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三清道祖
字數:15639 加入書籤
石中觀想參詳《列仙傳》,這時研習至關於聖人老子的描述章節處。
他本在以前之時,就對聖人著作《道德經》以及大道至理,觀想參詳解悟了好一番,自然對聖人之跡,較為明朗清晰,便在此間展意而動,神交三清道祖來。
正當他沉浸於對三清道祖的敬悟了解之時,似乎感覺太虛禁地裏,突然光芒大盛,一道虛幻的身影,緩緩浮現而出。
那身影周圍,散發著道道道韻光輝,麵容祥和而平靜,寶相莊嚴而肅穆,正是聖人老子的一道幻影出來。
但聞聖影開口道:“石中大士,汝能於此太虛靜地之中,觀想吾等道仙事跡一番,也算是個與道有緣之人,且贈你一枚悟性山花,是否能堪破玄機了悟汝道,全在你之真我意識中尋了!。”
石中原本波瀾不驚的處在觀想意境之中,此刻不由得神魂一驚,忙是拱手執禮,恭敬謝過聖人所賜。
聖人接著說道:“教中三清道祖,雖各有其道,但實則同源為一體。太清道德天尊以教化世人、傳播道德為念。玉清元始天尊主掌天地萬物之元始造化。上清靈寶天尊則注重護持眾生、度化群迷...”
觀想參詳中的石中聽得入了神,不斷點頭,頻頻了悟不解之道則,如癡如醉地感受著聖人親自指點。
聖人又道:“今日與汝這一番交談,全在於與那羅吉一段善緣隨法來,望汝能領悟個中真諦,日後助力於善德天道一途,使善德善行之世道盛行,或更加增進。”
言罷,聖人幻影便漸漸消散不見。太虛靜地中,其所放之光芒,也隨之消散而黯淡不見。
石中卻仍沉浸在觀想參詳的境地中,回味著聖人的諸般玄奧話語,心中大有所悟。
而其外在真身,全然端坐在那大石頭上,繼續沉浸於對《列仙傳》的參詳中,未曾動作過分毫,你道是玄與不玄來!?
話說道教三清祖師爺,他們分別是?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清祖師在道教中,是至高無上的神隻,象征著宇宙的起源、陰陽調和,以及萬物化生。?
?玉清元始天尊? ,又稱元始天王,是道教三清祖師爺中的第一位。他被認為是道教的創始神,代表混沌未開之前的宇宙狀態,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
其形象通常被描繪為頭戴九旒冠冕、身著十二章服的帝君形態,其手持玉如意,身旁九龍環繞。象征著宇宙的起源與初始。
元始天尊的名字,意義為“元氣之始”,代表著宇宙的根源。關於他的起源,道教經典中,並沒有明確提到與盤古大神的真正關係,而是將他視為獨立的創世之神。?
?上清靈寶天尊?,是三清祖師爺中的第二位,被視為宇宙萬物的創造者和保護者。
其形象通常被描繪為頭戴芙蓉冠冕、身著九色雲霞裳的帝君形態,手持玉如意,身旁九龍環繞。
靈寶天尊象征著陰陽剛分開的“太極狀態”。在觀中,他的塑像,通常捧著如意,站在元始天尊的左邊,代表著陰陽調和後的秩序。?
?太清道德天尊? ,又稱太上老君,是三清祖師爺中的第三位。
他是道教的重要神隻之一,形象通常被描繪為頭戴芙蓉冠冕、身著九色雲霞裳的帝君形態。手持太極圖,身旁九龍環繞。
他是道門公認的創始人,聖人老子是他於世間的化身。
道德天尊的名字,意義為“陰陽和合”,象征著宇宙萬物化生的狀態。
在道教中,聖人老子被尊為“帝王之師”,並在唐代被封為“太上老君”。?
靈寶天尊手持太極圖或玉如意,象征混沌始辨、陰陽初分的“太極”狀態,即宇宙形成的第二大世紀。在三清殿中,靈寶天尊位居元始天尊的左手邊。
三清祖師爺,在道教三清大殿中,通常被供奉於正中位,分別代表道教的核心信仰和宇宙觀。
而三清體係,在道教中具有豐富的文化背景,與《道德經》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哲學思想相互對應,象征著“無極太極陰陽和合”的演化全過程。?
