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淡泊明誌

字數:6511   加入書籤

A+A-


    石中觀想參詳《道德經》第七十五章,此一章節蘊含了聖人老子豐富的宇宙觀、人生觀與處世之道。
    聖人老子通過“民之饑”、“民之難治”、“民之輕死”三個現象,揭示了世間統治者的行為,對民眾生活狀態的直接影響。
    聖人提倡“無為而治”,並非消極不作為,而是一種順應自然規律、減少人為幹預的治理方式。在老子看來,當世間統治者能夠克製私欲,減少稅賦,不過度幹預民眾生活時,社會自然能夠和諧穩定,民生穩定安居樂業。
    “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道出了老子對於生命價值的獨特理解。
    聖人認為,真正的賢達之人,不是那些過隻求物質享受、貪生怕死之徒,而是那些能夠超脫物質束縛,淡泊名利,懂得生命真諦的有修養之人。
    在紅塵世道當今社會時空中,物質文明高度發達,而人的內心卻往往被欲望所困擾。
    聖人老子的話語提醒修者,要回歸於生命的本真,學會在簡樸中尋找幸福,在淡泊中領悟生命的真諦。
    《道德經》第七十五章,體現了聖人老子深刻的民本思想。他關注民生疾苦,批判世間統治者,對民眾的剝削與壓迫,強調統治者應以民為本,與民共生。
    這種高維思想對於構建紅塵世道的和諧社會、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營造修行適宜的自然環境具有重要意義。也提醒修者,作為修者或是引領管理之人,應時刻關注民眾的需求和疾苦,以民眾的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要知道,在快節奏、高壓力的紅塵世道現代生活空間中,人往往容易迷失自我,失去真我所在,被名利所累。
    聖人老子的哲學思想提醒修者,要學會放下、學會減法生活,切莫帶過多欲望,應追求內心的平靜與自由祥和。
    通過個人修行,提升自我修養,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從而在紛擾的紅塵大世界中找到心靈的歸宿,迎回真我所在。
    《道德經》第七十五章曰“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
    其中之意是“”民眾吃不飽,是因為統治者苛稅太多,所以民眾吃不飽。民眾不好管理,是因為統治者人為的造事,所以不好管理。
    民眾不再在乎生死,是因為他們追求今生所得過於心厚,以致不在乎了生死,無所敬畏。所以,唯有不執著於今生享樂的人,比之那些過分看重今生的人更加高明。”
    話說,楚國自從被秦國打敗以後,一直受秦國之欺負,於是楚懷王就想重新和齊國聯合。
    秦昭王即位以後,很客氣地給楚懷王寫信,請他到武關今陝西丹鳳縣東南)相會,兩國當麵訂立盟約。
    楚懷王接到秦昭王的信,思前想後,惴惴不安。不去呢!怕得罪秦國。去呢!又怕出危險。
    於是他就跟大臣們商量,去是不去!?楚大夫屈原對楚懷王說道:“大王,秦國向來殘暴不仁,如同豺狼虎豹一般,咱們受秦國的欺負也不止一次了!這次,秦昭王邀大王前去,肯定居心不良。如果大王去,定入了他們的圈套。”
    可是楚懷王的小兒子子蘭,卻一個勁兒勸楚懷王去,他說:“咱們以前把秦國當作敵人,結果死了好多人,又丟了土地。如今秦國願意跟咱們和好,怎麽能拒絕人家呢!?”楚懷王聽信了子蘭的話,就啟程到秦國去了!
    果然不出屈原所料,楚懷王一行剛踏進秦國的武關,立刻被秦國預先埋伏下的人馬截斷了後路。
    爾後在會見之時,秦昭王逼迫楚懷王把黔中的土地割讓給秦國,楚懷王沒有答應。秦昭王就把楚懷王押到鹹陽今陝西鹹陽市東北)軟禁了起來,要楚國大臣拿土地來贖才放他回去。
    楚國的大臣們聽到國君被押,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便把太子立為新的國君,且拒絕割讓土地。而這個國君,就是楚頃襄王了!子蘭也當了楚國的令尹。
    楚懷王在秦國被押了一年多,吃盡了苦頭。他曾冒險逃出鹹陽,卻又被秦國派兵捉了回去。就這樣,他連氣帶病,沒有多久就死在了秦國。
    楚國人因為楚懷王受到秦國欺負,死在外頭,心裏很是不平,楚大夫屈原更是氣憤填膺。他力勸楚頃襄王,搜羅人才,遠離小人,鼓勵將士,操練兵馬,做好為國家,為楚懷王報仇雪恥的準備。
    可是他的這種勸告不但不頂什麽事,反而招來了令尹子蘭和靳尚等人的仇視。以至於,他們天天在楚頃襄王麵前說屈原的壞話。
    這些人對楚頃襄王說“大王,沒有聽說屈原數落您嗎!?他老跟人家說‘大王忘了秦國的仇恨,就是不孝。大臣們不主張抗秦,就是不忠。楚國出了這種不孝不忠的君臣,哪能不亡國呢!?’大王,您想想,這叫什麽話!?”
    頃襄王聽了之後,自然是大怒不止,後便下令革除了屈原的職位,並將他放逐到湘南去。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屈原空懷救國救民的理想,被這幫人排擠出了朝堂,簡直是氣憤至極,意難平!他到了湘南以後,經常來在汨羅江今湖南省東北部)邊,一邊走,愁思家國仇情深恨,一邊唱,悲憤不平的感傷淒歌。
