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圖書館

字數:1568   加入書籤

A+A-


    我國古代圖書分為四部,四部的名稱和順序是在《隋書?經籍誌》中最後確定下來的。四部是哪四部,怎樣劃分的呢?
    經部:指儒家學說。儒家經書開始有五部,即詩、書、易、禮、春秋,稱為“五經”,從唐代到宋代,形成十三經,即易、書、詩、周禮、儀禮、禮記、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
    史部:指記載曆史興衰治亂和各種人物以及製度沿革等的曆史書。遠在四千多年前,中國即有曆史的記錄。各種體裁的曆史著作都屬於這一類。司馬遷的《史記》為中國正史的開始,以後幾乎每朝一史,共有二十四史。此外古史、野史、法典、地誌、職官、政書、時令等,凡記事的書籍均歸入史部。
    子部:指記錄諸子百家及其學說的書籍。春秋戰國之際,學者輩出,百家爭鳴,哲學、名學、法學、醫學、算學、兵學、天文學、農學十分發達。每家著書一種,後人因為次於經書而成一家之言,所以稱為子書。道教、宋明理學、清朝的考據學也都歸入子部。
    集部:凡曆代作家的散文、駢文、詩、詞、曲等集子和文學評論著作,均歸入此類。屬於一人專有的稱為別集,匯選若幹人的作品稱為總集,有關詩的集子稱為詩集。
    我國古代的圖書館在我國,關於圖書的起源,《易?係辟上》說:“河出圖,洛出書”。可見在周代以前早已有了藏書之舉了,不過沒有載於典籍罷了,到了周代就有了“史”這一官吏,來掌管四方之誌、三皇五帝之書。《史記》說,老子曾任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班固的《漢書?藝文誌》也說,老子做柱下史,博覽古今典籍。可見老子擔任過當時的圖書館館長是確鑿無疑的了。孔了周遊列國,得讀120國的書籍。楚左史倚相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墨子也說,他自己曾見過百國春秋。當時圖書館之多,藏書之豐富,於此可見。西漢政府重視圖書事業。漢武帝時第一次由政府下令在全國征集圖書,在宮內建立了頗具規模的收藏圖書的館舍。有人說這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次見諸文字記載的圖書館。隨後由劉向父子開始了我國曆史上政府圖書館的第二次校書編目工作。但以上所說恐多係國家典藏,非普通人能夠借閱的。
    那麽我國公共圖書館是從何時開始的呢?
    按一般的說法,我國公開圖書館應推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端方督江蘇時創立的江南圖書館為最早,當然,從命名來說這可以說是最早的,但實際上,卻可以追溯到南宋。據《廣信府誌》記載說:“紹熙、慶元間(南宋光宗和寧宗年號,1190-1200年),直敷文閣趙不迂(晉臣)建書樓於江西鉛山縣以供眾覽。謂邑人舊無藏書。士病於所求,乃儲書數萬卷,經、史、子、集分四部,使一人司鑰掌之。來者導之登樓,樓中設幾度,俾能縱覽。”另外,在《稼軒集詞題》中也有記載說,有個名叫鄭文英的人,在福州建了一座“巢經樓”,樓旁設“尚友齋”儲備了不少圖書,需要借書的人可以在齋中自行取書閱讀,但不得攜出。
    這兩上事例,都和現代圖書館設置的閱覽室十分相似。由此看來,我國公開的圖書館,已有近800年的曆史了。
    當然,1907年創辦的江南圖書館可視為我國近代圖書館創始時期最早的之一,最早的還有湖北省圖書館,其前身創建於1904年。1905年湖南圖書館創建。這些近代圖書館都是以“圖書館”為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