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祖先偉力
字數:7104 加入書籤
《列仙傳》有曰:“黃帝者,號曰軒轅。能劾百神,朝而使之。弱而能言,聖而預知,知物之紀。自以為雲師,有龍形。自擇亡日,與群臣辭。至於卒,還葬橋山,山崩,柩空無屍,唯劍舄在焉。
仙書雲:黃帝采首山之銅,鑄鼎於荊山之下,鼎成,有龍垂胡髯下迎帝,乃升天。群臣百僚悉持龍髯,從帝而升,攀帝弓及龍髯,拔而弓墜,群臣不得從,望帝而悲號。故後世以其處為鼎湖,名其弓為烏號焉。
神聖淵玄,邈哉帝皇。蒞萬物,冠名百王。化周六合,數通無方。假葬橋山,超升昊蒼。”
黃帝,是華夏民族的祖先,是華夏古代的一位帝王,亦是華夏的第一古帝。居五帝之首。
夏商周皆是黃帝後代。而在《山海經》裏“黃帝”隻是諸帝之一,直到春秋戰國時期,才被定為“一尊”。
黃帝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黃帝在位期間,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製衣冠、建舟車、製音律、成就《黃帝內經》等。
世人尊祀黃帝為“人文初祖”。據說黃帝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後改姓姬(也有說他姓巳)。名軒轅,(一說名軒)。建都於有熊,亦稱有熊氏。(也有人稱之為“帝鴻氏”)
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薑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薑。
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祺、己、滕、箴、任、苟、僖、姞、儇、依是也。唯青陽與蒼林同於黃帝,故皆為姬姓。(《國語·晉語》)
黃帝乃皇天上帝。每年的農曆三月初三,是黃帝的誕辰,即上巳節,是華夏漢民族於水邊宴飲、郊外遊春踏青的節日。自古以來便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
周人的古史係統,經三次建構,而周人逐步將祖先的時代有所提前,最終以黃帝為祖。(百濮民族有一支進入了青藏高原邊緣北上,形成了古羌族,古羌族後來又發展到了甘肅、青海、陝西一帶,被稱為西戎、北狄、義渠等。其中一支進入了青藏高原內部,形成了藏族。另外一支進入了渭河流域,成為華夏族的祖先。)
有曰“黃帝得蚩尤而明乎天道;得太常而察乎地利;得蒼龍而辨乎東方;得祝融而辨乎南方;得大封而辨乎西方;得後土而辨乎北方;黃帝得六相而天下治。黃帝鑽燧生火以熟葷臊,民食之,無腸胃之病。”(《管子》)
黃、淮、江、漢一帶的部族融匯在一起,形成了華夏民族。融合進這個民族的各個氏族,原本都有各自的祖先。成了一個共同的民族,就把那些有影響的祖先保留下來,將他們編在一個共同的譜係上,承認他們是民族的祖先。這就是《史記·五帝本紀》上的“五帝”譜係。
黃帝即位十有五年,竭聰明,盡智力,營百姓,焦然肌色皯古厚切。)黣,音妹。)昏然五情爽惑,用聰明未足以致治,祗足以亂神也。)黃帝乃喟然歎曰:朕之過淫淫當作深)矣!
