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隱士方回

字數:12350   加入書籤

A+A-


    方回,是上古時代著名人物,是傳說中的古仙人,上古十仙之一。
    《漢書·古今人表》記載,堯帝時,有隱士方回,與舜為友。
    《後漢書·周盤傳》記載:“昔方回、支父薔神養和,不以榮利滑其生術。”
    《列仙傳》雲:“方回者,堯時隱人也。堯聘以為閭士,煉食雲母,亦與民人有病者。隱於五柞山中。夏啟末為宦士,為人所劫,閉之室中,從求道。回化而得去,更以方回掩封其戶。
    時人言,得回一丸泥塗門,戶終不可開。方回頤生,隱身五柞。咀嚼雲英,棲心隙漠。劫閉幽室。重關自廓。印改掩封,終焉不落。”
    方回是堯舜時期的隱士,善養生之術,帝堯曾經聘請他在五柞山中練食雲母,而方回的壽命很長,曆堯、舜時代至夏啟末年才化做仙人而去。
    後世的《方氏族譜》都說,炎帝榆罔長子名雷,因幫助黃帝打敗蚩尤有功,封於方山,後人因以方字為姓。
    如河南固始縣《金紫方氏族譜》記載:方氏“始得姓者曰雷,神農八代孫帝榆罔。黃帝伐蚩尤,以功封方山,姓方。在夏曰相佐。周曰叔。”
    話說帝舜去南巡之後,女英、登北氏及宵明、燭光等人非常想念他,所幸帝舜沿途發了信回來,報了告平安,略可使他們放心。
    然而自從他到了零陵,聞象之死信後,心緒極為不佳,信也就少寫了!後來幹脆就不寫信回去,因此女英與一大家子人,又憂慮想念起他來。
    這一日,數首那邊忽然有人來請女英等過去,說是有事要與他們談談。
    敤首本就久病,女英等人原以為是商酌醫藥看病的事。
    哪知他們到來後,卻是不然。隻聽敤首說道:“我昨夜夢見二哥了,他不像個天子模樣,坐在一座瑤車上,車上有玉敤,有霓旌羽蓋擁護著,自天空上降下來,向我說道’寡人已經不在人世間了!’叫我和二嫂及侄女們說‘不要悲傷,人生在世,總有一日分散的’。並且勸我‘久在塵世,受病魔的纏繞,亦屬無謂,不如同到天上去逍遙快樂吧!’
    我問二哥:“現在天上做什麽呢!?”
    他回答說道:“寡人上理紫微,下鎮衡嶽。”
    說完之後,又向我說道:“明日良辰,我來接你吧。”
    我還要想問他時,二哥已然升空而去,我也就醒了!照這個夢看來,二哥有點不妙呢!不知道近日有信來嗎?三哥之病亦不知怎樣?!那個寶露之味,恐怕是無效的。我吃了許多,毫無好處,恐怕是好不起了。”
    女英等人聽了她這番話,亦是非常焦灼,很是惦念帝舜,但是仍舊寬慰敤首道:“妖夢是不足為憑,隻怕是你平日掛念極了,做的是心記夢。你放心吧!靜心養一養,便會好的。”敤首聽了!亦不再言語。
    哪知到了第二天,敤首果不其然一命嗚呼。她逝去的時候,空中仿佛有音樂之聲傳響。
    女英等人更加著急起來,她們既沉痛悼念敤首,卻也益發地憂慮起帝舜來。
    後來想了想,隻好遣了人到南方去探聽一下消息回來,但是想到往返總須數月才行,就尋思“哪個能有飛毛腿的功夫,快去快回呢!?”
    忽然她們想到了大章和豎亥,二人是有名的神行太保,便與蒲阪和伯禹商量,要他們叫大章與豎亥二人,前去探望帝舜一番。
    哪知道,大章與豎亥兩個,剛巧被伯禹差遣出去,一個由東到西、一個從南往北,都去實地測驗,神州四方的步數距離去了!
