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國與大理皇帝史
字數:5426 加入書籤
大理由來
在後晉天福元年(公元936年),即大理國建立以前,“大理”一詞還沒有見諸於有關記載洱海區域的史籍。司馬遷的(史記)稱洱海附近一帶為“葉榆”,當時洱海也叫葉榆澤(又稱“葉榆水”)。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在這裏設置了雲南(今祥雲)、葉榆(今大理。洱源)、邪龍(今巍山)、比蘇(今雲龍)4縣,隸屬益州郡;東漢、蜀漢、晉、南朝,先後歸入永昌、雲南和東西河陽等郡屬。唐開元甘五年(公元737年),蒙舍詔(在今巍山)的皮邏閣在唐朝的支持下統一了六詔,建立了南詔地方割據王朝,於公元739年遷都大和城(又叫太和城,在今大理太和村西)。到了閣邏鳳的孫子異牟尋又遷都羊苴咩城(即今大理城)。在南詔統治時期,在這個區域一直無“大理”之稱。
南詔是封建軍事奴隸製性質的政權。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奴隸製度行將被新興的封建領主製所取代。反映在南詔統治集團內部便出現了貴族豪強趁南詔政權衰微之機,內則清平官(即宰相)專政,外則節度使(即都督)擅權的混亂局麵。在清平官和節度使中,大多數是代表新興封建領主勢力的先進漢族和“白蠻”大姓豪族,其中以鄭、趙、楊、段的勢力最大。這種狀況,造成了新舊勢力之間互相爭奪政權的局麵。
公元897年至公元902年,權臣鄭買嗣在廣大人民反對南詔統治者的大勢下,先後殺了南詔王隆舜及其子舜化貞,奪得了政權,改國號“大長和”。在大長和國建立後36年,權臣東川節度使楊幹貞殺了鄭隆旦(大長和國三世國王),滅了大長和國,擁立清平官趙善政為國王,國號“大天興”。過了10個月,楊幹貞又廢趙善政而自立為王,國號“大義寧’”。在南詔滅亡後短短的30多年間,這裏像走馬燈一樣先後發生了三個短命政權的交相更替。由於彼此間的混戰及實行苛政重賦,引起了奴隸、自由民及各部落百姓的紛紛起義。這時,南詔派往通海的節度使段思平(白族,大理喜洲閣洞垮村人,為南詔開國功臣段儉魏之後)把持地方勢力,以“減爾稅糧豐,寬爾諾役三載”的諾言,與滇東“三十七部”的貴族反抗武裝在石城(今曲靖)會盟,於公元937年率軍到達洱海,攻破龍尾城(今下關),打垮了楊幹貞,占領了羊苴咩城(今大理縣城地區),滅了“大義寧國”,建立了號稱“大理國”的新政權。據史書記載,段思平建立政權之後,“更易製度,損除苛令”,可見他改國號日“大理”,就是要大大調理各方麵的關係,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理”與“治”同義,“大理”即是“大治”的意見。
從此,“大理”一詞便被沿襲成為以洱海為中心的白族地區的專有地名。
蒙古憲宗三年(公元1253年),忽必烈“革囊渡江”征雲南,滅大理國,後建雲南行省,國王段氏被任為大理世襲總管。蒙古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置大理路,轄境包括現今大理、洱源、規山、祥雲、永平,以及姚安、大姚、保山、騰衝等地,治所在羊苴咩城。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將大理路改為大理府(雲南內地共設有助個府),轄境相當於現在的大理、祥雲、賓川、洱源、雲龍等縣。這當中,作為洱海周圍的大理縣也數易其名,元朝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置太和縣,1913年改名大理縣,羊苴咩城也就改稱大理城。
