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一章 劉綎入湖廣

字數:4136   加入書籤

A+A-


    次日黎明時分正德帝從乾清宮中醒了過來,一如既往的更衣後直接前往偏殿稍坐,用飯,然後批閱奏折,等待時辰一到便上朝。
    今天的早飯是一盆鬆子菱芡棗實粥,十個巴掌大的燒餅,三斤羊小肋,一隻燒鵝,一碟子撕碎成條的紅浸浸的熏鹿脯。最後是一小碟子的醋拌菠菜。
    一國之君的早飯隻是這些,已經堪稱節儉了。
    不是大臣也勸過正德帝,對自己好一點吧,現在國庫也不缺陛下您吃飯的那點銀子。
    可正德帝對此的回答是:朕為君父,上行下效。朕節儉十分,下效一分,朕便欣喜。朕奢靡半寸,下效十分,朕亦心悲。
    這個回答令不少大臣深感慚愧,一時間在隆慶帝、正德帝兩代皇帝帶頭節儉之下。
    京城貴族奢靡之風居然真的如同被踩下了刹車一般。
    正德帝的胃口很好,一盆粥,十個燒餅,三斤羊小肋以及幾樣輔菜都被吃的一幹二淨。
    就這還是為了惜身養福,所以隻吃了八分飽。
    正德帝用過早飯後便繼續開始批閱奏折,忽然目光落在最上麵的一封折子上,眸子微動瞥向王承恩。
    “嗯?朕記得昨天最上麵的折子不是這一封。”
    王承恩連忙躬身道:“陛下聖明,確實如此。這折子是昨天夜裏湖廣武昌府發過來的,想來應是薛侍郎的密折……”
    正德帝冷著的臉瞬間化開,抬手拽過折子便閱讀了起來。
    折子分為上下兩份,合在一個本子中。
    上半本是對湖廣地方的一些情況的說明匯報,以及薛虹對正德帝的問好。
    下半本則是說明了薛虹所寫有關於改土歸流的事情。
    正德帝一字一句閱讀,仔細斟酌著。看過後合上折子,感慨道:“若天下百官都似景瑜這般,何愁百姓不能安居樂業呢?”
    湖廣、雲南、貴州、四川、廣西五省曆屆這麽多官員,正德帝就不信沒有人想過這群土司會帶來的麻煩。
    可自從世祖以來百餘年間,沒有一個人敢說出自己的想法。
    更沒有人上書改土歸流之事。
    是他們不如薛虹聰明嗎??恐怕不見得。
    每一名能做到地方知府知州的官員,無一不是萬裏挑一天才中的天才。
    薛虹是探花不假,可探花三年就有一位,現如今本朝還活著的探花,就有十幾位。
    所以他們不是看不到土司製度的弊端,要麽是但求無功無過。要麽就是甘心借著土司製度,同流合汙,剝削地方。
    在折子裏,薛虹提出了三種區別對待的當時。
    第一種,就是如同昔日奢香夫人那樣,明事理,懂大義,心懷天下的土司。(這才是正八經的大女主!讓無數人佩服的真正的強者。)
    對待願意主動配合的,朝廷采取緩慢、穩定、主動融合的措施,立書院,施教化,統文字,修道路的辦法。
    朝廷可以改當地土司為宣慰使,封官加爵,依舊準其後裔世代富貴,但卻不得保留對地方的統治權。
    第二等,百姓沒什麽抵抗情緒,但土司家族頑固不化。
    辦法也很簡單,土司滅門,然後另立一名當地宣慰使,同時從朝廷中派遣官員坐鎮。由朝廷官員為主,地方保留監督、上書、參政權。
    第三種,從上到下,都頑固不化,堅決反對教化的地方軍閥武裝割據勢力。不廢話,直接帶兵屠過去!!
    殺完了給好人騰地方!不管是漢人,還是少數民族,誰搞國家分裂,誰想做地方土皇帝,朝廷就該弄誰!
    改土歸流薛虹一共分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談判,然後對不同的土司態度進行判斷,分門別類:好人、人、非人哉!
    第二階段,武力降服,恩威並施!將大的土司部落,劃分成為無數小的部落。然後再慢慢同化。
    第三階段,地方行政重新劃分。
    比如在薛虹的折子裏就提到,湖廣一省南北差異太大,且體量龐大,理應分做兩省。
    其實大明在這小兩百年裏,也不是什麽都沒幹。
    西南規模較大的,反叛的土司,已經有不少都被當初的太上皇超度到極樂世界了。
    隻不過後來天災頻發,朝廷徹底沒有精力管理西南了。
    即便如此,太上皇還是立了個南安郡王,負責鎮守西南,結果這位就是個銀樣鑞槍頭,中看不中用。
    在西南鎮守幾十年,屁用沒有,反而把朝廷打碎的土司又給養活了!
    想到這裏,正德帝就不禁感慨,自己父皇弄死勳貴一脈簡直是最聖明的決定!!
    這群躺在功勞簿混吃等死的王八蛋該殺呀!!
    “王大伴,傳朕旨意,調遊擊將軍劉綎前往湖廣聽侯差遣。
    景瑜身為欽差,自然不能以身犯險,親領一軍對壘。”
    “陛下說的,可是善使一百二十斤大刀的劉將軍?”
    “嗯,不錯。下去傳旨吧。”
    ……
    長沙府衙門內,陳辰聽著小吏的稟報,心底也在暗自嘀咕著。
    “景瑜已經到武昌半月有餘,為何遲遲沒有動作?
    雖說景瑜從來不做無準備之事,可是一點動靜沒有,也不符合他之性格啊……”
    不是陳辰瞧不起湖廣這點土匪山賊,隻要薛虹想,三個月之內,他絕對有能力調兵從北砍到南。
    可現在別說動手剿匪了,就連一丁點動手的意思也沒看到。
    陳辰從座位上起身,在屋子裏踱步。
    “大人,會不會是這位欽差大人覺得無從下手,所以不敢動作?”
    “嗤!就他們那些歪瓜裂棗,也配讓景瑜忌憚?
    十年前景瑜就曾隨如今兵部尚書出征緬甸,殺敵十萬。區區山賊罷了,景瑜反手可滅。
    以本官對他的了解,他向來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遲遲不肯動手,恰恰說明接下來要有大的動作。隻是……到底是什麽呢……”
    陳辰在屋子內轉了轉,而後坐回椅子上。
    “景瑜此番下來,必然是為了解決地方勢力坐大的問題。
    按理說,解決同地方官員勾結的山賊流寇便是最好的辦法……不對!!
    山賊流寇隻是表象。真正讓地方官員得以與朝廷抗衡的,是湖廣湘西一帶的諸多土司!!
    景瑜的目標難道是他們???”
    (作者沒給大明開掛,本書大部分名人都是一百年左右的。而劉綎本身就是這個時代的。
    時間肯定還是有差異的,但畢竟我這是架空嘛。(?ˉ??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