撤銷原西康省,將所轄金沙江以東各縣劃歸四川省,形成四川省現今行政區域。
人文概況
人口四川是中國人口最多、人口密度較大省區。全省人口達萬,平均每平方公裏188人,高於全國人口平均密度,也高於西南地區的黔、滇兩省。省內東、西部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平衡。西部高原山地土地麵積約占全省的一半以上,但人口卻不足全省總人口的6%,每平方公裏僅21人。其中涼山彝族自治州大部及攀枝花市市郊人口密度相對較大,約為50~100人。甘孜、阿壩兩州僅5~10人,而紅原、理塘、色達、石渠、稻城、白玉等縣則均在4人以下,是四川人口最稀少地區;東部四川盆地地區,每平方公裏超過376人,其分布從盆地底部向四周邊緣山地遞減。盆地底部每平方公裏在500人以上,其中成都平原及內江、重慶、滬州附近地區達700~900人以上,是中國人口稠密的地區之一。盆中丘陵地區約為500~700人,盆東平行嶺穀及盆中丘陵外圍的深丘地帶約為200~500人,盆地邊緣山地則不足200人。
四川人口1990年比1949年增長87.1%,年均增加151萬之多。60年代中期內遷廠礦增多,人口增長更快。70年代特別是1976年以來,人口出生率趨向下降。1990年人口出生率為17.78‰,自然增長率為10.72‰。目前,全省城鎮人口約占總人口的20.3%,城鎮數量和規模均比滇、黔為大。百萬人口以上大城市有重慶和成都。
民族四川是中國多民族省區之一,除漢族外,有彝、藏、土家、苗、羌、回、蒙古、滿、傈僳等52個少數民族,1990年共有人口488.8萬,約占同期全省總人口的4.6%。主要居住在西部高原山地和川南、川東南的邊緣山區。其中,彝族87%集中在涼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藏族絕大部分居住在甘孜、阿壩兩州;羌族集中分布在阿壩州茂縣及其鄰近縣份,是中國唯一的羌族聚居區;苗族主要分布在川東南;土家族主要集中分布於秀山、酉陽、彭水、黔江等縣;回族散居全省各地,以西昌、成都兩市和鬆潘縣為最多。1949年後,四川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先後實現了民族區域自治,建立了各級地方自治政權。
經濟概況四川省工業部門較齊全,其中鋼鐵、機械、電子、天然氣、化工、森林、絲紡織、造紙、食品等部門占全國重要地位;農業較發達,農副產品豐富多樣,糧、油、蠶絲、柑橘、茶葉及桐油、生豬等產量均居全國前列;交通以鐵路和川江航運為主、聯係省內外的水陸運輸網已基本形成。四川已成為中國西南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地區和戰略後方基地。
農業四川省耕地麵積約630萬多公頃,占全省土地麵積11.1%;林地麵積1518萬公頃(其中森林麵積1087萬公頃),占26.6%;草場草坡麵積1638萬公頃(其中草場1130萬公頃),占28.7%;水麵95萬多公頃,占1.7%。耕地、林地、草場草坡的麵積在全國各省區中均居前列。目前,種植業在整個農業中的地位相對穩定,一直占農業總產值的3/5以上。林業和漁業的地位略有提高,畜牧業比重顯著上升。
1種植業是四川農業的主要部門,耕地麵積居全國第5位,水田居全國第1位,是中國主要農區之一。以糧食作物居絕對優勢,占農作物總播種麵積的78.8%,經濟作物隻占12.1%,全省平均複種指數為196.9%,尤以東部盆地底部複種指數最高,種植業最發達。
糧食作物以水稻、小麥、玉米、薯類為主。其中,水稻總產量占全國水稻的11.6%,居各省區第2位,以盆西平原和盆南長江沿岸及岷、沱、嘉陵諸江下遊淺丘地帶為集中產區。四川是中國五大小麥產區之一,主要分布於盆地底部,尤以盆地北部和西部最為集中。全省糧食總產量占全國的9.5%,居各省區首位。但由於人口眾多,人均占有量少,故省內糧食基本自給。
2經濟作物以油、棉、蔗、麻、煙為主。其中油菜籽產量占全國的18.4%,商品率高達80%以上,四川盆地為中國最大的油菜籽生產基地。甘蔗生產僅次於廣東、廣西和雲南、福建、海南,主要分布在沱江流域和安寧河穀。四川又是中國苧麻、曬煙的主產區之一。苧麻絕大部分集中在達縣地區。曬煙以成都平原北部產量最大,煙質最好,為中國著名的商品曬煙產區。
3園藝作物中,桑蠶、茶葉、柑橘具有全國意義。桑蠶繭產量占全國的29.6%,素稱“蠶繭之國”,以南充、綿陽、重慶、內江等地區為主要產區。茶葉生產僅次於浙、湘2省,以盆地西、南緣山區為邊茶生產基地和內銷綠茶、外銷紅茶的重要產區。柑橘的產量和出口量均占全國柑橘的1/3,主要產於重慶、南充、萬縣等地市。特別是江津出產的鵝蛋柑(錦橙),甜酸適度,芳香味濃,久負盛名。
