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重用寒門

字數:4418   加入書籤

A+A-


    “王邵。”
    “小民在。”
    “你願意去抵禦韃靼麽?”
    王邵想了想,起身見禮:“小民願意。”
    “坐下說,這也不是朝堂。你的祖父是韃靼人,還是個將軍,你願意去?”
    “回陛下,小民的父親是漢人,雖然小民身上有韃靼血脈,可小民是在漢人地界出生的,小民不是韃靼,而是漢人。若真的追根溯源的話,不管是漢人還是韃靼,都是中華大地的子民,保家衛國是為人臣者應當做的事,別說是韃靼,就算是國內有親貴造反,小民也義不容辭。”
    “好。”
    好一番陳述!
    他能悟出這層道理,就已經是一個大將軍的人選了。
    接著,朱允熥又把眼光放在了馬赫然身上。
    “馬赫然,你曾經是湯和的部下,朕聽說,湯和作戰驍勇,可是很多軍機要務,都離不開你。那為什麽湯和沒有提拔你為上將呢?”
    馬赫然欲言又止,保持尷尬的沉默。
    “不必害怕,朕不是太祖皇帝,不管你說什麽,朕都不會加罪。”
    “是,陛下,臣原先是湯帥的部下,湯帥經常采納臣的意見,卻不為世人所知。因為……因為洪武年間,大案重重,湯帥是為了保全在下,隻給了在下一個六品參知的文銜。”
    也對啊,老朱殺人如麻,湯和也是過著朝不保夕的日子。
    萬一有一天,老朱起殺心,那是要殺一群的,湯和身邊的將領也無一幸免。
    看的出來,湯和是真愛才,為了保這個人,一直的壓製他。
    明明有大才,卻隻給了六品文官的職位。
    “朕讓你去對付寧王,你需要多少兵馬?”
    “陛下給臣多少兵馬,臣就用多少兵馬。”
    嘖!
    這話說的可是霸氣啊,有那麽一股諸葛亮的風采。
    朱允熥端起酒杯,笑看此人:“你知道寧王目下招攬了多少兵馬麽?”
    “回陛下,三十多萬。”
    “那你知道朕手裏有多少兵馬麽?”
    馬赫然遲疑片刻,回答道:“不知陛下問的是可見之兵,還是不可見之兵?”
    “哦?怎麽講?”
    “可見之兵為將士、馬匹、軍械之類,不可見之兵,為山川、河流,天氣變化之類。若隻說可見之兵,陛下有十七萬兵馬,若囊括所有,則陛下的兵馬用之不竭。”
    這不就是當代版本的諸葛亮麽。
    大明的功勞簿上,徐達位居第一,湯和隻排到了第七。
    難道是湯和打仗不如徐達麽?
    在朱允熥穿越過來後,了解的實際情況看來,並非如此。
    湯和也是百戰百勝,但他行為乖張,處處不合群,導致老朱對他不是很喜歡,有一種若即若離的感覺。
    所以,湯和排在了常遇春和李善長之後,甚至還不如馮勝和鄧愈二人。
    這些可不是因為湯和不如他們,而是湯和自保有術。
    其他人表現出自己精明強幹的時候,湯和則花天酒地,讓老朱對他放鬆警惕,這是大智慧啊。
    就連辭官歸養之前,在朝堂上,當著眾人的麵,湯和還向老朱要了一百個美女。
    他都一把年紀了,還能玩的動麽,明顯是給自己加汙點。
    那時候,滿朝的大臣都取笑他,唯獨老朱揮手歡笑。
    和其他皇帝不一樣,老朱能允許別人貪色,卻不允許貪財。
    因為錢財必須從百姓身上搜刮,而老朱最重的,就是百姓。
    不得不說,湯和完全摸透了朱元璋的心思。
    而這麽傑出的人才,朱元璋卻好像不太知道。
    就連後來的朱允文、朱棣,都沒有重用此人。
    很多吃瓜群眾都說,老朱殺光了開國能臣,其實不然。
    方寸之間必有大才,十室之內必有智者。
    做皇帝,最重要的,是有識人之明,而非其他。
    “馬赫然,你的說法很好,但朕想看看你,到底能不能拿下江南。馬赫然聽旨。”
    “臣——聽旨……”
    “朕封你為平安公,官拜虎威將軍,與你五萬兵馬,半年之內,奪取江南。”
    “臣領旨謝恩!”
    “還有,江南附近的兵馬,都聽你調遣,就看你能不能用的動他們了。”
    隨後,朱允熥朝王邵一指:“王邵,朕封你為定安公,官拜龍威將軍,也與你五萬兵馬,你的任務是駐守天門關,抵禦韃靼。”
    “臣——領旨謝恩!”
    “你們兩個聽著,你們怎麽打仗,朕不管,你們需要什麽,朕都提供,明日一早,你們就各自出發。”
    選完了武將之後,文官就應該抓抓緊了。
    在李進和劉璟的奴隸下,數日之後,朝堂上又多了十幾個大臣。
    卻還遠遠不夠。
    俗話說,文武百官,就算不滿百,五六十個總該有吧,不然就沒有一點朝堂的樣子了。
    關於文官的選立,朱允熥還在等學院考試,那是明年的事了。
    可現在少人,朝中事務繁雜,必須及時填補。
    這天上朝的時候,朱允熥第一個說的,就是官員任免的事。
    他想聽一聽劉璟的看法,因為指望李進出主意,基本是白日做夢,這家夥隻知道自保寡言。
    “劉璟。”
    “臣在。”
    “你是左都禦史,朕想問問你,朝廷現在官員稀缺,你有神明好建議。”
    劉璟愣了愣:“陛下,這隻能開恩科來填補啊,曆朝曆代,都是這樣的規矩。”
    不錯,新皇登基,就應該開恩科。
    可是朱允熥不喜歡這種做法。
    因為他很厭惡八股文,那些臭文章培養出來的,都是蛀蟲。
    看一個人有沒有本事,是得讓人實際去做一些事才行的。
    這個說法叫‘試用期’。
    商湯的宰相伊尹,當初不過是個耕地的奴隸罷了,也沒受過什麽良好的教育。
    劉璟又說:“陛下,朝廷現在官員稀缺,可以及時開恩科,召天下學子進京,可彰顯陛下之恩德。”
    “嗬,你說的有道理,李進不就是恩科入仕的麽?但朕問你,洪武四年的第一場恩科,一共選舉了多少官員?”
    “回陛下,總共120名。”
    “這是記錄在冊的,還有沒記錄的呢?”
    “這……”
    “三百二十五名。”
    劉璟點點頭:“陛下好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