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King

字數:6939   加入書籤

A+A-


    商葉初從倉庫裏爬出來,迎麵撞上了一片橘紅色的餘暉。
    外麵的天色已經轉為黃昏,橙金色的光線透過書店的玻璃窗灑落進來,在書架和桌椅上投下長長的陰影。空氣裏彌漫著一種寧靜的氛圍,仿佛世界都在緩緩沉入夜的懷抱。
    書店裏亮著燈,胡老太太正坐在桌前,慢悠悠地算卦。
    人民教師胡女士的算卦道具十分樸素——一副青花底的撲克牌。也不知道這玩意兒能算出個什麽來。
    走到胡老太太麵前坐下,商葉初撐著下巴,盯著對方擺陣。
    老太太抬眼看她一眼,從鼻子裏哼出一聲:“想通了?”
    “想通了。”
    胡老太太隨手切了一下牌,“現在打算做什麽?”
    “把劇本背下來。吃透,準備麵試。”
    聽到這話,胡老太太點點頭,甩出一張撲克牌。指尖一鬆,一張黑桃K翻落在桌上。
    “那就去吧。”老太太笑道,“有什麽不會的事,我輔導輔導你。”
    谘乎,當前推薦問題:
    【電影《啞婆》中有哪些細思極恐的細節?】
    9001人讚同了該回答
    【細思極恐談不上,隻說幾個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第一,蘋花買給小越的耳塞是粉色的,後麵變成款式相同的藍色耳塞了。好多人說這是穿幫了。其實不是,這個情節設計蒙得住傻子,蒙不住有腦子的觀眾。
    藍色的那個耳塞有點髒,粉色的那個耳塞很幹淨。用過耳塞的都知道,耳塞用久了多少會有點髒的。而且小越使用粉色耳塞的動作很熟練,這說明早在蘋花給小越送耳塞之前,小越自己就買過耳塞了,而且用了很久。
    以小越的零花錢,不可能花一百多塊買一副耳塞。也就是說,蘋花被騙了。那個賣耳塞的三姨還是三姑姥姥我忘了,明知道蘋花窮,還是騙了這個淳樸的傻女人的錢。
    第二,蘋花送耳塞後啞婆唱歌,小越寫作業時給了作業本半秒特寫。
    [圖片]
    自己看,圖上的作業本根本沒有寫答案或者演算過程,而是把練習冊上的原題抄了一遍。也就是說小越當時心煩意亂根本做不出來題,但是怕蘋花發現,隻能隨便把題抄了一遍假裝學習。很有心眼的小丫頭,亂寫亂畫都會被發現端倪,抄題不會。
    第三,永富死的時候,小越突然跑出去燒火。有人說這是借著火熏出眼淚來。其實不然。不知道有沒有兄弟注意到後麵的情節,村裏人談話的時候說,“永富是趁著小越做飯時候自殺的”。看過電影的都知道小越當時根本沒做飯,而是不知道跑哪去了。
    村裏人幹嘛會這麽認為呢,估計就是小越這麽對他們解釋的。小越解釋的時候很可能用外麵燒過火的野灶子當作自己做飯的證據讓村裏人深信不疑。
    如果小越做飯是用屋裏的爐灶,前屋後屋離得那麽近,永富死的動靜小越不可能聽不見。但屋外的野灶子就有充分的聽不見的理由了。
    至於永富自殺的時候小越跑哪去了,以及小越為什麽要用燒火做飯掩飾自己的真正行蹤……大家自由心證吧。
    小越這個角色很值得深挖,啞婆是表主角,小越才是裏主角。】
    7366人讚同了該回答
    【小越抹在臉上的那些護膚品是永娟送的,而且是過期貨。
    [圖片]】
