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周易陰陽
字數:18112 加入書籤
石中觀想參詳《南華經》畢,但覺心中一片空明澄澈,其意識海裏波瀾壯闊,爾後又拋起層層疊疊之巨浪。
這時一棵巨大無比,天眼不見盡頭的大樹於意識海中冉冉升起,生長而出。卻原是意識海裏智慧樹長了起來,這自然是將他的那顆本已靜寧的天道之心,給震驚住了!
他緩緩睜開雙眼,發現太虛禁地周圍的景象,已悄然發生了奇妙變化。
那原本幽然,隻一塊塊隕石浮空,淨梵無垠的太虛空無之中,此刻卻彌漫著一層淡淡的熒光,周維所見似有靈物生機遊動。
石中站起了身來,不覺腳下竟生出朵朵金蓮,托舉著他緩緩向上升起。一直升至虛無空冥中,似升騰東方之太陽,初露出海平麵一般,他不由自主的,就進入了另一個時空位麵裏。
這時,他便看到,遠方有一座仙宮若隱若現。那仙宮散發著祥瑞之氣,引得他心中也是心生出向往之意。
忽然,禦氣之術自行而生,托引著他朝著仙宮方向便是飛去。臨近仙宮一處,卻有一道禁製攔住了去路。
他正欲啟動天道法則力量,進入之時,就見一隻靈鶴飛來,且口吐人言道:“仙君既得《南華經》妙義,當以真心破此障才是。”
石中聞言,又是靜下心來,他思想“雖然是時空任我遨遊穿梭,然這仙家飛升之途徑,卻似乎是未曾好好體驗過,不如順應了此間天道,體驗一番”。
當即他將觀想參詳《南華經》所得天道法則力量,化作一股偉力,慢慢推向前方禁製所在。那禁製受偉力一碰,猶如琉璃般破碎,瞬間散了開來。
石中知道,自己這是進入了另一時空中的仙宮妙境,而此處仙家境地裏,方才是那真真正正,跳脫於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的地域所在,是那不受意識所左右,不受時空維度所限製的真仙太虛實境所在。當是天道宮闕一處來。但見內中所顯,瓊樓玉宇,美不勝收。
石中舉步踏蓮而行,漫步其中,忽見一白發老者正在那邊撫琴自娛。這人卻是史中從未見過的模樣。
老者感知靈動力量之波瀾,抬眼看向石中,微微一笑,仿佛等待久遠的朋友一般。
石中自抬手作揖見禮,老者卻是抬手阻止他道:“今日你我且論道一番便是。何必禮數虛執廢了真意”。
石中以為老者要以自己論道《南華經》,卻是就聽聞他緩緩說道“《周易》作為一部重要經典,包絡卦象。
而爻辭和所傳釋文,其核心是陰陽變化之敘,以及整體的八卦係統。初修者皆應該從一方麵入手,去分析它的哲學意義和應用實踐之潛力。
修者於《周易》多有一定了解,但無從更深入的得有自己的見解,若是欲修習深究,則可於初始時研習展開,便是要去得到一個概括性的介紹與自我了解。
《周易》的基本構成,包括八卦、六十四卦,陰陽理論,哲學思想,內有變化、對立統一、中庸之道,再延伸到應用,決策、個人修養等等方麵。這些結構清晰,層次分明處,當知應解。且要注意,避免過於學術化,應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複雜的概念。
而解釋“陰陽”時,也可以用自然現象的例子來釋,如晝夜交替,四季變化,好說明對立統一和動態平衡關係。同時,結合現實生活中的實例,讓修者更容易理解《周易》的實際應用。另需要強調的是《周易》乃是一部玄奧經典著作,斷不是世人所謂迷信大言,它是東方哲學和大智慧的結晶。
人們可能誤以為《周易》就隻是什麽占卜算卦類的書籍,但實際上,《周易》包羅萬象,其中含義深刻,具有辯證思維和處世之道存在。或許修者在生活中遇到了困惑,想從《周易》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智慧,或者尋求個人成長的啟發。因而去修習《周易》。但在分析解悟之時,皆應結合個人修養、決策方法、適應變化等方麵,提供出實用的建議,助力感知未來。
卻不知老朽所言,有甚偏頗之處否,望期大士指證建言來”。
石中這時已然感知,這老者隻是一個意識投影,似乎其所論《周易》並非是在論,而在於傳播。