    女英等人沒有辦法,終日焦慮煩悶。宵明和燭光二女更是忍不住的偷偷垂淚。悔不該當初,不與帝舜一同去。
    如此愁思苦悶的生活,足足過了三十多天。忽然隨從帝舜南巡的人,有兩個回到了蒲阪,
    他們將帝舜飛升仙去的事報告了伯禹,並將幾個遺囑一一呈上。一時朝堂震驚不已,疑駭非常。
    伯禹這時猜度,以為帝舜是被有苗人所害,如從前三苗狐,用毒功害帝堯的法子一般。
    而帝舜飛升上仙這個事,怕是假造的!但是從這幾個遺囑裏看來,那筆跡又的的確確是帝舜所寫,絲毫不錯。
    而且給伯禹的遺囑上麵寫著“真泠”二字,就是遺命的意思,下麵寫著幾句話道:“汝戒之哉!形莫若緣,情莫若率。緣則不離,率則不勞。不離不勞,則不求文以待形。不求文以待形,固不待物。”照這意思來看,與帝舜平日裏的議論頗為相合。
    他又看到另外的遺囑,是訓誨商均兄弟二人,和處分家事的一些話,也絕對是符合帝舜口氣的,決非他人之所能偽造。
    如此像煞了升仙之事,的確是真的了!大家都看了一會,覺得這事頗難處置,隻得跑到鳴條,和女英等人商議該當如何!?
    女英等人已經知道這個消息,大家都在宮中哭得死去活來。
    宵明、燭光二女還口口聲聲,吵著要到南方去看個究竟,且道:“父親此刻在不在世界上了?如不在定世界上了!或是已經死去,或是已然升仙。如果死了,必然要有屍骸,而屍骸究竟在哪裏!?如果真個是飛升成仙而去,必然也有靈驗在,我們至誠禱告,必須求得父親給我們一個實信,或者是降到凡間走一朝,或者是托夢相告一番,我們方才可以放心啊!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似這般無憑無據的!活不見人,死不見屍,究竟人到何處去了呢!?我們不哭死,也要憋悶死了!”
    伯禹等人到了鳴條之後,朝見女英,女英也將二女之意告訴了他們一番。
    伯禹說道:“二位帝女年紀太輕,如是親去南方恐有危險,還請慎重,或者可由朝中,選派一人去,這樣較好吧!?”
    女英聞言說道:“你這話倒還極是,妾身亦是如此想的。”說罷,女英就去和宵明與燭光二女商量。
    哪知道,這兩個女娃,意誌甚為堅決,皆是說道:“危險,有什麽危險!?此一層女兒們早已考慮到了!但父親年老遠處巡視,一去不歸,雖則有說是得道升仙去了!但究竟是不是真個升仙了呢!?這種消息,我們必須親身到了那邊,細細考察一番,方才能明白清楚,才可能放心啊!
    若是朝廷中另派了人去,無論如何,我們總不能消釋了這個疑慮。所以母親,請允許我們去吧!
    講到危險麽!大不了如從前帝嚳高辛氏的女兒那樣。但是女兒們早有防備,母親不必憂慮。”
    說著話,兩人各自就從袖底中,抽出一柄鋒利的匕首來,刃鋒如雪,且說道:“如遇著什麽危險的時候,女兒們就以此畢命,決不會含恥受辱,請母親放心便是。
    人生於世,無過一死爾,死後,萬事全體即是。與其聽見父親在外生死不明,我們在宮中含糊苟且以生。還不如冒險而死的來得好,請母親就準許女兒們去尋父吧!”
    女英聽了二女之言,自是益發的傷心起來,便再出宮來和伯禹等人商議。
    伯禹聞聽女英表述二女意誌,隻好說道:“照這樣的情形看起來,隻能讓二位帝女去了。
    好在,朝廷中百官亦正在商議派人到那邊去探聽實信,二位帝女一同前去也使得,隻要多派上幾個功夫了得的侍衛就是。
    不過僅僅二位帝女去呢?!還是帝妃也一同去呢!?仍請帝妃示下,以便某等預備好了!”
