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曆史大事

字數:13894   加入書籤

A+A-


     夏都斟鄩公元前2070年,夏禹在河洛地區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奴隸製王朝—夏朝。夏代太康、仲康及帝桀相繼建都斟鄩。《逸周書度邑》載:“自洛汭,延於伊汭,居易無固,其有夏之居。”古本《竹書紀年》稱:“太康居斟鄩,羿又居之,桀亦居之。”今本《竹書紀年》記“仲康居斟鄩。”其地就在今洛陽市偃師境內伊、洛二水匯流處上遊的二裏頭村一帶。夏都斟鄩的規模範圍、建築設施、整體布局等各方麵狀況,通過對二裏頭遺址的發掘正在逐步廓清。一般認為,洛陽的都城史是從夏朝建都斟鄩開始的。
     商都西亳。公元前16世紀,夏代國王帝桀荒淫暴虐,“殘賊海內,賦斂無度”,遂使“萬民甚苦”,“百姓弗堪”。商湯率諸侯伐桀,戰於鳴條,桀敗走,死於南巢。湯即天子位,定都西毫。位於洛陽市偃師城西、洛河北岸的屍鄉溝一帶。商湯之後的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已、太戊諸王均以此為都,前後共計200餘年。偃師屍鄉溝商都西毫遺址已於1983年春進行發掘。
     伊尹放迎太甲商朝第四位國王太甲繼位之初,暴虐昏庸於是四朝輔國大臣伊尹把太甲放逐到桐宮。太甲居住在桐宮三年,悔過反善,伊尹才把太甲迎回到都城西毫,而使之重新主持國政。太甲修德,萬國部落紛紛歸服,天下安定,伊尹作(太甲訓》三篇,褒揚太甲。
     八百諸侯會孟津公無前1046年,商紂王昏亂暴虐,淫亂不止,諸侯都叛離殷商而歸順西伯姬昌(周文王。周文王卒,武王即位,以太公望、周公旦等人為輔佐,師修文王之業。武王二年,東觀兵於孟津(今洛陽孟津縣東北,時為黃河重要渡口,“諸侯不期而會盟津(孟津者八百”,諸侯都說可以伐紂,武王則認為滅商時機還不成熟,於是退兵。不久武王滅商
     周公營洛周武王滅商後,準備營建洛邑(洛陽,但未及實施。成王即位,周公輔政,對“天下之中”的洛邑進行大規模營建工作。由周公主持營建的洛邑被稱為“成周”或“新邑”等,是一座規模宏大的都城,據《逸周書.作各隹解》記述,“堀方千七百二丈,郛方七七裏。以為天下之大湊”,“設丘兆於南郊,建大社於國中”。城內的主要建築有太廟、宗廟(文王廟、考宮(武王廟、路寢、明堂等“五宮”。這些宮殿、宗廟的建築結構均為“四阿、反坫、重亢、重郎、常累、複格、藻稅、設移、旅楹、畫旅”等式樣,城內還有“內階、玄階、堤唐、應門、庫台、玄閫”等不同的通道。
     成王遷宅周武王克商後,遷九鼎於洛邑。周公營建成周城,設明堂宗廟,洛邑成為周王朝的都城。新都建成後,按《何尊》銘文所記,成王“遷宅於成周”,“宅茲中國,自之義民”,洛邑成為全國的政治中心。
     周公製禮作樂周公營建洛邑後,依據周原有製度,參酌殷禮,有所損益,建立各項典章製度,是為禮樂製度。其內容是五禮,即吉禮、凶禮、賓禮、軍禮、嘉禮。行禮儀要用樂配,不同的禮儀演奏不同的樂章。禮用以辨異分別貴賤;樂用以求同,緩和上下。
     平王東遷西周末年,周幽王無道,申侯聯合犬戎攻破宗周鎬京,殺幽王於驪山下。太子宜臼即位,是為平王。平王元年(前770年,平王由鄭武公、晉文侯、衛武公、秦襄公夾輔,東徙洛邑。平王東遷,標誌著東周的開始,周代實行的以鎬京、洛邑共同為都的兩都製變為以洛邑為唯一都堀的國都製度。
     孔於入周問禮樂周敬王時期,孔子得到魯君的支持,與南宮敬叔來到周朝國都洛邑。孔子在周,問禮於老子,問樂於萇弘。老子是道家學派創始人,時任周守藏史,他告訴孔子說:“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誌,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孔子告訴弟子說,老子是一條“乘風雲而上天”的龍。孔子入周問禮後,學業大進,廣招弟子,傳播儒學。