石中本就是天道有成之士,於道家經典子集自是閱覽深悟過一番的,當即智慧搜索一般,很快便是總結出一篇關於《周易》的敘述論點出來。
便是對那老者言道:我所知“《易》,其核心是“陰陽”之概念,揭示了一切事物皆由對立兩極構成,卻又彼此依存轉化的規律在。
而陰與陽?,有如晝夜交替、寒暑更迭一般,看似對立,實則共生成就一個整體。六十四卦以“變易”為表象,以“不易”為本質,提醒修者,麵對變化時需把握恒常之道。
所謂物極必反?,“泰極否來”“否極泰來”的卦象循環,警示所有世人居安思危、逆境中尋找轉機。
而天人合一,乃是人與自然的和諧之道?,《易》主張“與天地合其德”,強調人應順應自然規律而非對抗。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對於觀象取法?,《易》通過觀察天地萬象如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提煉出修身、齊家、治世的智慧。
還有個時與位?,“時”指的是時機,“位”則是指處境。卦爻的吉凶並非絕對,關鍵在於人能否在特定時空下,做出恰當選擇。
《周易》即是簡易之道,複雜世界的簡化思維?“易”有三義,變易、不易、簡易。其中“簡易”是最高智慧,化繁為簡,直指本質。?卦象符號?,僅用陰陽兩爻組合成八卦、六十四卦,卻能涵蓋宇宙萬象的運行邏輯。
?決策智慧?,麵對複雜問題,可效法《周易》“執一禦萬”的思維,抓住核心矛盾,避免被表象所迷惑。身處世道,中庸之道與謙遜德行操守。
《周易》多處強調“中正”“謙和”的德行,卦爻以“中位”二、五爻)為吉,倡導不偏不倚、恰到好處的處世態度。
六十四卦中唯一六爻皆吉的卦是“謙卦”,寓意虛懷若穀、低調務實方能長久。?
憂患意識?乃是易之所在,“作《易》者,其有憂患乎?”《周易》誕生於危機之中,教人未雨綢繆,居安思危。
《周易》所表動態平衡與創新應變?,在快節奏、高不確定性的社會中《周易》思想具有現實意義。
?接受變化?“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鼓勵靈活應對挑戰,主動調整策略。?係統思維?,從整體視角分析問題,避免“頭痛醫頭”的片麵性。?通過“觀卦修德”,培養豁達心態,在得失中保持內在穩定。超越占卜的哲學智慧?。修煉心性。
《周易》的真正價值不在占卜吉凶,而在其哲學內核。
《易》是一部關於“可能性”的道書,教導修者如何在動態世界中把握規律、修養心性、做出智慧選擇。
正如孔聖所言“善為《易》者不占。”真正讀懂《周易》的人,早已將它的智慧內化為對生命的敬畏、對規律的洞察,以及對“與天地參”的境界追求。
《周易》之力,非是一個龜殼,幾個銅錢,或兩三節蓍草,又兩爿石片子所能窺全貌的。
若真是欲求心裏的安慰,探個未知了來,莫若寫上他一字一句,測上一測,解上一解,許還多少有些易理在在。其他我亦難盡知。還望前輩賜教。”
石中說完其對《周易》之見聞所解,當即便要再次請教老者。
卻是就見那仙風道骨的老者,手撫白須,怡然微笑,漸漸虛幻不在了此間。
但他卻留下一語“大能高士,千秋萬載難得一見,大士之天道將近,老朽提早預祝,後會有期”。
石中聞其言,正要答話,就見眼前場景瞬間轉變。卻原來,真我身仍舊好端端,正正地盤坐在太虛靜地,那一塊大石頭上,未曾移動過。
話說商朝時,岐山北邊的豳bin現陝西省旬邑)地方,有個姓姬的部落,傳說這姬氏部落,乃是神農後稷的後代。
姬姓部落因為不堪西北方戎狄的侵擾,其首領古公亶dan )父便率領族人,遷移到了這岐山南邊的周原現陝西岐山縣)居住。
好幾年後,古公亶父帶領族人在周原建築起城廓宮室,設立了五官有司,漸漸便是形成一個粗具規模的小國家,國號叫做“周”。周國之國土,方圓百裏。因為國小力弱,隻得向殷商王朝稱臣納貢。
古公亶父有三個兒子。其小兒子季曆有個大兒子名“昌”,從小便聰明伶俐,古公十分喜愛於他。
古公常常當著三個兒子的麵誇獎昌,說“別看他現在年紀小,長大一定有出息,說不定他能使周國強大昌盛哩!”