道門尊靈寶天尊,稱其靈寶君、上清大帝、太上大道君、太上玉宸大道君。全稱“一炁化三清上清居禹餘天真登上清境元氣所成曰靈寶君靈寶天尊妙有上帝”。供奉在三清大殿中元始天尊的左手邊。
有故事講,靈寶天尊是元始天尊度化的弟子。按照道經的記載,靈寶天尊的身世,與釋迦牟尼相似。
而靈寶天尊的家鄉,是在西方天竺一個名叫綠那玉國的地方。
他原本是日夜吸納玉晨精氣、慶雲紫煙,凝神聚氣之人,後來在母親洪夫人的胎中,住了整整三千七百年,才脫胎化成人形,降生在天竺一國的鬱察山浮羅峰。
靈寶天尊的母親,曾為他取名為“器度”。字上開元。器度從小便很是氣度不凡,潛心修習,無師自學而成。
長大之後,他又領悟了大道的真諦。為了追求更高深的天道,他坐在一棵枯萎的桑樹下,凝神思考了一百天。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而此時的元始天尊,已經在三界各地弘揚自然道法久矣!且已搭建起了自己的仙家班底,如此資質非凡的人才,若非元始天尊,誰敢當者!
後來,器度遊曆至中原,成為元始天尊座下的一名弟子。元始天尊,自也沒虧待於他,加之靈寶天尊與一般修仙者相比,優秀了得!元始天尊便把珍藏著的十部,記載了高深道法的經書,全都傳授給了靈寶天尊。
器度跟隨著元始天尊,遊曆了十方世界,廣為宣揚道法,度化有緣之人。與和元始天尊的關係也是越來越好,他們不僅是師徒關係,更像是無所不談,誌同道合的好朋友。
遊曆回歸之後,元始天尊見著這位寶徒、摯友,竟然是如此優秀了得,無以複加!於是便將自己所修的道法心得,傾囊相傳,毫不留私,並賜予徒弟尊號“靈寶天尊”。
這也意味著,靈寶天尊將要承擔起道門重任,要將道家教義傳承於下世,負起為後世宣講道法之重責。
而靈寶天尊也的確不負元始天尊之所望,從此踏上了宣法,傳道授業之路。於普世廣為宣傳道門經典,將大道至理,廣泛傳播於萬世諸界。
這寰宇世間,被靈寶天尊所度化之人,用數字根本衡量不過來。從上古帝王到凡間今世百姓,都得到過靈寶天尊的無形教化。
故此靈寶天尊,也一舉躋身為道門神仙體係最高集團,受封治理玄都玉京,身邊有三十萬仙家金童玉女,侍衛聽調,萬神入而拜之。
靈寶天尊,即太上老君真身。住在三十六重天上,那最高仙境之“三清境”,上清境禹餘天上元玉晨宮。其上所居的是元始天尊。
靈寶天尊,在道門中的地位,與西方傳入之佛教,在東土衍化之後,所顯示的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位有些類似。
但凡是遇見有緣好學、請教疑難之人,心心念念起靈寶天尊影像,他的化身就會入夢或是顯化出現在意識海,盡心加以修者訓誨。
靈寶天尊,後來具有了天罡三十六、地煞七十二般變化神通。(因此有人懷疑《西遊記》中菩提老祖是其所幻化)靈寶天尊之道德形象無處不在,充滿於萬物之中,這與佛教的“法身”頗有些相似之處。
元始天尊所宣講的道法,很多都是由靈寶天尊整理後,方才傳播於世的。他降下金科寶籙、三洞仙經,把這些經籙,傳給了一代又一代的修行真人們,讓他們再傳援給天下萬界諸修者。
靈寶天尊聖的誕辰,是華夏傳統二十四節氣中的,夏至日。每年夏至為農曆五月中,夏為大,至為極,萬物於此壯大繁茂至極點、陽氣也達到極致,所以是一年中夜最短、晝最長的一天。(夏至,古時又稱“夏節”“夏至節”),陰生陽消、晝長夜短的夏至日,上清真境靈寶天尊的聖誕吉日,可見靈寶天尊至剛至陽之仙尊大位顯。
靈寶天尊不僅廣傳道法於世,他還經常為真人們講經說法,有很多神仙和凡人也都聆聽過他的親教。其中包括黃帝、炎帝、顓頊、帝嚳、堯舜等上古帝王。
這方天地間,修者無數,卻多由靈寶天尊及其座下真人們,傳授道法奧秘和修煉方法,才得入道修行。當然魔道除外。
靈寶天尊,經常遊曆於世間,宣揚道法,普度世人。其千變萬化,無所不在。或男男女女,或大大小小,或草或木,或凡或聖,由天罡地煞變化,形形色色,不一而同,到下界講經布教,教化眾生修真解悟,卻少有留下真跡來。如此周而複始,不知有多少歲月了!
