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時期海岸線的變遷
字數:52502 加入書籤
中國東部大陸自全新世以來海岸線處於不斷運動和發展中。各具體岸段的曆史變遷各具特殊性。幾千年來,山地丘陵海岸的變遷幅度不大,而平原海岸則由於河流來沙豐富,變化極為顯著。
遼東灣海岸遼東灣北部下遼河(東西遼河會合以下的遼河河段)平原在第四紀冰後期海侵後,濱海部分受到淹沒,未被淹沒的近海部分,因排水不良,形成大片沼澤。就西漢時代遼東郡所屬各縣的方位而言,今遼寧黑山以南、台安以西、北鎮以東的近海地區空無城邑,其時應為大片沼澤化灘地。這一情況,從晉末,唐初遼西、遼東間往返的記載中有所反映。唐人描述遼河下遊有“遼澤泥潦,車馬不通”,“遼東以西水潦壞道數百裏”,12世紀許亢宗使金,途經下遼河地區,“地勢卑下,盡皆萑苻,沮洳積水。是日凡三十八次渡水,多被溺,名曰遼河。瀕河南北千餘裏,東西二百裏,北遼河居其中其地如此”。但當時海岸線的確切位置,今已無考。通過微地貌分析和鑽孔資料,有人認為,自蓋縣、大石橋(今營口縣)向西北,經牛莊達沙嶺一線為公元前開始形成的古海岸線。這條古岸線在很長時間內無明顯延伸。大約至10世紀契丹興起,在西遼河上遊的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流域利用俘掠來的漢人進行開墾,草原變成農田,使遼河含沙量漸增,海岸伸展逐漸顯著。明代遼河河口在梁房口關,即今營口附近的大白廟子。岸線由此向西,經沙嶺以南約25公裏,至吳家墳附近。營口在明末清初原為遼河口外一沙島。以後泥沙淤積,至19世紀20~30年代與大陸相連,遼河口才延伸至營口之外。
遼東灣西部為大淩河三角洲。大淩河輸沙量不及遼河,三角洲伸展緩慢,與遼河三角洲之間形成了北麵至閭下遼河平原海岸曆史變遷圖陽今北鎮縣西南的淺海灣,現名盤錦灣。海灣以北的沼澤,後來一直存在。隋時大淩河口為望海頓,即今錦縣右屯衛,岸線大約在此附近。明代後期三角洲岸線已推進至今錦州東南的螞蟻屯、四合浦、文字官一線。19世紀末,據地圖岸線在頭溝、四溝、大沙溝、元寶底、南項、狼坨一線。
大淩河三角洲和遼河三角洲間之盤錦灣,隨兩側三角洲的發展而逐漸縮小。明代岸線已推展到杜家台附近,東與雙台子(今盤山縣)、吳家墳岸線相接。杜家台以東、盤山縣以南,遼河三角洲西側仍有小海灣,一直保持至20世紀上半葉。清光緒年間,為排泄遼河洪水,開挖了雙台子河,促進了盤錦灣的淤積。1958年後,攔斷遼河,分泄營口流路與渾河、太子河等分流,全遼之水均由雙台子河入海。原已淤為沼澤的盤錦灣逐漸疏幹,成為農田和葦場。
渤海灣海岸曆史時期渤海灣海岸的變遷與黃河密切相關。距今8000~5000年前的冰後期,冰川消融,全球範圍內海麵上升,渤海灣海岸線約與今4米等高線(大沽零點)相當。此後氣候轉冷,海水消退,海岸線逐漸向東推進。據考古調查,天津附近渤海灣西岸有3條高出地麵呈帶狀的古貝殼堤(見天津貝殼堤),自東向西:1蟶頭沽—驢朐河—馬棚口貝殼堤;2白沙嶺—軍糧城—泥沽—上古林—歧口貝殼堤;3小王莊—巨葛莊—沙井子貝殼堤。據c14測定第3條貝殼堤距今3800~3000年,約相當殷商時期。第2條貝殼堤的形成年代,據考古資料,其北段發現戰國時期遺址,南段發現唐宋時期文物。據c14測定,南段歧口附近,下層距今2020±100年,上層距今1080±90年,北段在白沙嶺附近距今1460±95年。說明這條貝殼堤經曆了約千年時間塑造而成。而第1條則形成於宋以後。
渤海灣海岸線的伸展與黃河入海地點的變遷至為相關。自新石器時代以來,黃河長期從渤海灣入海。但一方麵是西漢以前中上遊植被覆蓋良好,下遊多支津、湖泊,輸送到海口的泥沙不多,另一方麵是下遊又分成多股,在天津、河北黃驊和山東無棣之間遊蕩。其主流則於黃驊一帶入海,故在天津出海的泥沙不多,在波浪作用下,宜於貝殼堤的形成。東漢以後,黃河改由今山東利津、濱州市一帶入海。天津附近泥沙顯著減少,海岸線由淤泥質海岸轉變為沙質海岸,從而形成了第二條貝殼堤。以後黃河在山東入海口的泥沙向北擴散,在堤外堆積了海濱平原。1048年以後,黃河約有80年的時間在天津入海。當時黃河含沙量很高,大量泥沙排入海口,不利於貝殼的生長。1128年黃河改由泗、淮入海,從此脫離了河北平原。渤海灣的來沙減少,故又形成了第三條貝殼堤,標誌著19世紀中葉前的海岸線。渤海灣南部海岸,自公元70年黃河改在今濱州市、利津間入海後,三角洲推展迅速。9世紀河口在今濱州市東70公裏。金時置利津縣,其東北35公裏有豐國鎮鹽場。12世紀黃河奪淮後,原先三角洲海岸受波浪的侵蝕,有所後退。1855年黃河又改由山東利津入海,新三角洲迅速向外擴展,河口沙洲每年以2~3公裏的速度向海中伸展。近百年來黃河在這一地區造陸麵積約2300平方公裏。海口的泥沙又由海流向北搬運,在渤海灣西岸第三條貝殼堤外堆積了廣闊的淤泥灘。
灤河三角洲平原海岸,在公元前2~公元3世紀時尚在今昌黎縣北碣石山南附近。秦皇、漢武均曾登此山觀海。東漢以後,灤河入海口尾閭在三角洲上時而西南,時而東南,往返遊蕩,三角洲不斷向南伸展。《水經注》時代,海岸已在今樂亭以南。明代海岸西南方約在今柏各莊附近,東南方在碣石山南16公裏。19世紀以前,灤河三角洲發展緩慢。乃因清初灤河上遊山林為封禁之地。清末開禁,森林采伐嚴重,水土流失加劇,海岸線延伸較快。1938年以來三角洲每年以200米左右的速度向前推進。
蘇北海岸今天在平坦的蘇北平原上有一條北起阜寧,南至呂四鎮全長300公裏的範公堤。這是一條重要的地貌界線,標誌了全新世內相當長時期的古海岸線所在。自冰後期海侵,海水深入蘇北平原,在波浪作用下,泥沙橫向運動堆積成岸外沙堤,沿範公堤兩側由幾條沙堤或貝殼堤組成帶狀崗地,即為其時的海中沙洲。今裏下河窪地和運西諸湖均曾為潟湖的範圍。沉積剖麵表明,興化一帶在沼澤湖沉積(厚約2米)以下,便是濱海相粉砂層。
在廢黃河北岸平原地帶也有沙堤分布,但不及範公堤整齊,堤西在曆史時期曾存在碩項湖、桑墟湖等大湖,亦為潟湖的遺存。是18世紀以後方被淤成平陸的。而雲台山在18世紀以前,則為古稱鬱洲的海中大島。
西漢時代的鹽瀆縣在今鹽城縣城東北角,為產鹽地。南宋時大海在鹽城縣東半公裏(《輿地紀勝》)。北宋以前黃河長期在渤海灣入海,淮河的來沙不多,其一大支流泗水(又名清河)亦為水流較清的河道。故其時淮河口深闊,潮波可至盱眙以上。8世紀時(唐大曆年間)在淮安、揚州間修築了一條捍海堰,又名常豐堰。不久廢圮。11世紀在範仲淹主持下,重修捍海堰,即今範公堤。可見自西漢至北宋,蘇北海岸線長期穩定在範公堤以東不遠處。
1128年黃河南侵,以後的七百餘年,黃河均奪淮入海。大量泥沙湧入淮河。但在最初幾個世紀中,黃河分由潁、渦、睢、泗入淮,泥沙在沿程堆積,河口延伸並不迅曆史時期江蘇海岸的變遷速。16世紀中葉以後,全河奪泗、淮入海,尤其是1578年潘季馴治河,大築堤防,堵塞決口,出現了由汴入泗、由泗入淮的固定河道,即今地圖上之淤黃河。他采取“束水攻沙”的治河方針,大量泥沙堆積在河口,海岸不斷向外延伸。16世紀初黃河在雲梯關(今江蘇濱海縣西南)外入海。1700年(清康熙三十九年)河口在十套以東約15公裏的八灘以外。1711年(康熙五十年)雲台山與海州之間渡口淤平,雲台山與大陸相連。雍正時河口又移至八灘以外的王家港。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河口兩岸又漲出新灘數十公裏。河口在四洪子。1810年(嘉慶十五年)河口又抵六洪子。19世紀中葉河口已至今大淤尖。廢黃河南岸蘇北海岸可以鹽城縣為例,唐宋時大海在城東不到1公裏,15世紀在城東15公裏,17世紀初在城東25公裏,19世紀中葉在城東50公裏。1855年黃河改道由山東入海,此後蘇北海岸線有不同程度的後退,最初廢黃河口大約以每年1公裏的速度向後內縮。進入20世紀後降至每年內縮400米以下,自修護岸工程後,內縮漸停。僅連雲港市以北海州灣仍在淤漲。
長江口海岸長江三角洲是長江和東海長期相互作用下的產物。冰期後海侵,三角洲又漸被海水覆蓋,海岸線大致相當今海拔4~5米位置。距今約6000~5000年,三角洲大部分地區成為淺海、潟湖、沼澤和濱海低地。長江口在鎮、揚以下呈喇叭狀,口外一片汪洋,以後在波浪作用下,逐漸堆積了江北的古沙嘴和江南的古沙堤,形成三角灣。
公元前1世紀長江三角灣北側沙嘴的南緣,約在揚州、泰興以南江岸,折東北至如皋、李堡一線。沙嘴前端在如皋以東。其東有一古沙洲(扶海洲)將長江主泓分為南北二道。由於主泓流向逐漸偏南,接近北岸的沙洲與沙嘴之間的夾江淤積,沙洲並岸,形成了沙嘴的延伸。如扶海洲並岸後,形成了凹入濱海三角洲平原的馬蹄形海灣(即新川港前身)。六朝時期北側岸線大致在今泰興、如皋以南至白蒲以東一線上,沙嘴前端推至如東(掘港),稱廖(料)角嘴。南通尚在大海之中。岸外在今南通與海門間漲出東西長40公裏,南北寬17.5公裏的胡逗洲,唐末胡逗洲並岸,又形成今川腰港馬蹄形海灣。廖角嘴推展至今佘西附近。唐時岸外又漲出東洲和布洲,後合為東布洲。北宋前期相繼並岸,廖角嘴延伸至呂四。南宋時岸線大致在泰興、狼山、刀刃山、江家鎮一線。今海門縣東南部和啟東縣尚未成陸。14、15世紀開始,長江主流移向北泓,海門縣(今啟東縣北)境土地大片坍沒。元至正中~清康熙十一年(1672)海門縣治三次向內陸遷徙。最後除呂四一角外全部坍入江中,終於廢縣為鄉,並入通州。清雍正以後又開始沉積,形成海門群沙。乾隆年間海門群沙靠岸,形成今海門縣。道光年間,海門以東又出現啟東群沙。光緒年間啟東群沙並岸,廖角嘴移至今寅陽附近。今日北部三角洲麵貌基本形成。因而長江口北岸沙嘴的伸展,基本上是自西北向東南逐個合並沙洲而形成的。
唐時長江口門外,漲出東西二沙,即崇明島雛形。12世紀時演變為三沙,亦稱崇明沙。五代為崇明鎮。1277年建立崇明州。明代為崇明縣,因沙灘漲坍,曾五遷其治。清乾隆時崇明沙洲與周圍南沙、平洋沙合並為一沙洲,今崇明島基本輪廓形成。
長江口南岸,在長期波浪作用下,自常熟福山起,經太倉、嘉定方泰、上海馬橋、奉賢新寺,直至金山漕涇一線及其以東,形成數條西北—東南走向的沙堤,俗稱岡身。岡身在吳淞江以北有五條,最東一條相當於婁塘、嘉定、馬陸、南翔一線。吳淞江以南有三條,最東一條相當於諸翟、新市、柘林一線。20世紀50年代以來在岡身地帶馬橋鎮發現了新石器時代遺址,說明距今5000年前岡身已經形成。但最東一條岡身以東的陸地,至今尚未發現魏晉以前的文化遺址,表明其成陸不會太早,大約在公元1世紀或3世紀以後。總之,這條岡身地帶,堆積時間竟長達3000年左右。4世紀以後,海岸向前推移。8世紀初,岡身以東約20公裏地帶已經成陸。10世紀初時海岸線已達月浦、江灣、北蔡、周浦、下砂、奉城一線下砂捍海塘。200年間推進了約10公裏。11世紀50年代的海岸線,北起老寶山,中經橫沔,在奉城和大團之間,折而西南。150年間又向東推進7~8公裏。12世紀70年代海岸已抵裏護塘,即川沙、南匯、大團一線,海岸又向東推進6~7公裏。
明清以來長江口南岸岸線伸展緩慢。萬曆年間修了外捍海塘,清雍正十一年(1733)南匯知縣欽連重修,故稱欽公塘,大致即今岸線。個別岸段還在今岸線之外2~4公裏。明中期至雍正年間發生崩坍,乾隆以後逐漸穩定,唯南匯嘴繼續向海伸展。
杭州灣海岸公元4世紀以前,杭州灣北側海岸線,大致由大尖山向東,經澉浦至王盤山,折東北與柘林、奉賢一帶岡身相連。現今從金山衛至王盤山之間為大海,在當時卻為濱海平原。20世紀30年代以來,在金山衛灘地和戚家墩海灘及大金山山腰上,陸續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和春秋至秦漢時代的村落。乍浦南1.5公裏許海中在17~18世紀特大低潮時曾裸露出古代遺址,史稱故邑城。據記載應為東漢海鹽縣故址。據上所述,說明這條岸線穩定了很長時間,直至4世紀的東晉時,王盤山仍為濱海要塞。隨長江口南岸沙嘴的延伸,杭州灣南岸加積,改變了海水的動力條件,引起杭州灣北岸的內坍。王盤山首當其衝,最先坍入海中。唐前期的岸線西起澉浦,東北經望海鎮(海鹽東7.5公裏)、寧海鎮(縣東)至金山東南約5公裏處,折東北與自奉賢、柘林南來的岸線相接。唐後期金山附近岸線嚴重內坍,唐末五代時海潮直逼金山腳下。海鹽一帶岸線在縣東2.5公裏望月亭,乍浦岸線在故邑城以南,這條岸線保持到南宋初年。以後海岸又迅速內縮。12世紀50年代金山始淪入海中,元時海鹽城外寧海鎮也被海水吞沒。海岸距海鹽城約1公裏,明時僅及半華裏。15世紀60年代岸線逼近金山衛南麵,幾無灘地。15世紀70年代以來屢修海塘,坍岸有所控製,塘外灘地稍有擴展。大致與今日相同。
杭州灣南側的姚江平原成陸較晚。20世紀70年代在河姆渡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距今約7000~6000年,就同時發現的古生物而論,當時這一地區仍處於湖澤分布的水鄉澤國環境。說明成陸不久,地勢低窪,距海甚近。故春秋戰國時代遺址多分布在平原和山麓交接地帶。平原的北部成陸更晚。今臨山—滸山(慈溪縣)—上林湖一線北側的古海塘(大古塘),始建於北宋慶曆年間(1041~1048),其北的慈溪平原都是以後形成的。12世紀以後海岸向外推進很多,漲到大古塘(又稱後海塘)以北。13世紀發生內坍,至14世紀坍至蟹浦、觀城、滸山(慈溪)、臨山、麥蓋山北麓,直至鬆夏鎮(崧城)一線,即大古塘所在。向北呈弓形突出。以後不斷向外擴展,修築了一係列土塘(從後塘至七塘)。從中也可看出海岸線發展的大致趨勢。從後海塘至今海岸約15公裏,為近600多年所漲出的土地。第四塘築於明成化年間,即15世紀中後期,從四塘至海邊為8公裏。可見16~18世紀外漲較緩慢。19世紀又開始內坍。20世紹開始基本穩定。近幾十年逐漸外漲約6公裏。50年代以來修築了八塘、九塘。
(鄒逸麟譚其驤)
中國曆史時期氣候和植被的變遷氣候變遷根據近十幾年來地理和考古研究的新成果,得知全新世中期曾出現過世界性氣候回暖時期,在中國大致相當仰韶文化時期,故亦稱為“仰韶溫暖期”,距今8000~3000年。從3000年前開始出現了氣溫下降的趨勢,一直持續到現代,而其間又穿插有若幹次以世紀為期的氣溫回升和複降。
15000年以前的溫暖濕潤氣候。黃河中下遊地區(包括黃淮海平原)在5000年前處於溫暖濕潤的氣候環境。西安半坡遺址中發現了距今約6000年的獐、竹鼠和貉等動物遺骸,這些動物現今則主要生活在氣候溫暖濕潤又多沼澤的長江流域。在京津地區當時則生存有一些現今見於亞熱帶地區的動植物,且以櫟、榆等為主的闊葉林占優勢。據天津、遼寧地區孢粉研究證明,在7000年前這一地區生長有今天見於淮河流域的水蕨。在京津地區以南的河南、山東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的大量喜暖動物和竹類,推測當時黃河流域年均溫較現今約高出2c。距今8000~2500年,遼寧南部地區以櫟和榿木為主的闊葉林占優勢,氣候溫暖濕潤,近似今天的山東半島,這一溫和氣候帶向北可延伸到黑龍江省的呼瑪縣一帶,該地區地層的花粉組合中也有一落葉闊葉樹榿樹的優勢帶。
長江流域各地新石器時代遺址孢粉分析結果證明,5000年前的氣候普遍較今溫暖濕潤;如上海附近地區年均溫約比現代高2~3c,相當今浙江中南部氣候。太湖地區自全新世中期以來,也處於氣候熱暖潮濕的環境之中。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見餘姚市)的動物遺骸中發現了象、犀等現今生活在熱帶地區的動物。當時的氣候大致近於現令華南地區的廣東、廣西南部和雲南。新石器時代杭州灣年均溫高於現今4c以上。其他如長江中遊洞庭湖周圍、江西南昌地區及下遊安徽安慶地區均有孢粉分析的結果,證明距今5000年前氣候較今溫暖。此外,中國西部內陸在仰韶時期氣候也較溫暖。天山北麓在全新世中期雲杉的生長樹線較今為高,雲貴高原元謀新石器時代遺址中有今活動在西雙版納的喜暖動物。西藏高原上地麵堆積物孢粉分析結果也表明當時氣候較今暖和。