大兒子太伯和二兒子虞仲,都明白家主父親的意思。
兩人經過商量後,便決定將國君繼承人選,讓給三弟季曆,以便日後讓姬昌治理周國,好成全父親的心願。於是他二位便不告而別,偷偷地逃到荊蠻荒野之地,獨自過起隱居生活來,再不出世爭搶地位。
古公亶父死後,季曆得繼國君位,季曆死後,姬昌得順理成章,立為周國國君。
正如古公所言,姬昌果然賢明能幹。他不僅勤政惜民,輕刑罰,薄稅斂,且重視發展農業,還實行了井田製度,使周國百姓,家家有地種,人人有田耕。
那時有個傳說,姬昌不設有監牢,百姓若是犯了罪,就有官人,在地上畫個圓圈,犯人站在裏麵,也不逃走,隻等執官或是國主判決。這叫“畫地為牢” ,而且有規定,一人犯罪,不會株連家人。
姬昌身為一國之君,尊重老人,愛護兒童。經常會到百姓家中,對他們噓寒問暖。遇到青黃不接之時,更是下令開倉發放糧食,賑濟災民。他自己卻是生活儉樸,從不奢侈浪費。因此,深得周國百姓愛戴。
姬昌禮賢下士,選賢任能,聲名遠播。許多鄰國的賢能之士,如太顛、閎天、散宜生等都紛紛來投。姬昌一律以禮相待,量才任用。從此,周國日益強大。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這時期,帝乙為商朝的第二十九任君主,他有三個兒子,分別是微子啟、微仲衍和受德即紂王)。
根據當時的禮法,帝乙原本想立長子微子啟為繼承人,但由於太史認為,有妻之子不可立妾之子,因此隻好選擇了帝辛作為其繼承人。?
帝乙在位期間,商朝的實力逐漸衰落,社會矛盾開始突出,王朝內外危機四伏。
帝乙在立儲的決策上失誤,立下了紂王為其繼承人。更是使殷商走向了滅亡之路。
紂王即位後,更加加重了賦稅,其生活放蕩不羈,導致商朝的統治基礎動搖。
這商紂王專和姬昌唱反調,隻顧自己享樂,不管百姓死活。
他整日迷戀女色,寵信奸邪,一天天隻和美女妲己、佞臣費仲、尤渾等人廝混,對他們是言聽計從,這班奸佞小人,專事阿諛諂媚,進讒言,害忠良,助紂為虐,壞事做盡。紂王的無道,引起大臣和百姓無比怨恨和憤怒。
紂王卻是個不講道理的,誰敢忤逆於他,他就用酷刑鎮壓,誰敢於向他進諫忠言,誰就遭受最為慘無人道“炮烙刑”。
所謂炮烙之刑,即是用銅鑄的空心柱子,將裏麵燒上火,待將柱子燒得通紅,把受刑之人,綁到柱子之上,活活燒烙而死。
殷商一老臣商容,見紂王如此荒淫暴虐,國家也危在旦夕,十分憂慮。
一天,他當麵勸諫紂王,希望他不要寵信奸臣,排斥忠良,沉湎酒色,貽誤朝政。紂王大怒,喝令武士將三朝元老商容推出去斬了首級。
商容獲罪,卻是毫無懼色,喝退左右武士,自就觸階而死。其狀慘烈,使得商朝滿堂文武人人自危。
大臣九侯有個女兒,貌美性靜,被紂王看上了,便是強娶入宮。這姑娘卻是個倔強不屈的女子,她不順紂王的心,出言咒罵紂王無道,紂王大怒,持劍將她給殺死了!
殺死了人家好端端的女兒不算完,紂王又遷怒於九侯,喝令武士將九侯殺死,又剁成了一堆肉醬,真是骨頭渣都不留一星半點。
九侯慘死,與他交好的鄂侯見狀大怒,他不顧個人生死,上殿去向紂王討要說理。紂王暴怒,又叫人把鄂侯給殺了,也做成了肉幹。
姬昌得知紂王肆意殺戮大臣,自也十分憤懣。一天,他喝了幾杯酒,仰望昏暗的夜空,不禁歎道: “商紂暴虐,奸賊當道,民眾何時能得救啊!”
