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清靜無為
字數:12121 加入書籤
石中得遇奇緣也是感受了一把仙人飛升的爽意,不過他卻是心知肚明,自己所去飛升之所斷不是那早已熟悉的仙神家園,而是一處清靜無為之地。
感受了《周易》之博大精深,他對比於所修天道,自覺修為尚待有所精進,仍未達到那自成天道主宰真我之境。
看了看這幽然淨怡的太虛空間,石中又是端身盤坐於大石頭上,繼續著參詳感悟,他知道前路無來,得自己去爭取,卻也知曉“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玄機所在。
世人都知道“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拚”,“雖有鴻鵠登天誌,非運不能自通”...他一個天道者豈有不知之理。
石中早已立誌,終極目標於天道大成。他曉“生如隻螻蟻,當立鴻鵠之誌&39;。當以螻蟻的渺小身軀去支撐起鴻鵠之誌的遠大理想。
紅塵世道人心不古,皆是感歎&39;命如紙薄”有幾個真有‘不屈之心&39;精神力量之人,對自己的命運感知且超越。
許多生靈皆是知道&39;大丈夫生於天地間,豈能鬱鬱久居於人下&39;。一句話直抒了胸臆,展現了豪邁氣概。卻是有幾個能做到&39;當以夢為馬,不負韶華&39;。許都在以&39;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馬&39;之勵誌言語,想要跨越時空,去激勵自己效,皆是忘了活在當下,做好自己才是真心實意之舉。
《清靜經》作為玄門道家日誦之功課,雖字數不算多,但所概括之麵極廣,既為修者講述了天地宇宙演化及形成道理,也講述了修行之人悟道參玄的一些法門與途徑。
《清靜經》清靜無為之心,無論對道門中人,還是對芸芸眾生、善男信女,都有著啟發和度化之作用。
《玄門日誦功課經》中說:“誦持萬遍,妙理自明。”這裏的“持”自然是身體力行去實踐真意。
修者領悟《清靜經》,應常懷修道心。藍色星球之上有一種光明,此種光明即是神光普照虛空法界的澄澈。
大地之上有一種美麗,那就是慈悲與智慧的法眼,觀照一切有情眾生,天地間有一種快樂,道法甘露滋潤三界眾生的心田。
來此世間,生而為人,第一聲啼哭,便是帶著一份稚嫩而落,伴隨著日月星辰,伴隨著花開花落、草木枯榮而生。
紅塵世間生活的每一個人,或男或女,或老或幼,或富或貴,眾生相千差萬別。卻是一律平等。
無論所懷初心境界怎樣的喧囂,怎樣地複雜,任何生靈都想著在生存縫隙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一份安寧。
有思想的生靈,亦都會沉思,怎樣生存,才能真正地快樂自在呢?!
石中於此感悟,眾生或可以從修習太上道祖的《清靜經》以一顆清靜無為之心開啟尋夢真我的旅程。
《清靜經》又稱為《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共390餘字[據《中華道藏》第六冊,唐代杜光庭道長注解《清靜經》的經文是580餘字,是在經文後麵加上了一段]此經為天人所習誦,不傳於下士。
那時是葛仙翁得道之前,他曾誦此經萬遍。而《清靜經》乃其感應所致,是得東華帝君所傳授。
而東華帝君,又是受之於金闕帝君,金闕帝君受之於西王母,西王母皆得來於前輩口口相傳。
研習《清靜經》不記文字,皆以心授、秘授經文,而流通行化,教導人天。
葛仙翁得傳,書寫而錄之,傳於下世,隻為拔度後學之徒,方才漸漸流傳世間,《清靜經》就是一部得道真經,悟道之人若能真心誦持不墜,日長久遠必能有所感應而至遂通,明了無上之大道。
《清靜經》首句即說大道無形、無情及無名,而確定了玄門“空”與“無”的真義。經文不談有為的修持法門,而強調要從修心素養下手,人方能常清靜,才能“天地悉皆歸”,參悟大道。
太上老君認為“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要去除這些牽擾,獲得清靜,必須“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以致達到“心無其心,形無其形,物無其物,唯見於空”的清靜境界。
其中之意是“修者能去除私心欲念,心自就能清靜下來,定住念頭,神自會清明,而得道自歸真身,如此便能達到“心、形、物”三者皆忘的清靜境界。