養一已其患如此,治萬物其患如此惟任而不養,縱而不治,則性命自反,天下自安。)於是放萬機,舍宮寢,去直侍,撤懸,減廚膳,退而閑居大庭之館,齋心服形心無欲則形自服矣),三月不親政事。
晝寢而夢將明至理不可以清求,故寄之於夢,聖人無夢也。)遊於華胥氏國。(《列子》)。而華胥氏國,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
北門成問於黃帝:&34;張鹹池之樂於洞庭之野,吾始聞之而懼,複聞之而惑。&34;
帝曰:&34;吾奏之以人,徵之以天,行之以義禮,建之以太清。&34;以人奏之,以天征之,天人合德,爾乃知以春為禮,以秋為義,太清乃建。)。
黃帝將見大隗於具茨之山,方明為禦,昌寓驂乘,張若、隰朋前馬,昆閽、滑稽後車。至於襄城之野,七聖皆迷,無所問途。
適遇牧馬童子,問途焉曰:&34;若知具茨之山乎?&34;
曰:&34;然。&34;黃帝曰:&34;異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乎?&34;
曰:&34;然。&34;黃帝曰:&34;吾子之事雖然,請問為天下。&34;小童辭。
黃帝又問。小童曰:&34;夫為天下者,亦奚以異乎牧馬者哉?亦去其害馬者而已矣。&34;馬以過分為害)黃帝再拜稽首,稱天師而退。”。
黃帝曾向仙人廣成子請教長生之道,廣成子傳授他“至道之精”,黃帝因此修身養性,追求天人合一。
黃帝聞廣成子在於崆峒之上,故往見之,曰:&34;敢問至道之精。&34;
廣成子曰:&34;自而治天下,雲氣不待簇而雨,草木不待黃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又奚足以語至道?&34;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黃帝退,捐天下,築特室,席白茅,閑居三月,複往邀之。
廣成子南首而臥,黃帝從下風膝行而進,再拜稽首而問曰:&34;聞吾子達於至道,敢問治身奈何而可以長久?&34;
廣成子蹶然而起,曰:&34;善哉問乎!來,吾語汝,至道之精,窈冥冥;至道之極,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我修身千二百歲矣,吾形未嚐衰。&34;
黃帝再拜稽首曰:&34;廣成子之謂天矣!&34;(《莊子》)
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女形,無搖女精,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女神將守形,形乃長生(《莊子·在宥》)。
夫道,有情有性,無為無形,……黃帝得之,以登雲天(《莊子·大宗師》)。
無思無慮始知道,無處無服始安道,無從無道始得道。為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也。(《莊子·知北遊》)。
黃帝在生命即將終結之時,更是展現出了其非凡的決斷力,他親自選擇了自己的辭世之日,並與群臣一一道別。
在他去世後,遺體被安葬在橋山。然而,神奇的事發生了!當橋山崩塌發生,人們才發現,黃帝的棺材內空無一物,隻有劍與鞋子留在其中。
這一異象的發生,無疑為黃帝辭世,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
在民間,關於黃帝的成仙傳說,更是流傳甚廣。據《仙書》記載,黃帝曾采集首山的銅,在荊山腳下鑄造大鼎。
當鼎鑄成之日,有龍自天而降,以其長長的胡須迎接黃帝,黃帝便乘龍升天而去。
群臣和百官見狀,紛紛抓住龍須,希望跟隨黃帝一同升天。
然而,黃帝的弓和龍須卻突然斷裂,導致群臣無法跟隨,隻能仰望著黃帝升天的方向,悲痛地呼喊。
為了紀念這一事件,後世將黃帝升天的地方稱為鼎湖,並將他的弓,命名為烏號。
黃帝的一生,充滿了神聖與智慧的光芒。短暫地統治萬物,卻以卓越的功績和深遠的影響成就,成為了百王之冠首。
黃帝教化遍及天下,其智慧與影響力跨越了時空的界限,成為後世諸君敬仰的楷模。
即使在他去世後,他的精神與生平事跡,依然激勵著人們不斷前行。
黃帝假葬橋山與升天傳說,更是將他的形象推向了超凡脫俗的境地,使他成為了華夏古文化的一個重要符號。
關於黃帝的民間故事還有許多。如黃帝的母親附寶,在野外遇到閃電,感應後懷有身孕,於二十五個月之後生下黃帝。
黃帝一出生就能說話,長大後聰明異常,很快成為百姓的領袖。
長大後黃帝與炎帝在阪泉展開了三次大戰,最終黃帝擊敗炎帝,確立了自己的領導地位,為華夏一統奠定了基石。
後來黃帝與蚩尤在涿鹿展開激戰。蚩尤製造噴吐出霧氣,利用迷霧陣迷惑黃帝的軍隊。