總之,距今10000~5000年左右,從北起黑龍江南至長江流域以南的廣大東部地區,處於溫暖氣候期。從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水牛、象和貘等喜暖動物可證明,這種溫暖氣候期大致下延至公元前16~前11世紀的殷商時代。
25000年以來的氣候變遷。自後三四千年來,中國氣候發生數次寒暖交替變遷的時期:第一,從公元前10世紀起的西周早期,約有一二百年氣溫有所下降,在相當於西周早期的遺址中,未見喜暖動物,同時在文獻上也有江漢凍結的記載。約至公元前8~前3世紀的春秋戰國時代,氣候又趨緩和。《春秋》一書中記載到公元前698、前590、前545等年冬天魯國都未有冰凍出現。據《荀子》、《孟子》等書記載,山東農業種植一年可兩熟。這種溫暖氣候大致持續到公元前2~前1世紀,那時河南淇水流域和陝西的渭河流域都有大片竹林存在。第二,從公元前1世紀下半葉起,寒冷空氣開始侵襲黃河流域,據《汜勝之書》和成書於公元6世紀的《齊民要術》兩部農書中記載的農時,反映了當時黃河流域的氣溫較今為低。《晉書·慕容皝載記》記載到公元333~336年,從遼東灣西北岸至遼東灣東南岸沿海連續3年全部冰凍,估計年均溫較今低2~4c。到公元8~9世紀時黃河流域一度轉暖。如在西安盛開隻能抗禦14c最低溫度的梅花。冬季最高溫估計較令高出2c。第三,10~12世紀中國氣候加劇轉寒。公元1111年(北宋政和元年)曾出現太湖全部結冰的罕見現象。在同一世紀裏,還發生過蘇州運河冰封和福州荔枝凍死的情況。至13世紀中又有一段時期回緩。如元初在河南懷、孟地區又恢複了北宋初年撤廢的管理竹園的司竹監。但這一回緩時期為時很短,14世紀開始中國氣候又轉入嚴寒。1329年太湖結冰,厚達數尺,14~19世紀末,是一次世界性寒冷時期,即所謂小冰期。就中國而言,特別是15世紀以來,氣候加劇轉寒,至17世紀下半葉達到頂峰。據談遷《北遊錄》中物侯記載,推斷當時北京冬季較今約低2c。這種氣候轉寒的現象,在東北地區的黑龍江省和西南地區的雲南省均有所反映。19世紀末氣溫又開始稍有轉暖。
中國地理學家、氣象學家竺可楨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一文中指出,距今5000~3000年,黃河流域的年均溫較今約高2c,冬季溫度則高3~5c,相當今長江流域。距今3000年至今,溫度波動明顯。周期約400~800年,年均溫振幅約1~2c,與曆史事實基本相符。根據動植物地域分布的演變來看,5000年來溫暖時期越來越短,溫暖程度越來越弱,而寒冷時期則越來越長,強度也逐步增大。而這種變幅高緯度地帶又大於低緯度地帶。
5000年來旱澇狀況與氣候暖冷交替基本一致。有人將中國東南部地區近2000年來旱澇記載進行分析,以公元1000年為分界線,前期幹旱時間短,濕潤時間長,而後期則相反。而近500年來旱災又多於水災,以南澇北旱為常見。其中16、17世紀旱災多於澇災,18、19世紀澇災鄉於旱災,20世紀以來旱災又明顯多於澇災,說明15世紀下半葉~17世紀末為幹旱階段,17世紀末~19世紀末是濕潤階段,而20世紀末又進入幹旱時期,且幹旱發生頻次北方高於南方。
植被變遷在五六千年前中國大部分地區覆蓋有天然植被。直至晚近時期還有豐富森林植被的大、小興安嶺、長白山區在當時分布著以寒溫帶、溫帶森林為主的茂密植被(見大興安嶺、小興安嶺、長白山脈);兩廣丘陵山地和雲貴高原南部地區,無論從孢粉分析或文獻資料都證明,在人類社會的早期這一地區山林翳密,草木暢茂,分布有茂密的原始森林和沼澤植被;在秦嶺山脈、大巴山、大別山、江南地區和閩浙山地及長江中下遊平原,並包括四川盆地、雲貴高原北部、中部、南嶺山地、兩廣山地丘陵北部(見雲南高原、貴州高原、江南丘陵、東南沿海丘陵)及青藏高原東南部等地,也是中國早期森林麵積最大的區域。據出土遺物、孢粉分析,長江中下遊平原距今8000~5000年前有亞熱帶森林及沼澤植被分布。秦嶺山區在3000年前仍存在大片原始森林。此外,在浙江餘杭良渚、吳興錢山漾、餘姚河姆渡、湖北京山屈家嶺等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出土遺物亦反映了這一地區的森林、竹林和沼澤植被廣布。文獻記載當時會稽山地和四明山地有一片被稱為“南林”的茂密森林。
進入全新世以來至二三千年前華北亦普遍分布有茂密的天然森林植被。遼南地區、燕山山地南部情況亦相類似。對北京平原的泥炭沼澤的孢粉分析表明,在全新世期間該地兼有森林、草原及沼澤等天然植被。在廣大華北平原上亦普遍分布有森林、沼澤植被。河南安陽殷墟出土大量貘(四不象鹿)、野生水牛、象等喜暖動物證明該地有森林、草原和湖泊沼澤,正所謂“草木暢茂,禽獸繁殖。”與《禹貢》中所描述華北平原中部兗州“厥草惟繇,厥木惟條”的植被情況基本相似。又如黃河中遊黃土高原東南部,近幾百年來森林破壞嚴重,而在2000年前卻覆蓋有茂密的森林和竹林。據《詩經》、《山海經·五藏山經》等先秦地理名著中記載,現今陝北、隴東山地及汾河下遊霍山、中條山森林遍布,太行山區淇水流域的竹林則在西周時代已很著名。
除上述森林沼澤植被地帶外,在中國大興安嶺南段、呼倫貝爾草原、東北平原和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西北部及青藏高原中部和南部,古代則是廣大的草原地帶。這一地區曆來為中國遊牧、漁獵民族的活動場所,這些民族過著“逐水草遷徙”、“畜牧遷徙,射獵為業”的經濟生活。直至漢代,陰山山脈一帶還是“草木茂盛,多禽獸”。北齊《敕勒歌》:“天蒼蒼,地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正是這一地區自然景觀的生動描述。
此外,在內蒙古西部、寧夏、甘肅河西走廊、青海柴達木盆地和新疆等地,存在一長條氣候幹燥、植被稀少的荒漠地帶。其中個別地區也分布有不少森林草甸。如河西走廊水草豐滿,宜於畜牧。祁連山地、天山山地、阿爾泰山地都有成片天然森林(見祁連山脈、天山山脈、阿爾泰山脈)。但就總體而言,人煙稀少,地勢高寒,交通困難。
全新世以來,隨人類活動影響,各地天然植被分布地區逐漸減縮,栽培植被代替了天然植被。但其原因、程度和過程,在各地區之間差異很大。
一般說來,當人類社會生產活動中出現了原始農業,即開始改變天然植被,但在鐵器工具普遍使用之前,人類活動對天然植被的破壞仍然是有限的。如直至春秋時代,在古今植被狀況變化最大的華北平原,人口仍然十分稀少。河北平原中部仍有一片寬闊的、空無聚落的地區。各城邦之間還存在甌脫地帶(即緩衝地帶)。人為墾殖範圍不大,對植被變遷的影響亦有限。其時黃河中遊地區仍保持有良好的森林和草原,寧紹地區和四明、會稽山地在春秋時代大部分仍為古木參天的原始森林。
戰國開始鐵器工具普遍使用,加上各國變法,發展農業,獎勵墾荒、辟草萊。天然植被的破壞迅速加劇。在河南中部地區已“無長木”,山東丘陵西麓的泗水流域已“無林澤之饒”。今冀、魯、豫3省交界的東郡在公元前2世紀已缺乏薪柴(《史記·河渠書》)。在以後的2000多年間,這一地區戰爭頻繁發生,和平時期的大規模墾殖和戰爭時期的大規模焚毀相交替,使破壞的植被未能恢複。晉末十六國時代,長期戰亂,大片農田荒蕪,變為次生草地和灌木叢。同時水利係統破壞,鹽堿遍地,災害連年,農業也未獲發展。隋唐統一時期,在華北平原大事興修水利,發展農業,大片栽培植被替代了次生的草地和灌木叢。宋金以後黃河經常泛濫於河南、淮北之間,沙地和鹽堿地比比皆是,已無良好的植被覆蓋,天然植被破壞殆盡,更無森林可言。因而這一地區成為曆史時期天然植被受到人類活動破壞最嚴重、影響最大的地區。
其次是黃河中遊地區,除陝西渭河平原、晉南和豫西外,大部分在戰國以前仍為畜牧區,森林和草原廣布。秦漢時代大量漢民移入本區,設置郡縣,發展墾殖,農牧界線一度北移至陰山以北和烏蘭布和沙漠一帶。河套地區因農業發達而被譽為“新秦中”,於是大片天然植被為栽培植被所替代。東漢以後雖因遊牧民族的內徙,農牧界線大體上恢複到戰國後期的情況,次生的草原和灌木叢又大片取代了栽培植被。但因氣候轉寒、幹,已不可能恢複到秦漢以前的狀況。北魏時代在河套地區也進行過墾殖,至隋唐盛世農牧界線再度北移陰山一線。唐元和年間(9世紀初)在河套屯田,墾田約1320公頃,以後又在陝北、銀川平原開設屯田,黃河中遊地區的植被又遭到大規模破壞。宋金以後本區的農牧界線長期維持在今陝西和內蒙古之間。由於宋、金、西夏間的長期戰爭,為修築堡寨,屯墾戍邊,廓清視野又大肆砍伐殘存的森林。陝北一帶“山林無巨木”,今環縣境內在當時已“不產材木”(《續資治通鑒》卷51)。明代於長城以外地區,每年進行燒荒,植被幾乎破壞殆盡,以至沙地不斷擴大。
太行山中段地區古今植被變遷也很大。從商代開始許多政權的都城設置在太行山東麓,宮室的營建均取材於此。日久天然森林遭到大量砍伐。曆代河北平原上每逢戰亂、災荒,饑民多入山為生,濫墾濫伐。北宋時,太行山區半為童山。至明代玉米、甘薯等作物傳入,山區林木砍伐更甚。豫鄂川陝交界地區在古代是一片亞熱帶森林。元以前仍然人跡稀少。明初開始大量流民遷入,至明中葉進入鄖陽山區的流民竟達200萬口之多;清中葉又發生一次大批流民遷入的浪潮。流民進入山區後,伐木造紙、燒炭,種植玉米、甘薯,甚至開辟梯田,多年老林均遭砍伐,水土流失嚴重,是中國天然植被破壞較晚而程度極為嚴重的典型地區。此外有些地區天然植被破壞較晚,如東北長白山區在曆史上長期是漁獵經濟為主的部族居地。唐代渤海國雖有農業,但規模不大,遼、金、元時雖也在此興辦農業,然影響甚微。大規模的墾殖大體始於清代大量漢民遷入以後,但因為時不長,古今變化相對而言遠不如前述地區顯著。
綜上所述,中國曆史時期的天然植被曆經很大變化,其原因有自然本身的因素,更主要的是人類活動的影響。各地區植被變化的程度隨人類活動頻繁的狀況不同而異,如華北平原因開發較早、人類活動頻繁,天然植被已破壞殆盡,全由栽培植被替代,實質上意味著大片森林的砍伐。又如黃河中遊、太行山區除了人為破壞外,又加上氣候幹燥等不利的自然因素,更使不少地區變成了荒山、荒坡和沙丘。西南、東北等地區由於開發較晚,人類活動相對而言較少,故至今尚保存較多的天然森林。總之,中國在4000多年中,植被覆蓋麵大為縮小,嚴重影響了生態平衡。
(鄒逸麟譚其驤)
中國曆史時期人口的分布和遷徙曆史時期地理環境的變遷,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相互製約的結果。在古代,自然環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人口的數量、分布和遷徙,反之,人口條件又積極地影響著自然環境的變化。因此,曆史時期中國人口數量的變化、地域分布和遷徙,是曆史地理學的重要分支曆史人文地理的研究課題之一。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進行人口調查的國家之一。《國語·周語》記載,周宣王三十九年(公元前789)“料民於太原”。可知西周末年就舉辦過人口調查工作。秦末劉邦進入關中,蕭何首先收集秦朝的戶籍地圖,“所以具知天下阨塞,戶口多少”。說明秦帝國已經有了比較完整的戶口統計簿籍了。可惜秦代以前的人口資料沒有保存下來。現存最早的人口統計數字,是《漢書·地理誌》記載西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版籍,以後曆代正史地理誌、全國總誌、地方誌大多繼承了這個傳統,保留了人口數字(戶數或口數)的記錄。這就為研究曆史人口地理提供了最基本的資料。不過應該指出:曆代封建王朝編製戶籍的目的是為了征收賦稅和兵勞役,所以由於曆代賦役製度的不同,以及中央和地方統治階級內部利益的矛盾、社會各階層的對抗,戶口的隱匿、漏報、逃亡、流徙的情況屢見不鮮,政府所掌握的戶籍與實際數字相差甚遠。盡管如此,中國曆史文獻上保留下來的曆代人口數字,仍然是世界上最豐富、最完備的人口調查資料。
兩漢時期漢代的人口調查皆為戶數和口數並列。口賦(算錢)是國家的主要收入,戶賦則指定為列侯、封君的收入。《漢書·地理誌》記載了西漢末元始二年103郡國戶口數總共為戶萬,口萬。如以秦嶺淮水為南北界線,北方人口占4/5弱,南方人口占1/5強。如以漢武帝時所置14個監察區來劃分,戶數超過百萬,口數超過5百萬的有司隸和豫、冀、兗、青、徐五州,都在黃河中下遊地區,大致相當今陝西關中平原和黃河下遊的冀、豫、魯和皖、蘇的淮河以北地區。人口總數占全國的55%。關中平原人口最集中的是長安附近,密度約達到每平方公裏千人,為全國之冠。其次是太行山以東平原地區,除了魯中山地、膠東半島和濱海地區外,人口密度估計也在每平方公裏百人以上。由此而形成二條人口比較密集的帶狀地區。東西向的是自京兆(長安)—河南(雒陽)—陳留—濟陰(定陶)—山陽—東海;南北向的是自清河—魏郡—河內、河東—河南—潁川—汝南。這種分布顯然與交通路線有關。長江流域人口集中在成都平原、南陽盆地和太湖平原,這無疑是由優越的自然環境所促成的。
西漢末年的戰亂,中原人士開始向長江流域遷徙,更遠的還到了嶺南地區。同時南方經濟進一步得到開發,人口顯著增加。據《後漢書·郡國誌》所載永和五年(140)的版籍,全國有戶933.6665萬,口萬。秦嶺淮河以北人口占3/5,以南占2/5。戶數超過百萬,口數超5百萬的有豫、荊、揚、益4州,除了豫州外,其餘3州均在長江流域,其戶數占全國的42.2%,口數占全國的37.26%。可見經過了138年,南北人口的分布起了顯著變化。與西漢末年人口相比,揚州增加了1/4,荊州和益州都增加了一倍。其中增加最顯著的南陽郡(南陽盆地),人口從194萬(尾數不計)增至244萬,零陵郡(湖南南部湘、資、瀟水流域)從14萬增至100萬,長沙郡(湘、資水中下遊流域)從23萬增至105萬,豫章郡(今江西省)從35萬增至166萬,巴郡(四川東部)從70萬增至108萬。可見南方人口的增加除了北方人口南移外,還由於原來中原王朝勢力不及的地區深入開發的結果。而黃河流域除了少數幾個郡國外,人口普遍減少。
魏晉南北朝時期東漢末年開始,中國進入了長期分裂和戰亂時期。黃河流域屢經兵燹,關中地區經董卓之亂,“長安城中盡空,並皆四散,二三年間關中無複行人”。“洛陽附近,無辜而死者不可勝計”。從洛陽至彭城(今徐州)的黃淮平原上,經曹操和陶謙之間戰爭,“墟邑無複行人”。除了戰爭中死亡外,大批中原人民向相對安定的地區遷徙。三輔、南陽人民多遷往益州。徐州一帶人民多避亂江東。江淮之間十餘萬戶皆渡江而東,“江西遂虛,合肥以南惟有皖城”。還有不少士大夫甚至渡海遠徙交州。在蜀漢、東吳政權內任職的不少是黃河流域遷來的士大夫。此外,還有不少中原人士逃往幽州、遼東,甚至去鮮卑境內。如東漢末劉虞為幽州牧,“青徐士庶,避黃巾之難歸虞者,百餘萬口”(《後漢書·劉虞傳》)。
三國鼎立局麵穩定後,遷往遼東的往往複歸故土,而遷往南方的大多定居下來。以後魏蜀吳三家為了充實各自統治區內的實力,利用政治手段強迫人民遷居其統治中心的周圍。如建安末曹操討張魯,進入巴東、巴西郡(今川東),勸誘當地人民8萬餘口遷至鄴、洛陽;繼而曹既平張魯,遷漢中民數萬戶以實長安、三輔。曹丕建都洛陽,徒冀州5萬戶士家以實河南。魏滅蜀後將蜀人3萬家遷往洛陽和關中。東吳孫權在建安年間連續西征盤居在長江中遊的江夏太守黃祖,虜掠男女數萬口遷至江東。劉備入蜀帶去了大批荊州人士,以後幾次北伐南征,也遷民於成都平原。此外,東漢末年,北方烏桓、鮮卑逐漸入居中原,散布於沿邊諸郡。匈奴入居汾水流域的就有3萬餘落。東吳征服山越後,也將越人從山區遷至平原,總數約有10餘萬人。