     諸候築成周周敬王十年(前510年,由於成周毀於王子朝之亂,而王子朝之餘黨猶存。周請諸侯為周築城。於是晉魏舒、韓不信、齊高張、宋仲幾、魯仲孫何忌、鄭國參等大夫會於京師。晉士彌牟製訂工程方案,計算城牆高度、長度、厚度和溝渠深寬,考察土方數量、運輸遠近,以及所需器材和糧食,預計用工多少和完工日期,以命令諸侯服役。次年夏,諸侯之大夫率其役徙築成周城,三旬而成,諸侯之師歸去。
     夏都斟鄩公元前2070年,夏禹在河洛地區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奴隸製王朝—夏朝。夏代太康、仲康及帝桀相繼建都斟鄩。《逸周書度邑》載:“自洛汭,延於伊汭,居易無固,其有夏之居。”古本《竹書紀年》稱:“太康居斟鄩,羿又居之,桀亦居之。”今本《竹書紀年》記“仲康居斟鄩。”其地就在今洛陽市偃師境內伊、洛二水匯流處上遊的二裏頭村一帶。夏都斟鄩的規模範圍、建築設施、整體布局等各方麵狀況,通過對二裏頭遺址的發掘正在逐步廓清。一般認為,洛陽的都城史是從夏朝建都斟鄩開始的。
     商都西亳。公元前16世紀,夏代國王帝桀荒淫暴虐,“殘賊海內,賦斂無度”,遂使“萬民甚苦”,“百姓弗堪”。商湯率諸侯伐桀,戰於鳴條,桀敗走,死於南巢。湯即天子位,定都西毫。位於洛陽市偃師城西、洛河北岸的屍鄉溝一帶。商湯之後的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已、太戊諸王均以此為都,前後共計200餘年。偃師屍鄉溝商都西毫遺址已於1983年春進行發掘。
     伊尹放迎太甲商朝第四位國王太甲繼位之初,暴虐昏庸於是四朝輔國大臣伊尹把太甲放逐到桐宮。太甲居住在桐宮三年,悔過反善,伊尹才把太甲迎回到都城西毫,而使之重新主持國政。太甲修德,萬國部落紛紛歸服,天下安定,伊尹作(太甲訓》三篇,褒揚太甲。
     八百諸侯會孟津公無前1046年,商紂王昏亂暴虐,淫亂不止,諸侯都叛離殷商而歸順西伯姬昌(周文王。周文王卒,武王即位,以太公望、周公旦等人為輔佐,師修文王之業。武王二年,東觀兵於孟津(今洛陽孟津縣東北,時為黃河重要渡口,“諸侯不期而會盟津(孟津者八百”,諸侯都說可以伐紂,武王則認為滅商時機還不成熟,於是退兵。不久武王滅商
     周公營洛周武王滅商後,準備營建洛邑(洛陽,但未及實施。成王即位,周公輔政,對“天下之中”的洛邑進行大規模營建工作。由周公主持營建的洛邑被稱為“成周”或“新邑”等,是一座規模宏大的都城,據《逸周書.作各隹解》記述,“堀方千七百二丈,郛方七七裏。以為天下之大湊”,“設丘兆於南郊,建大社於國中”。城內的主要建築有太廟、宗廟(文王廟、考宮(武王廟、路寢、明堂等“五宮”。這些宮殿、宗廟的建築結構均為“四阿、反坫、重亢、重郎、常累、複格、藻稅、設移、旅楹、畫旅”等式樣,城內還有“內階、玄階、堤唐、應門、庫台、玄閫”等不同的通道。
     成王遷宅周武王克商後,遷九鼎於洛邑。周公營建成周城,設明堂宗廟,洛邑成為周王朝的都城。新都建成後,按《何尊》銘文所記,成王“遷宅於成周”,“宅茲中國,自之義民”,洛邑成為全國的政治中心。
     周公製禮作樂周公營建洛邑後,依據周原有製度,參酌殷禮,有所損益,建立各項典章製度,是為禮樂製度。其內容是五禮,即吉禮、凶禮、賓禮、軍禮、嘉禮。行禮儀要用樂配,不同的禮儀演奏不同的樂章。禮用以辨異分別貴賤;樂用以求同,緩和上下。
     平王東遷西周末年,周幽王無道,申侯聯合犬戎攻破宗周鎬京,殺幽王於驪山下。太子宜臼即位,是為平王。平王元年(前770年,平王由鄭武公、晉文侯、衛武公、秦襄公夾輔,東徙洛邑。平王東遷,標誌著東周的開始,周代實行的以鎬京、洛邑共同為都的兩都製變為以洛邑為唯一都堀的國都製度。