4四川森林麵積占全國的8.7%,森林覆被率為19.1%,活立木蓄積量占全國的14.2%,是中國三大林區和主要木材生產基地之一。尤以西部高原山地天然成熟林、過熟林最為豐富,且又地處長江上遊主要支流的中上遊地帶,對保持水土、涵養長江水源、保障中下遊地區農業生產起著特別重要的防護作用。東部盆地多天然次生林,集中分布於盆地邊緣山地,而盆地內部丘陵、平壩林木稀少。全省經濟林、副產品種類繁多,資源豐富,桐油、生漆、白蠟、五棓子、銀耳、藥材等不僅暢銷國內市場,也是重要出口物資。特別是萬縣、涪陵、達縣的桐油,城口的大木漆,通江的銀耳,南部、峨眉的白蠟,素以質地優良,譽滿國內外。
5四川畜牧業發達。西部地區特別是川西高原有廣闊草場,東部四川盆地及其邊緣山地有相當數量的草山草坡和林間草地,是發展畜牧業的有利條件。全省大牲畜以牛為主,馬、驢、騾很少。小牲畜以豬為主,羊為次。其中,豬的年末存欄數居全國首位,黃牛、水牛居全國第2位,山羊、綿羊和馬在南方各省區中也名列前茅。生豬、豬鬃、皮張、腸衣、羊毛等則是四川傳統輸出商品。
6漁業是四川農業中最薄弱的部門。全省適宜養殖的塘、庫、湖、堰的水麵共28萬多公頃。其中養殖水麵隻占2/3,絕大部分集中在四川盆地的南部和中部丘陵地區。以塘、庫為主的養殖因利用不充分,單產低;江河捕撈量也很少。
農業區四川農業生產地區差異十分明顯,大體可劃分為5大農業區:
1四川盆地農業、養畜、經作區。位於四川盆地底部,丘陵廣布,地勢低緩。熱量豐富,雨量適中,發展種植業的條件較優越,墾殖程度很高,林、牧業用地較少。全區耕地麵積515萬多公頃,以水田居多,複種指數高於全省平均水平。一般水田多為稻麥(油)二熟,冬水田以一季中稻為主;旱地以小麥(豌胡豆)、玉米、薯類帶狀套作三熟製為主。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小麥、玉米、薯類為次;經濟作物以油、棉、麻、蔗為主。其中水稻、小麥、油菜、棉花、苧麻、甘蔗的產量均占全省的80%以上,除棉花外,在全國均具有重要地位。特別是成都平原,是全國著名的穩產、高產商品糧油基地。本區又是全國生豬、水牛、蠶繭的最大產區。成片森林麵積較少,覆被率較低,但經濟林木基礎較好,是中國桑、油桐等經濟林及柑橘的主要分布區之一。
2盆周山地林業、農業、畜牧區。位於四川盆地的邊緣,以低中山地為主,氣候溫和濕潤。全區林地麵積占土地麵積的30.5%,占全省林地的21.6%,是省內以杉、鬆為主的速生用材林資源後續基地。又是桐油、烏桕、漆、油茶、茶葉、核桃、木耳、黃連、白蠟等經濟林和林產最集中地區。耕地中旱地多,水田少,水田以一年一熟為主,旱地多一年二熟。主要作物有玉米、水稻、薯類、小麥等,是省境馬鈴薯、大豆的最大產區,也是玉米的主要產區。又為四川黃牛、山羊主要產區之一。
3川西南山地林業、畜牧、農業區。位於省境西南部,中山寬穀,氣候溫暖,幹濕季分明。林地麵積占全區土地麵積的47.9%,森林蓄積量占全省15.5%,是四川以雲南鬆為主的第二大用材林基地,又是梨與核桃的重點產區和新發展中的優質紅蘋果產區。草山草坡廣闊,是四川山羊和半細毛羊基地之一。主要作物有玉米、水稻、小麥、馬鈴薯等,其中水稻主要集中在安寧河流域寬穀地帶。南部低海拔的幹熱河穀適於發展紫膠、香蕉、劍麻、甘蔗等熱帶經濟作物。
4川西高山深穀林業、牧畜區。位於四川省西部,為中國橫斷山區的一部分,山高穀深,熱量垂直變化特別明顯。全區林地麵積占土地麵積的51.6%,森林蓄積量占全省的43.2%,以冷、雲杉為主,是中國主要用材林基地之一。並產蘋果、梨、核桃,尤以茂汶蘋果、金川雪梨在省內外享有盛譽。多林間草場,是四川山羊的主要產區之一。耕地零星分散在深切的河穀中,主要作物有玉米、小麥、青稞等。此外,采藥、狩獵為重要副業。
5川西北高原牧畜區。位於青藏高原東部,地勢高寒,穀物和林木生長受到限製,但高原麵寬廣,土壤肥厚,牧草豐茂,適於牧畜。全區草原麵積730多萬公頃,占全省草原麵積70.4%,占全區土地麵積的54.1%。牲畜以犛牛、綿羊為主,是四川最大的商品牛和半細毛羊基地,馬的主要產區。種植業處於從屬地位,作物以青稞為主。森林分布於南部邊緣地帶,以雲杉和冷杉占優勢。盛產蟲草、貝母、大黃等名貴藥材。
工業經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發展,特別是先後建起一批機械、冶金、化工、電力、煤炭、軍工等大中型骨幹企業,使四川工業部門結構發生顯著變化。全省已由原來以輕工業居重要地位,發展成為以重工業(已占工業總產值的一半以上)為主體,初步建成了部門比較齊全,布局日趨合理的綜合性工業體係,成為西南地區工業最發達省區和中國新興綜合性工業基地之一。
工業主要分布於東部盆地農業發達、交通便利的地區,尤以重慶、成都兩市最為集中。