由此可見,“大理”一詞作為專有地名,是段思平建大理國後才出現的。
1胡蔚本(南詔野史)記載:“德宗甲子興元元年,牟尋遷居史城,改號大理國”。但此書成書較晚,史料多不確切。又《元史,地理誌》記載:“至異牟尋又遷於喜郡史城,又徙居羊苴咩城,即今府治,改號大禮國。”於是,有一種說法認為大理的得名可能與此有關。
2有一種說法認為,“大理國”的“大”字是限製詞,和“大長和國”、“大滅興國”、“大義寧國”的“大”字同義。
文獻名邦大理
段思平,大理喜洲院榜村人,南詔清平官段忠國六世孫,布燮段寶隆子,段家世世是南詔的大軍將、軍將、南詔設置通海節度使,由段氏所主。段思平善於撫納部眾,為討伐楊幹貞,他得到好友善巨郡(永勝)城守高方的支持,並借了東方黑爨、,鬆爨等三十七部兵,攻入羊苴咩城,推翻了“大義寧”,楊幹貞敗死,段思平於後晉天福二年(937年)即位,建國號大理。仍以羊苴咩為都城。封董伽羅為清平官,高方為嶽侯,免三十七部瑤役三年;赦有罪無子之人,驅逐楊氏邪臣,罪大的交罰爽明正典刑,表揚忠良、更改不良製度,除去苛令,因此遠近歸心。
大理國製度,多因襲南詔,加強文官統治,疆域基本上是南詔版圖。段思平在位八年死,子思英立,被思平弟思良廢為僧,思良自立為帝二年死,子思聰立。宋王朝建立,開寶元年(968年),大理致書宋朝廷,要求通好。宋北方未定,無力顧及西南,從此大理地方政權數十年不與宋朝廷往來。思聰死,子素順立,開寶二年(969年),大理東部發生邊亂,延眾鎮長宗奇、求州首領代連弄兔攻陷糜乃等三邑,素順派都統長皇叔布燮段子標、都監三軍禮樂爽長附馬布燮段彥貞等統軍平定邊寨,誅代連弄兔等,同時討伐了郎羽、阿房、田洞,會集三十七部首領在石城(曲靖)會盟、頒賞。素順死,子素英立。
段素英篤信佛,刺文著述《傳燈錄》舉行開科取士,以和尚讀儒書者應考,這些人稱“釋儒”,官吏多從釋儒中選任。素英死,子素廉立,素廉無所為,傳位素隆,素隆禪位為僧,素謙之孫素貞立,素貞也禪位為僧,傳孫素興,素興荒淫被廢,群臣立思平玄孫思廉。
思廉時,儂智高在兩廣建立大南國,兵敗逃入雲南,降於大理國,宋募死士入大理求取依智高頭,大理殺其頭送邕州知事蕭立注,從此大理與宋有了交往。
宋嘉佑八年(1063年),姚州楊允貢叛亂,被嶽侯高智升平定,思廉封他為德侯,賜給白崖、禾匈兩地,又晉封繕闡(昆明)侯,子孫世襲。思廉禪位為僧,子廉義立。
廉義在熙寧九年(1076年),派使者入貢宋朝廷,獻貢金裝碧玫山、氈、剡、刀劍、犀皮甲、鞍轡。後四年廉義被楊義貞殺死,高升泰起兵殺楊義貞,立廉義侄素輝,以智升為布燮,子高升素為繕闡侯。素輝因高氏勢逼避位為僧,高氏立思廉孫段正明,高升泰為相,弟高升祥為繕闡侯。正明禪位為僧,高升泰於宋紹聖元年正位,建國號‘中國”。升泰既平楊義貞,為清平官兼九爽威力越重,至登王位,在位二年後病重,死前鑒於前代鄭、趙、楊三家不能長久.遺囑子泰明還位於段氏。升泰死,高泰明立段正明弟正淳,泰明自己為相。
段氏複興(大理國又稱後理國),政令都出自高氏,人稱高國主,段氏徒擁虛位。緬甸、波斯、昆侖等國進貢,先見高國主,然後朝王,高氏為久遠計,大封子弟於永昌、昆明、建昌、鶴慶、楚雄等重要地方,使權力集中在高氏家族。宋崇寧二年,大理派遣高泰連奉表朝貢宋帝,求取經典書籍,得到六十九家,藥書六十二部。一年後正淳禪位為僧,子正嚴立。