經三國時期屢年戰爭,人口死亡、逃亡、隱匿的數字是相當高的。所以據西晉太康初年(3世紀80年代)的戶籍,全國僅246萬戶,1616萬口。黃河流域仍占56.72%,長江流域占34%。黃河流域集中在可、冀2州,約占全國人口的32.12%。全國郡級人口分布第一位是河南郡,即曹魏政權首都洛陽的所在地,有11萬戶,以下依次為與河南郡接界的河內郡、東吳舊都建業所在地的丹陽郡、今冀南與魯接界的陽平郡、蜀漢舊都成都所在地的蜀郡,戶數都在5萬以上。可見是由三國時代人口遷移的結果。
西晉末年永嘉之亂,中原人民在階級和民族的雙重壓迫下,紛紛越淮渡江,相率南下,出現了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此後中原每一次較大的政治變動,如祖逖北伐、淝水之戰、劉裕北伐、北魏南侵等等,都有一次較大規模的人口南徙。據研究,截至劉宋為止,南渡人口約共有90萬,占當時劉宋全境人口共五百幾十萬的1/6。西晉時北方諸州,包括淮河以北地區共有140萬戶,約700餘萬口。南渡的90萬口占其1/8強。換言之,即北方3個人中有1人南徙,而南方6個人中有1人為北來僑民。北來的僑民集中在長江上遊的成都平原、江漢流域的襄陽、江陵、武昌以及長江下遊的今江蘇省境內,而以淮陰、揚州、南京、鎮江、常州一線為最多,並在此設了大批僑州郡縣。僑置在今鎮江的南徐州,僑民多於當地土著人口。
唐宋元時期唐初貞觀年間開始人口直線上升,至天寶年間到達了頂峰。全國有戶9百萬,口5200萬。秦嶺淮河以北占3/5,而河北、河南二道,相當今冀、魯、豫三省之地,又占北方人口的2/3。可見黃河下遊平原是當時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也是全國經濟重心所在。秦嶺淮河以南人口最集中的是長江下遊和寧紹平原。江南道(今蘇南、皖南和閩、浙、贛三省)有1000萬人口,大部分集中在上述地區。再依次是關內道(今陝西)460餘萬,劍南道(今四川)400萬,河東道(今山西)370餘萬,山南道(今陝、豫、鄂交界各一部分)250餘萬,淮南道(江淮之間)220餘萬,最少的是嶺南道(今兩廣和越南北部)91萬和隴右道(今甘肅)53萬。
安史亂後,黃河中下遊經過長期戰亂,大批人口南遷。“天下衣冠世庶,避地東吳,永嘉南遷,未盛於此”(《李太白全集26》)。人口普遍下降。加之藩鎮割據,中央法令不行,戶口隱匿不報。所以唐代後期人口資料殘缺不全,難作全麵估計。現以元和年間(806~820)南方幾個州與天寶年間戶數相比,襄州(治今襄樊市,領縣7)增加120%,鄂州(治今武昌,領縣5)100%,蘇州(治今吳縣,領縣7)30%,洪州(治今南昌,領縣7)65%,泉州(治今泉州,領縣4)50%,廣州(治今廣州,領縣13)75%。足以說明唐代後期南方人口普遍有所增加。
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全境有戶1600餘萬,崇寧元年(1102)有戶2000萬。每戶以5口計,11~12世紀初北宋境內約有1億人口。現以後來宋金界線(基本上以秦嶺淮河為界)分為南北兩區。北方有戶580餘萬,南方有戶1100餘萬。這反映了從唐代後期至北宋中後期,由於北方人口南遷和南方經濟發展而帶來的人口滋長,使南方人口的絕對數字開始超過了北方,這是中國人口南北分布的轉折時期。
南方人口主要集中在兩浙、江南東、西和福建四路,相當今蘇南、皖南和閩、浙、贛三省。元豐時有戶520萬,崇寧時有戶570萬。其中兩浙路(即今蘇南太湖流域和浙江省)人口最多,元豐時178萬,崇寧時198萬。其餘依次是江南西路(除江、信、饒3州外的今江西省)、江南東路(今皖南、大茅山以西蘇南和江西省東北部)、福建路(今福建省)。兩浙路自唐以來即為南方最富庶地區,江南西路在北宋時湖濱平原和吉泰盆地得到了充分開發,山區又有發達的工礦業,故人口大增,其戶數雖低於兩浙路,而口數卻超過兩浙路而居全國首位。
北宋末年,女真南侵,黃河流域出現了中國曆史上第二次大規模的人口南遷。南渡人口最集中的是兩浙路,因為是南宋政治中心所在。“四方之民雲集兩浙,百倍常時”(《建炎以來係年要錄卷158》)。現以北宋崇寧元年和南宋紹興三十二年(1162)的戶數比較,兩浙路增加26萬戶,福建路增加32萬戶,成都府路增加21萬戶,潼川府路增加24萬戶。總之,南宋時代南方人口普遍增加,到了元代,南北人口的分布出現了巨大的逆轉。江浙、江西、湖廣3行省(相當今蘇南、皖南、滬、浙、閩、贛、湘、粵、桂、鄂小部分、黔之大部分),竟占了全國人口的83.73%。當然,《元史地理誌》所載各行省的戶口數來源不一,不甚精確。但作為概貌來看,大致還是可信的。
明清時期明初政府采取移民措施,如將江南人北徒淮域,西徙雲貴;遷山西人於河北、豫北,遷浙西及山西民於滁、和、北平、山東、河南,遷北平、山後(今河北省太行山北端、軍都山迤北地區)民散居北邊諸衛,以為軍籍等等。以後社會相對穩定,政府又鼓勵人民從狹鄉遷往寬鄉,經過自然的調整,到了萬曆初年,南北人口的分布漸趨均勻。今以萬曆六年(1578)的記載為例:1北五省:北直隸(今冀、京、津)、晉、魯、豫、陝(今陝甘2省)的人口為2500萬。2中五省:南直隸(今蘇、皖、滬)、浙江、江西、湖廣(今兩湖)、四川的人口為2900萬。3南五省: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人口為670萬。各地人口分布比較均勻,這是因為南方可耕種的平原畢竟較少,人口增加到一定程度,必然要進行自我調整。
明清時期平原地區基本開發完畢。失去土地的農民為謀生計往往奔向人口相對稀少、尚待開發的地區。這就決定明清兩代人口遷徙大致表現為三種形式:一是向海外移民。臨海的粵、閩等地因山多田少、人稠地(平原)狹,多出海謀生。以去台灣和東南亞各島嶼為最多。鴉片戰爭以後,廣東人口大量外流。據調查,從1850年到19世紀末,僅台山一縣移居海外的就有20萬人。二是向山區進發。明代自宣德至成化年間,從北直隸、山東、河南、山西、陝西各省逃流亡的農民遷徙至豫、鄂交界的荊、襄地區的大約有一二百萬人,以後又向秦嶺、大巴山區遷徙。清代嘉慶年間川、陝、鄂、豫、甘5省白蓮教起義,就是各地遷往這五省交界山區的流民大起義。東南地區的無田農民多向閩浙皖南山區進發,湖南流民的目標是湘西山區,而閩、粵流民甚至遷往荒嶺僻壤的贛南山區。由於明代後期玉米、甘薯的傳入,使大批流民進入山區成為可能。三是向邊區遷徙。清代幅員遼闊,邊疆地區人口稀少,為內地流民遷徙提供了條件。東北長白山區為滿族“龍興之地”,定為封禁區,任何人不得入內定居、墾田、采伐、掘捕(人參、貂)。但仍不斷有人或從長城隘口、或渡海趨遼東半島以至鬆花江流域,以資謀生,俗稱“闖關東”。晉、魯、豫、冀4省人均有,尤以冀、魯為多。河北、山西人由古北口、張家口、獨石口、喜峰口等處進入草原,稱為“跑口外”;晉陝墾荒者則去歸化(今呼和浩特)一帶或河套地區進行耕種。隴東貧民多進入銀川平原。陝甘人移居新疆的也不少。光緒年間為平定阿古柏政權而進入新疆的湘軍,就在哈密、巴裏坤等地進行屯田,屯丁中凡是娶有妻室願留新疆者,均借給牛具籽種,指撥土地令其承墾,故有一部湖南人由此進入新疆。
(鄒逸麟譚其驤)
中國曆史時期沙漠的變遷中國的沙漠主要分布在北緯35°~50°,東經75°~125°(見中國的沙漠)。各沙區各具演變特點,大致可分為下述兩類情況。
中國東部草原及荒漠草原地帶曆史時期原非沙漠地區,由於人為因素,如對自然資源的掠奪性破壞,不合理的墾殖和過度的放牧及戰爭的破壞等等,造成植被覆蓋減少,在日照、風力強烈作用下,先由表層的風蝕,繼而引起下覆沙質沉積物的揚起和搬運,使地麵出現連綿沙丘。
1科爾沁沙地。公元10世紀前,長期是遊牧民族的活動場所,水草豐茂,牛羊遍野。10世紀時契丹(遼)將在戰爭中俘掠來的漢人和迫遷來的渤海人約數十萬人,安置在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流域進行屯墾,開辟農田,使之初次成為農牧交錯地區。部分地區開始沙化。當時農作物都種在隴上,防止為”吹沙所壅”。以後在蒙古貴族統治期間,沒有更大規模的開墾。清代又在此廣設收場,草原麵積有所恢複。19世紀以後,清政府為了增加財源,將大片草原招民開墾。因土地貧瘠,經過兩三年即因沙害而放棄,繼而開墾新草地。在無植被覆蓋的撩荒地上,幹旱風季時沙層被吹揚而起,形成了流動沙丘。這些沙丘先以點狀出現。以後連成一片,使草原退化為沙漠化土地(見科爾沁草原)。
2烏蘭布和沙漠。自晚更新世以來,黃河河道一再東移。至今仍有三條古河道遺跡。在廢棄的河道和低窪地,曾因河水漫溢而積聚成湖。《漢書地理誌》、《水經注》就記載了這一地區有名為屠申澤的大湖。現今這一帶以亞砂土、亞粘土與中細沙互層為主的地層,正是代表黃河衝積相和衝積湖積層的表層的沉積物。秦漢時代,為防禦匈奴,從內地遷來大量漢民,安置在河套一帶進行屯墾戍邊,並設置了郡縣。其中朔方郡最西的窳渾、臨戎、三封3縣就分布在今烏蘭布和沙漠北部地區。故城廢址已半被沙湮,周圍一片沙丘。但當年卻為新開發的農墾區。東漢以後,匈奴南進,邊民內遷,墾區廢棄,已被耕作過的表土受幹旱氣候和強烈風蝕,遂成流沙。10世紀末,宋使王延德出使高昌(今吐魯番),途經烏蘭布和沙漠北部。據他的記載,這一地區已是“沙深三尺,馬不能行”,“不育五穀”。但在17世紀末的記載中,該地尚有蒲草、紅柳等在固定沙丘上生長的灌叢植物。晚清以來,由於濫行砍伐和過度放牧,又導致這一地區流沙再起。現從磴口以南直至烏達的黃河西岸,流沙已直抵河岸,南北陸上交通完全阻絕,包蘭鐵路不得不改在黃河東岸行駛。
第四紀以來形成的沙漠地區此後隨人類活動的影響,沙區有所擴大,沿邊地區逐漸沙漠化。
1位於今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南部和陝北一帶的毛烏素沙地,大約在第四紀以來已存在,但麵積不及現今,其間尚分布有草原、沼澤和灌叢。今在沙地內部的漢唐故城遺址,如十六國時代赫連夏的都城統萬城,唐宋時代為夏州城,即今靖邊縣北白城子。但從漢代以來沙地逐漸擴展。據《水經注》記載,今無定河流域已分布有“赤沙阜”、“沙陵”(沙丘)、“沙流”(流沙)。9世紀唐人記載夏州周圍“皆流沙”、“風沙滿眼”、“茫茫沙漠廣,漸遠赫連城”。公元994年宋太宗毀夏州城時說“夏州深在沙漠”。1080或1081年沈括過無定河一帶,有“沙隨風流,謂之流沙”的記載。據《續資治通鑒長編》記載,當時沙漠南界在今橫山、白於山和鄂爾多斯交界處,恰為今毛烏素沙地的南緣。18世紀後,清政府招民開墾,殘留的草地均遭破壞,毛烏素沙地進一步沙漠化。
2塔克拉瑪幹沙漠。其周邊地區在曆史時期曾是中國西北農業發達的地區之一。兩漢時期通往西域絲綢之路南道上的鄯善(今若羌)、且末、精絕(今民豐北)、扜彌(今於田)、渠勒(今於田南)、於闐(今和田)、莎車等及位於北道上的樓蘭(今樓蘭廢墟)、危須(今焉耆東北)、犚犁(今焉耆南)、渠犁(今庫爾勒)、龜茲(今庫車)、姑墨(今阿克蘇)、溫宿(今烏什)、尉頭(今烏什西)、疏勒(今喀什市)等都有較發達的農業或畜牧業。這些古城國都興建在河流的下遊三角洲或沿岸地區,如精絕位於尼雅河下遊三角洲,且末位於車爾臣河沿岸的衝積平原等等,農業用水依靠這些河流的灌溉。但沙漠地區的河流由於氣候幹燥,風沙侵襲,極易淤廢和改道。一旦河流淤廢或改徒,植物枯死,居民遷往他處,而留下的古城即為廢墟。如古且末、尼雅等古城已被流沙所淹。至今這些古城周圍還可看到扇形分布的幹河床,枯死的胡揚,廢棄的渠道、道路和耕田的遺跡(見交河故城、高昌故城)。
3曆史時期塔裏木河等河流的不斷改擺動、改遷和沙漠的侵襲,原沿塔裏木河西行的東西交通大道遂為流沙所淹。從西漢至魏晉時期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城市樓蘭即因孔雀河水改道,迫使樓蘭廢棄(見樓蘭遺址),其他如尼雅廢墟(漢代精絕國,見尼雅遺址)、米蘭(伊循城,見米蘭遺址)均因尼雅河、車爾臣河改道而廢棄。據考古調查,今庫車、新和、沙雅一帶廢址以數百計,盛唐時尚為農業發達地區。唐以後塔裏木河改道,植物枯死,古城遭到幹河床風沙的襲擊,先後成為廢墟,形成沙丘。
4風力亦為沙漠地區沙丘擴展的重要因素。曆史上自樓蘭西進沿昆侖山北麓山前平原至喀什,是漢唐時通向西域的南道。由於曆史時期以來開發不當造成遍地沙化,在長期風力作用下,道路已被沙丘淹沒,成為沙漠地帶。然而各段淹沒和廢棄時間不一,有先有後。
(鄒逸麟譚其驤)
中國曆史時期主要農業區的變遷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出現農業的國家之一。近幾十年新石器時代遺址的大量發現,說明在北起鬆遼平原,南至珠江流域的廣大土地上,自原始社會晚期就開始有了農業。在以後的曆史進程中,由於自然環境和人為車件的差異,各地農業發展程度不一,以後又因為自然和社會因素的變化有過興衰演變。現選擇黃河和長江兩大流域在曆史時期曾經出現過的幾個主要農業區的變遷作一概貌介紹。
華北平原區中國古代將黃河中下遊以崤山、函穀關為界分為關東(或稱山東)、關西(或稱關中、山西)兩大區。關東區的主體部分是黃河下遊的華北平原。其西端伊、洛、河、濟四水之交的、相當今洛陽為中心的大河南北地區,亦即曆史上所謂三河(河南、河內、河東)地區,是中國黃河流域農業文明的起源地。因為它西接關中盆地,東連華北平原,故《史記·貨殖列傳》稱為“天下之中”。70年代在今河北武安縣磁山和河南新鄭裴李崗所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存中,已有了農業的痕跡。磁山遺址還發現了粟的遺存,從出土的農具和糧食加工工具看來,當時農業已從原始的刀耕火種進入了耜耕農業階段。裴李崗類型遺存還在密縣、登封、鄢陵、長葛和郟縣一帶發現。據c14測定,磁山—裴李崗的遺存年代約在公元前6000年左右。這說明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國黃河下遊巨大衝積扇的頂端,即華北平原西緣與太行山脈、豫西山地的交接處,已進入了農業社會。時代稍後的仰韶文化期的洛陽王灣、鄭州大河村遺址都有村落、房屋和糧食遺存發現,反映當時已過著定居農業生活。陝縣廟底溝二期文化(公元前2700年左右)是具有仰韶文化向龍山文化過渡階段的特征。這時期遺存發現較多的有以潼關為中心和以洛陽、鄭州為中心兩個地區。農業已成為主要生產部門,農業工具較仰韶期有了改進。以洛陽為中心的伊洛河流域發現的王灣類型和安陽後岡類型的河南龍山文化的遺存,表明農業工具有明顯進步,農業生產水平顯然比前一階段有所提高。偃師二裏頭類型文化的年代與中國文獻上記載的夏代紀年大體一致。因而有不少學者認為就是夏文化。如是,則中國最早的奴隸製國家就在農業發展最早地區之——豫西、冀南山麓興起的。
關東地區的農業是從山麓地帶向東和東北平原地區發展的。二裏岡遺址和鄭州商城、安陽殷墟以及河北邢台、邯鄲、磁縣、槁城、曲陽、涿縣、永年、靈壽、石家莊、內邱等地發現的商代遺址,正分布在豫西山地、太行山東麓一線的山前衝積扇上。安陽殷墟處在豫北、冀南的河(古黃河)、漳衝積扇上,地勢較高,排水良好,土壤肥沃,是理想的農業地帶。商人在此已有相當規模的農業。殷墟出土甲骨中已出現黍、麥、禾(粟)等農作物和不少農田墾殖的記載。這裏無疑已是當時黃河流域的一個農業中心。戰國時代魏國西門豹、史起引漳溉田,使今河北臨漳縣西南鄴城附近地區,“成為膏腴”。西漢時所在魏郡是人口最密集的數郡之一。這裏農業發展的勢頭保持到3世紀不衰。東漢末曹操定都於鄴,以後十六國後趙、前燕、北朝的東魏、北齊因相沿襲。無不與當地的農業發達有關。直至隋唐仍保持著河北平原上經濟中心的地位。所以盡管鄴都為楊堅所毀,但其所在相州(治安陽)境內在唐前期曾修鑿了6年人工渠道引漳水、安陽河進行灌溉,可見農業還是相當發達的。
