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天人之道
字數:7883 加入書籤
《道德經》第七十七章講述了“天之道”與“人之道”的對比,以及聖人老子所遵循的行為準則。
聖人老子以張弓射箭為喻,形象地描繪了天道的運行規律“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他告訴修者,天道就像張弓射箭一樣,弦拉得過高就壓低一些,拉得過低就抬高一些。力量用得太多就減少一些,力量不足就補充一些。
要知道,天道總是保持著一種平衡和協調,讓事物處於一種和諧的自然狀態。這種平衡的力量是無私的,不帶有任何偏見和偏愛,隻是默默地按照自身的規律運行,使得萬物都能在一定的範圍內得到發展和生存的機會。
然而,紅塵世道裏,人類社會的運行規律,卻往往與天道相反!
聖人老子指出“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即是告訴修者,人類社會的法則往往是剝奪那些本來就匱乏的人,去供奉那些已經富足的人。此種不公平的現象,不僅違背了天道的平衡原則,也給紅塵世道人類社會帶來了諸多問題和矛盾。
老子針對“人之道”的弊端,提出了聖人的行為準則“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即是聖人有所作為,不倚仗自己的力量,功成名就後,不居功自傲,也不願意顯示自己的賢能。
聖人的行為準則正是遵循天道的體現。做事不是為了追求個人的名利,而是為了造福於人有利於紅塵世道社會人間。不會因為自己的功績而驕傲自滿,而是始終保持著一顆謙遜的心。
這一準則,在紅塵世道當今社會之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修行思想指導意義。
修真者在追求物質和名利的道路上,往往容易迷失自我方向,忽略了內心的平靜和滿足。
而聖人則能夠始終保持一顆謙遜的心,不驕不躁,懂得感恩和分享。這種道德品質在紅塵世道當今社會裏顯得尤為珍貴。
通過對此章節的觀想參詳,石中深刻反思了自己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
他意識沉浸,看盡過往,自己在追求物質和名利的過程中,是否忽略了內心的平靜和滿足?!是否曾經為了個人的利益而損害了他人的權益?!反思,讓他更加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以及需要改進的地方。
此一章節,也給修者予許多啟示。使修者明白,自己應該學習天道的平衡之理,在追求物質的同時,更加注重精神的修養。在競爭之中,始終保持一份善良和公正之心。在成功時,不驕不躁,懂得感恩和分享。隻有這樣,修者才能真正地實現內心的和諧與安寧,達到一種有意義、有價值的生活意境。
《道德經》第七十七章曰“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
其中之意是“天的大道,不就像是張弓射箭一樣嗎!?高了就向下壓,低了向上舉,拉過勁了鬆一鬆,勁不足時用力拉一拉。天的大道,是減而有餘的,是補給不足的。人的大道卻不這樣,是損害而不足的,是加增而有餘的。誰能把自己所餘而用來奉獻給天下呢?!唯獨那有道的人。所以,聖人做事不仗恃自己的能力,事成了也不視為是自己的功勞,不稱讚自己有才能。”
話說上古時期,盤古大神尚未開天辟地之時,宇宙黑蒙無物,初現混沌。
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後乃有三皇。數起於一,立於三,成於五,盛於七,極於九,故天去地九萬裏。
在時空中另有一故事相傳,說的是遠古年代,世間本是空蕩蕩,隻有茫茫一片霧霾在無聲無息地翻騰,不知過了多少年月,這霧霾衍生變化成了一望無際的汪洋大海,生出了一條看不見首尾的大魚。
正是“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裏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之寫照。
又不知過了多少歲月,那大魚把右鰭往上一甩,變成了天,把左鰭向下一甩,變成了地;把身子一擺,從脊背裏送出來了七對神和一對人種。世間這才有了天、地、有了神和人。
但是,那時候的天和地高低凸凹,沒有一塊平坦的地方。
又又過了一段時間,神眾便商議著改天換地。他們想用金犁犁庭掃穴,再用銀耙開天辟地。
神嘛!想到了!自然就能做了起來。神眾先犁天後耙地,他們神力在身,自然是渾身是勁,幹的非常之認真,犁得一片好天,耙出一界好地,結果自然是天地成界,都得變光滑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但後來,天地真太廣闊了!犁天耙地,使得他們筋疲力盡,漸漸就幹得實在是馬虎了!
