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敢不敢矣

字數:8441   加入書籤

A+A-


    石中觀想參詳《道德經》第七十三章,理解感悟到柔弱勝剛強?,順應自然天道?之理。
    聖人老子在《道德經》第七十三章節中,主要講述了“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的道理。
    老子強調柔弱與不爭的重要性?。聖人通過對比“勇於敢”與“勇於不敢”兩種行為,指出前者往往招致災禍,而後者則能保全性命。
    此一觀點,深刻揭示了柔弱勝剛強的哲學思想?。
    老子在此章中,進一步闡述了順應自然規律的重要性。聖人認為,自然的法則是寬廣無邊的,雖然看似稀疏,但實則不會漏失任何事物。
    修者應當效法自然天道,不爭、不言、不召,而善於謙遜勝利、應對和謀略?。
    觀想參詳此章節後,石中深刻體會到,聖人老子所倡導的順應自然、柔弱不爭的大智慧。
    要知道,在紅塵世道現代社會,人往往過於追求剛強和爭鬥,卻忽視了柔弱與順應的力量。
    老子提醒修者,真正的勇敢,不是肆意妄為,而是知進知退,順應自然之道。唯有如此,修者才能在紛繁複雜的世界中,始終保持內心的平靜與和諧?,最後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而“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正是在告訴眾生“有勇氣自恃果敢,冒然行事的,必死。有勇氣自認怯懦,不敢妄為的,得活。
    這兩 種勇氣,一個有利,一個有害。上天所厭惡的,誰曉得個中原委呢?!上天的道,總是在不爭不競中得勝有餘,在無言無語中應答自如,在不期然時而至,在悠悠然中成全。
    上天的道,如同浩瀚飄渺的大網,稀疏得似乎看不見,卻沒有什麽能從中漏網而逃脫掉”。
    話說宋朝時期的楊家,乃是北宋初年著名的軍事家族,其家族,保家衛國之故事,在北宋中葉,就已迅速流傳於天下,
    關於楊家的所有民間故事,主要描繪的都是楊業、楊延昭,楊家七狼八虎等人,保家衛國的事跡。
    早在五代時期,楊業先是擔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善戰著稱,以戰功升遷,位建雄軍節度使。
    由於楊業戰功卓著,國人號稱其為“無敵”。曾任北漢建雄軍節度使,歸降宋朝後,成為抵抗遼軍的名將,人稱“楊無敵”。
    其實,楊家將,主要講的就是楊家的七郎八虎,?這“七郎八虎”指的是楊業的八個兒子?。
    其中包括七個親兒子和一個義子,即?大郎?,楊延平善使屈盧渾金槍)。二郎?,楊延定?。三郎?,(在不同版本中名字有所不同)楊延光(楊延訓等)。?四郎?,楊延輝。?五郎?,楊延德。?六郎?,楊延昭在部分版本中,大郎變為楊延昭,但此處按照“七郎八虎”的說法列出)。七郎?,楊延嗣也有說法為楊延酮,善使虎頭烏金槍)?。八郎?,楊延順義子,原名王錦或王順)。
    楊家將在北宋時期,多次擔任邊疆要職,如太原節度使、河東節度使等,抵禦遼、夏等北方民族的入侵,保衛國家的安全。
    北宋時期,楊家積極推行軍事改革,提出了許多創新的軍事戰略和戰術,如“分兵假降”“撥亂反正”等,為北宋的軍事製度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楊家將的事跡,被民間廣泛傳頌,成為民間文化中的重要部分,許多戲曲和文學作品以他們的故事為素材,展示了他們的忠勇形象。
    而楊家的主要成就,有雁門關大破遼軍,楊延昭主鎮守邊庭,多次打敗遼兵進攻楊文廣抗擊西夏,獻攻取幽燕陣圖...等等。
    楊家的女子也是個個了得,耶律金娥,又名耶律瓊娥,瓊娥公主(《楊家將》中的虛擬人物。)她是楊四郎次妻,遼國蕭太後次女,稱鐵鏡公主,又叫碧蓮公主。楊家將之一楊四郎,在宋遼金沙灘戰之後,被俘,不得已改名為木易,娶了這鐵鏡公主為妻,十五年後,她盜取蕭太後令箭,送楊四郎夜過關隘與楊母佘太君團聚,留有一子楊宗原。