不料他這酒後憂國憂民話語,被鄰近的崇國國君崇侯虎探聽到了!這崇侯虎為人極其奸詐,他一貫嫉妒姬昌,自認這回逮住了姬昌的把柄。
他到了朝歌,便將姬昌的話語,添油加醋地向紂王打了小報告。紂王大怒,要派軍隊速拿姬昌來京問罪。
奸臣費仲忙勸道:“陛下不必打草驚蛇。不如召姬昌來京朝見,他若不來,必是大罪,他若來了,豈不束手就擒? ”
紂王覺得有道理,好一番誇獎費仲,賞了酒肉與他同食,又立即命人,下召讓姬昌來京朝見。
姬昌接詔,不用推算,也知道此行凶多吉少。周國大臣們皆是勸他不要去。姬昌思慮再三,決定還是前去朝見,免得引起紂王發怒,派兵來征討周國,使得周百姓遭受無妄災殃。
稍作準備,二日晨起,姬昌便帶領隨從出發,前往朝哥。大臣們皆在長亭送行。姬昌一再叮囑群臣,勤儉治國,愛惜民財,體恤民力民情。後群臣依依與他惜別,舉杯敬酒,祝姬昌一路順風,早日歸國。
姬昌曉行夜宿,這天,他來到朝歌,進宮朝見紂王。不料才入宮門,便被一群武士給拿下,押解上殿問罪。
紂王一見姬昌被拿下,不容分說,喝令退出斬首了事。多虧一旁七竅靈籠心的大臣比幹以及箕子、微子啟等極力保奏,紂王才免了的死刑,改為了終生囚禁。
姬昌被囚禁在羑)裏今河南湯陰縣一帶)。
傳說他在被囚期間,將伏羲留傳的八卦,反複推算分析,演變成六十四卦,其中又分出三百六十爻象。
這八卦是用兩種線條(一陰一陽)湊成的八個圖形。古人用它作了占卜的計算符號。其中深含高玄數理。
西伯侯姬昌被囚的消息,很快在京城百姓中傳開。百姓素來敬重姬昌,都為他忿忿不平,更加怨恨殷商朝廷。
佞臣費仲得知此事,急忙稟奏紂王。紂王便是說道:“姬昌如此得人心,定是聖人,速將他殺死。”
費仲卻說:“殺了更會激起眾怒。我聽人說聖人不食子肉,可將他之長子伯邑考殺了煮羹給他吃下,便可知道他是不是聖人。”
紂王同意後,費仲將伯邑考騙到朝歌,找了個借口,說他調戲王妃妲己,殺死伯邑考,又將其屍身煮成肉羹,送給姬昌去吃。
姬昌在牢中早已得知此事,心中萬分悲痛。但為了不使紂王疑心自己,他隻得忍痛將大兒肉羹吃下。
送肉羹的使者回宮向紂王報告了姬昌吃肉羹的情形。紂王聽後哈哈大笑說道:“姬昌哪裏是什麽聖人,分明是個老糊塗,吃了自己兒子的肉,還不知道!”從此對姬昌的監管便放鬆多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一晃便是過了七年。姬昌的二兒子姬發和大臣們商議,派閎夭帶上美女駿馬以及大批珍寶,去朝歌獻給紂王,請求贖回姬昌。
閎夭先將一些珍寶送給費仲等佞臣,請他們從中幫忙。費仲見財大喜,滿口答應。
二日晨起,上朝之後,費仲引閎夭上殿見了紂王。
閎夭獻上稀世奇珍,美女駿馬禮物於紂,說明了來意。費仲得了大禮,一旁忙說:“姬昌年老多病,也造不成什麽反了,不如放他回去。”紂王雙眼盯著美女駿馬,心花怒放,連忙下令釋放姬昌回去。
姬昌在天牢中被關了七年,期間經受百般刁難,萬般艱辛,被迫喝了大兒肉羹,被釋放時,已是個白發蒼蒼,老態龍鍾狀。
他和大臣閎夭一起回到周國。這時秋風蕭瑟,落葉紛飛。姬昌麵對淒涼景色,想到紂王暴虐,百姓受苦,不禁感慨萬端。他暗下決心,一定要誅此暴虜獨夫,解民於倒懸之苦。
姬昌回到周原,兒子姬發和大臣們設宴慶賀。姬昌見兒子和大臣們把國家治理得繁榮昌盛,國泰民安,十分喜悅。
深夜,姬昌憑窗靜坐,思考如何盡快伐紂吊民之事。
他覺得身邊大臣雖不少,但缺少一個有真本領的將才做他的得力助手,不禁對月長歎。