    女英猶豫道:“此一層,妾身等尚未討論過,容少待片刻,再相告你們。”說罷,她又轉入後宮中,與登北氏商量起來。
    宵明與燭光乃是登北氏的親生女兒,登北氏聞聽她們要去尋父,哪裏肯讓她們二人萬裏獨行?!當然是想著要和他們一同去,一路庶幾有個照顧。
    二則如果得到帝舜確切消息,若不是升仙而去,反是其他意外不測,與二女那至性激烈的性子,難保不會有身殉之事發生,到了那時,自己在一旁亦可以有個勸慰安撫,所以登北氏決定與二女一同去南方尋夫。
    至於女英麽!本來亦要同去的。可因年老體衰又多病,這大悲哀傷之後,身體更覺不支,大家亦都勸阻她。她也隻好不去了!
    經過一番商量,此外同去的,還有帝舜的四個少子,其餘諸子,除商均在他國中,已專人去通知外,尚有四子,留侍在女英身旁。
    過了幾日,一切行李準備妥當,登北氏帶了二女和四個帝子,隨著所派遣的人員,徑向南方而行。
    他們一路過了雲夢大澤,有苗國,君民競皆不為難他們,讓他們一路順利過去。
    原來苗人早已知道帝舜升仙得道之事,苗民於此迷信本是極深的,現在眼見帝舜升仙去了,他們那種仰慕佩服之情,已是不消說的了!
    自然對於帝妃,帝女,帝子等,是十二分的崇拜敬仰,哪裏還敢有其他的想法!?所以大家都相安無事,井然前進。
    一路又經湖湘水而上,過了零陵,到了帝舜升仙的那座山下。
    此間那些留下的帝舜隨從者,早已望眼欲穿,日日在山下探望遠眺。
    忽然見著大批人來了!自料想是朝廷來人到了!慌忙上前去迎接。
    帝妃一幹人等至達此地,青山不改,人去山空,一個個忍不住便是雙眼淚直流。
    便找那些隨從者問道:“先帝是在哪裏飛升仙去的呀!?”
    隨從者紛紛用手遙指青山道:“就在這座山裏。”
    於是他們引著眾人,曲曲彎彎,徑向山腹而行。遙見何侯的數間草屋已覺不遠,一隨從之人,就指與帝妃等看,且道:“這數間草屋,是此間姓何的住宅,先帝飛升,就在他家此屋之外。”
    帝妃等人聽了他之言,個個皆向那草屋凝視,恨不得立刻即到那裏。
    一行人相隔那地不過十幾步路,在那地留守的隨從人等盡數上前迎接。
    此刻,隻見那間茅屋四邊,煙雲驟起,仿佛間那座茅屋也漸漸升高起來,轉眼已在半空。
    但聽得雞鳴天上,犬吠雲中。隔了一會兒,茅屋愈升愈高,愈來愈小,漸漸便至不見,再回看那原處,隻見茅屋房舍全無,但餘下一片空白平地。
    帝舜的隨從人等支帳露宿的物件,卻一切尚在,眾人至此,皆都是看呆了!
    帝女等才至此地,見了方才景象,自才相信帝舜升仙之事是確實不錯。但轉念一想,父親雖是升仙去了,而做子女的從此不能依依膝下,並見麵而無從,這種終天之恨如何消釋?!想到這裏,不禁皆是嚎啕大哭起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左右的隨從人等隻好慰勸道:“大帝已然升仙,帝妃,帝女,帝子哭亦無益。現在既然到了此間,莫如再走過去,看一看吧!”帝女等聽了此話,覺得很有理,遂止住雙目中淚,再往前行去。
    她們到得茅屋舊基所在處,隻見百物全無,但有衣冠一堆遺棄在那地上。
    而衣冠之中,還裹著一個白玉琯,是西王母那時所賜,帝舜常帶在身邊的寶物。
    這堆衣冠,據宮人們說,就是帝舜升仙這日所換下來的。隨從人等不敢輕易去動它,以致猶委在那地上。
    這時帝女等人睹物思人,登時又是大哭起來。這番哭聲,卻是哭得淒慘極了!足足哭了一個時辰,方才停止。
    二位帝女淚水已盡,繼之而泣以血,連鼻涕都是猩紅猩紅的,有時揮灑在地上,有時揮在竹葉枝杆上,那揮在竹上的,竹的顏色就因之而大變,後來別成一種,斑痕點點,大家就叫它湘妃竹,亦叫了斑皮竹。這個典故出處,亦可見得是至誠能感物甚了!
