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何畏恐嚇
字數:6347 加入書籤
石中觀想參詳《道德經》第七十四章,自是明析解悟,得到聖人老子智慧庫中的又一塊瑰寶。
此一章節,蘊含了聖人老子深刻的哲理和對人生、社會的獨到見解。主要講述了“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的觀點,以及由此引發的一係列關於治理、教育與人性本質的探討。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直接點出了本章的核心議題,當民眾不再畏懼死亡之時,用死亡來威脅他們,便失去了效力。
於此反映出了聖人老子對於嚴刑峻法、高壓統治的批判態度。
老子認為,真正的治理不在於外在的強製和恐嚇,而在於內在的道德引導和自然法則的遵循。
這一觀點,在紅塵世道這現代社會裏,依然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提醒修者治理國家或管理組織時,應注重人性化的管理和道德教化,而非單純依靠懲罰和威脅。
“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老子提出一個假設性的情境,即如果能讓民眾常態化地畏懼死亡,那麽對於那些做出非法之事的人,就可以依法懲處,以此來警示他人。
但這裏的重點在於,聖人老子並非真的主張嚴刑峻法,而是通過這一設問,反襯出單靠刑罰,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真正的問題關鍵,在於如何營造一個讓眾生自然向善、珍惜生命的紅塵世道社會大環境。
“常有司殺者殺”老子進一步指出,自然界中,存在著一種所謂的“司殺者”,即自然法則或是天道本體,它負責裁決生靈之生老病死,無需人為過度幹預。
於此強調的是,順應自然、尊重自然規律的重要性。
在紅塵世道現代社會時空,修者可以理解為法律、道德準則以及自然規律本身,對人的行為有著製約作用,無需再過度的去人為幹涉,強製服從。
“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老子用“代大匠斫”代替木匠砍木頭)的比喻,生動地說明了,人為過度幹預天道自然的愚蠢和無效。
正如非專業的木匠,他無法精準地完成雕刻一樣,一個統禦者,若試圖以自己個人的意誌,去代替自然法則或天道輪回至理,隻會造成紅塵世道的混亂和自然秩序的破壞。
石中於此時解析,老子的思想,強調的是以人為本,尊重的是每個人的生命價值和天賦尊嚴。
也明析了,自己的天道,應在紅塵世道現代時空之中去體現,自意味著,天道法則應關注每個人的需求,和滿足生靈人眾的幸福感,通過正麵的激勵或是引導,來激發整個人類命運共同體團隊的積極性和創造力。構建天道自然,人性正德的天道法則自然大世界。
要知道,無論是一個國家的治理還是個人修真生活,都應順應自然法則和內在規律,避免過度的人為幹預。這有助於維護生態自然平衡,促進紅塵世道人類社會的和諧發展。
聖人老子反對單純的刑罰統治,主張通過道德教化,來提升人的內在品質。這啟示修者在教育子女後代、培養超越力量時,應注重品德修養和三觀的正德塑造。
作為個體修士,修者應反思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自然法則和天道德行準則,不斷調整自己的心態和行為,以求達到內心的平和與寧靜,實現紅塵世道社會與人身修養的和諧共生以及發展。
《道德經》第七十四章曰“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其中之意是“若民眾不再懼怕生死,以生死來恫嚇他們,又有什麽用呢?!如果先使得民眾懼怕死亡,有那為非作歹之人再去處死,這樣,誰還敢去為非作歹呢!??冥冥永恒之中,已然有一位主宰生殺予奪的天道大能。若企圖取而代之,去主宰生殺予奪之人,就好像外行之人代替木匠去砍削木頭。那代替木匠砍削木頭的人,少有不傷著自己手的。 ”