1冶金工業是四川重要工業部門,鋼鐵產量占全國的7.4%。全省已探明的鐵礦石保有儲量達63億多噸,以岩漿型釩鈦磁鐵礦居優勢。鋼鐵冶煉以攀枝花、重慶地區為重要。攀鋼利用周圍豐富的煤、鐵、石灰石、白雲石等資源,加上成昆鐵路的通車,已建成為大型鋼鐵聯合企業和中國重要的鋼鐵基地之一。重鋼以綦江鐵礦及來自於黔、桂、湘等省鐵礦石為原料,利用附近煤礦的焦煤,已建成為僅次於攀鋼的中型鋼鐵聯合企業。省內還在江油、重慶等地建有生產特種鋼的鋼鐵企業。有色及稀有金屬資源主要有銅、鉛、鋅、鋁、鎳、金、汞等。其中,已開采、冶煉的主要有會理銅礦,會理、會東鉛鋅礦,秀山汞礦,彭縣銅礦及會理鎳礦。金以沙金為主,大部分產於金沙江、雅碧江、大渡河和岷江沿河地帶,尤以鬆潘、青川和小金等地最為著名。
2機械工業是四川發展較快、種類最多的工業部門。抗日戰爭期間,由沿海內遷一批為軍事服務的機械廠和修配廠,四川機械工業才開始發展。自50年代以來建立起動力設備、機床、量具刃具、礦山機械、冶金設備、電器儀表、運輸機械、輕工機械和農業機械等多種機器製造部門。其中動力設備、軍工機械、電子儀表等在全國占重要地位。機械製造工業以重慶、成都為中心。動力設備生產中心為重慶、自貢、德陽。軍工機械主要集中在重慶地區。電子儀表主要集中在成都和重慶。量具刃具製造以成都為中心。礦山設備製造主要集中在成都、重慶和江油等地。交通設備製造主要分布在重慶、成都、眉山和資陽。農用機械則廣泛分布於成都、溫江、綿陽、達縣、內江、樂山等地。
3化學工業是四川迅速發展的新興部門。省內具有儲量豐富的井鹽、天然氣、褐煤、硫磺、磷等多種化學工業原料。但化學工業原有基礎薄弱。自50年代以來已形成以基本化工、化肥、化學藥品、有機合成等為主體的化學工業體係。其中,基本化學工業以井鹽為原料,主要生產硫酸、鹽酸、燒堿、純堿等產品,集中分布於自貢、宜賓、重慶、成都、內汪等地。化肥工業以天然氣為原料,生產尿素、氨水等氮肥為主。四川化工廠(成都)、滬州天然氣化工廠都是全國著名的大型化肥廠,產量合占全省的50%;磷肥主要產於成都、什邡、峨眉、資中等地。炭黑是四川重要化工產品之一,產量占全國的1/4,主要產於隆昌、自貢、重慶等地。
41949年全省發電量僅1.47億度,產值不到工業總產值的1%。50年代以來先後擴建、新建了一批中小型火力發電廠和水力發電站。全省可供開發利用的水力資源達9200萬千瓦,約占全國可開發量的1/4。在大渡河上已建成的龔嘴電站,是西南地區最大水電站。位於雅礱江上的二灘電站已動工興建,設計裝機容量達330萬千瓦,約相當於四川省目前發電裝機容量的2/3,1997年建成後年發電量可達170億度。
5通過擴建天府、南桐、嘉陽、威遠等煤礦和新建一批礦井,1990年煤炭產量6785萬噸。天然氣儲量豐富,集中分布於川南、川東地區。經50年代以來的開發利用,天然氣產量由1949年的0.11億立方米增加到1990年的66.2億立方米,約占全國天然氣總產量的43.3%,成為中國最大的天然氣產區,石油與天然氣共生,主要油田分布於川中一帶,部分已開采利用。
6森林工業、造紙工業等具有全國意義。森林采伐主要集中在川西林區的岷江上遊和大渡河中上遊地區,所產木材除供省內所需外,還遠銷長江中下遊和西北各省,是中國南方木材生產的主要基地之一。木材加工主要集中在成都和重慶。造紙工業曆史悠久,全省以宜賓、重慶、樂山的生產能力最大。其中宜賓為中國新聞紙生產基地之一。其他如石棉縣的石棉,丹巴縣的雲母,均以儲量極豐、質量甚優著稱全國。所開采的石棉主要集中在成都和重慶、雲母集中在雅安進行加工,製成品調往省外和出口。
7食品工業是四川發達工業部門之一,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14.5%,居第2位。以糧油、肉類、製鹽、製糖、釀酒、卷煙工業為主。全省所加工的稻米、麵粉、食用油、豬肉數量在中國各省區中均名列前茅,特別是菜籽油每年外調量很大,是中國商品油的最大產區。四川還是中國最主要的井鹽產區,特別是自貢井鹽資源豐富,年產井鹽占全省的60%,以“鹽都”著名全國。四川又是中國主要蔗糖產地之一,內江蔗糖產量占全省的35%,素有“甜城”之稱。宜賓五糧液、瀘州老窖特曲、綿竹劍南春等名酒暢銷全國。
8紡織工業是四川主要工業部門之一,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第5位。主要為棉紡織工業,並以重慶、成都兩地為生產中心,所需原棉除由省內沱江、涪江、嘉陵江諸流域棉區提供外,大部分從省外調進,棉織品則主要供省內需要。絲紡織工業以生產生絲為主,其產量占全國的1/4,是四川主要出口商品之一。絲紡織工業主要分布在南充、綿陽、樂山、成都、重慶等地,其中以南充生產規模最大,是全省繅絲、織綢的綜合性生產基地。毛紡織工業主要集中在重慶、樂山、康定,所產毛毯、呢絨部分供出口。麻紡工業以苧麻為原料,重慶為生產中心,所產夏布是四川著名的麻織品之一。