根據盤古開天辟地的傳說,盤古開天辟地後,無力支撐,元神分化出三清。
元始天尊持盤古幡破混沌,分天開地。聖人老子頂天立地持玄黃玲瓏塔,又持太極圖,定地水火風,演化萬物。通天教主演日月星辰,分山川河理。
而所謂三清,實為“三才”,即天格、人格、地格的總稱。三才者,即天才、人才、地才,它們分別是天格、人格、地格數理的配置組合,反映綜合內在運勢。
有說聖人老子一氣化三清的,此三清即指三山,故世出三聖人,是以中天終南山出老子,西方熊耳山出如來即釋迦牟尼佛),東方太行山出孔夫子也!
其實,張天師創立道教一門後,對於神靈的祭拜,本來也是采用傳統的方法,那就是同時尊奉黃帝與老君。
而黃帝的崛起,又與道家黃老有著密切的關係。經過齊國與楚國的大力發展,到了漢代之時,黃老道家鼎盛一時,黃帝也正式被確定為始祖神。
但做為華夏共祖的黃帝,和黃老道家不同新興的道教祖神,無力統一在一尊大神形象上,於是在後世的流傳中,黃帝一般人王形象成仙的,是人王祖帝之楷模。而對於太上老君的信仰,則被傳承了下來。
當時空轉換到南北朝時,道士們忽然就發現,不知不覺中就麵臨了一個大難,那就是西方外來佛教,鬼使神差的傳入了神州本土。且借助著南北朝不統一的亂世,舉起“救苦救難,普度眾生”的旗號,取得了大發展,深入了世人心。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佛門宗旨思想,似乎遠比道教玄奧,精妙了許多!這一點上,卻是華夏古國與印度古國,兩國民眾的民族天性所決定的。所謂出自苦海,自必更勝於上位,毋庸諱言。
道士們一看,這不行啊!得頂住了!否則佛門大盛,風行天下,蒼生盡去了極樂世界,皆都是堪破了四大皆空相,全躺平了!世道必亂!
道門大道至理也無處可行,終而廢止!到那時天道暗變,時遷境移,地處不宜界,那還何談我華夏信仰宗源世界來!?
可好漢也架不住人多,佛係生眾多了不止一個兩個!道門的主神,就隻是太上老君孤零零一個,本在清平明靜的世界,眾生無有他時,還可教化傳道受業解惑一番。可粗粗解悟了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看山不是山等哲理後,生眾反而更加糊裏糊塗了!
而佛教橫三世佛,豎三世佛,若是不夠,又來個五方神佛、過去七佛,前世佛、今世佛、未來佛....拉幫手搖人,那是隨時而來,隻看你信與不信來!
這時作為人王始祖的黃天大帝,他老人家不樂意了!“你一外來教派,把俺的地位排那麽低!我能出啥力,便是出啥力來吧!?”
當時江南還有個著名道士,姓陶名弘景,他是個修行有加,道術數理精通之人。他知曉那個時代,道教的重要力量,重在江南三支。除了張天師代表的天師正一道外,還有茅山派與靈寶派。
而那時茅山派又稱上清派,供奉的祖師是女仙魏華存,而魏華存師從得教於聖人。陶弘景自也是茅山一係的。而靈寶派的代表人物是許遜、葛洪一係,實則皆是太上老君門下。
三派的主神,雖隻是聖人老子一個,但上清派供奉元始、靈寶派供奉靈寶,正一派供奉老君。隻需三教合一,道門自可強盛起來。
要知道,有傳說,元始天尊亦是老君的一世化身,老君與靈寶都是元始天尊弟子,具皆是鴻鈞老祖門下弟子。
直到有一次,由鴻鈞老祖所造出來的一位巨人,名叫盤古,受命鴻鈞老祖,揮巨斧開天辟地後,在此一輪回的三界中,正是多少開天辟地以來,道魔殺伐,連續不斷起。
先是女媧娘娘與伏羲大神在此次開辟前,於無邊混沌的一個紫金葫蘆內破葫而出。
再到後來女媧娘娘下界,為造福人間,與兄長伏羲棄兄妹之係,而成為世間一夫婦。
此後共工怒撞了不周山,女媧煉石補天又經三皇五帝、到封神大戰,俱已成過往而時罷了!