夫人太姒知道他的心事之後,勸他不如外出訪賢,好過獨坐家中哀歎。
這一天,姬昌帶領隨從在渭水河一支流磻溪地界打獵。其實出獵,隻是為了尋訪賢能高士。他走到溪邊,忽聽有人在唱歌。歌聲高朗,聲回兩岸。
姬昌穿過一叢小樹林,卻見溪邊坐著一位老人,鶴發童顏,手持釣竿,怡然自樂。
姬昌上前施禮問道 “老丈貴姓?”那老者連忙起身還禮,說道:“賤民姓薑,名尚,字子牙。”
姬昌便和他攀談在一起,竟然發現,這老者上知天文,下曉地理,中通用兵治國之道,很是精通術法,是個了不起的大才。
姬昌大喜過望,自覺這便是自己一直在尋找的人,便是說道:“從我祖父太公時起,就盼望能找到一位協助我治理國家的大賢,今天我終於找到了!”說著,他歡喜得放聲大笑。兩個老者是夜抵足夜談,佳話流傳千古。
第二天,姬昌便把薑尚載回了宮中,與他一起,議論當今天下的形勢。
薑尚脫口而出道:“紂王無道,應由賢君取而代之,建立新朝,使百姓過上太平日子。”姬昌聞言暗想:,“這不正同自己的想法不謀而合嗎!?”於是他更加敬重薑尚。
姬昌先封了薑子牙為國師周國最大的武官) 後來又升他為國相,總管周國軍政大事。
由於姬昌的祖父太公盼望薑尚這樣的賢人久矣!後來人們便尊稱薑尚為“太公望”,再後來,人們便簡稱他為“薑太公”。
薑尚輔佐姬昌,首先整頓國內的政治,全麵推行“井田製” 。
所謂“井田製”即由八家共同耕種中間的一百畝公田,收的糧食,作為農業稅上交國庫。四周那八家自種的私田,收獲的農作物歸各戶私有。
薑子牙又整頓和訓練周軍。令行禁止,賞罰嚴明,製造了雲梯、軟梯等一應攻城掠地器械。周國軍隊的戰鬥力迅速增強。
姬昌的裕民政治,使自己的威望日益增高。眾諸侯國不但擁戴他做盟主,還一致支持他晉稱王號。
姬昌便改稱文王,豎起反商滅紂大旗,正式宣布脫離了商朝的屬國地位。從此,周與商形成兩大敵對勢力。開始了封神之戰。
為了做好伐商的準備,薑尚建議趁機開拓疆域,以減少伐商的後顧之憂。
文王說戎狄經常騷擾國之西方邊境,可先行征討,平戎狄後,再討殷紂。薑尚便領兵攻打戎狄(現甘肅靈台一帶),取得了大勝,收獲頗豐。
隨後,周軍乘勝追擊,打敗了西方的密須部落,聲威遠震塞外。虞國見周軍強大,連戰連捷,有些恐懼,便派使臣到周國祝賀。
文王親自接見來使,說道:“周、虞世交,請轉告君侯放心,我們兩國仍要好下去。”來使說虞國願向周納貢稱臣。文王謙遜了一番,便是接受了!命設宴款待使臣。
芮國見勢,其國君親自到周國,向文王表示要做周的附屬國。文王熱情接待,還提起當年他路過芮國時,承蒙君侯待為上賓,至今難忘。
芮國國君見文王如此尊重小國,十分喜悅,說道: “人稱文王是聖人,果然名不虛傳。”
後來文王又派薑尚東渡黃河,攻克了黎國現山西長治西南) 接著又占領了東方的邗國現河南沁陽縣) 為東進討伐殷商打開了一條通道。
文王因取得了開疆拓土的勝利,便到宗廟舉行大祭,向祖宗告慰了一番。爾後又親率大軍跋山涉水,迂回轉戰,向東南方深入,漸漸逼近商朝西部重要屬國,崇國的都城。
崇國國君便是那心狠手辣,專事阿諛奉承的崇侯虎,他與商王同姓,當年曾向紂王告密,,陷害過文王,還經常仗勢欺壓鄰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聽說周軍兵臨城下,就親自登城,觀察之後,狂妄地笑道:“今夜我親自前去偷營,必擒了姬昌去獻給紂王。”
