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用材、經濟林地區
字數:7069 加入書籤
南方用材、經濟林地區,北界為秦嶺、淮河幹渠和蘇北灌溉總渠,西界為橫斷山脈東部邊緣,南界大致西起雲南省西南部的滄源,向東過江城、紅河、屏邊、麻栗坡入廣西,經百色、上林、賓陽、橫縣、北流入廣東,經高要、從化、潮安向東北入福建,經永安、安溪、仙遊到福州、羅源,東至東海沿岸及附近島嶼。包括貴州、湖南、湖北、江西、浙江等省的全部,四川、雲南、廣東、廣西、福建、安徽、江蘇的大部和甘肅、陝西、河南省的部分地區,總土地麵積為21733萬多公頃。本地區大體上處於北回歸線與北緯34°之間,受海洋潮濕季風影響較大,水熱條件好,林木生長快,林業用地比重大。在七大林業地區中,是發展用材林和經濟林潛力最大和最可能以較短時間建成大麵積速生豐產林基地的地區。
南方用材、經濟林地區,是全國七大林業地區中含林區最多的一個區,共有18個大林區,它們是:秦巴山地水源、用材林區,大別山桐柏山山地水源、經濟林區,四川盆周山地用材、經濟林區,四川盆地水保、經濟林區,川黔湘鄂經濟林區,長江中下遊濱湖農田防護林區,幕阜山用材林區,天目山水源、用材林區,雲南高原水保、用材林區,黔中用材、水保林區,南嶺用材林區,湘贛浙丘陵經濟林區,浙閩沿海防護、經濟林區,武夷山用材林區,滇西南用材、經濟林區,元江南盤江水源、用材林區,西江用材、經濟林區和贛閩粵用材、水保林區。
本地區森林植被以栲、石櫟、青岡和樟科、茶科、木蘭科、金縷梅科等主要樹種組成的常綠闊葉林為主。針葉林有馬尾鬆、杉木、雲南鬆、柏木等。在長江以北地區,落葉闊葉樹種如麻櫟、白櫟、栓皮櫟等比重增多。我國特有的孑遺樹種水杉、銀杉原產於本區的中西部。此外,還有許多其它孑遺樹種,如珙桐、青錢柳、黃杉、香果樹、長苞鐵杉、紅豆杉、白豆杉等。
本地區現有林業用地13266萬多公頃,占全區總土地麵積的54.1%。其中,有林地麵積為5333萬多公頃,占46.7%,森林覆蓋率為25.2%。此外,疏林800萬公頃,灌木林1333萬多公頃,新造林266萬多公頃。廣闊的林業用地和優越的自然條件,使本地區在迅速擴大森林資源方麵占據最有利的地位,是中國近期應該集中力量進行造林、封山育林和開展科學經營的地區。如果能在10年或10年多一些的時間內實現綠化,那麽到2010年,這一地區的森林蓄積量就可達到近百億立方米,相當於目前全國的森林總蓄積量。
但是,本地區目前的森林資源不能適應國家建設需要。在現有以生產木材為主的森林中,主要是幼齡林,占51%;中齡林占31%;成過熟林隻占18%。由於成過熟林少,缺乏可采資源,本地區人口又較稠密,工農業發達,木材需要量大。為了滿足對木材的急需,目前砍伐中齡林(殺青)的現象比較嚴重,但仍然不能滿足需要。即使20年後,現有的1333萬多公頃中齡林達到成熟階段,因屆時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大發展,木材需要量也隨之增大,供應緊張的局麵也難緩和。所以,根本的出路在於充分利用本地區的自然和社會經濟的優越條件,大力進行造林,迅速增加森林麵積,並盡可能在短期內建成大批速生豐產林基地。
以油茶、油桐、烏桕、白蠟、生漆等為主的經濟林多,是本地區林業生產的一大特點。全地區18個林區中,經濟林占較大比重的就有一半,特別是油茶、油桐、烏桕、白蠟、生漆、竹子,絕大多數集中在這個地區。
本地區由於分布著多種特殊的地貌類型,如滇東、桂北和黔南、黔中等地的喀斯特地貌,以粵北丹霞、皖南黃山為代表的丹霞地貌,以湖南張家界為代表的由砂岩衝蝕而成的石林等等,構成了獨特的環境,使一些古老的植物種類能夠避免億萬年來氣候上的重大變化而保存下來。例如,著名的珍稀植物水杉、銀杉、鐵杉、水鬆、珙桐、香果樹、喜樹等,都是中國所特有的。