再起一時代,女媧娘娘為世人孤戰諸天,最終又大戰昊天上帝,取勝而平仙凡萬界後。女媧娘娘取而代之,統禦三界,號令乾坤,莫敢不從。
然又過兩千多年時光,北溟獄海,那大魔境宮中的掌教之主,混鯤魔祖,親率座下群魔徒子徒孫,於全位麵界域裏,禍亂整個三界時空之時,靈寶天尊與元始天尊還有道德天尊受命於女媧娘娘玉旨,號令修道界上下一切神仙諸靈,隨同西方二聖所統領的佛門上下一切佛陀、菩薩,為守護三界眾生,下界決戰北溟獄海,大魔境宮內的所有大小妖魔亦是齊出。
最後在三十六重天紫宵宮外,鴻鈞老祖與魔道祖師混鯤,展開了不知自多少開天辟地時光以來,從未有過的一場天道與魔道之爭戰。
最終鴻鈞老祖拚盡全力,險勝了混鯤魔祖,將之又封在北溟獄海中。自也魂歸了天道境,臨去之前,將畢生之修為道法,盡數傳給了女媧娘娘。爾後成梵天天道,沉睡不醒。
自那以後,不論是靈寶天尊還是道德天尊,以及元始天尊,對女媧娘娘便是忠心無二,奉為仙神人眾之母尊祖神。
在後來的抗魔伐天戰中,靈寶天尊與元始天尊還有道德天尊,多次相助女媧娘娘,親自在神魔戰場中,降伏強魔,誅殺邪佞。
再至後來,女媧娘娘與卷土重來的混鯤魔祖第二次大戰,不幸落敗,被擒在三十六重天紫宵宮外,混鯤魔祖以結界困住了母尊祖神。
而元始天尊,為救女媧娘娘,隨同伏羲,靈寶天尊、道德天尊與西方二聖,殺上三十六天。
萬分不幸,元始天尊隨著靈寶天尊、道德天尊、阿彌陀佛、準提皆戰死於魔界之祖蒙督之手。至此一世修者皆殉道而亡,似灰飛煙滅了一般。
後來,元始天尊之徒弟,燃燈道人、慈航道人、玉鼎真人、道行天尊、黃龍真人、太乙真人、文殊廣法天尊、普賢真人、靈寶大法師、赤精子、廣成子、清虛道德真君、懼留孫、南極仙翁、薑子牙、申公豹,一番封神演義在世間。
封神榜後,眾仙神歸位,持元始天尊之盤古幡、中央戊己杏黃旗、三寶玉如意,等法寶,一鼓作氣,徹底剪滅了魔道,迎回正教諸位大能神隻。始建天庭,開啟了玉皇一世新時空領域。
三清尊神,自追隨鴻鈞老祖,曆盡無數輪回,他們不斷開天造地,造化萬物。由始至今教化不計其數,開劫渡人,數之不盡。三位天尊,以元始天尊所開之地,所辟之地,最為頗多。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直到由盤古大帝又一世出,再揮巨斧所開辟而來,終始三界,卻又正值此番天地之中,道魔殺伐連續不斷。
在此次開天辟地前,茫茫混沌中,女媧與伏羲在一個紫金葫蘆裏破葫而出,橫空出世。
當時那天地創立以來,十億春秋後,又先經曆了女媧造凡、女媧補天、人間三皇五帝、封神大戰,再到後來的女媧孤戰諸天,挫盡滿天神佛,大戰昊天上帝。最終女媧擊敗昊天,令上帝羞憤之下自爆元神,永久消亡。
就此由女媧娘娘統一了三界,玉帝以號令天地諸神佛,從此抗擊北溟獄海大魔境宮。
三百年過後,混鯤祖師重出三界,占領整個天地遠外。滿天神佛,慘遭灰劫。就此,三清尊神,與西方二聖,追隨女媧娘娘與伏羲大神夫婦,為誓保三界不可永遠落入魔道之手,為報各自教派被滅之仇。從此踏上了抗魔伐天,誓誅賊蒼的道路...