9手工業向為四川較發達工業部門,傳統的手工藝品豐富多采。特別是成都“蜀錦”、刺繡、玉器,榮昌、金堂陶器,江安竹器,劍閣手杖,安嶽竹涼席,新都棕絲編織,榮昌紙扇等,曆為馳名中外的手工產品。四川皮革工業也較發達,主要分布於重慶、成都、萬縣、雅安等地。
交通運輸四川東有崇山環繞,西有高山峽穀,西北有大麵積沼澤草地,交通十分困難,古有“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之說。直至1949年全省僅有白廟子、綦江兩段輸煤輕便鐵道。公路也隻有8581公裏,且有60%的縣不通公路。江河航運常年隻限於長江宜賓以下及其支流岷江樂山以下與嘉陵江合川以下河段。自50年代以來,鐵路、公路、內河航運均有很大發展。並又發展了航空和管道運輸。
1鐵路運輸是四川省內外交通的骨幹,省境鐵路營業裏程已達2725公裏。現已形成以成都、重慶為樞紐的鐵路運輸網,擔負著全省75%的貨物周轉量。其中,成渝鐵路橫貫四川盆地中部,是連接成都、重慶兩大城市,連接寶成、成昆、川黔、襄渝等鐵路幹線和溝通長江等內河航運的中樞,又是四川客貨運輸最繁忙的鐵路幹線;寶成鐵路穿行於巴山、秦嶺,大部分線段坡度很大,現已改造為中國第1條電氣化鐵路,是四川及西南各省區通往西北、華北、東北的交通大動脈;成昆鐵路是川、滇間重要運輸通道,也是聯係攀枝花市鋼鐵工業基地的重要幹線,對促進攀鋼基地建設和沿線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起重要作用;川黔鐵路是四川通向湛江港、防城港等沿海港口,甚至華中、華東等地的重要捷徑;襄渝鐵路是除川江航道外東出四川的又一重要交通幹線,對促進川東北、陝南、鄂西的經濟建設和聯係有著重要意義;內宜鐵路是聯係自貢、宜賓的重要通道。此外,省境尚有廣(元)旺(蒼)、廣(漢)木(瓜坪)、德(陽)天(綿竹天池)、成(都)灌(縣)、宜(賓)珙(縣)、三(江)萬(盛)等鐵路支線。達(縣)成(都)鐵路正在建設中。
2四川是中國內河航運較便利省區之一,長江及其支流岷江、沱江、嘉陵江、烏江等航道廣布於東部地區,構成四川盆地發達的內河航運網,全部航道裏程8656公裏,其中能通行輪船的航道約占60%。通行於這些航線上的大量輪、駁船和木帆船,擔負全省20%的貨物周轉量。其中,川江是四川聯係長江中下遊地區的交通大動脈,重慶、宜昌間常年可通航千噸以上客貨輪,重慶、宜賓段亦可通航幾百噸的客貨輪。重要的港口有重慶、宜賓、滬州、涪陵、萬縣等。重慶港年吞吐量達300萬噸以上,是長江上遊最大港埠,也是四川和西南地區水陸聯運的樞紐和物資集散中心。川江主要支流岷江、沱江、嘉陵江、烏江和嘉陵江支流涪江、渠江,均可常年通航小汽輪或機動船,主要港口有樂山、合川、南充、龔灘等。
3四川是中國公路運輸較發達的省區之一。全省公路總長9.7萬公裏,約占全國10%,已形成以成都、重慶、南充、內江、樂山、瀘州、宜賓、綿陽、雅安、涪陵、萬縣、達縣、西昌等為樞紐的公路運輸網。重要的公路幹線有川藏、成阿、東巴、宜西、渝綿、成萬、渝南、成渝、川陝、川湘、川黔等30多條。其中,川藏公路東起雅安,途經康定、甘孜、昌都至拉薩,是溝通川、藏的要道;東巴公路由川藏公路上的東俄洛起,西經雅江、理塘至巴塘,是川西地區東西交通的第2條幹線和四川內地通往拉薩的捷徑;成(都)阿(壩)公路是聯係川西北高原與四川盆地的主要幹線,又是四川與甘肅南部、青海東南部的交通要道。
4航空運輸發展很快,成都、重慶已成為聯係省內外最重要的航空港。其中,成都雙流機場是中國現代化的大型機場之一,也是中國西南地區航空樞紐,與北京、上海、武漢、廣州、西安、昆明、貴陽、拉薩、香港等地均有直達定期班機。西昌、南充、達縣等地有省內地方航空線。
5管道運輸隨天然氣的開采利用,已於80年代初步建成成都、威遠、瀘州、隆昌、重慶、墊江間的天然氣管道運輸網。
(鄭霖黃炳康)
四姑娘山邛崍山主峰,四川省第2高峰。1981年中國對外開放山峰之一。藏名為“石骨拉柔達”,意為大神山。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自治州的汶川、小金和理縣之間。由於在3.5平方公裏距離內,接連有海拔分別為5672米、5700米、6250米和5664米的4座山峰挺立,故當地稱之為四姑娘山。山脈近南北向,由砂岩、板岩、千枚岩、大理岩、石灰岩組成,附近並有花崗岩出露。上述岩性質地致密,在強烈的冰川和寒凍風化作用下,山峰尖削,呈金字塔形。山脈附近為現代冰川覆蓋的山峰達20餘座。四姑娘山地處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過渡地帶,山體東陡西緩,東西自然景觀差異巨大,東坡多雨濕潤,基帶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西坡少雨幹燥,屬溫帶幹旱河穀灌叢。東坡垂直生物氣候帶明顯,熱、溫、寒3帶皆備,動植物豐富多采,是登山和進行地學、生物學考察和研究的理想之地。東南麓有四川省最大的臥龍自然保護區。