話說北宋名臣,包拯,包龍圖[999年一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政治家。]天聖五年1027年),登科進士第。累遷監察禦史。
慶曆新政失敗之後,包拯曾主張嚴格選拔官員,裁汰冗雜、貪暴、懦弱的官吏,年老的官吏應強令致仕,以解決冗官問題。停止招募士兵,揀斥老弱,以解決冗兵問題,並選將練兵,訓練義勇以備邊,抑製貴戚和宦官等的權力,輕徭薄賦,節省開支等等。
包龍圖曆任三司戶部判官及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後升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準許解鹽通商買賣。
於知諫院時,多次論劾權貴,建言興利除弊。再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曆權知開封府、權禦史中丞、三司使等職。
嘉佑六年1061年),升任樞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閣待製、龍圖閣直學士,故世人稱其為“包待製”或是“包龍圖”。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嘉佑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享年六十四歲。獲贈禮部尚書,諡號“孝肅”,後世又稱其為“包孝肅”。
包拯為官,審案明察,執法嚴峻,不畏權貴,不徇私情,清正廉潔,令行禁止,民間素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
身後他成為家喻戶曉的“清官”典型。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轉世。[南宋和金朝時已有以包拯為主題的故事、小說和戲曲,元劇中有大量包公戲,後有小說《包公案》流行於世。有《包拯集》《包孝肅公奏議》)傳世。]
民間有句俗語叫做“舍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比喻再難的事,拚著一死也敢幹下去。漸漸的就用來比喻,同惡勢力做鬥爭,而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
於百姓而言,若真有這樣的人,那定是不簡單的大人物,再要是敢把皇帝的老丈人也拉下馬,那更是個了不起的人物了!
敢把皇帝拉下馬,那自就不是皇帝了!多少沒有了殺傷力。可若是敢把皇帝的丈人拉下馬,所麵對的,那自然不一樣了!
想想,也是!皇帝的老丈人,國丈有皇帝撐腰,堪比太上皇呀!拉皇帝的老丈人,國丈下馬,那不是虎口拔牙嗎?誰敢呀!?
你還別說,這史上還真有這麽一個人存在,他就生生地,把宋仁宗的老丈人,給拉下了馬來。這個人自然不是別人,正是所言宋代大名鼎鼎的黑臉包公,包龍圖。
宋仁宗,也算是個古時著名的仁義皇帝了!可他也有貪戀女色的愛好。是個七情六欲十足的男人。他的後宮也是美女如雲,而在眾多的後妃中,仁宗最寵愛的是張貴妃。
這個張貴妃“巧慧多智數,善於承迎,勢動中外”,顯然這張貴妃,比較乖巧機靈,才能在眾多的嬪妃中脫穎而出,深受到仁宗的青睞。
民間又一俗話說:“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張貴妃的老爹張堯封,沒有享福的命,死得早。張貴妃以為自己身份高貴,為“以門閥自表異”,便向宋仁宗吹枕邊風,向朝廷推薦重用她的伯父張堯佐。
張堯佐依恃張貴妃的這個後台,一下子就飛黃騰達起來,由一個小縣官,驟然遷升至權知開封府。
皇佑元年1049年)正月,更是被提拔為提舉在京諸司庫務,三月遷升權三司使,九月再次升任三司使。短短幾個月時間,張堯佐憑借侄女得寵,連連高升,一舉成為宋皇朝管理財政的最高官員,真是坐了火箭一般。
對於這種不正常的提任升遷,朝野上下議論紛紛。當時的禦史台,就有直男官員上疏指出“堯佐以後宮親,非才也,不宜使製國用”。
