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與善同行
字數:6311 加入書籤
《道德經》第七十九章曰:“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其中之意是“要調解深重的仇怨,必然會留下殘餘的怨恨,用德來報答怨恨,這怎麽算是妥善的辦法呢?!因此,有道的聖人保存了借據契約,但並不以此強迫別人償還債務。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據契約的聖人那樣寬容,沒有“德”的人就像掌管稅收的人那樣苛刻刁詐。自然規律對任何人都沒有偏愛,但常常幫助那些有德行的人。”
聖人老子在此一章中強調了和解的重要性,也指出了和解後可能仍存在的殘餘怨恨。
這提醒修者,在處理紅塵世道的人際關係中,衝突和矛盾並存,雖然和解是必要的,但也需要有寬容的心態,接受並處理可能存在的殘餘問題。其實也是在告訴修者,陰陽二氣和諧共生,若是衝突,自要和氣寬容。
?老子通過對比有德之人和無德之人的行為,突出了德行的力量。有德之人寬容、不苛求,而無德之人則苛刻、刁詐。
這啟示修者,德行不僅關乎個人的品質修養,也影響著紅塵世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及世間社會的和諧。
?聖人認為,天道對任何人都沒有偏愛,但常常幫助那些有德行的人。這體現了聖人的公正觀點,即天道是大公正德,無欲無私的,天道不會因為某個人的身份、地位或財富而有所偏袒。隻有那些遵循了天道、有德行的人,才能得到天道的幫助和庇護。
?從此章中,石中也可以看到,聖人老子無為而治的大哲理念。“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這既是一種寬容和智慧,也是一種無為而治的管理方式。
於此告訴修者,在管理個人以及社會,又或處理紅塵世道人際關係之時,應遵循天道自然規律,不強行幹涉,讓事情自然而然地發展,隻於其中斡旋引導入正途便是。這也是運籌帷幄決勝千裏之外的本質所在。修行導引亦是如此。
?要知道,在紅塵世道現實生活中,修者經常會遇到各種矛盾和衝突。
聖人老子告訴修者,應該以寬容和德行來化解矛盾,而不是以怨報怨、以牙還牙,恃強淩弱,硬碰剛猛。
同時,修者應該遵循自然規律天道法則以及紅塵世道社會法則,不強行幹涉他人的生活和選擇,讓每個人都能自由地發展自己的潛力和才能。唯有如此,天道正途方可大成。
《道德經》第七十九章,為修者提供了深刻的哲學思考和人生智慧,亦展示了大道至簡,天道正途之妙在。
聖人告訴修者,在處理紅塵世道人際關係和所陷之社會矛盾時,應該以寬容、德行和無為而治的理念為指導,遵循自然規律和社會法則,讓每個人都能得到公正和平等的對待。萬不可一刀切,不辨是非功過。論跡不論心,論心不論跡,單一而忽略多元,不講綜合,皆有偏執孤芳意在。
《三字經》中以“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的句子,歌頌竇燕山,讚其教子有方,且形成了“五子登科”的成語。
於此寄托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竇家五子那樣,聯袂獲取功名、擁有大富大貴錦繡前程的理想。
而竇燕山,原名竇禹鈞,因他居住在燕山(北京),故稱其為“竇燕山”。竇燕山出身於富庶的商人家庭,家道昌盛。
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初為商人時,心術不正,專用大鬥進,小鬥賣,費盡心機坑蒙拐騙,以勢壓人。
燕山一地的貧民百姓,痛恨他的為富不仁,卻沒有什麽力量為他們主持公道。
然,竇禹鈞昧了良心、滅掉天理的無恥行為激怒了上天,至他三十歲了,膝下仍無一子半女承歡。
一天夜晚,他正睡得酣暢,便是做起夢來。竇禹鈞夢到,他已去世的父親,對他罵道:“孽子,你為商心術不好。做人品行不端,一身惡名已經被天帝所知。今後你會命中無子,並且陽壽命短。你若盡快悔過,從善如流,廣積陰德,大行方便於勞苦貧民大眾,方才可能挽回具成天意、改過罪孽,呈祥有後。”竇禹鈞於夢中醒來,冷汗淋漓,夢中情景似曆曆在目,於是他下定決心,重新做人。
這一年,新春元旦,竇禹鈞到延慶寺拜佛祈福,在寺中大雄寶殿的拜墊一旁,拾到了白銀二百兩,黃金三十兩。
他卻並未高興,隻想到,一定是哪個信士的遺失之物,就在寺中守候,等待失主前來。
不想一等,就是半天,正欲出外看看有無人來,就看到一個哭哭啼啼,自言自語的人進入佛殿。
竇禹鈞上前問他,何故如此哭泣,那人哭泣答道:“我父給綁匪擄去,將被處死,我好不容易向親友們東借西湊,得到白銀二百兩,黃金三十兩,預備用這筆金銀,贖回我父,使他免遭橫死。哪知,我才入山道,一摸身上錢袋,黃金白銀全都沒有了!這樣我父親難免一死,剛才我到這裏來進香拜佛,乞求護佑。卻不知是否遺失在這寺中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竇禹鈞知道那人定是失主無誤,自就將所拾到的黃金白銀如數歸還,並且還贈給他一筆路費,望他能救出其父,回家安居。那失主自然是歡天喜地的道謝而去。
再說他家中,有個仆人,偷了他很多錢跑路而去,去時自還寫了張賣女契約,係在小女孩背上,一同扔在了他家中而不顧。
那契約上寫道:“永賣此女於竇家主,以償還所竊錢財。”
竇禹鈞被竊了錢財,卻是並無怨恨,隻是可憐他,便燒了那契約,找到那人後,仍出錢養育女孩,待得養大之後,還為她擇婿出嫁而去。
而這仆人家鄉有不少窮人,不僅娶不起媳婦,連女兒因為沒有錢買嫁妝,也是嫁不出去。竇禹鈞把自家的銀錢送給他們,幫助了他們,得到當地鄉民的讚美。
更有些親戚當中,有無能為力,辦不起喪事的,他就出錢,幫助他人辦理喪事。有那無錢嫁女兒的,他就出錢幫助嫁娶。竇家生意興隆,一年多的收入,除了日常開銷之出,卻全都用來救濟別人,做善事了!