但若執著於空,又不是個究竟得法,當要進一步超越“觀空亦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才能“湛然常寂”。
爾後“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
要知道,人靜到一定程度時,連定力皆無,真清靜的念頭自也就沒有了!心空頁無我,無我即無所牽掛,一念不生之時,欲念亦不生,這才算是真正的“靜”。
進入常清靜的真我境界,如此方才會漸入了真道,可名為得道。
其實《清靜經》整部經文,都是在奉勸化解世人,行清心寡欲,做到善德譽行,會得一念不生,諸塵不染,終歸於清靜與大道合一之真了境。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石中雖是天道修行者,卻也是一名道徒,他選擇了自己的人生道路,親自斬斷了自己的仙神根基,無非是為了學道、修道、行道,而終成天道一方。
世人修行常選擇入道玄門或出家入佛門。所學之道的基礎,就是從平息妄念、靜守身心開始。然天下之道,莫過於人心。
學道之人或是其他修行者,若能盡專其心,而心自定、靈性自生,則能達天之道,與道之境界合一,即是真我與天地萬物化而為一的天道境界。
當知,修習學道,真是很不容易事。隻要真能發心於清靜,改過自新從善如流,修身養性,洗淨塵土自身汙垢,作自己的主,唯如此,方才可能擁有真我生命的全部。
修者能靜心學道,明達玄文經理,心悟體行道法自然,自就能感應到清靜無為的大境界。也隻有常清常靜之修者,方才可能擺脫紅塵人生的煩惱和痛苦,得上真我大道。
時空幽然,曆代以來,修行得道的高道祖師、名人學士們,皆是做到了身心清靜。
諸前輩,整日所持,都是“靜心思道、清以修身”過活。南華真人所提倡的“淡而無為”之思想,諸葛孔明“淡泊以明誌,寧靜以致遠”的人生理念,皆是如此。
此即是古聖先賢“清靜妙法身,湛然應一切。聖人心不住,同凡凡不知”的靜密修行。古聖先賢,修者前輩無欲無欲,所以才能自然成道。凡是能做到清靜自身真心之人,必是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修士。
人若心能靜,省身能細密,見理可明達,行諸事皆是沉穩之力。精神自能安靜,心態也是坦然自若,於事諸情能全盤看清,得上帝視角。
具清靜無為之心,無論做何事,皆會用盡全力,更別說身體皮囊之保養,那自得是很健康,很超然之事了!
真正的清靜,如不是由親身去體驗得來,終究會是浮光掠影,虛幻無實。能守清靜心的人,必是自強者。於自修處求強,不去追求外人麵前之優越感,而是不斷地超越自我,實達真我之境。
唯有這樣之人,自不會形成對天道之威脅或是傷天害理之惡魔。如此也就不會存在什麽征服欲與反抗之心的持久矛盾。
修行者真正要超越的不是別人,而是自我。要在不斷提高自我認知、充實自我、完善自我的過程中行,其內心自會產生許多的疑問與抗爭。
而這些疑問與抗爭,就是新我與舊我的較量與反抗。唯有這些抗爭與較量,方會讓修者更加堅強,更堅決地征服自我,成達真我。
而在新我與舊我的交替抗衡過程中,原生惡行得以消除,後來善德得以發揚,到了一定程度,自己就會因為不斷地自修完善而真我強大起來。
如此強大,即是孔聖人所告知仲由的“強大”。也即是《易》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真義所在,更是有德識之人,盡善盡美力體珍惜、保持和追求的真我之道。
古語有曰:“日持三省,圖精進。總見昨為今日非。”生活中,修者斷不可因私而痛恨別人,痛恨別人其實就是痛苦自己。守一份平常、安靜的心態,這才是修者學道應該如實做的事。常常清靜,方能生出真智慧,習《清靜經》是為個人修持、參悟大道奠定基石。
修者初入清靜地,每晚睡前,靜心一刻或是半時,時持而不限,身鬆自察,呼吸升降,坐臥皆可,徐除慢慢,自然調勻呼吸,呼吸能深、長、細、微,時心自也就隨之安靜。
