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登基

字數:9051   加入書籤

A+A-


    當那架飛往歐洲大陸的航班信息清晰地顯示在雷克雅未克凱夫拉維克國際機場的出發大屏上時,柳如煙感覺他們這場漫長、曲折而又極致完美的冰島史詩,終於要落下帷幕了。那塊承載著地球本源力量的彩色流紋岩,被她用一塊柔軟的絨布包裹著,安放在背包最貼近內心的夾層裏。
    他們坐在貴賓休息室裏,安靜地等待著登機。柳如煙正翻看著手機裏蘭德曼納勞卡那如同油畫般的照片,回味著那場震撼心靈的徒步之旅。陸沉則在看一則國際新聞,眉頭微蹙。
    “怎麽了?”柳如煙注意到他的神情變化,“又有什麽新發現了?”她半開玩笑地問道,經曆了這麽多次的“最後一站”,她已經對陸沉那顆永不滿足的探索之心,有了充分的心理準備。
    陸沉沒有立刻回答,他將平板電腦轉向柳如煙,屏幕上是一段航拍的新聞視頻。畫麵中,漆黑的大地上,一道橙紅色的、岩漿組成的裂縫正在緩緩地撕開大地,熾熱的岩漿像黏稠的血液,從地球的傷口中汩汩流出,在夜色中顯得詭異而又壯麗。
    新聞標題寫著:“冰島雷克雅內斯半島火山再次活動,新的噴發裂縫出現”。
    “火山噴發……是現在正在發生的?”柳如煙被這幅充滿了原始力量的畫麵驚得說不出話來。
    “是的,”陸沉的聲音中帶著一種複雜的情緒,既有對自然力量的敬畏,也有一絲未能親眼見證的遺憾,“我們這一路,看了冰川,看了火山岩,看了地熱泉,我們看到了‘火’留下的所有痕跡。但是,我們還沒有親眼見過‘火’本身——那種正在進行時的、創造與毀滅並存的、地球最原始的建造過程。”
    他關掉視頻,看著柳如煙,眼中閃爍著一種前所未有的、近乎於學者的求知欲:“我們探尋了冰島的過去,體驗了它的現在,甚至在內陸高地觸摸了它的‘本源’。但我們似乎忽略了一個最重要的主題——冰島人,是如何與這種反複無常的、充滿毀滅性的力量,共存了上千年?他們是如何在一座活火山上,建立家園,繁衍生息的?”
    就在這時,陸沉的手機震動了一下,是一條來自他們內陸高地向導——那位名叫比亞爾尼的冰島大漢的短信。
    “嘿,陸,柳!看到新聞了嗎?我知道你們肯定對這個感興趣。但新的噴發點附近區域已經封閉,非常危險。不過,如果你們真的想理解火山與冰島人的關係,我建議你們取消航班,去一個地方——韋斯特曼納群島estan isands)。那裏,是‘北方的龐貝’,是整個冰島的縮影。去看看吧,你們不會後悔的。”
    陸沉將短信遞給柳如煙。韋斯特曼納群島,這個陌生的名字,像一把鑰匙,瞬間打開了他們冰島之旅的最後一扇,也是最神秘的一扇大門。
    “北方的龐貝……”柳如煙喃喃自語。
    陸沉迅速地在網上搜索出了相關資料:1973年,韋斯特曼納群島的主島——赫馬島dfe)突然噴發,岩漿和火山灰掩埋了小鎮近三分之一的房屋,全島五千多名居民在一夜之間緊急撤離。但災難過後,堅韌的島民們又回到了這裏,清理了火山灰,甚至利用岩漿流的熱量來供暖,重建了家園。
    “我想,我明白向導的意思了。”陸沉的眼中,閃爍著對這種人類堅韌精神的無限敬佩,“去一個活躍的噴發點,我們看到的隻是自然的奇觀。而去了韋斯特曼納群島,我們看到的,將是自然奇觀與人類精神的交響詩。那是一座從烈火中重生的城市,是一個關於毀滅、抗爭、智慧與新生的完整故事。”
    “所以……”柳如煙看著他,心中早已有了答案。
    “所以,”陸沉的嘴角,勾起一抹釋然的微笑,“我們的冰島之旅,還剩下最後一段真正的‘後記’。去看看那座鳳凰涅盤般的島嶼,去聽一聽那裏的居民,講述他們與火山共存的故事。完成了這次探訪,我們才能說,我們真正理解了冰島的靈魂——不是冰,也不是火,而是生活在冰與火之間,那種不屈不撓的,人的精神。”
    柳如煙深吸一口氣,臉上露出了前所未有的、充滿了使命感的笑容:“好!我們的冰島之旅,最終後記——韋斯特曼納群島!去探訪那座北方的龐貝!”