(鄭霖)
四明山見餘姚市。
四平市吉林省轄市,新興機械、輕化工業城市,東北地區重要交通樞紐之一。位於東北平原中部,轄2區及梨樹、雙遼2縣和伊通滿族自治縣。麵積1.41萬平方公裏,人口296.33萬;其中市區麵積407平方公裏,人口39.96萬。因鐵路發展而興起。1898年前僅為小村落。1903年哈大鐵路建成,始置四平街站,因市西“老四平”為名。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發展為商業中心;1937年建市。市境處於哈大、平齊和四梅鐵路交點,地位重要。在1946~1948年東北解放戰爭期間四平為戰略要地。被譽為“英雄城市”。50年代以來工業發展快,已建成大型農業機械(聯合收割機)、化工、化纖、紡織、造紙、建材和食品等工業。城區按功能可分為平東重工業區、海豐輕工業區和聯合化工區。所屬梨樹縣為重點商品糧基地縣;雙遼縣為吉林省細毛羊和養牛基地,並建有省內最大牛羊肉加工廠。
(王兆明)
泗河山東省中部較大河流,又名泗水。發源於魯中山地新泰市南部太平頂西麓,西南流入泗水縣境後改向西行,至曲阜市相兗州縣邊境複折西南,於濟寧市東南魯橋鎮入京杭運河。幹流長159公裏,流域麵積2361平方公裏,其中山地占39.2%,丘陵為23.6%,平原占37.2%。泗河為山洪性河流,多年平均流量為12.2立方米/秒,徑流變差係數0.65。河水主要由降水補給,汛期洪水集中,常形成洪澇災害。1949年後,為根治水患開發水利,先後修建了賀莊、華村、龍灣套和尼山等120多座大小水庫及其他治山治坡工程,下遊河道也進行了疏浚,基本上解除了水害。流域內煤炭資源豐富,兗州煤田即坐落其中。泗河流域現有耕地9.6萬公頃,主要種植小麥、玉米、大豆、花生和棉花、山丘區林果業也較重要。古泗河原為淮河下遊主要支流之一,在魯橋鎮以南循今京杭運河至南陽鎮,穿南陽湖而南,經今昭陽湖西,江蘇省沛縣東,又南至今徐州市東,東南經今泗陽縣至今淮陰縣碼頭鎮(即古淮陰縣)北入淮河。1128~1855年黃河奪淮入海期間,今徐州市以下河道被黃河侵奪。黃河北徙後失去入淮的流路。從此,泗河之稱僅限於上遊魯橋鎮以上一段。
(李樹德)
駟馬山引江灌溉工程皖蘇2省滁河流域以灌溉為主,結合分洪、排澇和航運的大型綜合性水利工程。因其主要作用是引長江水補充滁河灌溉水源之不足,故又稱引江濟滁灌溉工程。位於皖東滁河中上遊地區和江蘇省西南隅,灌區地跨安徽省來安、滁州、全椒、巢湖、含山、和縣、肥東、定遠和江蘇省江浦等市縣,總麵積5306平方公裏。主體工程包括烏江樞紐(含節製閘、船閘、抽水站、變電所及烏江大橋等)、引江水道(為一新開河道,長27.5公裏)、滁河疏浚、襄河口樞紐、汊河集樞紐、滁河幹流4級抽水站等。設計總抽水流量621.9立方米/秒(其中引江設計流量215立方米/秒),總抽水揚程46.9米,總灌溉麵積24萬多公頃。曆史上滁河河道彎曲狹窄,阻水嚴重,流域內丘陵麵積較大,地勢高亢,水旱災害均較突出。1969年冬始建上述工程後,水旱災害已有根本改變,並且大大加強了京滬鐵路南京、滁州段的運行安全。
(朱孟春)
鬆花江黑龍江水係最大支流,流經中國東北地區北部。上源一為嫩江,源於伊勒呼裏山南麓;另一即為鬆花江正源(曾稱第二鬆花江),源於長白山主峰白頭山天池。兩江於三岔河匯合後拆向東北,即鬆花江幹流,於同江縣東北匯入黑龍江。自天池至鬆花江河口全長1657公裏,流域麵積55萬餘平方公裏,僅次於長江和黃河,居全國第3位。流域介於北緯40°42′~51°38′,東經119°50′~132°31′,包括黑龍江、吉林兩省大部和內蒙古自治區一部。山地、丘陵占流域麵積的63%,平原占29%,餘為沼澤、濕地。(參見彩圖插頁第21、22頁)
幹支流概況嫩江幹流長1490公裏,流域麵積24.39萬平方公裏,兩側支流眾多,分別發源於大、小興安嶺,右岸支流多於左岸。幹流在嫩江縣以上,穿流於山地中,多為石質河底,坡陡流急,具有山溪性特征。嫩江縣以下,河流多彎曲、淺灘,河寬400~1000米,洪水時竟可達數公裏,水深約1米。沿岸有沼澤地,並有牛軛湖,西南部多沙丘。
鬆花江正源長790公裏,流域麵積7.82萬平方公裏,眾多支流源於長白山地,多從左岸匯入。上遊穿流於高山峽穀,河道狹窄,水流湍急,水力資源豐富。在吉林市豐滿,人工築壩形成庫容百億立方米的豐滿水庫(亦稱鬆花湖),湖區長約200公裏,有小客輪通航。上遊的水力資源正逐步進行梯級開發。吉林市以下,河穀逐漸展寬至300~500米,至扶餘縣以下江麵寬約500~1000米,河道坡降僅0.095%,水流漸緩,水深加大到2.5米左右。
