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
字數:6851 加入書籤
王煦檉揚州,地處江淮平原的南部,南臨長江,北接淮水,中貫大運河,東通海洋,四周河渠縱橫,交通十分便利。氣候溫暖濕潤,土地肥美,有豐富的魚鹽農產資源。從春秋戰國吳王夫差建城起,到唐朝達到了鼎盛時期。不僅對國內有繁忙的漕運、鹽運,且與日本、朝鮮、東南亞和阿拉伯都有國際貿易往來。兩千四百多年來一直是一座文化名城,東南地區的一大都會。“淮海雄三楚,維揚冠九州”概括了它在全國的地位。
揚州之名,起自《禹貢》,從淮水以南,直到東海,都屬於它的範圍。魏晉南北朝時,楊州是全國大一級行政區,它的州治設在建康(今南京),自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在揚州設置總管府時才始稱楊州,一直沿用至今。
今揚州市,古為邗國,春秋戰國時屬於吳。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為了北伐齊,爭霸中原,於是開邗溝,溝通江準,長約一百五十公裏,為我國曆史上最早的運河。同時又在邗溝的西麵築邗城,這是揚州建城之始。邗城的位置,“北抱雷陂,西處蜀岡”。蜀岡是一條東西延伸的黃土岡,西自儀征、六合,東至灣頭,高出地麵約十到三十米。它的南麵就是長江的河漫灘了。雷陂指的是上下雷塘等一連串的小湖泊,它們對古代居民生活用水、灌溉農田起過長時期的作用。邗城的遺址至今還保留在蜀岡上,雖屢經曆代重建、改建,但其位置一直未變,而且至今還有一條古邗溝,從此流經黃巾壩至灣頭入裏運河。
其後,楚懷王於公元前319年城廣陵,從此廣棱之名一直沿用下來。秦始皇統一中國,實行郡縣製,廣陵屬九江郡,稱為廣陵縣。漢高祖劉邦封兄子劉濞為吳王,都城就設在廣陵城。劉濞利用這裏豐富的自然資源,“采銅以為錢,煮海以為鹽”,使“國富民眾”。他還開了鹽運河,也叫邗溝,並築廣陵城,城周“十四裏半”,範圍就更擴大了。
三國曹魏移廣陵郡治於淮陰,廣陵故城屬孫吳的揚州。東晉和南朝宋、齊、梁、陳建都在建康,廣陵是建康的外圍,也由揚州統轄。這一時期,北方有數以百萬計的移民從中原南下,江淮平原經過二三百年的墾殖開發,農業手工業得到迅速的發展。隨著生產技術的改進,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商品經濟的繁榮,運河沿線城市不斷興起,地扼邗溝入長江的廣陵,發展更為迅速。
隋統一全國前,隋文帝楊堅出於平陳的需要,曾於開皇七年(公元587年)開邗溝,從山陽(今淮陰)到楊子(今揚州三汊河附近)入江。煬帝楊廣是個奢靡無度的皇帝,他調動幾百萬勞動大軍,開鑿全國規模的大運河。從大業元年(公元605年)起,以六年時間開鑿邗溝、廣濟渠(唐宋稱汴河)、永濟渠和江南運河,溝通江、淮、河、海四大水渠,邗溝在其中段。煬帝駕龍舟通過運河,三次南下楊州。北自雷塘,南至長江邊上的楊子,都是煬帝在揚州活動的所在。此舉在客觀上對推動楊州的繁榮起過一定的作用。最後這個暴君在全國農民大起義的浪潮中,被部下所殺,葬身在雷塘邊,再也回不到長安、洛陽去了。
隋唐以後,隨著江淮、太湖流域成為全國的糧倉,全國經濟重心已轉移到南方,而政治中心還在北方。因此就有必要把南方的糧食北運,供應王室及其所屬龐大的官僚機構和軍隊而舉辦“漕運”,隋開的南北大運河正好起了這一作用。地扼邗溝入江處的楊州,以其優越的地理位置,隨著漕運的日益重要而繁榮起來,到中晚唐而達高氵朝。
