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首艘40萬噸智能超大型礦砂船
字數:3534 加入書籤
在《近代上海的“時光寶盒”》的文稿裏,夾了幾篇祁北川所寫的《潛水日誌》的影印書。
看著故人熟悉的筆跡,趙函數發達的淚腺也被刺激到了,想起那些或興奮或焦灼的水底時光,他一邊抹著淚,一邊說:“還好老家夥見證了‘長江口二號’的曆史,不然他到那下麵也不安心吧?”
這話說得王逸少也沉默了。
在“師叔”趙函數住院之前,王逸少把文稿傳過去,本意是讓他審稿。沒曾想,老爺子太會抓重點,一來就翻到了祁北川的《潛水日誌》,盡管隻選了那麽幾頁。
好吧,氣氛已經傷感了,今晚也不適合審稿,王逸少便安慰道:“考古事業薪火相傳,我們都在努力呢!祁老師應該會覺得很安慰!”
趙函數感慨道:“當年,我們探尋‘長江口二號’,花了一年多時間,這次吧,也不知道要探尋多久。”
頓了頓,他又用安慰的口吻說:“也正常,水下考古就是這樣的,比不得田野考古。先前小任、小超說的也很有道理,我們的搜尋範圍主要集中在長江口入海一帶,說不定還真是走遠了。幾百年下來泥沙堆積,現在的江岸線,比古代的拉近了很多。不是沒有觸礁翻船的可能。再說,沉船的原因可太多了!”
王逸少點頭:“明天我們開個項目會。”
“好吧,好吧,那你先早點回家,這裏有小梅就行了。”
鍾小梅是趙函數的護工,是考古所專門聘請的,已經照顧趙函數三四年了。
這一點十分人性化。
我國的水下考古事業從無到有,一路茁壯成長,首先仰賴於政府的扶持,和第一代水下考古隊員的全心奉獻。保障他們的晚年生活,也是應有之義。
見王逸少輕輕拉門出去,趙函數不知為何心中湧起陣陣悵意,便對鍾小梅說:“陪我說說話吧,心裏有點悶。”
鍾小梅乖巧地坐在趙函數身邊:“爺爺,您說,我聽著呢。”
“你以前是學漢語言文學的吧?”
“是。”
“那你語文一定很好啦。嘿,你想不到吧,就我同學,祁北川,小王他老師啊,他起初可不是學考古的,他可是個文藝青年,還瘋狂地追過文壇大家,像追捧明星那樣。”
撫今追昔,趙函數心潮翻湧,殊無睡意。
這麽一說,鍾小梅也來了興趣:“真的呀?那他喜歡舒婷嗎?喜歡汪國真嗎?”
“那肯定的呀。我還記得,川兒是因為身體素質好,曆史也學得好,才被選進培訓隊的。才來的時候,川兒喜歡吟誦《海的溫柔》!什麽‘送一道波光在時空裏走。柔情似水,總是很靜很靜;很靜,是海的溫柔。’我們還笑話他呢,要說呀海才不溫柔呢!不然,就沒有那麽多的沉船了!”
這話聽得鍾小梅捂嘴笑。
趙函數又說:“到後來,見識到江海的威力後,他也不吟誦《海的溫柔》了。改成《熱愛生命》了!”
鍾小梅很自然地應和道:“‘我不去想是否能夠成功,既然選擇了遠方,便隻顧風雨兼程。’生命,就是要這樣熱愛的啊!”
話說至此,鍾小梅心緒也如潮水一般,一浪又一浪。她老家在內陸城市,她自己剛來上海沒幾年,對海洋的認知十分有限。
她便央求道:“爺爺,我能看看您先前看的那些日誌嗎?”
“當然可以啊,”趙函數把筆記本電腦遞給她,“這本來就是通俗讀物,最後都要拿給普通觀眾、讀者看的。”
看完日誌之後,鍾小梅感慨叢生:“從2015年到2022年,真不容易啊。對了,爺爺,您能給我講講沙船的知識嗎?”
看來,日誌裏所提的“沙船”,引起了鍾小梅的興趣。
身體還是有些疲乏的,但趙函數更樂於分享,整理了一下思緒,他先從沙船的構造說起。
“沙船有一種技術叫‘減搖龍骨’,顧名思義,它的作用是,讓沙船在航行中減少搖晃的頻次,增強穩定性。嗯,它還有個別名叫‘梗水木’。為了保證船行速度,我們還大量使用船櫓。
“後來啊,外國人從櫓上麵得到了靈感,發明了螺旋槳,世界航海技術也就得到了進一步發展。這些年,我們一直提‘文明互鑒’,從櫓的使用到螺旋槳的發明,就是一次‘文明互鑒’的有益嚐試。這項發明,我們也能拿過來再用的啊。
“沙船第三個特點,是它眾多的船帆。船帆組合起來,就能對順風、側風、偏風加以利用。這一點,也被世界各國學去了。古中國的人們為世界海上航運,提供了很多參考。所以啊,除了上海市市徽,我們還可以在很多國家的博物館、文獻資料上,看到沙船的蹤影。這也是一種紀念吧。
“沒記錯的話,古中國上海港所使用的沙船,有五千多隻,占到了全國的一半。我們可以很驕傲地說,中國強大的航運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仰賴於沙船。”
鍾小梅認真傾聽,回道:“這麽說,是沙船的使用構建了強大的物流動脈。到了今天,更是這樣。要實現‘一帶一路’的戰略,必須重視港口城市的建設,航道能力的提升。”
古代沒有火車,也沒有飛機,運輸上主要靠“南船北馬”,毫無疑問,水運是性價比更高的運輸方式,抓住、抓穩這條生命線,成了從古至今永不過時的話題。
“還是你們學語文的表達力強,概括得很好,”趙函數笑眯眯地看著鍾小梅,“儂曉得伐?現在我們上海的航運能力有多強,在國際上能排前三!”
“這麽厲害!”鍾小梅豎起大拇指。
“再說高橋吧。以前,它是沙船之鄉。現在,也不甘人後。四年前,就2023年的時候,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打造的一艘礦砂船,已經投入使用了。”
“哦,這個我好像在新聞裏看到過。好像是叫……叫‘明遠’號,對不對?”
“對,這是為招商局能源運輸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的,有40萬噸的運力。這可是全球第一艘‘40萬噸智能超大型礦砂船’!2018年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研發了。然後從結構、舾裝建造,轉入內裝和係統完工調試。老周就曾經參與過這個項目。嗯,就是小任他爸爸。”
夜闌人靜,趙函數早已睡熟,鍾小梅也在陪護床上輕輕睡下。
依稀聽得窗外風雨大作,再看看手機上跳出的滾動新聞,最近似乎有名為“曼麗”的台風過境。若真如此,考古隊隻能再等等了。
喜歡江海潛尋請大家收藏:()江海潛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