周營中薑尚正與文王商議攻城之事。薑尚與文王早已預料今夜崇侯虎定會前來偷襲。
文王問子牙如何對付,薑尚附耳如此這般一番。文王微笑,點頭稱好。薑尚便親自去安排諸事。
當夜,月黑風高,崇侯虎帶百名勇將猛士進襲周營,見文王在燈下披閱兵書。崇侯虎喜出望外,猛衝過去,直取文王首級,隻聽撲通一聲,卻被繩索絆倒。
此時周軍一擁而上,把崇侯虎捆了起來。首帥被擒,崇國兵士無主大亂,被周軍輕易納降。
次日,文王升帳,讓武士把崇侯虎押上來。崇侯虎此刻麵如土色,兩腿打顫。文王怒斥其道:“你助紂為虐,屠殺無辜百姓,乃十惡不赦之徒。”便命武士立即退出,斬首示眾。
周國滅了崇國之後,疆域更為開闊。因周原地方僻遠,不宜號令諸侯行事,文王便命人在崇地灃水西岸,營建起豐城現陝西戶縣東)並且築起一座靈台。
豐城建成後,文王擇選吉日,率領薑尚、散宜生、閎夭、太顛等文武百官,鼓樂相隨,旗蓋掩映,遷入新都。從此周都便於豐城興國。
至此,周國的土地,南到渭水以南,東至漢水、長江、汝水流域。與之商朝相比,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二”了!周國逐漸強大起來,成為了西方地界的霸主。
周遷都豐城的第二年,伐商的宏願尚未實現,文王就積勞成疾,臥病不起。他病勢垂危之際,派人把薑尚叫到跟前,指著太子姬發說道: “拜托國相助子發滅商,早定大業,我在九泉之下也能瞑目了!”話一說完,文王就瞌目而逝。相傳他活了九十七 歲,在位五十餘年。於古時人壽,乃是個高壽之人。
周國太子姬發繼承了王位,這就是史上有名的周武王。
武王拜薑尚為師,又稱薑尚為師尚父,以周公旦輔政。周皇室貴族召公和畢公也分別執掌政事,繼續修行文王的事業。
武王常與師尚父談論兵法,積極練兵,伺機討伐殷紂。北伐出師前,武王帶領群臣到文王墓前舉行祭奠。
武王勉勵將士們道:“今日遵從先君遺誌,出師征討無道暴君。將士們要奮勇當先,卓立戰功! ”然後他吩咐甲士,用車子載著文王的神主牌位,向著朝哥出發。
周軍到達孟津之地後,趕來參加會盟的諸侯國和部落首領竟有八百多個。其中有的是未接到通知,自己聞訊趕來的。
武王在會盟大會上宣讀了伐紂的宣言,數指紂王的種種暴虐罪行。
他說:“紂王暴虐無道,我先君早就要征伐他。現在我繼承先君遺誌,完成滅商大業,諸君認為可以立即進軍否?”
各國家和部落的首領們早被殷商壓製得喘不過氣來。皆是義憤填膺,異口同聲地說道:“這是我們大家的願望,周君請趕快行動吧!”
武王也很激動,但立馬又冷靜下來,宣布休會。
他找來薑尚和周公旦,商議具體的進軍之事。周公旦說道:“商紂雖然無道,但目前還未到眾叛親離的地步,不能貿然出兵。要待紂王民心喪盡,方是大好時機。”武王覺得很有道理,大讚。
次日,武王集諸侯於議事廳,勸大家暫時罷兵,等待更加適當的時機。眾諸侯無奈,盡都讚同,當下紛紛班師回國。
孟津大會盟,聲震天下。佞臣費仲得到消息,速報與紂王。紂王正在鹿台上酒池肉林中玩樂,不屑地冷笑道:“我有天命加身保佑,自會平安無事! ”說罷命宮女道:“繼續唱歌,繼續舞”。一直玩到深夜,都未曾收斂。
大臣比幹本是紂王的叔父。他見紂王到此時還是如此荒淫昏憒,不顧社稷危亡,十分氣憤,便闖入宮中,怒指責罵紂王無道。
這大脾氣紂王,惱羞成怒,獰笑說道:“人說聖人心有七竅,靈籠巧妙,我倒要看看汝的心,究竟有幾個窟窿眼!?”
比幹毫無懼色,怒斥道:“昏君無道,人神共怒,天地不容!”