    於是,在所有人都以為他們已經徹底結束冰島之旅時,一條充滿了人文關懷和終極探索意味的動態,在他們的社交平台發布,引來了粉絲們最高級別的敬佩。
    標題充滿了對這段傳奇故事的敬仰——“冰島終極後記:烈火中的重生!‘往後餘生’隱藏篇章,探訪北方的龐貝——韋斯特曼納群島!”
    【我……我還能說什麽……瑞思拜!從地質學到人類學,這趟旅行已經升華了!】
    【韋斯特曼納群島!我知道那裏!1973年的火山噴發!那段曆史太傳奇了!】
    【這才是真正的深度遊啊!不僅看風景,更看風景背後的人和故事!】
    【我已經迫不及待想看陸總和柳總,站在那座被火山半掩埋的城市裏,會說些什麽了。】
    就這樣,他們第七次,也是真正意義上,無可辯駁的,連命運本身都為他們安排好了理由的最後一次,取消了國際航班。他們驅車前往冰島南岸的碼頭,準備乘坐渡輪,前往那座孤懸於海外的、充滿了傳奇色彩的火山島。
    他們的韋斯特曼納群島之旅,從一場充滿了海浪與海鳥的渡輪航行開始。
    當渡輪緩緩駛離大陸碼頭,向著那片在海霧中若隱若現的島嶼駛去時,柳如煙感覺自己像是正踏上一艘開往神話世界的方舟。海麵上,數不清的海鳥,包括海鸚、海鷗和塘鵝,在他們頭頂盤旋。遠處,幾座奇形怪狀的、由火山噴發形成的、無人居住的小島,從海中拔地而起。
    經過約四十分鍾的航行,主島赫馬島那獨特的輪廓,便清晰地出現在眼前。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座紅褐色的、完美的錐形火山——埃爾德菲爾,也就是那座在1973年噴發的火山。它的山體,緊緊地挨著小鎮,仿佛一個沉默的、隨時可能蘇醒的巨人。
    渡輪緩緩駛入一個被巨大的、黑色的熔岩防波堤保護起來的港口。這個防波堤,正是當年島民們用海水冷卻岩漿流,成功保住的生命線。
    當他們踏上赫馬島的土地時,立刻感受到了一種與冰島主島截然不同的氛圍。這裏是一個純粹的、以漁業為生的小鎮,空氣中彌漫著濃鬱的海洋氣息。鎮上的房子,色彩鮮豔,幹淨整潔,絲毫看不出曾經經曆過巨大的災難。但隻要你一抬頭,那座巨大的、黑色的火山,就會時刻提醒著你,這裏是怎樣一片土地。
    他們入住的,是一家由本地家庭經營的溫馨旅館。旅館的主人,是一位名叫英加的老奶奶,她正是1973年火山噴發的親曆者。
    他們的第一場“火山島直播”,就在旅館的客廳裏,伴隨著窗外獨特的港口景色開啟了。
    這一次,他們的穿著,樸素而又實用。陸沉穿著一件耐磨的衝鋒衣,柳如煙則穿著那件陸沉送給她的、溫暖的冰島羊毛毛衣。他們的臉上,沒有了遊客的興奮,多了一份對曆史的探尋和對當地居民的敬意。
    標題也充滿了對這段曆史的敬佩——“與火山共存,向堅韌致敬!韋斯特曼納群島,一座從灰燼中崛起的城市!”