鬆花江幹流867公裏,依次有拉林河、呼蘭河、螞蟻河、牡丹江、倭肯河、湯旺河等較大支流匯入。幹流河道河槽深廣,坡度較緩,大體可分3段:三岔河至哈爾濱,河道蜿蜒於草原濕地,河寬約370~850米,水淺流緩;哈爾濱至佳木斯,兩岸為台地和低山丘陵,河寬200~1000米,其中依蘭附近的“三姓淺灘”長達27公裏,險要處岩石多出露水麵,江岸石崖不斷,連綿達600餘米。佳木斯以下,地勢平坦,河道寬淺,一般寬約1.5~3公裏,流速緩慢,受黑龍江水頂托,回水可上溯80餘公裏,直達富錦。幹流河床平均比降0.083‰,其中三岔河至哈爾濱間比降僅為0.021‰。
氣候與水文鬆花江流域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漫長,嚴寒幹燥,夏季溫暖濕潤。流域內降水分布不勻,長白山地年降水量700~800毫米,向西、向北遞減。
鬆花江徑流中雨水補給約占75~80%,融雪水補給約占15~20%,地下水補給約占5~8%。冰雪融化始於4月,形成春汛。5、6月夏汛開始,如雨季提早,春汛和夏汛間無明顯低水段。7、8月降雨量占全年總量的一半,水位較枯水期高4~5米,徑流量約占全年的30~40%。9月以後水量下降。10月下旬~翌年4月中旬為枯水期,徑流約占全年的5~20%。11月中旬~翌年4月初為封凍期,平均最大冰厚1米左右。
鬆花江徑流多年變化明顯,豐水年與枯水年均流量之比達6~7倍,有連續豐水、連續枯水的交替現象。
經濟概況鬆花江是中國東北境內航運價值較大的河流,幹流哈爾濱以下豐水期可通航千噸以下江輪。鬆花江正源在吉林市以下江段,洪水期可通航200噸以下駁船。嫩江自大安以下有客輪通航。開江後和封江前的短暫流冰期不能航行。寒冬季節河流封凍,江麵可通行汽車、拖拉機等。
鬆花江漁業資源豐富,嫩江下遊為東北地區重要淡水魚產地,主要經濟魚類有鯉魚、草魚、白鰱、長春鯿、大白魚、鯽魚、鼇花等。
鬆花江流域是中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和木材、礦產產地。哈爾濱、長春、吉林、齊齊哈爾、佳木斯等城市都位於鬆花江及其支流沿岸。
(餘中盛孟爾璽)
鬆江縣上海市郊縣,重要商品糧生產基地。位於市境西南部,滬杭鐵路及其金山支線交會於境內。麵積605.64平方公裏,人口49.94萬。縣府駐鬆江鎮。唐設華亭縣,1914年改為鬆江縣,1958年由江蘇省劃歸上海市。此後,市屬上海照相機廠、儀表儀器廠、第四機床廠和上海第二冶煉廠等工廠陸續遷入縣城,成為上海遠郊工業衛星城鎮之一。農業向以稻、棉花、小麥、油菜籽種植為主,又是生豬、禽蛋、淡水魚等多種副食品產地。鬆江鎮為上海市級曆史文化名鎮,已有2500多年曆史,為曆代府、縣所在地,向以經濟繁榮、文化發達著稱。鎮內有唐、宋、元、明、清曆代古建築50多處,其中元代清真寺是沿海著名伊斯蘭教建築之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陀羅尼經幡、方塔、照壁、醉白池等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江南著名宋代興聖教寺塔,高48.5米,共9層,因塔身呈方形,俗稱方塔。塔北即為大型明代磚雕大照壁。醉白池為著名遊憩地。
(陸心賢)
嵩山中國五嶽之一。春秋前稱太寶山,戰國時稱“嵩高山”,一名“外方山”。西漢確定為五嶽之一,稱為中嶽。位於河南省登封縣境。屬褶曲作用形成的塊狀山。經燕山喜馬拉雅山等造山運動撓曲斷層作用,形成北坡傾斜平緩,南坡巉崖峭壁的山勢。山峰海拔1440米,矗立於低山丘陵之間,氣勢磅礴,寺廟林立,是曆代封建帝王經常遊覽禪祭場所。山上有古建築群18處,尤以少林寺、中嶽廟、嵩陽書院、塔林、觀星台等最為著名。少林寺創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495),以其少林拳聞名於世。中嶽廟始建於秦,占地10萬餘平方米,廟房400餘間,為“五嶽”中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建築群。嵩陽書院為曆史悠久、規模宏敞的官辦書院,是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塔林為曆代僧人葬地,佛塔矗立如林。觀星台是中國現存最古的天文台,在天文史上和建築史上均具較高價值。上述文物古跡經多次整修後,已為重要遊覽地。山上辟有國家嵩山森林公園,首期6條登山遊覽線路已修通開放。
(李潤田)
蘇澳港台灣省新建國際貿易港,屬宜蘭縣。位於台灣島東北岸,宜蘭平原東南隅。北、西、南3麵丘陵環繞,港口東向太平洋,縱深約2.1公裏,南北寬約2.6公裏,水域麵積4.07平方公裏,最大水深10~15米,有北方澳和南方澳;西岸則為蘇澳鎮市街。人口約5.6萬(1980)。1923年在南方澳築成漁港,海程北至基隆港60海裏,南至花蓮港50海裏。陸運有宜蘭鐵路通基隆及台北市;北回鐵路通花蓮市,與台東鐵路銜接。另有公路與上述各地相聯。蘇澳向以海洋漁業及水產加工業為主,漁獲物多向基隆市場集中,港口有利用附近石灰石原料的水泥工業。原為基隆港輔助港,1971年建成小型商港,可供3000噸級以下輪船靠泊。1974年開始擴建,將原小商港改作遠洋漁業專用,另建新商港,供2~5萬噸級船隻靠泊和係泊6萬噸級貨櫃船裝卸作業。為發展以台灣東北部林區木材為原料的加工品外銷,新港另設木材裝卸區,年裝卸能量為80萬噸。1990年蘇澳港貨物裝、卸量已分別達112.2萬和294.7萬噸。