     孔於入周問禮樂周敬王時期,孔子得到魯君的支持,與南宮敬叔來到周朝國都洛邑。孔子在周,問禮於老子,問樂於萇弘。老子是道家學派創始人,時任周守藏史,他告訴孔子說:“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誌,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孔子告訴弟子說,老子是一條“乘風雲而上天”的龍。孔子入周問禮後,學業大進,廣招弟子,傳播儒學。
     諸候築成周周敬王十年(前510年,由於成周毀於王子朝之亂,而王子朝之餘黨猶存。周請諸侯為周築城。於是晉魏舒、韓不信、齊高張、宋仲幾、魯仲孫何忌、鄭國參等大夫會於京師。晉士彌牟製訂工程方案,計算城牆高度、長度、厚度和溝渠深寬,考察土方數量、運輸遠近,以及所需器材和糧食,預計用工多少和完工日期,以命令諸侯服役。次年夏,諸侯之大夫率其役徙築成周城,三旬而成,諸侯之師歸去。
     劉邦南宮論三傑漢高帝五年(前202年,劉邦稱帝,定都洛陽,置酒洛陽南宮,與群臣論所以取天下之道。他說,張良、蕭何、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擒也”。群臣悅服。
     光武中興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光武帝劉秀定都洛陽,削平各地割據勢力,統一全國,重建漢朝,史稱東漢。劉秀在位期間,“退功臣,進文吏”,加強中央集權,興修水利,減輕賦稅徭役,釋放官私奴婢,使社會經濟得到恢複和發展,漢朝成中興之勢。
     東漢建太學東漢光武帝建武五年(29年,在洛陽城南開陽門外創建太學,劉秀曾親臨太學視察。太學規模宏大,“諸生橫巷,為海內所集”。漢明帝劉莊還在太學親自講學,“諸儒並聽,四方欣欣”。漢順帝時,又擴建太學240房,1850室。此後,太學生人數不斷增加,經常達到三萬餘人。東漢以後,曹魏、西晉、北魏直至隋唐相繼延設洛陽太學。洛陽太學,成為中國教育史上的奇葩。
     倭國來朝東漢建武中元二年(57年正月,倭奴國派遣使節來洛陽奉獻,劉秀封其國王為漢倭奴國王,贈“漢倭奴國印”一枚(原印於1784年在日本福崗市出土。這是日本第一次來朝。
     永平求法東漢明帝永平八年(65年,遣郎中蔡倍、博士弟子秦景等十八人出使西域,拜佛求法。蔡{音等到月氏,邀請天竺國沙門攝摩騰、竺法蘭二僧,攜帶《貝葉經四十二章》及佛像,於永平十年(67年,用白馬馱回洛陽。後於洛陽城西二裏禦道北建白馬寺。
    這是佛教傳入我國之始。
     班超出使西域漢明帝初年,北匈奴一再脅迫西域各國出兵,寇掠東漢的河西等地。永平十六年(73年,明帝派遣班超出使西域,鎮撫西域各國,西域與漢斷絕65年的關係至此恢複。直到永元十四年(102年,班超才從西域返回洛陽。班超在西域30年,對鞏固我國西部疆域,促進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同時,東漢恢複對西域的統治,保衛了“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國和中西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
     白虎觀會議東漢時,由於對“五經”解說所持態度以及解經者在統治階級內部的政治傾向不同,因而有今文、古文之爭。建初四年(79章帝親自在白虎觀大會諸儒,審議“五經”異同,並命班固將討論結果編成《白虎通議》一書,作為官方典籍公布。《白虎通議》全部為今文經學。由於朝廷支持,今文經學在東漢前期廣泛流傳,該書也成為官學的通用教材。
