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5章 方丈挖人,新舊之爭
字數:5459 加入書籤
隨著魔主和廣智雙雙受罰,江東成了這場鬥爭的最大贏家。
江東取代佛門,一舉成為武天最強道統。
如今,江北和江東已經事實上合並。
江西又割讓了三分之一的土地換取平安。
唯一沒受戰火影響的,隻剩江南。
蕭劍暫時沒有對江南動手的打算。
原因也很簡單。
江南的兩尊果位各有特色。
山君實力強大。
早先,還有“廣智”和“魔主”可以壓他一頭,但兩人悉數退場,山君就成了事實上的天下第一。
不過,蕭劍如今掌握著半個天下。
他可以靠著國運提高修為。
隻要時間充足,蕭劍有把握反超山君。
而剩下的河伯。
它是八大果位裏最不爭不搶的一個,算是老好人的人設。
河伯與佛門的關係不差,與江東的關係也不差。
它任由這雙方的人手在他眼皮子底下建立勢力。
蕭劍若是強行動手,怕是會引起眾怒。
那樣的結果,他也承受不了。
兩相權衡之下。
蕭劍決定放江南一馬,權當是留有餘地。
而除他之外。
這場大戰最大的贏家是廣明!
廣明沒有出半點力,就獲得了佛門副門主的身份。
不止如此。
他作為佛門海外分支“金山寺”的方丈,佛門最初給他的定位,是替佛門吸納海外弟子,培養人才最終輸送到江西的佛門總庭。
然而,隨著“廣智”禁閉,江西佛門割讓土地給江東。
昔日兩位聖人在佛門內部建立起來的偉岸形象,如今徹底破滅。
廣明抓住這個機會,反向挖人到金山寺。
他提出金山寺最大的優點,那就是遠離大陸。
廣智和魔主的案例已經告訴了他們。
天道對於屠戮生靈一事是深惡痛絕的,所以果位持有者不太可能到海外大範圍屠戮生靈。
而他們若想組建遠征軍,就得跨越海洋。
這漫長的征途,本身就是一種比崇山峻嶺更為可靠的防線。
廣明以此為由從佛門挖人。
廣聞大為不滿,甚至險些與廣明撕破臉。
她最終還是忍住了。
因為,廣聞如今也摸清楚了廣明的路數。
這家夥的下限太低。
假如雙方真的撕破臉了,這人絕對會主動找上江東,並且請江東出麵幫助佛門分裂。
屆時,廣明和廣聞各占二分之一。
那樣的話,佛門的損失隻會更大。
廣聞隻能捏著鼻子認下。
將來師兄出關了,一定要讓廣明這混賬付出代價!
廣明大概也知道自己不討喜。
但這不要緊。
他已經占足了好處。
於是,廣明直接帶著自己挖走的佛門人才,再度出海返回方丈島。
江東方麵選擇了放行。
因為他們是願意見到佛門分裂的。
有廣明這個攪屎棍在,江西佛門再想翻身可就難了。
蕭劍順勢對佛門本土進一步打壓。
他們約定隻占三分之一。
可是,如今廣明出海了,蕭劍覺得這個比例可以提高到二分之一。
光靠廣聞一人,也不可能反抗得了。
這一來二去。
廣聞算是把“蕭劍”和“廣明”一起恨上了。
……
十年過去。
瀛洲島。
陳青玄身後跟著一個小兒。
這就是魔主轉世。
他打破了胎中之謎,已經恢複了前世的記憶。
明麵上,魔主成了陳青玄的徒弟,他的名字就叫“陳雲來”。
這一世的陳雲來不再做僧人。
他甚至不惜放棄了自己昔日的修行經驗
陳青玄對他的選擇感到疑惑。
陳雲來則解釋道:“我從不掩飾自己厭惡佛門的做派,但前世的迫不得已。如今有機會重新選擇,我若是再走一遍來時路,不免太虛偽了。”
陳青玄分外詫異:“你當真舍得?”
“屁話!”
陳雲來瞪了他一眼:“怎麽可能舍得。不過,我總覺得繼續修佛,可能會有不可言說的隱患。今日再不抽身,我可能就此沉淪了。”
陳青玄兩手一攤:“反正我是不理解你們這些果位老爺的心思。不過,你若是按部就班下去,魔主的位置可能就要被旁人奪去了。”
陳雲來一臉揶揄:“這話說的,你現在不就可以隨時搶下魔主麽。你能做到卻不去做,反而替我操心了起來。”
陳青玄搖頭道:“我與你不一樣。”
早先,他就通過陳青機,清楚了這武天世界的一切信息。
其中就包括這果位。
陳青玄並不否認,“果位”是一條匡莊大道。
理論上,隻要武天世界發展壯大,那麽果位也能水漲船高,甚至將來躺到“合體境”也不是毫無可能的。
問題在於,他是陳景安的親兒子。
爺們要臉。
陳青玄不想一輩子啃老。
當然了,這不是全部的原因。
陳青玄人在瀛洲,可是通過自己留在大陸的蠱蟲,也清楚如今的格局。
魔主失位,直接戳破了各方偽裝的體麵。
動蕩的時局就根本沒有停下來過。
江東坐擁了半壁江山,可是內部也產生了不少矛盾。
江東修士,將其稱作是“新舊之爭”。
舊派以丞相“王鶴”之首,這囊括了大部分跟隨蕭劍建立大武的勳貴與皇親。
這些人的子孫後代,靠著前人的餘蔭,就可以輕易在江東身居高位。
與之對立的舊派,是以國師“浩然書生”為首。
這個群體最初隻有他手底下的儒生。
但是,國師很快發現,舊派在大武的根基太深,於是主動團結那些剩下的力量。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
舊派的子孫,他們登上高位的理由不能讓人信服,在新派眼裏,就成了擋住他們榮華富貴的人。
而這個節骨眼上。
蕭劍出於平衡的考慮,撥給了國師一部分舉薦朝官的名額。
這就成了他聚攏人心的利器。
蕭劍不介意提拔非江北派係的人。
他隻有一個要求,那就是這些人都得承認自己的儒生身份。
即便,他們中的絕大部分,窮盡半生也沒有占到半個“儒”字。
但是這樣的身份認同,卻成了儒生紮根大武的第一步。
而原先的一批儒生。
他們根據國師的要求,改變了自身的理念,從中灌輸了不少“忠君體國”的思想。
國師心知肚明。
以他的力量不可能撼動舊派的大山。
唯一的機會,就是讓帝王“蕭劍”倒向他們,這就需要給出一個能讓對方心動的籌碼。
因此,他都是緊著蕭劍喜歡的東西作為理念。
別的不管,先上位再說。
至於將來如何解釋和引申他們定下來的理念,這都不是問題。
指鹿為馬會惹人嘲笑,但是自創詞語,說不得還會被人當做學識淵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