    王蘭英(小說《楊家將》中的虛構人物)王蘭英是楊六郎楊延昭之妻,與楊六郎曾定下娃娃親,但後來長久不見,致使六郎娶了柴郡主。其武藝高強,堪稱第一流的女將,為宋軍立下赫赫戰功(有些版本中又稱其為王懷女或重陽女。)
    楊金花,楊宗保與穆桂英之女。曾經因奪取帥印而誤傷狄青之子。引起狄、楊兩家結仇,儂智高起兵,狄青被圍。楊文廣掛帥救援,楊金花冒進失利。因此楊文廣重責楊金花八十軍棍以嚴肅軍紀,楊金花後痛改前非。開始謹慎用兵,最後協助楊文廣平定了儂智高。
    而狄、楊兩家雖共同為國平叛,但仇恨一直到狄青孫子狄難撫時代才算解開。楊金花和楊文廣兄妹二人並肩作戰,屢建戰功(其本人的結局卻存在不同說法。苗族有些地區傳說其為了救助兄長而死,該節日被苗族定為姑娘節,也叫烏飯節。而有些苗族地區則傳說此日是為了紀念楊文廣的生日。楊金花並未在此戰中身亡。)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老令公楊繼業,原名楊業,並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名將。 官至雲州觀察使、判代州,贈太尉、大同軍節度使。楊業領八千火山軍掛帥掃北,掌中一口九環金鋒定宋刀,橫掃雁門,威震北國。
    大約在後漢的時候,楊業的父親楊信結交當時的河東節度使劉崇,派時為少年的楊重貴到太原。後來楊信投靠後周,把楊重貴留在太原。雖然有這樣的反複,但由於當時社會環境的混亂,楊重貴在太原的生活並沒有受到什麽影響。
    年少英武的楊重貴很受劉崇的看重,他以楊重貴為養孫,改名為劉繼業,後世便也稱其為楊繼業。
    楊繼業先擔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著稱,以功升遷到建雄軍節度使。
    北漢滅亡以後,劉繼業歸降北宋,宋太宗趙炅素知劉繼業威名,授予他左領軍大將軍,鄭州防禦使。
    劉繼業便複本姓楊,單名業。宋太宗認為楊業對防禦遼國有豐富經驗,便派他到代州為三交駐泊兵馬部署,為潘美節製。
    遼國大軍從雁門大舉進攻,楊業從小路率領數百騎兵繞到遼軍背後,與潘美的部隊前後夾擊遼軍,殺死遼國節度使駙馬侍中蕭咄李,生擒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誨,繳獲很多兵甲戰馬。
    楊業因功升雲州觀察使。以後遼國侵宋,但凡看見楊業的旌旗,就不戰而走。戍邊主將忌憚楊業威名,屢次向宋太宗上書,誹謗楊業。宋太宗封其奏交給楊業,以表示對楊業的信任。
    雍熙三年,宋太宗派出三路大軍征討遼國,其中潘美為西路軍主將,楊業為副將。起初各路進展順利,楊業一路奪取了遼國的寰、朔、雲、應四州,但因主力軍中路曹彬失利。
    宋太宗命令各路人馬班師,後又命潘美等率領大軍將收複四州的民眾遷移到內地。當時,遼國十餘萬大軍已經反擊,攻破了寰州。
    遼軍兵力占有很大的優勢,楊業等人的任務隻是遷移民眾,不需要與敵人決戰,他向潘美進言,上萬全之計。
    但護軍王冼和劉文裕卻不以為然,非要與遼國正麵交鋒,並且以怯敵嘲笑楊業。
    而作為主將的潘美,因嫉妒而未支持楊業的意見。最後楊業力爭不果,隻能冒險出擊,他和潘美相約,讓潘美在戰略要道陳家穀部署步兵強弩接應。
    楊業出擊以後,王冼等人以為遼軍已經敗退,為爭功率領部隊出擊,前進不久,得到了楊業敗退的消息,又慌忙撤退。
    楊業力戰盡日,轉戰到陳家穀,沒有看到接應的人馬,非常悲憤,再率領部下力戰至左右殆盡,仍手刃敵軍數十百人,後為遼軍生擒。
    楊業的四子楊延玉,以及部將王貴、賀懷浦全都力戰而死。楊業被擒不屈,絕食三日而死。
    佘太君,(其實曆史上,楊家將沒有楊宗保,也沒有穆桂英。但確有佘太君其人其原型是與楊家同為山西豪強的折家之女,本名未知,小說中叫佘賽花。)
    其弟名為折禦卿958~995),時任府州刺史。折家與楊家共抗契丹保一方安寧,後歸漢。