(吳壯達)
蘇北灌溉總渠淮河下遊新辟綜合利用大型人工渠道。位於江蘇省北部。以灌溉為主,結合排洪、航運、排澇、發電等。灌溉麵積172萬公頃。1953年竣工。總渠西起洪澤縣洪澤湖大堤高良澗,東經淮安城南穿京杭運河,下經阜寧,至濱海、射陽兩縣交界的扁擔港入黃海,全長168公裏。設計灌溉流量500立方米/秒,排洪流量700立方米/秒(1975年7月淮安以上實際最大泄洪流量達1020立方米/秒)。渠底寬自上往下有140、50、60與110米4種,一般挖深與堤高各為3米左右。渠首設高良澗進水閘、船閘及發電站。在淮安京杭運河交岔處設運東分水閘、船閘、發電站及京杭運河上的淮安節製閘、船閘和江水北調的淮安抽水站,並在運東分水閘下與裏運河之間開挖斜河溝通,以便江都站來水宜送總渠的中下遊。在東沙港附近建第三級控製阜寧腰閘樞紐(節製閘、船閘和水力發電站)。入海口設六垛南閘,以陳潮禦鹵!現閘外海口淤積較重。高良澗至淮安段總渠為淮河上中遊與京杭運河航運紐帶,也是淮(淮南)申(上海)煤運航線和南水北調東線輸水幹渠重要組成部分,下遊阜坎船閘為通(南通)榆(贛榆)航線所必經。近期總渠年貨運量為300萬噸左右,工程綜合效益顯著。
(單樹模)
蘇花斷層海岸台灣島東北自宜蘭縣蘇澳灣南至花蓮縣立霧溪口崇德村一帶海岸,全長約90公裏。其間除南澳、和平、立霧等溪口有規模不大的衝積扇平原外,幾乎盡屬海崖區,崖高多在300米以上,直逼太平洋岸。全線可分為3段:自蘇澳至南澳(舊稱大南澳)溪口段,岩質為片岩、板岩、大理岩等,岸線彎曲;自南澳溪至和平溪(舊稱大濁水溪)一段和以南至崇德段,岸線皆較平直,斷崖壁立。南澳至和平間,有長約12公裏近直線狀斷崖,崖高300~700米,此段山地由黑、綠色片岩交互組成,因岩性較均勻和東北方向節理發達,加以深受強勁東北風和太平洋長浪巨濤的侵擊,促使東北偏北走向的岸線特別發育。自和平至崇德(舊稱得其梨)約21公裏,岩石結構以片麻岩與大理岩為主,所成崖壁最陡且堅,近岸諸山海拔多逾千米,其中去岸不足4公裏的清水山達2407米,和仁村(舊稱卡那剛)附近的飛田盤山1402米,崇德附近的立霧山1274米。著名的清水斷崖即在清水山東南側,斷崖淩霄壁立,高出海麵800餘米,自蘇澳至花蓮公路懸空截崖而過,世罕其匹。蘇花斷層海岸原為台灣北部與東部沿海地區交通一大障礙。清同治十三年(1874)至光緒二年(1876)首次開通,1916~1924年雖曾再加修築,仍為僅通行人的險徑。1932年建成公路,為北台灣與東台灣間唯一經行海岸的聯絡線。1979年與公路交錯平行的北回鐵路築成,為與公路並行於斷崖海岸地帶的新交通線。蘇花公路亦改稱為北回公路,屬台灣省第9號公路,並逐步擴建為雙線通車公路。
(吳壯達)
蘇州市中國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園林風景城市,江蘇省轄市。簡稱蘇,別稱姑蘇。位於省境東南部,西望太湖,東連太湖水網平原;滬寧鐵路和京杭運河通過市區,公路和內河航運四通八達,是太湖水網平原水陸交通樞紐。轄3區、1郊區及吳縣、吳江、太倉3縣。麵積8488平方公裏,人口561.02萬;其中市區麵積178平方公裏,人口84.44萬。蘇州春秋曆屬吳、越,戰國屬楚。吳王諸樊遷都於此,周靈王十二年(公元前560)初築吳子城;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闔閭更築闔閭大城。秦置會稽郡、吳縣。東漢永建四年(公元129)為吳郡治。南朝陳禎明元年(587)廢郡改州,稱吳州。隋開皇九年(589)以“姑蘇山在吳”,改稱蘇州,此後幾度易名。五代吳越國稱中吳府。宋先後為平江軍、平江府治,元改平江路。明、清為蘇州府治。1912年為吳縣治。1949年劃城區和近郊設市。
市境西郊多山,以虎丘、天平、靈岩、光福諸山著名,素為旅遊勝地。東郊多湖蕩,有陽澄、金雞、獨墅諸湖和黃天蕩,均為著名水產養殖基地。城內街巷、河道縱橫有序,且多橋梁,呈現典型江南水鄉景色。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初夏有梅雨,夏秋有台風。郊區農業向以蔬菜、花卉、茶花生產為大宗,內塘養殖業發達。絲綢工業曆史悠久,唐宋以來,與南京、杭州並列為中國三大絲綢生產基地,有“絲綢之鄉”之譽。現有絲綢工廠十數家,主要集中在城北。曆年絲綢產量均占全國總產量的1/10,出口量約占總出口量的1/7。此外,機械、電子、電器、化學、冶金、建材等工業亦較發達。1990年全布工業產值達563.73億元,居江蘇省首位、全國第4位(次於滬、京、津)。傳統手工藝品有“蘇繡”、“蘇扇”、“蘇裱”、“蘇版”、”蘇箋”等,名揚中外。人民路、觀前街、東中市、西中市和石路為主要商業區;平門外有火車站;南門人民橋畔為公路、內河航運總匯。市境已發現中國緊缺的原生鉭、铌礦床。市境西北部的陽山山麓是中國重要的高嶺土生產基地。