紂王立即命人把比幹拖下去剖胸剜心。不一會,武士端上一顆血淋淋的心來。而後趁熱,送入了王妃妲己宮中,說是助她煉藥。
紂王的堂兄箕子,也是憂心如焚,屢次進諫都遭紂王斥責。他便假作癲狂,蓬頭垢麵,與奴隸一起做工。有時抱了一張琴,彈奏著淒楚的曲子。紂王討厭他,便將他囚禁了起來。
紂王的異母哥哥微子啟,勸諫紂王不要沉湎酒色,敗壞了祖宗的良好美德,紂王竟說他誹謗君王,要將他治罪。微子啟隻好連夜逃往外地,躲藏了起來。
太師疵和少師強,看到商朝的滅亡已不可避免,就偷偷地拿著太廟的祭器和樂器,直投奔了周武王處。
從此,商京之人個個人心惶惶,皆是預感到了大變遷時代即將來臨。
好些個手工業奴隸們,在冶銅爐邊,在陶窯旁,在骨角器和石器的作坊裏,小聲地議論道:“周軍就要打進來,紂王快完蛋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那些臉上刺著字、額頭上打著烙印的農奴們,一直吃的是稀粥野菜,披的是破衣爛衫,隨時都有可能會被抓去作了殉葬品。
他們聽說周國實行了井田製,家家有地種、人人有飯吃,更是渴望周軍趕快打進朝哥來。
殷紂王得知人心浮動,擔心奴隸和平民起來暴動,便是下令嚴禁民眾議論國家大事,被查獲者一律殺頭。如此一來,商京驟然陷入了一片沉寂。民有口,隻吃飯,莫敢論國事來。
武王得知殷商忠臣連續被紂王所殺的消息,卻仍覺時不到,機會尚未成熟。
當探馬報告了京城民眾,已然不敢張口講話了時,武王當即說道:“紂王已是獨夫民賊一個,滅絕殷商的時機到了!”
當即武王點起兵將,決定立即起兵伐商。恰巧這時,商朝軍馬正集中去攻打東夷,商京此刻十分地空虛。
武王集合兵車戰將,戰車車三百輛,虎賁先鋒隊)三千名,士兵四萬五千人。浩浩蕩蕩出發了。
周國大軍,從一月底出發,迅速向孟津進軍。前來參加征戰的有羌qiang) 、髳iao) 、微、盧、彭、濮等八個小國。途中,忽然有兩個老人跪在了大道上,阻攔住兵馬前進。
武王掀簾問是什麽人?武士回答說是當年從孤竹國來的伯夷和叔齊,如今他們竟反對武王興師伐紂。
武王下車對兩個老人行禮。武王說道: “伐無道豈不是順從天命人意? ”伯夷說 “商王有天命,你以臣伐君是為不忠。”
武王回道:“商湯不滅暴虐的夏桀,豈能有天下!?如今商紂已如當年的夏桀,如何不能征伐他呢!?”
伯夷、叔齊兩個老頑固被問得啞口無言。薑尚這時說道:“他們太愚頑,但不能加害,還是放他們自去吧!”
武王同意後,這兄弟倆垂頭喪氣地夾著無形狗尾走了。後來有傳說,他倆個因“恥食周粟”躲在首陽山上采薇一種野菜)而食,最後餓死了。如此下作不分善惡,自覺大義凜然之輩,其後竟有不少同行,自成一隊助紂為虐之輩。
周武王所率大軍到達汜si)水邊的牛頭山,頓時天空陰霾,烏雲翻滾,疾雷暴雨大作,鼓毀旗折,人驚馬嘶。
武王震驚,忙命卜巫占卜。龜骨和蓍(shi)草都預兆不吉。武王不禁猶豫。薑尚卻道: “大王以有道伐無道,這是順天意之事,用不著占卜祝告。”
說罷,他親自擊鼓,帶領前軍搶渡黃河。前軍的大旗在對岸迎風招展,武王一見,疑慮頓時全消,急忙下令: “大軍迅速渡過黃河,不得遲誤! ”
周軍渡河之後,大軍駐紮於孟津。各諸侯國和各部落軍馬,這時也是源源不斷地來到此處會合。
武王會合各路軍馬,正要向朝歌進軍。忽然武士帶進來一人,雙手反捆,袒著胸膛,靠膝行至武王跟前。
旁邊幾個武士抬著一些祭器。武王正要審問,那人自稱是商紂的異母兄微子啟。他隱居多時,現特來投奔武王。
武王忙命人扶起微子啟,親自上前見禮說道:“紂王暴虐無道,我順從天意,舉兵前去征紂。”微子啟連連點頭稱是。
大軍來到距朝歌以西七十裏的牧野現河南汲縣北)武王下令就地駐紮。隨即誓師決戰。
武王左手握黃鉞yue) 右手舉白旗,曆數紂王荒淫暴虐,聽信讒言,殺戮無辜等等罪行。勉勵將士齊心協力,奮勇作戰。
牧野廣場上七萬將士,同仇敵愾kai)鬥誌昂揚。士兵們身披甲胄,手執矛戈,腰掛弓箭,威風凜凜,嚴陣以待。
這時,紂王與妲己正在鹿台上,那酒池肉林中尋歡作樂。
突然,佞臣費仲跑來報告:“周軍已至牧野!”紂王一聽,當啷一聲,手裏的鳥紋銅觶zhi飲酒器皿)掉在地上了,酒灑鹿台。
費仲恐慌地說道:“我大軍正在東夷作戰,一時難以調回。”
紂王聞言急得團團亂轉,厲聲大喝道: “快,快,快把奴隸和俘虜征召入伍!我要親自率軍去擒獲姬發!”