竇禹鈞還在自己的家鄉設立了私塾學堂,收集來上千卷書籍,請來有學問的老師教授課文。
並且把附近因貧窮不能上學的孩子,招集來免費供給,上學讀書。為了能有更多的銀錢施用,他自己家裏則是節儉樸素,堂上沒有金玉飾品,身上沒有華麗衣服。
竇禹鈞如此周濟貧寒,克己禮人,因此而隨德,積了很大的陰德厚福。
這一個夜晚,竇禹鈞又夢見了自己的父親。老人在夢中,慈愛地告訴他道:“兒呀!你現在悔過自新,積德行善,陰功浩大,美名遠揚東方,天帝已經知曉。以後你將會有五子,且個個都是文曲星下凡,皆能金榜題名,你自己也能壽命福長,可活到八九十歲去。”
當竇禹鈞從夢中醒來,發現又是一個夢境。自然心曠神怡,再無懼怕畏果之心。從此以後,他更加注意修身養性,廣做善事,毫不怠慢商客貧民。
後來,他果然得有五個兒子。由於自身修養有加,他重禮儀、德行好,教子有方、其家庭和睦,毫無爭執吵鬧之氛存在,竇家終於因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發達了!
他的長子名儀,在後晉時中了進士,入宋官,至禮部尚書、翰林學士,是宋初一代名臣。竇儀去世後,宋太祖趙匡胤,曾悲傷地感歎道:“天何奪我竇儀之速耶!”
次子名儼,也是後晉進士,曆仕漢、周,宋初任禮部侍郎。
三子名侃,為後漢進士,曾任宋起居郎。
四子名,竇偁為後漢進士,入宋任左諫議大夫。
五子竇僖是後周進士,曾任宋左補闕。當時人們美稱他們為“竇氏五龍”。
當竇燕山的五個兒子,均金榜題名後,侍郎馮道贈了他一首詩“竇燕山十郎,教子以義方。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竇禹鈞還有八個孫子,也都是宋之貴顯名流。竇禹鈞自己也做到了諫議大夫的官位,享壽八十有二,臨終之前,他談笑風生,逐一向親友告別,後沐浴更衣,無病而卒,壽終正寢。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與人方便,自己方便。
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人貧誌短,馬瘦毛長。
人心似鐵,官法如爐。
諫之雙美,毀之雙傷。
讚歎福生,作念禍生。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積惡之家,必有餘殃。
休爭閑氣,日有平西。
來之不善,去之亦易。
人平不語,水平不流。
得榮思辱,處安思危。
羊羔雖美,眾口難調。
事要三思,免勞後悔。
太子入學,庶民同例。
官至一品,萬法依條。
得之有福,失之無本。
凡事從實,積福自厚。
無功受祿,寢食不安。
財高氣壯,勢大欺人。
言多語失,食多傷心。
送朋友酒,日食三餐。
酒要少吃,事要多知。
相爭告人,萬種無益。
禮下於人,必有所求。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居必擇鄰,交必良友。
順天者存,逆天者亡。
得人一牛,還人一馬。
老實常在,脫空常敗。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三人同行,必有我師。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寸心不昧,萬法皆明。
明中施舍,暗裏填還。
人間私語,天聞若雷。
暗室虧心,神目如電。
肚裏蹺蹊,神道先知。
人離鄉賤,物離鄉貴。
殺人可恕,情理難容。
人欲可斷,天理可循。
心要忠恕,意要誠實。
狎昵惡少,久必受累。
屈誌老誠,忽可相依。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
勿營華屋,勿謀良田。
祖宗雖遠,祭祀宜誠。
子孫雖愚,詩書宜讀。
刻薄成家,理無久享。
(《四言集》宋人)
喜歡成道天書請大家收藏:()成道天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