    第二天,他們將一整天的時間,都獻給了那場改變了整座島嶼命運的火山噴發。
    上午,在英加老奶奶的建議下,他們開始了攀登埃爾德菲爾火山的徒步。
    山路完全是由疏鬆的、紅黑色的火山渣構成的,走起來非常費力,踩一腳,陷半腳。但當他們氣喘籲籲地爬到山頂時,立刻覺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從山頂,可以360度俯瞰整個赫馬島的全景。一邊,是色彩鮮豔的、寧靜祥和的小鎮和港口;而另一邊,則是大片大片的、凝固的、如同黑色怪物般的熔岩區。新舊世界的邊界,清晰可見。
    柳如煙甚至能看到,在熔岩區的邊緣,一些房子的屋頂,還頑強地從黑色的熔岩下,露出一角。
    陸沉從地上挖開一小片火山渣,將手伸進去,驚奇地發現,地下的溫度依然很高,甚至有些燙手。
    “太不可思議了,”他說,“這場噴發已經過去了近五十年,但地球的餘溫,依然在這裏傳遞著。這座火山,不是死的,它隻是睡著了。”
    下午,他們來到了此行的核心——被譽為“北方龐貝”的埃爾德菲爾火山博物館edheiar)。
    這座博物館的設計,本身就充滿了巧思。它的核心,是一座在1973年被火山灰和熔岩完全掩埋的、真實的房屋。博物館就是圍繞著這座被完整挖掘出來的房屋而建的。
    當柳如煙走進博物館,看到那座被定格在災難發生那一刻的房子時,心中受到了巨大的震撼。客廳的桌子上,還擺放著咖啡杯和雜誌;廚房裏,鍋碗瓢盆散落一地;孩子的房間裏,玩具還放在床邊。所有的一切,都被厚厚的火山灰所覆蓋,像一尊巨大的、充滿了悲劇感的雕塑。
    博物館通過大量的影像資料、親曆者的口述錄音和互動展品,完整地再現了那場驚心動魄的災難和救援過程。柳如煙看到了島民們如何在深夜,冒著生命危險,將港口裏所有的漁船發動起來,將全島居民安全撤離;她也看到了,救援人員們如何史無前例地,用巨大的水泵,抽取冰冷的海水,噴向滾燙的岩漿流,最終成功地阻止了岩漿堵塞港口,保住了小鎮的經濟命脈。
    在博物館的出口處,有一麵照片牆,上麵是災難過後,回到島上,參與家園重建的島民們的笑臉。
    柳如煙看著那些照片,眼眶濕潤了。
    “我終於明白了,”她輕聲對陸沉說,“冰島最偉大的奇跡,不是瀑布,不是極光,也不是藍冰洞。而是生活在這裏的人。是他們麵對災難時,所表現出的那種冷靜、團結和永不放棄的堅韌精神。”
    【埃爾德菲爾火山博物館!太震撼了!感覺身臨其境!】
    【向偉大的冰島人民致敬!他們是用生命在和自然共舞!】
    【這已經不是旅行了,這是一場關於生命和勇氣的教育。】
    第三天,他們要去感受這座火山島上,生生不息的另一麵——蓬勃的生命。
    他們參加了一次環島的快艇之旅。快艇帶著他們,穿行在各種由火山噴發形成的、奇形怪狀的懸崖和海蝕洞之間。
    他們看到了一個被稱為“象鼻岩”的奇特岩石,酷似一隻正在喝水的大象。他們還駛入了一個巨大的海蝕洞,在洞內,船長關閉引擎,拿出薩克斯風,為他們吹奏了一曲。悠揚的樂聲,在洞穴裏產生了奇妙的共鳴,空靈而又美妙。
    而此行的重頭戲,是觀看冰島,乃至全世界最大的海鸚棲息地。
    當快艇靠近一片陡峭的懸崖時,柳如煙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數以百萬計的海鸚,像黑色的瀑布一樣,覆蓋了整片懸崖。空氣中,全都是它們獨特的、略帶沙啞的叫聲。
    快艇停在離懸崖不遠的地方,他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無數的海鸚,從懸崖上起飛,紮入海中捕魚,然後又嘴裏叼著滿滿的小魚,搖搖晃晃地飛回自己的巢穴。
    “太壯觀了……”柳如煙說,“我感覺,整座島嶼的生命力,都匯集在了這片懸崖上。”