關於本地區的森林資源情況,林業開發建設及今後發展方向,可以武夷山用材林區,秦巴山地水源、用材林區和黔湘鄂經濟林區為例加以說明。
1.武夷山用材林區
武夷山用材林區北接湘贛浙丘陵經濟林區的東端,東與浙江的麗水、泰順相接,南至福建戴雲山,西臨江西新幹、永豐一帶。由閩北、閩中山地用材、水源林區、贛東山地用材林區,浙西南中山用材林區3個省級林區組成,總土地麵積為866萬多公頃。
本地區是中國最適於杉木生產的地區,也是南方最主要的用材林區之一,全區林業用地麵積為666萬多公頃。其中,有林地麵積為40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44.5%,森林蓄積量為3.8億立方米。另有大量疏林、灌木林和新造人工林。
在有林地中,用材林和竹林麵積共占89.2%。其次是經濟林,占7.4%;防護林、薪炭林和特用林所占比重都很少。
按林齡組劃分,成熟林占16.2%,中齡林占41.5%,幼齡林占42.3%。成熟林平均每畝蓄積量為11.8立方米。
本區森林資源最大特點是,珍貴和稀有用材樹種繁多。主要珍稀樹種有百山祖冷杉、華東黃杉、福建柏、白豆杉、長葉榧、連香樹、鵝掌楸、鍾萼木、香果樹、長柄雙花木、福建青岡櫟、格氏栲、觀光木、石梓、湘妃竹、南方鐵杉、江南油杉、華西楓楊、長序榆、領春木、凹葉厚樸、天女木蘭、黃木蓮、沉水樟、浙江楠、花櫚木(鄂西紅豆)、紅花香椿、銀鵲樹、天目紫莖、銀鍾樹等等。
本區自然條件優越,是中國杉木生產力最高的地區之一。在福建建陽、建甌、南平、順昌、沙縣、三明、永安等中心產區,中等立地條件,進行一般經營的20年生杉木林,每畝年材積生長量均在0.5立方米以上。南平溪後杉木豐產林,39年生平均樹高29.2米,胸徑25.6厘米,每畝蓄積量78立方米,居全國首位。
此外,馬尾鬆、檫樹、木荷等樹種生長也很快,單位麵積蓄積量較高。是一個最有希望的木材生產基地。
本區今後發展林業的主要方向是:
(1)大力進行造林和封山育林,加快杉木、馬尾鬆等用材林基地的建設,並積極發展材質優良的針闊葉樹種,以滿足特種用材的需要。
(2)在各江河幹支流兩側、水庫周圍、陡坡山地和高峰源流處,劃定水源涵養林區,以利於蓄水保土。
(3)管好武夷山等自然保護區。本區已批準建立的有武夷山自然保護區,三明莘口格氏栲保護區,建甌萬木林自然保護區和浙江鳳陽山自然保護區等。特別是武夷山自然保護區,動植物種類十分豐富,珍稀樹種繁多,有國內少見的大麵積天然杉木林和黃山鬆林,野生動物也很多。是中外生物學家進行科研活動的重要基地及教學、旅遊的良好場所。應加強管護,開展科學經營,使之發揮更大的作用。
(4)充分利用本地區豐富自然資源的優勢,利當地群眾善於搞林副業產品生產的習慣,積極發展各種林副產品,以豐富人民的物質生活。
2.秦巴山地水源、用材林區
秦巴山地水源、用材林區,北起秦嶺北麓及伏牛山脊,南抵大巴山脈分水嶺和神農架南坡,東臨豫東平原及鄂西北均縣、穀城、南漳的東部縣界,西達甘肅的漳縣、武都、文縣一線。含有隴南山地水源、經濟林區,秦嶺北坡關山水源、經濟林區,秦嶺南坡中高山水源、用材林區,秦巴低山丘陵經濟、用材林區,漢中盆地農田防護林區,巴山北坡中山水源、經濟林區,豫西伏牛山南坡用材、防護林區和鄂西山地用材、水源林區8個省級林區。土地總麵積約為1666萬多公頃。