    閑話不提,言歸正傳。且說眾人將帝女等苦苦勸住後,就商量歸京之計。
    二位帝女此行之目的已經達到了!當是返京回宮時候。但二女仍舊不肯就此離去,皆說道:“從前曆史有所載,黃帝乘龍上升之後,其臣左徹,取其衣冠,葬之於橋山,而廟祖之,留一個紀念於後人。
    現在我父親亦飛升仙去,所留下的衣冠等物明明白白在此處,我們也應該為他做一個墳墓,將衣冠等物葬下,留個紀念才是,方才好回去。”
    伯禹所派遣來的那人聞言說道:“夏伯諸位本有這個議論,卻要想在鳴條山附近給先帝造這麽一個墳來呢!”
    宵明一聽,不以為然,不悅說道:“先帝升仙之地在此,紀念應留在此,為什麽卻要留到鳴條山去呢!?”
    燭光聞言道:“姊姊隨他們去吧!他們造他們的,我們造我們的,何必去管他們。”
    登北氏聽了,頗以為然,於是就叫工人來,在這地附近,選擇了一塊地造起墳來。
    雖是個衣冠塚,一切仍與真實墓地無異,因為帝舜微時善製陶器,即位之後,各物以陶器為上,就是棺槨亦是用了瓦製的。
    所以這次用的是瓦棺,衣冠之外,有西王母所贈白玉琯亦殉葬在其中。帝妃和二女等人也不下山,就近搭了帳篷,住宿在附近,監工造墳。
    說來也是奇怪,那造墳開工始時,忽然有大群的飛鳥從空而來,其狀如雀,各自銜了口沙土,來幫助工人作墳。
    頃刻之間,便成為一壟墳丘,眾人看見,皆是詫異極了!而且異事還有,那些鳥兒,吐了口中泥,竟皆能吐出五色之氣,又能夠變化其形狀,在樹木間是飛禽,一到地上就化為了走獸。
    它們所銜來的泥沙,本色為青,其形多圓,粒粒都像一顆一顆的細珠子,積成丘壟後,大家就給取一個名字“”珠丘”。
    這種沙珠,又輕又細,往往因大風一起,它即隨風飄蕩,飛散如塵,因此大家又叫它作“珠塵”。
    珠塵的確是個寶物,服食了可以不死,佩戴了可使人身輕如燕。可惜當時,沒有人知道此物之妙處,就是那鳥兒,亦沒有人能知道它的名字。
    直待墳工事畢完成之後,眾人星散而去。過了不多時,才有一個人,悄悄跑到墳頭上來,憑吊帝舜。
    這人不是別個,他姓方,名回,是帝舜微時的一位老朋友。
    從前娥皇、女英下嫁舜時,還是他做的媒人。
    舜貴為帝君之後,他與靈甫、洛陶、續牙、伯陽、秦不虛、東不訾等人避匿於山林中,不見世人。
    到了此刻,也有八九十年了!靈甫等六人已已是逐漸死盡了!隻有他因是常常服食雲母粉之人,依然尚在人世間。
    在山中無甲子,聽打柴人說帝舜升仙而去,又在此地造了座墳,他便跑來,憑吊一回。
    可巧不巧,這時,那些苗民眾人,慕帝舜之德久矣,又仰帝舜飛升神仙之事,都到墳上來朝拜叩首。
    他們看見了墳前那種鳥兒,都覺得詫異不已,議論紛紛,卻不知是何種鳥來!