北部永定河和潮白河衝積扇的早期農業發展較緩慢。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隻說燕“有魚鹽棗栗之饒”,沒有強調糧食生產。不過從燕國境內出土的大量鐵製農具看來,戰國時燕國農業水平不會很低。另外我們還知道今河北新城、涿縣一帶有個督亢陂在戰國時已經是富饒的水利灌區,荊軻刺秦王,獻的就是督亢地圖。東漢建武年間,漁陽太守張湛在今北京市順義縣境引白河水開稻田約1200公頃,這是北京地區種植水稻的最早記載。以後三國魏嘉平二年(250)駐守在薊城(今北京城西南隅)的征北將軍劉靖在石景山築戾陵堨,引水(今永定河)開車箱渠,灌田2000頃(約200餘公頃)。不久又自車箱渠引流注入鮑丘水(今白河),灌田萬餘頃。這是永定河衝積扇上大規模開發水田的先聲。以後西晉、北魏、北齊、唐代都在此基礎上整修過督亢陂、戾陵堨、車箱渠等工程,發展水田,成效顯著。
河北平原中部地區,由於黃河不斷泛濫,到處是沼澤窪地,人們很難在此定居進行農業。所以從新石器時代開始,經商、周,以至春秋時代,平原中部一直存在著一片極為空曠的人跡稀少地區。以後黃河下遊兩岸修築了堤防,湖泊沼澤逐漸幹涸,人們才開始在寬闊的平原上進行耕種。東漢以後人口漸增,農業開始迅速發展。北魏時“冀州戶口最多,田多墾辟”(《魏書·杜恕傳》)。《齊民要術》中反映的河北平原農業技術已經相當發達。農作物品種很多,有黍、粱、大小豆、麻、大小麥、水旱稻、胡麻、瓜、韭等糧食瓜蔬20餘種。直至唐代安史之亂以前,平原中部水利建設仍十分興旺。唐代瀛州(今河間地區)每縣平均人口在13萬以上,是河北諸州中人口最密集的一州。
總之,自新石器時代開始,河北平原上的農業從太行山麓向東部平原推進,到了唐代安史之亂以前,河北平原已是全國最發達的農業地區,隋、唐前期運往長安、洛陽的糧食主要產於本區。但是,從安史之亂後,河北平原的農業開始走下坡路。冀南、豫北的衛、漳河一帶,由於太行山區森林的破壞。引漳灌溉係統的廢圮,漳水泛濫頻繁,土壤鹽堿化。《宋史·王沿傳》說:“魏史起鑿十二渠,引漳漢代鴻溝水係分布圖水溉斥鹵之田,而河內饒足。唐至德後,渠廢,而相、魏、磁、洛之地並漳水者,累遭決溢,今皆斥鹵不可耕”。特別是鄴縣附近,農業十分衰落,至熙寧年間鄴縣被廢為鎮,並入安陽縣。永定河、潮白河流城在遼代是主要農業區。元代以後,國家財政收入寄望於東南,京師附近農業已漸凋敝。雖經元朝虞集、脫脫,明朝的丘浚、徐貞明、徐光啟等都曾企圖在北京附近大力開展農田建設,解決南糧北調問題。結果因缺乏水資源川及權貴的阻撓,未能得以實現。宋代為阻撓遼騎南下,曾在遼宋界河以南從保定至海的幾百裏狹長低窪的塘泊地帶內,浚溝洫、置堤堰,開辟稻田,以冀達到既解決軍糧又起軍事防線的雙重目的。雖曾收到短期效果,但以後遼騎不斷南下,戰爭紛紜,再加上黃河屢次北決,堤防破壞,水利變成水害。元明以後,衛河淤高,積水下泄無路,致使土壤鹽堿嚴重。清代雍正三年至七年間,在怡賢親王允祥的主持下,曾在海河平原上大力開發水利,設立京東、京西、京南、天津四局,共辟公私營田850餘公頃,取得一定效果,但隻是曇花一現。雍正八年允祥逝世,人去政息,“司局者無所承稟,令不行於令牧,又各以私意為舉廢”。水田之事,自告罷廢。
黃淮平原介於豫西山地和魯中山地之間,這裏的農業發展也是首先從東西兩側山麓地帶向相對方向發展的。夏文化中心在今河南潁水上遊。農業生產起源很早,吸引了很多人口。西漢時在這裏設置的潁川郡是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之一。潁川郡轄境相當今許昌、平頂山、登封、禹縣、鄢陵等十來個市縣地。西漢時卻置有20個縣,有43萬餘戶,221萬餘人口。陽翟縣(今禹縣)有4萬餘戶,10萬餘口。鄢陵縣近5萬戶,口數竟達26萬。而1982年,鄢陵縣人口也隻有48萬餘。由此可見2000年前人口密度之高,如果沒有相當發展的農業水平是難以想象的。東麵的汶泗水流在大汶口文化時期(公元前4300~前2400)已以農業經濟為主,種植的農作物以粟為主。以後發展為典型的龍山文化。這些原始文化的遺址多分布在旁山近水的山穀平地和河流兩岸。先秦時代就有許多良田。豫東、淮北平原在戰國秦漢初時,農業還比較落後,所謂“淮北沛、陳、汝南”一帶,土地貧膺,“寡於積聚”。自漢武帝時代開始在黃淮平原上大興水利,農業即為改觀。到了漢昭帝時(公元前86~前74),宋、衛、韓、梁等地,已是“編戶齊民,無不家衍人給”(《鹽鐵論·通有》),後經三國曹魏鄧艾在淮北大力興辦屯田,修渠道陂塘,潁淮之間,阡陌相望,將黃淮平原上的農業推向新的高氵朝。唐宋時代汴、蔡、渦、潁、濉等豫東淮北平原上的一些主要河流的沿岸農業都很發達,人口也很密集。金元以後黃河長期南泛奪淮入海,黃淮平原上的水利係統全遭破壞,河流淤淺,陂塘填平,農業生產才一落千丈。直至近代到處是沙荒、堿地,水澇災害屢年不斷,成為農業落後的地區。
關中地區本區的農業中心是在渭河平原或稱關中平原。據多年來考古資料證明,在仰韶文化時期這裏的氣候溫暖濕潤,水草豐茂,自然年件優越,適宜人類居住。仰韶文化型半坡遺址的先民已過著定居生活,社會經濟以農業為主。出土的農具有700多件,還有粟米和菜籽等遺存。同時還飼養了家畜,兼營漁獵。說明這時的農業已脫離了初期原始階段。關中平原農業的初具規模是在周人古公亶父從陝西彬縣、旬邑一帶遷至周原以後開始的。周原北靠岐山,南臨渭河,河貫其中,為農田灌溉提供了有利條件。周人原為農業民族,至此更勤於開發,芟除雜草,開墾新田,使當地農業迅速發展起來。據《詩經》、《史記》等書的記載,西周時關中平原的農業生產技術和管理水平已經相當高了。農作物除了適宜北方水士的黍、稷、粟、麥以外,還種植了水稻。西周之所以能滅商,有雄厚農業生產基礎的關中平原為後方根據地,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春秋時期,關中平原的農業繼續保持著向上發展的勢頭。公元前647年,秦國拿出大批糧食支援晉國的饑荒,說明這裏已經有了儲糧可以向外輸送。進入戰國,鐵製農具的使用和農戰政策的推行,使關中平原最早獲得“天府”的譽稱。
奏統一全國前夕,關中平原出現了規模最大的灌溉工程鄭國渠,漢武帝時又興修了六輔渠、白渠、漕渠、成國渠等,使渭河兩岸土地都得良好的灌溉。長安附近被稱為“天下陸海”、“酆、鎬之間,號為土膏,其賈畝一金”(《漢書·東方朔傳》)。近幾十年考古發現了不少西漢中期以後的鐵犁鏵,出土最集中的是關中平原;趙過代田法首先在關中推行;《汜勝之書》所反映西漢後期關中地區相當高的農業生產技術,這些都表明西漢中期以後關中平原的農業生產工具、生產技術、管理水平在全國是第一流的。在主要糧食作物方麵也有了提高,西周時代關中糧食作物以黍稷為主。戰國時以菽粟為主。漢武帝時董仲舒還說“今關中俗不好種麥”,可是在成帝時《汜勝之書》中談到種麥的地方最多,正是關中地區農業水平提高的反映。
西漢以後關中平原的農業生產遭到兩次嚴重破壞。一次西漢末年的王莽之亂,“長安為墟,城中無人行”。關中地區人口銳減。一次是東漢末年的董卓之亂,長安地區成為戰場,“穀一斛五十萬,豆麥二十萬,人相食啖”。原來三輔地區有民居數十萬戶,此後二、三年間關中無複行人(《晉書·食貨誌》)。魏晉十六國北朝時對關中水利都有所建樹,農業生產稍有複蘇,但已遠非秦漢時可比。
隋唐時期關中平原再度成為全國政治中心。農田水利倍受重視。唐前期在渭河南北修複漢魏以來舊渠和開鑿新渠為數不少,但效益卻不理想。如修複的鄭國渠和擴建後的三白渠,在唐前期所灌溉麵積僅奏漢時代的1/4弱,而後期僅及1/7。所以當時關中地區雖仍號稱沃野,然“所出不足以給京師”。而東部平原在隋唐時代農業生產十分發達,成為全國經濟重心所在。從東部地區運輸糧食給關中成為當時中央政府的頭等大事。隋煬帝時事實上的首都在洛陽,唐高宗以後很多帝王趨食洛陽,就是為了迎就漕糧之便。隋唐時代關中地區農業不能振興的原因有三:一是人口驟增,如唐天寶初年京畿道人口達三百餘萬。而平原上可耕地均已開辟,擴大耕地麵積比較困難。二是秦漢以來對涇、渭、北洛河上遊的過度開墾,使水土流失嚴重。涇、渭等河含沙量很高,遂使引以為源的人工渠道淤淺,灌溉作用減低,如唐時鄭國渠在石川河以西河段已經淤廢。宋代鄭白渠渠口淤高,涇水難以引入,水源短缺影響灌溉作用。三是關中地區為王侯權貴之家的集中地。他們在渠道旁竟造碾磑,耗費水量,使渠流梗澀,減弱水利效能。
宋代建都開封,對關中地區不如唐代重視。鄭國渠已“全廢不可複”,白渠所溉“不及二千頃”。元代關中地“渠隁缺壞,土地荒蕪。陝西之人員欲種蒔,不獲水利”(《元史·河渠誌二》)。關中地區灌溉係統破壞後,農業發展大受影響。明清時期關中農田水利建設的特點是小型灌溉工程普遍開展,仍不失為西北重要小麥產區。但其在全國經濟地位已遠不如漢唐時代。晚近以來關中旱災頻仍,無疑與水利衰落有關。
長江上遊以成都平原為中心的川西地區是中國古代主要農業區之一。在進入有文獻記載的曆史時期,這裏是古代蜀國的土地。在相當中原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蜀王杜宇“教民務農”,“以汶山為畜枚”時成都平原已以農業經濟為主。戰國時代的成都平原已物產富饒為秦國所垂涎。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滅蜀,置蜀郡。公元前308年秦司馬錯率巴蜀眾10萬,大船萬艘,米六百萬斛,浮江伐楚。可見當時成都平原農業基礎之雄厚。公元前256年蜀守李冰主持興築都江堰,使成都平原一躍為與關中平原並稱為“陸海”、“天府之國”的主要農業區。秦定六國,徙大批工商業者入蜀。卓氏、程鄭正是六國亡後入蜀,以治鑄致富。冶鐵的發展,必然促進農業工具的發展,從而提高農業生產力。楚漢之際,蜀漢地區成為劉邦的後方糧倉。西漢末年成都一縣有戶7.6萬,僅次於首都長安縣(八萬戶),在《漢書·地理誌》有戶口數記載的10個縣中占第2位。近年來在成都平原出土了不少漢代水田陂塘的陶製模型和漢畫象石,都反映當地的農業生產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自漢以降,山東、江南有災,往往下巴蜀之粟賑饑。中原有亂,就有大批人口徙避入蜀。但從未聞有人滿糧缺之患。與關中平原相比,成都平原自然條件更優越,又未遭關中戰亂的厄運。故農業經濟長期不衰。唐時自隴右及河西諸州軍國所資、郵驛所給,莫不取於蜀(陳子昂《上蜀川軍事》)。平原的政治經濟中心成都又為僅次於揚州的全國第二大都市。安史之亂,中原衣冠士庶大批流入蜀地,給成都平原的糧食供應增加了很大的壓力。於是隻有擴大耕地麵積,提高產量。五代時割據四川的前後蜀政權,府庫充實。糧食價格下降至“鬥米三錢”(《蜀檮杌》)。後唐平蜀時,得儲糧253萬石(《蜀鑒》卷七)。足見小小的蜀國農業經濟十分發達。宋代成都平原“地狹而腴,民勤耕作,無寸土之曠,歲三四收”。從13世紀初開始,先是宋金戰爭,後是宋蒙戰爭,“四川累經兵火,百姓棄業避亂”(《宋史·食貨誌上一》)。以後元末明末清初,成都平原都曾遭受嚴重的戰禍和自然災害,“民逃深山中,草衣木食之”(《明史·張獻忠傳》)。農業生產深受破壞。但由於其水利條件優越,特別是元明清3代在成都平原上反複改建都江堰工程,水利效能不斷提高,是中國2000多年來唯一長期保持穩產高產的主要農業區。
東南地區此處專指太湖流域和杭州灣地區。據多年考古證明,本區發現的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都已是以種植水稻為主的農業經濟文化。餘姚河姆渡遺址有豐富的稻作遺存。據鑒定,屬於栽培稻的秈亞種晚稻型水稻。這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最早的人工栽培稻,也是亞洲最古老的稻米實物遺存。由此將中國水稻栽培的曆史推到了7000年以前。但那時當地還保留著大片的原始森林,湖沼窪地到處存在,在鐵器農具尚未使用之前,農業生產的大規模發展是有困難的,因而漁獵經濟還占著相當重要的地位。農業經濟發展的步子比較緩慢。直至春秋時代杭州灣地區的越族還處於“隨陸陵而耕種”的遷徙農業階段。司馬遷說:“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應該是戰國至西漢初年江南大部分地區的基本狀況。
兩漢之際,東南地區農業人口的大幅度增加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東漢永和五年(140)在寧紹平原上興修的鑒湖,溉田九千頃,就是農業發展的典型例子。三國東吳建國東南,特別重視農業生產。“廢郡縣之吏,置典農、督衣之官”,在太湖流域大力興辦屯田。東漢末建安以來,中原人民移居東南和將山區越人移出平原後列為編戶,為東南農業提供了先進技術和充分的勞動力。接著是東晉南朝北方人口的大量南移而引起的大規模興辦水利,開辟農田,使東南地區由“地廣人稀”變為“土地褊狹,民多田少”的發達農業區。糧食增產後的農田價格上漲,“膏腴上地,畝直一金”。(《宋書·孔季恭傳》)南朝末年東南“良疇美柘,畦畎相望”,呈現一片富庶景象。梁天監四年(505)“米斛三十”(《梁書·武帝紀》),也就是說鬥米僅三錢。這時東南農業經濟的繁榮是可想而知的了。
隋唐統一後,黃河流域農業經濟一度得到複甦,而東南地區農業的發展勢頭未減。當安史之亂發生後,中原人口再一次南遷進入東南,水利設施普遍興建,不久就成為全國經濟重心所在。韓愈說:“當今賦出天下,江南居十九。”權德輿說:“江淮田一善熟,則旁資數道,故天下之計,仰於東南。”而東南尤以太湖流域常、蘇、湖3州為最。後經五代錢鏐對太湖流域水係作全麵整治,形成了五裏一縱浦、七裏十裏一橫塘的灌排係統,又結合太湖流域環境特點,大力修築圩田,於是“百年間,歲多豐稔”。民間錢五十,可糴白米一石。兩宋時期東南人口高度密集,造成耕地不足,於是圍湖造田、墾殖海塗成為一時風氣。北宋前期占城稻的首先傳入東南地區,又為進一步擴大耕地麵積提供了條件。時吳中一帶,“四郊無曠土,隨高下悉為田”(《吳郡誌》)。另外,南宋時北人南遷,小麥種植獲利倍於種稻,於是東南農戶競種春稼,“極目不減淮北”(《雞肋篇》)。一般農家均推行稻麥複種製,畝產大為提高。當時的蘇、常、湖、秀(今嘉興)四州是全國的糧倉。北宋時遠送京師開封,南宋時近輸行在臨安。元時“轉粟京師,多資東南,居天下十六七”(《國朝名臣事略》卷四)。明成化年間各地運糧至京師4百萬石,南糧占80%,而蘇、鬆、常三府又占南糧中大部分。所以明人謝肇淛說:“三吳賦役之重甲於天下,一縣可敵江北一大郡”(《五雜俎》卷三)。當時有“蘇鬆財賦半天下”之說(嘉靖《上海縣誌》)。清代康熙年間又在蘇州地區推廣雙季稻,畝產顯著增加,成為政府最關注的農業區。直至近代東南地區仍然是中國糧食的主要產地。
綜上所述,中國幾個主要農業區變化的大致過程是:黃河中下遊的山麓地帶農業起源很早,以後迅速向平原地區發展,大致到8世紀中葉前,成為中國主要農業區。以後由於自然條件和社會因素的影響而漸趨衰落。關中平原的農業發展情況大致相同。發展稍遲的成都平原,由於水利條件良好,曆二三千年而不衰。長江下遊東南地區原始農業起源也很早,但早期受生產力的限製,進程緩慢。六朝以後才飛速發展,兩宋時躍為全國農業經濟的首位,至今不變。其他如江漢平原、珠江三角洲的農業亦各自有其發展的特點。