此間故事,正是天道好輪回,蒼天饒過誰!非是時光倒流或循環往複,終始不息,卻是世間位麵獨立於世,不知有幾何,天道輪回,亦不止這幾許也!
靈寶天尊,曾化為一個乞丐形象,出現過人間,他不僅隻在街頭巷尾,行乞驗試人心,還向世人傳授道法,解惑迷津,幫助世人修道明德,修行大道至理。
有那麽一日,一個年輕人看到了他,覺得他很是可憐,就給了他一些食物和錢財,讓他回鄉安享晚年。
靈寶天尊所化自非常感激,就對那個年輕人說道:“少年朗,你是一個有善心的人,我會保佑你一生平安的。”
那個少年當時並不覺有他,後來果然,他凡行正德事體,皆能有所成,一生順遂大利而起,成為了那時期富甲一方的大商人,時人稱其沈萬山。隻是他又應了句“無奸不商”之語咒,才至終老時,客死在他鄉。
可見,一定要由始至終,做一個善良正直之人,方可事事如意。因為你的善良,會改變成你人生路上的驚喜和好運。當知,切記!
想多少開天辟地的大人物,反反複複以來此世間修行試驗。
而三清道祖,以元始天尊為首,靈寶天尊為次,上遵昊天上帝之命,下奉道祖鴻鈞老祖法旨。每當虛空未開之時,正值開天造地之際,便是出道為世。
三清以元始天尊所開之天的次數為最,靈寶天尊所開辟的蒼土為次。太上老君所教化之生眾為最多。
捉得金晶固命基,日魂東畔月華西。
於中煉就長生藥,服了還同天地齊。
莫怪瑤池消息稀,隻緣塵事隔天機。
若人尋得水中火,有一黃童上太微。
混元海底隱生論,內有黃童玉帝名。
白虎神符潛姹女,靈元鎮在七元君。
三畝丹田無種種,種時須藉赤龍耕。
曾將此種教人種,不解鉛池道不生。
閃灼虎龍神劍飛,好憑身事莫相違。
傳時須在乾坤力,便透三清入紫微。
不用梯媒向外求,還丹隻在體中收。
莫言大道人難得,自是功夫不到頭。
飲酒須教一百杯,東浮西泛自梯媒。
日精自與月華合,有個明珠走上來。
不負三光不負人,不欺神道不欺貧。
有人問我修行法,隻種心田養此身。
時人若擬去瀛洲,先過巍巍十八樓。
自有電雷聲震動,一池金水向東流。
瓶子如金玉子黃,上升下降續神光。
三元一會經年淨,這個天中日月長。
學道須教徹骨貧,囊中隻有五三文。
有人問我修行法,遙指天邊日月輪。
我自忘心神自悅,跨水穿雲來相謁。
不問黃芽肘後方,妙道通微怎生說。
肘傳丹篆千年術,口誦黃庭兩卷經。
鶴觀古壇鬆影裏,悄無人跡戶長扃。
獨上高峰望八都,黑雲散後月還孤。
茫茫宇宙人無數,幾個男兒是丈夫。
天下都有半日功,不須跨鳳與乘龍。
偶因博戲飛神劍,摧卻終南第一峰。
朝遊北越暮蒼梧,袖裏青蛇膽氣粗。
三入嶽陽人不識,朗吟飛過洞庭湖。
趯倒葫蘆掉卻琴,倒行直上臥牛岑。
水飛石上迸如雪,立地看天坐地吟。
吾家本住在天齊,零落白雲鎖石梯。
來往八千消半日,依前歸路不曾迷。
蓮峰道士高且潔,不下蓮宮經歲月。
星辰夜禮玉簪寒,龍虎曉開金鼎熱。
東山東畔忽相逢,握手丁寧語似鍾。
劍術已成君把去,有蛟龍處斬蛟龍。
朝泛蒼梧暮卻還,洞中日月我為天。
匣中寶劍時時吼,不遇同人誓不傳。
偎岩拍手葫蘆舞,過嶺穿雲拄杖飛。
來往八千須半日,金州南畔有鬆扉。
養得兒形似我形,我身枯悴子光精。
生生世世常如此,爭似留神養自身。
精養靈根氣養神,此真之外更無真。
神仙不肯分明說,迷了千千萬萬人。
不事王侯不種田,日高猶自抱琴眠。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起來旋點黃金買,不使人間作業錢。
天涯海角人求我,行到天涯不見人。
忠孝義慈行方便,不須求我自然真。
莫道幽人一事無,閑中盡有靜工夫。
閉門清晝讀書罷,掃地焚香到日晡。
先生先生貌獰惡,拔劍當空氣雲錯。
連喝三回急急去,欻然空裏人頭落。
劍起星奔萬裏誅,風雷時逐雨聲粗。
人頭斜處非人在,何事高吟過五湖。
粗眉卓豎語如雷,聞說不平便放杯。
仗劍當空千裏去,一更別我二更回。
先生先生莫外求,道要人傳劍要收。
今日相逢江海畔,一杯村酒勸君休。
龐眉鬥豎惡精神,萬裏騰空一踴身。
背上匣中三尺劍,為天且示不平人。
(《絕句》唐·呂岩)
道教繼承了我國古代神仙思想;長生不死,修真成仙,成為道教的主要思想和修煉目的,因此道教十分重視醫藥和養生之術。本文介紹了葛洪、陶弘景、孫思邈等人在醫藥學方麵的成就,並從服食、辟穀、導引、行氣、房中五個方麵論述了道教的養生健身之術,辨析了其中的科學因素與虛妄誇誕之說。文章認為,道教在醫藥和養生方麵有不少科學的有價值的東西以及寶貴的經驗和知識,應珍視這份文化遺產,加以發掘和整理,剔除其虛妄迷信因素,發揚其科學內容。