     班固修《漢書》東漢建初七年(82年,蘭台令史班固在洛陽著《漢書》。(漢書}用了20餘年時間修成,從秦末農民大起義寫到王莽失敗,計120卷,分十二紀、八表、十誌、七十列傳。班固死後,部分“表”、“誌”由其妹班昭和馬續續成。《漢書》是我國第一部體例完備、內容豐富的斷代史。
     許慎作《說文解字》東漢時,許慎在洛陽寫成《說文解字》一書,收小篆9353個,古文、籀文1163個為重文:每字標明字形,注出音讀,推究字義。全書540部,14篇。此為中國文字史上第一部有係統之創作。
     蔡倫改進造紙術東漢和帝元興元年(105年,宦官蔡倫改進民間造紙方法,用樹皮、麻頭、敝布、魚網作紙,獻給和帝,人稱“蔡侯紙”。造紙術的發明,對世界文化發展起了重大作用。
     張衡發明地動儀東漢順帝陽嘉元年(132年,太史令張衡發明地動儀,並成功測知永和三年(138年隴西地震。這是世界上第一台地震儀,比歐州早1700多年。
     大秦遣使入洛東漢恒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國王(古羅馬帝國皇帝安敦遣使臣來到洛陽。這是中國與歐州國家直接往來的開始。
     黨錮之禍東漢延熹九年(166年、建寧二年(169年,因宦官把持朝政,以“部黨”罪名,兩次在全國逮捕黨人,史稱黨錮之禍。兩次“黨錮”,是官僚士大夫和太學生與宦官集團之間鬥爭的具體表現,反映出東漢後期“正直廢除,邪枉熾結”的黑暗政治。
     熹平石經東漢靈帝熹平四年(175為正定“六經”文字,經朝庭批準,蔡邕書《尚書》、(周易》、《公羊傳》、(禮記}、《論語》於石,使工鐫刻成碑,互相參檢,凡46碑(塊,立於太學門外,史稱熹平石經。
     董卓之亂東漢中平六年(189,董卓率兵進入洛陽,廢少帝,立陳留王劉協為帝,自為相國獨攬朝政。次年關東諸侯推袁紹為盟主,討伐董卓,卓敗,挾持獻帝西走長安,並驅使洛陽數百萬口西遷長安。行前,董卓的士卒大肆燒掠,洛陽周圍二百裏內盡成瓦礫。
     曹魏都洛建安二十二年(220,曹丕廢漢獻帝,自立為皇帝,國號“魏”,建都洛陽。魏繼承兩漢製度,於洛陽設立太學,置五經博士。以“九品中正製”選拔官吏。興修水利,使洛陽水利事業成為全國發達地區之一。
     馬鈞製“龍骨水車”曹魏嘉平六年(254,馬鈞在洛陽發明農業灌溉工具“龍骨水車”,結構新穎簡便,省力,效率高,對當時農業生產發展起了極大促進作用。
     西晉都洛晉武帝泰始元年(365,晉王司馬炎廢曹奐自立,國號晉,史稱西晉,都洛陽。晉天紀三年(279滅吳,統一中國。
     劉徽注《九章算術》《九章算術》約成書於東漢前期,是我國古代一部重要的算學著作。西晉時,劉徽注《九章算術》,首創割圓求周的科學計算方法,這是具有世界意義的成就。
     裴秀創“製圖六體”西晉時,司空裴秀創“製圖六體”,改進了東漢圖經繪製方法,在世界地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八王之亂晉惠帝元康元年(291,皇後賈南風為了專政,先後殺汝南王亮、楚王瑋,奪得大權。此後,趙王倫捕殺賈後,廢惠帝而自立。齊王在許昌,成都王穎在鄴,河間王顒在關中,相繼起兵討伐,戰火從洛陽迅速燃遍大河南北和關中地區。戰爭中,趙王倫、齊王、長沙王義、河間王顒、成都王穎先後被殺。光熙元年(306,東海王越毒死惠帝,另立皇太弟熾為帝,是為懷帝。“八王之亂”曆時16年而結束。這場戰亂嚴重破壞了社會生產,也從根本上動搖了司馬氏統治的基礎。
     永嘉之亂西晉永嘉五年(311,匈奴貴族漢主劉聰派劉曜等攻破洛陽,殺晉官民三萬餘人,擄晉懷帝,焚燒洛陽城,洛陽化為灰燼,西晉滅亡。