段正嚴,又名和譽,勤理政事,即位時各方入貢,而三年後,東方三十七部反,相國高泰明用兵平定。政和五年(1115年),緬甸朝貢金花犀象,政和六年大理派遣李紫球、楊苛樣,李伯樣向宋朝廷貢馬三百匹,麝香、牛黃、細氈、碧玫山等物,宋封段正嚴為雲南節度使,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上往國大理國王,大理與宋朝的聯係增多。大觀四年,大理地震,倒十六寺,壞民居無數,靖康元年(1126年)五月,都城羊苴咩大火災,焚燒三千九百家。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以後,宋朝廷年年向大理買戰馬,在邕州橫山寨設置提舉司,買馬逐年增多,由五百匹到二千四百匹,後增至每年三千五百匹。羅殿、特磨、自杞等部(在貴州、廣西、雲南邊界地方)也到大理買馬,轉手賣到橫山寨。民間往來貿易也多,大理刀、細氈、犀皮甲、麝香、牛黃、長鳴雞等貨物都賣到內地。段正嚴在位時間長,年老禪位為增,子段正興立。不久段正興禪位為僧,子智興立。
公元1115年以後,大理與內地不僅貿易頻繁,文化交往亦大增,官方、民間都有交流,宋乾道九年(1173年)大理李觀音得、董六斤黑、張般若師等二十三人到橫山賣馬,有一件文書上載,需要《文選入《五臣注》、《都大本草廣注》、《五藏論》、《大般若經》、《十大會序》、《初學記》、《張孟押韻》、《切韻玉篇》、《集聖曆》、《百家書》各類;並需瓷器、琉璃壺、沉香木、甘草、石決明等藥物。一文書上還說:“古文有曰:察實者不留聲,觀行者不識詞,知己之人,幸逢相接,言音未同,情慮相契”;這些賣馬人文化如此,可見當時大理文化的一斑。
智興最信佛教,在位時修六十寺院,並加修龍首關、龍尾關,加強羊苴咩都城的防禦。段智興死,子智廉立,派人到宋朝求得大藏經一千四百六十五部,放置在都城內五華接。在位二年死,傳弟智詳。
段智詳剛登皇位,三十七部反,智詳到尋甸地方平了叛亂,封高觀音隆為繕闡王、高光日為繕闡演習(大府主將)、高太詳為相國,舉用賢能,培養人才,農業豐收,國家治理得好。後禪位為僧,子祥興立。
宋淳佑四年(1244年),蒙古出兵靈關,遠征大理,祥興派高禾為將,在九河戰死,宋派使到大理祭吊,祥興死,子興智立。
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年),太弟忽必烈伐大理,八月到臨洮,兵分東、西、中三路,過大渡河,渡金沙江,直進龍首關。大理國相高太祥守大理。十二月十二日,忽必烈率領兀良合台等部隊入關,十三日攻克大理都城,段興智奔逃繕闡,高太祥退到姚州。忽必烈命令姚樞裂帛為旗,上寫止殺個,分頭號令各街巷,軍民安定。姚樞搜集了大理圖書檔冊。高太祥在姚州被俘,被殺於五華樓下。兀良合台攻克繕闡,俘段興智,憲宗赦了他,命他仍守舊地。大理國從段思平至段興智,傳二十二代,三百一十六年至此滅亡。
大理曆代國王世係表
段思平――段思英――段思良――段思聰――段素順――段素英――段素廉――段素隆――段素真――段素興――段思廉――段廉義――段素輝――段正明――高升泰――段正淳――段正嚴(和譽)――段正興――段智興――段智廉――段智祥――段祥興――段興智。
元人對大理段氏還是很優待的,讓段家的後代改稱大理總管,繼續統治大理。
自段興智後,大理曆代總管如下:
一代總管段實,段興智之弟,
二代總管段忠,段實之弟,
三代總管段慶,段忠之子(這位混得不錯,娶大元公主當駙馬)
四代總管段正,段慶之弟
五代總管段隆,段慶之弟,
六代總管段俊,段隆之子
七代總管段義,段隆族弟
八段總管段光,段隆之子,
九代總管段功,段光之弟(娶梁王女阿蓋公主)
十代總管段寶,段功之子
十一代總管段明,段寶之子
十二段總管段世,段寶之弟。
明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滅了大理,把段明段世抓到京城,大理歸中央所有,大理段家統治結束。從段思平(公元937年)到段世(公元1383)年,段家統治大理一共四百七十六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