    汨羅江附近的莊稼人,知道他是一個愛國的大臣,都很是同情於他。有一個經常在汨羅江上打漁的漁夫,很佩服屈原的為人,但就是不理解,他為何總是一副愁悶的樣子。
    有一天,屈原在江邊遇見了漁夫。漁夫對屈原說道:“哎呀!您不是楚國的大夫嗎!?怎麽會弄到這般田地呢!?”
    屈原說道:“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意思是“許多人的心,都是肮髒的,隻有我還是個幹淨的人!許多人都喝醉了!隻有我還清醒著,所以我被他們流放到這兒來了!”
    漁夫不以為然地說道:“既然您覺得別人都是肮髒的,您就不該自命清高。既然別人喝醉了!那麽您何必獨自清醒呢!?”
    屈原反駁說:“我聽人說過,剛洗過頭的總要把帽子撣撣,剛洗過澡的人總是喜歡撣撣衣服上的灰塵。我寧願跳進江心,葬身在魚肚子裏,也不能讓自己幹淨的身子跳到汙泥坑裏去,染得一身髒汙。”
    由於屈原不願意隨波逐流地苟活著,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這一天,他橫下一條心,抱著一塊大石頭,跳入了汨羅江裏,沉江自殺了!
    附近的莊稼人得知這個事,都劃著小船去救屈原。可是一片汪洋水域,哪裏還有屈原的影子!
    大夥兒在汨羅江上撈了大半天,也沒有找到屈原的屍體。
    漁夫們都很是傷心難過,這樣一個愛國為民的剛強大夫都沉江自殺了!他們今後的日子該當如何是好!?
    為了得屈大夫在天之靈護佑,為了護住屈原的屍身,為了忠魂不滅。他們把竹筒子裏的米撒了下去,以免江中的魚兒吃掉屈原的屍體,也借此悼念忠心楚國的屈原。
    到了第二年的五月初五,當地的百姓想起這天是屈原投江一周年的日子,就又劃著船兒,用竹筒子盛了米,撒到江水裏去,祭祀他。後來,他們又把盛著米飯的竹筒子改為竹葉包的粽子,把劃小船改為了賽龍舟。
    這種紀念屈原的活動,漸漸成為一種風俗習慣。隨著六國大一統,民眾遷徙交流,民族融合發展,再後來,人們便把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稱為“端午節”,也叫“端陽節”。
    悲回風之搖蕙兮,心冤結而內傷。
    物有微而隕性兮,聲有隱而先倡。
    夫何彭鹹之造思兮,暨誌介而不忘。
    萬變其情豈可蓋兮,孰虛偽之可長?
    鳥獸鳴以號群兮,草苴比而不芳。
    魚葺鱗以自別兮,蛟龍隱其文章。
    故荼薺不同畝兮,蘭茝幽而獨芳。
    惟佳人之永都兮,更統世而自貺。
    眇遠誌之所及兮,憐浮雲之相羊。
    介眇誌之所惑兮,竊賦詩之所明。
    惟佳人之獨懷兮,折若椒以自處。
    曾歔欷之嗟嗟兮,獨隱伏而思慮。
    涕泣交而淒淒兮,思不眠以至曙。
    終長夜之曼曼兮,掩此哀而不去。
    寤從容以周流兮,聊逍遙以自恃。
    傷太息之湣憐兮,氣於邑而不可止。
    糺思心以為纕兮,編愁苦以為膺。
    折若木以蔽光兮,隨飄風之所仍。
    存仿佛而不見兮,心踴躍其若湯。
    撫佩衽以案誌兮,超惘惘而遂行。
    歲曶曶其若頹兮,時亦冉冉而將至。
    薠蘅槁而節離兮,芳以歇而不比。
    憐思心之不可懲兮,證此言之不可聊。
    寧溘死而流亡兮,不忍為此之常愁。
    孤子吟而擦淚兮,放子出而不還。
    孰能思而不隱兮,照彭鹹之所聞。
    登石巒以遠望兮,路眇眇之默默。
    入景響之無應兮,聞省想而不可得。
    愁鬱鬱之無快兮,居戚戚而不可解。
    心鞿羈而不開兮,氣繚轉而自締。
    穆眇眇之無垠兮,莽芒芒之無儀。
    聲有隱而相感兮,物有純而不可為。
    邈蔓蔓之不可量兮,縹綿綿之不可紆。
    愁悄悄之常悲兮,翩冥冥之不可娛。
    淩大波而流風兮,讬彭鹹之所居。
    上高岩之峭岸兮,處雌蜺之標顛。
    據青冥而攄虹兮,遂倏忽而捫天。
    吸湛露之浮涼兮,漱凝霜之雰雰。
    依風穴以自息兮,忽傾寤以嬋媛。
    馮昆侖以瞰霧兮,隱岷山以清江。
    憚湧湍之磕磕兮,聽波聲之洶洶。
    紛容容之無經兮,罔芒芒之無紀。
    軋洋洋之無從兮,馳委移之焉止。
    漂翻翻其上下兮,翼遙遙其左右。
    泛潏潏其前後兮,伴張馳之信期。
    觀炎氣之相仍兮,窺煙液之所積。
    悲霜雪之俱下兮,聽潮水之相擊。
    借光景以往來兮,施黃棘之枉策。
    求介子之所存兮,見伯夷之芳跡。
    心調度而弗去兮,刻著誌之無適。
    曰:吾怨往昔之所冀兮,悼來者之悐悐。
    浮江淮而入海兮,從子胥而自適。
    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跡。
    驟諫君而不聽兮,重任石之何益?
    心絓結而不解兮,思蹇纏而不釋。
    (《九章·悲回風》戰國·楚·屈原)
    喜歡成道天書請大家收藏:()成道天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