     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實行了一係列漢化措施。主要內容有:易鮮卑服裝為漢服,規定在朝廷上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稱漢語為“正音”,遷洛陽的鮮卑人,均為洛陽籍人,死後不得歸葬平堀,改鮮卑貴族為漢姓,定門第等級,令鮮卑人與漢人通婚,改用漢製度量衡等。北魏教文帝在洛陽進行的漢化改革,促進鮮卑族接受漢文化,推動了北方民族的融合過程。
     河陰之亂北魏武泰元年(528,六州大都督爾朱榮武裝叛亂,起兵於太原,入洛陽殺胡太後和幼主釗,在河陰(今洛陽市孟津老城西殺王公以下二千餘人,史稱“河陰之亂”。爾朱榮立莊帝,受封於太原王,進位太師等,獨攬北魏朝政。
     隋煬帝營建洛陽隋煬帝初繼位,便決定遷都洛陽。大業元年(605,煬帝令宇文愷營建東京(洛陽,每月用工200萬人。又造顯仁宮,發江南奇材異石至洛陽,遷全國大商賈數萬家,充實洛陽。又開鑿通濟渠和周圍二百裏的西苑。次年,東京修建完工。煬帝營建的洛陽城,南對伊闕,北倚邙山,東逾廛河,洛水橫貫其間,分外郭緘、宮城、皇堀、東城、含嘉倉城、圓壁城和曜儀堀,規模宏大,布局有序。此後作隋都15年、唐都40餘年,到五代、北宋時仍在使用,曾長期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武周都洛唐顯慶五年(660,高宗病重,政權全歸武則天。武則天以洛陽為神都。天授元年(690,武則天廢唐為周,立號為聖神皇帝。武周都洛期間,建造明堂,創立殿試,又建洛陽外城,鑄天樞、九鼎,開鑿龍門石窟。神龍元年(705年,中宗複位,武則天去周帝號。
     麗正書院洛陽麗正書院,在唐開元十二年(724年,由玄宗李隆基頒詔,。於東都洛陽明福門外建立,是收集、整理全國各種圖書典籍,撰寫國史時政,奏獻籌策建議,舉薦治世良才,溶藏書、研究、舉賢為一體的全國最早、最大的一所官辦書院。書院成立後,集中全國一批著名文人、學者在此任修書、侍講等事,張說總其事。它雖然不是後來意義上的那種聚徒講學機構,但它孕育了以後漸起的各類書院“培養人才”、“研究史籍”的學風,奠定了中國古代書院教育群星璀燦的基石,在我國書院教育發展史上有著不可磨滅的開創之功。
     安史叛軍據洛陽唐天寶十四年(755年冬,安祿山、史思明在範陽起兵叛亂,攻陷東都洛陽,縱兵大掠。次年,安祿山在洛陽譖稱大燕皇帝。至德二年(757年,安祿山之子安慶緒殺安祿山於洛陽宮內,繼皇帝位。同年,郭子儀收複洛陽。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殺安慶緒,自稱大燕皇帝,井於次年攻破洛陽。上元二年(761年,唐朝借回紇兵收複洛陽。安史之亂中,由於叛軍和回紇兵的焚殺搶掠,帝都洛陽損失慘重。
     後梁都洛原黃巢起義軍將領朱溫,又名朱全忠、朱晃,降唐後任宣武鎮節度使,治開封。唐昭宗乾寧三年(896年,朱全忠與河南尹張全義營建東都洛陽。昭宗天祐元年(904年四月,朱全忠毀長安城,挾昭宗遷都洛陽。天祐四年(907年,唐哀帝禪位於朱全忠,改元開平,因宣武鎮治所乃古大梁,朱溫又曾封梁王,故以梁為國號,都開封,以洛陽為西都。開平三年(909年正月,朱溫遷都洛陽,以開封為東都。
     後唐都洛後梁龍德三年(923年,後唐滅後梁,李存勖在魏州(今河北大名縣東北稱帝,同年(即同光元年十二月,遷都洛陽,以洛陽為洛京。李存勖以為繼唐而有天下,故國號唐,史稱“後唐”。
     後晉都洛後唐末年,明宗李嗣源的女婿、河東節度使、沙陀族人石敬瑭以晉王身份起兵晉陽。天福元年(937年閏十一月,石敬瑭攻入洛陽,滅後唐,亦都洛陽,遼太宗耶律德光冊其為大晉皇帝,國號晉。
