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船

字數:982   加入書籤

A+A-


    《旱船》(又名《花船》)是宿豫縣流行的一種民間廣場舞蹈。明清年間至現在,宿遷《旱船》在廟會、鄉會、民俗節日期間十分盛行,《旱船》是以舞為主、說唱為輔、群眾自娛自樂的主要民間文藝形式。
    新中國建立後,《旱船》這個曆史悠久的民間舞蹈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和重視。《旱船》舞蹈動作和演唱的旱船調(淮紅調),經市、縣文化工作者挖掘整理體現了地方特色。之後在表演中增加了數名“船幫子”8,以烘托表演氣氛。“篙拐子”9與“老漢”⑩角色由一人兼演,“醜婆”仍由男性扮演,“船芯子”由男性扮演為女性表演。《旱船》表演雖然曆代藝人們不斷改進,或表演招式的創新,或表演人員的增加,但《旱船》表演中“船芯子”、“篙拐子”、“老漢”、“醜婆”人物的熱情、誇張、詼諧的特點一直保留下來,為群眾所喜聞樂見。
    《旱船》的人物角色大都表演一些家庭中的公、婆、兒、媳和青年男女之間的情愛趣事。表演中,“篙拐子”為頭,各種招式、花樣的變化都有約定。《旱船》的基本舞步為“十字步”、“碎步”、“墊步”、“弓箭步”、“矮子步”等。《旱船》“出子”各有特點,主要有“開船”、“蕩船”、“淺船”、“四門鬥”、“三叩首”幾個“出子”。
    《旱船》演唱曲牌如:“四季遊春”、“虞美佳人”、“小五更”、“八段錦”、“扣百子”等。伴奏樂器主要有四胡和二胡,並有專人敲擊小瓷碟、打板,把握演唱節奏。
    《旱船》表演的服飾、道具為:“船芯子”身著水紅衣褲,戴假發,盤頭留纂兒戴花。“篙拐子”身穿藍布長衫,腰紮紅布帶,頭戴禮帽,手持五尺細竹竿。“老漢”頭頂破禮帽,身穿深灰色長衫,右手持可開可合油紙傘,左手持長杆煙袋鍋。“醜婆”頭戴黑絨帽,上身穿藍色左大襟褂,下身穿黑色大腰褲,束褲腳,右手持戴花蒲扇;左手拎竹編小花籃。
    《旱船》表演的民族打擊樂器有:大鼓、大鑼、大鑔、小鑔、小鑼、小鐺、梆鼓。鑼鼓點式有:[急急風]、[慢長鑼]、[遊西湖]、[太平春]、[醉八仙]、[青果湖]、[雙富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