(鄒逸麟譚其驤)
中國糧食作物地理中國糧食作物種類多、分布廣、地域差異大,生產水平不平衡而發展潛力大。中國栽培較普遍的糧食作物共有20餘種,其中有些還有春播、夏播、秋種和冬種之分,而每種作物又有不同的品種,世界各種主要糧食作物幾乎都見於中國。中國是世界重要產糧國之一,1990年糧食產量約占世界糧食產量的22.8%,稻穀、甘薯產量均占世界第1位,小麥和玉米、穀子居第2位,大豆和高粱居第3位。
中國糧食作物麵積占全部耕地的76.5%,產值約占種植業的70%,糧食使用勞力和投資亦均占種植業的70%左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糧食生產有了較大發展,1990年比1949年糧食總產增長了3.9倍,比同期世界糧食年產量遞增為快,但產量不穩定。
中國糧食作物的地區分布及其特點除少數純牧區縣外,中國各縣均有糧食栽培,但地區分布很不平衡,糧食組合又各具特色。內蒙古烏拉特中旗—烏審旗一線以東及長城以南、青藏高原以東地區,糧食播種麵積和糧食總產量分別占全國的95%和96%;西部地區糧食播種麵積不足全國的5%,糧食產量僅及全國的4%。不同的糧食作物分布相對集中:1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以稻穀生產為主,同冬作(小麥、油菜、蠶豆、豌豆、綠肥)進行複種輪作,實行一年兩熟或三熟製,糧食耕地複種指數約195%。2秦嶺、淮河以北以小麥生產為主,在其偏南的冬麥區主要和夏作(玉米、穀子、大豆、綠肥)輪作,實行兩年三熟或一年兩熟,糧食耕地複種指數約150%,在其偏北的春麥區主要同糜子、穀子、馬鈴薯、玉米、豌豆等輪作,以一年一熟為主,糧食耕地複種指數約115%。3東北3省大部分地區以玉米、大豆、高粱、穀子為主和小麥輪作,基本上實行一年一熟,糧食耕地複種指數低於100%。4西部青藏高寒山區以青稞、豌豆、春麥為主,實行輪歇輪作,糧食耕地複種指數約95%。
1990年全國糧食播種麵積萬公頃,每公頃平均單產3.93噸,屬世界中等水平。由於窪澇、鹽堿、風沙、幹旱、水土流失、土壤貧瘠等原因,全國約有1/3的糧食耕地每公頃僅產1.5噸左右,主要分布於黃淮海平原窪澇地區、黃土高原、東北地區山林區、半農半牧區、青藏高寒區及西北內陸幹旱區。
中國主要糧食作物以稻穀、小麥、玉米、高粱、穀子、薯類、大豆等為主,其中又以稻穀、小麥、玉米分布最廣,產量最多,三者合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86%以上。
1稻。中國是世界種稻最旱、產稻穀最多的國家。稻穀在各種糧食作物中平均單產最高,占糧食播種總麵積的29%、總產量的42.4%全國90%以上的稻穀集中於淮河、秦嶺以南的南方地區。按自然條件和稻穀栽培製度及品種類型又分為:a.華南雙季稻秈稻區。主要分布在廣東珠江三角洲、韓江三角洲,福建閩江、晉江和九龍江下遊河穀盆地,廣西潯江、鬱江、賀江、桂江流域和柳江下遊及台灣西部平原,稻穀麵積占糧食作物總麵積的80%以上,多實行雙季稻與冬小麥、冬甘薯或油菜、冬綠肥一年三熟輪作。在海南島東部萬寧、陵水、崖縣和北部儋縣是三季連作稻地區。此外,局部地區尚有再生稻、混作稻和旱稻栽培。b.長江中下遊單、雙季稻區。主要分布在南嶺以北,秦嶺、淮河以南的12省、市的全部或大部地區,稻穀麵積和產量均占全國的2/3,是中國最大的稻穀集中產區。20世紀50年代前以單季秈稻為主,50年代發展稻麥兩熟,60年代發展雙季稻,70年代大量發展雙季稻三熟製。1980年以後雙季稻麵積縮減,一季中稻麵積回升。c.雲貴高原稻穀區。稻穀分布垂直變化明顯,由海拔1200米的河穀兩季稻到2000多米的一季粳稻均有,為中國重要的糯稻產區。d.四川盆地丘陵稻穀區。以單季中稻為主,麵積和產量均占稻穀的70%;分布上限可達2400~2500米,為全國水稻分布的海拔高度較大地區之一。雙季稻麵積不大。稻穀在北方地區種植少,且零星分散,近幾年有所發展,以東北三省稍多,麵積約占北方稻區的40%。
2小麥。小麥播種麵積和產量分別占糧食的26.7%和23%,廣布全國,以黃淮海平原及長江流域最多,可分冬小麥和春小麥,以冬小麥為主,其麵積和產量均占小麥80%以上。全國有14省、市、區種植春小麥,主要分布在長城以北,岷山、大雪山以西地區,占全國春小麥麵積的85%以上。冬小麥可分為北方和南方兩大區:長城以南、六盤山以東,秦嶺、淮河以北為北方冬麥區,麵積和產量均占全國冬小麥的70%左右,大都和玉米、甘薯、高粱、穀子、大豆等輪作,多實行二年三熟,部分一年一熟或一年二熟。折多山以東、淮河秦嶺以南屬南方冬麥區,大部地區實行麥稻兩熟製或麥稻稻、麥豆稻、稻麥肥等三熟製。但長江以南、湖南以東各省區小麥種植很少,如江西、廣東和廣西。
3玉米。玉米在糧食作物構成中僅次於稻、麥,而居雜糧之首,1990年玉米播種麵積萬公頃,產量萬噸,占糧食總產量的21.69%,主要集中栽培區是從黑龍江省大興安嶺,經遼南、冀北、晉東南、陝南、鄂北、豫西、四川盆地四周及黔、桂西部至滇西南,麵積占全國玉米麵積的80%左右,其中東北多於西南。東北和西北地區以一熟春播玉米為主。黃淮海平原和西南山地為春播、夏播玉米混合區。華北地區二年三熟製多采用春播玉米晚熟種,一年二熟製則用夏播玉米早熟種。雲貴川三省從海拔300~2500米均有分布,在1000米以上多為一熟春播晚熟種。長江中下遊及華南各省區為春播、夏播、秋播玉米混合區。
4高粱、穀子、大豆。主要分布於中國北方和東北地區。遼、吉、黑3省和華北各省區高粱麵積和產量約分別占全國的78%和86%,是窪澇鹽堿地區的主要作物。穀子耐旱性強,全國95%的穀子麵積集中分布於黃土高原、黃淮海平原、鬆遼平原和內蒙古西部和東南部。東北和西北以春穀為主,華北夏穀居多。大豆原產中國,栽培曆史悠久,主要集中分布在東北的沈陽—哈爾濱—克山鐵路兩側平原地帶,鬆花江下遊,黃淮海平原的魯西南、豫東、冀東北及晉西北和蘇皖兩省淮北地區,大豆麵積和產量分別占全國的76%和80%。
5薯類作物。以甘薯為主,約占薯類麵積的80%,次為馬鈴薯和少量木薯。1990年全國薯類麵積和產量分別占糧食總計的8%和6.1%。甘薯除青藏高原外,各地均有,以黃淮海平原,長江中下遊、珠江流域和四川盆地最多。黃淮海平原和長江中下遊以夏秋薯為主,華南沿海以秋冬薯為主,內蒙古東部及東北三省以春薯為主。馬鈴薯主要分布在東北、內蒙古和西北各地。木薯集中分布在南嶺以南的兩廣、滇南。
商品糧產區中國生產水平較高的餘糧區,主要分布在:1中國南方各大江河湖泊衝積平原、三角洲和湖盆平原,如江淮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漢平原、鄱陽湖平原、江蘇蘇北平原等地區。2東北的鬆嫩平原和三江平原。3安徽皖北平原,內蒙古後套,寧夏引黃灌區和河西走廊地區。
(徐誌康)
中國旅遊地理中國國土廣袤,山川錦繡,自然絢麗,景觀多姿,位置適中,形勝優越,曆史悠久,文化燦爛,民族眾多,習俗迥異,土產豐饒,工藝絕倫,風味佳肴,名揚海外。由於中國旅遊資源的無比豐厚及其巨大魅力,中國旅遊業起步雖較晚,但在興旺發達的世界旅遊業中,卻有雄厚的潛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1991年全國有組織接待的海外旅遊者達470萬人次,國內旅遊人數近3億人次。
旅遊資源特征中國旅遊資源具有四大特征:
多樣性中國是世界上旅遊資源最豐富的國家,資源種類繁多,類型多樣,具備多種功能。以地貌景觀而論,從海平麵以下155米的吐魯番盆地的艾丁湖底,到海拔米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絕對高差達9003米。中國擁有類型多樣、富有美感性的、不同尺度的風景地貌景觀,這在世界上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再以旅遊氣候資源為例,中國不僅有緯向性的多樣氣候帶變化,還有鮮明的立體氣候效應,尤其在橫斷山脈地區,可謂“一山有四季,十裏不同天”。中國南北既有四時如春的繁花似錦的美景,又有類型多樣的海濱、山地、高原和高緯地區的避暑勝地,還有銀裝玉雕的冰雪世界,以及可避寒趨暖的海南島。多樣的風景地貌和多功能的氣候資源,為生物界提供了優越的生存棲息環境,使自然景觀更加絢麗多姿。
中國是世界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曾創造出輝煌燦爛的曆史業績,流傳至今的寶貴遺產構成了極為珍貴的旅遊資源。古老的華夏文明是中華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財富,既有各兄弟民族文化匯融的結晶,又吸取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長,而宗教文化影響較為深遠。
豐厚性中國旅遊資源雄厚,開發利用保證程度高。以花崗岩山景為例,既有節理發育又經風雨剝蝕塑造的、以奇峰怪石、劈天摩地而著稱的黃山;也有因斷層發育使巨大花崗岩體突兀淩空以險稱絕的華山,還有因花崗岩組分特性而導致的球狀風化,由其形成的造型奇異的各種小尺度的風景地貌散見各地。至於古城遺址,帝都王陵,禪林道觀,古代建築,園林藝術,民風習俗,更是不可勝數,多采多姿,其資源之豐度足以位於世界各國前列。
古老性中國是古人類的發源地之一,許多旅遊資源以其曆史悠久、文化古老而著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發現的舊石器時代遺址數不勝數,遍及29省、市、自治區。雲南開遠小龍潭的古猿化石分屬於森林古猿和臘瑪古猿(見開遠市),雲南祿豐石灰壩發現的古猿化石,據測定距今有800萬年曆史,祿豐臘瑪古猿頭骨化石在世界上乃屬首次發現(見祿豐縣)。迄今為止已發現的猿人化石有元謀人(見元謀縣)、藍田人(見藍田猿人遺址)、北京人(見周口店古人類遺址)、丁村人(見丁村文化遺址)、長陽人、大荔人、桐梓人、柳江人、峙峪人、資陽人、山頂洞人及安徽和縣龍潭洞和營口金牛山(見營口市)的古人類遺址。在眾多的古人類遺存中,以元謀人曆史最早(距今170萬年),周口店龍骨山的古人類遺物最豐富,龍潭洞猿人化石的一具頭蓋骨最完整。其他如仰韶文化(見仰韶村文化遺址)、半坡遺址(見西安市)、陽城故都(夏都)、安陽殷墟、岐山周原、豐鎬周京、鹹陽秦城(見鹹陽市)、京杭運河,萬裏長城(見長城)、秦陵兵馬俑坑(見臨潼縣)、銀雀山漢墓(見臨沂市)等,無不以古稱絕。旅遊資源的古老性是發展中國旅遊業,特別是發展中國國際旅遊業的巨大優勢所在。
奇特性從萬裏長城到大熊貓的故鄉皆中國所特有的旅遊資源。以喀斯特地貌風景為例,千形萬狀、千嶂疊翠、怪石嶙峋的路南石林,奇幻無比的興文石林洞鄉和具有奇山、碧水、異洞三絕的桂林山水(見桂林市)皆著稱於世。1980年貴州發現織金打雞洞,全長13公裏,最大跨度1750米,洞內有各種類型的喀斯特構造,還有舉世罕見的特異景象——發育在鍾乳石上的卷曲石,其中心為密封儲水的空心管道所貫通,管壁極薄,通體透明,在周圍的障礙中曲屈四旋,自由伸展。這種奇異的喀斯特構造,引起了旅遊者、世界洞穴家們興趣和關注。
中國的自然奇觀不可勝數,有一年一度的大理蝴蝶泉的蝴蝶盛會(見大理市),洱源的萬鳥朝山的鳥吊山奇景,能發出不同音符鳴叫的峨眉彈琴蛙,隨節令變化不斷更換羽色的大興安嶺的柳雷鳥,每屆中秋的錢塘大潮(見錢塘江),西藏高原上的周期性的水熱爆炸泉等(見查布間歇泉、瑪旁雍熱田)。
人文方麵的奇景更加豐富多姿,如周原一帶出土的《大豐簋》、《盂鼎》、《毛公鼎》等西周著名的青銅重器和1976年扶風莊白一號窖藏發現的數量眾多的青銅器,其中《史牆盤》銘文284字為20世紀50年代以來出土銅器中銘文最長者,銘文前段頌揚西周文、武、成、康、昭、穆諸王業績,後段曆敘家世,是研究西周曆史極珍貴的資料。
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和銅車馬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跡,已建成的兵馬俑博物館每年吸引上百萬遊人(見臨潼縣)。長沙馬王堆漢墓的完整女屍和大量帛書(見長沙市)、江陵鳳凰山漢墓保存完好的男屍(見江陵縣)、滿城陵山漢墓的金縷玉衣(見滿城縣)及臨沂銀雀山漢墓的大量竹簡文獻等出土令中外考古界神往,這些墓葬地和出土文物珍品成了吸引旅遊者回溯曆史的最佳場所。
敦煌莫高窟的壁畫被公認為世界藝術寶庫(見敦煌石窟)。“柱腳懸空永不落,三層木閣無釘鐵,絕招結構聖人作”的廣西真武閣也是建築史上的一絕。雄踞淩雲山,俯視三江的樂山大佛,坐像高71米,體寬28米,實屬世界上最大的石佛(見樂山市)。
中國旅遊資源的主要類型有山、水、生物景、曆史古跡等11個類型。
山景著名的五嶽是中國山景的代表。四川的四大山景勝跡“夔門天下雄”、”劍門天下險”、“青城天下幽”、“峨眉天下秀”,皆從大尺度造型論其意境(見恒山、泰山、華山、嵩山、衡山、青城山、峨眉山)。奇異的山石以鳥獸物象喻景者比比皆是,加上繪聲繪色的神話傳說,使許多山石更富神秘色彩。承德的磬錘峰、武夷山的玉女峰、桂林象鼻山、雁蕩合掌峰、黃山蓮花峰等屬中尺度的造型山景。小尺度乃至微尺度的山景,如廈門萬石園笑石,普陀雙龜聽法石,東山島風動石,黃山夢筆生花,路南石林中的象踞食台、鳳凰靈儀、孔雀梳翅等。
中國山景依其成因大體可分為:1新生代造山運動隆起的世界高峰。如珠穆朗瑪峰、希夏邦馬峰、慕士塔格峰等。2花崗岩形成的風景名山,如黃山、九華山、華山、盤山、碣石山、嶗山、千山等。3石灰岩溶蝕而成峰林和溶洞喀斯特景觀,如桂林山水、路南石林、興文石林、安順龍宮等。4砂岩經過濕熱氣候長期作用而形成的丹霞地貌,如武夷山、韶關金雞峰、劍川石鍾山、承德雙塔山、僧帽山等。5砂頁岩不均衡侵蝕而構成的奇峰,如廬山、梵淨山、新疆烏爾禾的“魔鬼城”。6火山噴發物流紋岩再經風化作用造就的奇峰,如雁蕩山、天目山等。7由火山噴溢的玄武岩構成的火山景觀,如雲南雞足山、長白山白頭峰和五大連池火山群。8古老變質岩形成的名山,如泰山、嵩山、五台山等。9由構造斷裂而隆起的名山,如點蒼山(見蒼山)、峨眉山、恒山等。⑩新構造運動和冰川作用塑造的奇峰,如貢嘎山、四姑娘山等。
水景水景按其形態又可細分為河、湖、瀑、泉、海不同類型。
1河景。中國江河如織,從涓涓細流的山澗到坦蕩寬闊的大江皆有。在眾多的河景中,尤以桂林—陽朔間神奇的漓江和雄偉磅礴的長江三峽為佼佼者。飽含詩情畫意的富春江,恰賽人間仙鄉的九寨溝(見九寨溝自然風景區),咆哮奔騰的黃河峽穀,潺潺流水雋永幽雅的北京西山櫻桃溝,均係別具情趣以水景為主體的不同尺度的旅遊資源。
2湖景。波光瀲灩的湖泊自古被人視為風景佳地。“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西湖馳名於世(見西湖風景名勝區),全國以“西湖”命名的湖泊不下數十處。中國擁有大小湖泊2萬多個,許多湖泊因其風光明媚而具有療養與旅遊價值。構成不同旖旎風光的湖泊成因有構造湖、河跡湖、海岸潟湖、火口湖、堰塞湖、冰川湖、風蝕湖、喀斯特湖等多種類型。從水天一色的鄱陽湖與洞庭湖,煙波浩渺的太湖與五百裏滇池,美如碧玉的洱海,天山天池、賽裏木湖和阿爾泰山的喀納斯湖,到京都側畔的昆明湖(見頤和園),都是著名旅遊勝地。20世紀50年代以來,各地興建大量的人工湖—水庫,其中已有多處辟為遊覽地,如新安江水庫、劉家峽水庫(見劉家峽水電站)、紅楓湖水庫、大夥房水庫、燕塞湖水庫、十三陵水庫(見明十三陵)等。