此法自然而然,可使皮囊五髒得以自然平衡,正氣能添。如每日堅持,隨之而康健。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明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唯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其中之意是“大道本來沒有形體,但是能夠生養天地間萬物;大道本來沒有情感,可是能夠運轉日月周流;大道本來沒有名稱,然而確實可以生發消長,養成天地間的萬物。我不知道他的名字是什麽,就依據天理的推測,起了一個定而不可移的名字,就叫作“道”。
這個包羅萬象的“道”,無微不至,無所不合。也有純潔,也有渾濁;也有動機,也有靜意。天為清,地為濁;天為動,地為靜。男為清,女為濁;男為動,女為靜。事物遵循從本到末,而滋生萬物。清是濁的起源,動是靜的根基。人若是能夠常清常靜,那麽天地的能量都會聚集到生命中來。
人的心神喜好清澈,但心會擾亂於它;人的內心喜好安靜,但欲望會牽動引誘於它。如果能夠時常將一切私欲雜念排除,心自能平靜,心澄清淨神也會澄清。生、死、耳、目、口、鼻六欲,自就不會生發,貪、嗔、癡三毒也就消滅於無蹤了。
之所以不能做到這樣的原因,是因為心中的雜念沒有澄清,私欲沒有除盡的緣故。如能夠遣除掉這些欲望,達到清淨的話,去觀察自己的心,連自己的心,都會感覺沒有了。你再往外看一切形體,這些形體也不是形體了。就是了望遠處的物體,遠處的物體,也不是什麽物體了。
如能夠這樣的話,看到虛無的天空,也是場虛幻,甚至連這個虛幻,都能看破以及看空的話;就是一切都無有了;既然知道一切都無有了,心性之中還有什麽可以存在呢?!心性的徹底靜止,便達到連想要靜止的心,都沒有的境界之時,欲望怎麽能夠橫生出來呢?!既然能夠達到貪念與欲望,完全不生之時,那就是達到了真靜的境界了。
用這不變的道理,來應對萬事萬物,便能得萬物的性理。經常應對則經常獲得清靜,長久的處於清靜之境。既然能有如此的清靜,自就可以漸漸步入真道了。雖然得入真道的門徑,隻是稱呼為得大道。隻為教化眾生,才成為得的大道。還必須普化有情,同登彼岸,方可稱為得道。能悟透了這個道理之人,才可以傳布聖人的心法大道。
上上的賢人,因深明大義,所以沒有什麽爭貪。下下的愚人,因執著己見,不察情理,總是好起爭貪。上上有德的人,行了有功於世、有恩於人的事還不以為是德。下下無德的人,有心種德,做一點有德的事,便要自持有德了。因他不明道德的真義,所以執著於德。
眾生之所以不能得到真道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心存妄念。一旦有了妄念,就會驚擾心神;心神不寧,就會執著於外物;執著於外物,就會產生貪求與欲望;一旦產生貪求和欲望,就會帶來煩惱;煩惱和妄想會讓身心陷入憂苦之中;於是,他們就會遭受汙濁和屈辱,流浪於生死之間,常常沉淪在苦海中,永遠失去了真道。然而,那真正恒常不變的道理,能夠領悟的人自然會得到。那些得到並領悟真道的人,將會永遠處於清靜無為的狀態。”
石中明悟《清靜經》,自在太虛靜地祝願世人能“真心清靜道為宗”,發心向善,以經戒為德師,以萬物自然為德師,以賢人君子為德師,以人之善長為德師,以證“清靜無上之大道”為終生之索願。
話說,廣陵府曾有個書生姓趙名旭,為人耿直方正,又是介相貌堂堂,喜好道家清靜無為生活的人。
他在遠離塵囂,那幽靜之外蓋了一居所,身邊隻有兩個仆人服侍,打理日常。
有一天夜裏,趙旭夢見一名美麗不可方物的女子,身著青衣,在窗外對他笑來。
他醒來時,感覺很是奇怪。自就祈禱合什說道:“究竟是何方神仙入夢來!?願得再一睹仙姿。”
這天半夜時分,窗外果然有一女子,以巧笑嫣然之聲,對他說道:“我乃是上界的一女仙,因觀你平時積累了德行,清高且閑雅,有幸能與你在於夢中相識。”
趙旭於夢中聽聞其言後,又驚又喜,整理了一下衣裳,站起身來說道:“襄王有夢,夢中與巫山神女幽會,蕭史與弄玉有約,今天我得夢中與女仙相會,才知道皆是真的,古人誠不欺我!”於是,他便醒了,自就起身來,把燈燭點亮了,打開房門迎接仙女進屋中。
門才打開,忽然,滿室清香溢,一個十五六歲樣的女子,容貌秀麗,衣袂飄飄,掀開了門簾,緩緩步入。
趙旭當即是拜了又拜。女子笑說道:“我是個天上的青童,久居於天宮,常生出有世俗之念,玉皇大帝罰我來到這人間,隨心意婚配個郎君,因覺你品性高雅,又有清靜無為之心,當是個深誌尋道者,所以願意托付終身於你。”
趙旭聞言,請仙女桌前坐下,說道:“我隻不過是這天地間一蜉蝣,白駒過隙之生者,在此世間能有片刻喘息罷了!沒想到仙子能屈尊下界來度化於我,豈敢妄想有甚世俗之非念!?”
