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問篇第二十八二)
字數:6895 加入書籤
話說有一天,黃帝老爺子閑來無事,就琢磨起人體那些奇奇怪怪的現象來了。他琢磨著:“哎,你說人們有時候為啥會發出那種‘唏~’的聲音呢?這聲音背後,是不是藏著什麽大學問?”於是,他就把這個問題拋給了他的好搭檔——岐伯。
岐伯一聽,嘿嘿一笑,說:“這事兒啊,簡單!不就是因為體內陰氣太旺,陽氣不足嘛。陰氣跑得快,陽氣慢悠悠,陰氣一強勢,陽氣就直接‘拜拜’了,所以這人就‘唏’上了。要治這個,咱們得給足太陽經加加油,再給足少陰經泄泄火。”
黃帝一聽,恍然大悟:“哦~原來如此!那具體怎麽操作呢?總不能直接上手搓搓揉揉吧?”
岐伯擺擺手:“非也非也,咱們得靠針灸這門手藝活兒。補足太陽,就是給膀胱經上的穴位補補陽氣;瀉足少陰,就是給腎經上的穴位去去火。”
說到這兒,咱們得先科普一下。膀胱經和腎經啊,那可是中醫經絡裏的兩大高手。膀胱經,就像是人體的“陽光大道”,主管一身的陽氣和排毒;腎經呢,則是人體的“能量庫”,藏著咱們的先天之本。
那麽,具體要紮哪些穴位呢?別急,咱們一個一個來。
首先說說膀胱經上的幾個重要穴位吧。膀胱經啊,它從頭走到腳,穴位多得跟星星似的。但咱們今天不講那麽多,就挑幾個關鍵的,既能補足陽氣,又能讓人聽了覺得“哎喲,不錯哦”的穴位。
1. 委中穴
位置:膝蓋後麵,膕窩的正中央。
作用:這可是膀胱經的“合穴”,也就是氣血匯聚的地方。紮一針下去,就像給膀胱經開了個“能量加油站”,陽氣立馬嗖嗖往上漲。而且啊,這個穴位還能治腿疼、腰疼啥的,簡直就是個“萬金油”。
2. 至陽穴
位置: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聽這名字,就知道它是個“陽氣滿滿”的穴位。紮了它,就像給身體裏的陽氣加了個“小太陽”,整個人都暖和起來了。對於陽氣不足、怕冷的人來說,這穴位簡直就是救星啊!
3. 昆侖穴
位置:在足部外踝後方,當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作用:這個穴位啊,可是膀胱經的“經穴”,就像經絡上的“交通樞紐”。紮了它,不僅能讓膀胱經的氣血流通得更順暢,還能治頭疼、腰痛啥的。而且啊,這個穴位還特別好找,一腳踩下去,就能感覺到那個凹陷了。
說完膀胱經,咱們再來聊聊腎經。腎經啊,它可是人體的“能量庫”,藏著咱們的先天之本。要想瀉火,咱們也得挑幾個關鍵的穴位。
1. 複溜穴
位置:在小腿內側,太溪穴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作用:這個穴位啊,可是腎經的“母穴”,也就是能生腎水、補腎氣的穴位。但咱們今天要的是瀉火,所以紮它的時候手法得輕點、頻率快點,這樣就能達到瀉火的效果了。而且啊,這個穴位還能治水腫、盜汗啥的,簡直就是個“多麵手”。
2. 太溪穴
位置:在足內側,內踝後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
作用:這個穴位啊,可是腎經的“原穴”,也就是腎經氣血的發源地。雖然它主要是補腎氣的,但咱們要是用瀉法紮它,也能達到瀉火的效果。而且啊,這個穴位還能治失眠、健忘啥的,對於經常“腦回路短路”的人來說,簡直就是個“救星”。
3. 湧泉穴