要知道,禦史台乃是朝廷專門負責對宰相百僚在重大活動、科舉考試、司法過程、行政事務、日常著裝、行為規範等方麵實施有效的督察的專門機構。
可是,宋仁宗[宋仁宗趙禎1010年5月12日-1063年4月30日),初名趙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宋真宗趙恒第六子,母為李宸妃。]沒有聽取這個意見。
第二年春天,鐵麵無私的硬漢子包拯,調任知諫院。這個知諫院,掌諫諍,凡是朝政缺失,大臣及百官任用不當,朝廷各部門事有違失,都可以諫正。
包拯任職後不久,就針對張堯佐的不正升職,與同僚吳奎等人上疏進行彈劾,包拯在上疏中指出“今億兆之眾,謂三司使張堯佐,凡庸之人,徒緣寵私,驟階顯列”。
意思很明確的指出,這張堯佐,乃是一個無能之輩,僅僅因為其侄女受到恩寵,就連升高官,很不正常。
包拯接著勸諫仁宗“親昵之私,聖人不免,但處之有道,進入合宜,使不踐於危機,而常保於安地,斯為得矣。若不恤人言,罔顧天戒,禍不止其人,又貽患於國家,前古得喪之跡甚多,願陛下留神究觀焉。”
包拯勸仁宗的意思是“愛美人,莫忘前車之轍。”然而仁宗很任性,仍是不予理睬。
這一年十月,包拯又連上了二章《論選內外計臣》專就張堯佐再次彈劾“竊緣三司使張堯佐早緣恩幸,驟階華要,任之會府,委以大計,而本職隳廢,利權反覆,公私困弊,中外危懼,伏望特出宸斷,授堯佐以他職,別求才傑之士,委而任之,責以實效,一二年間,庶幾可濟。”
包拯這次的上疏,更是言之鑿鑿、情真意切,確實是在替大宋江山著想。如此鍥而不舍的三次彈劾,終於引起了宋仁宗的重視,他不得不罷免了張堯佐的三司使職務。
可是,宋仁宗一邊罷免了張堯佐的三司職務,一邊卻高配張堯佐,為宣徽南院使、淮康軍節度使、景靈宮使和群牧製置使四使。以此來安撫張堯佐,取悅他的張貴妃。
唉!誰讓這天下是他趙家的呢!有權力就是這麽任性!看來隻要皇帝的位子在那,他老丈人的位子,還是能保住的嘛!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嘿嘿!想多了!鐵麵無私的黑包公聞訊之後,氣不打一處來,自己辛辛苦苦好歹把個皇帝的丈人給拉下了馬,轉臉又給了他個四使的要職!還講道理,守規矩不!?
包拯立即再次上疏。於疏中,他對仁宗還是很客氣的,畢竟是皇帝嘛!還是要給個麵子的!
包拯首先委婉指出,仁宗超常提拔張堯佐不當,“跡其過不在陛下,在女謁近習及執政大臣也。何以言之?蓋女謁近習動伺陛下之所為,知陛下繼嗣未立而有所私,莫不潛有趨向而附結之。執政大臣不思規陛下以大義,乃從諛順指,高官要職,唯恐堯佐不滿其意,使陛下有私昵後宮之過也。”
這裏就給仁宗留足了麵子,把責任推給了執政大臣。接著包拯才尖銳地斥責“堯佐叨據如此,慚羞不知,真清朝之穢物,白晝之魑魅也。”他把個張堯佐罵得狗血噴頭。爾後包拯請求“陛下斷以大義,稍割愛情,追寢堯佐過越之恩”,要求仁宗處理張堯佐。
包拯上疏之後,禦史中丞王舉正也率奏事百官及禦史唐介等人進行“廷諍”,也就是當廷進諫指出仁宗的過失。迫於壓力,宋仁宗隻好做了讓步,削奪了張堯佐的宣徽、景靈二使。
包拯在任諫官期間,數次上疏彈劾外戚張堯佐“怙恩”,就是說張堯佐借助皇帝的恩澤謀取高位。並指責仁宗“寵私”,就是指仁宗為張貴妃謀私。
包拯的這些舉動,對整肅朝綱、抑製外戚勢力的增長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當然,宋仁宗也算是從諫如流的皇帝,雖是軟棉鼓搗起,最後還是采納了包拯的部分建議。
嘉佑七年1062年)專給包拯的批示“卿風力峻明,器懷端亮。伏諫於陛,屢行藥石之忠,秉憲於朝,一摒奸邪之氣。”這自也說明,宋仁宗對於剛直不阿的包拯還是十分讚賞的。
顯然,要想把違規的皇帝老丈人給拉下馬,沒有包拯的浩然正氣,以及他那鍥而不舍的精神,是無論如何也做不到的!
無私鐵麵是青天,正氣凜然皆讚賢。
敢把貪官拖下馬,鍘刀懲惡解民懸。?
《清官包青天?》
喜歡成道天書請大家收藏:()成道天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