紂王連夜,匆忙集合了十七萬大軍一說七十萬) 親自率領開赴牧野。費仲、惡來等佞臣,文武臣工都是隨同前往。
商周兩軍陣前對壘。周營將士見遠處黃傘下坐著的正是那獨夫民賊殷紂,人人熱血沸騰,恨不得上前將他碎屍萬段。
隨著子牙一聲鼓響,周營幾名大將奮勇上前,商將頓時抵擋不住,敗下陣去,商營頓時大亂。
周武王與薑見商軍陣勢已亂,便指揮大軍掩殺了過去。周兵來在亂軍中,個個奮勇爭先, 隻殺得屍橫遍野,血流成河。費仲、惡來盡皆喪命。
殷商軍隊丟盔棄甲,節節敗退。那些奴隸隊伍,巴不得周軍快些過來。他們在戰場上紛紛掉轉戈矛,與周軍一起殺向了商紂王。
紂王急忙調轉馬頭,驅車倉皇逃命,不料卻和薑尚相遇一處。薑尚大喝一聲道:“將士們,休要讓昏君逃走了!”大批將士們聞言,盯緊了紂王,緊追不放。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紂王棄了車,騎上馬,奪路逃到一片樹林邊,收馬停步,一看,跟他逃跑出來的不到一百人。
他正想稍歇片刻,突然又喊殺聲起,周軍已然又追趕了上來。紂王嚇得魂飛魄散,隻身落荒而逃。
紂王好不容易逃回朝歌城,穿上鑲滿珠寶的衣服,帶上珍藏寶物,連同妲己一起,登上鹿台,想要在高高鹿台上,暫時躲藏。
然,紂王和妲己在鹿台上才剛剛坐定,忽見周軍大旗已來到宮城下。
紂王此時方才知明白,他殷商朝的大勢已去矣!自己的生命也將不可保,不覺傷心落下淚來。無可奈何之下,他便叫人在鹿台下積薪點火。頓時火焰衝天而起。
這個暴虐無道的獨夫民賊,被熊熊大火所包圍,燒死在鹿台上。
周武王率領大軍進了朝歌,商之百姓齊聲歡呼,感謝他伐紂吊民。武王謙恭地說道:“此是上天降福給大家的。”眾人對武王更是崇敬,連連向他施禮。武王在車上作了答拜。
武王命南宮適將鹿台的錢財和钜橋的糧食,發放賑濟貧民和奴隸。百姓們背著從未有過,卻是自己栽種出來的糧食口袋,一個個喜笑顏開。
武王又命召公把被紂王所囚禁的箕子等一幹大臣給釋放出來,且表彰了對商朝盡忠殉節而死的臣工。後又命畢公,在剛直不阿的老臣,商容間裏豎起了族旗。
武王還命悶天重,修修繕了比幹的墳墓,豎立了碑石,以彰他忠烈之魂。接著,武王進行了大分封。
首先他追封姬氏祖宗、爺爺、父親周文王)為天子,其餘的功臣和先朝帝王後裔,也都分封爵位。
而爵位共分為五等,公、侯、伯、子、男。達不到這五等爵位的,封為附庸。
將神農、黃帝、堯、舜禹的後代,分別封在了焦現安徽亳縣)、薊現北京附近)、陳現河南淮陽)、杞現河南杞縣)等地。
對以薑尚為首的功臣謀士,也都進行了分封,各有領地。薑尚封於營丘,周公日封於曲阜,召公爽shi)封於燕,叔鮮封於管,叔度封於蔡...周武王分封的諸侯國,大小有八百餘。
為了安撫商之遺民,武王把舊商京封給了紂王兒子武庚,並準許他設立太廟,四時祭祀祖先。大大地緩和了周朝與商朝貴族和奴隸主之間的矛盾。
分封之後,武王領兵西歸。各受封諸侯和原來參戰諸侯,也都紛紛領兵回了自己的封地。
朝歌城中,雖是經曆了改天換地的巨變,卻是一片歡騰,百姓載歌載舞,歡呼送別周軍。武王站於戰車之上,向天下百姓頻頻揮手答謝,爾後緩緩驅車而去,回歸周國都城。
於皇武王!無競維烈。
允文文王,克開厥後。
嗣武受之,勝殷遏劉,耆定爾功。
《詩經·周頌·武》
喜歡成道天書請大家收藏:()成道天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