    下午,他們還去體驗了一項非常獨特的本地活動——“懸崖蕩秋千”spranga)。在當地專業人士的保護和指導下,他們體驗了島民們為了撿拾海鳥蛋,而發展出的一種獨特的、沿著懸崖垂降的技巧。
    雖然隻是在安全的、較低的懸崖上進行體驗,但當柳如煙被繩索吊著,在懸崖上像蜘蛛俠一樣行走和擺蕩時,還是感覺心跳加速,刺激無比。
    在韋斯特曼納群島的最後一晚,他們沒有出去吃飯,而是接受了旅館主人英加老奶奶的邀請,和她的家人一起,共進晚餐。
    餐桌上,有英加老奶奶親手烤製的黑麥麵包在滾燙的火山灰裏,用低溫慢烤而成),有她兒子當天出海捕撈回來的新鮮鱈魚,還有各種本地的蔬菜。
    飯桌上,英加老奶奶為他們講述了更多關於1973年那個夜晚的故事。她講到,當她抱著還是嬰兒的兒子,登上最後一艘離港的漁船,回頭望向那片被火光映紅的天空時,她以為自己再也回不來了。她也講到,當災難過後,大家義無反顧地選擇回來,一起清理火山灰,重建家園時的那種社區凝聚力。
    “這座火山,帶走了我們的過去,”老奶奶的眼中,閃爍著睿智的光芒,“但它也給了我們一個新的港口,給了我們地熱,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們明白了,什麽才是最重要的——那就是家人,是鄰居,是我們的社區。”
    聽著老奶奶平實而又充滿力量的講述,柳如煙的心中,充滿了深深的感動。
    晚餐後,陸沉從背包裏,拿出了他為柳如煙準備的,冰島之旅的最後一份,也是最富有深意的一份禮物。
    那是一枚小巧的、銀質的掛墜。掛墜的形狀,是一隻鳳凰的羽毛。羽毛的雕刻極其精細,而在羽毛的根部,鑲嵌著一小顆黑色的、經過打磨的、來自埃爾德菲爾火山的火山石。
    < the ashes)。”陸沉將掛墜為柳如煙戴上,柔聲說道,“鳳凰,是傳說中,能從烈火和灰燼中重生的神鳥。它象征著不朽、希望和頑強的生命力。”
    “我們在韋斯特曼納群島,看到的,就是這樣一個鳳凰涅盤的故事。這座小島,這群可愛而又堅韌的人們,他們就是真正的‘冰島鳳凰’。這顆黑色的火山石,代表著那場毀滅性的災難;而這片重生的羽毛,則代表著他們永不熄滅的希望和勇氣。”
    “我們的冰島之旅,即將結束。我希望這枚‘灰燼之羽’,能為你留住韋斯特曼納群島所有的感動與敬佩。也希望它能提醒我們,無論人生中遇到多大的挫折與災難,都要相信,在灰燼之下,永遠埋藏著重生的希望。隻要我們有勇氣,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鳳凰。”
    柳如煙撫摸著胸前那枚充滿了力量與希望的掛墜,眼眶再次濕潤了。她知道,這便是他們冰島之旅,最完美的,也是最終極的句點。
    當他們第八次,也是真正意義上,無可辯駁的、全宇宙都找不到理由再讓他們逗留的最後一次,站在雷克雅未克凱夫拉維克國際機場,準備登上飛往歐洲大陸的航班時,他們的內心,已經達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通透而又圓滿的境界。
    他們的社交平台上,更新了冰島之旅的終極告別動態。配圖是那張在埃爾德菲爾火山博物館裏,兩人隔著玻璃,看著那棟被火山灰掩埋的房子的深思背影。
    文字充滿了對這次終極旅程的深刻感悟:
    “最後的最後,我們探訪了這座從灰燼中重生的‘北方龐貝’。在這裏,我們聽到了一個關於毀滅與新生的真實傳奇。冰島,用它的冰與火,它的孤獨與壯麗,它的人民與精神,為我們上了一堂關於‘生命’本身的,最深刻的終極課程。至此,我們的冰島之書,從封麵到封底,從正文到附錄,從隱藏關卡到最終後記,已全部讀完,再無任何遺憾。再見,冰與火之國,謝謝你給予我們的一切!你好,世界!這一次,我們真的,真的,真的,真的,要來了!”