    5570人讚同了該回答
    【蘋花死的喪席上有一道菜味道不錯,被吃的隻剩湯底。啞婆端盤子的時候舔了一下盤子,就在背景裏,被我截到了。】
    1823人讚同了該回答
    【沒人說這個嗎?啞婆的黑色筷子落在盤子上,下一秒小越穿著黑西裝走在人群裏。這暗示夠明顯了吧!】
    回複:【啥暗示?我咋沒看出來?】
    回複:【我也。】
    回複:【故弄玄虛。】
    回複:【谘乎現在什麽人都有了,自己看不出來就說別人故弄玄虛。動動你的豬腦想想看,啞婆是怎麽死的?吃多了被撐死的!那麽她是怎麽吃多的?用筷子啊!】
    回複:【你XX才是豬腦,太智慧了就你牛,你和導演頭碰頭!古文華是泥爹吧?】
    【因包含不良信息,該回複已被折疊】
    【因包含不良信息,該回複已被折疊】
    回複:【都別吵了。電影語言是有暗示性的。樓主的意思是啞婆用黑筷子吃飯,然後被撐死。關越的穿著打扮像一雙黑筷子。暗示了什麽自己品。】
    回複:【臥槽!不可能吧!】
    回複:【關越才多大,沒必要這麽揣測一個小孩。乎友心髒了。】
    回複:【一千個讀者心裏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反正導演設計這種鏡頭不可能是一拍腦門隨便加的,愛信不信。】
    回複:【啥意思?關越=筷子?關越把那些菜送到啞婆嘴裏的?】
    回複:【我滴龜龜啊,我宣布這個回答是最細思極恐的。】
    回複:【你又懂了?不愧是人均年薪百萬的乎友,一個高中小孩設計把親奶奶撐死這種鬼話也就乎友信了捏~[美味]】
    【因包含不良信息,該回複已被折疊】
    【因包含不良信息,該回複已被折疊】
    當前推薦問題:
    【如何評價《啞婆》這部電影?】
    2025人讚同了該回答
    【先說結論:彌補了華國影史上當代青少年形象的一片空白。
    近些年電影和電視劇中,青少年形象的塑造似乎陷入了停滯期。
    和女朋友去看過幾部青春校園電影,看得直想笑。
    什麽懷孕打胎、青澀暗戀,今天你分手明天我和你在一起,什麽勾心鬥角,和老師校長鬥智鬥勇,和教導主任對著幹——誰上學時候是這樣的啊?逃課打架的看著牛逼,家長來學校一頓大皮鞋大皮帶,不也個個抽得嗷嗷的?
    唯一出彩一點的校園霸淩題材,不敢把鏡頭對焦真正的受害者群體,主角男帥女美,穿得幹幹淨淨,學習成績前五前十,就這樣的人你跟我說遭受校園霸淩?不知道的以為校方腦子被驢踢了。懸浮得很。
    過度充盈的荷爾蒙,錯位的故事情節,是我國電影近些年對青少年刻畫的主旋律。
    從06年的《武林盟》起,至今已有十年了。再也沒有像貝小墨一樣鮮活生動的青少年角色了。
    當然,從劇方片方的角度出發,我也可以理解這種設計。無論是電視劇還是電影,終究都是給觀眾看的。一部片子,拍完上課拍下課,拍完寫作業拍考試,上床睡覺前不和女朋友打電話而是和三角函數約會。被校園霸淩的主角一出場,是個齙牙妹或者把屏幕堆滿的土肥圓,在大熒幕上晃蕩倆小時——這玩意兒拍出來誰看?
    我為什麽說《啞婆》彌補了這片空白?
    它在電影中呈現了一種殘酷的真實。青春是什麽樣的?當你沒有家世背景,沒有生來的光環時,你的青春是什麽樣的?
