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

字數:6588   加入書籤

A+A-


    汪永澤蘇州市是著名的江南古城,在長江三角洲的太湖平原中部,地當京杭運河和京滬鐵路交會處。蘇州及其近郊素有“一山二水七分田”之稱。這裏既有田園之美,也有山水之勝。地勢西高東低,最高峰南陽山海拔三百三十八米,平原海拔一般在五米以下。
    從蘇州西郊直到太湖沿岸,平原上兀立低山丘陵,連綿不斷,海拔多在二百米上下,構成湖光山色之美。除遠郊的鄧尉、穹窿、七子諸山外,尤其在花崗岩侵入體形成的天平、靈岩等山,岩石受到風化侵蝕,壘壘大石,雜亂無章,更形成一種優美的特殊景色。城邊的虎丘山,原名海湧山,由噴出岩組成,風景更是奇特秀麗。
    蘇州市北、東、南三麵,為平原河網地區。這裏湖蕩羅列,河道縱橫,有陽澄、金雞、獨墅等湖群。尤其是蘇州市扼太湖下遊河道的咽喉,北行有元和塘通常熟,再經由梅李塘到滸浦入江,東行有婁江、吳鬆江通昆山。前者經由瀏河到瀏河鎮入江,後者經由蘇州河到上海入黃浦江轉長江,京杭運河由西北而東南,繞城西、城南兩側,通住吳江以達杭州。自古迄今,蘇州水運稱便。
    蘇州也是一座美麗的園林城市,城內城外,街道、河道縱橫交織,橋梁處處,自古就有水城之稱。蘇州還是江南重要的文化藝術中心,尤其是絲織、刺繡和園林建築,更是譽滿古今,馳名中外。
    根據曆史文獻記載,約在公元前十一世紀的商代末年,有以泰伯、仲雍為首的周族人,自今陝西岐山縣來到江南,與土著荊蠻族相融合,形成一個部族,居梅裏平墟(今無錫梅裏鄉)。泰伯被擁為君長,自號勾吳。這就是吳國創建的傳說。泰伯死,仲雍繼位,後傳至諸樊,乃於周靈王十二年(公元前560年)南遷,不久便在今蘇州城西南建立吳子城。又傳四世至吳王闔閭,才在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年),委派伍子胥設計,建闔閭大城。蘇州建城始於此時。
    據近年來對太湖平原的形成和古文化遺址發掘的研究,證實早在六千年前,大江南岸的江岸線,已大致沿今江陰、太倉、鬆江、金山一線構成半弧形。古三江(鬆江、東江、婁江)水道的匯合處,約在今蘇州東南十五公裏的地方,岸闊水深,利於水運。考古者在唯亭草鞋山等地發掘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也證實了遠在五千多年前,今蘇州一帶的古居民,已具有相當發達和一定特色的原始文化。到了春秋時代,吳國就在此古文化基礎上,於姑蘇山東北,太湖平原的中部,低丘與平原的過渡地帶,潮水不易侵襲的地方,在伍子胥精心的設計下,營建闔閭大城。此城地址的選定是經過周密考慮的。
    闔閭大城“城周四十七裏”,雖屬土城,但很堅固。在將近兩千五百年前,就有這樣規模宏偉的大城,世界上實屬少有。闔閭大城開八個陸門,據傳是“以象天之八風”,開八個水門,據傳是“以象地之八卦”。又在城內外,開鑿了很深的護城河。因此兩千多年來,蘇州城垣雖屢毀屢建,但城垣的範圍、位置卻改變不大。
    吳國為了謀取霸業,鑄造的兵器是很著名的。闔閭城內就曾出過歐冶子、幹將兩個冶煉名匠。還征用大量民工,改進原有的水道交通。向北開鑿了自蘇州經望亭,循孟河通往長江的河道,北開邗溝,引江水東北通射陽湖,再西北至今淮安末口入淮。向南鑿胥浦,自太湖經澱山湖、湖,到達今浙江北部,企圖西攻楚國,北伐齊國,南略越國。吳國還精練水師,造有王侯們乘坐的大型戰船“”,士兵們乘坐的三種不同型號的“三翼”戰船,可見江南水鄉造船事業發展得很早。
    戰國初年的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吳為越所滅,周顯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楚又滅越。秦置吳縣,力會稽郡治。南朝陳禎明元年(公元587年)改為吳州。