3瀑景。中國瀑布大多集中南方,著名的黃果樹瀑布上下22級並連,其中18級為地麵瀑布,4級為地下瀑布,組成一組典型的喀斯特發育過程的瀑布群,其中主瀑落差74米。除了黃河壺口瀑布、鏡泊湖吊水樓瀑布(見鏡泊湖),許多名山也不乏瀑布勝景,如廬山香爐瀑布、三疊泉瀑布、黃山百丈瀑、人字瀑,北雁蕩山的大小龍湫瀑,雞足山玉龍瀑,台灣陽明山第一瀑,廣東西樵山玉岩瀑等。金華冰壺洞瀑布則是在岩洞中形成的地下瀑,瀑布跌入地下暗河潛流而去,人稱其為“銀河倒瀉入冰壺”。
4泉景。可分為甘泉、礦泉、奇泉三大類。北京玉泉被賜名“天下第一泉”,是金元明清皇家的飲用泉,為中奧陶係與中石炭係灰岩接觸帶形成的斷層上升泉,以“玉泉垂虹”成為燕景八景之一。“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泉城濟南,有“平地忽堆三尺雪”的趵突泉,在七十二泉中日湧水量最大,平均為13萬立方米/日,是大城市區內少見的湧泉(見濟南市)。
奇異的泉類頗多,有聲壓誘發虹吸作用泉湧或阻止地下水毛細現象的喊泉、含羞泉;由於特殊地質現象構成的雌雄泉、雙味泉;有因水溫高,溶解大量純淨碳酸鈣,湧出後水溫驟降,使之隨水流在泉口周圍析出沉澱而形成蔚為奇觀的乳泉、白泉;有在特殊地理環境中因地表氣溫低,地下冷泉湧出後立即成冰而成為罕見的冰泉,有的冰泉體積竟達100萬立方米之巨;有受岩漿加熱的淺層熱儲中的地熱流體在特定的條件下突然爆發的水熱爆炸泉等。
全國的各種礦泉不下2600多處,每處又有眾多的泉點,其中西藏(630處)、雲南(440處)、廣東(230處)、福建(200處)、台灣(103處)最集中。開發曆史最早,曆久不衰的礦泉風景勝地首推西安驪山華清池(見臨潼縣)。雲南安寧、廣東從化、內蒙古阿爾山、遼寧湯崗子、北京小湯山、黑龍江五大連池(見五大連池火山群)都是馳名的礦泉療養地。山東嶗山、廣東龍川礦泉為享有盛名行銷世界的礦泉水產地。
5海景。中國現有的海濱旅遊勝地有大連(見大連市)、北戴河、煙台(見煙台市)、青島(見青島市)、普陀(見普陀山)、廈門(見廈門市)、深圳(見深圳市)、澎湖、崖縣,目前正在開發與待開發的尚有遼寧全縣、興城(見興城市),河北昌黎、撫寧,山東海陽,江蘇連三港,福建湄州島、崇武,廣東大鵬灣、珠江口,廣西北海等。其中有避暑勝地,也有難得的避寒勝地。
生物景許多動植物既能起到烘托主景作用,又能獨立成景,構成頗具魅力的旅遊資源。就是常見的鬆柏也能成為名勝,如黃山的迎客鬆,北京戒台寺的臥龍鬆、九龍鬆、活動鬆、鬆抱塔,河南中嶽書院的將軍柏,陝西軒轅廟的掛甲柏等。再如昆明黑龍潭的唐梅、宋柏、明茶,以梅飾山的南京梅花山、無錫梅園及浙江國清寺古老的隋梅等即是很好的例證。
中國具有世界上特有的奇花異木,珍禽貴獸。珍稀特有動物資源,如大熊貓、金絲猴、白唇鹿、褐馬雞、黑頸鶴、黃腹角雉以及揚子鱷等,均為中國特有種。銀杏、銀杉、金錢鬆、台灣杉、白豆杉皆珍稀孑遺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中,中國占世界總科數的53%,其中不乏古老類群和特有種,如珙桐、香果樹、昆欄樹、連香樹、鵝掌楸、水青樹等。
一些動植物的棲息繁衍區,如黑龍江、紮龍鶴鄉(見齊齊哈爾市),江蘇與青海鳥島(見鳥島),福建鴛鴦溪(見屏南宜洋鴛鴦獼猴保護區),雲南大理蝴蝶泉,世界罕見的物種基因庫——武夷山自然保護區,有動植物生命搖籃之稱的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見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以景色奇秀而新辟的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以及列入聯合國組織的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的長白山、臥龍(見長白山自然保護區、臥龍自然保護區)和鼎湖山自然保護區等等,都是發展旅遊的得天獨厚的地方。
中國許多珍稀動物足以引起很多人有興觀賞,如大熊貓被稱為”和平友好的使者”,其他一些稀有動物——金絲猴、丹頂鶴、黑頸鶴、朱鹮、長臂猿、蜂猴、白唇鹿、澤鹿等都十分名貴。近年來在江蘇海州灣、天津靜海均發現了新的鳥島和鳥類棲息地。1984年冬在江西永修縣鄱陽湖區發現1350隻白鶴越冬(見鄱陽湖),遠遠打破了國際鳥類保護組織所公布的世界白鶴保有數字,吸引許多國家的鳥類專家來觀賞研究。
曆史古跡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古國,曆史古跡遍及各地,尤以黃河流域最集中,可供人們遊覽觀賞並獲得知識啟迪的有古人類遺址、帝都宮苑、園林建築、寶刹古寺、石窟碑碣、名人故居、革命文物等。
中國曆史上作為中央王朝的京都或封建割據政權首府的,從禹都陽城到元明清三代帝都的北京,不下百餘處,其中安陽、北京、西安、洛陽、開封、南京、杭州居於顯赫地位,被稱為中國七大古都,遺留古跡最多。西安與北京幾乎平分了封建社會前期和後期的帝都曆史。舉凡宮殿、園囿、稷壇、陵寢、王府、第宅、寺廟、道觀等,大多集中在京城及其郊區,成為人文旅遊資源最豐富的名城。
文化勝跡曆史與文化之間有淵源不可分割的關係。在中國的文化遺存中,宗教文化影響深遠,五台、普陀、峨眉、九華是中國著名的四大佛教聖地,廈門南普陀、賓川雞足山、泉州開元寺、杭州靈隱寺等,亦終年香火不絕。寺廟、道觀、經堂不僅是建築藝術的精華,而造像、壁畫、碑碣、題楹等也極富文化價值。敦煌莫高窟、吐魯番柏孜克裏克、大同雲岡(見雲岡石窟)、洛陽龍門(見龍門石窟)、天水麥積山(見麥積山石窟)、永靖炳靈寺(見炳靈寺石窟)、固原須彌山(見固原縣)、慶陽北石窟、鞏縣石窟、大足北山與寶頂、劍川石寶山、杭州飛來峰石窟等是吸取印度阿旃陀石窟藝術精華,結合華夏民族特色再創造的藝術結晶。石窟內珍藏著大量雕塑石刻和壁畫,是一座座曆史文庫和藝術文化瑰寶。
古建築工程古代中國創造了眾多的浩大工程,成為今日吸引中外遊人觀瞻的重要項目,如長城、京杭運河、都江堰、古棧道、趙州橋(見趙縣)、應縣木塔等。其他如布達拉宮(見拉薩市);聳立百米石峰上的雲岩寺,屍能靠兩條鐵索貫連,堪稱建築界的一絕。貴州黎平侗鄉的紀堂鼓樓造型獨特,是一種底呈方形,上為八角形九重簷木結構塔樓。五台山佛光閣為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在世界建築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古典園林中國古典造園藝術有“世界園林之母”之稱。它把建築、山池、園藝、雕刻、繪畫、書法、裝飾、美學等融合一體,使生境、畫境、意境巧妙結合,雖為人作,卻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古典園林可分為皇家園林(帝王宮苑)、第宅園林和寺廟園林等類。
1皇家園林。專門為帝王皇族遊樂而建,以規模宏大、莊重、豪華為主要特色。保存下來的皇家園林有圓明園、頤和園、北海公園,承德避暑山莊(見承德市)等。
2第宅園林。以蘇州為薈萃之地,又稱文人寫意派山水園林,在當地先後建造園林200多處,使人不出城廓而獲山水之怡,身居鬧市而又具林泉之致。現存的有宋元明清的園林代表作,如滄浪亭、拙政園、留園、怡園等。
3寺廟園林。是園林藝術和宗教建築結合的產物。現存的寺廟園林如蘇州獅子林、靈岩寺,南京靈穀寺、棲霞寺,鎮江金山寺和揚州大明寺等。
民族風情每一民族都有自己的曆史文化,服飾裝束,民風習俗,節日喜慶。中國的56個民族都有好客的優良傳統,被譽為文明古國,禮儀之邦。許多兄弟民族能歌善舞,習俗奇異,居室別致,服飾精美,尤以內蒙古、新疆、雲南、貴州、西藏、四川等地開展民族風情旅遊具有特別重要意義。
美味佳肴中國菜肴名譽四海,色香味形兼美。八大菜係,各具千秋,其共同的特點是用料考究,刀工精細,製作精絕,百菜百味,回味無窮,餘香滿口。
曆史文化名城國務院1982年2月批準將具有重大曆史價值和革命意義的24座城市定名為國家第1批曆史文化名城。這些城市中有作為統一國家的國都:西安、北京、洛陽、開封、南京;有南北對峙或三足鼎立的王朝帝都:成都、大同(平城)、杭州(臨安);有諸侯國或封王都城:曲阜、江陵、蘇州、紹興、長沙;有兄弟民族曆史上割據政權或地方政權的首府:拉薩、大理;有風景名城:桂林、昆明、承德;有曆史上海外交通城市:廣州、揚州、泉州;有革命曆史名城:遵義、延安;有特殊意義的瓷都景德鎮市。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務院1983年公布的44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是中國旅遊資源的精華,大多以山水兼勝,亦不乏優秀的人文景觀。名山中包括五嶽(恒山、泰山、華山、嵩山、衡山),四大佛教名山(五台、峨眉、九華、普陀)及其他名山;以湖為主體的景區:太湖、西湖、鏡泊湖、東湖、星湖、洱海、天山天池;以礦泉、瀑布、壯麗的河川為主體的風景區:五大連池、驪山華清池、黃果樹、長江三峽、桂林漓江、九寨溝、富春江—新安江;以古建築工程為主體的風景區:八達嶺—明十三陵、避暑山莊外八廟、青城山—都江堰、劍門蜀道;石窟藝術;洛陽龍門、天水麥積山以及避暑勝地北戴河和具有熱帶風光的“植物王國”——西雙版納。1988年國務院又公布了第2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包括野三坡、蒼岩山、黃河壺口瀑布、鴨綠江、金石灘和天台山等44處風景名勝區。
(郭來喜)
中國民族地理中國的民族有漢、壯、回、維吾爾、彝、苗、滿、藏、蒙古、土家、布依、朝鮮、侗、瑤、白、哈尼、哈薩克、黎、傣、傈僳、佘、拉祜、佤、水、東鄉、納西、土、柯爾克孜、羌、達斡爾、景頗、仫佬、錫伯、撒拉、布朗、仡佬、毛南、塔吉克、普米、怒、阿昌、鄂溫克、京、德昂、烏孜別克、基諾、裕固、保安、獨龍、塔塔爾、鄂倫春、俄羅斯、高山、赫哲、門巴、珞巴共56個民族。人口總計萬(1990年,下同)。其中漢族人數最多,為萬,約占總人口的90%;主要聚居在黃河、長江、珠江三大流域和鬆遼平原。除漢族外,少數民族有55個,共有人口萬,約占全國總人口的10%,居住地區卻占全國總麵積的50~60%。(參見彩圖插頁第19頁)
中國少數民族分布特點有4方麵:
1大雜居,小聚居。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聚居地區,如藏族聚居在青藏高原,朝鮮族聚居在吉林省延邊地區,獨龍族聚居在雲南省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的獨龍河穀。有的民族分散在一些鄉村裏,但也是聚族而居。從全國來看,每個少數民族都與漢族或其他少數民族交錯雜居,少數民族聚居區的周圍,又是漢族或其他民族的聚居區。例如,西藏的藏族北麵與維吾爾族、南麵與門巴族和珞巴族相鄰雜居;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內蒙古自治區,但那裏又混雜居住著大量的漢族和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等少數民族;而蒙古族又在新疆、青海和河北境內散布著一些聚居區。全國各民族呈現出一種犬牙交錯的分布局麵。這種大雜居、小聚居的狀態,是千百年的曆史形成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根據少數民族聚居的不同情況,截止1990年底,先後建立了159個民族自治地方,包括5個自治區(相當於省級)、30個自治州(相當於專區級)和124個自治縣(旗)(相當於縣級)。此外,還建立了2719個民族鄉。
2中國少數民族很多居住在邊疆地區。朝鮮族居住在與朝鮮交界的地區;蒙古族、哈薩克族居住在與蒙古、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交界的地區;維吾爾、柯爾克孜、塔吉克等族居住在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交界的地區;藏族、門巴族和珞巴族居住在與尼泊爾、錫金、不丹、緬甸和印度交界的地區;獨龍族、怒族和傈僳族居住在與緬甸交界的地區;景頗、佤、苗、瑤、傣、哈尼、布朗、拉祜、壯、京等族居住在與緬甸、老撾、越南交界的地區。
3少數民族居住地區多為高原、山區和沙漠,也是中國主要的牧區和森林地帶。中國著名的五大牧區——內蒙古牧區、新疆牧區、西藏牧區、青海牧區、甘川牧區都在少數民族地區(見中國畜牧業地理、中國草場資源)。全國牧區2.86億公頃草原,僅新疆、內蒙古就占1.66億公頃,占總麵積的60%。很多民族,如雲南的20幾個民族和貴州、廣西、湖南、湖北的一些少數民族大多居住在山區。中國的森林有相當大一部分在少數民族地區,內蒙古的大興安嶺林區,吉林的長白山林區,甘南和川西北的岷山、橫斷山林區,新疆的天山、阿爾泰山林區,青海、甘肅之間的祁連山林區,雲南的西雙版納林區,都是中國著名的林區(見中國森林資源)。
4少數民族地區的物產豐富。如廣西是中國甘蔗的主要產地之一;鬱江流域是富庶的產糧區。內蒙古的河套平原素有“塞上穀倉”之稱;寧夏平原很早就有“塞上江南”的美譽(見銀川平原);新疆是長絨棉的生產基地;雲南省和海南省是中國橡膠、咖啡等熱帶經濟作物的主要產地。著名的蒙古馬、河曲馬、伊犁馬、犛牛、細毛羊、藏習羊和野生動物熊貓、孔雀等都產在少數民族地區。內蒙古包頭鋼鐵公司、新疆克拉瑪依油田都是中國著名的工業基地。少數民族地區水力蘊藏量占全國水力資源60%,劉家峽水電站和龍羊峽水利工程(見龍羊峽水電站)都在少數民族地區。
現將全國55個少數民族按主要居住地區劃分為東北、內蒙古地區,西北地區,西南地區和中南、東南地區分述於下:
東北、內蒙古地區主要有下列7個少數民族居住於本區。
(1)滿族。有982.1180萬人,80%分布在東北三省,遼寧省最多。遼東的新賓、鳳城、岫岩等3個縣分別建立了滿族自治縣。“白山黑水”(即長白山與黑龍江)是滿族的發祥地,滿族的先民是公元前的肅慎以及後來的挹婁、勿吉、靺鞨和女真,他們世代在這裏生息繁衍。公元1644年滿族大舉南下,進入山海關內,遂分布於全國各地。主要經營農業。滿族有本民族的語言、文字,通用漢語文;信仰薩滿教。滿族婦女的旗袍曾風靡中國。
(2)蒙古族。有480.6849萬人。主要聚居於內蒙古自治區。其餘分布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巴音郭楞和博爾塔拉兩個蒙古自治州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縣;甘肅省肅北蒙古族自治縣;黑龍江省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吉林省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遼寧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和阜新蒙古族自治縣。蒙古族先民蒙兀室韋本是額爾古納河東岸的遊牧民族,公元7世紀開始由東向西往蒙古草原遷移,12世紀分布在今鄂嫩河、克魯倫河和土拉河的上遊及肯特山以東一帶。13世紀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草原上的各部,統稱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蒙古族大量進入燕京(今北京)一帶,蒙古族有本民族語言、文字;信奉藏傳佛教——喇嘛教。牧民居住氈子作的蒙古包。精於騎射、摔跤。