    飛機起飛,巨大的轟鳴聲,像是為他們這場漫長、曲折、深刻而又極致完美的冰島史詩,奏響了最後的、華麗的終曲。窗外,那片孤懸於北大西洋之上的、充滿了奇跡與傳說的島嶼,漸漸消失在雲海之中。陸沉和柳如煙相視一笑,他們的前方,終於,將是那片充滿了風車、運河、鬱金香和藝術氣息的,關於自由、浪漫與人類文明的歐洲故事。世界之旅,在經曆了這次最深刻的“畢業典禮”之後,終於,要真正地,開啟了。當飛機終於掙脫冰島那強大而神秘的引力,向著歐洲大陸的腹地飛去時,柳如煙感覺自己像是從一場漫長而深刻的夢中醒來。那枚象征著鳳凰涅盤的“灰燼之羽”掛墜,靜靜地貼在她的胸口,為這場極致的冰島之旅,畫上了一個充滿了生命力量的句點。
    經過數小時的平穩飛行,當飛機開始在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機場上空盤旋時,窗外的景象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冰島那壯麗而荒涼的火山與冰川,被一片平坦得不可思議的、由綠色牧場、縱橫交錯的運河和星星點點的風車組成的、如同棋盤般的精致畫卷所取代。
    這裏,看不到任何自然的鬼斧神工,看到的全是人類智慧與毅力改造自然的偉大痕跡。
    走出機場,一股濕潤的、混合著青草、鮮花和淡淡水汽的空氣撲麵而來。他們乘坐著高效而安靜的火車,進入了阿姆斯特丹市中心。當他們走出中央車站,第一眼看到這座城市時,柳如煙立刻被其獨特的魅力所吸引。
    無數條運河,如城市的血脈,在古老的建築間靜靜流淌。河上,停泊著各式各樣的船屋,河岸兩旁,是成排的、山牆形狀各異、略顯傾斜的可愛建築。而城市的主角,是無數的自行車,它們從四麵八方湧來,清脆的鈴聲取代了汽車的鳴笛,構成了一首充滿活力的城市交響曲。
    他們入住的,是一家位於王子運河畔的、由一棟17世紀的運河老宅改造而成的公寓酒店。房間裏,巨大的窗戶正對著運河,可以看到河上穿梭的遊船和對麵那一排排典型的荷蘭建築。
    他們的荷蘭第一場直播,就在這扇充滿詩情畫意的窗前開啟了。
    這一次,他們的穿著,充滿了藝術與休閑的氣息。陸沉穿著一件簡約的米色風衣,柳如煙則穿了一條莫奈畫作中常見的、溫柔的藍色連衣裙。
    標題也充滿了對這個全新國度的期待——“風車與運河的低地之國,梵高與自由的藝術之都!‘往後餘生’歐洲篇第一章,阿姆斯特丹!”
        他們推開窗,樓下,一陣風吹過,帶來了街角華夫餅店傳來的、甜蜜的焦糖香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