    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滅陳,因姑蘇山(一名姑胥山)在吳,乃改吳州為蘇州。這是蘇州名稱之始。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隋兵完全占領江南,隋將楊素以蘇州非設險之地,奏請遷城,遂把蘇州州治遷到今城西南約十公裏處的橫山之下,黃山之東。直到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蘇州州治才又從橫山下遷回舊址。此後,蘇州又曾改為吳郡,至唐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蘇州之名才固定下來而為一般人所通用。
    三世紀以前,溝通太湖和長江水運的江南運河已具規模。到了隋初,為了掠奪江南財富,運兵運糧,繼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開鑿通濟渠和山陽瀆(今大運河裏運河段)之後,又在大業六年(公元610年),將江南運河全線貫通,拓寬、加深了河道,完成今鎮江到杭州的大運河南段,以利航運。自此蘇州便成為江南運河的肮運中心。
    南北朝以來,江南一帶比較安定,人口不斷增長。為了保障農業生產,防止海潮侵襲,就修築了從浙江海寧到吳淞口的海塘。九世紀初,又修築了吳江塘路,阻斷了太湖和運河間的溝通,以利湖東的排澇墾殖。這時江南蠶桑業不斷發展,絲絹生產量日益上升。唐代海外船舶可由吳淞江直抵蘇州城下,大食(阿拉伯)、波斯(伊朗)、新羅(朝鮮)等地的商人,已經常到蘇州采購絲、綢、綾、緞等商品。
    唐代的蘇州,隨著經濟的發展,文化也有所發展。盛唐的韋應物,中唐的白居易、劉禹錫,先後都做過蘇州刺史,有不少記述蘇州的詩篇,對蘇州古代的文化影響很大。到了晚唐,蘇州又出了陸龜蒙、皮日休等文學家。
    五代紛爭,中原多事。這時吳越王統治的杭州、蘇州一帶還是比較安定,而蘇州人口集中,比較繁榮。尤其是吳越統治者注意興修水利,設置撩淺軍,在蘇州一帶普遍修治河渠。“或五裏而為一縱浦,或七裏十裏而為一橫塘。”一河一浦,都造堰閘。塘浦深闊,堤岸高厚,宣泄有時,鮮有旱澇。江南水鄉的河網化至此已初具規模。蘇州一帶逐漸成為我國較富饒的地區之一。吳越統治者在蘇州建了許多花園,還建立了許多佛寺,例如虎丘的雲岩寺,城內的北寺、開元寺等。
    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以蘇州為帝節鎮,下令升為平江府。直到元末張士誠攻占平江,其間二百多年,蘇州一直稱為平江府。
    從現存的平江府石刻圖上,可以看出當時平江府的地理形勢十分優越。四周有太湖、陽澄湖等,點綴在綠色的原野上;大運河、吳淞江、元和塘、胥江貫穿其間,水網交織,景色秀麗。城垣的規模,位置和範圍,大體與現在的城池差不多。城垣高厚,因襲五代吳越舊有規模,惟宋代又屢加修建,益顯壯觀。環城內外都有護城河。城內主要河道縱的有六條,橫的有十四條,通過水門與城外河道相通。城內道路係統,大致與河道相並行,東西對稱,南北平行,排列整齊。居民前門臨街,後門憑河,粉牆照影,綠窗映水,呈現出一派“朱門白壁枕灣流,家家門外泊舟航”的景象。平江石刻圖上記載蘇州有橋三百五十九座,到宋末年已增至三百九十八座,而且多為磚石橋,堅巧致密。蘇州當時河、橋眾多,已是一座“水城”。
    蘇州建立寺觀,始於吳赤烏年間。南朝梁武帝時,在蘇州廣建寺廟。到了宋代,城內外已有一百多座寺觀了。著名的有城中的天慶觀(今玄妙觀),城北的報恩寺(今北培寺)、能仁寺,城東的定慧寺(今雙塔),城西的開元寺、瑞光寺,城外的雲岩寺,楓橋寺(今寒山寺)等。