(3)朝鮮族。有192.0597萬人。主要分布在東北三省,聚居在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和長白朝鮮族自治縣。中國的朝鮮族是17世紀末開始陸續從鄰國朝鮮遷來,而後形成中國民族的。朝鮮族有本民族語言、文字。曾有部分人信仰基督教。愛著白色衣服,善歌舞。
(4)達斡爾族。有12.1357萬人。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並分布在呼和浩特市、海拉爾市、布特哈旗、阿榮旗、喜桂圖旗、鄂倫春自治旗、鄂溫克族自治旗、陳巴爾虎旗,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和龍江、富裕、嫩江、愛輝等縣。達斡爾族可能是契丹人的後裔,17世紀中葉以前居住在黑龍江中上遊北岸,以後南遷到嫩江流域。18世紀有一部分去新疆戍邊,逐漸定居塔城。達斡爾族有本民族語言,無文字,通用漢文。主要信仰薩滿教。村子依山傍水,多草房。農民已由草房而遷居磚瓦房。
(5)鄂溫克族。有2.6315萬人,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倫貝爾草原及山林河穀地區。最大的聚居區是鄂溫克族自治旗。其次為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鄂倫春自治旗、陳巴爾虎旗、阿榮旗。一部分居住在黑龍江省的嫩江縣、訥河縣。鄂溫克族的先民可能是室韋,公元4~5世紀居住在今黑龍江中上遊,7世紀以後被稱為“鞠”,居住在貝加爾湖東北,後來逐漸遷到現在居住的地區。鄂溫克族有本民族語言,無文字,通用漢文和蒙文。信仰薩滿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遊獵的鄂溫克人中還存在著原始公社製的殘餘,經社會改革後得以改變。善於使用馴鹿。
(6)鄂倫春族。有6965人。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鄂倫春自治旗,並分布在黑龍江省的遜克、塔河、呼瑪、愛輝等縣。原居住在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的地區,17世紀中葉以後南遷到現今地區。鄂倫春族以狩獵為生,有本民族語言,無文字,通用漢語文。信仰薩滿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還保留著原始公社製的殘餘,經社會改革後才改變。原居住在用木杆和樺皮搭成的錐狀帳幕”仙人柱”裏。1953年走出深山老林,建立了7個新村,永遠結束了“仙人柱”的生活。
(7)赫哲族。4245人。世代生息繁衍在黑龍江和鬆花江的下遊與烏蘇裏江構成的三江平原和完達山一帶,大部分聚居在同江縣和饒河縣境內,是中國北方唯一以捕魚為主要謀生之道的民族。有本民族語言,無文字,通用漢語文。信仰薩滿教。善於使用狗拉雪撬。
西北地區主要有下列14個少數民族居住於本區。
(1)回族。有860.2978萬人,是分布最廣的少數民族,中國大多數的市、縣都有。主要聚居在寧夏回族自治區,甘肅臨夏、新疆昌吉兩個回族自治州,甘肅省張家川及青海省門源、化隆、民和、大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焉耆、河北省大廠、孟村等地。回族通用漢語文。信仰伊斯蘭教。
(2)維吾爾族。有721.4431萬人。主要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大部分聚居在天山以南。他們的先民丁零於公元前3世紀遊牧於貝加爾湖以南、額爾齊斯河和巴爾喀什湖之間,公元7世紀後稱“回紇”,9世紀中葉大部分遷至今新疆地區。維吾爾族有本民族語言、文字。信仰伊斯蘭教。能歌善舞,未婚少女以長發多辮為美。其住房呈方形,開天窗,屋頂平坦,可晾曬食物。]
(3)哈薩克族。有111.1718萬人。主要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及木壘、巴裏坤兩個哈薩克自治縣。少數居住在甘肅省的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哈薩克族先民烏孫於公元前居住在伊犁河穀及伊塞克湖一帶,公元5世紀以後西遷蔥嶺以北,18世紀後遷至阿爾泰山以南,逐漸形成了現今的分布狀態。哈薩克族以經營畜牧業為主,少數人經營農業。有本民族語言、文字。信仰伊斯蘭教。逐水草遊牧,住圓頂氈房,冬天住土房。
(4)東鄉族。有37.3872萬人。主要分布在甘肅省東鄉族自治縣和臨夏、廣河、和政等縣以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寧、霍城等縣。東鄉族以農業為主,有本民族語言,無文字,通用漢文,信仰伊斯蘭教,愛唱民歌“花兒”。
(5)土族。有19.1624萬人。主要分布在青海省的互助土族自治縣和民和、大通兩個回族土族自治縣。他們的先民可能是成吉思汗西征時留在當地的蒙古人,後與當地人融合形成土族。土族以農業為主。有本民族語言,無文字,通用漢文。信仰喇嘛教。
(6)錫伯族。有17.2847萬人。居住在新疆及東北地區。新疆的錫伯族主要聚居於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其餘分布於烏魯木齊、霍城、鞏留、伊寧等地。錫伯族的先民可能是公元前遊牧在大興安嶺東麓的西拉木倫河和洮兒河之間的鮮卑族,公元1世紀遷入蒙古草原,以後大部分南遷黃河流域,留下的部分形成東北的錫伯族。新疆的錫伯族是18世紀遷去戍邊以後留下的。新疆的錫伯族有本民族的語言、文字。信仰多神也有信薩滿教和喇嘛教的。東北的錫伯族使用漢語文和滿語文。民風尚武,擅長射箭。
(7)柯爾克孜族。有14.1549萬人。主要分布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及烏什、溫宿、拜城、莎車、英吉沙、塔什庫爾幹、皮山,北疆的特克斯、昭蘇、塔城、新源、鞏留等地。柯爾克孜的先民堅昆公元前遊牧於葉尼塞河上遊,公元6世紀中葉以後稱黠戛斯,10~12世紀逐漸南遷至天山地區。主要經營畜牧業,柯爾克孜族有本民族語言、文字。信仰伊斯蘭教,也有信仰喇嘛教的。習俗以騎馬叼羊為樂。
(8)撒拉族。有8.7697萬人,主要分布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化隆回族自治縣和甘肅省的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少數散居於青海、甘肅的其他地方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撒拉族的先民在13世紀以前居住在中亞的撒馬爾罕,後遷到循化地區。撒拉族以農業為主,兼營畜牧業和伐木、熬鹽及羊毛編織。有本民族語言,無文字,通用漢文。信仰伊斯蘭教。
(9)塔吉克族。有3.3538萬人。主要分布在新疆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及阿克陶和莎車、澤普、葉城等縣。塔吉克族的先民古來就居住在今新疆地區,他們同11世紀以後陸續從帕米爾高原西部遷來的塔吉克人融合成為現今塔吉克族。塔吉克族以畜牧業為主,兼營農業。有本民族語言。普遍使用維吾爾文。信仰伊斯蘭教。住正方平頂木石結構的房屋。
(10)烏孜別克族。有1.4502萬人。散居新疆各地,多在城鎮,伊寧市和莎車縣較為集中。烏孜別克族的先民在16世紀以前居住在中亞的廣闊地區,以後一部分逐漸遷到現今地區。過去主要從事商業,現多從事手工業和農業。有本民族語言、文字。信仰伊斯蘭教。一般住平頂長方形土房。
(11)俄羅斯族。有1.3504萬人。散居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城、烏魯木齊、額敏、伊寧等地。少數在黑龍江省。主要是18世紀以後從俄國陸續遷來的,一般在城市充當職工,也有經營農業的。有本民族語言、文字。信仰東正教。
(12)裕固族。有1.2297萬人。主要分布在甘肅省的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和酒泉市。裕固族的先民河西回鶻9世紀居住在河西走廊的今甘肅敦煌、張掖、武威一帶。14世紀遷至現今分布地區。裕固族有本民族語言,無文字,多通漢語。信仰喇嘛教。
(13)保安族。有1.2212萬人。主要分布在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他們的先民可能是13~15世紀居住在青海省東部同仁縣的保安三莊墾牧的蒙古人,後來遷到現今的積石山東麓大河家一帶定居。保安族以農業為蘭,有本民族語言,無文字,通用漢文。信仰伊斯蘭教。
(14)塔塔爾族。有4873人。散居於新疆各地,烏魯木齊、奇台、阿勒泰、布爾津等地較多。主要是19世紀20~30年代後陸續從俄國的喀山等地遷來的。曆史上主要從事商業,也有少數從事牧業和手工業。有本民族語言、文字。信仰伊斯蘭教。
西南地區主要有25個少數民族居住於本區。
(1)苗族。有739.8035萬人。一半在貴州省,主要分布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鬆桃苗族自治縣、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另一半主要分布在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及屏邊苗族自治縣、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和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城步苗族自治縣;四川省秀山、西陽、黔江3個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和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融水苗族自治縣;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及海南省;少數散居福建等省。苗族先民“五溪蠻”(或稱“武陵蠻”)公元前居住在今湘西、黔東,時稱“五溪”的地區,後陸續西遷,形成現今分布狀況。
苗族分布廣,主要在山區,有本民族語言和不完備的文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新創了苗文;崇信多神。房屋多為木結構,山區住的吊腳樓獨具特色。善歌舞,蘆笙為著名民族樂器。
(2)彝族。有657.2173萬人。主要分布在四川、雲南、貴州、廣西四省區。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最集中,有135萬餘人;該州東北還有峨邊、馬邊兩個彝族自治縣。雲南省有楚雄彝族自治州和寧蒗、漾濞、南澗、景東、峨山、路南6個彝族自治縣,還有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及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景穀傣族彝族自治縣、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貴州省彝族聚居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六盤水市、大方、赫章、黔西等縣。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彝族聚居在隆林各族自治縣。彝族的先民可能是公元前西南夷的一支,生活在滇池、邛都(今四川西昌東南)一帶;公元7~8世紀為烏蠻,居住在今雲南、四川南部、貴州西部一帶。
彝族有本民族語言、文字。崇拜多神。涼山彝族地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還處在奴隸社會,經社會改革後方被廢除。所住房屋係土木結構,屋頂木板上壓石塊,稱”瓦板屋”。
(3)藏族。有459.3330萬人。近半在西藏自治區。此外分布在四川省阿壩、甘孜兩個藏族自治州;青海省的海北、海南、黃南、果洛、玉樹5個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肅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雲南省的迪慶藏族自治州和四川省木裏、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藏族的先民發羌、蘇比、羊同等部落於公元前居住在今西藏境內,後與從黃河上遊和湟水流域一帶遷來的羌人融合演變為現在的藏族。藏民從事農牧業,有本民族語言、文字。信仰喇嘛教。藏區寺廟很多,富有特色。牧區居住牛毛織的帳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尚處於封建農奴製社會,經社會改革後廢除。
(4)布依族。有254.5059萬人。主要聚居於貴州省黔南、黔西南兩個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鎮寧、關嶺兩個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及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布依族的先民駱越公元前居住在今廣東、廣西和越南北部一帶,後來逐漸形成現今分布狀態。布依族有本民族語言,無文字,通用漢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創製了布依文。崇信多神。部分人居住“幹欄式”房屋,樓上住人,樓下養畜。
(5)侗族。有251.4014萬人。主要分布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黔東的玉屏侗族自治縣,湖南省新晃、通道兩個侗族自治縣,以及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侗族自治縣。侗族的先民可能是駱越,公元前居住在今廣東、廣西和越南北部一帶,後稱為僚,侗族即其中一部分。至公元6~9世紀擴展到湘、黔、桂交界地帶。侗族有本民族語言,無文字,通用漢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創製了侗文。信仰多神。住木樓,村寨依山傍水,中有寶塔式鼓樓,為聚會場所。侗族“風雨橋”建築富有特色。
(6)白族。有159.4827萬人。世代聚居於雲南省西部,尤以大理白族自治州為集中,其餘散居於雲南省其他地方和四川、貴州等省。白族有本民族語言,無文字,通用漢文。信仰佛教。民族節日“三月街”富有特色。