    楊六郎是北宋時期的將領?。楊六郎,即楊延昭,本名楊延朗,活躍在北宋時期。
    他是北宋名將楊業的長子,因其智勇雙全,被譽為“楊六郎”。
    楊延昭在北宋與契丹的戰爭中表現出色,威震四方,為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餘太君的故事,源自他們的故鄉火塘寨,這個地方風景秀麗,湖光山色交相輝映。
    寨前的清水湖、寨後的小青山以及山腳下的黑水潭,構成了美麗的景色,吸引著人們前來遊玩。
    特別是黑水潭,人們喜歡在這裏洗澡,因為清水湖水深又涼,讓人們有些膽怯。
    有個如夢似幻的故事講來,說是有一天,趙員外的小女兒趙小姐帶著丫環們來到黑水潭,準備放鬆心情。
    這時,黑水潭裏的神龜聽到聲音出來巡視,他被趙小姐的美麗所吸引,變身為英俊少年的形象,將趙小姐拖入水中。
    趙小姐被嚇暈了過去,當她醒來時,發現自己被帶進了神龜的洞府。
    在那裏,有豐盛的酒宴和歌舞歡笑之聲,趙小姐不得不陪著少年度過了一個夜晚。
    當她得以回到水麵時,才意識到自己被困在了神龜的洞府裏,而她的丫環們則趕回去報告了趙員外。
    員外命令家丁連續排水三天三夜,最終救出了趙小姐。然而,這樣的救援行動卻導致了神龜死亡。
    九個月後,趙小姐生下了一個兒子,取名為匡胤。由於沒有父親,匡胤隨母親姓趙。
    趙員外不能容忍女兒給他丟臉,將趙小姐和匡胤趕出家門。
    母子二人過著貧苦的日子,但匡胤聰明伶俐,天生具備水性,在水中能呆上三天三夜,並經常幫助人們打撈水裏丟失的物品。
    一天,楊繼業的媳婦佘賽花在黑水潭邊轉悠,匡胤對她產生了好奇心。
    佘賽花人稱懂得五行八卦之人,據說還知道陰陽風水的奧妙。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她發現楊家將有當皇帝的運氣,但找不到風水的具體位置。
    在黑水潭邊觀察後,她斷定潭裏有一隻石龍,隻要把楊家祖先的屍骨放到石龍的嘴裏,便能讓楊家人成為皇帝。
    小匡胤遇到了佘賽花,並向其打聽她在尋找什麽。佘賽花並沒有直接回答於他,但見匡胤既聰明又擅長水性,就決定利用他。
    她告訴匡胤,關於石龍的事情,並承諾事成之後會封他為大將軍。匡胤高興地答應了,佘賽花要求他在下水時不帶任何東西,匡胤也答應了!
    第二天中午,小匡胤背著三張大餅來到潭邊,佘賽花也帶著楊家祖先的屍骨來到了潭邊,等候在那裏。
    她打開包袱,發現確實是三張大餅,就放心地讓他下水了。
    小匡胤在水中遊來遊去,終於發現了一條展示雄姿的石龍。他試圖將家祖先的屍骨放到龍嘴裏,但龍嘴卻一直閉合著,他無法安置。
    小匡胤急得滿頭大汗,然而他靈機一動,找到一根樹棍,請求柴大哥柴王)幫忙。
    他再次將楊家祖先的屍骨展示給石龍看,同時把柴火棍插入了龍嘴。隨後,他將自己的包裹硬塞進龍嘴,不待他將楊家祖先的屍骨安置好,龍嘴又是關閉起來。
    最後,不得已,他隻好將楊家祖先的包裹掛在了龍角上,並對石龍說道:你家輩輩做皇帝,我家輩輩做掛角甲)將軍。
    隨著時光流逝,世事變遷,人漸漸長大,所遺忘的事物便是多了起來,這種子烏稀有的事,自沒有人再去追思。
    後來,柴王柴大哥)首先登基為帝,而後趙匡胤在陳橋兵變後,黃袍加身,登基稱帝,再後來趙匡胤的弟弟,趙炅即趙匡義,封楊家為輩輩掛甲將軍。
    雖是個聊齋故事,卻也告訴了世人不少的虛為表,實有真意的事情。
    那年,契丹發來二十萬,兵犯宋境,邊關吃緊。而那工夫,六郎楊延昭正在遂城。遂城(現徐水縣城西二十裏的遂城村。)北臨瀑河,隔河就是一道古長城。
    遂城城小,兵力不足,守城軍隻有三千人。遼兵來得很快,然間兵臨城下,將城圍住,並且一連幾天數次攻城,一次比一次攻得猛烈。
    可是遂城的守軍和老百姓好像與平常一樣沒有任何不安。
    六郎感到奇怪,便問當地老百姓道:“遼兵這麽攻城,你們不害怕嗎!?”老百姓回答說:“有楊將軍在此鎮守,遼兵是攻不破遂城的!”