    方回也不藏私,他活了百二十年,自然知道鳥兒之名,就告訴他們說道:“這鳥,名叫憑霄雀,是一種神鳥。”
    那些苗民眾人,看見方回野服黃冠,卻不知道他是個什麽人來,都似應非應,似信非信的,不甚去理睬他。見此,方回亦不再言。
    這時,他看見帝舜衣冠塚上風起塵飛,顆顆塵珠靈力蓬勃向上,知道這是寶物,隨即掏了許多,揣在懷裏,又大嚼飽腹。
    事了自當拂衣去,他作了兩句七言讚道:“珠上圓潔輕且明,有道服者得長生。”讚罷之後,徜徉麵去。
    那些苗民眾人看他如此舉動,不僅嚼沙啗塵,還瘋瘋癲癲,盡皆以為他是個有神經病的人,亦不再去理他。
    他們哪知,方回經此一事,又得嚐珠塵寶貝,後來競然成仙得道,名仙家之列。
    方回得道,卻不飛升上界,仍舊遊戲人間,甘做個散仙。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直到夏啟的時候,他又出來做了個宦士。那時大家知道他是個陸地神仙,便是紛紛生出了攀附交結之心。
    有一日,有個別有用心之人,誘他到一間空屋之中,且將他幽閉起來,又用玄泥四麵封塞牆體,沒給他向外走脫的機會,要想強求他傳授升仙道法。
    哪知才一轉眼之間,方回已不知了去向,那門上玄泥之中,卻留有一顆方回的封印條子。那人是無論如何,也弄它不開。
    所以當時人還有兩句話流傳下來,叫作“方回一丸泥,門戶不可開。”
    但是從那以後,方回竟真不知了去向。許至今仍隱在民間,又誰可知呢!?
    且往回說,帝妃、帝女等在那監造墳工之時,眼見憑霄雀這等靈異,以信帝舜升仙之事是不假。
    他們覺著照倉頡與古人製字的意思來看,人在山上乃曰仙,那麽人雖則飛升上界,亦或者仍舊還在這山上空間某處,亦未可知,不過是人的肉眼看不見罷了!
    他們看到這座大山有九個峰頭,峰峰相似,然究竟在哪一個峰頭呢?!姊妹間互相猜度疑惑,疑心不已,卻是無從得答。後來人,因此就給這座山取了個名,叫“九疑山”。
    等到墳工事了,姊妹兩個秉執著虔誠念,向墳前祝告了一番,一定要請帝舜下凡來相見,或是示以夢兆,方才安心。
    她們祝畢之後,又要求著登北氏,許她們遊曆尋遍了九個峰頭,定要尋訪到父親蹤跡才肯回去,登北氏心疼她們,也就答應了!
    哪知二人等曆逾九個峰頭,並無甚麽影響來,就是夜間,也無什麽夢兆可言,二女不覺又悲哀欲絕,傷心父親不辭而別,感念親父不念了她們。
    登北氏恐怕她們哭壞身體,隻好自己止住悲傷,勸她二女不要再癡心妄想了!趕快隨著回去吧!二女無法,隻得遙向九疑山看,又在帝舜墳墓前痛哭了一場,就和眾人起身,一齊往京城歸去。
    這一日,到得瀟水與湘水相會之處,隨從之人早已預備下船隻,一大家子舍車登舟。二女亦是上了行船,然那思親之念,仍舊不能自已。
    這時,適值九月望秋,秋高氣爽,一輪明月蕩漾於中天,與水中的月影相互輝映。
    二女晚餐後,淒涼思親不能安寢,正在與登北氏閑談父親過往事,忽聽得空中一片音樂之聲響起。
    宵明疑心驚道:“莫不是父親下凡來,與我們相會了吧!?”
    燭光也道:“是呀!是呀!我們且到船頭上去,好好望望吧!”