(7)哈尼族。有125.3952萬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紅河哈尼放彝族自治州和墨江哈尼族自治縣、江城、普洱兩個哈尼族彝族自治縣以及元江哈尼族彝族俸族自治縣。其餘分布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和玉溪地區的其他地方。一般在海拔800~2500米的山區和半山區。哈尼族的先民可能是古代羌人中的一支,於公元前3世紀南遷到大渡河以南,稱“和夷”。公元4~8世紀又陸續南遷到元江和瀾滄江流域。哈尼族有本民族語言,無文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創製了哈尼文。信仰多神。20世紀50年代初部分地區還存在著封建農奴製和原始公社製的殘餘,社會改革後才得以改變。
(8)傣族。有102.5128萬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景穀傣族彝族自治縣、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傣族先民“滇越”公元前分布在今雲南大理、保山、臨滄、西雙版納等地,後來稱為“鳩僚”。逐漸形成現今分布狀態。傣族有本民族語言、文字。信仰小乘佛教。50年代初部分地區還存在著封建農奴製度,社會改革後才得改變。住幹欄式竹樓。傣曆年“潑水節”饒有特色。
(9)傈僳族。有57.4856萬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維西傈僳自治縣;少數分布在麗江、保山、迪慶、德宏、大理、楚雄等地、州,以及四川省攀枝花市和德昌、會東等縣。傈僳族的先民是烏蠻的一部分,公元8世紀時即已居住在金沙江兩岸,16世紀時遷到怒江地區。傈僳族有木民族語言、文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創製了傈僳文。信奉多神。50年代初部分地區還存在著原始公社製的殘餘,社會改革後才得以改變。
(10)仡佬族。有43.7997萬人。散居在貴州省六盤水、遵義、仁懷、大方、黔西、金沙、織金、安順、清鎮、平壩、普定、關嶺、鎮寧等市、縣。少數在雲南省麻栗坡縣、廣西壯族自治區隆林各族自治縣。他們的先民僚分布於中南、西南各地。仡佬族主要經營農業,有本民族語言,不少人通苗語、彝語、布依語;通用漢文。
(11)拉祜族。有41.1476萬人。分布在雲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以及思茅、臨滄兩個地區的其他地方。拉祜族先民可能是古代“昆明”人的一支,公元前分布在滇西洱海地區,公元8世紀後南遷,逐漸定居於瀾滄江地區。拉祜族有本民族語言、文字。崇信多神和大乘佛教,50年代初部分地區還保留著原始公社製殘餘,社會改革後才改變。拉祜族多住竹樓。
(12)佤族。有35.1974萬人。主要分布在雲南省滄源、西盟兩個佤族自治縣和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以及瀾滄拉祜族自治縣。佤族先民“望人”居住在滇西廣大地區,公元8世紀以後陸續遷到現今分布地區。有佤族語言和不完備的文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創製了新的佤文。崇拜多神。阿佤山區中心到50年代初還保留著原始公社製的殘餘,邊緣則為封建農奴製,社會改革後得以改變。多住竹木結構的兩層樓房,上住人,下養畜。喜歡嚼檳榔。
(13)水族。有34.5993萬人。主要分布在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和荔波、獨山、都勻、榕江等縣;少數分布在雲南省富源、羅平等縣。水族的先民可能是駱越的一支,公元前居住在今廣東、廣西和越南北部一帶,以後逐漸形成現今分布狀態。水族有本民族語言、文字、信仰多神。
(14)納西族。有27.8009萬人。主要分布在雲南省的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和中甸、寧蒗、維西、永勝等縣,四川省的木裏藏族自治縣、鹽邊縣和攀枝花市以及西藏自治區的芒康縣。納西族的先民可能是古羌人中的犛牛羌,公元前後居住在今四川的西昌一帶。公元3世紀以後南遷至今分布地區。納西族以農業為主,有本民族語言、文字,但文字不完備,20世紀50年代創製了納西文。信仰東巴教和喇嘛教。永寧和鹽源的部分納西族還殘存著原始群婚製殘餘的“阿注”婚。
(15)羌族。有19.8252萬人。主要分布在四川省的茂縣和汶川、理縣等地。公元前古羌人居住在黃河上遊和湟水流域一帶,後來一部南遷至今川西北地區,與當地居民融合,形成現代羌族。羌族以農牧業為主,有本民族語言,無文字,通用漢文。信仰多神或喇嘛教。居住在亂石砌成的碉樓中,上層貯糧,中層住人,下層養畜。
(16)景頗族。有11.9209萬人。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隴川、盈江、潞西、瑞麗等縣。其先民“尋傳蠻”公元7世紀居住在伊洛瓦底江上遊和怒江兩岸,以後逐漸遷入德宏地區。景頗族以農業為主,有本民族語言、文字。信仰多神。住竹樓,上住人,下養畜。還存在著原始公社製的殘餘,經社會改革後得以改變。(17)布朗族。有8.2280萬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猛海縣,並分布在景洪縣,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永德縣、雲縣、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墨江哈尼族自治縣。他們的先民可能是濮人中的一支,公元前就活動在瀾滄江和怒江流域。布朗族有本民族語言,無文字。信奉多神,信仰小乘佛教。西雙版納的布朗族20世紀50年代初還存在著原始公社製的殘餘,社會改革後得以改變,住幹欄式竹樓。婦女喜歡嚼檳榔。
(18)普米族。有2.9657萬人。分布在雲南省的蘭坪、寧蒗、麗江、維西、永勝、雲縣等地。他們的先民是氐羌的一部分,公元前遊牧在青藏高原。公元7世紀稱西著,已分布在今四川越西、冕寧、漢源、九龍及石棉地區。13世紀以後逐漸遷入現居住地區。以農業為主,也兼營畜牧業。有本民族語言,部分人曾用一種藏文拚寫的文字,但流行不廣,現通用漢文。信仰多神。寧蒗一帶20世紀50年代初還保留著原始公社製和封建農奴製的殘餘。社會改革後得以改變。
(19)怒族。2.7123萬人。主要分布在雲南省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小部分居住在迪慶藏族自治州的維西傈僳族自治縣和西藏自治區察隅縣。怒族的先民之一為廬鹿的一部分,公元7世紀居住在麗江、劍川一帶,後來遷入怒江地區;另一為阿怒,是怒江地區土著。怒族以農業為主,有本民族語言,無文字,現用漢文。崇信多神。也有信仰喇嘛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的。20世紀50年代初部分地區還保留著原始公社製的殘餘,社會改革後得以改變。住房有木板房和竹篾房兩種。
(20)阿昌族。有2.7708萬人。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隴川、梁河、潞西、盈江和保山地區的騰衝、施甸等縣。他們的先民於公元前就生活在滇西北的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一帶,公元13世紀以後陸續南遷至現住地。阿昌族以善種水稻著稱,手工製品“戶撒刀”遠近聞名。有本民族語言,無文字,通用漢文。信仰多神和小乘佛教。20世紀50年代初尚保留封建農奴製,社會改革後得以改變。男女均嗜嚼檳榔,因而齒皆染成黑色。
(21)基諾族。有1.8021萬人。主要分布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景洪縣和猛臘縣。相傳是從普洱、墨江,甚至更遠的北方遷來的。基諾族有本民族語言,過去刻木結繩記事,現用漢文。20世紀50年代初還保留著原始公社製殘餘,社會改革後得以改變。
(22)德昂族。有1.5462萬人。分布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潞西縣及鎮康、隴川、瑞麗、保山、梁河、盈江、畹町、永德、耿馬、瀾滄等縣。他們的先民可能是古代居住在德宏地區壩子和半山區的濮人,後來遷到高黎貢山和怒山的山區,以農業為主,“濮竹”直徑盈尺,遠近聞名。德昂族尤善種茶。有本民族語言,無文字,多用漢文。信仰小乘佛教。20世紀50年代初還存在著原始公社製和封建農奴製的殘餘,經社會改革後得以改變。住幹欄式竹樓。男子有紋身習俗。
(23)門巴族。7475人。分布在西藏自治區的東南部,其中1100餘人分布在墨脫、錯那、林芝等縣,其餘的居住在錯那縣以南的門隅地區。門巴族以農業為主,有本民族語言,無文字,用藏文。信仰原始宗教與喇嘛教。20世紀50年代初尚處於封建農奴製社會,且保留有一些原始公社製殘餘,岩居穴處,刀耕火種。墨脫、米林、錯那等縣的門巴族已經經過社會改革,走上社會主義道路,住上了竹木結構的房舍。
(24)獨龍族。有5816人。史稱”俅人”,世代聚居在今雲南省西北部的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的獨龍河穀,少數散居在北部怒江兩岸。以農業為主,獨龍族有本民族語言,過去刻木結繩記事,現用漢文。崇信多神。20世紀50年代初還存在著原始公社製殘餘,刀耕火種,社會改革後才改變。獨龍河南部住竹房,靠山打樁,屋底麵離地1米許。
(25)珞巴族。2312人。分布在西藏自治區的東南,東起察隅、西至門隅的廣大珞渝地區。珞巴族以農業為主。有本民族語言,刻木結繩記事,少數人通藏文。崇信多神。20世紀50年代初尚保留著奴隸製,米林、墨脫兩縣已經過社會改革,得以改變。
中南、東南地區主要有9個少數民族居住於本區。
(1)壯族。有萬人。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90%以上聚居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其餘分布在雲南省的文山壯族自治州、廣東省的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以及四川、貴州等省。居住地區基本上連接成片。壯族的先民駱越公元前居住在今廣東、廣西和越南北部一帶。壯族以農業為主,有本民族語言,古代有過土俗字,但不通用,多用漢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創製了壯文。信仰多神、愛唱歌,每年歌圩(歌會)有成千上萬人參加。
(2)土家族。有570.4223萬人。主要分布在湖北省的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長陽、五峰兩個土家族自治縣,湖南省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四川省的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秀山、西陽、黔江等三個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和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居住地區連接成片。土家族的先民“武陵蠻”公元前即已定居在湘鄂西地區。土家族有本民族語言,無文字,通用漢文。崇信多神。
(3)瑤族。有213.4013萬人。主要分布在廣西北部和雲南東南部,聚居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都安、金秀、巴馬、富川4個瑤族自治縣,雲南省的河口瑤族自治縣、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湖南省的江華瑤族自治縣,廣東省的連南、乳源兩個瑤族自治縣和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少數分布在貴州省黎平、榕江、從江、荔波等縣。瑤族的先民是“武陵蠻”的一部分,公元前居住在今湖南的湘江、資江、沅江流域和洞庭湖一帶。後稱莫徭,輾轉南徙,至公元17世紀,基本形成現今分布狀態。瑤族主要從事農業,有本民族語言,無文字,通用漢文。崇信多神。廣西西部石山區、十萬大山中心區和雲南邊疆上的部分瑤族地區50年代初還保留有原始公社製殘餘,社會改革後得以改變。以蠟染的瑤斑布享有盛譽。衣飾五彩斑斕。
(4)黎族。有111.0900萬人。主要分布在海南省。他們的先民是駱越的一支,公元前即從兩廣地區遷到海南島定居,稱為篩。公元7世紀後的稱黎。黎族有本民族語言、無文字,通用漢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創製了黎文;信仰多神。50年代初五指山腹地還保留著濃厚的原始公社製的殘餘,社會改革後得以改變。居住於竹木為架的草房,婦女精於木棉紡織。
(5)佘族。有63.0378萬人。與漢族雜居在中國東南的一些山區。主要分布在福建省寧德、建陽兩地區,浙江省杭州、金華兩市的郊縣和景寧佘族自治縣及江西省的吉安、鉛山、貴溪、永豐、廣東省的潮安和安徽省的寧國等縣。佘族的先民“蠻僚”公元7世紀以前即已居住在閩、粵、贛交界地區,14世紀遷至閩東、浙南和贛東北的山區,逐漸形成現今分布狀態。佘族以農業為主,有本民族語言,無文字,通用漢文。崇信多神。
(6)仫佬族。有15.9328萬人。聚居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並散居在宜山、都安、忻城、柳城、柳江等縣。仫佬族先民是僚的一支,後稱姆姥,14世紀以前即已在今羅城一帶定居。仫佬族以農業為主,有本民族語言,無文字,通用漢文。崇信多神。
(7)毛南族。有7.1968萬人,聚居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環江毛南族自治縣,並散居在河池、南丹、都安等縣。他們的先民是僚的一部分,後稱”茅灘蠻”,10世紀前即已生活在今環江、河池、南丹一帶。毛南族以農業為主,有本民族語言,無文字,通用漢文,崇信多神。
(8)京族。有1.8915萬人。主要聚居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各族自治縣的尾、巫頭、山心三個小島上,向稱“京族立島”。他們的先民大約是在16世紀前期由越南塗山等地遷來的。京族有本民族語言、文字,但通用漢語文。信仰佛教和道教,少數人信仰天主教。
(9)高山族。有2909人,主要分布在台灣省的山區和東部沿海縱穀平原及蘭嶼上。另有1600餘人散居福建、四川和全國其他地方。他們有本民族語言,無文字。信仰多神。
(劉先照杜幼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