生死問題是人生哲學上的重大問題。生必有死,雖是辨證發展的必然規律,但人的欲望總是希望延年益壽,尤其是剝削階級的最高統治者,總是希望長期保持富貴榮華、驕奢淫逸的生活,貪婪地追求長生不死。春秋時代,齊景公就說過“古而不死,其樂若何?”《左傳》昭公二十年)戰國時,出現了一批方士,為了迎合王公貴族求長生的心理,於是編造出海上有長生不死之藥的謊言。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齊國的方士徐福等上書說,海上有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許多仙人都住在那裏,如能到達,可以求得神仙和不死之藥。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徐福領著數千童男童女入海求仙。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又派方士韓終等“求仙人不死之藥”。《史記?秦始皇本紀》)經過幾年,花了不少的人力和物力,結果一無所獲。漢武帝時,方士李少君對武帝說用丹砂可以煉出黃金,以黃金為飲器則益壽,可以見到蓬萊島上的神仙,於是武帝派遣方士入海求安期生等仙人。齊國的方士公孫卿又對漢武帝講黃帝乘龍上天的事,武帝聽了深為羨慕說“吾誠得如黃帝,吾視去妻子如脫屣耳。”《史記?封禪書》)秦皇漢武所迫切追求的就是成仙不死。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它繼承了古代的神仙思想。
《抱樸子》曰“生可惜也,死可畏也。”《地真》)故長生不死,成為神仙是道教的主要思想,也是道教的修煉目的。為了修仙長生,首先得祛病延年,而醫藥的作用也在治病防病,延長人的壽命,因此醫藥成為仙道修煉的必要手段。《抱樸子?雜應篇》說“故古之初為道者,莫不兼修醫術,以救近禍焉”。所謂“近禍”就是指人們患的各種疾病而言。早期道教如漢末的太平道、五鬥米道都是將傳教與治病結合起來。由於漢末曾有幾次傳染病、瘟疫流行,道教徒利用廉價的中草藥、“符水”給人治病,使一些人獲得再生,因之“百姓信向”,教徒遍布天下。所以葛洪把“延年益壽”,,消災治病”說成道教的業務。全真道的創始人王喆說“藥者乃山川之秀氣,草木之精華。……肯精學者,活人之性命;若盲醫者損人之形體,學道之人,不可不通,若不通者無以助道。不可執著,則有損於陰功;外貪財貨,內費修真。”《重陽立教十五論?論合藥》)這說明學道之人必須通醫術,醫藥有助於宗教的宣傳推廣,但不能執著,以醫為業,甚至借醫藥來貪取財貨。這種不道德的行為,當然有損陰功,不可能修真成仙了。
概括起來,道教所以重視醫藥的原因有二其一,要想修煉成仙,必須服食煉丹,而醫藥則是服食煉丹的重要手段。其二,醫藥可以濟世活人,利用醫藥來治病救人,接近群眾,是擴大宗教宣傳影響的最好方法之一。
為了修真成仙,道教有種種修煉的方術,如服食煉丹、導引行氣、辟穀、存神以及房中之術等等,所以葛洪說“知玄素之術者,則曰唯房中可以度世;明吐納之道者,則曰唯行氣可以延年;知屈申之訣者,則曰導引可以難老;知草木之方者,則曰唯藥餌可以無窮。”《抱樸子?微旨》)道教的這些修煉方術,雖以修真成仙為目的,具有虛妄迷信色彩,但其中包含著古代醫藥和養生的科學內容。現就這兩方麵分述如下。