位置:在足底部,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約當足底第2、3蹠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與後23交點上。
作用:這個穴位啊,可是腎經的“井穴”,也就是腎經氣血的出口。紮了它,就像給腎經開了個“泄洪閘”,火氣立馬就瀉出去了。而且啊,這個穴位還能治頭暈、咽痛啥的,對於經常“上火”的人來說,簡直就是個“滅火器”。
好了,說到這兒,咱們已經把膀胱經和腎經上的關鍵穴位都講了一遍。但岐伯大神醫可沒隻說這麽幾個穴位哦。他老人家還說了:“要想效果好,還得看手法和時機。”
手法嘛,那就是針灸師的看家本領了。不同的穴位、不同的病症,手法都不一樣。有的得深刺、有的得淺刺、有的得快速撚轉、有的得慢慢提插……總之啊,得根據實際情況來定。
時機呢,也很重要。就像咱們吃飯一樣,得按時按點才行。針灸也是一樣的道理。不同的病症、不同的體質,針灸的最佳時機都不一樣。有的得在早上紮、有的得在晚上紮、有的得在飯前紮、有的得在飯後紮……所以啊,要想針灸效果好,還得找個靠譜的針灸師才行。”
黃帝突發奇想,對著岐伯來了句:“岐伯啊,你說這人為啥有時候會冷得直打哆嗦呢?這到底是哪路神仙在作怪啊?”岐伯一聽,嘿嘿一笑,心裏想:這黃帝陛下又開始琢磨人體奧秘了。於是,岐伯慢悠悠地說:“陛下啊,這可不是什麽神仙作怪,而是寒氣悄悄溜進了咱們的皮膚裏。陰氣一多,陽氣就少了,這不,人就冷得跟篩糠似的,直打寒戰嘛。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咱得給陽氣加加油,補一補!”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黃帝一聽,眼睛一亮:“哦?補陽氣?這針灸能行嗎?”岐伯點點頭:“那當然!針灸可是咱們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貝,對付這種寒氣入侵,那是綽綽有餘!”
接下來,咱們就來一場針灸大冒險,看看如何用現代穴位和針灸理論,給陽氣加油打氣!
首先,咱們得找到陽氣的“大本營”——大椎穴。這穴位啊,就在咱們脖子後麵,低頭的時候,用手摸摸脖子後麵最高的那塊骨頭,下麵一點點就是啦!它可是陽氣的匯聚之地,跟六條陽經都有關係,簡直是陽氣界的“交通樞紐”。寒氣一來,這裏最先遭殃,陽氣也容易不足。所以,咱們得趕緊給它補補!針灸一下大椎穴,就像給陽氣打了個“強心針”,立馬精神抖擻起來!
接下來,咱們得守住門戶,別讓寒氣繼續往裏鑽。風池穴就是咱們的頭部的“守門員”,在脖子後麵,頭發邊緣,跟耳垂齊平的地方。這個穴位啊,跟風邪那是勢不兩立!針灸一下風池穴,就像給頭部安裝了個“防風罩”,寒風再猛也吹不進來啦!而且啊,這個穴位還能緩解頭痛、頭暈啥的,簡直是頭部健康的“小衛士”。
陽氣要想在身體裏暢通無阻,還得有個得力助手,那就是合穀穴。這個穴位在咱們的手背上,第一、二掌骨之間,靠近第二掌骨中點的地方。針灸一下合穀穴,就像給陽氣配了個“加速器”,讓它跑得更快、更有勁!而且啊,這個穴位還能緩解感冒、頭痛、牙痛啥的,簡直是身體裏的“萬能小助手”。
陽氣在身體裏跑來跑去,也得補充能量啊!這時候,足三裏穴就派上用場了。這個穴位在咱們的小腿外側,膝蓋下麵三寸的地方。針灸一下足三裏穴,就像給陽氣建了個“能量站”,讓它隨時都能補充能量,保持活力滿滿!而且啊,這個穴位還能增強免疫力、調理脾胃啥的,簡直是身體裏的“超級能量棒”。