    灰頭土臉,奮力掙紮,每一秒都充滿妥協與將就。生活瑣碎得讓人煩膩,家庭的拖累讓人窒息。沒有青春的張揚,隻有過早磨練出來的疲憊、虛偽和圓滑。
    關越出場的鏡頭中,學習的畫麵占了大部分。全片中,她展露出真心的鏡頭,不超過三個。從未有作品花費如此大的篇幅,刻畫一個如此“平”的青少年角色。
    我從網上得知飾演關越的那位演員今年已經20歲了,但飾演十幾歲的關越,卻絲毫沒有違和感。不是因為她的臉多麽年輕,而是因為十幾歲的關越,已經老了。
    青春是一座山,但有些人的山,早已被現實的灰塵填平。
    之前在另一個回答裏看到有位仁兄說關越是主角,我是不讚同的。這樣的角色,隻能是配角。】
    1030人讚同了該回答
    【套用一位暢銷書作家的話。他之前說,“每個華國知識分子心中,都住著一個金隅。”這話我也能說。
    “每個華國青少年心中,都住著一個關越。”】
    類似的討論數不勝數。除了對電影內核的探討外,演員的演技,也成了討論的焦點之一。
    齊鳴老師是老戲骨了,雖然演得極好,但觀眾並未有多麽驚訝。倒是商葉初的演技,給了人不少的驚喜。
    小越的形象與商葉初過往的角色大相徑庭,因此也就給了觀眾更大的衝擊感。
    #葉初哭戲爆發力#
    #葉初為什麽燒柴#
    #葉初少年感#
    季君陶的大營銷頗有奇效,雖然沒有如願以償地算計到魏宣,至少如願以償地助長了《啞婆》的票房。
    在連續兩日的票房逆跌之後,各大院線有意識地增加了《啞婆》的排片。終於,在國慶假期的倒數第二日,《啞婆》的單日票房,突破了一千萬。
    這個數據對於商業片而言是小撲,對於文藝片而言,卻已經是非常不錯的成績了。青憑娛樂收回了投資成本,小小地充實了一下金庫。
    網絡上對於《啞婆》討論的聲量也大了起來。明明隻有兩千萬票房,卻舞出了二十億票房的架勢。各種二創、解讀層出不窮。連一個驢車輪子似乎都承載著隱喻。有些過度解讀的程度,連簡曉君這個原作者和古文華這個導演,看了都哭笑不得。
    本著廣撒網多撈魚的心態,季君陶曾經讓手下人指導著古文華,將《啞婆》投遞給了幾個國內、國際的電影節。一切費用都由青憑娛樂承擔。現如今這些電影節投獎也方便了不少,隻需要在網站上就能辦好。網絡上聲量大一些,多少能對片子有點好處。
    個人有個人的事。在短暫的偷懶之後,商葉初再次像打了雞血一樣投入到緊鑼密鼓的學習中去了。
    商葉初很忙,忙到沒有時間去看網絡上對《啞婆》的花式吹捧。在從古月書店走出來的第二日,季君陶給她請的汝關話老師就到了公司。
    商葉初曾要求語言老師必須隨叫隨到,如有必要要和自己同吃同住。為著種種方便考慮,季君陶請來的語言老師是一位阿婆。汝關一地,汝姓是大姓。這位阿婆就姓汝,一口汝腔那叫個地道。一張口就把商葉初的塑料汝關話秒成了渣渣。
    方言學習有兩個流派,一是權威派。根據詞典或者資料,學習其中的語音語料語法。還要參考什麽音係表、論文、音標,甚至是一些上古專家的資料和考證。
    第二種是自然派。相對不那麽複雜,隻需要模仿影視劇、紀錄片片段,或者幹脆和當地人交流即可。但要花的時間很長,需要很久才能“醃入味”。
    商葉初最開始用的是權威派的辦法。畢竟她的大腦最擅長的就是死記硬背,而103的數據庫裏資料又很全。商葉初幾乎每天都要用“其他值”兌換十幾個小時學習的時間,徜徉在103的數據庫中練習。最終把自己的方言練成了最符合書麵標準的語音。
    紙上談兵終不足。商葉初叫季君陶請來一位汝關當地的老師,就是為了再實踐一下自然派的法子。雙管齊下,見效更快。
    事實證明,這個決策是正確的。
    商葉初自己聽著、對照著紀錄片和影視資料裏的汝關方言片段,還覺得挺美的。等到和汝阿婆張口對話,對方一口踢哩蹚啷的方言發射出來,直接把商葉初射了個萬箭穿心。
    商葉初的大腦努力解析著汝阿婆的話,嘴上盡可能流利地用汝話問好道:“阿婆您好,您叫我小葉就好。季總已經跟您說過了吧?咱們這兒是包吃包住的……”
    汝阿婆:“!%&@#@¥&(!**(##))!!”
    商葉初費力地分辨了半天,還是沒翻譯過來。
    汝阿婆又用普通話說了一遍:“丫兒!你這樣說話不行啊!在我們那邊,隻有葬禮上才像你這麽講話!”
    商葉初:“……”
    商葉初虛心求教道:“那我該怎麽說?都聽您的。”
    汝阿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