那青童聞言說道:“你卻是個與道家有緣人,當可能成了仙家,且你之名字,已列入了仙冊中。不必妄自菲薄,我鍾情於你,彼此珍惜相守便是。”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於是,二人秉燭夜談起來,所談所論有《玉皇經》《內經經》所載之事。真是相談甚歡,真就相見恨晚。
三更夜深,趙旭這清靜地的家裏,很是清簡單陋,一張可供二人休息的象樣床鋪都沒有,青童卻是不曾嫌棄,自就施法布置了出來。
一時房內雲霧繚繞,頓飯功夫,雲霧散開,但隻見房間內擺設多出了許多奇珍異寶,桌案書椅,皆是趙旭從沒見過之物,二人相依偎,早已視對方為伉儷情深,久別得見之人,自然而然攜手入了內房去。
雞鳴五更,忽然聽到窗外一個女子聲音喊道“青夫人”,趙旭驚詫地問身邊躺著的青童“是誰在喚娘子嗎!?”
青童回道:“那是我在天上的一姊妹,你不要答應聲來,我自遣她回去便是。”
屋外的女子久呼無人應,便是敲響窗欞,且是唱道:“月露飄飄星漢斜,獨行窈窕浮雲車。仙郎獨邀青童來,結情羅帳心生蓮。……”
女仙所唱歌詞很是的柔長暖意,趙旭卻隻聞記下了兩韻,而那女仙尤自在窗外唱個不停。
趙旭對青童說道:“青童,可以請她進來嗎!?若是一直如此,非是我等為人處世之道理”
青童回答:“郎君別管她,這女子多言得很,我怕她回去泄露了我們的事。”
趙旭聞言說道:“不妨事的呀!”於是,他便起身去迎接那仙女。
門一打開,隻見一仙女飄在門前空中,距地一丈左右,其身邊竟還有六七個侍女,她立在一雕有九明蟠龍花紋的傘蓋下。
仙女頭上戴著金精舞鳳之冠,長長的衣裙不知為何織物,在風中搖曳生姿。
趙旭執禮拜了她兩次,她才從空中降下,落地便道:“我乃是嫦娥仙子,聽說你與青童私相私會在此,特來捉她這個從天宮中逃跑的來了!”說著就要進入房間去。
青童卻是走了出來,不悅說道:“哎呀!你怎麽知道我在這裏的!?”
嫦娥慍色說逆:“你私下凡塵,與人相會,也不告訴我個究竟,這是誰的過錯!?”
青童卻是置若罔聞,飄然來到趙旭身邊,二人一副情濃意濃的模樣,若不是嫦娥仙子在此,真就要歡好去了!嫦娥見了,搖頭歎息,自就轉身,又回了她那華錦傘蓋下。
待天將明之時,青童仙女與趙旭難舍難分,相依相偎出了門來,分別時約定,後會之期。
青童並囑咐趙旭,千萬不要跟世人說出這事,否則二人就再也不能相見。說完,便隨久等她的嫦娥奔月而去。
看著二位仙女乘著五彩雲車離去。趙旭有如心被帶走,終日鬱鬱寡歡,似乎神魂也隨著青童上天去了!
然才過了幾天,青童又來了!身後還跟隨了很多的仙女侍婢,他們一起在這處清靜地歡樂玩耍。
青童親自為趙旭烹飪了美味佳肴,那滋味地道,非常之鮮美。
趙旭玩耍時,也不忘向青童求教長生不老之法,青童本就與他有夫妻情分,便是毫不保留地傳授給了他仙家秘訣。
趙旭知得仙書,沉心如醉,解悟《抱樸子內篇》所記載之內容。一時竟忘了與青童歡樂玩耍。
青童見狀,隻得帶著仙女侍婢們向上界而去。臨去之時,她還請來天上的仙子,為趙旭演奏了一曲仙樂,以助他通達己道,早日飛升。後來又給他找來了各種奇珍異寶,修行良術。
青童囑咐趙旭,這些東西斷不能讓世人知曉了去,如果泄露了天機,二人不僅不能在一起,恐還會受到嚴厲的天罰。趙旭一再發誓,絕不會泄露了出去。
然而才過了一年多,趙旭因癡迷於解悟《抱樸子內篇》,他的仆人偷了一個琉璃盞,拿到集市去賣都不知曉。
琉璃盞被一個寨外胡人發現,願以百萬銀購買,仆人覺得虧欠,死不同意,兩人廝便廝打在一起來。
後被扭送到官府衙門,審問中,仆人不堪酷刑,便是講出了實情,泄露了趙旭的秘密。
當天深夜,青童到來清靜居所,悲傷地對趙旭說道:“郎君!你的仆人泄露了你我間事,我二人從此再也不能相見了!這都是天理命數,一切罷了!你當要努力修持道法,許有那一時,我們還能在天上相見。你千萬記住,修行最為關鍵處是“心死”方可以得道生,保持住真我精氣神靈在,才可到達成神仙境界。”
說完青童又給趙旭留下一部《仙樞龍席隱訣》便是要走。趙旭拉著青童的手,怎也不舍得放了!他悲傷地哭泣起來。
青童見狀,也是悲淒說道:“有朝一日,你如感知身體被心所牽,不由自主,那就是死了,進入鬼道去了。斷不可驚慌失措,嚴守自己的心神,以清靜無為之心去麵對即可,切記!切記!”