陽氣在身體裏不能光跑啊,還得有個地方儲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這時候,關元穴就閃亮登場了!這個穴位在咱們的小肚子上,肚臍下麵三寸的地方。針灸一下關元穴,就像給陽氣建了個“蓄水池”,讓它隨時都能取出來用,再也不用擔心陽氣不足啦!而且啊,這個穴位還能調理月經、補腎啥的,簡直是身體裏的“陽氣小金庫”。
陽氣要想在身體裏發揮作用,還得有個強大的“發動機”來推動它。這時候,氣海穴就派上用場了!這個穴位也在咱們的小肚子上,肚臍下麵一寸半的地方。針灸一下氣海穴,就像給陽氣裝了個“發動機”,讓它動力十足,想去哪兒就去哪兒!而且啊,這個穴位還能緩解腹脹、便秘啥的,簡直是身體裏的“動力小馬達”。
最後啊,咱們還得給陽氣找個“守護神”,確保它時時刻刻都安全無虞。這時候,命門穴就閃亮登場了!這個穴位在咱們的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的凹陷處。針灸一下命門穴,就像給陽氣請了個“保鏢”,讓它隨時隨地都能得到保護,再也不用擔心被寒氣欺負啦!而且啊,這個穴位還能緩解腰痛、腎虛啥的,簡直是身體裏的“陽氣守護神”。
有一天,黃帝坐在龍椅上,手裏拿著茶杯,眉頭緊鎖,一臉嚴肅地對岐伯老師說:“岐伯啊,你說這人吧,有時候莫名其妙地就‘嗝兒~’來一聲,那聲音清脆響亮,響徹雲霄,簡直比宮廷裏的編鍾還準時。這到底是啥氣兒在裏頭搗鬼呢?”
岐伯一聽,嘿嘿一笑,捋了捋他那飄逸的長胡子,慢悠悠地說:“陛下啊,這事兒其實挺簡單的。您想啊,咱們人體裏就像個小宇宙,各種氣血津液都得按部就班地運行。要是哪天,一股子寒氣不請自來,悄悄溜進了胃裏,那可就不妙了。”
黃帝眨巴眨巴眼睛,好奇地問:“寒氣?它咋就跑到胃裏去了?還搞得人直打嗝?”
岐伯繼續解釋:“這寒氣啊,它可不簡單,是個愛搗亂的小家夥。一旦進了胃,就開始在裏麵撒歡兒,從下往上竄,跟坐火箭似的。竄到頂兒了,又沒法兒繼續往上,隻好再掉頭往下,回到胃裏。這一來一回的,胃裏的氣兒就被攪和得不得了,隻好找個出口發泄,於是乎,‘嗝兒~’的一聲,就成了咱們聽到的打嗝聲了。”
黃帝一聽,恍然大悟,點點頭說:“原來如此,那該怎麽治呢?總不能讓人一直這麽‘嗝兒~’下去吧?”
岐伯微微一笑,說:“這事兒好辦,咱們中醫講究的是調和陰陽,疏通經絡。既然寒氣侵擾了胃,那咱們就給胃加加溫,驅驅寒。補足太陰脾經和陽明胃經的穴位,就能讓胃暖和起來,恢複正常的氣血運行。”
黃帝一聽,來了精神:“哦?具體要灸哪些穴位呢?快說說。”
岐伯清了清嗓子,說:“首先呢,咱們得說說這足太陰脾經上的太白穴。這太白穴啊,它就在咱們腳的內側,大腳趾根兒那塊兒,凸起來的那個骨頭後麵。您要是找不著,就脫了鞋襪,用大拇哥兒按按,哪個地兒最酸最疼,那就是了。灸一灸這個穴位,能健脾和胃,散寒止痛,對治療打嗝那可是有奇效的。”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黃帝一聽,笑得前仰後合:“哈哈,這麽說來,以後誰打嗝了,我就讓他先脫鞋襪,自己找穴位去!這畫麵,想想就逗。”
岐伯也跟著笑,接著說:“還有啊,陽明胃經上的足三裏穴也不能少。這足三裏啊,它可是個養生大穴,位於小腿外側,膝蓋骨下麵三寸的地方。您要是量不準三寸,就用自己的四個手指頭並排量一下,差不多就是那個位置了。灸一灸足三裏,能燥化脾濕,生發胃氣,對脾胃的調理那可是杠杠的。”
黃帝聽得津津有味,連連點頭:“不錯不錯,這倆穴位聽起來就很厲害。不過,岐伯啊,你剛才還提到了一個‘眉本’,這是啥意思?”