    據《宋平江城坊考》記載,當時蘇州城內商業十分興盛。為了便於原料和產品的集散,促進同行業中的協作交流,已形成行業組織。行業間分工很細,有米行、絲行、果於行、魚行、船行等,此外還有製作衣帽冠帶、金銀首飾、胭脂花粉、蕭管鼓樂等幾十種行業。
    宋代,江南蘇州一帶,普遍修建堤堰,開鑿溝渠,使用龍骨水車進行排灌,新的脫粒農具“連枷”也普遍使用了。早在東晉,江南已出現圩田形式,從吳越到南宋,圩田已達到完滿程度。隋以後,北方封建王都所需的糧食,已取給於東南。到了宋代,江南所產的米,更有多餘可供應外地。這時南方絲織業絹綢的生產量,已居於全國第一位。因此,到了南宋,“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話,就在社會上流傳了。
    南宋高宗建炎二年到三年(11281129年),金兵南下,蘇州城池曾被焚毀殆盡,後又重加修建恢複。恭帝德元年(1275年),蒙古兵南下,蘇州城垣又遭平毀。當時雖設五門,卻無關防,但還保存著舊日一定的繁榮景象。元初,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到過蘇州,在他的遊記中描述蘇州是個大城,人煙稠密,石橋眾多,而且產絲甚饒。後來由於馬可?波羅遊記的流傳,早在十三世紀,蘇州以產絲織品著名已傳聞歐洲了。
    元末,南方人民不堪壓迫,紛紛起義,統治者為了挽救危局,於至正十一年(1351年),下詔天下,繕完城郭,蘇州得以重建城垣。至正十六年(1356年),泰州人張士誠起義蘇北,渡江南下,占領蘇州一帶,初稱周王。他建都蘇州後,改稱吳王,並改蘇州為隆平府,第二年複改為平江路。後朱元璋部將徐達攻克平江,又改稱蘇州府,並對蘇州城重加修築。
    明代,在江南進一步發展起來的蠶桑業,仍然集中在蘇州、鬆江、嘉興、湖州一帶。當時全國最大的絲織業中心,一在蘇州,一在南京。明王朝在這兩個地方的織造局設有大規模的絲織作坊,專為統治階級織造奢侈華麗的錦緞。由於在宋元間棉花已傳入我國,此時南方的棉花種植事業逐漸發展起來。棉花熾成的布,很適合廣大勞動人民的衣著需要,絲織品原非一般勞動人民所能消費的。因此在明中葉以後,江南絲織業便上升為商品生產,雛型的手工業作坊已經出現。有人認為當時的蘇州,已經發展為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工業城市了。
    明永樂年間,三寶太監鄭和,由蘇州瀏家港(今瀏河鎮)出發下西洋。自此以後,各國商船來往通商的就更多了。蘇州的對外貿易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明代的倭寇事件,是海外貿易中的一件大事。嘉靖年間,倭寇迸擾蘇州,倭寇所至,村舍為墟,為害極大。後由於人民協同官軍禦寇,倭寇之患才逐漸平息下來。
    明代的蘇州,隨著資本主義的萌芽,文學藝術也極盛一時。成化、弘治年間,出現了沈周(沈石田)、文璧(文徵明)、唐寅(唐伯虎)、仇英(仇十洲)等畫家,被稱為吳門四大家,在我國畫壇上對後世國畫的影響很大。萬曆年間,又產生了民間文學家馮夢龍,所編輯的話本“三言”等流傳至今,為古典文學中的通俗傑作。
    明末清初,經過清兵南下的戰亂,蘇州府城又遭到一次破壞。因此,在康熙元年(1662年),又改建城垣,周長二十餘公裏。開葑、婁、齊、閶、盤、胥六門,除胥門外,皆有水陸門。這就是今日所見的蘇州城垣。
    清代,江南絲織品有比明代更大的國內外市場,除供國內所需,一部分還經由廣州、浙江等地輸出。乾隆初年,蘇州織造衙門就擁有織機六百六十張,機匠近兩千人。到了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官家與民間的絲織廠織機已發展到一萬數千張之多。染色作坊大小也有三四百家。這是蘇州在封建時代紡織染業的鼎盛時期。