由於長江在鎮揚段北岸不斷堆積,江岸早已從蜀岡下南移到揚子。繼而在唐初,江中的瓜洲日益擴大,使得本來作為揚州外港的揚子離江漸遠,漕船必須繞道迂回數十裏,才能到達,而且還易為長江的風濤所吞沒。到唐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潤州刺史齊於是開伊婁河“二十五裏”,由瓜洲直達揚子,當時叫新河。大詩人李白稱:“齊公開新河,萬古流不絕,豐功利生人,天地同朽滅。”他所指的即此事。今天叫古運河,也叫瓜洲運河。從此蘇、鬆、常、杭、嘉、湖過江來的漕船,都在瓜洲進入新河,並在揚州停留,或者換船繼續北運,通過邗溝、淮河、汴河而達洛陽、長安。同時,從淮南海邊來的鹽,則通過鹽運河集中到揚州。唐代宗時長安鹽貴,也還從揚州運去三萬斛,通過運河,隻四旬就到達了。米和鹽是與國計民生攸關的物資,唐代設鹽鐵轉運使駐揚州,專理漕運和鹽運。
從長江運往揚州的貨物,有浮梁的茶葉,豫章(今江西)的木材,景德鎮的瓷器,四州的蜀錦、藥材等。在當時楊州的藥市上,可以買到各地的各種藥材。揚州本地又有冶煉、造船、皮革、絲織等有悠久曆史的手工業。揚州的銅鏡多而精美,至今出土的銅鏡有各種動植物和人物故事的紋飾,說明冶煉技術和工藝製作水平之高。唐代中葉曾在揚州設置十個造船工場,造大船以通江淮。此外還有製蔗糖、金銀器和各種玉石雕刻、絲織品等手工業,分工細密,部門齊全,為商品交換提供了廣泛的基礎。近年出土的各種青瓷、白瓷以及唐三彩等,為數多而精美,說明揚州還是個瓷器集散地。因此中原的一些富商大賈,都要到揚州來經商發財。所謂“腰纏十萬貫,跨鶴上揚州”,生動地描繪了這些多財善賈的商人的經商活動。
唐時揚州不僅為全國性的商業都會,而且又是一個國際貿易港。當時從東南亞各國以及波斯、大食(阿拉伯)等國都有到揚州來經商的。為此在楊州和廣州特設管理對外貿易的市舶司。揚州與廣州、泉州、明州(今寧波),並列為四大口岸。唐中葉揚州市上的胡商多至千數,他們販賣的商品多珠寶、藥材和珍奇異貨。日本遣唐使船來華共十九次,八世紀初,多取南路入長江口在揚州登陸。天寶十二年(公元754年),我國揚州高僧鑒真東渡日本,即乘第十次遣唐回國使船從揚州揚帆啟航的。鑒真把盛唐時期的佛學、醫學、書法、繪畫、建築等知識技藝傳播到日本,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麵作出了偉大的貢獻。
“街垂千步柳,霞映兩重城。”這是唐杜牧詠揚州的詩句,反映了唐時揚州的城市景觀。兩重城指的是蜀岡上的子城和蜀岡下的羅城。子城又稱牙城,為官衙所在,那是在漢廣陵城址上建築起來的。至今子城的遺隍斷塹還很清楚,當地還有東華門、西華門、北水門等舊稱。羅城為商業居民區。它北抵蜀岡,東臨黃巾壩,西與子城的西壁直線相連,南至令古運河一帶。但地表的土垣已很隱約了。近年在遺址附近出土的城磚,上有“羅城”、“羅城官磚”、“羅城務官”等字樣,可證確實存在過羅城。聯係到1975年在今城西部發掘的唐代手工業作坊,包括金屬熔鑄和製骨的遺跡,可能就是在羅城的西緣。
城中的坊裏街道,象棋盤格子一般,有一條橫過羅城中部的十裏長街,市井相連,店肆羅列,夜市千燈,邈若仙境。“春風十裏揚州路”,到處是一片繁華的景象。城中有幾條縱貫南北的官河(漕河),南接伊婁河,北通邗溝,作為漕糧中轉、商品往來和城市交通供水的主幹。1978年又在揚州出土唐代木橋橋樁和木船,並發現淤塞的古河道,在羅城中部偏西,很可能就是當時官河之一。當時揚州河渠四達,帆檣林立,舷舷相摩,滿載各種貨物,南來北住。河上還有許多橋梁,“二十四橋明月夜”描繪了水郭的風貌。子城和羅城,東西約三點四公裏,南北約五點九公裏,麵積約二十平方公裏。
唐初設楊州大都督,準南節度使同治揚州,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州”又不是大行政區了,僅領四縣,其後分江都縣,合渠以東置江陽縣,以揚子鎮置揚子縣,到天寶元年(742年),廣陵郡領七縣。因此,自唐以後廣陵故城,又稱“郡城”、“州城”或“府城”。