岐伯解釋說:“哦,‘眉本’啊,它是古代對攢竹穴的一種稱呼。這攢竹穴就在咱們眉毛的內側邊緣,您要是找不著,就使勁兒眨眨眼,感覺眉毛那兒有動的地兒,就是了。灸一灸攢竹穴,能疏風散熱,明目止痛,對打嗝也有一定的緩解作用。不過呢,一般情況下,補足太陰、陽明兩經的穴位就足夠了,攢竹穴算是額外的驚喜吧。”
黃帝一聽,樂得合不攏嘴:“哈哈,岐伯啊,你這學問可真是博大精深,連打嗝這麽個小事兒都能講得頭頭是道。我看啊,以後咱們宮廷裏的禦醫們,都得好好跟你學學。”
岐伯謙虛地擺擺手:“哪裏哪裏,陛下過獎了。中醫之道,博大精深,我這也不過是管中窺豹,略見一斑罷了。”
說完,兩人相視而笑,氣氛一時之間變得輕鬆愉快起來。黃帝突然話鋒一轉,說:“岐伯啊,你說咱們能不能把這治療打嗝的方法,編成一個順口溜,讓老百姓也能輕鬆記住呢?”
岐伯一聽,眼睛一亮,沉思片刻後,開口念道:“打嗝不停真難受,太白足三裏來救。眉本攢竹也幫忙,散寒和胃效果強。中醫穴位真奇妙,輕輕鬆鬆解煩憂。”
黃帝一聽,拍案叫絕:“好!好!這個順口溜簡潔明了,朗朗上口,老百姓一聽就能記住。岐伯啊,你可真是個人才!”
岐伯謙虛地笑了笑,說:“這都是陛下英明指導的結果。”
兩人相視而笑,氣氛一時之間達到了高潮。黃帝心情大好,決定在宮廷裏推廣這個治療打嗝的順口溜,讓更多的人受益。
不過呢,說到這,咱們還得再聊聊這太白、足三裏、攢竹這三個穴位的小秘密,畢竟它們可是治療打嗝的“三劍客”嘛。
先說這太白穴,它可是脾經的原穴,就像是脾經的大本營一樣。灸一灸太白穴,就相當於給脾經加油打氣,讓它更有動力去運化水濕,升清降濁。這樣一來,胃裏的寒氣就能被迅速驅散,打嗝的症狀自然也就緩解了。
再說這足三裏穴,它可是胃經的合穴,就像是胃經的大管家一樣。灸一灸足三裏,就相當於給胃經來了個全麵體檢和保養。胃經的氣血運行順暢了,胃裏的寒氣也就無處遁形了。而且啊,這足三裏還是個養生大穴,經常灸一灸,還能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呢。
最後說說這攢竹穴,它雖然不屬於脾經或胃經,但因為它位於眉毛內側邊緣,與眼睛緊密相連,所以灸一灸攢竹穴,也能起到疏風散熱、明目止痛的作用。這對於因打嗝引起的眼部不適,比如流淚、幹澀等症狀,都有很好的緩解作用。而且啊,攢竹穴還是個美容大穴,經常按摩或灸一灸,還能淡化眼部細紋,讓眼睛更加明亮有神呢。
喜歡黃帝內經爆笑講解版請大家收藏:()黃帝內經爆笑講解版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