     司馬光修《資治通鑒》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司馬光受命編撰曆代群臣事跡。他與劉分文、劉恕、範祖禹一起,居洛19年,於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編成一部編年體通史巨著。神宗認為該書“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因此定書名為(資治通鑒00該書上起戰國(前403年,下迄五代(959年,記事凡1362年,為文共294卷(連目錄共計354卷。書中舉凡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等,取材嚴謹,考證精審,不同說法,擇善而叢,而各種異說又不輕棄,統存之於考異之中。《四庫提要》評論說。“其書網羅宏富,體大精深,為前古之所未有”。
     翟氏抗金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金人分兵南下,攻破宋西京洛陽。宋將伊陽(今洛陽市汝陽縣人翟興、翟進兄弟召集族人、鄉兵與金人激戰。次年春,翟進被任為京西北路安撫製置史,擒金西京留守高世由,收複洛陽。又大敗金人於白草塢、白浪隘等地。不久,洛陽再陷於金。翟進兵抵龍門,屢與金人夾河而戰,乘勝克服洛陽。金人聚四州之兵攻洛陽,翟進之子翟亮戰死。十月,翟進在討伐叛將楊進的戰鬥中殉難。翟興召集民眾與金人再戰,斬楊進於魯山,固守洛陽一帶,金人不敢渡河。建炎四年(1130年,翟興被任為河南孟、汝、唐州鎮撫使,兼知河南府。翌年,大敗金人於洛陽城下,擒殺金帥。紹興二年(1132年,金人命偽齊劉豫攻伊陽,被翟興打敗。三月,翟興部將楊偉被收買,翟興遇害。翟興之子翟琮繼任父職,先後擒偽齊留守孟邦雄,滅偽齊部屬梁進等。
     金中京保衛戰金哀宗天興元年(1232年,中京洛陽被蒙古軍包圍,中京留守強申率2500人堅守,他以市帛為旗,立於城上,士卒赤身而戰,數百壯士往來救應,勢如千軍萬馬。兵器用盡,揀得蒙軍一箭,折為四段,用火藥點燃發射。將士們又造出遏炮,裝入火藥,發射大理石於百步之外,殺傷力很大,所擊目標皆中,致使蒙軍束手無策,連圍三月而不能下。
     李白成克洛陽明崇禎九年(1636年,農民起義軍首領高迎祥遇害,李自成由闖將被推為闖王。崇禎十三年(1640年秋後,李自成率領50騎人馬,經湖廣鄖陽、均州來到河南。當時河南正鬧饑荒,饑民峰起,見李白成到來,從者數萬,聲勢大振。李白成率領農民起義軍占水寧(今洛寧,下宜陽,眾至數十萬。崇禎十四年(1641年正月:李自成攻破洛陽,殺福王朱常洵,發福王府金銀及富室窯藏賑濟貧民,向民眾宣布:“王侯貴人剝窮民視其凍餒,吾故殺之,以為若曹。”於是遠近饑民從者如流,日夜不絕,兵勢益盛,農民起義軍很快發展成為一支強大的隊伍。
     汴洛、洛潼鐵路修建光緒三十年(1904年九月汴洛鐵路勘測工程全麵鋪開,至宣統元年(1909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汴洛鐵路竣工通車,全長183.8公裏。宣統二年(1910年七月五日洛潼鐵路破土動工,民國20年(1931年完工,全長237.216公裏。
     吳佩孚駐兵洛陽民國9年(1920年9月2日,吳佩孚戰敗皖係軍閥段祺瑞,進駐洛陽,同時被任命為直魯豫巡閱副使。10月10日,吳佩孚在西工兵營掛出“直魯豫三省巡閱使公署”、“陸軍第二師司令部”的牌子,西工兵營擴大為1萬畝,擴建營房12000餘間,營市街東建房院百餘所,又建飛機場、操場、閱兵台、廣寒宮、學兵營。洛陽成為直係軍閥統治的最大政治、軍事中心。全國除廣東、雲南、貴州外,均有代表常駐洛陽。河南省長公署也遷至洛陽。
     國民政府遷都洛陽民國21年(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變後,國民黨政府遷都洛陽,定洛陽為行都。國民黨政府駐洛陽老城府衙門(今老城青年宮,中央黨部駐西工兵營司令部舊址,蔣介石及軍事委員會駐第四師範(今洛陽一中西院,行政院駐河洛圖書館,考試院駐周公廟,監察院駐南關貼廊巷,司法院駐城內地方法院(今老城和平巷。同年12月1日國民政府遷回南京。