到了唐末,揚州在軍閥混戰下,遭到了毀滅性的摧殘,已是“二十四橋空寂寂,綠揚摧折舊官河”的景象。南唐李建都金陵時,曾以揚州為東都。宋建都汴京(今開封),揚州仍是漕船中轉、財賦上調、商業往來的所在。北宋時大江東南以至五嶺蜀漢的貿易多出其下。但那時居大運河入江的真州(今儀征),在商業上有逐步取代楊州的趨勢,而海上的貿易又為華亭(今鬆江)和江陰所取代。因此,揚州在國內國際貿易上的地位日益下降,和唐朝比起來,尚不及唐之十分之一。“十裏樓台歌吹繁,揚州無複似當年”,做楊州太守的歐陽修不得不發出這樣的慨歎。北宋時的州城在唐羅城的東南部,北抵柴河,西界保障河,東和南為運河所繞,這是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所開鑿的,唐時城內的官河便逐漸淤塞縮小成為市河,以後往來船隻就取道城外了。到南宋因揚州在軍事上抗金的衝要,擔負著“統淮、蔽江、守運河”的任務,所以把它看做“國之北門”,派重兵駐守,並在原有的基礎上築城,稱宋大城。後曾兩次受到金兵的侵擾破壞。到南宋末年,在蒙古軍壓境的形勢下,賈似道、李庭芝先後做兩淮製置大使時築城守揚,在蜀岡上築寶佑城。較唐子城略小。它與宋大城之間又築夾城,以通往來。李庭芝為了鞏固防禦又加築平山堂城,在今蜀岡上還能看到它的遺隍斷塹。在蜀岡出土的“大使府造”城磚,顯然是它的遺物。元兵南下時,“宋三城”也就隨之毀壞了。
元、明、清三朝建都北京,漕運以河運與海運並用,漕船從鎮江先在瓜洲起卸屯儲。忽必烈時東遊的意大利商人馬可?波羅還曾看到“由是滿載之大船,可以從此瓜州城行至汗八裏大城(今北京)”。明初運河經過整修,又成為南北交通的動脈,楊州也重新成為兩淮鹽的集散地。明中葉以後,資本主義經濟開始萌芽,城市更趨繁榮,商業和手工業也多獲得發展。明初截取宋大城西南角所築的城,已不能容納日益增多的人口,而向東靠運河方向發展。嘉靖時在倭寇侵擾下,又在揚州城東的商業區築城。前者稱為舊城,後者稱為新城。新舊城合起來城周約五公裏餘,麵積九平方公裏。這基本上是明清以來到今天的揚州市區了。
十七八世紀的清代,揚州在表麵上達到了繁榮時期,鹽業起了重要作用。一些鹽商取得販鹽的專利,殘酷地剝削鹽民,所繳納的鹽稅,為清政府的一大財源。揚州手工業有悠久的曆史,這時有一些高檔商品,例如錦緞、絹匹等絲織品,香料、玉器、漆器、刺繡等裝飾品出現於市場。歌壇、劇場、茶樓、酒館也應運而興。商人最初以徽商居多,其後湖廣、浙紹、嘉湖和商也接踵而來,掌握了各個行業。官僚豪紳富商們構築住宅園林,爭奇鬥勝。再加上康熙、乾隆兩朝皇帝多次南巡,仕紳鹽商競相奔走供奉,對這種表麵上的繁榮更起了催化的作用。
這時,大運河繞城東南,北城濠與運河相溝通,天寧寺下的禦碼頭,就是北城濠上作為皇帝上岸接駕用的,至今猶存。市河(今汶河路)縱貫舊城南北,與商業大街並行。這種前臨街後臨河的建築布置,在江南水鄉常可見到。在新舊城之間的城河,又稱小秦淮。遊艇從小東門到大東門,一路可以順北城濠通城西的保障河。清雍正年間開保障河,使得虹橋、長春橋、蓮花橋之間一段水麵開闊,俗稱瘦西湖。沿湖因水構築亭園,綠楊盈堤,水木明瑟,連綿形成一條長長的風景帶。蓮花橋上建五亭,中亭略高,四亭分列,朱漆黃瓦,結構別致。橋建於乾隆年間,為國內所獨創,其旁有覆缽式白塔一座,與橋相掩映,更增景色之美。
揚州園林,早在明萬曆年間就築有梅花嶺,疊山為石,周以亭台。清初揚州有南園、賀園(東園)、治春園、筱園等名園,康熙時就有“八大名園如圓卷”之稱。乾隆屢次南巡,一些豪紳鹽商為邀功請賞,大修園林,例如天寧寺的行宮禦花園、大明寺的東園、西園,以及九峰園,萬石園(汪園)、意園等都很有名。瘦西湖一帶更是“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台直到山。”市內到處栽花種竹,點綴庭院,全城園林數以百計。“杭州以湖山勝,蘇州以市肆勝,揚州以園林勝。”一時成為定評。