天地犁耙得太差,有的地方犁得深,有的地方犁得淺,有的地方耙到了,有的地方耙漏了!那些耙漏了的地方,成了大大小小的山峰,犁溝太深的地方,成了深淺不同的山穀,浸水的地方成了各種各樣的湖泊和河流。不過,天地倒真是大變了樣子!
再說,從那大魚脊背裏出來的那一對人種,男的叫直塔,女的叫塔婆。
他們從大魚脊背裏出來後不久,便是生活在一起,很快塔婆懷了身孕,月亮陰缺圓晴了二十四回之後,她生下了二十一個娃娃。
這二十一個娃娃,老大是虎,老二是鷹,老三是龍,剩下的九對是人。
老大虎進了山林,做了林中之王,老二鷹翱翔於天際,成為了高空之主。
後來老三龍,又入了大海,做了海龍王,為感激塔婆的孕育生養之恩,他們向塔婆敬獻了三個竹筒。
塔婆打開虎敬獻的竹筒,一看,隻見竹筒裏是滿滿的金銀銅鐵和珠寶,就把它們埋到地底下去了。
鷹敬獻的是第二個竹筒,裏麵是很多的稻穀、包穀、蕎麥、棉花和草木,塔婆就把它們種到地裏去了。
而龍敬獻的第三個竹筒裏,則是牛馬豬雞和飛禽走獸,塔婆自留下了一頭牛,去慰勞神眾改天換地外之德,便都讓它們全跑進山裏去了。
當塔婆把牛送給神眾時,神眾十分高興,但是他們並沒有立刻把牛殺死吃了!
而是用牛的眼光變化成閃電,用牛的皮變成響雷,用牛的眼淚變成露珠,用牛的鼻涕變成雨水,用牛噴出的氣變成雲,用牛的血變成彩霞,用牛的左眼變成太陽,用牛的右眼變成月亮,用牛的兩顆尖牙變成啟明星和北鬥星,用牛的其它牙齒變成了滿天星鬥,用牛的四腿變成東南西北的頂天神柱。造福世間,從此,天地之間才有了萬物升落,春長冬藏,才分出了晝夜清明。人類也才得以迅速繁衍生息起來。
然不幸的是,神眾竟為了已生之天地由誰來管理,而發生了爭吵。
真個是你說你來管,我說我來治,誰也不相讓絲毫半分。一個個爭得麵紅耳赤,皆是吵得怒目圓睜,直至大打出手。
有那煙沙神和色拉神一氣之下,便搭起天灶,采來大石,煉製火球,想把天地燒毀了事。
他們經過七七四十九天,煉出了九個火球。霎時,九個火球落下,便把天燒得通紅,把地上的岩石烤得像蠟一樣熔化。
人們見此景象,呼天喊地,陷入了一片死亡恐慌之中。其他神一看,趕緊一起發起大水去澆滅火球。
他們白天發出三股冷水,晚上發出三股熱水。火球倒是被大水給澆滅了!天地也算是保住了!但是大地卻被大水給淹沒了!人們也因此遭受了毀滅性的災難,隻有佐羅和佐卑兄妹倆躲進了葫蘆裏,才幸存了下來。
這佐羅和佐卑兄妹倆,藏身的葫蘆隨波逐流,漂呀漂,漂呀漂,漂了六年,便是漂到了十條大江匯合的地方。
大水落去之後,他們就走出了葫蘆,落難在一個風吹不到的山窪,雨淋不到的岩洞中。
舉目無親,四處荒涼,好不傷心淒慘。於是他們決心要把自己的親人找回來,要把小夥伴都尋到。
佐羅對妹妹佐卑說道:“阿妹,我們分頭去找尋吧,看看何處有我們的親人!”
佐卑回答說:“好哇,阿哥,我們這就去吧,瞧瞧呐裏有我們的小伴。”
佐羅是個樂天派,他打著口哨走了!佐卑是個開心人,她吹著樂器走了!
當他們各自走過九十九座山,阿妹佐卑聽到的隻有阿哥佐羅在山頭上的回音,又走過九十九條河後,阿哥隻看到阿妹在河邊的身影,別無他人。
回到岩洞後,佐羅和佐卑除了傷心,自又生出了幾分擔心,他們擔心人類就隻剩下他們兄妹倆了!因而就這樣絕了人種。
兄妹倆反複思量,想用泥巴來做人,看看是否成功。但是泥人做了一又一個,沒有一個變成活人的!
