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海上敦煌
字數:3530 加入書籤
                    1月23日,周五,有風。
    抵達海陵島後,休息了半日。第二天,郭巍、童嫿去了陽江200萬千瓦海上風電場。
    任燃、郭超仁則駕車去了“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據導航,博物館位於十裏銀灘一帶。
    陽江向海,海域很寬,分成很多段,十裏銀灘正是其中的一段。其海岸線足有16.5公裏之長,沙質細膩,水質清澈透明。之所以得此名,乃是因浪潮翻湧,碾出一道道銀色浪花。
    春日初臨,海水不如夏日一般泛藍,甚至有些灰蒙蒙的,但銀色的浪花,爭先恐後地匍匐於潔淨的黃沙前,化為銀亮的細膩泡沫,也自有一番意趣。
    負責接待的,是館內研究員蕭方。蕭方三十出頭,普通話說得也並不標準,帶著濃濃的粵味,背部還微微有點駝。
    作為博物館的門麵,一般來說,接待遊客會派出專門的接待、導覽人員,他們會為遊客提供參觀指導、資訊,並解惑答疑。
    但顯然,任燃、郭超仁所需要的,不是對展覽、藏品本身的解讀,而是對博物館建設的經驗。
    所以,館方派出的接待,是館內一位資深的研究員,同時也是策展人。
    因為工作的原因,郭超仁接觸過一些研究員和策展人,知道他們負責展覽及相關項目的研究、策劃、組織。
    論起對博物館藏品的理解,相關的文化、曆史、藝術的背景,沒有人比研究員、策展人更了如指掌。
    在設計展覽的時候,他們會反複研究展覽的主題、目標,設計展覽內容及諸多細節。挑選展品,撰寫展覽目錄、解說詞,聯係借展單位……都是家常便飯。
    在館際合作的背景下,現在的博物館,都很喜歡和藝術家、文化機構合作,聯合辦展。
    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一開始被稱為“‘南海一號’博物館”。雖然最終定名更高大上,但郭超仁更喜歡“‘南海一號’博物館”的稱法。
    博物館的正門朝向街口,背臨十裏銀灘。先前停車的時候,郭超仁看到了海麵上的一艘複原的福船,也注意到了從福船的位置,到博物館背麵的一片沙地。
    2007年12月28日,殘長22.1米,殘寬約9.35米的“南海一號”沉船,就是從這片沙地,被移駐到“水晶宮”中,進行水下文物“原址保護”的。
    據考證,這種形製的福船,完整的船長為41.8米,船寬為11米,高為4米,載重近425噸。
    歲月滄桑,當年那艘福船,沉沒於海底,經年累月地被浸泡被侵蝕,哪裏還能保存完整呢?
    此時,船體上的文物,未曾被進行過專門的采集。這和“長江口四號”的情況不同。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因為“長江口四號”沉船倒扣在淤泥之中,船載文物大多被甩了出去。
    安檢之後,剛走進大廳,就看見紅色的條幅,和數張宣傳海報。
    條幅上,寫著“紀念黃偉宗”先生等語;海報上,則寫著“海上敦煌在陽江”的展覽名,及相關的展訊。
    郭超仁便問:“我記得,‘海上敦煌在陽江’的說法,是黃偉宗先生提出的,他還編著了《海上敦煌在陽江》一書。”
    “是的,”蕭方說,“我們這個展覽,直接用黃先生的書名,來表達對他的敬意。”
    “這個展覽,起初我以為是臨展。後來,得知它會成為專題展覽,我就沒急著過來了。”郭超仁笑了笑。
    “不用急呀,現在過來正好,展覽做得更完善。”蕭方溫和地笑,“這樣吧,我先帶二位去看看這個專題展,怎麽樣?”
    “好。”
    在通往展廳的通道裏,郭超仁看著館內頂部特別的鋼架結構,不無感慨之意:“我還記得我八歲那年,2007年時,當時在電視裏、網絡媒體裏看到“南海一號”的報道,我很激動。”
    蕭方笑了笑:“所以,那時在你心中,就埋下了一顆種子?做水下考古研究的種子?”
    “是的,”郭超仁如實回答,“再加上,我爸和祖輩們做的工作,都和江海有關,我也很自然地有一種,怎麽說呢,‘向海而活’的理想吧。”
    蕭方抿唇一笑:“巧了,我也是。我就是本地人,大學特意讀了文博專業,為的就是以後回到家鄉,能進這家博物館。總算不負所望吧!”
    頓了頓,他又補充道:“我比你大一點,我大概是十三歲時,親眼目睹‘南海一號’被拖進水晶宮的。真的很震撼!”
    理想照進現實,這樣的人活得很幸福,郭超仁心想,他是,任燃是,蕭方也是。
    說話間,蕭方已帶他們走到了“海上敦煌在陽江”的門口。
    蕭方語氣突然沉重起來:“黃偉宗先生,是2024年1月21日逝世的,享年89歲。現在已經是五周年了。”
    在生前,黃偉宗先生,是中山大學中文係教授,也是文化界的名人,碩果累累,曾得到“廣東文藝終身成就獎獲得者”榮譽稱號。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帶著任燃、郭超仁進展廳,蕭方介紹道:“2003年9月,時任廣東省政府參事室參事、廣東省海上絲綢之路項目開發研究組組長的黃偉宗先生,帶領專家組一行人,來陽江考察‘海上絲綢之路曆史遺跡’,他提出了說法‘海上敦煌在陽江’的說法。‘南海一號’的考古發掘,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
    “眾多的曆史文獻記載、考古發現,都能證明,陽江在‘海上絲綢之路’的曆史長河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至少是一個中轉站。
    “在博物館選址的時候,黃偉宗先生也曾親自參與,並編著《海上敦煌在陽江》一書。黃先生認為,‘南海一號’必須留在當地,進行保護和陳列展覽。他的觀點得到全國各級各界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認同,最後,‘南海一號’成功落戶海陵島。”
    邊聽講解,邊看著展廳幕牆上的圖文資料,任燃說:“這個決定是非常正確的。且不說,船體脆弱經不起折騰。把文物留在當地,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護文物和曆史的原始信息。”
    “是的,”蕭方目光幽深,“百姓們向海而生,向海而活,如此這般,才造就了千年海絲文化,所以我們一定要讓文物繼續‘接地氣’。”
    任燃接了話:“更不用說,一個大型的考古項目,能促進文旅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這是明智之舉。”
    喜歡江海潛尋請大家收藏:()江海潛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