揚州曆代為文人薈萃之地。唐代大詩人李白、白居易、劉禹錫、孟浩然、張祜、杜牧、李紳、韋莊等都曾到過或生活在揚州,為揚州譜寫了許多傳誦千古的詩篇。宋代文壇領袖歐陽修、家蘇軾都曾任過揚州太守。今蜀岡大明寺內的平山堂就是歐陽太守首建,他常在此舉行詩文酒會,主持文壇,被傳為佳話。明清兩代,揚州成為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的文化中心。在乾隆行宮花園中建有文匯閣,收藏《圖書集成》和《四庫全書》全部。揚州又為雕版印刷中心之一,康熙時江寧織造曹寅在此匯刻《全唐詩》,乾隆時又在此將元明清雜劇匯編為《曲海》。李鬥《揚州畫航錄》中所記來揚州的名畫家詩人就有八十多人。詩人王漁洋、古文家姚鼐、詞曲家蔣士銓等都是一時在揚州活動的名流,以石濤開文人寫意畫風之先的揚州畫派有金冬心、鄭板橋等“楊川八怪”,在畫壇別樹一幟。當時揚州人口日增,市民階層迅速壯大,對文化藝術的要求日益迫切,從而促進了淮揚戲,揚州評話等戲曲的發展,《揚州畫航錄》中就記述了當時著名的演員和藝人。
但是,這種表麵上的繁榮是建築在封建末世殘酷剝削鹽民、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基礎上的,少數官紳鹽商把楊州當做樂園,盡情揮霍,過著奢侈無度的生活。當然這種“繁榮”是難以維持長久的。乾隆以後沒有多久,鹹豐年間太平天國農民革命運動席卷全國,太平軍曾在揚州三進三出,揚州遭到清兵的嚴重破壞。此時西方資本主義侵略勢力動搖了我國長期的封建社會,自從五口通商和津浦鐵路通車,以及淮北鹽場興起,揚州在經濟上、交通上的地位一落千丈,到清末民初就很快衰落了。
建國以後,在六十年代建成江都水利樞紐,利用長江對裏下河地區進行排灌,使該區免除了旱澇災害。農業生產水平提高很快,糧食畝產達一千四百多斤,比建國前增長了四倍多。
揚州的工業建設也有很大進步,從建國前兩三個工廠,發展到一百多家。首先發展紡織、食品、化學工業,以後又發展了汽車、拖拉機、柴油機、電訊、儀表、造船等工業。今後將圍繞支援農業和發展對外貿易為主,抓好電子、化纖、機械和工藝美術等工業的發展。富有地方特色的揚州傳統工藝,例如漆器、玉雕、刺繡、剪紙等已放出異彩,產品暢銷國內外。
在揚州的對外交通方麵,裏運河在1958年拓寬兩倍,同年新開從灣頭到六圩的大運河,使裏運河入江呈一直線,於是六圩和瓜洲同為楊州的外港,1958年又從江都到海安開新通揚運河。揚州的公路也四通八達,東到南通,北到淮陰,西到南京,南到六圩渡江至鎮江。
現揚州建成城區麵積十六平方公裏。城市布局在北部從黃巾壩到灣頭,分布著發電廠和鋼鐵廠,從灣頭到六圩新開大運河的兩岸分布著化肥、機械、造船、晶體管等工廠,在城南寶塔灣地區又是一個新興工業區。市中心國慶路、渡江路與廣陵路、甘泉路的十字交叉處為商業區。城西是文化區,有揚州師範學院、蘇北農學院、揚州醫專和揚州中學等院校。原來的舊城和新城區已拆除城牆,打成一片,為居民區,市內小街小巷,曲折幽邃,故揚州又是有名的“巷城”。
古城揚州至今還保存著原有的城市風貌。目前大小園林尚有三十餘處,典型的要推片石山房、個園、寄嘯山莊、小盤穀、逸圃、怡廬和蔚圃等。從瘦西湖到平山堂一帶是風景秀麗的遊覽區,長堤煙柳,一路亭台,過五亭橋到蜀岡,古木參天,梵寺掩映。這裏有始建於隋唐的大明寺,有北宋歐陽修建的平山堂及後人為紀念歐陽修而造的歐陽祠,有建於清乾隆年間的西園。1973年在大明寺內又修建了富有唐代建築風格的鑒真紀念堂。在蜀岡北還有古廣陵城的遺址,遺隍斷塹,依舊可尋。在城內新辟的石塔路上,保存有唐代木蘭寺的一座五層石塔和年逾千載的唐代銀杏。在東城外運河東岸高岡上,有西域先賢普哈丁的墓園。普哈丁是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第十六裔孫,於南宋鹹淳年間來揚州傳教,並創建了仙鶴寺,為國內伊斯蘭教的聖地。城北梅花嶺側有明末民族英雄史可法的衣冠塚,建有史可法紀念館,與揚州市博物館相鄰。城南的文峰塔建於明萬曆年間,矗立在古運河畔,迎送著運河中南來北往的船隻。今後揚州將建成以輕工業為主的風景遊覽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