本區森林開發較早,人為活動多,現在,除深山峻嶺、交通不便和人煙稀少的高山區尚有原始森林外,其餘多為天然次生林。但本區由於自然條件較優越,樹木種類很多。主要用材樹種有杉木、馬尾鬆、側柏、油鬆、白皮鬆、鐵杉、華山鬆、栓皮櫟、冷杉、落葉鬆、茅栗、檞樹、紅樺、川樺、毛紅樺、化香、山楊等。主要經濟樹種有油茶、油桐、棕櫚、漆樹、白蠟、茶樹、板栗、核桃等。
本區內的大巴山屬北亞熱帶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的過渡帶,兼有中國南北植物種類成分。由於地域廣,自然條件複雜,原生植被豐富多彩。這個地區中的神農架林區,尚存有大麵積的原始森林。
本區林業用地約為1200萬公頃。其中,有林地麵積為566萬多公頃(包括竹林),森林覆蓋率為34.4%,森林蓄積量近3億立方米。另有大量疏林、灌木林和新造人工林。
本林區的森林資源,特別值得提及的是鄂西山地用材、水源林區中的神農架林區。神農架相傳是古炎帝神農氏的故鄉。這裏山高坡陡,神農氏采藥時需搭梯而上,故而得名“神農架”。它位於湖北省西北部,鄂、川、陝三省交界處,橫亙在長江與漢水之間,南瀕長江三峽與興山、秭歸、巴東縣接壤,西與四川省巫山縣為鄰,北與竹山、房縣毗連。境內山峰高聳,層巒疊障,主峰海拔高3105米,山體雄偉,氣勢磅礴,是全國聞名的山峰之一,素有“華中第一峰”之稱。
神農架是一個得天獨厚的自然封閉較好的原始林區,也是中外聞名的第三紀古生物的避難所和北方動植物的發源地。40年代轟動世界的活化石植物——水杉,就是在神農架西南麵的四川萬縣謀道溪和湖北利川縣兩地發現的。
據初步統計,神農架林區有維管束植物166科,近2000種,約占湖北全省植物種類的77%。生物資源不但豐富,且保存著很多中國特有的古老稀有珍貴樹種。如有在國外被譽為“中國鴿子樹”的珙桐;有花朵鮮豔美麗、香氣馥鬱、材質堅密的香果樹;有胸徑達2.4米,樹冠龐大,樹高參天的千年古樹鐵堅杉;有世界上僅此一種,具有特殊構造的水青岡樹,以及連香樹、領春木、鵝掌楸、銀杏、七葉樹、楠木、毛棶、紫莖、麥吊杉等等。
神農架林區的中草藥有500多種,其中,以黨參、當歸、黃連、川芎、獨活、黃芪、白術、天麻、銀耳以及對癌症有較高療效的獨角蓮、粗榧、三尖杉產量為最多。還有獨特名貴藥材頭頂一顆珠、江邊一碗水、七葉一支花、九死還陽草、文王一支筆、三變臉、金釵等。此外,還產有鹿茸、豹骨、熊膽等動物藥材。
新中國成立40年來,本區對護林防火工作一直較重視,各地建立了護林組織,設置了護林檢查站(哨)、瞭望台和林區公安派出所等。在與鄰省交界的林區,建立了護林聯防委員會,實行聯防護林。由於各級領導重視和群眾支持,護林工作成效顯著,出現了不少10年、20年無森林火災縣、林業局和林場。與此同時,各地都開展了造林、封山育林和飛播造林工作。到1979年,先後共飛播油鬆、馬尾鬆、華山鬆等,可成林麵積占飛播麵積的60%以上。1975年以前播種的,大部分已鬱閉成林。
次生林撫育改造方麵,各地都取得了不少成績。如甘肅小隴山林區,原有森林多係曆史上濫伐後的殘林,林相雜亂,多代萌生。經過造、育、改、采、封等措施,調整了林木組成,改善了林區衛生條件,擴大了森林麵積,增加了森林蓄積。
在森林資源較集中的秦嶺南坡西段中山以上地區,進行了開發利用,年產木材達20~25萬立方米。采伐方式以擇伐為主,皆伐麵積僅占采伐總麵積的4%。在此期間,跡地更新麵積占采伐麵積的85%。
本區山高坡陡,峽穀密布,河流短急,特別是秦嶺北坡和關山一帶,有72條“峪”流向關中平原。這些河流源頭和沿岸的森林一旦被破壞,將嚴重影響到關中地區的工農業生產和居民用水。因此,本地區今後發展林業的首要任務是,在河流上遊和河源地段,要發展大麵積的水源涵養林;主要河流兩岸要營造護岸林帶;在水土流失地段營造水土保持林;在較平緩的丘陵和平原營造農田防護林。在全區建立起以涵養水源為主的防護林體係。