     洛陽紅槍會民國15年(1926年1月,河南民眾為驅逐省長嶽維峻,聯合成立了民間組織“紅槍會”。這是一個抗拒軍閥、土匪侵擾及苛捐雜稅的帶宗教色彩的武裝自衛團體。洛陽紅槍會西起新安,東到偃師,北起邙嶺,南到龍門,幾乎村村都有。其成員多為農民,也有的被兵匪、鄉紳所把持。成立之初,曾對嶽維峻部發起突然襲擊,也曾與吳佩孚殘部聯合殺害了中共洛陽地下黨領導人王忠秀。此後,曾聚眾反對鎮嵩軍之勒索,反抗張治公在洛陽的統治。馮玉祥占領洛陽後,因嚴禁民間私藏武器,拜對紅槍會進行收編、改編,紅槍會逐漸被瓦解。
     洛陽抗日保衛戰民國33年(1944年春,陷於困境的日本侵略軍發動了以奪取洛陽為主要軍事目標的河南戰役。5月5日,龍門之戰敵得逞後,由洛陽地方民團組成的國軍第15軍和94師守衛的洛陽,成為一座孤堀。麵對數倍的日軍,洛陽民眾和愛國官兵誓與洛陽共存亡。日軍窮凶極惡,每日發炮近萬發,把洛陽炸成一片火海。洛陽民眾、愛國官兵寸土必爭,把每個街巷、民房、溝岔變成戰場,人人當先,個個英勇,白刃格鬥,血染古城。在堅守洛陽的21天中,中國軍隊自師參謀長到士兵,陣亡1.3萬人,僅剩1000餘人。日軍雖被殲2萬,但不斷增援。而擁有重兵的劉峙、蔣鼎文違抗中國軍事最高統帥部命令,坐視洛陽淪陷而不救。5月25日,洛陽淪陷,未退出堀外的愛國官兵全部戰死,無一投降。洛陽抗日保衛戰是中國廣大愛國軍民用血肉之軀譜寫的一首民族正氣之歌。
     解放洛陽戰役1948年3月7日,解放軍陳賡兵團協同華東陳(士矩唐(亮兵團發起洛陽戰役。10日全殲東站守敵,12日攻破洛陽老城四城門,14日夜24時攻克全城,活捉邱行湘,全殲敵18000餘人。3月17日,為殲滅敵人有生力量,解放軍主動撤出洛陽,敵48師、11師及124旅進占洛陽。4月5日,陳賡兵團再克洛陽,全殲守敵1000餘人。中央軍委電賀洛陽大捷:“特向全體指戰員表示慰問之意,尚望繼續努力,為解放江淮河漢而戰。”
     中央確定洛陽為重點建設城市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國家計劃委員會報請毛主席批準,確定在洛陽建立拖拉機廠、礦山機器廠、滾珠軸承廠、熱電廠、銅加工廠等,共占地075000平方米,國家投資78657萬元(第一套人民幣。同時確定洛陽市為重點工業建設城市。
     焦枝鐵路修建1969年10月l日,焦(作枝(城鐵路開工修建。洛陽市段由以郊區民兵l萬人為主的洛陽市民兵團和市民、學生、幹部參加修建。工程團用56天完成隴海鐵路至龍門伊河橋段(全長22公裏的路基任務。焦枝鐵路是洛陽通向湖北、湖南、西南各省的主要通道,它的修建對洛陽的經濟發展起到很大作用1979年10月全線通車。
     中國洛陽浮法玻璃生產洛玻是中國最大的綜合性、特大型玻璃生產企業,世界三大浮法玻璃工藝之一、中國浮法玻璃工藝技術的誕生地。1971年投產第一條浮法玻璃生產線,至今,洛玻已有六條浮法玻璃生產線,可生產最寬3.5m、厚2mm~19mm多種浮法玻璃。
     國務院批準洛陽為第一批曆史文化名城1982年2月15日,經國務院批準,洛陽為我國第一批曆史文化名城。
     洛陽牡丹花會1982年9月,洛陽市人大常委會定牡丹為洛陽市市花,井決定於每年4月15日至25日舉辦牡丹花會。從1983年開始,貫徹“以花為媒,廣交朋友,發展經濟,振興洛陽”的方針。洛陽已連續成功地舉辦了20屆牡丹花會,同時舉辦對外經濟技術交流和貿易洽談活動及牡丹燈會。花會年年辦,年年新台階,牡丹花會在規模、層次、內容和形式上日趨成熟,不斷提高,已成為促進洛陽各項事業發展、洛陽人民引以自豪的盛大旅遊節慶活動。牡丹花會在國內外產生了重大影響。
     洛陽勇士漂流長江1986年6月18日,由王茂軍、郎保洛等8名洛陽青年組成的中國洛陽長江漂流探險隊,從長江源頭開漂,9月24日闖過虎跳峽,11月12日到達上海吳淞口,首次完成無動力漂流長江的壯舉。