    自古就馳名的蘇繡,便是以蘇州為中心的刺繡產品的總稱。相傳蘇繡始見於漢末三國時代,東吳孫權夫人趙氏,便以擅長刺繡聞名。經隋唐到宋代,蘇繡已相當成熟。1959年發現虎丘雲岩寺塔內的四塊經帙,便是宋代的刺繡珍品。到了明代,蘇繡又吸取了上海露香園顧繡的優點,更有所發展,可生產精采的雙麵繡。當時蘇州被譽為“繡市”。同治年間,蘇州刺繡同業的業主,便有五六十家之多,盛況可見一斑。蘇州刺繡早在十六世紀,即被葡萄牙人帶到歐洲,進入了國際市場。建國後,蘇繡得到進一步發展,產品更為雅潔秀麗,深受國際市場歡迎。
    蘇州不但素有江南“絲綢之鄉”的美稱,園林建築也久負盛名。這裏山明水秀,自然景色十分優美。地下水位距離地麵隻有一兩米,掘井鑿池,可保持一定水量。附近山丘,盛產花崗石、石英砂岩、石灰石等建築石村。石灰石經過湖水溶蝕形成的所謂“大湖石”,更是建築園林、疊砌假山的良好材科。曆代蘇州還出現了許多造園的藝人,例如朱、倪瓚、許成、張漣、張然等人。蘇繡、蘇裱、雕花木作,以及傳統的桃花塢木刻的技藝等,在建築園林時都被普遍采用,豐富了園林建築的內部裝飾。
    自唐五代以來,蘇州已發展為江南富饒的地區。封建時代的官僚、地主和士大夫之流,早已把蘇州看成是人間天堂,是他們消遣終老的地方。他們在蘇州除了修建富麗的住宅,還要在宅旁建造園林,以供享受。這應是蘇州古典園林眾多的主要原因。
    兩千多年來,蘇州著名的別館園林有春秋吳國的姑蘇台、館娃宮,漢代吳王劉濞的長洲茂苑,五代廣陵王錢元的南園,宋代的滄浪亭(南國廢園重建的一部分)、網師園,元代的獅子林,明代的拙政園,清代的留園、怡園等。蘇州的園林建築,是我國民族遺產繪畫、詩文、書法以及各種工藝的綜合體現,表現出南方園林建築的藝術精華,也是蘇州城市在曆史時代中主要特征之一。
    清末太平天國時代,蘇州是保衛天京外圍的重鎮。太平天國曾在蘇南設立蘇福省,並以蘇州為省會。甲午之戰後,1895年清政府與日本簽定馬關條約,蘇州被迫開為商埠,並劃城西南青陽地為日本祖界。二十世紀初,滬寧鐵路建成,無錫工業興起,蘇州工商業受到一定的影響。又因它接近上海,很快便成為帝國主義的商品傾銷市場。此後又有軍閥和日本侵略者的肆意摧殘,蘇州傳統的絲織業也就一落千丈,並演變成為一個以消費為主的城市。
    新中國建立以後,經過三十多年的社會主義建設,蘇州市已被建成為一個工農業興盛的城市,到1981年,市區麵積約一百一十九平方公裏,建成區二十九平方公裏。人口包括市郊有六十多萬。1983年撤銷蘇州地區,蘇州市管轄吳縣、吳江、昆山、太倉、沙洲五縣和常熟市。這個自古著名的東方水城,已與意大利著名水城威尼斯結為友好城市。
    現在,蘇州市的工業以輕紡工業為主,仍以出口絲綢聞名世界,並新興有鋼鐵、化學、機械、電子等工業,還生產有精密儀器、電視機、照相機、電冰箱、自行車,手表等。傳統的手工藝品,例如刺繡、牙雕、玉雕、木刻、蘇扇等,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市政建設、文教、衛生等事業,更是蓬勃發展,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氣象。
    市內的園林、塔寺,陸續得到整修,大部都已開放,還開放了近郊和太湖沿岸的靈岩、天平、東西洞庭山等風景區。千年的古城,秀麗的山水,古典的園林,眾多的塔寺,小橋流水,四季風光明媚如畫,都是豐富的旅遊資源。蘇州生產的名貴絲綢,精美的工藝品,製作精細的蘇式糕點、糖果、蜜餞,色、香、味、型俱佳的蘇廚名菜,以及洞庭東山的碧螺春綠茶等,都為中外遊客所讚賞於口。蘇州已形成為江南的著名旅遊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