本區內400萬公頃宜林荒山,很多地方水熱條件好,林木生長快,勞動力資源多,具備發展用材林的良好條件。應選擇坡度平緩、土層深厚的地區發展用材林。
此外,本區經濟林和林特產資源豐富,有些林特產品如生漆,在全國占重要地位,應因地製宜大力發展,建立經濟林和林特產品生產基地。
3.川黔湘鄂經濟林區
川黔湘鄂經濟林區,東界湖北宜昌、湖南常德一帶,南至湖南沅陵、懷化、貴州三穗等縣,西到貴州鎮遠、德江、四川武隆、開縣,北抵湖北神農架林區。由四川七曜山、巫山經濟、用材林區,黔東北山地丘陵經濟林區,湘西北經濟、用材林區,鄂西山地用材、經濟林區4個省級林區所組成。總麵積為1400萬公頃。
本區林業用地麵積共約1200萬公頃。其中,有林地麵積為266萬多公頃,森林覆蓋率為22.6%,森林蓄積量近9000萬立方米(其中用材林蓄積量近7000萬立方米)。另有大量疏林、灌木林和新造人工林。
在有林地中,用材林麵積為200萬公頃;另有大量竹林、經濟林,防護林、特用林和薪炭林所占比重較少。用材林中,大多數為幼齡林和中齡林。
本區經濟林種類繁多,也比較集中。尤其是油桐,曆史上已形成為中國油桐中心產區,全國47個油桐重點縣,大部分屬於本區。桐油年產量達107萬擔,約占全國總產量的40%。特用經濟林烏桕分布比較集中,僅黔東北地區年產烏桕籽達500萬公斤左右,占貴州省總產量的41.7%。鄂西南地區的生漆產量占湖北省的51.5%。茶油產量也相當可觀。
本區內有許多全國聞名的自然保護區。這裏特別值得提及的是湖南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它是中國正式宣布的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
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位於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大庸縣青岩山,處在當地砂岩衝蝕峰林地區的中部,約占該峰林區的1/5,麵積約13萬多公頃。張家界被宣布為國家森林公園之後,名揚四海,“世外山國”的湘西勝地,引來了一批批國內外探奇攬勝的旅遊者和考察研究的科學家。
青岩山是中國和世界上溫帶—亞熱帶落葉喬木樹種最集中的地區之一,也是世界上少有的綠色寶庫之一,被譽為“活化石標本園”和“天然植物園”。共有植物93科、517種,比整個歐洲擁有的木本種類多出一倍以上。如香榧、銀杏、紅豆杉、白豆杉、杉木、台灣鬆、珙桐、銀鵲樹、鵝掌楸、梭羅樹等古老樹種,有數十種之多。這裏有木色丹紅、盛飯不餿的紅榧,有紋理美觀的雕刻佳木紅椿,還有堅硬耐腐、貴重如金的滇楸,營養豐富、出油率高達50%的仿栗等等。
本林區適宜於油桐、油茶等經濟林木生長,特別是油桐,當地群眾早有栽培習慣,並積累了豐富經驗,培育出不少優良品種。如貴州正安縣的鳳尾桐良種,湖南的葡萄桐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中國桐油曾獨占國際市場,近年來已有所下降。為了滿足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和國際市場的需要,必須充分利用本地區的有利條件,大力發展油桐林,再增加桐林麵積,並把現有的油桐林管理好,爭取在短期內恢複和超過曆史最高生產水平。
此外,還要大力發展油茶、生漆、烏桕、核桃、板栗等經濟林,使這個林區成為名副其實的以經濟林為主的林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