    楊六郎一聽,老百姓對自己是這樣的信任,更加感到自己的責任重大。
    於是他把全城的青壯年召集起來,發給他們刀槍劍戟,動員他們配合軍隊一起上陣護城。士兵和老百姓個個摩拳擦掌,誓死與遂城共存亡。
    這時候正是十月,天氣突然變冷。六郎見此情景,急中生智,忙令軍民汲水灌城。
    晚上,往城牆上澆一遍水,馬上就結成一層冰,澆了一夜水,結了一夜冰。到第二天早晨,嗬,那高大的城牆白閃閃亮晶晶,便成了一道冰雪長城,又堅又滑,不可攀登。
    遼兵衝到城下,前來攻擊登城,一蹬一滑溜,一扒一落滑,有的好不容易爬到半截腰上,一出溜又摔了下去。伏在城上的北宋軍民,趁機滾木雷石萬箭齊發,殺死殺傷遼兵不計其數。
    遼兵數日攻城不下,隻好下令退兵。楊六郎趁機,將城門大開,親率大軍衝殺而出,隻殺得遼兵丟盔棄甲狼狽而逃。
    這一仗,宋軍生擒遼兵上千人,戰馬近萬匹,且獲得了大量的武器。
    楊六郎也因為這一戰,被宋真宗加官進級,由保州(今河北保定)緣邊都巡檢使調升莫州(今河北任邱縣鄚州)刺史。
    契丹經常犯邊侵宋,且一路燒殺搶掠,宋家百姓深受其苦。
    六郎楊延昭先後率兵打退遼兵一百多次進攻,使邊關一度安寧,因而深受民眾的愛戴。
    楊六郎於五十七歲那年,病故於鄚州。皇帝派專使陪同六郎的長子楊文廣(戲劇中寫楊延昭的兒子叫宗保,宗保的兒子叫文廣)前來護送靈樞回他的原籍太原。
    鄭州百姓頃城而出,跪圍著靈車,失聲慟哭,要求將六郎葬在鄚州,以其在天之靈,警戒邊防。
    楊文廣和皇帝的專使感受到眾情難卻,便讓馬童馳報佘太君裁定。
    佘太君提出另做一口棺槨,把六郎的衣冠和寶刀放在裏邊,於鄚州北城修六郎塚,以慰當地人民。
    從此,鄚州建起了六郎塚,成為民眾祭奠民族英雄的紀念地。文官到此下轎,武官到此下馬,百姓逢節敬拜。
    [楊家將是一部英雄傳奇係列故事,以紀振倫秦淮墨客)校閱的《楊家府演義》、熊大木的《楊家將傳》又名《北宋誌傳》《楊家將演義》)等演義、話本、戲劇等形式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講述了楊家四代人戍守北疆、精忠報國的動人事跡。《宋史》《楊家府演義》《楊家將傳》皆有精彩著錄。]
    斷垣衰草野狐鳴,曾說六郎此駐兵。
    千載烽煙鎖舊壘,三軍旗鼓剩荒城。
    雁門重鎮雄西北,楊氏邊勳勒弟兄。
    鐵馬不嘶烽火靜,至今惟有塞雲橫?。
    (《楊六郎城懷古?》清 ·周人甲)
    喜歡成道天書請大家收藏:()成道天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