蘇州以古典園林著稱。據記載,市內園林最盛時,多達220處。1959年普查時,可查考者尚有188處,現列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者共69處。蘇州園林集中中國古典園林建造藝術精華,具代表性者有:宋滄浪亭,元獅子林,明拙政園,清網師園、留園、西園。其中拙政園和留園與北京北海、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合稱中國五大園林。全市文物古跡列為國家重點保護單位的有原在文廟、今移藏市博物館的宋古石刻《天文圖》、《地理圖》、《平江圖》及太平天國忠王府、虎丘雲岩塔、玄妙觀三清殿等。西郊楓橋寒山寺為著名古刹,自唐張繼《楓橋夜泊》詩行世後,名聞國內外。蘇州文教事業素稱發達,有蘇州大學、蘇州絲綢工學院、蘇州醫學院和江蘇省立蘇州中學等。市博物館在太平天國忠王府舊址,文物收藏甚豐。另有蘇州絲綢博物館。旅遊事業發展迅速,國內外觀光遊客年達百萬人。
(單樹模)
宿州市安徽省宿縣地區轄市和行署駐地,地區經濟、文化、交通中心。位於省境北部,沱河右岸。麵積125平方公裏,人口25.6萬。宿州城始建於唐元和四年(809),距今已有千餘年曆史。唐以後亦多為州治所在,但城市發展緩慢。1979年設訊市。市境位於淮北平原,地勢平坦,海拔多在26~33米。土層深厚,富煤炭資源,工農業發展潛力大。80年代以來地方工業發展較快,已成為以食品、機械、化工,建材為主的地方工業中心和農副產品集散地。京滬鐵路縱貫市區;公路可通淮北、阜陽、蚌埠、淮南、合肥、商丘、徐州等縣市。淮北煤炭還可利用新汴河永運江浙等地。商業興盛。市內有隋堤、扶疏亭、學宮(孔廟)等古跡。
(朱孟春)
綏芬河市黑龍江省邊境口岸城市。位於省境東南綏芬河上遊,濱綏鐵路終點。東與俄羅斯接壤。麵積423平方公裏,人口2.74萬。市名因河名而得,“綏芬”係滿語“錐子”之意。原為荒坡野甸,1903年中東鐵路修建後劃為鐵路附屬地。1923年成為重要口岸城鎮。1948年為東寧縣府駐地。1951年成立綏芬河軍政委員會,直屬東北局所轄。為加速邊境口岸建設,1975年設市,原屬牡丹江市管轄。1988年改為省直轄行政單位。有鐵路、公路與俄羅斯相通,鐵路口岸線已向俄羅斯開放。市郊有麵積2.4平方公裏的經濟技術開發區。市境及鄰近地區礦產和動、植物資源較豐富,農林牧產品多樣。有機械、紡織、釀酒、建材、食品等工業。所產五加啤酒、維多思果酒等暢銷國內外。市內風光秀麗、景色宜人。
(曾慶雲)
綏化市黑龍江省綏化地區轄市和行署駐地,黑龍江省中部物資集散中心和交通樞紐。位於省境中部濱北(哈爾濱—北安)鐵路與綏佳(綏化—佳木斯)鐵路交匯處。麵積2743平方公裏,人口77.36萬;其中市區人口22.8萬。原名北團林子。清光緒十一年(1885)設綏化理事通判廳,1905年升為綏化府,1913年改綏化縣。1983年設市。市境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平均海拔183米。平原廣闊,土地肥沃,水源豐富,是全省糧食、大豆、甜菜、亞麻重要生產基地。工業有食品、建材、機械等部門。
(曾慶雲)
隨州市湖北省商品糧基地之一,鄂北地區公路交通中心。位於省境北部。麵積6989平方公裏,人口143.89萬;其中市區275平方公裏,人口21.71萬。隨州為具有2000多年曆史的古城。自秦以來,曆為郡、州、縣治所。1979年劃原隨縣城關鎮及近郊置市,1983年隨縣並入。原屬襄樊市管轄,1988年改為省直轄行政單位。市境北有桐柏山,南有大洪山,地勢自南北向中部溳水河穀傾斜,丘陵崗地占總麵積64%。市區位於市境東部,溳水和水匯合處。老城中心的大十字一帶為商業區。漢丹鐵路經過市區東部,公路可通武漢、襄樊等地。工業有機械、輕紡、化工、建材、食品等部門。農業盛產稻穀、小麥和棉花。銀杏產量居全省首位。著名特產有三黃雞和金絲蜜棗。名勝古跡以城西北的擂鼓墩戰國早期古墓群聞名中外。1978年發掘的曾侯乙墓(一號墓)距今2400多年,出土文物中以青銅編鍾等古樂器最珍貴。市博物館陳列文物甚多。市境厲山鎮有以神農紀念館和神農洞天為中心的古文化區。國家級大洪山風景名勝區位於市境西南65公裏。
(陳聯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