說完青童掙脫趙旭之手,縱身躍起,如一道青煙直上雲霄,爾後,忽然就消失不見了!
?人們在趙王爺上天前,會給他供奉吃幾個糖瓜,其主要原因是為了“封住”他的嘴。防止他說出對自己家庭不利的話?。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傳說每年的農曆臘月二十三,是灶王上天述職的日子,家家戶戶會在這一天祭出芝麻糖或者是糖瓜,目的就是讓灶王爺多說說自己家的好話?。
此外,糖瓜比一般的糖要粘很多,吃了糖瓜,可以“封住”灶王爺的嘴,不讓他說自己家的壞話?。
誰又曉得,趙旭即是灶王爺於凡塵俗世裏修行時的一世身來。而灶房之中,火灶台上,才是那真真正正的世間清靜無為之地。
灶王爺,作為華夏文化中重要的家庭神隻,其來曆和傳說源遠流長,承載著人們對家庭、生活和飲食的美好期盼。
灶王爺在世修行,有一世名叫張單,傳說張單,原本是一位商人,娶了一位賢惠的妻子丁香。然而,張單在發家之後移情別戀,休了丁香,娶了個妓女名叫海棠。
而海棠是個叉腿做生意的,素來好吃懶做之人,隻認錢來,不認人。最終她導致張家產業敗光,卻改嫁給了他人。
張單淪為一個乞丐,在那年的臘月廿三討飯時,無意中來到丁香家,被她認出後,羞愧難當,一頭鑽進灶門裏去,死了!玉皇大帝念其悔過自新,又在人間修行不易,便封了他為灶王,負責記錄人間家庭的善與惡。
而灶王爺真身,原本是天宮中的一名禦廚。在一次王母娘娘的壽宴上,他因貪吃那自己製作的水晶菊花餅,不顧了等級身份,而被玉帝貶下凡間曆練。
後來由於新禦廚的廚藝不佳,玉帝采納了托塔李天王的建議,又賣了哪吒三太子的麵子,封他了為灶神,許他每年臘月二十三,上天述職,匯報人間善惡。
時光荏苒,苒物華休,民間自流傳著許多關於“張灶王爺”的傳說。
還有一世,張灶王生是一位技藝高超的泥水匠,擅長壘灶,同時熱心調解家庭糾紛。
他去世之後,其弟畫師在臘月二十三夜假借其顯靈,告誡家人和睦相處。此事傳開之後,人們紛紛效仿,祭拜灶王爺,以祈求家庭和諧。
而對於灶王爺的信仰,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對火的崇拜。有傳說,那是在商周時期,火被視為神聖之物,而灶神,最初就是火的象征。漢代灶神逐漸人格化,被賦予了記錄家庭善惡的職責。灶王爺不僅是家庭的守護神,還負責監督家庭成員的行為,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他會上天去向玉皇大帝匯報工作。人們通過祭灶儀式,祈求灶王爺“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
灶王爺的神位全名為“九天東廚司命太乙元皇定福奏善天尊”,其形象通常被描繪為一位和藹可親的老者,手持拐杖,端坐於灶台,清靜無為,象征著家庭的溫暖與和諧。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咱們的灶王爺,其傳說,不僅反映了華夏文化中對家庭和睦、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信仰,也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無論她是趙旭得了青童授仙書,還是張單悔過投了火門,又或是天宮禦廚貪吃被貶謫凡塵,還是張灶王善於調解塵世人家紛爭,這些故事不僅賦予了灶王爺深刻的東方文化內涵和象征意義。也體現出了世人清靜無為,自求平安喜樂的真意願境。
本是後山人,偶做前堂客。
醉舞經閣半卷書,坐井說天闊。
大誌戲功名,海鬥量福禍。
論到囊中羞澀時,怒指乾坤錯。
(《卜算子·自嘲》佚名)
喜歡成道天書請大家收藏:()成道天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