     杜康酒節、河洛文化節洛陽汝陽杜康村和伊川的黃得地傳說是當年杜康造酒的酒祖聖地。在改革開放發展經濟的大潮中,洛陽從1987年開始舉辦中國杜康酒節,旨在宣傳洛陽,弘揚酒文化,促進洛陽經濟發展。
    1989年9月,洛陽市舉辦河洛文化研討會,來自北京、西安、鄭州、開封以及港台地區和部分外國學者參加了會議,對中國古代文明的淵源、河洛文化在整個中國古代文明發展中的地位等學術問題進行了討論。其後,洛陽市人民政府1991年開始舉辦一年一度的河洛文化節,吸引海外橋胞回大陸追根溯源,發展洛陽經濟和旅遊事業。
    [楊振北勇鬥歹徒以身殉職]1990年3月12日,洛陽拖拉機廠東關分廠廠長楊振北為保護國家財產,在與歹徒英勇搏鬥時,以身殉職。中共洛陽市委追授楊振北為“模範共產黨員”,河南省委發出號召,學習楊楊振北同誌敢於獻身,勇鬥歹徒的大無畏精神。
     洛陽大化纖項目1992年經國務院批準,由中國石化總公司與河南省合資建設的207萬噸聚酯化纖工程是河南省及洛陽市“九五”規劃和2010年發展目標中著力培育的工業支柱產業。1997年上半年完成對外引進設備簽約及總體設計審計,下半年正式開工。預計總投資81.3816億元、年可創經濟效益銷售收入54.54億元,利稅11.4億元。
     黃河小浪底水利工程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是經國務院批準,集防洪、防淩、減淤、灌溉、供水和發電等綜合效益的特大型控製性國家重點工程項目,總投資預計340億元人民幣。1991年9月1日前期工程開工,1994年9月2日主體工程開工。1997年10月28日截流,2001年12月31日完工。
     黨和國家領導人視察洛陽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來洛陽視察。1958年4月25日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視察偃師東寺莊農業合作社;1960年4月20日國家主席劉少奇視察偃師東寺莊和洛陽拖拉機廠、洛陽軸承廠、洛陽礦山機器廠、洛陽敬事街小學;1961年3月25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朱德視察洛陽;1964年4月17日中央中央總書記鄧小平視察洛陽城市建設和工業企業;1984年4月和1985年10月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視察洛陽市及所屬伊川、嵩縣、欒川、洛寧、宜陽等縣;1986年6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彭真視察洛陽;1990年6月,國務院總理李鵬來洛,視察小浪底水利工程1991年2月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來洛視察小浪底水利工程;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也於1991年視察小浪底;1993年4月,國家主席楊尚昆來洛陽視察;1994年9月,國務院總理李鵬來洛視察小浪底工程,聽取匯報,並題詞;1997年10月李鵬總理來洛,主持小浪底工程截流儀式。
     龍門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0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通過,龍門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