20世紀以來,環保問題已經成為製約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的重要瓶頸。道教作為我國土生土長的傳統宗教,曆來十分重視對自然環境的保護。《老子想爾注》提出了“守中和之道”、“衝氣以為和”、“和則相生”等理論。“中和”之氣具有“調和萬物”的功能,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長的重要基礎。可以說,“道”的本性就是“中和”的,是自然和諧的,隻有天地自然的和諧,才會有萬物的生長和成熟。“中和之道”是道教追求和諧生命、和諧自然的重要思想資源。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從“中和之道”的和諧思想出發,道教的生態和諧理論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共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教處理人與自然關係的準則,反映了道教道法自然的生態倫理、天人合一的生態智慧、和合共生的生態建設。
道法自然:中和之道的生態倫理
“中和之道”體現了道教“道法自然”的和諧生態倫理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之本性是自然而然的,以“無為”為法則。道化生萬物,皆自然無為而生,不受任何外物所製約。
“道生萬物”的生態倫理。道教認為,天地萬物都由“道”所化生,因而“一切有形,皆含道性”。萬物都按照“道”賦予它們的秉性而存在,有自然生存、發展的權利,人類沒有權利去破壞它們。人類對待萬物的態度應該如葛洪《抱樸子內篇》中所稱的“任物自然”,即遵循客觀規律,與一切外物和諧共生,以獲得人與自然在整體上的和諧。
“道通萬物”的生態倫理。道教認為,人與自然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應該互相尊重、和諧共處,自然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道教還認為,道化生萬物,但人是道的“中和”之氣所化生的,是萬物之中最有靈氣和智慧的生物。因此,人居於“萬物之師長”的位置,為“理萬物之長”。也就是說,人負有管理和愛護萬物的職責,人的行為要符合“天道”,人應該“助天生物”、“助地養形”,使自然更加完美,使自身與自然更加和諧。
“道貴中和”的生態倫理。道教從“道法自然”的整體出發,十分重視人對環境的依賴關係。道教認為,維護整個自然界的和諧與安寧,是人類本身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前提。要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就要確保天地的平安。“道貴中和”,就是說人類社會與自然要維持一種和諧的平衡。《太平經》強調人類若想長久安寧,就必須使自身賴以生存的地球得到和諧安寧。為此,人類就要認識自然規律,並按照自然規律去辦事,這樣才能真正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天人合一:中和之道的生態智慧
道經稱:“天地合和,萬物萌芽”,“天地不和,陰陽失度”,體現了道教天人合一的生態智慧。道教認為,人與自然是相互感應、相互影響的。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智慧。《太平經》認為,太陽、太陰、中和三氣和諧而化生萬物,因此在自然界中,太陽、太陰、中和三氣缺一不可。隻有陰陽二氣相互和諧產生“中和”之氣,並共同生養萬物,才能有自然界的太平。《太平經》還進一步指出,人是自然萬物的一部分,也是自然“中和”之氣所生,即是說,天、地、人同為自然界中的一部分,本身就有著共生共榮的關係,因此必須要互相尊重、和諧共處。
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態智慧。道教認為,人與自然是共生共存的,自然環境的好壞直接關係到人類社會的生存與發展。所謂“天地不和,陰陽錯謬,災及萬民”,就是說自然生態失衡將直接影響到人類世界的生存。這種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態智慧幾乎貫穿在道教思想的各個方麵,如在自身修煉方
喜歡成道天書請大家收藏:()成道天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