    說著,姊妹兩個就起身攜手,徑向船頭走去,登北氏和侍女等,亦是隨後跟來。
    哪知二女才到得船頭,不知何故,都是立足不穩,雙雙向著水中跌了下去。但聽得“撲通”“撲通”兩聲響,浪花四濺起,卻不見了二女人影。
    登北氏見了,大吃一驚,狂呼救命。那時正值夜色深,船中隨從人等都已熟睡,侍女亦不會睡。當其他人聽見登北氏狂呼救命,大家方從夢中驚醒過來,問明了原由,這才紛紛去找來器械,又下水撈救。
    正在他們驚恐,擾壤之際,登北氏忽然見著二女,自江中冉冉上升而出,然裝束與前時已是大不相同。
    二女一齊跪下,向登北氏襝衽行禮,自說道:“女兒等,本是來自於此水中之神,偶然滴墮於塵世,現在蒙父親救度我二人,已經複歸了原位。
    父親現在為天上的上仙,上理紫微,下鎮南嶽,凡其所經遊之地界,必有天樂音韻導從。
    剛才我們所聽見的音韻,就是父親行間的鈞天韶樂。父親在天上甚是安樂,女兒等此後或在天上,或在這湘水中,亦必甚為安樂,請母親萬萬勿念。
    女兒等不孝,中途睽離,不能侍奉母親左右,尚請原諒!
    此刻父親仍在上麵等著我們呢!女兒等不能久留了!此去今離矣!母親珍重。”說罷,二人再次襝衽行禮,倏忽就不見了!
    登北氏這時,如夢如醉一般,耳有所聞,目有所見,但是口不能言語,手不能動彈。
    直到二女上升不見之後,方才醒悟過來。不禁失聲大哭道:“汝等都去了!卻叫我一人留在人間怎樣!?何妨就帶我同了!使我同去呢!?”
    說著,就就要向船外撲去。左右之人眼尖,慌忙攔住了她,一齊勸道:“帝妃,萬請切勿著急呀!小人們一定用心的打撈。
    但此時特恐時候過久了!便是撈著之後,能不能救治活過來,那就難說了!”
    登北氏聞言,歎息道:“唉!還打撈她們做什麽?剛才兩位帝女,已經在上天去了!你們難道都沒有看見嗎?!”
    大家一聽,登北氏這話,好生莫名其妙。皆是互相請問,然都說沒有這回事來,反而疑心登北氏,因悲驚過度,神經錯亂了!登北氏知道,這又是神仙化幻的作用,也不再說什麽,自走進艙內,自去悲傷淒苦去了!
    眾人仍舊打撈不停,直到天明時分,仍舊絕無蹤跡。有幾個水性好的,沉沒到深水中去探察了好幾轉,亦是一無所見,大家為此都詫異之極。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登北氏,見他們疑心,又才將夜間帝女現形的情事說了一遍,眾人這時都說道:“原來二位帝女和先帝爺一樣的,成仙去了啊!卻叫我們從哪裏去尋撿屍首回來呢!?”
    於是各自返回艙中休息,一會兒後整棹歸去。
    這一場往返,可算是專苦了登北氏一個,既未曾尋見帝舜,又失去了二女,此種悲傷愁苦,自不消說,然而亦無可奈如何!
    後來伯禹即位稱帝之後,將帝舜的少子封他在此處,做了一個諸侯。
    登北氏也隨著她的少子,來到此就國,與她女兒成神之處相離不太遠,時常可以流連憑吊。
    那時荊州南部的民眾,景仰二位帝女的孝行,又在湘水旁邊,給她們立了一個觀廟,叫作黃陵廟,春秋祭掃不墜。
    後來眾生又給宵明上一個尊號,叫作湘君。給燭光上一個尊號,叫作湘夫人。
    曾經夏禹治水時,到洞庭之山間,遇見過兩個女神,她們常遊於江、淵、沅、澧之間,交瀟湘之淵,出入必以飄風暴雨。這宵明、燭光二位帝女是否就是她們轉生人世,不得而知,畢竟天道有輪回,法則在天道。
    後來的人都以為湘君、湘夫人就是堯的女兒娥皇、女英,那竟是大錯而特錯了!
    莫說帝舜三十年,葬後育於渭,娥皇早已經去世,即使那時未死,這個時候,她的年紀已在百歲之上。白發老嫗,哭其夫婿,血淚斑竹,至以身殉,於人情,於世故上亦不大說得過去,是吧!?
    方回頤生,隱身五柞。
    咀嚼雲英,棲心隙漠。
    卻閉幽室,重關自廓。
    印改掩封,終焉不落。
    喜歡成道天書請大家收藏:()成道天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