黃帝部下風後,利用磁鐵,發明出了指南車,幫助軍隊在迷霧中辨別方向。指南車破解掉迷霧陣,最終在應龍和女魃的幫助下,黃帝擊敗了蚩尤。
而在涿鹿之戰中,蚩尤還請來了風伯和雨師,製造狂風暴雨。黃帝的女兒女魃,以熾熱的光芒,驅散了風雨,也幫助黃帝,取得了勝利。
黃帝還用雷獸的骨頭,製成鼓槌,敲響戰鼓,鼓聲如雷,震懾敵軍,鼓舞士氣,成為戰爭中的重要武器。
而且在麵對蚩尤的威脅時,黃帝與炎帝放下恩怨,共同結盟對抗蚩尤,最終取得勝了利,也因此奠定了炎黃子孫,華夏民族的基礎。
黃帝在位期間,創製衣冠、舟車、音律、曆法等等,推動了華夏文明的進步,被世人尊為“人文初祖”。
黃帝晚年采首山銅鑄九鼎,鼎成後乘龍升仙,成為中國古代神話中重要的升仙傳說。
這些故事不僅展現了黃帝作為華夏始祖的偉大功績,也體現了華夏古代神話與曆史的精彩絕倫。
有一個故事是這樣講的。話說在黃帝時代,華夏大地上部落林立,各自為政,紛爭不斷。百姓們飽受戰亂之苦,渴望有一位英雄能夠站出來,結束這紛擾的世道,帶來和平與安寧。
黃帝,便是這位被天命所選的英雄。他出生之時,天空中出現了五彩祥雲,光芒四射,照亮了整個部落。
黃帝的母親附寶見狀,自知這是吉祥瑞兆,便悉心撫養黃帝,希望他能夠成長為一位偉大的領袖。
黃帝從小便聰明過人,力大無窮,且心懷天下,立誌要統一華夏,平息戰亂無道,使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
隨著年歲的增長,黃帝逐漸展現出了他卓越的領導才能和軍事智慧。
黃帝帶領部落的勇士們,南征北戰,屢建奇功。然而,要真正平天下,單靠武力是遠遠不夠的。黃帝深知這一點,於是他開始尋求和平統一之道。
黃帝四處遊曆,拜訪各部落的首領,與他們交流治國理念,探討和平共處之道。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他主張以德服人,用智慧和仁愛來感化那些好戰的部落。
黃帝用真誠和智慧,贏得了許多部落首領的尊敬和信任,他們紛紛表示願意歸順黃帝,共同創建一個和平繁榮的華夏大地。
然而,也有一些部落首領固執己見,不願歸順。他們認為黃帝的和平理念是軟弱怕硬的表現,決定聯合起來對抗黃帝。一時間,華夏大地上戰火重燃,百姓們再次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
麵對強敵環伺,黃帝毫不畏懼。他親率領大軍迎戰敵酋,並運用巧妙的戰術和堅不可摧的軍紀,一次次挫敗了敵人的進攻。
在戰鬥中,黃帝始終保持著冷靜和仁愛之心,他不僅關注戰局的勝負,更關心百姓的安危。
每當戰鬥結束後,他都會親自安撫傷員,慰問百姓,用實際行動踐行著他的和平理念。
黃帝的仁愛和智慧感動了無數百姓和戰士。他們紛紛表示願意為黃帝而戰,為和平而戰。
在黃帝的帶領下,華夏大地上的戰火逐漸熄滅,各敵對部落紛紛歸順,華夏各部族開始走向和解與合作。
最終,黃帝成功地平定了天下,實現了華夏部落的大一統。他建立起了中央集權的政權製度,推行了一係列有利於百姓安居樂業的政策和法規。
黃帝提倡農耕文明,發展手工業和商業,使得華夏大地上原始經濟迅速繁榮起來。同時,黃帝還注重文化教育,推廣文字和語言,使得華夏文明得以千古傳承和發展。
在黃帝的治理下,華夏大地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和平與繁榮。百姓們安居樂業,文化昌盛,國力日漸強盛。
因此,黃帝被後人尊為人文初祖,他的事跡和精神被世代傳頌。
然而,黃帝並沒有因此而滿足。他深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道理,始終保持著謙遜和進取之心。
他繼續帶領華夏兒女探索未知的世界,創造更加輝煌的文明成果。
黃帝英雄無畏愛好和平的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子孫,為實現民族複興而努力奮鬥著。
黃帝的故事,雖然帶有濃厚的神話色彩,但所傳達出的,是黃帝平天下的精神,是真實而深刻的人倫天道。
黃帝平生所行,告訴修者,隻有心懷天下、仁愛智慧的人,才能真正成為偉大的領袖。隻有團結合作、和平共處,才能帶來真正的繁榮與昌盛。
讓我們大家銘記黃帝的精神遺產,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而共同奮鬥吧!
軒轅應玄期,幼能總百神。
體練五靈妙,氣含雲露津。
摻石曾城岫,鑄鼎荊山濱。
豁焉天扉開,飄然跨騰鱗。
儀轡灑長風,褰裳躡紫宸。
(《黃帝讚詩》東晉.曹毗)
喜歡成道天書請大家收藏:()成道天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