忽然阿直神來到他們身邊,說道:“泥巴怎麽能做成人呢!要傳承人種,還得是人自己去做,你們兄妹倆成親吧!”
佐羅聽聞之後,連連搖頭說道::“不行呀!不行呀!兄妹倆怎麽能成親呢!”
佐卑聽聞,急忙把臉轉過去,說道:“唉呀媽呀!羞死人啦!這可是天不容地不許的事情哪!”
阿直神卻說道:“可你們不成親,這人類就要絕種了呀!”
兄妹倆聞言,一著急,皆是說道:“啊!不!我們還得去找別人。老話說,同窩鴿子能成雙,同胞兄妹不能配對”說完,他們又分頭去尋找別人了。
走過原來的九十九個部落,所住的地方之後,阿哥聽到了一陣陣樂器調子,阿妹聽到了一聲聲巴鳥聲音。
他們心裏一陣陣高興,都以為這下終於是找到人了!可想不到,透過樹葉,阿妹見到的是阿哥,扒開樹枝,阿哥見到的仍是阿妹。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兄妹倆又悶悶不樂地回到了岩洞中。阿直神再一次來到他們身邊,他在佐羅心裏種下了愛,在佐卑心裏投入了情,要讓他們配對成雙,傳承人種。
阿直神鄭重地說道:“如今這世間,除卻你們兄妹二人,的確再無他人存在了啊!”
聽聞這番話語,兄妹倆不禁麵露愁容,感到萬般無奈。然而,即便如此,他們仍堅定地對阿直神表示,關於兄妹倆成為夫妻這件事,必須要先依照傳統方式,測試一下天意才行。
隨後,兄妹倆開始積極尋找合適的地方以完成儀式。
經過一番努力,他們終於找到了兩座相隔甚遠的高山,足足有九十九座山那麽遠。
哥哥佐羅穩穩當當地站在了東邊那座山峰上,而妹妹佐卑,則靜靜地立在西邊的山峰之上。
他們各自拋出了一片翠綠的樹葉。隻見那兩片樹葉宛如輕盈的蝴蝶一般,在空中飄飄蕩蕩,緩緩下落。
令人驚奇的是,最終它們竟然緊緊地黏合在了一起。盡管出現了這樣的巧合,但兄妹倆並未輕易下定論,就此結為夫妻。
而緊接著,他們又分別扔下了一片精心雕刻的木刻。
那兩片木刻如同展翅翱翔的飛鳥,在空中飛飛揚揚,急速前行。
結果,它們毫無偏差地又合歸在了一處。麵對接連發生的奇異現象,兄妹倆心中雖有些驚訝,但依然保持著謹慎的態度,仍沒有結合的念頭。
到了最後的一步“滾磨盤”,兩人各自將一扇沉重的磨盤,從山頂推下。
那兩扇磨盤,猶如脫韁野馬一般,翻翻滾滾,順著山勢一路疾馳而下。
就在眾神屏息以待之時,奇跡再次降臨,兩扇磨盤重重地撞在了一起,再也分不清哪扇是哪扇來!
望著眼前黏在一起的樹葉、合在一起的木刻,以及重合在一起的磨盤,兄妹倆陷入了久久沉思。
一方麵,他們深知肩負著傳承人類血脈的重大責任。另一方麵,要他們結為夫妻,卻又讓他們感到無比羞澀與難為情。
然而,在經過深思熟慮之後,佐羅和佐卑終究還是克服了內心的顧慮,紅著臉羞著心,決定順應天意,成為夫妻,好盡快傳承人種,實現大地上人類的不斷繁衍生息。
因為他們的勇敢抉擇,人類的火種得以繼續延續,人種,就這樣一代又一代由遠古傳遞下來。
這個故事在地球上版本較多,多有不同之處,然所述之事,卻似乎是大同小異。
在遠古的華夏神話傳說中,伏羲和女媧乃是兩位具有深遠影響力的神隻。
他們不僅是人類的創造者,更是文明和智慧的象征。
他們既是兄妹,又是夫妻。共同為人類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貢獻。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裏,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裏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裴回,應照離人妝鏡台。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複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春江花月夜》唐·張若虛)
喜歡成道天書請大家收藏:()成道天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